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观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全球史观名词解释
全球史观名词解释全球史观是指一种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整体性、全球性思考和研究的观念和方法。
它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没有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史。
全球史观强调交流、互动和相互渗透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特殊现象。
它试图把不同地区的历史联系起来,从多个维度和角度观察和解读历史现象,揭示出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人类共同的历史轨迹。
全球史观的核心概念包括“全球化”、“交流”、“互动”和“多中心”。
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联系和共同特征,如交流、贸易、文化传播等。
交流指人类社会之间的信息、货物、知识、技术、文化等流动和传播的过程。
互动指各地区社会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多中心强调人类历史存在着多个中心,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平等的地位和重要性,没有一个中心是绝对主导的。
全球史观涉及的重要概念还包括“世界体系”、“历史进程”和“共同命运”。
世界体系是指人类社会整体的组织结构和关系,其中留有各个地区和国家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
历史进程指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涉及历史的起源、发展、变革和转型等方面。
共同命运强调人类社会各个地区和国家之间存在共同的利益、问题和挑战,需要共同合作和共同应对。
全球史观试图揭示并思考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全球史观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历史、区域史和跨学科研究等。
比较历史研究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史实、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趋势,找出共性和差异。
区域史研究特定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与全球历史的联系和作用,探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跨学科研究利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知识共同解读和解释历史现象,并开展对全球历史的综合研究。
全球史观的出现和发展是对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批判和补充,弥补了国家史观的局限性,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它帮助我们看到历史中普遍的规律和趋势,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共同性,促进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全球史观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 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 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 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全球史观
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 点? (1)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经济相互依存,贫富差距加大;发展中国家工业落 后,缺乏竞争力.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 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2)近代以来资本主义长期发展,发达国家在贸易, 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
3.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4.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 差异. 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 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 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 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 而导致冲突.
三,典型例析: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例3
材料一:古代东亚对人类文明有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或称中华文 明是东亚文化的主流.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 历史上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征,如精耕农业,统一帝国,儒家 伦理,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 文明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马克《世界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用史实 予以简要说明.
4. 简要回答中国是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 解放之路的? 成立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革命纲领;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5.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哪些现象? 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有何认识? ( 4 )①反映的现象: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冲撞与交流. ②认识: 历史上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各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 前提;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 精华;要有宽容心态理解和尊重人类社会不同文明等.
什么是全球史观?
什么是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指的是在二战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部分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主张从全球视野观察和阐释世界历史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全球史打破了传统民族—国家的基本框架,具有超地域、超国家、超民族的特征,因此一般又被称为“整体世界史”。
较早系统阐发全球史学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同时美国学者麦克尼尔和斯塔夫里阿诺斯也在此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全球史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西方重要的史学流派之一。
当代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全球史学者当属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
从本质上说,全球史学并非要囊括世界人类历史发展的所有内容,而主要是一种从整体出发研究历史的角度和方法。
全球史学者主张客观平等地对待世界上一切民族和国家,重新发掘被忽视的民族或国家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贡献,其基本理论特征就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
它主张从全球而不是欧洲的狭隘视野去研究世界历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恢复世界历史进程的本来面目。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史传入中国并对中国世界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其重视整体、联系的方法催生了“整体史学”的诞生。
但同时,全球史学引起了中国学人的争论。
首先,对待全球史学的态度问题。
大多数学者对全球史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全球史学是当前西方史学界的主流派别之一。
全球史顺应了全球化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研究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新的方法和视角,是一种全新的、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和体系;而它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体现了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深切关怀。
因此,中国学者应该积极吸收全球史学的优秀成果,促进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要让全球史学重构中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的观点。
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全球史学并没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
展开剩余33%美国虽然是全球史的主要阵地,但全球史也仅仅是众多史学分支下的一个研究方向。
作为一种构建世界通史的新方式,全球史学还处于探索阶段。
其次,关于全球史是一门理论还是一种方法的问题。
全球史观
