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前期诗文)【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十一、十二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十一、十二章)【圣才出品】第11章晚明诗文11.1 复习笔记一、李贽1.价值观念中的叛逆色彩激进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接受了王阳明哲学理论的影响,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从正面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合理性,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相悖逆。
他强调人的个性与自身价值,否定了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上的偶像地位。
这些重视个性与肯定人欲的言论,激进尖锐,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
2.“童心说”李贽的文学观念也包含离经叛道的因素。
李贽在《童心说》中称:“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
天下的“至文”,应该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
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将那些传统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3.犀利坦直的文风(1)和文学观念相一致,李贽的作品也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自我对生活独到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具有挑战性,如他的《焚书》等。
(2)他生平写作的一些书札,大多直述个人生活观念,以论说犀利、态度分明、文风质直见长,成为其文学创作中的重要部分。
【名师点拨】“童心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考研热点之一,尤其在名词解释中,更是频频出现。
另外,“心学”是明代风靡全国、影响深远的一股思潮,而“童心说”正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将其与思潮中其他人(如袁宏道等)的文学理论连在一起进行设问,也是考题之一,所以,关于“童心说”的知识要重点掌握。
二、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1.以“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1)在晚明文坛,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6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6.1 复习笔记一、明初传奇概述1.传奇的渊源及体制(1)传奇的渊源“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杂剧也曾被称为“传奇”,因为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作品的总称。
(2)传奇的体制经过元末明初的四大南戏之后,尤其是经过《琵琶记》的创作之后,南戏才开始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起来,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所创作,文词自然也朝着典雅甚至骈俪的方向发展。
【名师点拨】明传奇既带有传统南戏的面貌,又拥有自己独特的风韵,与唐传奇也是名同实异。
因此,将其与南戏、唐传奇以及杂剧相对比,自然也成为考研试题中的应有之义,在这方面,考生应多加练习。
2.明初传奇的道学气和八股化(1)明初统治集团大力推行程朱理学,此时的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
如邱濬的《五伦全备记》,剧中情节全系图解伦理概念,毫无生活气息;邵璨的《香囊记》,也是一部宣讲封建礼教之作,它开辟了明代传奇骈俪化、道学化和八股化的源头。
(2)明初百馀种传奇中,较少受道学气和八股味污染的有《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知名剧作,这些剧作中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英雄与历史本身的魅力,具有道学传奇与八股传奇无论如何也比拟不了的美感。
二、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是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1.李开先的《宝剑记》《宝剑记》是李开先及其友人的集体创作,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写的是林冲落草的故事。
其充满战斗激情的烈烈雄风,强悍地掠过明代开国后近两个世纪的沉闷剧苑。
其《夜奔》一场戏,至今还作为武生的看家戏而风靡场上,激荡人心。
2.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展从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原创版)目录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4.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正文一、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广受好评的文学史教材,也被众多高校作为考研参考书。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本书的内容,许多辅导机构和出版商推出了与之相关的考研考点精讲资料。
这些资料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附有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对于提高考生的复习效率和应对考研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章节脉络,透析核心考点。
每章的复习笔记全方位把握核心考点,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内容精炼,条理清晰,易于记忆,方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2.精选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这些习题既包括历年考研真题,也包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能够帮助考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提高。
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覆盖了文学史的各个时期和方面。
这些题目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和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编写,旨在帮助考生熟悉考试题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配套题库适用于以下人群:1.备考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的辅助材料;3.对中国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用于自我学习和提高。
四、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为了充分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考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结合教材,系统学习。
将考研资料与教材相结合,系统地学习文学史的知识点,加强对重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明代文学 (5-8 )章【圣才出品】
第5章明代杂剧的流变5.1复习笔记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1)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借此表明自己只爱吟风弄月、胸无野心异志。
(2)朱权的杂剧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于语言上颇有可观之处,如《卓文君私奔相如》等。
他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了金董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3)朱有燉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
他的杂剧有歌舞升平的喜庆剧、有度脱入道的神仙剧、有节义道德剧、还有起义英雄剧等。
朱有燉的杂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在演唱方式上则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限制。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1)贾仲明和杨讷都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
