席慕容《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反衬手法,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

3,领悟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大屏幕的几幅有关贝壳的精美图片,并谈谈你认为贝壳有什么样的特点?经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有的同学说贝壳是坚硬的、美丽的;有的同学认为贝壳是可爱的、迷人的。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席慕容的《贝壳》,了解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壳是怎么样的。

二、作者简介席慕蓉:台湾女画家、诗人。

1981年出版诗集《七里香》引起轰动,代表作还有《无怨的青春》、《写给幸福》等。

三、掌握字词自学内容一:掌握字词自学方法: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生僻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或同桌之间相互帮忙来解决。

精致()短暂()回旋()卑( )微一丝不苟():壳()()四、整体感知1,老师示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课所写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由自己在海边拾到的一枚贝壳,引发出对生命的感悟。

五、研读与赏析自学内容二:体会贝壳之“小”自由朗读课文1—3段,回答问题:文中的贝壳有什么特征?通过哪些词或句子可以看出来?自学方法:边朗读边在课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和句子。

明确:贝壳的特点:坚硬、精致、美丽、短暂、细小、脆弱、卑微(在文章中画出相应的句子,让同学们认真品读)自学内容三:感悟生命之“大”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仔细品读,尝试着理解这句话,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明确:贝壳内的生命“短暂”“脆弱”“卑微”,但它的居所“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席慕容《贝壳》教案

席慕容《贝壳》教案

席慕容《贝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席慕容的《贝壳》诗文;(2)能够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意境;(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珍惜自然资源;(2)理解生命的意义,追求真实的人生;(3)培养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诗中象征意义的分析;3. 诗歌创作方法的指导。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意义的理解;2. 诗歌象征意义的挖掘;3. 创作诗歌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诗文:《贝壳》原文及注释;2. 相关资料:关于席慕容的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3. 教学器材: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席慕容及《贝壳》诗文;(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3)让学生思考诗文中的象征意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美;(2)教授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让学生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诗歌创作(1)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3)展示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和交流。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

7. 作业布置(1)背诵《贝壳》诗文;(2)写一篇关于诗文象征意义的短文;(3)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席慕容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拓展;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美;3. 开展诗歌主题的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

《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

《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贝壳》这篇散文的主题和内容,能够运用适当的技巧分析和解读文中的语言和意境,并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达。

2. 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以下内容:•《贝壳》散文的主题和内容概述•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根据散文中的启示,进行自由创作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导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调查学生对贝壳的印象和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贝壳与自然和生命的关系。

步骤二:散文阅读与理解在课堂上阅读并分析散文《贝壳》,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和意象,推测散文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步骤三:修辞手法与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和意象对于表达散文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步骤四:创作自由对话要求学生以散文《贝壳》中的意象为蓝本,自由创作一篇文字材料,可以是散文、诗歌、短文等形式,反映个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

步骤五:小组分享与讨论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分享给小组成员,并进行互动交流分享体会和感受。

4. 教学评价本次教学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对散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评价方法包括课堂讨论记录、学生创作的文字材料以及小组分享的口头表达和互动交流。

二、教学反思《贝壳》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散文的主题和意义。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首先,在教学准备上,我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与贝壳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以便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其次,在教学中,我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此外,我还可以设置更具挑战性的创作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想象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总结,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准备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文本中建构生命的诗性色彩——席慕蓉《贝壳》文本解读及教学反思