•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 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 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包括 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 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 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 横向发展 在近代以前 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 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 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 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 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 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 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世纪之交, 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 、 世纪之交 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 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 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 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 史的横向发展, 史的横向发展, 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 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 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 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 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 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 史。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
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近代化史观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
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全球史观
直击高考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 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 “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 命”。 (2)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
军来英国,并成为国王。詹姆士二世逃亡。没有流血而政治制 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体系的形 成与发展、全球化趋势等具体问题中,就充分体现了 全球史观。 从微观角度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 进程中去认识。
举例说明
全球史观下的世界史
历史必修Ⅱ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1)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 始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中国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 特点:原产美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玉米、烟草等传入中国;西 欧开始对华的殖民威胁;中国实施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传教 士来华,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尽管继续得到发展,甚至出现了所 谓的“康乾盛世”,但同时又存在近代前夜的危机。与中国明 清同一时期,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在殖民主义血与火 的暴力掠夺中,由于中国统治阶级的固步自封,沉浸在天朝上 国的梦幻之中,导致中国在封闭与僵化中潜伏巨大危机。
直击高考
2012年浙江文综第39题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 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 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 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 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 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1)全球史观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解释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规律和趋向。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各文明形态历史的简单相加和堆积,而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人类历史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纵向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马克思主义学者在阐明人类历史纵向发展方面贡献很大。
全球史观阐述了世界由各地区间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这一客观过程。
15、16世界近代开端;20世纪现代史开端,形成完整意义的世界史。
(2)文明史观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文明史将文明作为研究单位,文明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人类集体。
按宗教分:中华文明(儒教);西方文明(基督教);印度文明(伊斯兰教和非洲文明)。
按生产力发展变化: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
农业文明:能源:人力、畜力、自然力等可再生能源;人口:增长缓慢;劳动者: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分散居住在乡村;社会分层:采用政治、法律、习俗等手段加以固定,经济上的不平等表现为等级分别;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组织形式逐渐完善,一般采用帝王个人或者贵族寡头专政的形式。
工业文明:能源:煤、石油不可再生能源,科学和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生产部门:工业、商业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支柱;人口:增加快,一度人口爆炸;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社会分层:按血统和门第的分层消失,逐渐实现政治上的平等;政权组织形式:民主成为人类政治的最大诉求;精神:科学与理性日益主宰人类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
(3)现代化的观点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被称作现代化。
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全面的变化。
分为五个阶段:现代化准备阶段:14世纪—18世纪中的工场手工业阶段;现代化的启动阶段: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化的全球扩张:20世纪上半期,出现三种现代化道路;现代化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出现超现代化、后现代化、后工业社会。
高中历史八大史观
八大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全球史观研究
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全球史观研究引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是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推测未来的重要途径。
中学历史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全球史观作为一种新的历史视野,旨在使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人类历史。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历史课程中全球史观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章全球史观的定义与特点1.1 全球史观的定义全球史观是一种跨越地域和国界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视角,突破了传统历史研究以国家或民族为中心的局限。
全球史观强调全球化过程中各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1.2 全球史观的特点全球史观以综合性为核心特点,强调整体性、全局性和普遍性。
全球史观视角下的历史研究注重各种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全球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意义2.1 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全球史观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2 增强历史比较分析能力全球史观促使学生从全局视角思考,不仅了解自身民族的历史,还能对比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历史,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相似和差异,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2.3 培养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全球史观使学生能够理解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各地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增加对全球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能力。
第三章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实施措施3.1 融入文化和社会科学课程将全球史观融入中学历史课程,并与其他文化和社会科学课程相互关联,加强不同领域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
3.2 引入全球史案例引入全球史案例,使学生能够通过研究具体历史事件了解全球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关键节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方法。
3.3 创设跨国交流与合作机制通过建立跨国交流与合作机制,引入国际学术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历史文化考察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国际交流渠道。
所谓全球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地看待历史。如果从这种
所谓全球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地看待历史。
如果从这种全球史观:从客观和公正的视角看待历史一、定义全球史观是一种从整体角度、客观地、和定义公正地出发看待历史的视角。
即采用了国际化的观点和角度,把世界历史像一首大歌一样,用一种客观的、公平的视角,来了解、思考历史,从而形成一种判断和估算。
二、作用由于这种全球史观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审视历史,如历史发展过程、历史格局、历史规律、历史把握、历史趋势,以及历史责任和影响等,以逻辑的过程对历史进行更深入地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深入了解全人类历史变迁,积极探索历史规律,希望从此提升世界历史科学水平。