(2)贾仲明的创作倾向与朱有燉相近,文采华丽,南北曲还可以同折对唱,如《萧淑兰》《升仙梦》等。
(3)杨讷所作杂剧18种,今存《刘行首》《西游记》2种,后者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许多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并不一致。
在大型元代杂剧《西厢记》之后,《西游记》以其5本24出的庞大体制,为杂剧向传奇的转化做了扎实的铺垫。
3.刘东生的《娇红记》刘东生所作杂剧今存《娇红记》2本8折,他是在元代宋梅洞加以渲染的小说《娇红传》的基础上又作了戏剧化的加工和创作,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做了铺垫。
4.明初杂剧的特点及其与元杂剧的区别(1)明初杂剧的特点明初杂剧从作家构成上看,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其作品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1 复习笔记一、说话艺术1.说话及说话“四家”(1)说话“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
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2)说话“四家”说话“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有别。
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2.话本(1)定义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2)类型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③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兼有一定的故事性,如《宣和遗事》等。
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依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对宋元小说话本的记载,再与明人刻印的有关作品相互参证,比较可靠的宋元小说话本有《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等。
2.小说话本的体制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入话(得胜头回)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
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正话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3.小说话本的题材(1)爱情故事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
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与“诗礼传家”的闺秀们大相径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12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12.1 复习笔记一、明代散曲1.概述从元代到明代,在题材开掘、艺术风格等方面,散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比起曲调清新自然、语言浅俗活泼的元代散曲,明代散曲有脱离民间本色而文人化的趋向,明中叶以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2)从作家的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来看,明代散曲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2.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创作明初散曲创作相对沉寂,较有影响的是朱有燉,有散曲集《诚斋乐府》,他所作多为北曲,开了弘治、正德年间北曲隆盛的先声。
其作在艺术上追求音律之美,内容则比较单调,庆贺、游乐、题情、赏咏等题材占多数,表现出雍容华贵、放逸闲适的贵族趣味,但也有个别作品写到他难以消除精神生活贫乏所带来的空虚颓唐之感。
3.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盛当时,北曲在总体上仍占据一定的优势。
(1)北方的王九思、康海王九思和康海分别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沜东乐府》,反映了世态炎凉和官场中的压抑、艰险,充满了愤世嫉俗之感。
还有不少作品写到了解官后放情任性的生活态度,放达中寄寓失意,悠闲中含藏不平,感情色彩浓厚,意绪复杂;整体风格雄爽质朴,浑厚跌宕,体现着北方豪放雄迈的创作特征。
(2)南方的王磐、陈铎此方作品的内容较为广泛,风格大多清丽俊逸。
王磐著有散曲集《王西楼先生乐府》,《朝天子·咏喇叭》讽刺了宦官恃权横行的行径,是为人常提及的名作。
陈铎前期的散曲集《秋碧乐府》和《梨云寄傲》,题材大多模仿前人风月闺情之作,没有多少新的开拓,他后期的《滑稽馀韵》描写对象主要是城市各种行业中的人物,有表示赞美同情的,有加以嘲讽痛斥的,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较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明朝中叶以来逐渐繁荣的城市生活面貌。
4.嘉靖以后散曲创作的繁荣各家创作风格从总体上看更趋于丰富多样,随着昆山腔的兴起,南曲开始盛兴,北曲有衰落的趋向。
(1)冯惟敏冯惟敏的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描绘的生活面较广,具有较强的现实感,或反映时艰,或抨击政治弊端,或摹写其他人情世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不同方面。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5章明代杂剧的流变5.1 复习笔记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的杂剧创作(1)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借此表明自己只爱吟风弄月、胸无野心异志。
(2)朱权的杂剧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于语言上颇有可观之处,如《卓文君私奔相如》等。
他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了金董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3)朱有燉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
他的杂剧有歌舞升平的喜庆剧、有度脱入道的神仙剧、有节义道德剧、还有起义英雄剧等。
朱有燉的杂剧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在演唱方式上则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限制。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1)贾仲明和杨讷都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
(2)贾仲明的创作倾向与朱有燉相近,文采华丽,南北曲还可以同折对唱,如《萧淑兰》《升仙梦》等。
(3)杨讷所作杂剧18种,今存《刘行首》《西游记》2种,后者根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许多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并不一致。
在大型元代杂剧《西厢记》之后,《西游记》以其5本24出的庞大体制,为杂剧向传奇的转化做了扎实的铺垫。
3.刘东生的《娇红记》刘东生所作杂剧今存《娇红记》2本8折,他是在元代宋梅洞加以渲染的小说《娇红传》的基础上又作了戏剧化的加工和创作,细腻婉转地将申生与娇娘的恋爱心曲表现出来,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做了铺垫。
4.明初杂剧的特点及其与元杂剧的区别(1)明初杂剧的特点明初杂剧从作家构成上看,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其作品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10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10.1 复习笔记一、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1.《清平山堂话本》及“熊龙峰小说四种”(1)宋元的“说话”技艺到明代仍然流行,一般称之为“说书”或“评话”。
到明代中后期,统治者对评话、话本和通俗小说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民间说书等也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2)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又称《六十家小说》,现存残篇,基本上保存了宋元明以来的一些话本小说的原貌,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3)万历年间书商熊龙峰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今存仅四种,后定名为《熊龙峰小说四种》。