在文本中建构生命的诗性色彩——席慕蓉《贝壳》文本解读及教学反思
学术探讨
读 天 下
INSIGHT
在文本中建构生命的诗性色彩——席慕蓉《贝壳》文本解读及教学反解读及教学,旨在帮 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过程中建构一个富有生命的诗 性世界。 关键词:贝壳;诗性世界;语文教学
诗人荷尔德林曾说:“充满劳绩,但人诗意 地栖居在大地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其中 的诗意在于人的有限性注定了他在根本上是无知而 盲目的,他必须虔诚地聆听神性的其实,意识到自 身的限度而以神性湿度来度量自身才能避免因自身 狂妄的过失。
1)作者赞叹了贝壳的精神之后又想到了什么? 2)作者一连用了两个问句表达了她对什么的 思考? 思考、感悟请,引导学生看到文中的注释一, 让学生联想《幻思》是在思考什么。 3)赏析“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 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 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 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三个“更”字表达了作者的坚定,让学生朗读。 4)在作者看来,应该怎样去做,作者是希望 是怎么做得? 参见第五自然段 5)那同学们打算怎样让自己的青春和生活更 有意义呢? 作者的心。 PPT 播放《生命的卑微》中的一段感悟“整 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 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 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 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 记。”让学生根据对《贝壳》一文的感悟与赏析。 尽管和千万人和比,把我们放在人类历史上 比,也许我们是卑微渺小的,但是只要我们精致、 仔细、一丝不苟地对待生命,我们的生命也可以变 得像贝壳一样精致、坚硬的艺术品,宝贝。 7、能力提升 总结托物言志 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结合本课讨论 PPT 上昆 虫的象征意义。并观察周围世界,谈谈自己对一些 小生命的感触。 四、结语 在整个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以赏析重 点词语为主把握贝壳行为脉络以及作者的情感的步 步升华,初步达到了让学生掌握了贝壳在本文的象 征意义,作者对贝壳情感的步步升华,并引导学生 去观察生活、欣赏自然界的效果。但是在具体让学 生进入“诗意”的世界这个层面,由于学生自生 积累阅历有限尚不能体会到文中的诗意。对此,笔 者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在教授本文的同时, 充分让学生充分阅读席慕蓉的其他诗歌,以此在学 习本课时能由衷体会到作者的诗意。

席慕容《贝壳》教案

席慕容《贝壳》教案

席慕容《贝壳》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席慕容的《贝壳》诗文。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创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中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培养正确的生命观。

学生能够理解并实践诗中的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诗文,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2 诗中象征意义的分析和深层含义的探讨。

2.3 诗中意象的运用和创作。

三、教学难点3.1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3.2 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3 创作中意象的运用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等。

4.2 教师准备讨论问题和写作题目。

4.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写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介绍席慕容及其作品《贝壳》。

学生朗读《贝壳》诗文,感受诗的音乐美。

5.2 理解诗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5.3 深入探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深层含义,如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爱国情怀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4 创作练习(15分钟)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学生现场写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收获。

六、教学目标6.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诗中使用的象征和隐喻。

学生能够探讨诗中的主题,如自然之美和生命的脆弱性。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贝壳和海洋的情感。

6.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中的象征和隐喻。

学生通过视觉艺术活动,如绘画,表达对诗中意象的情感。

贝壳教案及反思

贝壳教案及反思

短文长教,浅文深教——《贝壳》教案及反思《贝壳》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新增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席慕容,文风细腻,文章比较浅显短小,我采用板块式教学方法,尝试短文长教,浅文深教。

一、导入一幅贝壳的图片导入。

二、美读一篇散文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去朗读这篇课文。

•朗读时注意副词的重音•朗读时注意句式的变化•朗读时注意情感的不同通过学生的个读、赛读、演读、齐读、配乐读的方式,掌握这种散文的朗读方法。

三、品读一个句子文章的主旨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让学生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来解读两个关键词“固执”和“简单”。

通过这种品读,理解文章的深层哲思。

四、精读一个段落文章中的第三小节能不能删去?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它在文章结构、情感抒发、主题表达等角度去赏析。

从课堂学生的反应来看,还是能说出来的。

说的也比较好。

总结:从全文的结构层次来看,这一段是行文“起承转合”的“承”,是文章由浅入深的过渡;从全文的抒情脉络来看,这一段是后文议论抒情的基石,是文章由叙到议的铺垫;从全文的主题表达来看,这一段是引发作者联想的缘由,是文章由物及人的哲思。

五、美文联读文中作者曾有着这样的感慨:“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其实这样的感慨在席慕容的诗句中经常出现。

