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观及典型试题例析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9.全球史观解析

9.全球史观解析

专项训练九全球史观一、理论阐释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这种史观的是欧美学者,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及其名著《全球通史》最具代表性。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又称为整体史观,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是关注整个人类,更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即人类自孤立、分散发展为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二、典型考题(2014·山东卷·39)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史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

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4分)(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6分)(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分)(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8分)【参考答案】(1)国际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国内条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史观、史料、史学【知识提要】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根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又称为整体史观。

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那样:“它主要特点在于研究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关注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它是从世界历史整体开展与统一性方面来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开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开展转变过程。

二、文明史观根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又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开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历史。

认为人类创造文明过程及其所获得成果是历史研究根本内容。

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开展。

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与政治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场,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阔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根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现实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构造与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与“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小事〞。

五、革命史观根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立场与视野来研究与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事件与人物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开展直接动力。

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开展一般规律科学。

它是一种科学社会历史观与认识、是改造社会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开展普遍规律科学。

最新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4 全球史观(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04  全球史观(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历史七大史观全球史观【概念内涵】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主要内容】(1)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2)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4)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关键词】全球化、联系、整体、交流【真题回顾】1.(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

”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答案】A【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故A 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史观典例大题(附答案)

史观典例大题(附答案)

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例1: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对人类法治建设的进步有着巨大贡献。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材料二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汝(其孙)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大明律》⑴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答: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四“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⑵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答: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为政权的拥有者;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

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材料五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⑶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

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答: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 4全球史观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 4全球史观 Word版含解析

全球史观【概念内涵】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主要内容】(1)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2)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4)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关键词】全球化、联系、整体、交流【真题回顾】1.(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

”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答案】A【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故A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高考史观题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见前打印稿)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三)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附表2 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参见表格“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三、典型例析:例1: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对人类法治建设的进步有着巨大贡献。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材料二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汝(其孙)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大明律》⑴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答: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四“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⑵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误区诊治和重难点解析

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误区诊治和重难点解析

整体史范式(全球史观)与文综历史误区诊治和重难点解析(一)复习本专题时,经常出现的误区:片面的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概念。

不少人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就是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其实,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仅指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而且还包括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也就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之所以产生这种理解上的误差,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理解的肤浅片面,客观上是由于课本中较多地强调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投资场所,给学生造成了感觉上的错觉。

要全面而准确的理解、系统地归纳课文内容,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认识,还要注意与现实相联系。

(二)重难点解析:1、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经常发生,但它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不可调和的冲突,冲突的发生也往往不单纯是由于文明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背后物质利益的推动。

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

文明并不是独立自主、自我封闭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从外界不断获得营养,取得新的活力,才能茁壮成长。

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失去前进的动力,就会僵化而趋于衰落。

因此,对文明本身的发展来说,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2、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

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的机遇方面表现为: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晋材楚用”。

有利于实现产业发展的合理化。

可以降低我们学习管理经验的成本。

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表现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的动荡将成为常态。

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强势经济易于导致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

“入世”,是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第一步,应从五个方面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a)、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

b)、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对应之策。

新高考背景下历史典型试题的分析

新高考背景下历史典型试题的分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 指的是什么?(2分)
分析思考:从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综 合思考,并归纳。
二、开拓社会史新领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 指的是什么?(2分)
(1)娱乐演艺场所。
二、开拓社会史新领域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 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 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 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 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 观的自主性。(2分)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 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 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分析思考:第二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有关问题,考查对材料所涉及的知识 的运用能力;
二、开拓社会史新领域
分析思考:解答第三问要注意从多角度思 考(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 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 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 能原因);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 目的 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 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 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 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 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 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分析思考:解答第二问关键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西汉 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的原因 (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 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2)结合必修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情况 可知,市民阶层的扩大,在文化生活上提 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高考史学范式:全球史观

历史高考史学范式:全球史观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专题十一历史史观范式【高考热点】: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内涵】: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基本观点是:全球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全球史观”的主要线索】: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高中议论文阅读】《全球史观在中国》阅读答案及解析

【高中议论文阅读】《全球史观在中国》阅读答案及解析

【高中议论文阅读】《全球史观在中国》阅读答案及解析全球史观在中国刘新成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史学者始料不及的。

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全球史观在中国刘心诚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史学者始料不及的。

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境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历史观在很大程度上始于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这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终结。

如果不触及根,分支末端的问题就会变得错综复杂。

中西方学者对这一点有着相同的理解。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

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构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中国和西方学者也将斯塔夫里亚诺斯等人的困境归因于方法论。

巴拉科夫说,那些争取“客观”立场的人无法突破“西方中心”,因为“他们周围使用的整盒工具都是欧洲制造的,目前恐怕不可能完全取代它”。

中国学者指出,这个“工具盒”是“西方历史研究的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和个人自由”。

西方历史学家“使用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的概念来解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统治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方法论的局限性不仅被西方学者“挥之不去”,也很难被非西方学者超越。

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西方学者观点一致。

为什么“缠绵”?根源还在于西方所谓的物质进步一元论。

可见,认知方法只是表象,问题的本质是价值标准。

问一个好问题:如果东方人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写作,全球历史会像现在流行的那样充满物质主义吗?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一。

汤因比晚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球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

