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

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

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源远流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将探讨麒麟舞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传承方式与挑战,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对麒麟舞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结论部分将展望麒麟舞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潜力,呼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以推动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

这篇文章将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麒麟舞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的现状,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传承、发展、历史渊源、旅游资源开发、经济影响、传承方式、挑战、现状、未来发展、结论、潜力、保护、呼吁。

1. 引言1.1 介绍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舞蹈艺术,起源于广东省岭南地区。

麒麟舞通常由两名舞者共同演绎,他们身着华丽的麒麟服装,手持麒麟道具,通过舞蹈动作模仿麒麟的神态,展现出一种神秘、祥和的气质。

麒麟舞在表现形式上多样化,有轻盈优美的舞蹈动作,也有热烈欢快的舞蹈节奏,每种变化都展现了麒麟的不同形态和寓意。

麒麟舞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视为民间的一种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通过麒麟舞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广东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可以体验到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当地的文化底蕴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魅力。

1.2 阐述麒麟舞的重要性麒麟舞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舞蹈形式。

这项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广东省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麒麟舞通过独特的舞姿和节奏,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承载着特定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

麒麟舞在当地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更是民众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通过参与麒麟舞的表演和传承,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历史的记忆,并且加深人们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广东非遗文化

广东非遗文化

1.粤剧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

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一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售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

2009年9月30日,粤居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

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广东音乐开始在全国流行。

2006年05月20日,广东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

技艺和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

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丅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干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2008年“茶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第二批,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粤曲粤曲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干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

源干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丅清唱而萌发。

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干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奉。

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岭南文化十大名片1. 粤菜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的总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粤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食在广东”这句名言,反映了粤菜是广东饮食的独特传统和优势,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

颁奖词:潮鲜客香粤精,食在广东,一个“食”字,已比“吃”更具文化底蕴。

较之中国其他菜系,粤菜最重原汁原味,清中求鲜,淡中求美,对食材注入多一份人文关怀,实而不华,以质取胜,博得更多“返寻味”。

故粤菜不仅全国开花,更红遍全球,赢得“中国形象大使” 美誉。

2. 粤剧粤剧是中国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大戏或广东大戏,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主要流行于粤语地区和世界华人聚居之地,影响很大,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

颁奖词:南国红豆,香飘万里。

粤剧积淀数百年岭南文化,旁收博采,集各家之所长,推陈出新,硕果累累。

几世纪名伶辈出,其中之翘楚者,犹以家国为大舞台,唱做念打,纵横捭阖,可歌可泣。

方今传统戏曲式微之际,粤剧依然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有华人处必有粤剧,这是广东之光,也是中国之光。

3. 广东音乐流传在珠三角一带的民间器乐曲种,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与粤剧、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其中常听得到的有《步步高》。

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曾有“国乐”之称,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

颁奖词: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以丝竹乐合奏为特色的广东音乐只是小家碧玉,但它扎根岭南文化的沃土,广泛吸收民间小调、小曲,经长期孕育演化,终成一朵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艺术奇葩,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的细节表现,状物抒情,情趣盎然,成为岭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背景音乐。

4.广东骑楼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档案学视角下的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研究

档案学视角下的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研究
0 O 2
2 4 2 3
5 2 2 5
1 % 1 7 1 % 05
传 统 音 乐 等成 果 数 量 多 , 出 平均 比例 , 传 统 体 育 、 艺 与 高 而 游
36 % 24 % 1 % 74
杂技 , 曲艺 , 间 文 学等 成 果 则 远 远 低 于 平 均 比 例 , 者 形 成 民 二
显 著 对 比。 从 表 3可 以看 出 , 南 地 区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项 目 岭 代 表 性 传 承 人 数 量 普 遍 较 少 , 统 体 育 、 艺 与 杂 技 项 目竞 传 游
传 统 技 艺
传 统 医 药 民 俗
24 6
3 3 13 8
1 O
3 1 3

17 4 50 1
11 9 14 6 1 30 5
1 6 27
7 1 5 9 4
2 6
3 5 35
3 8
3 3 26
2 1 41
1 3 2 3 15 5
1 4 3% 80 %
68 % 1 4 0% 1 1 0 %
于 少数 民 族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成 果 丰 富 的地 区及 急 需 抢 救 的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 策 和措 施 都 应 有 所倾 斜 。 之 , 建 立一 政 总 应
套 切 实 可 行 的 长 效 机 制 来 保 证 岭 南 地 区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抢
223档 案 馆 的角 色 作 用 缺 乏 法 制 保 障 。 虽 然 岭 南地 区 __ 在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的管 理 和 保 护 方 面 颁布 了许 多制 度 规 章 ,
省 和 海 南 省 则 数 量 较 少 。 南地 区 国 家级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成 岭