屏幕投影:生命的滋味(节选)席慕蓉请让我生活在这一刻,让我去好好地享用我的今天。

在这一切之外,请让我领略生命的卑微与尊贵。

让我知道,整个人类的生命就犹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请让我,让我能从容地品尝这生命的滋味。

生齐读文章,感悟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的滋味,把握美好的青春年华。

六、总结我用一首自己写的短短的小诗来结束全文的教学:一枚小小的贝壳卑微又脆弱岁月的淘洗让它失去了生命的颜色然而曾经的它却那样执着只因为它要好好地活过【反思】:以前对待这样的短文总是浅文浅教,简单的处理带来的是对文本美解读的丧失。

《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贝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品读、观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专心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观赏。

2、引导学生留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详细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3、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夏天的时候,当同学们午睡时候,假如有几个蝉在窗外聒噪的时候,是不是觉得特别讨厌,犹如很少人喜爱蝉,但是蝉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蝉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三、问题探讨1、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2、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3、是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的态度?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它也提示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兴奋精神的感觉。

4、写蝉,先抑后扬。

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

当最终朋友说到蝉为了连续生命,必需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需要好好地活着。

5、“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贝壳》教案

《贝壳》教案

《贝壳》教案
一、教材分析
作者由一枚小小的贝壳展开独特的联想,阐释了对生命态度和人生作为的感情:人应把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为社会、为未来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二、设计理念
本文表达了作者执着而纯美的愿望和追求。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体味文章感情基础上控制好语速、语气,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文字感悟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习实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内容,揣摩词语;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女作家席慕蓉;
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来积累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她对生命的积极感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难点:理解主旨,感悟人生。

五、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与学互动设计。

席慕容《贝壳》教案

席慕容《贝壳》教案

席慕容《贝壳》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席慕容简介介绍席慕容的身份及成就强调其在现代诗歌中的地位1.2 《贝壳》诗歌背景解释诗歌创作的背景强调诗歌中自然与人生的关系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诗歌的形式解释诗歌的结构形式(如:长度、韵律、节奏)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2.2 诗歌主题分析探讨诗歌的主题及核心思想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词句解析逐句解读诗歌内容,解释关键词汇分析词句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3.2 情感与意象的融合探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与人生哲理的融合第四章:诗歌创作技巧探讨4.1 诗歌创作的手法与技巧分析席慕容的诗歌创作手法探讨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技巧的运用4.2 创作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诗歌表达情感与哲理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第五章:诗歌鉴赏与批评5.1 诗歌鉴赏的意义与方法解释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鉴赏方法5.2 诗歌批评与评价鼓励学生提出对诗歌的个人看法与评价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观点与意见第六章:诗歌与生活体验的结合6.1 生活体验与诗歌创作的关联探讨诗歌创作与个人生活体验的关系强调通过生活体验来丰富诗歌创作6.2 实际操作:创作与生活体验相关的诗歌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导学生如何将生活体验融入诗歌创作中第七章:诗歌的朗读与演绎7.1 朗读技巧的指导教授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强调朗读时的情感表达与节奏掌握7.2 诗歌演绎的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演绎鼓励学生创新演绎方式,如:加旁白、音乐伴奏等第八章:诗歌分享与讨论8.1 学生诗歌作品的分享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反馈8.2 诗歌主题的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深层主题与意义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第九章:诗歌创作工作坊9.1 诗歌创作的实践与指导给予学生诗歌创作的指导与建议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并提供创作空间9.2 学生诗歌作品的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与待改进之处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教案的内容与学习重点强调诗歌创作与鉴赏的重要性10.2 学生学习反思学生填写学习反思表,总结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与成长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为后续课程提供改进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补充说明:席慕容是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席慕蓉贝壳教案范文

席慕蓉贝壳教案范文

席慕蓉《贝壳》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席慕蓉及其作品《贝壳》的背景知识。

分析并欣赏《贝壳》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描绘。

理解并实践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席慕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诗歌《贝壳》的逐句解析和文本分析。