(4)缪荃孙刊行的《京本通俗小说》一书,含小说九种,今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伪书。
2.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3.冯梦龙与“三言”(1)冯梦龙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是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而他在通俗文学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三言”的编著。
(2)“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
(3)“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4)“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4.凌濛初与“二拍”(1)凌濛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各40卷,人称“二拍”。
(2)“二拍”与“三言”不同,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圣才出品】
第5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5.1 复习笔记一、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1.山水诗歌(1)山水诗的发展①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③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④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士大夫以山林为乐,自然景物很自然反应在诗中。
(2)山水诗兴起的背景①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之风大炽。
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土,因此山水描写的成分在诗里就逐渐多了起来。
②晋宋时代,尤其是南渡之后,江南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士族地主阶层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他们大造别墅,在秀美的山水之间过着登临吟啸的悠闲生活。
③山水诗的产生,与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④晋宋之际,山水绘画及理论也应运而生,这对于山水诗的产生也有着促进的作用。
⑤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3)山水诗的意义①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②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2.山水诗人——谢灵运(1)谢诗的鲜丽清新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
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
(2)谢诗的“自然”唐释皎然在《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格》中说:谢诗的“自然”,是“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琢磨锻炼。
以此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明代文学 第5章~第8章【圣才出品】
第5章明代杂剧的流变5.1复习笔记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皇家贵族朱权、朱有墩的杂剧创作(1)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墩。
(2)朱权的杂剧《卓文君私奔相如》,兼古朴与工丽于一体,于语言上颇有可观之处。
朱权还作有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音谱》,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品评了金董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杂剧与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3)朱有墩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
他的杂剧有歌舞升平的喜庆剧、度脱入道的神仙剧、节义道德剧、起义英雄剧等。
语言质朴、音律谐和,《仗义疏财》在演唱方式上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限制。
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的杂剧创作(1)贾仲明和杨讷都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杂剧作家,都当过明成祖的御前侍从。
(2)贾仲明所作杂剧有《萧淑兰》、《升仙梦》,文采华丽,南北曲还可以同折对唱。
(3)杨讷的杂剧为《西游记》,许多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并不一致。
3.刘东生的《娇红记》刘东生的《娇红记》2本8折,浅唱轻吟,深情盎然,丽语佳句,随处可见。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4.明初杂剧的特点及与元杂剧的区别(1)明初杂剧的特点明初杂剧从作家构成上看,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其作品缺乏元杂剧直面现实的抗争精神,而将元杂剧后期愈演愈烈的封建说教、神仙道化乃至风花雪月等种种倾向加以张扬,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2)与元杂剧的区别①从语言风格上看,明初杂剧与元杂剧的质朴本色相较,有着渐趋华丽雅致的追求。
②从艺术创新上看,明初杂剧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僵化格局,为明中叶后杂剧的南曲化奠定了基础。
二、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1.转型期杂剧的特点(1)从发展线索来看,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
(2)从创作倾向上看,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和神仙道化的褊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
(3)从演唱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杂剧的纯北曲体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编元代文学(上)【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编元代文学(上)【圣才出品】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0.1 复习笔记一、元代的社会与文学1.民族压迫与融合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
在元代,居住于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既有斗争,更有沟通、融合。
元朝统治的一百三十多年,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2.文化的沟通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竭力要保持蒙古祖制。
再加上人口的迁移,交通的发达,民族的杂居,导致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给汉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成分。
3.都市繁荣元朝完成了南北的大一统,结束了唐末以来断续纷争、对峙的局面,也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商业的发展使得许多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
随着大中城市的涌现,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他们的思想意识,影响到包括戏剧创作在内的各个方面,其作用不能低估。
4.思想活跃在元代,思想领域也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
佛教、道教乃至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原地区同样得到发展。
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特色,长期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
5.儒生不幸的遭际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