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莞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也是丰富多彩的。

本文将对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

2. 评估2.1 华阳鼓华阳鼓,作为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

它以鼓乐为主,音乐欢快、节奏明快,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华阳鼓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撰写文章中,需要从历史、演奏形式、传承人等方面对华阳鼓进行深入探讨,以展现出华阳鼓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

2.2 木偶戏木偶戏是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它是一种通过木偶表演来传达故事情节的传统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撰写文章时,需要对木偶戏的历史、表演技巧、剧情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展示其在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2.3 岭南花鼓岭南花鼓是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又一宝贵遗产。

作为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岭南花鼓在东莞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文章中,需要对岭南花鼓的特点、演出场合、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以展现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3. 个人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对于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能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而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华阳鼓、木偶戏、岭南花鼓等遗产,正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东莞丰富文化的窗口和载体。

4. 总结通过对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华阳鼓、木偶戏、岭南花鼓等遗产进行深入评估和探讨,我们对东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民俗文化

岭南民俗文化民俗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如:“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礼记.缁衣》);“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

”(《管子.正世》);“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绝”(《韩非子.解老》)。

以上所说的“民俗”,或指民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或价值取向,相当于“民风”,或指民间节日、礼仪、祭祀等民间活动,或两者兼而有之。

这也即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民俗,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既包含“形而上”的民间风气,也包括“形而下”的实实在在的民间活动。

民俗有多种分类方法,如陶立璠在《民俗学概论》中采用纲目式分类法,把民俗分为四大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

张紫晨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则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游艺民俗。

结合本教材的编写体例,已有专门章节介绍了岭南饮食、建筑、民居、音乐、戏剧等方面的内容,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与岭南人民的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节令民俗、人生礼俗、游艺民俗和信仰民俗。

第一节岭南节令民俗岭南重要的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同样的节日,在广府、客家、潮汕各地的习俗又有不同,且各地还有不少特色节日,以此可看出三大民系不一样的文化渊源。

一、传统节日1.春节广府地区的春节例行有送灶神、扫尘、行花市等习俗,比较特别的是“卖懒”:除夕夜,孩子们提灯笼带鸡蛋,拿一炷香,沿街叫卖:“卖懒,卖懒,卖到三十晚,人懒我不懒”,最后到土地庙上香,回来把鸡蛋分给长辈吃,分得越多越好。

意味着把懒卖掉后,在新的一年会更加勤快。

广州有童谣云:“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是赤口,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游花地,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

岭南天灸的“非遗”内涵与价值

岭南天灸的“非遗”内涵与价值
灸 ,去百 病 ” ⑥,但仍 未有 “ 天 灸 ”之 名 。 “ 天 灸 ” 一词 的确切 记 载 ,最早 见 于梁 代宗 懔 《 荆 楚岁 时记 》 :“ 八月 十 四 1 3,民并 以朱墨 点 , ' b J L
额 ,名 为天灸 ,以厌疾 。 ” ⑦
额 ,名 为天 灸 ,以厌 疾也 。案 : 《 黄 帝素 问》 已有 灸 经 ;史 记 仓 公 传 灸 龋 齿 ; 史 游 《 急就 章 》 云 : 灸刺 和 药 ;赵 壹 《 答 皇 甫规 书》 云 灸 两 膝 疮 溃 ;王 导 、伏 玄
(“ 莉” 即 “ 蓟” ) 。这条 记 载 即指 ,被 蜿 蛇 咬 后 ,
可 以用 “ 蓟” ⑨ 外 敷治疗 。 秦汉 以后 ,这种 寒 ,主 寒 热 ,鬼 疰 蛊 毒 ,
层面 ;而作 为 一项 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不 能仅 仅 把 岭南 天灸看 做一 种 医疗 手段 。 “ 要想 保 护传 承 、深
保 护 、传 承 、研 究 的 重 视 程 度 ,并 加 大 保 护 力
度。 ” ③ 因此 ,我 们 更 应 注 意 岭 南 天 灸 所 承 载 的 历
史 、文化价 值 ,民俗传 统 、文化 内涵和 精神价 值 。


悠 久 的历 史 渊 源
天灸 的历 史 可 以追 溯 到 战 国时 期 ,长 沙 马 王 堆汉 墓 出土 的先 秦 帛书 《 五 十二 病 方 上 》 记 载 : “ 妩 …… ,以 前 印 其 中颠 ( 中颠 :即百 会 穴 ) 。 ”
民俗
精神价值
[ 中图分类号 ]G 1 2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0 8 9 0( 2 0 1 3 )0 5—1 5 0— 0 7

