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全球史观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训练九全球史观
一、理论阐释
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这种史观的是欧美学者,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及其名著《全球通史》最具代表性。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又称为整体史观,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是关注整个人类,更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即人类自孤立、分散发展为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二、典型考题
(2014·山东卷·39)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史论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
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
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4分)
(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6分)
(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分)
(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8分)
【参考答案】
(1)国际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
国内条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2)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3)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4)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近代欧洲制度的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试题分析】奴隶贸易是近代世界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该题的问题设置与答案的设计来看,该题分别以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现代化史观为不同视角,对奴隶贸易的原因、作用和影响进行多角度的认识,克服了单一角度认识的局限性。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是新的生产力,它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带有强烈的扩张性。
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往往充斥着掠夺与暴力,即是马克思所说的至理名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奴隶贸易就是一种罪恶,西欧奴隶贩子从贩奴活动中的获得的金钱在国内转化为资本,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奴隶贸易对非洲大陆来说是一场灾难,丧失了大量精壮劳动力,导致了生产力长期落后。
按照文明史观的观点,人类文明之间的交往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奴隶贸易虽然是罪恶的,践踏了人类道德的底线,但是它属于文明交往的一种方式。
典型的三角贸易不仅促成人种的大规模迁徙,而且带动了物种的交流,甘蔗、小麦在美洲大量种植,玉米、马铃薯在欧亚非各大洲广泛种植,促进文明的进步。
从材料提供的史实看,西欧诸国在贩奴活动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无疑更是加剧了文明交流的程度。
按照近现代化史观的观点,1562~1833年正属于英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
随着物质文明不断推进,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过渡,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拜金主义和一夜暴富的不健康心理日嚣尘上。
为了获取金钱,不择手段,敢于践踏人间的法律和人类的道德底线。
奴隶贸易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商品输出成为获取财富的主要方式,奴隶贸易逐渐被摒弃,以至被废止。
奴隶贸易的兴盛与衰落的史实能够充分说明,生产力水平往往决定文明的交往方式,工业社会里人们的精神文明与农业社会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按照全球化史观的观点,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
奴隶贸易是欧非美三大洲之间经济社会联系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三角贸易,三大洲之间实现了原料、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世界贸易获得发展,世界市场不断发育成熟,人类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更加紧密。
通过奴隶贸易,东西方的思想文化进行碰撞与交流,西欧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扩展到了非洲、美洲,非洲、美洲日益被卷入近代化的浪潮之中。
根据上述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该题的第二小题的问题与答案中体现了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与文明史观;第三小题则充分体现了近现代化史观;第四小题综合体现了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近现代化史观。
如果不能多角度看
问题,必然会导致要点漏答而失分。
三、沙场点兵
1.右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2.表1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
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国家类型
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时间
1980年38% 43% 42% 30%
1996年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3.2014年,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上诉机构报告。
WT0上诉机构裁定中国稀土出口政策违规。
同时在世贸规则部分条款的法律解释上支持了中方的上诉请求。
这说明
A.公平的世界贸易秩序业已建立
B.美国等大国操纵着世贸组织
C.世贸组织具有仲裁国际贸易争端的职能
D.中国加入世贸不利于产品出口
4.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经济全球化”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其中前后对应正确的是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B 成立欧共体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C 成立亚太经合组织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D 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标志着北美地区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5.下面是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表(单位:英镑)。
年份1843 1844 1845
从英国进口1456180 2303619 2394827
生丝出口量17870000 101250000 132200000 对表格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对外贸易中中国占主导地位B.列强资本输出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6.“亚太经合组织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多
年的实践中,形成特有的“APEC方式”: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自主自愿的原则;
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在集体制定的共同目标指引下,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努力。
