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本以人为本
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令狐采学“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近年来,“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频率很高的词汇。
人们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那么,到底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马克思曾明确说过,“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直接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其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
就是说,要“从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出发”,把人放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从其“周围的生活条件”出发来考察人。
因此,“以人为本”并不是人本主义的代名词,其内涵也并不意味着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而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如果说人本主义体现了以“人”为支点向外的思维方式,那么“以人为本”就体现了以现实生活为支点向“人”的思维方式,其核心和最终目的都是“人”。
总体来说,尊重人大致包涵以下10种含义。
一是尊重人的生命。
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价值,珍惜并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是尊重人类价值的首要要求;生命并不是个人私有财产,承载着众多的社会义务和家庭责任,因此绝不轻言放弃生命,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能采取伤害自己甚至结束自己生命来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嘲笑有缺陷、不健全的生命,并尽自己的努力去维护生命。
二是尊重人的利益。
严格区分正当利益和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人的正当利益和合理需要,对不正当利益则应努力抵制;合法、合情、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对损害自身利益的他人或行为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尊重自身利益,更要尊重他人的利益,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面对利益,不回避、不贬低、不夸大;正确解决自身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以人民最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谋求自身利益要采取正当手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这个理念下,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和尊重。
以人为本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层面,以人为本要求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法治的社会体制,以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经济发展要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人民群众的就业、收入等方面的需求,实现经济的共同富裕。
政治要以人为本,建立起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保障人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参与权,推进政治机构和运行方式的。
文化领域要以人为本,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注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政策能够真正造福于人民。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解决人民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问题,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上,要着力解决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差距,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保障农民的权益。
以人为本还需要注重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时,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要严格监管,确保人民的健康权益不受损害。
以人为本还要注重人民的精神需求和幸福感。
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不断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支持人民的文化创作和精神追求。
在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方面,要尊重和保护人民的个人权利和多样性,打破陈规旧习,鼓励人们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总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管理方式,它强调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成长。
这种理念不仅有利于员工的个人发展,更能推动企业的长足进步。
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员工的个体差异。
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企业应当充分了解员工的个性、能力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发展空间。
在工作中,要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允许他们犯错误并从中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其次,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
企业不仅要关注员工的工作成果,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当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支持时,他们会更加珍惜这份工作,更加投入地工作。
此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还要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
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和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同时,要为员工制定合理的晋升通道和激励机制,让他们在工作中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真正关心员工、尊重员工、发展员工,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始终坚持这一理念,让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以人为本 以文做人
索 , 中 的世 界 才 能 更 加 清 晰 的 归 于 本 真 。 所 以 , 是 濡 染 了 眼 愈 “ 情色素” 感 的东 西 , 愈是 鲜 活 、 刻 。 就 深
第 三 , 生 创 造 力 的培 养 和 激 发 。 必 须 把 想 象 和 创 造 的乐 学
作 都 不符 合 生 活 实 际 。这 样 的 作 文 不仅 不 能 引 起 读 者 对 人 物 的 崇 敬 之 感 , 而 会 弄 巧 成 拙 。母 亲 的一 些 可 贵 品 质 可 以 由很 多 反 细 小 的方 面体 现 出 来 , 比如 工 作 中 很 负 责 , 人 交 往 中 不 斤 斤 与 计 较等 。 二、 打破 一昧 盲 从 的 思 维 定式 面对 一 个 话 题 . 求 学 生从 不 同 角 度 思 考 、 文 , 他 们 却 要 作 但 会 表 现 出惊 人 的 一致 性 , 毫无 个 性 可 言 。比如 , 到对 亲 情 的感 写 悟 . 多数同学都会提到相同的题材 : 大 自己 生 病 , 父母 无 微 不 至 的 照顾 , 后 父 母 却 病 倒 了 。似 乎 每一 个 家 庭 都 是 一 样 的 , 个 最 每 父 母 都 是 千 篇 一 律 的 。实 际 上 父 母 与子 女 的 关 系 是 如 此 亲 密 , 发 生 在 他 们 之 间 的故 事 也 是 纷 繁 的 , 如果 学 生 能 用 心 体 会 , 作 文 就 能 寻 找 到 独 特 的 心 灵 体 会 . 们 的 学 生 脑 子 里 早 就 有 了 一 我 个 个 准 备 好 的精 神 套 路 , 们 习惯 于 “ 贝 ” 人 的思 想 。顺 从 他 拷 前 定式 . 弃思考。 放