岭南工艺

岭南工艺

1.广州牙雕广州牙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

清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从此,广州牙雕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有别于苏州、北京、扬州、杭州等地的艺术格调,并对其他地方的牙雕工艺产生了影响。

广东牙雕又称南派牙雕,制作着重于雕工,并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玉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

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编织三大类。

雕刻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最擅镂雕,主要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艺水平,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

品种有象牙球、画舫、人物、笔筒、插屏、鸟兽等欣赏品,筷子、梳子、图章、鼻烟壶、瓶、烟嘴、灯具、粉盒等日用品。

其中以象牙球最有名。

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有立体化,增加图案的层次,是广州牙雕工艺的显著特色。

为了适合外销的需要,广州牙雕风格趋向写实,并且吸收了大卷叶、写实花卉等外国图案的长处,又以染色、螺旋状的连接部件为特色。

趋于清代晚期,广东牙雕风格纤细繁琐,逐渐走向衰落。

简介广州牙雕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

广州地处南方沿海,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质地细腻的象牙精雕细刻,层层雕镂,而作品又不易脆裂。

广州的牙雕则以精细的象牙球著称,其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著名的传承人有陈祖章、翁昭、翁荣标、冯少侠、李定宁等。

溯源广州牙雕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工艺与生产规模曾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艺水平日趋精湛,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

岭南文化的非遗元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

岭南文化的非遗元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

岭南文化的非遗元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岭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其独特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和历史特征,构成了岭南地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非遗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茂名非遗文化内容为例,分析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岭南特色资源。

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推动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岭南文化;茂名非遗元素;乡村振兴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农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劳动者的智慧结晶,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能够展现出当地的独特文化特色,还能为人们带来艺术和经济上的双重价值。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在岭南地区的农村经济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非遗”文化产业的建立更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古老的文化精髓融入现代社会,使其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创新思维发展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为当地发展的热点。

一、茂名非遗文化资源及其特点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北部湾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是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

茂名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八音锣鼓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茂名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人们了解和认识茂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茂南木鱼舞是茂名茂南区特色文化符号之一。

茂南木鱼舞是广东四大木鱼舞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享有盛名;茂南木鱼舞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茂南区木鱼舞起源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广东茂名一带的村民为祈求风调雨顺,保护庄稼不被破坏,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表演的一种舞蹈;木鱼舞由锣鼓、舞蹈、唱腔三部分组成,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舞蹈动作,其表演内容包括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等。

表演时,男女队员按一定顺序上场,互相对唱山歌,边唱边舞;木鱼舞是茂名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木鱼舞所展现的是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1]。

岭南非遗文化作文

岭南非遗文化作文

岭南非遗文化作文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Lingnan region in southern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untry's rich cultural diversity. 岭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丰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From traditional music and dance to culinary arts and crafts, these cultural practices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haping the identity and traditions of the local communities. 从传统音乐和舞蹈到烹饪艺术和手工艺品,这些文化实践世代相传,塑造了当地社区的身份和传统。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aspects of Lingn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its traditional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岭南非遗文化中最突出的一面是其传统音乐和表演艺术。

From Cantonese opera to folk music and traditional dance forms such as the lion dance, these art forms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history and customs of the region. 从粤剧到民间音乐和传统舞蹈形式,如舞狮,这些艺术形式深深扎根于该地区的历史和风俗。

The vibrant costumes, intricate makeup, and expressive gestures of Cantonese opera, for example, are a spectacle to behold, captivatingaudiences with their timeless tales of love, loyalty, and heroism. 例如,粤剧中绚丽多彩的服饰、精致的化妆和富有表现力的手势是令人惊叹的景观,以其关于爱情、忠诚和英雄主义的永恒故事,迷住了观众。

广东非遗传统文化

广东非遗传统文化

广东非遗传统文化广东,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广东非遗传统文化是广东省的宝贵财富,也是广东人民的独特精神符号。

广东非遗传统文化包括了广东省内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粤剧、岭南木雕、陶瓷艺术、广彩、客家潮音、广绣、腰鼓等等。

这些非遗项目代表了广东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承载着广东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

粤剧,作为广东非遗的瑰宝之一,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也是广东省最重要的戏曲剧种。

粤剧以其婉约、细腻的表演形式,及其丰富多样的剧情和角色形象而闻名。

粤剧是广东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是广东非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木雕是广东非遗中的瑰宝之一,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广东的木雕工艺历史悠久,代表了广东人民对木材的巧妙运用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岭南木雕作品通常以人物、动物和花鸟为主题,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岭南木雕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明珠”,是广东非遗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陶瓷艺术是广东非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陶瓷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美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广东的陶瓷制作历史悠久,代表了广东人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广东陶瓷作品在造型、装饰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深受广东人民和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广彩是广东非遗中的一种传统瓷器绘画技法。