很多儒生不再依附政权,或隐逸于泉林,或流连于市井,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
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也是促成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叙事文学的兴盛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元代商业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城市人口集中。
为了满足市民群众在勾栏瓦肆中的文化消费,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便得到进一步的繁荣。
特别是戏剧艺术更能吸引市民观赏。
因此,叙事性文学汇成了一股洪流。
2.话本小说的兴盛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其中“说经”讲演佛禅道理;“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争战,后两者均属有情节有人物的叙事文学。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绪 论)
绪论0.1 复习笔记一、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1.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清王朝统治者利用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悉依明制设立朝廷,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定都之后便尊孔崇儒,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尤其是康熙,他博学而重视文教,崇尚朱熹并提高其地位,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编书与禁书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是编书,他们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编修《明史》《康熙字典》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一大总汇。
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国图书的同时,也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销毁,后来更扩大查禁范围,明末将相朝臣、明末清初文人的著作,都在查禁之列。
3.日益严苛的文字狱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
4.汉学的兴盛从学术源流上讲,乾嘉汉学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人们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
在学术方面,乾嘉汉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5.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姚鼐将其发展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以及桐城派古文确立其正宗地位,都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系。
6.文学的滞化现象汉学之学术思想还渗透进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的肌理说包括义理、文理,王士禛的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沈德潜的格调说悉依儒家诗教,使诗与社会现实拉开了距离,诗不再是陶冶性情,而是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魏晋南北朝小说)【圣才出品】
第9章魏晋南北朝小说9.1 复习笔记一、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1.关于“小说”“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
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
2.小说的起源(1)神话传说神话中已有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
活在人们口头上的神话传说一旦被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
逸史是中国小说的直接源头。
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
(2)寓言故事如《孟子》《韩非子》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带有小说的意味。
因此寓言故事可看作小说的源头之一。
(3)史传《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叙事积累了经验。
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证明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
3.小说系统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文言小说。
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4.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很多,重要的如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等,包括后人的辑本,共约五十种,足见其兴盛的情况。
二、志怪与志人1.志怪小说(1)兴盛的背景志怪小说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是其兴盛的土壤。
巫术灵验、神仙方术、佛法灵异等故事,成为志怪小说的素材。
志怪小说适应了宗教宣传的需要,也提供了闲谈的资料,因而得以流传。
(2)内容①地理博物。
如张华的《博物志》。
②鬼神怪异。
如干宝的《搜神记》。
③佛法灵异。
如颜之推的《冤魂志》。
志怪小说中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的爱憎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陶渊明)【圣才出品】
第3章陶渊明3.1 复习笔记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1.人生道路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的复杂政治环境之中,《宋书》《晋书》《南史》都有他的传记。
萧统编了《陶渊明集》,已佚失,但此后的陶集都是在此基础上重编而成的。
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还不能肯定。
2.思想性格(1)仕与隐的选择、贫与富的交战一方面他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
后以辞彭泽令为界,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2)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既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思考,引导出顺化、养真思想,是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陶渊明的思想可以概括为: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3)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如《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1.田园诗与山水诗田园诗与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1)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2)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2.陶诗题材分类(1)田园诗①概述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
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②内容a.有的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
b.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c.有的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归园田居》其四。
