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答卷
人教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
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
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
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D.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2、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治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
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实现流水作业C.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D.瓷器质量提高3、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D.科学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突破4、16~18世纪中国的金银比价发生了如下变化:16世纪30年代金银比约为1:6,17世纪30年代后升至1:10—13左右,18世纪末达到1:15的水平。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走私现象日益猖獗B.海禁政策造成外贸萎缩C.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5、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比例下降为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比例上升为70%左右。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6、南宋《岁时广记·售农用》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有关汉代田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农耕经济为主B、兼营手工业C、童仆须卫戍田庄D、田庄之间交往频繁2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面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因此得名。
”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A祭祖扫墓B.踏青游玩C.农业生产D.政治清明3.”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4《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说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一宗法制被打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5.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B.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C.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D以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前提6.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
其原因是()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 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7.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8.家庭手工业C.工场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8.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手工业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质量检测(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
该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私田”的大量开垦B.铁犁和牛耕的使用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新旧贵族争夺土地2.下图为明代《天工开物》一书的插图。
由此可见当时()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B.精耕细作方式继续沿用C.畜力成为农耕的新动力D.筒车开始应用于农业灌溉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
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
”这个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坎儿井D.灵渠5.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翻车的演变,这个过程体现了()A.经济形态的变革B.耕作方式的变化C.工具材质的革新D.灌溉动力的改变6.《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
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为是故,吾弗徙也。
”这里的“吾”的身份是()A.官府手工业者B.民营手工业者C.家庭手工业者D.雇佣手工业者7.汕头市南澳县三点金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在“南澳Ⅰ号”上最有可能发现的文物是()A.工艺精湛的青铜鼎B.精美华丽的丝绸C.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D.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8.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在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于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9.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
(word完整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有答案)
专题达标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土地私有制度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解析:题干材料的现象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故选B项。
答案:B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图片标题,反映的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的情景,①④在图片中无从体现,故选B项。
答案:B3.“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解析:从题干材料“水车如纺车”“车骨之末,缚以竹筒”可知描述的是灌溉工具筒车,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描述无关。
答案:A4.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
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
”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A.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B.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C.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D.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由“争水如争珠”信息说明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答案:B5.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紧扣“自给自足”的含义思考,可知B项正确。
答案:B6.“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可以御寒”“生暖”“无不赖之”“衣被天下后世”,主要反映了棉布因其价廉、实用而广泛流行,故选B项。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点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农业经济的发展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D.社会矛盾的缓和
2、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春秋时期的铁锤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战国铁口犁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略)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着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
3、牛耕技术在中国出现和逐渐普及全国分别是在
A.春秋战国、汉朝B.秦朝、汉朝C.春秋战国、唐朝D.秦汉时期、宋朝
4、《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②耕作。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20200620185537)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诗经》中描述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现象直接表现了西周时期( )A. 宗法制崩溃B. 井田制盛行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天上下雨,不仅要下到公田里,也要下到我的私田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 期井田制盛行,故B 项正确。
2.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引自《吕氏春秋》)材料用神农的话指出了 (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对商业的抑制 ,主要强调了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要性。
故选B 项。
3•《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咼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题干材料反映出,西汉前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这反映出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 项正确。
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A 项错误。
西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 ,故B 项说法错误。
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题 ,故D 项错误。
4.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C.礼乐制遭到破坏D.分封制瓦解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 井田制瓦解的必然性D. 自然经济的脆弱性,即“身亲耕妻亲绩”的重 ,:妻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解析J 本题考查唐朝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表格数据来看 ,占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占了绝大部分(74.1%),故A 项说法正确。