广彩瓷器以其鲜艳多彩、精美绝伦的特点而闻名。

广彩瓷器的烧制工艺复杂,需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过精心雕琢和细致描绘。

广彩瓷器的花纹丰富多样,包括人物、花鸟、山水等元素,展示了广东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才华。

客家潮音是广东非遗中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是客家人民的重要文化表达方式。

客家潮音以其婉转悠扬、悦耳动听的特点而闻名。

客家潮音通常以琵琶、二胡、笛子等乐器为伴奏,以客家方言演唱,歌词多与田园生活、家庭情感等内容相关。

客家潮音富有独特的乡土气息,是广东人民独特的文化精神体现。

广绣是广东非遗中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以其精湛的绣技和精美的作品而闻名。

让狮艺文化根植于心

让狮艺文化根植于心

让狮艺文化根植于心摘要:广东醒狮文化是属于我们广东岭南的特色文化之一,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醒狮文化的“精气神”与它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很值得在未成年人中推广和传承的。

本文主要阐述如何在小学艺术特色教学中让广东醒狮文化扎根于学生内心,使这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中传承下去,让广东醒狮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广东醒狮;传统文化;传承;趣味课堂;学科融合一、什么是醒狮文化广东醒狮属于中国舞狮中的南狮,是融武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

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期,醒狮出现在广东南海县即如今的佛山。

二、醒狮的文化传承价值醒狮文化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传承呢?醒狮文化的背景是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结义。

将它的仁义、忠义、侠义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爱国主义文化。

醒狮原名为瑞狮,意为吉祥如意,直到鸦片战争的战火蔓延到南方,因为"瑞"字方言谐音"睡",具有民族忧患感的佛山人便将其改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

从此,"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

如今,我们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战争,但是世界各国对我们这个刚刚崛起,一直在追赶、不断超越自己的中国还是虎视眈眈的。

国内有些地方的年轻人更是崇洋媚外,受外国黑势力影响,颠倒历史黑白,很不利于国家的团结。

所以中国醒狮的“精气神”,它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值得让孩子们一代代传承下去的。

这也很符合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其中的一项——“文化理解”的要求。

三、如何让醒狮文化根植小学生内心1.了解醒狮的寓意那如何让醒狮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一代年轻人中传承下去呢?不是单凭画狮子、捏狮子、剪狮子就可以做到的,需要让这种文化走到孩子们的心坎里去。

可是这有困难的地方。

为什么呢?醒狮外形威猛粗犷,眼睛炯炯有神,而且有些会充满杀气!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有些胆小的低年级学生刚接触会感觉到害怕,不敢靠近。

论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论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论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作者:许玲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2期摘要:岭南是我国东南地区一个多民族聚集、融合的广阔地域。

在这里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互相影响,造就了多元化、共通化的岭南传统舞蹈。

岭南传统舞蹈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是岭南文化特别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岭南传统舞蹈的历史、类型及其特点。

并分析岭南传统舞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岭南传统舞蹈的相关意见。

关键词:文化遗产;岭南舞蹈;传承;发展中途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68-01岭南传统舞蹈源远流长、悠久灿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承载着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广东人走出国门,将岭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样带动岭南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岭南传统舞蹈除了现如今大家最常见的“狮舞、龙舞”还有很多颇具名族特色的舞蹈形式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已经失传的艺术文化我们无法挽回,如今应该做的是如何将千年流传的岭南传统舞蹈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促使岭南传统舞蹈能有效的传承和稳步发展。

一、岭南舞蹈的概述1.岭南舞蹈的起源。

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古南越族的先民在岭南就有舞蹈活动。

岭南舞蹈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是独立发展时期。

远古时期的岭南舞蹈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只能从考古发现中去寻找舞蹈形象。

二是汉越舞蹈文化融合时期。

这时期的舞蹈我们除了能在考古发现外,还有文字资料记载中去展开想象。

三是岭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很多舞蹈形式都保留到了现在。

2.岭南舞蹈的多元化。

岭南地区多名族聚集,形成了多元化的岭南舞蹈。

其中除了汉族的“狮舞”、“龙舞”、“采茶舞”、“闹花灯”、“钱鼓舞”还有黎族的“招福舞”、“草笠舞”、“钱串舞”、“跳娘舞”、“清音舞”;壮族的“绣球舞”、“扁担舞”等等。

中华传统工艺的巅峰——“燕京八绝”与“岭南九遗”