从而在提高史学科学化水平的同时,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三、层次全球史观不仅可以建立在政治和历史上的层面,也可以构建在经济、文化、历史学、理论、思想诸方面的层面,深入的全球视角考察世界历史发展的收尾过程,形成一种全盘的“看待历史”的方式。
四、实施实施全球史观,首先,必须树立新理念。
只有彻底认识到全人类负有共同义务,以及形成共同利益时,才能真正落实全球史观。
其次,在社会教育方面,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普及,懂得历史进程,学会怎样看待历史,全面理解历史,从而促进更好的历史理解,更有效的历史认识,才能有效的运用全球史观检讨历史。
最后,加强历史视角的国际交流,促进历史学界之间的合作,形成共同研究,全面深刻的了解历史,共同探讨问题探讨历史规律,考察发展趋势,全面改进和构建历史视野。
五、总结全球史观是一种由完整的视角以及公正、客观的历史判断,来观照历史的方式。
构建全球史观,推行全球史观,就是促进世界历史科学发展,提升史学科学水平的过程。
而推行全球史观,必须树立新的历史观念,加强知识的普及,以及加强国际历史视角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全球史观真正落实,全人类发展得更好!。
全球史观
(3)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40年,率先完 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列强的商品输出客 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开明地主阶级开始开眼 看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资本输出,进 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4)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Ⅱ专题八“当今 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使我们意识到20世 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20世 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两大主要趋 势,即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就 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流 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 种障碍和壁垒,其代表是1995年正式运作的世界 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中 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 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总之,运用整体史 观,有助于形成立体知识结构和提高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整体史观,有助于形成立体知识结构和提高 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典型案例
1. 史学名著推介
(1)[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梁赤民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美]杰里· 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编:新全球史—文明的传 承与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版。 (3)[美]R· R· 帕尔默,科尔顿著:现代世界史,何兆武等译,世 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新华出版社,2002年 第3版。 (5)[美]亨德里克· 房龙著:人类的故事,刘海译,三联书店, 1996年版。 (6)[美]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纽约,1974年版。 (7)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历史》(六卷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2—1994年版。 (8)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3版。
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全球史观及其影响
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全球史观及其影响一、引言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而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全球史观逐渐成为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史观是一种较新的历史学派,其在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学历史课程中全球史观的出现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二、全球史观的定义与发展1. 全球史观的定义全球史观是一种将世界各地区历史发展纳入一个整体框架的观点。
它强调全球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透视了各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全球史观跳出国家和地区的视野,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探寻历史事件的根源和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2. 全球史观的发展全球史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后半叶,而其受到全球化及信息革命的影响,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史观开始在学术界发展起来,并逐渐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中。
三、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全球史观的融入1. 全球史观的入选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传统的国别史观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全球史观开始引入,以促进学生对全球历史进程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2. 全球史观的渗透全球史观的渗透体现在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教材中呈现的事例和案例更多关注全球视角,通过跨文化的比较演示了全球历史的发展。
教学方法上,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与方式,加强学生对全球史观的了解。
评价体系方面,全球史观已成为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的重要内容。
四、全球史观对中学生的影响1. 拓宽视野全球史观帮助中学生超越国界限制,以更开放的眼界看待历史,理解和认识世界各地的历史发展。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
2. 培养批判思维通过学习全球史观,学生们能够辨别和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因素,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有助于他们思考历史自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七大史观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9.全球史观
专项训练九全球史观一、理论阐释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这种史观的是欧美学者,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及其名著《全球通史》最具代表性。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又称为整体史观,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历史,而是关注整个人类,更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即人类自孤立、分散发展为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
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二、典型考题(2014·山东卷·39)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史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
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4分)(2)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6分)(3)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4分)(4)对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8分)【参考答案】(1)国际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国内条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历史上的整体观思想,以及古人探索世界历史的种种努力都为全球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从史学发展史来看,近代以前就出现了要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力求寻找世界有机联系的各种设想和尝试。例如,古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在其巨著《通史》中写道:“……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古代中国人的“九州”、“四极”观,以及史学家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理”的史学思想都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和开阔的历史视野。但是,总的来说,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肤浅的和直觉性的。这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非常落后,各地区处于闭塞隔绝状态,地区之间的联系时断时续。因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世界,基本上以其生活的地区为中心,把属于本民族或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新航路开辟后,特别是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且还打破了各地区和各民族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出现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于是,历史开始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方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性历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又将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尝试以全新的和整体的视野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法国史学家鲍杜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世界历史应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认识,人类历史不仅在时间上是世界性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世界性的。