占有高额土地数量的户数较少 ,还不足10%,故B 项说法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附答案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色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全部文明成就的基础是A. 农业经济的发展B. 统治者的正确决议C. 生产工具的改革D. 社会矛盾的和缓2、察看以下一组相关春秋战国期间的历史图片,所能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包含春秋期间的铁锤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战国铁口犁战国期间的铁制农具(图略)A. 铁制农具出现并宽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明显提升C. 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3、牛耕技术在中国出现和渐渐普及全国分别是在A. 春秋战国、汉朝B.秦代、汉朝C.春秋战国、唐朝D.秦汉期间、宋朝4、《史记·货殖传记》记录“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b5E2RGbCAP①人烟稀罕②耕种技术落伍③商品互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A. 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5、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根源因是A. 贵族、官僚及豪强侵占良田C. 政府采纳不抑吞并的政策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别6、土地吞并的主要危害是①威迫政府财政收入A. ②③④B.②激化了阶级矛盾①②③ C. ①②④③阻挡了生产力发展④致使地方盘据D.①③④7、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应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应了宗教矛盾。
小王以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应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色,这主假如指p1EanqFDPw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盘剥B.小田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8、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知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联合④带有开放性A. ①③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9、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自足”即产品富裕B. 带有封建性和落伍性C. 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D.生产的目的第一是知足自我花费10、某学生收集和研究古代传说,有一个传说提到二郎神是秦国李冰的次子,因与父亲一同修建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遇到人们的建庙崇敬,则他们父子修建的工程是DXDiTa9E3dA. 郑国渠B.都江堰C. 六辅渠D.灵渠11、战国期间,关中地域农民创建了一种沟渠,到现在还在新疆的干旱地域流行,该渠名为A. 郑国渠B.井渠C.灵渠D.白渠12、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以下哪一项不切合当时相关青铜器的历史状况A. 已宽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B. 青铜器生产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C. 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 生产规模相当大13、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向来当先于世界,冶铁过程中的供风形式不停改革,出现以水利为动力的鼓风装置开始于 RTCrpUDGiTA. 春秋战国B. 汉武帝时代C. 东汉初年D. 唐朝14、唐诗名句“夺得千锋翠色来”描述的是A. 我国古代精深的青铜器锻造技术B.唐朝越窑青瓷的漂亮色彩C. 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D.有名的唐三彩15、 .最早规定商品买卖一定明码标价可追忆到哪一朝代的法律文件A. 秦代法律B. 汉朝法律C. 隋唐法律D.明朝法律16、“凡市,以日敲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答案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形成。
(2)西汉:播种工具—耧车。
(3)东汉:耦犁(二牛抬杆)。
(4)唐朝:曲辕犁(结构完备)▲2、古代中国主要土地制度(1)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2)土地高度集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古代水利工程(农业的命脉)(1)水利工程:A战国:李冰——都江堰(四川成为天府之国)。
郑国——郑国渠B汉代:井渠(新疆坎儿井)。
C东汉:王景治黄河。
(2)灌溉工具:A筒车(长江流域)B宋代:翻车(水力)。
C明清:风力水车。
▲4、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5、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业:①汉代:中国被称为“丝国”。
②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棉布逐渐成为主要衣料(2)、冶金:①汉代:冶铁用煤炭做燃料。
②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冶铁工具)(3)、制瓷:①中国古代独特的美术陶制品——唐三彩②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
(利用课本的有关诗句复习)③宋: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④清:粉彩瓷器雍正时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6、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存在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
▲7、商业的发展:(1)北宋:益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明清:出现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最著名)▲8、“市”的形成和发展(1)秦:明码标价。
(2)汉:“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出现草市。
(4)唐: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5)宋:“市”突破原空间和时间限制;商业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督;草市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清明上河图)。
▲11、“重农抑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1)首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人教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 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A.“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2、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
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
这一政策的调整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 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C.改善了国富民穷状况 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3、宋代选拔官吏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
这反映出A.八股取士使科举制走向僵化B.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D.政府加强对商业控制4、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神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系那个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杜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5、《弇州山人四部稿》的《赠程君五十叙》卷说道:“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材料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现象是A.长途贩运的发展B.商人地位的提高C.“商帮”的出现D.商业城镇的繁荣6、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2.唐代歌咏扬州的名诗佳句很多,有陈羽的“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
”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司马光的“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由此可见当时的扬州()①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势力强大 ①城市中饮食服务设施完备①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 ①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4.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
一是地主占有的土地。
这种占有关中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东最少。
二是按均田法农民占有的土地。
这种占有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
三是百姓自己开垦的土地。
在关中地区,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A.商品经济发达B.存在井田制C.小农经济落后D.地主占有大量土地5.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与否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
荀子也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
这两则材料都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B.一年多熟制C.增加从业人口D.精耕细作6.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给海外渡航证明书(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B.加强外航海船管理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7.《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2021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综合下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印证我国古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2.下列言论观点与商鞅变法确立的经济原则相符的有()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②“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③“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3.明朝正德年间,青花瓷以波斯文作为图案主题;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瓷器上出现了用花朵绕梵文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棒子”图案。
清代前期,瓷器装饰画面还采用了《圣经》故事画。
这反映了明清瓷器()A.烧制技术达世界一流水平B.民间生产技艺经久不衰C.在各阶层中使用非常普遍D.受到外域装饰艺术影响4.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是( )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5.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海禁C.重农抑商D.保护生态资源6.下表为明朝苏州地区居民职业结构表。
据此可知( )A.明朝苏州商品经济占主导B.明朝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苏州已经是丝织业中心D.苏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7.明中期以后,一方面“弃儒就贾”现象越来越普遍,另一方面模仿绅士,并以“儒商”自居的商人也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传统思想影响深远B.儒家思想越来越不受重视C.逐利成为社会风气D.商业发展促使阶层观念变化8.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知( )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D.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9.《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历史必修二单元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止回旋,惟人所便。