中华传统工艺的巅峰——“燕京八绝”与“岭南九遗”

中华传统工艺的巅峰——“燕京八绝”与“岭南九遗”北有“燕京八绝”,南有“岭南九遗”。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二者同属中国文脉,共铸传统手工艺的巍然巅峰。

“岭南九遗”泛指岭南工艺美术领域中各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包括:广州牙雕、玉雕、粤绣(广绣、潮绣)、端砚、石湾陶塑、潮州木雕、广州彩瓷,潮州彩瓷、枫溪瓷塑和陶瓷微书等。

岭南的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及代表作品,直接、形象地反映出地域的时代特征、社会风尚、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等,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符号,而成为各地的文化名片,故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遗珍·绝艺——广州象牙雕刻象牙,素有动物世界的“白金”之称。

其质其品稀有、名贵,色泽皎洁,温润如玉,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高雅与内敛之美。

古往今来,牙雕制品为王侯权贵、收藏大家所青睐,成为达官贵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并被国外博物馆、美术馆及皇室、贵族作为传世珍宝。

我国的牙雕堪称世界第一。

自辽代起,历代帝王都将牙雕选为最珍贵、最有特色的贡品。

当代则作为最高贵的“国礼”赠送外国元首、政要,而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使者”。

广州牙雕肇始于汉唐,鼎盛于明清,是岭南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也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造型及雕刻技艺在全国独占鳌头。

明、清以来,广州牙雕以精雕细琢、多层镂空、剔透玲珑之绝技闻名遐迩。

其精逾鬼斧、巧夺天工的数十层牙球、龙凤画舫、撒网船及大型古典人物组雕等誉满海内外。

剔透玲珑——广州玉雕据考古发现,广州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玉雕技艺,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

从广州西村秦代墓葬出土的玉璧、玉印、玉带钩等玉器中,可见秦代广州已有精湛的漆玉镶嵌技艺。

据《南越国史》记载,广州汉代已有官办玉器手工作坊,专为官宦及帝王制作玉器。

其时,玉器是权力、身份和宗教神力的象征。

明清两代,广州玉器雕刻业渐趋繁荣,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民间玉器作坊蓬勃发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广州玉器行业的鼎盛时期,玉雕业工商户达4000多家,广州成为中国南方驰名中外的珠宝玉器行。

盘点广东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22种

盘点广东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22种

盘点广东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22种广州象牙雕刻:玲珑剔透,“岭南九遗”之遗珍广州象牙雕刻(核心材料:象牙仿制品(牛骨)),是广州的传统工艺产品,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其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该工艺品尤以“象牙球”著称,是享誉中外的著名手工艺品,为广州所独创。

西关打铜:“百年精华沉淀的承载物”西关打铜,是广州地区传统铜造的喜盘、铜打的汤婆子、铜碗筷、铜边炉锅工艺,由手工匠千锤百炼而成的铜器皿,曾经是广州每家每户必备之物。

到了清末民初,广州铜锡器制造业达到鼎盛,打铜行工人数量超过两千。

现在西关有老铺依然延续着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

广州粤绣:“配色调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广州粤绣,又名广绣,是指以广州为主的包括南海番禺、顺德等一带地区的刺绣,它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早在十六世纪就驰名于外。

该绣品题材广泛,其中以龙、凤、牡丹、百鸟朝凤、南国佳果(如荔枝)、孔雀、鹦鹉、博古(仿古器皿)等传统题材为主,构图丰满,繁而不乱,图案工整,富于夸张,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迎春花市:走进广州的“花样新年”广州的迎春花市,又称年宵花市,是独具岭南特色的民俗景观,如今已成为广州年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广州地区有“逛花街大过年”的说法。

其一年举行一次,每次于春节前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凌晨结束,地点为广州市的八大花街。

它不但呈现了古老的岭南地区人民群众的春节习俗,更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迎春花市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

粤剧:“淡扫轻描俏脸盈,嗓音圆润婉莺声”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为汉族传统戏曲之一,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

广州檀香扇制作技艺:幽香阵阵气韵浓,“四花”技术精巧绝广州檀香扇制作技艺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其以进口檀香木为原料,在轻薄的扇骨上镂空出内容丰富的图案,以精细见长,具有岭南工艺美术的典型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粤剧英译研究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粤剧英译研究现状分析

esjournal@Tel:027-81707737177****4031ENGLISH SQUARE收稿日期:2020-5-15粤剧起源于两广地区,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粤剧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流行,还流行于新加坡、东南亚、澳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等国家,具有全球影响力。