“ 立 ” Leabharlann 三 。一首先 , 内容 要 真 实 , 是作 文 最 基 本 的 要 求 , 保 持 生 活 的 这 即 原 汁 原 味 。 特级 教 师 方仁 工 曾说 过 : 作 文 要 百 分 之 百 的 真 实 , “ 百 分之 百 的本 色 。” 这是 作 文 的最 高 境 界 。 者 是 十几 岁 的中 学 作 生 , 们 的生活 环境是 学校 、 庭 , 触 的人是 教师 、 他 家 接 同学 、 家 长 , 们 的 生 活是 简 单 的 , 又 是 充 满遐 想 的 。过 于成 人 化 的 语 他 但 言 和 复 杂 的社 会 现 实 都 不 适 合 他 们 的作 文 , 自然 本 色 的表 现 他 们 稚 嫩 而 好 奇 的 内 心 , 而更 有感 染 力 。 反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
《以人为本》是20世纪中叶哲学家马克思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以人的需求为中心。
马克思认为,只有从人本质上来发展和实现人的社会功能,才能达到和谐社会、美满人生的目标。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人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应该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高准则。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的发展应该优先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应该优先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应该优先于政治的发展。
通过以人为本的指导,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的公平正义。
“以人为本”是一种以人的利益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它关注人的发展,认为只有以人本质上的发展为准则,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美满人生的目标。
它强调要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个人,要建立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会,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探索人的发展潜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刘先江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
因此,深入挖掘、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最先是由管子明确提出的,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却可以追朔到周代,是对殷商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学的一种反动。
在殷商时代,人类刚走出蛮荒状态,对天地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深怀敬畏与恐惧,人们笃信鬼神,听命于“天命”。
一切以“天命”为评判的标准,一切听从“天命”的安排,“天命”成为最高的主宰,完全支配着国家和社会的一切生活。
国事家事天下事,一切都通过“占卜”来做决定,听天由命。
尊崇天命必然导致宿命论,人在天命鬼神面前是渺小的、无助的,人成为其附庸,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在对日常生活、人生命运以及政权更替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在殷纣王的残暴、无知和贪婪及其王朝的覆灭中,周人对天命鬼神观产生了怀疑,开始感觉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逐渐地认识到了天命鬼神的虚无,因此,敬天不如“敬德”。
(《尚书·周书》)从此,人们对天命鬼神的神秘性与恐惧感开始消退,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身,投向“人”本身。
第一个发现“人”,并真正把“人”从天命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是孔子的功劳。
孔子的儒学是以“仁”为中心,以“仁”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
而什么是“仁”呢?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人,这是仁的真谛。
中国文化的三大精神
中国文化的三大精神编辑丨子愚(一)人本精神简单地说,中国文化体现三大精神:一是人本精神,即以人为本,就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个关系相比较而言,中国人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
在中国,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得先学会做人,一个不会做人的人,他最后是做什么都做不成的。
在中国你首先要学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
一个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人,也处理不好别的关系。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关系都要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比方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往往把自然当人看,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天像人”,不是“人像天”。
董仲舒讲,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劫;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昼夜,人眼睛一闭一开,一昼一夜。
天就是人,自然界就是人。
“岁寒三友”,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松柏“岁寒而后凋”,这些都是把自然界看成人。
所以,古代中国没有宗教意识,没有科学精神,因此最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但凡与人际关系不相干的,就不予考虑。
有人问孔子,什么是鬼呢?孔子说:“不知人,焉知鬼。
”还有人问孔子:“什么是死呢?”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
”子不语怪力乱神,他根本不谈这些问题。
孔子根本就不看重这些问题,他关注的是人本精神。
(二)现实精神第二精神我称之为现实精神。
以人为本的文化注重的是当下和现实,是世俗的社会,现实的社会,中国人是很现实的,对“彼岸”、“来世”没有太大的兴趣。
我经常对一些企业家说:“你们借鉴西方的管理模式当然是对的,但是一定要考虑中国国情,不要对员工讲,现在要勒紧裤带艰苦奋斗,将来企业如何如何……这是没人相信的,员工只要数着实实在在的票子,心里就踏实了。
”所以,中国人主张“知行合一”,人本精神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然后在这个现实精神方面体现的就是知行合一。
就是你做得到才说,做不到就不要说,也不要想,想都不要想,你就想那些你能做的。
我们夸一个人好,常用“说得到,做得到”“言必信,行必果”来表达。
以前,我们的新闻媒体报道模范人物、英雄人物时,经常要找一些他们说过的豪言壮语作为标题,并且记者通常都会写这么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以人为本
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其主要内容包括:1.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以人为本的基础。
2.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以人为本的尺度。
3.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4.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保证。
5.依靠人民群众,使最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是以人为本的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杨树荫到底什么叫以人为本,用最通俗的话讲,凡是与人相关的万事、万物,我们都要把人放在事物之根、之源来考虑、来认识。