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方法探讨。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席慕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好奇心。

第二步:朗读诗歌《贝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第三步: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描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第四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作业3.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中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3.2 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贝壳》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拓展与延伸4.1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席慕蓉的其他作品,如《我不》、《一棵开花的树》等,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席慕蓉的诗歌风格。

4.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题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章内容计划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完成。

5.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介绍席慕蓉及其作品《贝壳》,逐句解析诗歌,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总结诗歌《贝壳》的主题和意义,布置作业,进行诗歌创作展示。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席慕蓉作品集《贝壳》诗歌原文。

与《贝壳》主题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或视频。

诗歌鉴赏指导书籍或文章。

6.2 教学材料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席慕蓉贝壳教案范文

席慕蓉贝壳教案范文

席慕蓉《贝壳》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席慕蓉及其作品《贝壳》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水平。

1.3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生命和爱情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席慕蓉及其作品《贝壳》的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2.2 诗歌解析:分析《贝壳》的诗意、诗味和诗韵,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3 写作技巧:总结《贝壳》的写作技巧,如象征、拟人、排比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图片或实物展示贝壳,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贝壳》,了解诗歌背景,体会诗歌情感。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讲解,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5 写作练习:布置以“贝壳”为主题的诗歌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评价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4.2 诗歌解析:评估学生对《贝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水平,包括意象运用、象征意义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优秀诗人的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5.2 诗歌朗诵: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文学素养。

5.3 作品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鼓励优秀作品的分享和交流。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6.3 实践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席慕蓉贝壳教案范文

席慕蓉贝壳教案范文

席慕蓉《贝壳》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席慕蓉的《贝壳》,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席慕蓉的诗歌美。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

3.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哲理的理解。

2. 诗歌语言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

2. 运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受诗歌美。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课件,介绍席慕蓉及其作品《贝壳》。

2.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意象,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象。

4.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中的细腻描绘。

5. 探讨诗歌意境,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哲理。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贝壳》的作文,体会有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七、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学习效果如何等,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作文写作,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九、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十、教学计划: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后续课程将继续深入分析席慕蓉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欣赏席慕蓉的诗歌美。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二课时:席慕蓉《贝壳》诗歌意象的深入分析。

2. 第三课时:席慕蓉《贝壳》诗歌意境的探讨。

3. 第四课时:席慕蓉《贝壳》诗歌语言的鉴赏。

4. 第五课时:席慕蓉《贝壳》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5. 第六课时:学生作文讲评与诗歌创作实践。

七、教学过程与活动:1.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贝壳、海浪、沙滩等,理解作者通过这些自然景象表达的思想情感。

《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

《贝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借物抒情散文的结构和思路。

2. 品味课文抒情性的语言。

3. 了解席慕蓉,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思考,并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借物抒情散文的结构和思路。

教学流程:一、引入课题,介绍作者1. 教师导学:我们先欣赏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用心感受。

一会儿请同学说一下,看到画面上这些宝贝,你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呢?(1)放映课件——精致的贝壳。

(2)学生发言交流。

2. 教师导学:有位作家,同时她又是一位画家和诗人,她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久久凝视一枚贝壳的时候,她想了很远很远,并写下了一篇精美的散文。

这就是选入我们课本的《贝壳》,这位作家叫席慕蓉。

(1)有同学知道席慕蓉吗?(学生自由发言)(2)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这位作者。

(出示课件)席慕蓉,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21岁到国外学习艺术,后回台湾在大学做美术教师,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写诗写散文,并不是刻意去创作,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席慕蓉对生活的体认是“知足”,是“充满感激”,她的诗文经常表达的内容是“平凡的幸福”;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

席慕蓉的主要著作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设计意图:出示一组精致的贝壳图片,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同时让学生感受贝壳的“精致”,为理解课文做一点铺垫,因为课文中作者描写贝壳时突出的是它“精致”的特点,下文又是以贝壳的“精致”为生发点来抒发感悟的。