”这说明曲辕犁 (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2、北魏至唐代前期持续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但最终失败。
中唐以后统治阶级没有再进行类似的土地制度调整。
这种现象说明( )A中后唐土地兼并现象已明显减少 B土地制度的重大调整须因时而变C封建社会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封建统治者都注意抑制土地兼并3、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4、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
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既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
这反映了A.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B.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动D.小农经济的发展瓶颈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6、“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
”材料反映了 (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7、“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水平测试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水平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 ( 选择题 ) 和第Ⅱ卷 ( 非选择题 ) 两部分,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第Ⅰ卷 ( 选择题,共48 分 )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共 48 分 )1.《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表现的基本经济特点是 ()A.五谷六畜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铁犁牛耕答案B解析五谷六畜是中国古代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消除 A 项;经过“种谷”“树桑”可知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表现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 B 项正确;精耕细作是指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消除 C 项;铁犁牛耕是生产工具,消除D项。
2.围绕右侧两幅图片的谈论,学习小组得出的结论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上图:图中的犁可据本质需要控制耕土的深浅B.上图:此耕作方式随井田制的出现而出现C.以下列图:图片素材源于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D.以下列图:这种犁结构齐全可改变牵引点的高低答案D解析题中上图的犁辕是直的,故 A 项错误;井田制出现于商代,上图反响的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 项错误;以下列图曲辕犁出现于唐代,故C项不正确, D 项吻合曲辕犁的作用。
3.依照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需将所受之露田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控制了土地兼并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答案D解析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诚然在推行过程中拥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资料没有表现出控制兼并的信息,故 A 项错误;资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 B 项错误;资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经济发展的结论,故 C 项错误;依照资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本质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
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2.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3.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清雍正帝)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D.“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雍正帝)4.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
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富商,重在批判,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
此现象表明,由六朝到唐朝()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B.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城市商品经济愈益繁荣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5.关于蜀锦的一组史料。
《丹阳记》曰:“江东(吴国)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
故三国时,魏则资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益州记》:“锦城在益州南筰桥东流江南岸,蜀时故锦宫也,其处号锦里。
”《诸葛亮集》:“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丝织品收入是蜀国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B.蜀国织锦业属官营手工业的范畴C.蜀地丝织技艺在三国中居领先地位D.蜀锦质优价廉,其时已销海内外6.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7.清代,新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其中汉口镇和朱仙镇是位处交通枢纽而兴起,佛山镇和景德镇是因生产丝绸、瓷器等产品而兴起,至嘉庆年间,这四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精品]新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及答案
高三(新课标历史必修二)二轮专题卷: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的强化训练本结构与特点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2年3月泉州市质检24题)《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
”材料体现该水利工程的功能不包括()A.航行 B.灌溉.军事 D.排洪2.(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9题)西汉时期发明的同时具有翻土、开沟和起垄功能的工具是3.(2012年1月永州市一模2题)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
”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是A.农耕经济的落后 B.西方国家的侵略.人口压力的沉重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4.清代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根主要反映于()。
A.“恐西洋教传入,有乱中国强化训练有道统”B.“蛮夷觊觎中土时日已久”.“郑氏后裔偏安于东南一隅”D.“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5.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6.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A ①②B②③①④D③④7.(2010年12月江苏徐州竞赛3题)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A.③④①② B.④②③① .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8.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卷)有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A. 铁犁牛耕的使用B. 曲辕犁的推广C. 经济重心的南移D. 高转筒车的出现2.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
这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A. 刀耕火种土地利用率低B. 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出现C.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D. 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确立3.我国民间的剪纸艺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题材,表达了农民热切祈盼丰收的愿望。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业A. 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B. 将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结合起来C. 已经实现自给自足D. 种植与饲养技术成就非凡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5.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A. 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 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 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主力水平相适应D. 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6.中国古代最稀少、最精英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宫廷收藏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A. 民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落属国贡品D. 官营手工业7.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评(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色测评( 时间 :60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 共 15 小题 , 每题 4 分 , 共 6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切合题目要求 )1.有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以前精粹地指出 :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 ( 或许再加上一犁 , 不是家家都有畜力 , 那就用人力拉犁 ), 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协助劳力 , 一旦和土地联合 , 就能够各处组织起简单重生产。
”这段话主要重申小农经济()A.拥有男耕女织的特色B.拥有坚强的生命力C.拥有柔弱性的特色D.只要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分析小农经济的稳固性一般是指其耕织联合、自给自足, 故 A 项清除 ; 从题干资料“能够各处组织起简单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坚强, 故 B 项正确 ; 小农经济的柔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 很简单破产 , 与资料信息不符, 故 C项错误 ; 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需求并不是仅限于简单的劳动工具,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2. 经考古发现 , 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旧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 四百多把有使用印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