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3)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40年,率先完 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列强的商品输出客 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开明地主阶级开始开眼 看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资本输出,进 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4)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Ⅱ专题八“当今 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使我们意识到20世 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20世 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大主要趋 势,即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就 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流 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 种障碍和壁垒,其代表是1995年正式运作的世界 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中 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 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总之,运用整体史 观,有助于形成立体知识结构和提高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整体史观,有助于形成立体知识结构和提高 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典型案例
1. 史学名著推介
(1)[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梁赤民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美]杰里· 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编:新全球史—文明的传 承与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版。 (3)[美]R· R· 帕尔默,科尔顿著:现代世界史,何兆武等译,世 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新华出版社,2002年 第3版。 (5)[美]亨德里克· 房龙著:人类的故事,刘海译,三联书店, 1996年版。 (6)[美]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纽约,1974年版。 (7)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历史》(六卷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2—1994年版。 (8)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3版。

全球史观及两道典型试题精析

全球史观及两道典型试题精析

全球史观及两道典型试题精析一、“全球史观”的内涵: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二、“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㈠树立一种全球意识。

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

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㈡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㈢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㈣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1.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 体来看待 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 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 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 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2.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 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 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3.强调世界是逐步从分散走向整 体的
• 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 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 的是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 志
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 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
(2)自1500年起,人类开始走出分 散状态,到20世纪初世界已连成一 体。叙述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 件及其影响。(13分)
答案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性的 边缘知识进行回答。(按与题意相 符程度给分)
•早期殖民扩张、英国革命、工业革
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 北战争、德国统一、俄国彼得一世 改革和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等的具体内容。
欧洲中心论
主要观点: 1、这种观点认为欧洲具有不同 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和优越性, 2、因此欧洲是引领世界文明发 展的先锋,也是非欧地区迈向现代 文明的灯塔。 3、忽视其他地区的文明贡献。 其他地区有类似的观点吗?
中国古代的“天朝上国”思想
分散与整体
按例整理下列提纲
分 散 性 的 世 界 1.古代东方 先后跨入 (1)古代两河流域王国更 文明社会 替 门槛 (2) ① 2.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2) ②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2012·四川宜宾)13. 通过国际经济看世界可以开阔视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分)材料一 美国1950---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年均增长统计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的负债逐年增加。

到1992年,美国的债务负担超过11万亿美元,其中政府负债高达4万多亿美元。

-----人教版《世界历史下》(1)上表中美国GDP 负增长主要受什么影响而造成?(1分)美国政府负债增加、GDP 增长可以说明什么?(1分)材料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与国际跨国公司有直接关系,它们怎样造成了这种情况的出现?(2分)材料三 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3)你赞同卡斯特罗的哪个观点?请说明理由。

(2分)13.(1)经济危机影响(1分)政府在教育、科技事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促进GDP 增长。

(1分,意思相同即可)(2)凭借自身在技术、资金、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占得先机。

(意思相同即可,2分)(3)赞同一:全球化是客观现实。

理由: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2分)赞同二: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

理由: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全球化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2分)(要求言之成理)(2013年中考)13. 反思历史,反省战争,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具有深远意义。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摘自《联合国家宣言》(1)材料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什么?(2分)其“野蛮和残暴”的行径有哪些?(举两例)(2分)(2)请举例说明“联合国家”如何开展“共同的斗争”?(2分)材料二:“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

2018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导学案---全球史观(含解析)

2018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导学案---全球史观(含解析)

三轮冲刺导学案---全球史观考点剖析1、基本内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着眼点:(1)全球史观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

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注重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重视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整体世界发展,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是人类整体世界的深入阶段。

其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

简单地的说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注重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联系和互动。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重视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相关史实与认识(1)超越国界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事件得到更多的重视。

比如,民族迁徙、物种传播、疾病蔓延、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金融安全等。

(2)对于促进全球联系的历史事件给予较高的评价。

比如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评价更多的是分析其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这些与传统的史学观点有很大的不同。

(3)采取了一种相对中立的价值尺度从事观察研究。

将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放在全球的角度审视,注意摈弃“欧洲中心论”,主张建立“全球普适性的历史话语系统”,重新书写人类整体的历史。

(4)反对过分草率地遽下“必然”之类的断语。

全球史观否认历史必然性的绝对性,认为很多情况下偶然性因素对历史的影响更大。

教材衔接1.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中国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美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欧开始对华进行殖民侵略;中国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全球史观及其典型试题例析(学案)
一、“全球史观”的内涵: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二、“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㈠树立一种全球意识。

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

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㈡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㈢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㈣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三、典型例析:
例1:(全国文综试题(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西方人了解的世界(示意图)
材料二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

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请回答:
⑴读图,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⑵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
⑷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解析】:第⑴小题关键在于审题,抓住“变化”和“趋势”两词,并注意运用课本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

第⑵小题关键在于把握评价人物的标准,即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并注重材料和课本的结合。

第⑶小题关键在于审请题意,并且还要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第⑷小题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将课本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参考答案:⑴范围不断扩大,摆脱相对孤立,联系不断加强。

⑵哥伦布航行到美国,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⑶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⑷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必由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例2: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

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材料二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

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
降1%。

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回答:(1)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点,检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第(1)问,要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入手,把有效信息进行归纳。

解答第(2)问,要注意题干的导向词“主导的原因”,分析原因时要从历史角度切入,同时答案注意要精练。

参考答案:(1)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贫富差距加大;发展中国家工业落后,缺乏竞争力。

(2)近代以来资本主义长期发展,发达国家在贸易、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