理性主义史学创始人伏尔泰也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他在《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中开创性地运用比较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综合考察人类文明史,其视野遍及世界:从波斯到阿拉伯各国,从印度到中国,从日本到秘鲁。此后,维柯、杜尔阁、孔多塞、赫尔德等哲人,格特尔、施吕策尔、穆勒等史学家都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探讨。被誉为“世界史之父”的施吕策尔提出历史应当说明“地球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怎样从过去演进到现在的”,世界历史不是世界各民族历史的简单汇编,而是“人类的历史”。施吕策尔尤其强调世界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考察,如同“人们要了解一座大城市的各条街道,如果没有一个总的图景或缺乏宏观的眼光,那么,就不会具有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感。”可见,在近代,史学家们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为后来的全球历史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的“全球历史观”。这一现象是史学家们对20世纪世界历史变化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反思的结果。“全球历史观”的出现反映了学者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历史及其变化的 一种新的思维活动,标志着史学观念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正在并必将对历史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史观在史学界逐渐兴起,并渐渐影响到中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史学指导思想。所以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思想,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一思想以便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㈠全球历史观产生的原因分析:
全球历史观作为一种思维形态,它的出现既是客观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史学家们主观认识活动的结果,是历史思维科学进步的标志。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全球历史观的产生也不例外。于沛曾在《全球化与全球历史观》一文中指出:“‘全球历史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科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它首先是时代的产物,即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所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下半期这一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目前,尽管人们对全球化的界定千差万别、褒贬不一,它始自于何时仍有很大分歧。但是,有一点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全球化是现时代的一种客观存在;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漫长历程中,全球化是20世纪后期以来的重要时代特征之一。显而易见,全球历史观就是这一重要时代特征的具体反映。就全球化与全球历史观的关系来看,全球化表示客观事物及其运行变化的一种具有全球性的现象、过程、规模和趋势;全球历史观则表示主体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一种观念、思维和方法,它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范畴。前者属于客观层面,后者属于主观层面。从20世纪后半期的历史进程看,全球化催生着全球历史观的形成,全球化的发展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全球历史观的发展程度,全球化不仅改变着现时代的世界面貌,也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人类历史进程的全球视野和宏观历史思维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历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他本人也因为采用“全球史观”阐述历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同时,“全球史观”的持有者还认为,宏观的历史不等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另外,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他强调说:“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他的观点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以上内容摘自《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北京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车华玲)并且,在他参与编著的《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书中,也透露出了他的全球史观的思想。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著名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就主张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他认为西方史学必须“重新定向”,必须尝试“采用更加广阔的世界史观点,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时代”,“从西欧观点解释事件已经不够了,我们必须尝试采用更加广阔的世界史观。”70年代时,巴勒克拉夫又进一步指出:“建立全球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与此同时,其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历史观”这一思想。当代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是本书显著的特点,“它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他认为采用全球观点来考察世界史是为了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这个新时代的需要,因为“人类历史自始便具有一种不容忽视、必须承认的基本统一性。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含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进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第三,全球性问题诸如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爆炸等的出现,造成全球一体性的威胁与灾难,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问题不单是局部性的或区域性问题,而是早已跨出地区疆界成为全球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只靠个别国家或组织,而要靠各个国家之间相互的协调和合作,靠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显然,解决它的前提是要求人们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视野,懂得人类共同利益之所在。正是这种问题的共同性客观上要求必须“整体的考虑人类自身”,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全球主义”,即“把世界作为单一整体的共同意识”。因为“只有从全球一体的视角,制定和遵守全球一体的协议和公约,依靠全球一体的共同行动和努力,在全球一体化中,才能挽救人类于共同的灾难和危机。”这是产生全球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全球史观也是国内外史学理论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全球史观力图摒弃西方中心论的传统,把每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些历史的每一方面都纳入到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进程当中,这对于促进历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深化历史研究和拓展人们的历史视野,当然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全球史观绝对不是史学研究中的新教条,它仅仅是一种开放的研究指南,这意味着它作为一种历史观点和研究方法,尚未定型和完善,它不过反映了历史理论和实践的一种新趋势而已。下面就对全球史观产生的原因、正式提出、发展实践、内涵以及影响等方面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具体来讲,全球历史观的产生有下述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科学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是全球历史观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历史上,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导致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并通过统一的世界市场将各国纳入到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中,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以信息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即由区域一体化向全球一体化的过渡),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产品和要素流动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的配置,致使各国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程度空前增大,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又大大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使人类居住的地球缩小了,越来越像人们所形容的“地球村”。人们由此而深刻的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和依存性,这为人们突破狭隘的乡土地域观、民族观或国家观,以全球思维代替传统思维,并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全球历史观产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