(2)咏怀咏史诗①形式——其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如《饮酒》《拟古》《杂诗》。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编明代文学【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编明代文学【圣才出品】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0.1 复习笔记一、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明初的统治者实行了若干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措施,从而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旺。
2.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的读者群的形成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到了明代中后期,逐步产生了一批受到市民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的熏陶,并愿意为市民阶层服务的文人士子。
这批世俗化的平民文人同时又与商人、手工业者、艺人等市民相结合,形成了一批新的读者群。
3.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地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尤其是在小说和戏曲中,更是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了市井生活,塑造了众多商人和作坊主的形象,并透出了对于世俗物质利益强烈关注的价值取向。
4.审美趣味的转变在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这在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5.文学的商业化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文人为谋生而写作,书肆为营利而刊行,一些文艺作品难免沦为金钱的附庸。
二、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1.王学左派兴起的原因(1)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
明代中叶以后,皇权的集中与皇帝的腐化,导致了宦官的专权与朝政的腐败,这两者又加剧了党争。
政治上的混乱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风俗的变化,使统治集团逐渐放松了政治思想的控制。
(2)佛教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
心学与禅宗相结合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变革。
(3)时代的呼唤。
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推动了王学左派的兴起。
2.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个性的张扬和对人欲的肯定弘治、正德年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不仅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而且还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编 先秦文学【圣才出品】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0.1 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学的源头1.传说时期的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春秋以后,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
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明代文学(绪 论)【圣才出品】
绪论0.1 复习笔记一、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明初的统治者实行了若干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措施,从而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旺。
2.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的读者群的形成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
到了明代中后期,逐步产生了一批受到市民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的熏陶,并愿意为市民阶层服务的文人士子。
这批世俗化的平民文人同时又与商人、手工业者、艺人等市民相结合,形成了一批新的读者群。
3.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自然地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尤其是在小说和戏曲中,更是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了市井生活,塑造了众多商人和作坊主的形象,并透出了对于世俗物质利益强烈关注的价值取向。
4.审美趣味的转变在作品内容市民化的同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向世俗化,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
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娱目。
这在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5.文学的商业化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使文学创作商品化。
文人为谋生而写作,书肆为营利而刊行,一些文艺作品难免沦为金钱的附庸。
二、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1.王学左派兴起的原因(1)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
明代中叶以后,皇权的集中与皇帝的腐化,导致了宦官的专权与朝政的腐败,这两者又加剧了党争。
政治上的混乱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风俗的变化,使统治集团逐渐放松了政治思想的控制。
(2)佛教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
心学与禅宗相结合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变革。
(3)时代的呼唤。
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推动了王学左派的兴起。
2.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个性的张扬和对人欲的肯定弘治、正德年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不仅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而且还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圣才出品】
第3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3.1 复习笔记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1.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1)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2)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同时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如著名的《毛公鼎》。
2.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1)《尚书》《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2)《春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但其记事都很简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春秋》的主要思想倾向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称为“春秋笔法”。
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1.《左传》的成书《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明代前期诗文
3.1 复习笔记
一、明初诗歌与散文
明初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1.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1)高启是明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不少作品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生活,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