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以现代人文精神为导向,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们需求为主线,以保障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为核心,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实现人的自身发展。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马克思的那句话,“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管窥“以人为本”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99级博士研究生杨杰一、如何认识“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首要强调的“人”重于“物”。
2、“以人为本”其次强调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3、“以人为本”再次强调的是对无缝沟通的永无止境地追求。
"以人为本”是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而新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网络化。
网络化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沟通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二、如何实践“以人为本”万科的“人才是企业之本”;麦当劳的“勤奋的员工乃公司之宝”;联想的“办公司就是育人”;海尔的“我们现在唯一可怕的只是我们自己;领导者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长虹的“尊重每一个人。
管理是管理者思维的管理,是管理者境界的管理,是管理者目标的管理”;格兰仕的“人气,企业最大的财富”;荣事达的“营造…和商…人文环境,规范员工行为”;TCL 的“企业的竞争就是管理理念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建立一个好企业,首先要练就一支好的队伍”;还有什么“最有意义的一分钟是对人才投资的一分钟”等等。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以人为本的意思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
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古而今源远流长、含弘光大。
哲学家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华文明最早实现了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向,奠定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立场。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向齐桓公陈述成就霸业之道时就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意为霸王之业的开始,是以人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凝固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更是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在不同历史时期,演绎着不尽相同的感人故事,彰显着各自精彩的时代精神。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3位红军女战士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送给乡亲。
“半条被子”的故事虽小,折射的却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
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就是坚持人民至上。
这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的是,立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立场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党始终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相近相通,我们党创造性地将传统民本思想精髓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各自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只有深刻领悟和正确把握这四方面的内容,才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件(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以往一切剥削压迫社会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颠覆与超越,代表了人类从支配自己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共产主义理想。
以人为本,体现了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个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点。
(二)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解读
“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解读“以人为本”是一个重要的哲学理念,旨在强调人类的尊严、价值和权利。
这一理念强调人类是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来源,而其意义和价值并不是由其外部环境或通过一种超自然的存在来决定的。
相反,人的价值和意义源于其特有的个人和集体特征,其智力、情感、文化、道德和历史的背景等等都是决定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因素。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人的尊严与自由“以人为本”是哲学上的一种基本原则,即人的尊严和自由应当得到强调和尊重。
这种理念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实体,具有自己的主观性、自主性和跨文化性。
因此,人不应该被视为一种被动的、被支配的存在,而应被赋予充分的自由和尊重。
二、社会化和文化化的人与人的独立和自主性密切相关的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化和文化化的实体。
每个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都是其个性和价值的组成部分。
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性,认为人类的多元文化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资源,而不仅仅是道德、伦理或政治的问题。
三、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以人为本”还强调了人类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每个人都可以发掘自己内在的创造力、创新力和智力潜力,这种潜力不仅可以使个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自豪感,也可以为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最后,“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也考虑了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
人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便发挥其潜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由,并实现自我实现的机会。
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包括个人层面的理念,还包括社会层面的理念,即建设一个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充分尊重个体而不失公正与公平,以便实现每个人的潜力和价值。
以上是对“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的四个方面,这些方面体现了这一理念的内在因素和实现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以人为本”的哲学解读并非是固定的,它需要根据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不断地细化和发展。
“以人为本”一词的出处
“以⼈为本”⼀词的出处
“以⼈为本”⼀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春秋时代的政治家管仲《管⼦卷九》“霸⾔”中。
书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为本。
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
另⼀种说法,“以⼈为本”出⾃《鹖冠⼦》⼀书。
此书为战国时楚国隐⼠鹖冠⼦所作。
之后,历代有识之⼠对此作出了诸多的诠释。
董仲舒说:“天地⼈,万物之本也。
”“为⼈者,天也。
”⽩居易说:“⼈者,邦之本。
”洪秀全也说过:“天地之中⼈为贵,万物之中⼈为灵。
”.