“作者介绍”部分除了帮助学生了解席慕蓉外,第二段文字也为理解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贬词褒用”所表达的情感做一点渗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三项任务,进行的过程中可以读读停停,勾勾画画。

小学语文《贝壳》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贝壳》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贝壳》教学反思席慕容的《贝壳》是一篇很值得玩味的小品散文,让人读了如品香茗,似尝野果,细啜慢嚼,愈品愈觉得其酽醇浓郁、余味不尽。

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纤敏,以自己独特传神的笔触精心表现了自然的绮丽多彩,幽静雅致和蓬勃活泼,以小小的《贝壳》录下自己心弦的律动段幽婉而又深挚的情思,到达很高的艺术水平。

面对辽阔的大海,有不少文人雅士欣然命笔,发出造化神奇、岁月沧桑的感慨,席慕容却从海边的贝壳这一平凡细小的事物中,对生命和人生意义作深沉幽婉的探索,挖掘出精深而又内在的含义,表露出恢宏而又博大的思想内容,显示了清新而又睿智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文章开篇,作者惊讶于贝壳的“坚硬和精致”,为上苍的细心、巧手所打动,把贝壳看作是神奇的艺术珍品,认为不能用它当作货币进展交易。

她慧眼独到,深情别具地写道:“盘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的留样。

”表达似平直,情思实搖漾,纡徐平淡之中足见作者赞美之情。

一句“在我手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含意隽永,耐人咀嚼。

作者既没有涂饰夸张矫揉造作之势,也没有奇词诡语哗众取宠之态,而是以自己的至情至性,空灵飘逸的艺术,叩击着读者心底的丝弦。

接着,作者宕开一笔,从这小小的贝壳去感悟人生哲理。

《贝壳》写的虽然只是贝壳,是自然界的物象,而其中却寄寓着作者对人情世态的独特感受,流露出自己对人生的感喟和断想。

她喟叹岁月的无情,让贝壳里的“柔软的肉体早巳死去”:她又感念上苍曾一丝不苟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跪弱和卑微的生命”制作-个‘’多精致”的居所,从两曲折地吐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复杂的思绪与情意,在这时空广漠的世界上,人们怎样严肃来对待人生呢?于是作者的心灵火花一闪:我该怎么办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叹息的东西来吧。

七年级语文:《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

七年级语文:《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初中语文教课方案文讯教育教课方案《贝壳》教课方案及反省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贝壳》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新增的一篇自读课文,在这篇课文的教课过程中,我依据新课程标准去指引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人生,现将上课状况简介以下并略做评论。

一、讲堂教课主要步骤:1、教师向学生简介作者席慕容,饱含感情的朗诵两首席慕容的抒怀短诗,惹起学生心灵的共识,导入《贝壳》一文的教课。

2、教师范读课文,多媒体配乐(葫芦丝)和画面(碧蓝的海洋、金黄的沙岸、贝壳特写)要修业生领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3、学生齐读课文,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要求:注意朗诵速度(舒缓),配乐。

4、师生共同品读1、 2 两节,学生领会贝壳的外形特色,学生联合课文描绘自己所看过的贝壳的外形;教师提出议论题:你看到贝壳时,你想到了什么?(此时,学生睁开热情讨论,向身旁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教师提2-3 名学生回答。

)5、分别抽学生美读3、4、 5 节,要修业生依据自己的领会读出自己的感情来(找6--8初中语文教课方案文讯教育教课方案名学生站起来读,其余学生先后对上述学生的朗诵做出评论)6、启迪学生找感觉最深的语句,教师和学生一同频频朗诵这几个句子。

经过学生品赏,一致以为以下两句最动人:(1)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印迹已经完整消逝了,可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而渺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柔弱和低微的生命,上天给他制作的住所却有多雅致、多认真、多么地谨小慎微啊!(2)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人间能逗留的时间和空间是否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7、环绕上述两句学生各抒己见,感悟人生,升华学生对人生的思虑。