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语粤剧最早出现在香港。

20世纪40年代,英语粤剧在香港亮相。

黄仕英开创了新加坡英语粤剧。

2000年,新加坡的敦煌剧坊开始兴起英语粤剧的演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研究目的在于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众多的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加强与全世界的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同时,可以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因此,笔者试图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粤剧英译研究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对后述研究有所裨益。

1粤剧英译剧本的研究主要以《帝女花·香夭》为例50年代末,粤剧大师唐涤生根据古曲《妆台秋思》改编成了粤剧戏宝《帝女花》。

名剧《帝女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同京剧《霸王别姬》一样为人耳熟,流传于民间大街小巷。

剧情主要内容讲述的是明朝末期,思宗长女长平公主与周世显在江山易主之际遭遇乱世,经历了爱恨情仇的曲折与凄凉的爱情故事。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力支持下,截止到2012年,香港学者已经完成了120多部粤剧剧本的英文简介和18部粤剧折子戏的英译工作。

香港粤剧编剧家德叔———叶绍德老先生一生对粤剧事业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终身笔耕不辍。

他所编写的80多部粤剧剧目是粤剧的重要资源。

德叔晚年精心挑选了他最为满意的5个剧本,委托“香港大学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整理和出版。

这5个著名的粤剧剧本分别为:《辞郎洲》《朱弁回朝》《十五贯》《霸王别姬》和《李后主》。

香港粤剧发展基金会于2009年拨款资助吴凤平的研究团队,出版了《叶绍德粤剧剧本精选(汉英双语)》。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岭南文化十大名片目录1岭南文化十大名片1. 1.1 粤菜2. 1.2 粤剧3. 1.3 广东音乐4. 1.4 广东骑楼5. 1.5 黄埔军校旧址6. 1.6 端砚7. 1.7 开平碉楼8. 1.8 广交会9. 1.9 孙中山10. 1.10 六祖惠能2“岭南文化十大名片”提名名单1. 2.1 陈家祠2. 2.2 南越国遗址3. 2.3 南海I号4. 2.4 岭南画派5. 2.5 石湾陶艺6. 2.6 潮州功夫茶7. 2.7 客家围龙屋8. 2.8 广东凉茶9. 2.9 粤绣10. 2.10 康梁(康有为、梁启超)会公示和多次专家论证,日前已评出“岭南文化十大名片”名单及提名名单。

1岭南文化十大名片粤菜是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的总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

吃在广东既体现了广东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又体现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粤菜是广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

粤剧广东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

2006年5月20日粤剧名列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音乐广东音乐诞生于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是一种民间器乐曲种,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曾有“国乐”之称,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

广东音乐应岭南经济开放、中西文化交流、民主革命新风,承中原、本土文化传统,吸外地音乐文化之营养,纳西方音乐之精华的岭南音乐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同时也把广东人的强壮、硬朗和乐观性格,在音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东骑楼近代骑楼是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成为表征岭南文化的一个建筑符号。

岭南骑楼大部分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城市生态的一部分,记录着城市成长的过程,生动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丰皮影戏影具制皮工艺
戏传 著统 名皮 艺影 人戏 黄演 娘出 切是 在现 拉场 二配 弦音 的 , 图 为 陆 丰 皮 影
历史源流
起源:汕尾市有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 等剧种。各剧种的戏班在一块演出,都要在 皮影戏开以后,才先后开鼓。尊皮影戏为大, 这是历史形成的惯例。考诸史籍,它产生在 南戏和元杂剧之前,确实历史久远。一说它 起源于西汉。明高承《事物纪原》说:“汉武 帝因李夫人死,思之不置,齐人少翁称有术 能致之。夜设帐,帝坐他帐望之,仿佛见夫 人之像,由是后有影戏。
古书记载: 早在北宋,影戏在汴京已经流行。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记述:“凡皮影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大抵真假参半,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 睛也。”孟元老《东京孟华录》记述到汴京瓦肆的各种表演技 艺时说:“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陀、风僧哥、 俎六姐影戏,丁义、搜吉等弄乔影戏。”北宋灭亡,文物衣冠 南渡,影戏的活动中心转移到临安(即杭州)。临安不仅出 现了许多名艺人,如周密《武林旧事》所记载的“贾镇、贾雄、 尚保义、三贾(贾伟、贾仪、贾佑)、三伏(伏大、伏二、 伏三),沈显、陈松、马俊、马进、王三郎(升)、朱佑、 蔡咨、张七、周瑞、郭真、李二娘(队戏)。王润卿(女 流)、黑妈妈”,还有影戏艺人的组织——绘革社。闽、浙相 邻。
那么,哪种是广州牙雕呢?