《鹖冠⼦》⼤多阐述道家思想,也有天学、宇宙论等⽅⾯的内容。
鹖冠⼦其⼈居深⼭,以鹖为冠。
风俗通义云:「古贤者鹖冠⼦之后有冠⽒。
」《汉书‧艺⽂志》着录⼀篇,列之于道家。
并云﹕「楚⼈,居深⼭,以鹖为冠。
」《隋书‧经籍志‧⼦‧道家类》及《旧唐书‧经籍志‧⼦录‧道家类》、《新唐书》及《宋史‧艺⽂志》皆着录三卷,篇数较前增多,疑为汉后附益所致。
(戚平然)。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
一是要以人为本抓安全。
在实践中,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很多,有技术设备、生产方式、经营管理等诸方面,这些因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根本因素,其它因素必须通过人来发挥作用,安全生产最终要靠人来保证。
只有把人作为根本因素,才能组织协调其它因素,保证社会生产过程的健康有序和安全运行。
也只有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才是抓好安全生产的目的。
因此,我们要倡导“人本管理”,把人作为社会生产管理的主体,以人的管理和安全为中心,全心全意依靠广大人民。
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觉悟,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爱护,充分激发人的工作和生活热情;注重体现人的价值观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让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此,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要从以物为主的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管理转变。
二是要机制创新抓安全。
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树立大安全意识,落实大安全责任,抓好大安全工作,统筹安排好生产、交通等安全工作,必须以科学有效的机制作保障。
要注重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用制度引导→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规范的按程序办事的行为规则。
一方面,要认真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另一方面,要依据政策法规制定完善具体的规章制度。
主要有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度、宣传培训制度、监督检查制度、风险抵押金制度、问责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安全生产岗位操作规程等。
要严格对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价、评估制度,探索对中小企业、道路交通等开展安全生产监管的有效途径。
谈谈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认识
谈谈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认识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理念,是指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以人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的尊严和价值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幸福为追求。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人文关怀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这种理念,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古代,孔子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倡导“仁爱之道”,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注也越来越强。
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全球化的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了全球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了全球化的主流思想。
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促进全球化的和谐发展,能够提高全球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推动全球文明的进步。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以人为本”的实践意义
“以人为本”的实践意义首先,“以人为本”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作为组织的核心资源,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组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以人为本”强调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提升员工的能力,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投入工作,更加愿意为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通过提升员工的能力和发展空间,鼓励员工发展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其次,“以人为本”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对于组织的长期发展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而“以人为本”强调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尊重员工的价值,能够使员工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和重视,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
同时,“以人为本”还强调员工的发展和成长,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能够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和发展需求,增强员工的忠诚度。
此外,“以人为本”能够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
在组织中,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冲突起着重要作用。
而“以人为本”强调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能够促进员工与领导、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
通过培养共识和强调团队合作,可以有效减少内部竞争和矛盾,增加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此外,“以人为本”还能够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已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
只有通过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才能赢得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以人为本”强调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提升员工的能力,使员工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变化,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实践意义在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同时也能够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实践中,组织需要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提升员工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组织和员工的发展共同努力。
以人为本的理解
以人为本的理解
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要的理念,强调人的利益、需求和尊严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
这种理念的核心是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唯一的,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应该得到尊重和关注。
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以人为本的理念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政治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民主、人权和社会公正,鼓励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优先考虑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在经济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强调企业应该为员工、消费者和社会创造价值。