《贝壳》教学设计_1

《贝壳》教学设计_1

《贝壳》教学设计《贝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的写作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3.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重点: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来一起欣赏几幅图片。

图片中展示的是一枚枚未经雕琢、美妙绝伦的贝壳,在生活中我们也曾见过贝壳,而有这样一位细心的作家,从小小的贝壳中有了独到的感悟,她就是席慕蓉。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席慕蓉眼中的贝壳,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0页。

二、预习检测1.全班齐读。

2.快速浏览课文,找学生说出本课需掌握的重点词语。

明确:淘洗(táo)卑微(bēi)固执(zhí)一丝不苟:苟,随便,马虎。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徐思慧《贝壳》教学设计多音字:ké(贝壳)壳qiào(地壳)三、整体感知1、师范读一、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席慕蓉捡到的是怎样的一枚贝壳?(明确: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复杂图样)2、这么美的一枚贝壳里,曾经又居住着什么样的生命呢?这让席慕蓉不禁加深了思考,请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就是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却有着如此美好的居所,让这个生命变得不一样。

)3、请全体男生一起朗读第4到6自然段。

席慕蓉在感叹贝壳生命短暂却美好的同时,她想到了自己,比贝壳有着更长时间和更多空间。

那么在她看来,又应当怎做呢?(明确:用自己的能力来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重点赏析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在结尾处所说的“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同桌交流讨论)明确:“固执”,在这里是个贬义词,在这里理解为执着,表现的是作者由贝壳的普通而卑微的生命联想到应丰富自己的生命的坚定信念。

席慕蓉 贝壳 教案

席慕蓉  贝壳  教案

席慕蓉贝壳教案教案标题:席慕蓉《贝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席慕蓉及其作品《贝壳》的背景和特点。

2. 理解并分析《贝壳》的主题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贝壳》的主题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准备:1. 席慕蓉的《贝壳》诗歌原文。

2. 相关的诗歌分析和评论资料。

3. 学生的阅读材料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席慕蓉的了解和印象。

2. 提问学生是否读过席慕蓉的作品,并询问他们对席慕蓉的作品有何了解。

主体:1. 分析《贝壳》的主题和意义:a. 通过朗读诗歌原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b.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c.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贝壳》的理解和感受,并互相交流意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a. 分享相关的诗歌分析和评论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贝壳》的艺术价值和文学特点。

b.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席慕蓉的诗歌风格和表现手法,以及他们对此的评价和观点。

c. 给予学生一定的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撰写一篇关于《贝壳》的读后感或诗歌评论,鼓励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

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强调席慕蓉及其作品《贝壳》的重要性和价值。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席慕蓉的其他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关于《贝壳》的读后感或诗歌评论,并在下节课上交。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席慕蓉的其他作品,并进行类似的分析和评论。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文化活动,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完成的读后感或诗歌评论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3. 学习效果评估:通过期末考试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席慕蓉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席慕容《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
《贝壳》是席慕容创作的一篇短文,文章通过对贝壳的描写,托物言志,说明了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席慕容《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席慕容《贝壳》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展示PPT,朗诵席慕容: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同学们,对于这段话,你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感想呢?
这段话摘自《生命的滋味》,上次我们班同学写了什么的滋味为题的作文,对照席慕蓉的这段话,是不是发现自己的作文缺少深刻的内蕴呢?今天我们要学习席慕蓉的另一篇散文,贝壳(在黑板写题目)。

我相信学完后,我们这么聪明的同学一定会有所收获。

(好的,首先我们来介绍下作者,有同学对席慕蓉有所了解吗?)
2. 作者简介
席慕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

祖籍内蒙古,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请大家把书翻到12页,贝壳。

齐读课文,注意文中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
(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停顿。

)好,那在读的过程中呢,老师发现有些读音不是很准,我们再一起来纠正下。

3. 整体感知
刚才大家齐读了课文,那么想一想,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贝壳呢?我们可以结合图片来看一下,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用文中的词句。

