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前期诗文)【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十一、十二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十一、十二章)【圣才出品】第11章晚明诗文11.1 复习笔记一、李贽1.价值观念中的叛逆色彩激进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接受了王阳明哲学理论的影响,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从正面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合理性,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相悖逆。
他强调人的个性与自身价值,否定了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上的偶像地位。
这些重视个性与肯定人欲的言论,激进尖锐,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
2.“童心说”李贽的文学观念也包含离经叛道的因素。
李贽在《童心说》中称:“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
天下的“至文”,应该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
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将那些传统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3.犀利坦直的文风(1)和文学观念相一致,李贽的作品也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自我对生活独到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具有挑战性,如他的《焚书》等。
(2)他生平写作的一些书札,大多直述个人生活观念,以论说犀利、态度分明、文风质直见长,成为其文学创作中的重要部分。
【名师点拨】“童心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考研热点之一,尤其在名词解释中,更是频频出现。
另外,“心学”是明代风靡全国、影响深远的一股思潮,而“童心说”正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将其与思潮中其他人(如袁宏道等)的文学理论连在一起进行设问,也是考题之一,所以,关于“童心说”的知识要重点掌握。
二、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1.以“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1)在晚明文坛,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6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6.1 复习笔记一、明初传奇概述1.传奇的渊源及体制(1)传奇的渊源“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杂剧也曾被称为“传奇”,因为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作品的总称。
(2)传奇的体制经过元末明初的四大南戏之后,尤其是经过《琵琶记》的创作之后,南戏才开始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起来,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所创作,文词自然也朝着典雅甚至骈俪的方向发展。
【名师点拨】明传奇既带有传统南戏的面貌,又拥有自己独特的风韵,与唐传奇也是名同实异。
因此,将其与南戏、唐传奇以及杂剧相对比,自然也成为考研试题中的应有之义,在这方面,考生应多加练习。
2.明初传奇的道学气和八股化(1)明初统治集团大力推行程朱理学,此时的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如邱濬的《五伦全备记》,剧中情节全系图解伦理概念,毫无生活气息;邵璨的《香囊记》,也是一部宣讲封建礼教之作,它开辟了明代传奇骈俪化、道学化和八股化的源头。
(2)明初百馀种传奇中,较少受道学气和八股味污染的有《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知名剧作,这些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英雄与历史本身的魅力,具有道学传奇与八股传奇无论如何也比拟不了的美感。
二、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是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1.李开先的《宝剑记》《宝剑记》是李开先及其友人的集体创作,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写的是林冲落草的故事。
其充满战斗激情的烈烈雄风,强悍地掠过明代开国后近两个世纪的沉闷剧苑。
其《夜奔》一场戏,至今还作为武生的看家戏而风靡场上,激荡人心。
2.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展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原创版)目录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4.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正文一、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广受好评的文学史教材,也被众多高校作为考研参考书。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本书的内容,许多辅导机构和出版商推出了与之相关的考研考点精讲资料。
这些资料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附有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对于提高考生的复习效率和应对考研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章节脉络,透析核心考点。
每章的复习笔记全方位把握核心考点,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内容精炼,条理清晰,易于记忆,方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2.精选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这些习题既包括历年考研真题,也包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能够帮助考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提高。
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覆盖了文学史的各个时期和方面。
这些题目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和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编写,旨在帮助考生熟悉考试题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配套题库适用于以下人群:1.备考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的辅助材料;3.对中国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用于自我学习和提高。
四、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为了充分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考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结合教材,系统学习。
将考研资料与教材相结合,系统地学习文学史的知识点,加强对重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明代文学 (5-8 )章【圣才出品】

第5章明代杂剧的流变5.1复习笔记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1)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借此表明自己只爱吟风弄月、胸无野心异志。
(2)朱权的杂剧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于语言上颇有可观之处,如《卓文君私奔相如》等。
他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了金董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3)朱有燉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
他的杂剧有歌舞升平的喜庆剧、有度脱入道的神仙剧、有节义道德剧、还有起义英雄剧等。
朱有燉的杂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在演唱方式上则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限制。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1)贾仲明和杨讷都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
(2)贾仲明的创作倾向与朱有燉相近,文采华丽,南北曲还可以同折对唱,如《萧淑兰》《升仙梦》等。
(3)杨讷所作杂剧18种,今存《刘行首》《西游记》2种,后者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许多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并不一致。
在大型元代杂剧《西厢记》之后,《西游记》以其5本24出的庞大体制,为杂剧向传奇的转化做了扎实的铺垫。