在文化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倡导文化交流和对话。
在教育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个性化教育和学习,尊重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行动指南。
在实践中,它需要我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权益,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建立起互信、合作和共赢的关系。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不断深化理解和拓展应用。
- 1 -。
以人为本词语解释
以人为本词语解释
【解释】:
以人为本是一种思想理念,强调人类的利益和幸福应该被放在最高的地位。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即不仅重视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而且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和内在潜能。
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信任人。
“以人为本”思想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是指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本。
第二个层次是指做到人性化管理。
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把每个员工当作是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
也就是说,既要关注员工的物质利益和福利待遇,又要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文化学习、思想情操、健康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使全体员工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使自己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出处】:“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人为本的解释
以人为本的解释
以人为本是指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以人的需求、利益和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的生命、尊严、自由、平等、权利和责任放在首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价值和尊严为中心,以人的利益和幸福为宗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思想则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类”概念,而主要是指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世界本原意义上的“本体”,而是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名词解释以人为本
名词解释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思想理念,强调人类的利益和幸福应该被放在最高的地位。
这个理念体现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认为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都应该以人的需求和福利为中心。
这种思想是从人类历史和社会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在对人类社会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的。
在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应该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目的。
在政治方面,它意味着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权利和自由,鼓励公民参与政治,并通过公正合法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稳定。
在经济方面,它强调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员工福利,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责任,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在文化方面,它强调文化创造应该服务于人民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以人为本”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理念,它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理念的实现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文为本以人为本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不少人不顾实际,一味模仿名家,盲目追求所谓的语文教学创新而背离语文学习之道的错误现象,提出这样的看法:语文教学只有寻根溯源,返朴归真,以文为本,以人为本,才能存真去伪,撷取语文教学的真谛。
关键词:以丈为本以人为本品味语言解读文本张扬个性《庄子·秋水》记载:有一个燕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看到那里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学得不像,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有不少人像燕人学步一样,不顾及本身能力、学生实际和教学设备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机械地模仿名家,生搬硬套其教学模式,没有真正领悟其教育教学思想,盲目求新,瞎子摸象,甚至走到迷失自我,丢弃语文学习规律的地步。
举几个例子:其一,有位老师教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
整堂课,他把两首音乐、两幅国画和三幅书法作品拿到课堂上,花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欣赏、讨论,学生终于理解了音乐、绘画和书法中“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其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有位老师选了三首不同节奏的乐曲,配合录音朗读,让学生讨论哪一首乐曲与录音朗读和谐,当学生最后悟得文章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融时,下课铃声也响了。
其三,有位老师用CAI课件上课,从头到尾都在忙着点击鼠标,操作电脑,教师的论说读写基本没有。
以上的语文课,教法、学法似乎符合当今教改的精神,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感悟。
但是,它们一是艺术课,一是音乐课,一为电脑课,绝对不是语文课。
因为,学习语文离不开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如果离开文章语言,一味追求新颖。
必如缘木求鱼,怎得其道?只有以文为本,以人为本,才能存真去伪,获得语文教学的真谛。
1、以文为本,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汉语是表意文字,是祖先们对事物深刻认识的产物。
比如一个“旦”字,就把早晨太阳升起在地平线上的美好景象拙绘了下来,让人浮想联翩。
因此,汉语语言就具有丰富的蕴涵,体现着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品味。
鲁迅在《祝福》中写四婶对祥林嫂摆放祭品这事,说了三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三句话看似无多大区别,但是,它们体现出的人物(四嫂)心理却各不相同,或紧张,或不满,或愤怒,品读起来,很有滋味。
孙犁的《荷花淀》描写水生嫂在优美的月色下劳作的情景,富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浸透着人物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而水生嫂与水生的简洁对话反映出他们微妙又复杂的心理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这就是汉语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蕴涵和作者才情。
教师要顺应语言的特点,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吟咏诵读、比较改写等各种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
变,只是教法、学法形式变化,而不能脱离文本,舍本它顾。
为此,语文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1.1吃透教材,放飞思想。
自2002年新课标、新教材公布和实施以来,不少人都对它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过,还提出一些有见地的看法。
这种钻研精神对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影响。