”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成员之间差异明显,互补性强B.合作方式灵活多样,自主自愿
C.经济论坛性组织,具有强制性D.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互结合
7.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9.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达伦道夫
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10.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以为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11.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
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材料二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
开端。
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8分)
(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分)
(3)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
(6分)
12.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
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材料三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8分)
(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
(7分)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12分)
专项训练九
1. A。
图片表明,中美贸易呈现由升-降-升的过程,呈现波折。
A项正确,中美关系的曲折是影响中美贸易的关键因素;B项错误,始终一词与图片信息不符;C项错误,1977年呈下降状态;D项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选A。
2. B。
从表格信息来看,从1980年至1996年,各种类型的国家进出口依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A项错误,依存度增加,说明国际贸易有所发展;B项正确,依存度能体现各国之间相互联系更加密切,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C项错误,属
于偷换论题,材料和选项所指不同;D项属于缺乏针对性,偷换论题。
故选B。
3. C。
材料主旨是:世界贸易组织裁定中方违规的同时在部分法律解释上支持了中方。
A项错误,WTO的宗旨是自由贸易,这是总体目标和方向,目前只能说是该秩序正在建立;B项错误,世贸组织在部分内容上支持了中方,并未完全反应美日等国的主张;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报告,裁定案件。
D项错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扩大出口,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故选C。
4. C。
该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
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货币体系;B项错误,欧共体目的在于成员国之间实现自由贸易,货币统一是欧盟建立时期的重要举措;C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松散的官方论坛,其通过的决议对成员国没有约束力。
D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仅仅是加强经济合作;欧盟是经济与政治双重合作。
故选C。
5.C。
市场是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材料可以概括为:从1843年至1845年,中国工业品的进口量和原材料出口量剧增。
A项错误,缺乏信息支持;B项错误,列强集中资本输出发生于19世纪末;C项正确,中国出口原材料,进口工业成品,日益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D项错误,属于偷换论题,材料和选项所指不同。
故选C。
6. C。
该题考查史料的准确概括能力。
材料从三个方面揭示了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差异性、多样性、灵活性。
A项表述正确,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B 项材料中有直接的信息支持;C项错误看,“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努力”,可见不具有强制性;D项正确,有直接信息支持。
故选C。
7. D。
题干材料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其中第二分句采用了条件复句。
条件复句强调条件的重要性。
因而材料可以概括为:要运用全球史观来分析历史。
A项错误,与题干第一分句的信息相反;B类似;C错误,偷换论题,材料讲史观,选项讲方法,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所指不同;D项正确。
故选D。
8. A。
材料的“它”指的是整个世界。
这则材料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可以概括为:科技特别是政治理念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A项正确,来自英国的机车、美国的汽船和《独立宣言》等的影响力跨出了国界,走向了世界。
B项错误,属于偷换论题,材料谈科技与观念的交流与扩展,选项讲工业革命的影响;C项与
主旨不符,且违背了全面性原则,未能涵盖机车和《共产党宣言》;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侧重点在于后者,而非前者。
故选A。
9. C。
材料是摘编,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句群。
第一分句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转折关系强调后一信息“一体化的起源”。
第二分句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强调原因的重要性,即“全球化”,综合起来,该材料可以概括为:20世纪全球化成为主流,人们必须有全球意识。
A项错误,偷换概念;B项错误,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项与题干关键信息“全球化”、“一体化”相吻合。
D项与题干第一分句的信息“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相矛盾,且不是材料的主旨。
故选C。
10.B。
题干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强调原因的重要。
即从整体上观察世界。
A项错误,与材料主旨不同;B正确,符合题干要求;C项错误,与材料主旨不同;D项错误,材料中缺乏相关信息支持。
故选B。
11. 【试题分析】史实、史观与史论是史学的三大核心要素。
该题从不同角度考查史观运用和史论结合能力。
材料一提供史实与结论,让学生思考作者得出该结论时所站在角度(史观);第1小问还考查学生运用多元史观来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材料二和三提供结论,要求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选择恰当的史实来论证,这样产生一石多鸟的效果,既考查了史观,也考查了史实的准确再现能力和史论结合能力,构思特别巧妙,堪称经典。
【参考答案】
(1)知识进步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
(4分)影响: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略见雏形。
(4分)
(2)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和对立出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
(7分)
(3)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的角度。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
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阶段;(6分)
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
(6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