3.刘东生的《娇红记》刘东生所作杂剧今存《娇红记》2本8折,他是在元代宋梅洞加以渲染的小说《娇红传》的基础上又作了戏剧化的加工和创作,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做了铺垫。
4.明初杂剧的特点及其与元杂剧的区别(1)明初杂剧的特点明初杂剧从作家构成上看,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其作品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1 复习笔记一、说话艺术1.说话及说话“四家”(1)说话“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
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2)说话“四家”说话“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有别。
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2.话本(1)定义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2)类型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③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兼有一定的故事性,如《宣和遗事》等。
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依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对宋元小说话本的记载,再与明人刻印的有关作品相互参证,比较可靠的宋元小说话本有《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等。
2.小说话本的体制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入话(得胜头回)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
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正话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3.小说话本的题材(1)爱情故事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
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与“诗礼传家”的闺秀们大相径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12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12.1 复习笔记一、明代散曲1.概述从元代到明代,在题材开掘、艺术风格等方面,散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比起曲调清新自然、语言浅俗活泼的元代散曲,明代散曲有脱离民间本色而文人化的趋向,明中叶以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2)从作家的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来看,明代散曲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2.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创作明初散曲创作相对沉寂,较有影响的是朱有燉,有散曲集《诚斋乐府》,他所作多为北曲,开了弘治、正德年间北曲隆盛的先声。
其作在艺术上追求音律之美,内容则比较单调,庆贺、游乐、题情、赏咏等题材占多数,表现出雍容华贵、放逸闲适的贵族趣味,但也有个别作品写到他难以消除精神生活贫乏所带来的空虚颓唐之感。
3.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盛当时,北曲在总体上仍占据一定的优势。
(1)北方的王九思、康海王九思和康海分别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沜东乐府》,反映了世态炎凉和官场中的压抑、艰险,充满了愤世嫉俗之感。
还有不少作品写到了解官后放情任性的生活态度,放达中寄寓失意,悠闲中含藏不平,感情色彩浓厚,意绪复杂;整体风格雄爽质朴,浑厚跌宕,体现着北方豪放雄迈的创作特征。
(2)南方的王磐、陈铎此方作品的内容较为广泛,风格大多清丽俊逸。
王磐著有散曲集《王西楼先生乐府》,《朝天子·咏喇叭》讽刺了宦官恃权横行的行径,是为人常提及的名作。
陈铎前期的散曲集《秋碧乐府》和《梨云寄傲》,题材大多模仿前人风月闺情之作,没有多少新的开拓,他后期的《滑稽馀韵》描写对象主要是城市各种行业中的人物,有表示赞美同情的,有加以嘲讽痛斥的,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较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明朝中叶以来逐渐繁荣的城市生活面貌。
4.嘉靖以后散曲创作的繁荣各家创作风格从总体上看更趋于丰富多样,随着昆山腔的兴起,南曲开始盛兴,北曲有衰落的趋向。
(1)冯惟敏冯惟敏的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描绘的生活面较广,具有较强的现实感,或反映时艰,或抨击政治弊端,或摹写其他人情世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不同方面。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5章明代杂剧的流变5.1 复习笔记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1)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借此表明自己只爱吟风弄月、胸无野心异志。
(2)朱权的杂剧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于语言上颇有可观之处,如《卓文君私奔相如》等。
他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了金董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3)朱有燉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
他的杂剧有歌舞升平的喜庆剧、有度脱入道的神仙剧、有节义道德剧、还有起义英雄剧等。
朱有燉的杂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在演唱方式上则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限制。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1)贾仲明和杨讷都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
(2)贾仲明的创作倾向与朱有燉相近,文采华丽,南北曲还可以同折对唱,如《萧淑兰》《升仙梦》等。
(3)杨讷所作杂剧18种,今存《刘行首》《西游记》2种,后者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许多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并不一致。
在大型元代杂剧《西厢记》之后,《西游记》以其5本24出的庞大体制,为杂剧向传奇的转化做了扎实的铺垫。
3.刘东生的《娇红记》刘东生所作杂剧今存《娇红记》2本8折,他是在元代宋梅洞加以渲染的小说《娇红传》的基础上又作了戏剧化的加工和创作,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做了铺垫。
4.明初杂剧的特点及其与元杂剧的区别(1)明初杂剧的特点明初杂剧从作家构成上看,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其作品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10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10.1 复习笔记一、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1.《清平山堂话本》及“熊龙峰小说四种”(1)宋元的“说话”技艺到明代仍然流行,一般称之为“说书”或“评话”。
到明代中后期,统治者对评话、话本和通俗小说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民间说书等也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2)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现存残篇,基本上保存了宋元明以来的一些话本小说的原貌,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3)万历年间书商熊龙峰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今存仅四种,后定名为《熊龙峰小说四种》。
(4)缪荃孙刊行的《京本通俗小说》一书,含小说九种,今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伪书。
2.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3.冯梦龙与“三言”(1)冯梦龙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是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而他在通俗文学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三言”的编著。
(2)“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
(3)“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4)“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4.凌濛初与“二拍”(1)凌濛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各40卷,人称“二拍”。
(2)“二拍”与“三言”不同,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明代前期诗文
3.1 复习笔记
一、明初诗歌与散文