(PPT展示贝壳,写板书)
(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色泽或深或浅、复杂图案、)
那贝壳里的生命又有什么特点呢?(第三段:短暂、细小、脆弱、卑微)
(大家都说的很好。

我们很多同学写作文啊,就是把一件事记个流水账就好了,没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没有延伸拓展的空间。

要是让同学们写贝壳,是不是写到第二段就结束了呀?)(但是我们的作者席慕蓉却展开了联想,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联想吗?)(很好,那对于一枚小小的贝壳,同学们能联想到什么?)
作者席慕容她又想到了什么呢?(自己的生命和贝壳里的生命相比较)我和贝壳的生命有什么不同呢?(时间更长、空间更多)(找的很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四段第五段,要求读出情感)
生命如此短暂卑微的贝壳,给我们留下了精致美丽的贝壳,那作为有着更长时间和更多空间的我们,能做什么,又该怎么做,才不辜负上苍赋予我们时空呢?(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那同学们认为怎样的东西可以令人珍惜、令人惊叹呢?
作者做到了吗?席慕蓉她做到了。

(展示PPT)
4. 语言品味
看过了作者所做的事情,我们再来回归文本,齐声朗读下最后一段。

作者想让人们看到的只是她的痕迹么?(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

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着的爱美的灵魂。

)
在这里,固执和简单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用替换法,来用其他的词语替换,帮助我们理解。

我们知道固执是一个贬义词,作者为什么要说自己的心是“固执”、“简单”的呢?(执着、单纯,自谦的说法)
5. 学习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很短,但是却有很多写作特色,有同学发现了吗?(有一个是大家在前段时间的学习中学过的——以小见大,对了,作者通过对贝壳这个小小事物)
联想(想贝壳、想自己、想未来)
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结合以小见大和联想的写作方法,选取一个小事物来写一小段有哲理有深意的话。

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可以小组讨论,等下每个小组选取一位同学来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下。

上面是一些图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素材。

例如:藤蔓爬得很高,蜿蜒的曲线像是曼妙的少女。

然而她必须依附于大树或高墙,一旦失去依靠,便只能无力地伏在地上苟延残踹。

如果要变成一种植物,我想要成为一棵树,笔直扎根在土地上,努力像阳光靠近。

或者成为一株小草,看似脆弱但生机勃勃。

而绝不要变成藤蔓,踩着别人往上爬,用别人的枯萎换取自己的欣荣。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学完这篇《贝壳》,你领悟到了什么?
希望同学在以后的日子里,用心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重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定能有所成。

下课。

板书
贝壳
席慕蓉
贝壳——贝的生命——我的生命——留下
坚硬短暂时间更长令人珍惜
精致细小空间更多令人惊叹
席慕容《贝壳》教学反思
第一,课文要好好地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科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共同解读教材,解读人文,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把学生的体验感受放在首位。

在《贝壳》一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的体验感受读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应当说,席慕容的这篇散文给培养学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朗读过程中,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多,在老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读中,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们的感情变化,在赏读一些和时,许多学生都动了真情,有的学生眼眶都湿润了。

第二、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定位,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特别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在本课的设计中,有意识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全课;把学生之间讨论作为解决读文疑难的重要手段;用“找最喜爱的句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文章的美;课堂小结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人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活跃学生的思
维。

韩愈曾说,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今天看来,这只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形象了,在信息化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应当是教学流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过程的评价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第三、应注意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一言堂,而是师生对话的平台。

就作品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文学欣赏中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那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为什么非要学生对作品(课文)只能按教参或者老师的一种理解去记忆呢?让“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是违背人的审美心理规律的。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课文,老师只是拿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

例如:在前文所述的两个最喜爱的句子欣赏中,有的学生赞叹贝壳的坚韧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暂,有的赞美平凡的伟大,不一而足,我对他们的回答一一肯定,也许教参给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却是弊大于利。

通过《贝壳》的教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张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构建课堂教学的多元,把师生的平等的关系展示出来,走出技术设计的误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