广州派牙雕又称南派牙雕,制作着重雕工,并讲究牙料的 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玲 珑精巧,华丽美观。 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和编织三大类。雕刻 多采用阴刻、隐起、起突、镂雕、染色,又尤以镂雕见长, 这与广州独特的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广州气候温暖湿润,象牙不易脆裂,宜于制作钻镂、透雕 的作品,再加上原先的工艺水平,镂雕逐渐成为广州牙雕 工艺最具特色的技艺。牙片可以做到薄如纸,呈半透明状, 镂空玲珑剔透,雕镌细如游丝。广州牙雕染色极为娇艳富 丽,并吸收了西方的明暗法,以增强物象的立体感。但是, 染色也掩盖了象牙的质之美感,这是它的弱点。植物图案 受西方巴洛克花纹的影响,采用莨苕科植物之叶状纹、贝 壳纹以及写实的折枝花卉。
演员在表演皮影戏《猪八戒背媳妇》和《哭塔》
剧 名 《 哭 塔 》
剧 目 《 飞 天 》
白字曲,以福佬方言(属闽南语系)演唱,唱腔结构为曲 牌连缀体,常常运用滚唱、滚白。曲牌名称大多失传,知 名者只有[四朝元]、[下山虎]、[驻云飞]、[锁南枝]、[红纳 袄]等。唱腔中也有一些民歌小调,但其主体是正字戏大 板曲的“易语而歌”。它行腔高亢,具有一唱众和的特点。 拉腔唱“啊咿嗳”。《高文举》中王金真的“历路曲”, 拉腔特别长,有“十八嗳”之说。间奏采用民间音乐的 “弦诗”;武打戏的伴奏还采用正字戏的昆牌子。乐器分 文畔、武畔。文畔用响弦、椰胡、大吹、三吹;武畔用鼓 锣钹。唱腔音乐与白字戏相同,但更加古朴丰富。建国初 期,艺人卓幼儿、蔡娘子曾应邀到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传授。
广州牙雕

广州牙雕又称南派牙雕,以象牙为原材料 进行雕刻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远在秦汉 时期,广州牙雕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 明清时期,其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高峰。 其特点是制作着重雕工,并讲究牙料的漂 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牙质莹润、精镂 细刻见长,玲珑精巧,华丽美观。按工艺 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和编织三大 类。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招收 了学动漫设计的年轻人来设计新 戏中的人物形象
现在也将皮影戏文化以夏令营的 方式教给国外友人。
视频
分类


广州牙雕以镂雕牙球、花舫、微刻书画为代表。产品主要 分为三类,一是欣赏品,包括象牙球、花舫、蟹笼、花塔、 花瓶、鸟兽、人物、石山景等;二是实用品,有折扇、台 灯、烟盅、烟嘴、笔筒、粉盒、图章、梳具、筷子、牙签、 书签、纸刀、象棋等;三是手镯、项链、耳环、戒指、别 针等。 广州牙雕重雕工,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闻名。纤细精 美、玲珑剔透,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作品多以牙 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整体布局热闹,喜繁花似锦,不 留空白。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 翠羽等巧妙地镶嵌于一器之上,增加图案的层次,使图案 更富于立体感;刀法见棱见角,华丽美观,豪华名贵。
陆丰皮影戏

简介 汕尾市陆丰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 艺术,中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汕尾皮影 的惟一遗存,汕尾市陆丰皮影剧团是广东 省惟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 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 因,又得汕尾市汉族民间习俗的孕育,唱 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 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牙雕

