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史观

关于全球史观,读过本特利的《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历前史到二十一世纪》,浏览了它的姊妹篇《全球分裂》,遗憾的是时间有限,而没有读巴勒克拉夫《泰晤士历史地图集》。就本特利的《新全球史》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来写一下我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想。

一、《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第三版)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的日益便利、人类交往的频繁程度前所未有。资本跨出国界,流向收益最高的地方,跨国公司应运而生。在全球化带来巨大商机、收益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问题,例如文化冲突、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道德败坏、恐怖主义盛行等。全球史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有着紧密和必然的联系,经济全球化为历史学家考察人类历史发展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全球视角和进行综合历史研究的物质与思维基础,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有力地推进了全球史研究的发展。[1]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去重视全球化,用全球化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些又要求我们用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历史,即刘新成老师所认为的“把全球化历史化,把历史化全球化”。人类已经进人21世纪。各个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种所谓“地球村”的崭新现象……必须具有广阔的世界眼光,不仅要了解世界的今天,还要了解今天的世界是如何演变而来的。[3]研究历史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新世界需要新史学。仅仅从某个国家、地区或社会出发是不能理解世界历史的。学习当今的全球化,学习世界史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政治、文化传统和社会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协商,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用对话来解决争端。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和交流》(第三版)是一部反映新全球史观的著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特利试图跳出地球,站在月球上看人类历史,以开阔自己的眼界,从月球的角度书写人类历史。《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和交流》更多地讲述人类历史的共性,在时

空中反映人类历史的横向联系。本特利,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描述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吸收、融合的这种互动过程,它对于国家史、地区史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整书每一章节以一个小故事作为开始,以一个小人物来反映当时社会,引出后面的内容,这是我比较喜欢的部分。本书有一些特点,如下:第一,以文化交流为中心的世界史分期法

全球史观学者都极力地想打破“欧洲中心论”、突破“国家中心论”,用更普遍、更广泛、更开阔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本特利作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人物,试图纠正“欧洲中心主义”的弊端,企图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世界历史。他提出应当以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而不是传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主要标准。这样把世界史划分为七个时代:

早期复杂社会(公元前3500-前500年)

古典社会组织(公元前500-公元500年)

后古典时代(公元500年-1000年)

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公元1000年-1500年)

全球一体化的缘起(公元1500年-1800年)

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公元1750年-1914年)

现代全球重组:1914至今

本特利对世界历史的分期既非参照重大事件,也非遵循社会制度演变的原则,而是着重考虑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变迁。[2]他摈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史阐释方法,如“古代-近代-现代”的三分法。有利于消除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时间差位,有利于在大的世界史的背景下去考察、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以前的国别史、地区史中体现了世界历史的纵向联系,体现了国家、地区的个性。虽然其逻辑顺序清楚,条理性强,但是在无形当中割裂了历史的横向联系。使历史研究者往往在研究中缺乏横向联系,对于人类历史的共性认识和

事件的共时性缺乏总体把握。全球史观学派在弥补历史横向联系上很有帮助。

第二,全球史观问题。

与之前的欧洲中心论相比,除了对欧洲做了相应的关注外,还在每部分中以前认为的处于“边缘”的国家、地区和人们都有涉及,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对历史有所忽略的方面。在书中对于每一大陆都做篇幅相近的叙述,体现作者所追求的全球史观是:把各个民族、地区以及各种不同的文化都看作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这相比以前的“欧洲中心主义”有很大的历史进步。书中对于各种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奴隶、妇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以前历史所忽视的都有了相应地涉及。本特利的在书中对于每一大陆都做篇幅相近的叙述,体现作者所追求的全球史观是:把各个民族、地区以及各种不同的文化都看作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从而跳出地球,从太空的角度在观察全球史,视野必定比原来站在地球上看地球更加开阔。

第三,Traditions & Encounters

Traditions & Encounters译为传统与交流,也有人译为传统与碰撞。传统关注的是个体社会组织、维持和衰落。交流的主题就是关注于交通运输、贸易往来和交互影响等能够维系某个社会组织与相邻组织和周围更广大地区联系的手段和方式。新全球史更多地是在描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共性;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异质文化的碰撞、吸收、融合,给予了前人无法比拟的关注。交流贯穿于整本书,在每一章节中都能找到跨文化交流的影子,例如对于人口迁移、商业贸易、疾病传播、物种交流等;且的本书22章“延伸:跨文化交流”专门来叙述交流。本特利用跨文化交流来应对当前文化的冲突,应对新的历史时代产生的新问题。

二、《全球通史-从历前史到二十一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

编写的世界历史。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有感于今天人类面临的“困境”:人类生活在“如此触目惊心和危机四伏的自相矛盾之中”;世界历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紧张和恐惧的时代”。于是他带着“从世界历史看人类的前景”的任务进入对世界历史的研究。[4]《全球通史》有人类的过去就有如一幅由远及近的画卷,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辩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忧虑与警示。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这本书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没有教育人的口吻。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全球通史》在不断的补充、不断更新、不断在版,使读者有强烈的现实感。

在第七版中致读者部分就提出“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在这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答案的历史。[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是对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的一种回应。《全球通史》虽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它虽然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但并不是一味地把读者拉向过去,而是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里驰骋,甚至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