明初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1.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1)高启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生活,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
(2)他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他会在诗中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因而使此诗散发出浓烈的个性化气息,如他在元末时所作的《青丘子歌》,就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重塑个体精神世界的意向,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3)高启还有不少涉及登览怀古的题材,这些诗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缅古与思今自然交织,结构跌宕有致,雄豪奔放的气势中交杂着几分苍凉的意味,如《登阳山绝顶》《雨中登白莲阁望故园》《吴城感旧》《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等。
2.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
(1)杨基的一些诗作对自己在当时环境中坎坷的生活遭际有所反映,如《忆昔行赠杨仲亨》。
(2)杨基不少作品还保留着元季诗风艳丽纤巧的痕迹,如《新柳》。
(3)袁凯诗学杜甫,少时因赋《白燕》诗而得名,人称“袁白燕”。
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较有真情实感,如《江上早秋》《秋日海上书怀》等。
3.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1)宋濂
①宋濂,其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主张“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
这实质上将表现作家对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的文学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以外,从而使他的文学观念散发出浓烈的卫道和经世致用之气。
②宋濂散文创作,有不少道学气。
不过也有一些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和记事写景之作,注意生活基础和艺术技巧,富有文学性。
如《秦士录》刻画人物性格鲜明,富有生气,给人印象深刻。
③宋濂的记叙散文简朴明洁,不落俗套,特别是有些局部的描绘颇具艺术欣赏价值,如《环翠亭记》。
(2)刘基
①刘基,“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明史•刘基传》),其作品中的寓言散文颇有特点,刘基往往通过寓言故事揭露反省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
这些作品吸收了先秦历史与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传统,将所要论说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故事反映出来,夹叙夹议,既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又能恰当地说明问题、深化主题,体裁短小活泼,文字简洁质朴,如《郁离子》。
②刘基的一些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常能表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如《活水源记》,抓住自然界中不同的景物特征,以细腻而自然的笔触表现出来,使所描绘的艺术图景生趣盎然,自然逼真,不落俗套。
二、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及其特征
(1)台阁体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相对于明初高启、杨基、宋濂、刘基等人的创作态势,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低潮期,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所倡扬而形成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
(2)台阁体的特征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内容上都着力于盛世祥瑞气象的描绘、帝王功德的歌颂,格调雅丽雍容,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台阁体与时局及作家遭际的关系
(1)台阁体的流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与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
这些馆阁文臣身居要职,处境优裕,大多怀有受朝廷礼遇而产生的感恩心理,同时又以“供奉文字”为职责,重在维护正统,尊尚教化,容易与官方意识形态发生亲和作用,形成歌颂圣德、美化时政的创作意向。
而且,相对封闭与狭窄的上层官僚生活,限制了台阁体作家的生活视野,导致创作素材相对贫乏。
(2)永乐以来,明王朝经过初期整休调治,政权相对稳定,国力渐趋强盛,社会呈现出比较安定繁荣的局面,给台阁体营造了一种“颂上之德而鸣国家之盛”的创作氛围。
另外,明王朝在建立之初,全面实行整饬政策,包括对文人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箝制,这些使得文人不敢正视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抒发个人的思想激情。
3.李东阳与茶陵派
(1)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逐渐趋向衰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
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邵宝、鲁铎、石珤等人。
(2)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在对待如何学古的问题上,李东阳强调较多的是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
后来,前七子在诗歌师古问题上就吸取了李东阳“轶宋窥唐”的主张。
(3)李东阳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较为广阔的生活视角,抒写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如《春至》《茶陵竹枝歌》等。
他也有些作品着重反映了个人的生活情形和精神状态,真实地刻画出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名师点拨】李东阳及其茶陵派开明代复古之风气,“轶宋窥唐”的诗学主张影响深远,“非一代也”,其在明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前后七子等复古派的源流关系都应予以重视。
三、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1.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上层统治集团选拔人才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广大士子借以走上仕途、建树功业、获取名利的一条途径。
由于八股文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士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文苦苦研习,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八股文的重要体裁特征是对偶性,要求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结构紧凑,对偶工整。
2.八股文的创作
(1)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
(2)到了明代后期,八股文的创作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
一些作家身处不断更迁的时
代环境,他们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多变,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
3.八股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八股文作为一种用于科举考试的特殊文体,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2)从总体上来说,八股文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填空题
1.《诚意伯文集》的作者是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刘基
【解析】刘基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主要著作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等,均收录在《诚意伯文集》中。
作者往往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揭露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其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
2.明代茶陵派的代表是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案】李东阳
【解析】李东阳主持文坛数十年之久,其诗文典雅工丽,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又工
篆书、隶书。
著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