牙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汉族民间工艺美术。 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 与宝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而象牙雕 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 刻艺术,倍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 一。目前牙雕制作为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个主要地 区,我们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广州也就是岭南地区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影戏的传播: 闽南的泉州是当时东方的第一大港,水路与临安、温州往来频繁,南 宋的“南外宗正司”又迁来泉州,在这里居住的宗室,开初三百多人,后增 至三千多人。相传影戏就是由浙江传至闽南,宋末又由闽南移民带到现在 的海陆丰地区。到了明代,影戏在现在的海陆丰地区已经颇为盛行,而且 由于每个班社只有三几个人,道具便于携带,很早便深入农村。年代不详 的手抄残本《碣石卫志.民俗卷五》记载,嘉靖时,“穷乡僻壤,地瘠民贫, 每届神诞,多聘木头戏、皮影戏,盖其戏金每夜仅三、二两白银,殷富人 家喜庆寿诞,亦乐雇入庭院,以待亲朋宾客而添热闹者。”万历十七年前后, 闽南漳浦县陈天尹,偕其父辈、祖辈三代移居海丰县坊廓都将军池村。后 子孙繁衍,遍住于博美内湖、麻竹坑等村。该族皮影戏班,历史悠久。据 其族人陈维尧先生(熟悉地方史)说,它是祖先移民时带来的。由此看来, 到了明代末期,农村已经有了影戏班社。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影戏继续在 农村盛行。清朝晚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白莲教揭竿起义,斗争遍及 川、楚、陕、豫、甘等省,朝廷认为这是各地的影戏艺人所施的“撒豆成兵” 妖法,指控制他们是“悬灯匪”,疯狂残杀,使影戏遭到空前大劫。但僻处 海陆丰的影戏,不仅未受波及,班社还逐渐增至二十多个左右。民国初年, 产生了陈乃月等著名艺人。乃月是博美沙陂村人,在影戏界中有“功夫真本, 任考不倒”之誉。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南塘镇环林村卓勤和南塘墟蔡强等艺 人也名盛于世。但自1937年日寇侵华,尤其是1943年大饥荒,卓勤等好些 艺人饿死,影戏遂日渐式威。到建国前,只剩下两个活动不经常的班设。
2004年,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为课 题,广泛进行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对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课题 历经三年半,是中国影戏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时任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的康保成是课题的总负责人。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市场经济兴起以来,以往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专业皮影剧团受到很大冲 击。目前虽还保留着一个空的建制,但已有十多年没有正常演出,基本上是名存实 亡。……演职员们说:‘我们现在拿的工资是1997年基本工资的50%。’这根本无法保 证演职员养家糊口,更谈不上排练和演出。……多数演职员另找门路谋生,有的下海,有 的到深圳、惠州等地打工。” 康保成在《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关于陆丰皮影的田野考察》一文的结尾写道:“欣闻 广东省即将启动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我们期待着中国古老剧种起死回生。” 陆丰皮影戏果然起死回生了。 2008年,以“中国皮影戏”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成功入选。 2010年,陆丰皮影戏剧团成立了皮影动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把传统技艺与现代娱乐结 合,从事皮影及动漫领域的平面出版、皮影工艺品制作、多元文化产业投资。不久前在第 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上演的陆丰皮影戏,是新戏《阿星游历记》,素材灵感来自动漫卡通 故事,影身造型和音乐设计都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
影人、影景以牛皮(也曾用猪皮)制作,影人高约六寸,五官轮廓分明,四肢比 例与真人相仿,造型贴近生活,与秦晋影戏、滦州影戏的人体个部分比例高度夸张, 五官轮廓不尽分明的造型,显著不同。制作方法也与北方的雕镂有别。它是錾刀、雕 刀并用。 影窗长四尺,宽不足三尺,以杉木或毛竹作窗框,中糊白纸或罩上白布。光源初 以大碗装上桐油或煤油点灯,后改用汽灯。汽灯的采用提高影象的清晰度。表演有 “生对眉、旦对脐、净对肩”的动作规范。往往一至二个人要包演全台角色,刚刚捏 着鼻子以假嗓唱花旦,马上又要粗着喉咙唱乌净;装正人君子说教之后,立即要做小 丑用口白逗笑。要手与口并用,配合默契。表演生旦净丑等七个不同觉得的不同艺术 特点,表现出剧中人的不同性格。 一般而言,家庭婚姻题材的剧目,如《高文举》、《祝英台》等,以唱取胜,做 工比较细致;《三十六变》、《九头怪》等,表演粗犷、夸张,擅于变幻;上天入地, 出没自然,腾云驾雾,全五障碍。说变蜈蚣,刹地蜈蚣蠕动,说变雄鹰,雄鹰忽地飞 翔。总而言之,陆丰皮影戏是南路影戏中艺术蕴藏比较丰富而又颇具特色的一支。
陆丰皮影戏从萧条零落到朝气蓬勃
皮影戏在乡间的“戏台”,走到哪里都能搭幕表演。小朋友总是好奇,幕 后藏着什么魔法
剧目
陆丰皮影戏艺术相当可观,建国前演天光戏,剧目可以一连 演七十五个夜晚,可惜不少已经失传。现在知名者,计有四大 连戏:《高文举连》、《祝英台连》、《秦雪梅连》、《吕碧 英连》;还有《三十六变》、《九偷怪》、《收鲤鱼精》、 《李彦贵卖水》、《火焰山》、《波月洞》、《石猴出世》、 《罗衫记》、《乌鸦记》、《裴仲庆》、《曾二娘割股》、 《张四姐下凡》、《卢雄迫债》、《杨果通》、《杜十娘》、 《毛瑞凤》、《吕蒙正》、《程婴救孤儿》、《洪芝奇》、 《王双福》、《秦大犹》、《金钗记》、《何立德》、《马清 秀》、《桃花过渡》、《张碧英》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