(2)他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与精神境界,他会在诗中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因而使此诗散发出浓烈的个性化气息,如他在元末时所作的《青丘子歌》,就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重塑个体精神世界的意向,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
(3)高启还有不少涉及登览怀古的题材,这些诗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缅古与思今自然交织,结构跌宕有致,雄豪奔放的气势中交杂着几分苍凉的意味,如《登阳山绝顶》《雨中登白莲阁望故园》《吴城感旧》《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等。
2.杨基、袁凯诗中的乱世悲音
(1)杨基的一些诗作对自己在当时环境中坎坷的生活遭际有所反映,如《忆昔行赠杨仲亨》。
(2)杨基不少作品还保留着元季诗风艳丽纤巧的痕迹,如《新柳》。
(3)袁凯诗学杜甫,少时因赋《白燕》诗而得名,人称“袁白燕”。
有些诗涉及个人身世遭遇,较有真情实感,如《江上早秋》《秋日海上书怀》等。
3.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1)宋濂
①宋濂,其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主张“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
这实质上将表现作家对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的文学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以外,从而使他的文学观念散发出浓烈的卫道和经世致用之气。
②宋濂散文创作,有不少道学气。
不过也有一些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和记事写景之作,注意生活基础和艺术技巧,富有文学性。
如《秦士录》刻画人物性格鲜明,富有生气,给人印象深刻。
③宋濂的记叙散文简朴明洁,不落俗套,特别是有些局部的描绘颇具艺术欣赏价值,如《环翠亭记》。
(2)刘基
①刘基,“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明史•刘基传》),其作品中的寓言散文颇有特点,刘基往往通过寓言故事揭露反省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
这些作品吸收了先秦历史与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传统,将所要论说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故事反映出来,夹叙夹议,既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又能恰当地说明问题、深化主题,体裁短小活泼,文字简洁质朴,如《郁离子》。
②刘基的一些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常能表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如《活水源记》,抓住自然界中不同的景物特征,以细腻而自然的笔触表现出来,使所描绘的艺术图景生趣盎然,自然逼真,不落俗套。
二、台阁体与茶陵派
1.台阁体及其特征
(1)台阁体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相对于明初高启、杨基、宋濂、刘基等人的创作态势,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低潮期,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所倡扬而形成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
(2)台阁体的特征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内容上都着力于盛世祥瑞气象的描绘、帝王功德的歌颂,格调雅丽雍容,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台阁体与时局及作家遭际的关系
(1)台阁体的流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与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
这些馆阁文臣身居要职,处境优裕,大多怀有受朝廷礼遇而产生的感恩心理,同时又以“供奉文字”为职责,重在维护正统,尊尚教化,容易与官方意识形态发生亲和作用,形成歌颂圣德、美化时政的创作意向。
而且,相对封闭与狭窄的上层官僚生活,限制了台阁体作家的生活视野,导致创作素材相对贫乏。
(2)永乐以来,明王朝经过初期整休调治,政权相对稳定,国力渐趋强盛,社会呈现出比较安定繁荣的局面,给台阁体营造了一种“颂上之德而鸣国家之盛”的创作氛围。
另外,明王朝在建立之初,全面实行整饬政策,包括对文人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箝制,这些使得文人不敢正视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抒发个人的思想激情。
3.李东阳与茶陵派
(1)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逐渐趋向衰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
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邵宝、鲁铎、石珤等人。
(2)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在对待如何学古的问题上,李东阳强调较多的是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
后来,前七子在诗歌师古问题上就吸取了李东阳“轶宋窥唐”的主张。
(3)李东阳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较为广阔的生活视角,抒写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如《春至》《茶陵竹枝歌》等。
他也有些作品着重反映了个人的生活情形和精神状态,真实地刻画出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名师点拨】李东阳及其茶陵派开明代复古之风气,“轶宋窥唐”的诗学主张影响深远,“非一代也”,其在明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前后七子等复古派的源流关系都应予以重视。
三、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1.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上层统治集团选拔人才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广大士子借以走上仕途、建树功业、获取名利的一条途径。
由于八股文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士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文苦苦研习,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八股文的重要体裁特征是对偶性,要求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结构紧凑,对偶工整。
2.八股文的创作
(1)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
(2)到了明代后期,八股文的创作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
一些作家身处不断更迁的时
代环境,他们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多变,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
3.八股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八股文作为一种用于科举考试的特殊文体,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2)从总体上来说,八股文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填空题
1.《诚意伯文集》的作者是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刘基
【解析】刘基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主要著作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等,均收录在《诚意伯文集》中。
作者往往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揭露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弊端,表达其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
2.明代茶陵派的代表是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案】李东阳
【解析】李东阳主持文坛数十年之久,其诗文典雅工丽,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又工
篆书、隶书。
著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