语文教学就是要做到吃透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紧扣文本.又放飞思想;关照客观,而且灵活变通。
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多义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个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德育工作和作品的多义性有机统一起来,不能为了德育而死搬教参或限制学生的理解空间,应该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放飞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作品,各抒己见。
比如我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学生的理解就远远超出了教参的解答。
有的学生同情、怜悯杜十娘,为她的不幸;鸣不平:有的赞扬她具有敢于追求婚姻幸福,以死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有的认为她缺乏洞察力,没有发现李甲的真面目,并不聪明;有的甚至批评她过于依赖男子,在看清李甲的真面目后,还要投水自尽,做无谓的牺牲,不值的赞扬;有的还说她痛骂李甲,决心求死时,应该把百宝箱里的财富分给岸上的老百姓,让百姓受益,不应扔到江中。
语文教学有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扩充或压缩教学内容。
因为不同的地区,学生的文化素质有高有低,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学生,他们的水平也有参差不齐的情况,这就靠教师在使用同一教材的时候,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有时候,如果要实施单元教学,又要把知识的系统性和技能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
如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演讲词单元所选文章各具特色:或叙述、议论、抒情紧密结合;或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性;或运用许多排比句式,激情澎湃;或论述严密,情感深沉。
教师在单元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这些突出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演讲词的不同风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且训练他们写作,使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就会全面提高。
语文教学达到这个程度,才可以说真正领会到了新课标的精神,了解了新教材的特点。
1.2品味语言,解读文本。
语文教学要突出语言学习。
怎样才能引领学生学好语言,这是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因而,语文教学要抓住整句整段的语言材料,通过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解读语言的语境意义和语言的使用,突出语感教学。
如孙犁的《山地回忆》中有一段话是“我”和“妞儿”的。
“妞儿”的整个性格特点、优秀品质在这段话中都得到体现。
而且,这段人物语言能够很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抗日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的环境下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淡淡的生活情趣。
要让学生体会这些深层的韵味,只有通过指导他们分角色去朗读,从朗读中引导他们品味、揣摩人物对话,才能做到。
如果带领学生去分析它的思想内容利形式,那就偏离了学习语言的方向,学生也感悟不到语言的美。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优美。
如对月光下荷花的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荷花人的姿态、情感和生命活力,写出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点儿呢?可采取比较文句的方法,用一般的描写“层层的叶予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饱满盛开的,有含苞待放的”,与原旬进行比较。
这就是学习语言。
经常如此训练,学生能积累丰富的语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能提高很快。
2、以人为本,张扬个性。
语文教学如果以同一思想模式教育人,就会限制人的个性发展,扼杀人的创造精神。
早在二千年前的孔子就深谙此道。
据《论语》记载,孔子与子路、冉有等弟子座谈志向,他鼓励弟子们各抒己见,自己犹如一个忠实的朋友倾心聆听,而没有把自己的理想标准强加给弟子。
正是这样的教育,使他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他们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方面各有极高的建树,声名闻达于诸侯。
从孔子一路看来,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教育实实在在培养出不少杰出的人才。
比如封建社会私学和民办官助的书院教育、近代思想开放的北大教育等,就培养和造就了诸如战国诸子百家、司马迁、朱熹、唐宋八大散文家、“苏门四弟子”、李贽、王国维、闻一多、李大钊、毛泽东等许许多多文化和政治名人。
他们有的大胆超越前人,另辟学说,自成思想体系;有的不惜以宝贵的生命、一生的荣华富贵标榜文化个性,甚至与封建正统思想对抗和投身民族救亡运动,参加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韩愈曾说过一句精彩的话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功,如是而已。
”(宋·韩愈《师说》)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我爱我师柏拉图,但我更爱真理。
我想,这些话语,就是对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教育的很好总结。
因此,语文教学要做到以下两点:2.1指导学法,张扬学生的个性。
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能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习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许多人早就认识到这点儿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陶行知先生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国外的一位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儿,教师必须重视学法指导,张扬学生的个性。
当代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洪镇涛等人就深明其中道理。
魏书生的“民主与科学”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不仅运用于学校与班级管理,还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构建了著名的“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这种管理思想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真正做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即使魏老师长期外出讲学、开会,也不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洪镇涛老师的“五步课堂教学结构”也很成功,即提示、设问,阅读、思考,讨论、切磋,归纳、总结,练读、练写。
它把学、思、辨、用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很快。
2.2注重教法,张扬教师的个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要努力形成教学风格”,“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
现在,虽然有许多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CAI课件,但它们是无法取代教师的言传身教的。
因为,语文教学的成功还依赖师生之问的情感交流与共鸣。
于漪的“情境教学法”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也有人说,我们可以模仿名家的教学风格。
可是,事实证明,许多名家的教学风格难于模仿,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得丁点儿凤毛麟爪,因为他们的教学具有极强的个性,而这种个性是他们人格修养和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别人是模仿不了的。
我们只有深刻领会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它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有所作为。
总之,当今的语文教学,不管教学辅助手段多么先进,教学模式多么新颖,都要围绕“以文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创新。
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
于漪、魏书生、钱梦龙、洪镇涛等许多当代语文教育改革家正是深悟此道,才取得巨大成功的。
我们要学习他们,就要谨记“燕人学步”的教训,抛开模式阴影对眼睛的蒙蔽,深刻领会教育教学改革的真谛,创造出自己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