这说明商代农业生产主要依赖()A.奴隶制集体耕种B.当时独一的生产工具石器C.生产工具精益求精D.耕种技术精益求精分析依照资猜中的信息“四百多把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在“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 , 并联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 A 项切合题意。
答案 A3. “以图证史 , 解读图片”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右图为1999 年我国刊行的汉代画像石《牛耕图》邮票。
对其所反应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选项是()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B.汉代耕犁便于调理耕种深度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进步D.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分析汉代的“二牛抬扛”耕种法表现了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C 项正确。
铁犁牛耕开始于春秋期间 , 汉代使用范围扩大, 并没有根本变化,A 项错误 ;B 、 D 两项均与曲辕犁相关, 没有反应材料要旨。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二学练测练习:专题1 古代中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含解析
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朝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卜问年岁丰欠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如云“贞求年于岳”“求年于大甲十牢祖乙十牢(用十组猪牛羊祭拜大甲,用十组猪牛羊祭拜祖乙)”。
此类现象主要表明()A.商代社会生产有浓厚的迷信色彩B.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较早C.商代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D.农业是商朝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有许多卜问年岁丰欠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即通过求神问卜祈祷丰收,可知商代的社会生产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
故答案为A 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答案:A2.(2018·山西太原五中检测)西周初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卿大夫为四,士为二。
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A.铁器牛耕使用B.分封制度崩溃C.礼乐文明崩坏D.社会动荡不安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崩溃,其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使用,A项正确;分封制崩溃、社会动荡不安都是礼乐制度崩溃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其根源,排除B、D两项;本题所述现象即为礼乐文明崩坏,C 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并不是原因,排除。
答案:A3.(2019·河北安平中学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是用来解决当时土地兼并以及农民无地或者少地的问题的,而不是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故A项错误;这些土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不能实现社会长期稳定,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宋以后,且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故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使无地或者是少地的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的使用权,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1.“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材料中的“它”是指A.大运河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筒车2.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出现于A.西周B.战国C.秦朝D.汉朝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4.《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5.图5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A.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6.右图中反映的耕作方式应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种7.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自然环境的变化C.耕作经验的丰富 D.劳动者素质的提升8.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A.商品经济B.小农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9.(2008年6月福建会考13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商品经济发达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10、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地主经济C、封建土地国有制度下的经济D、封建庄园经济商业11.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A.商朝人善于经商B.范蠡经商取得巨大成功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12.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都城布局,该布局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下列哪个朝代?A.汉朝B.隋朝C.宋朝D.明朝13.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
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1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的A. 商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15.电视剧《大汉天子》是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16.“大街小巷叫卖食品货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到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A、西汉长安B、唐朝长安C、北宋开封D、南宋临安17.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向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 )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18.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19.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
这说明 ( )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②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③唐代以前的“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④“侵街”的现象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仍大量存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0.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农产品商品化B.清朝前期城市繁华C.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兴起了较多工商业城市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手工业21.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
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A.原始社会末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22.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23.右图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禅衣。
它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
这反映出A.汉代丝织业工艺水平高超B.汉代毛纺织业取得重大进展C.棉织品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D.它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24.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映成趣。
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25. 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
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26.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
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 ( )27.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A.全部销往海外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C.质量普遍不高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28.下列现象在纺织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用丝做衣料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③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④棉花种植推广到闽粤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29.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30.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
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该回答( )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31.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象征。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B.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C.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 D.明清时期丝织业开始使用专门织造花纹的花楼机32.明朝小说《警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
由此可知①施复夫妇是机户②当时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当时农业还较落后④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重农抑商政策33.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①商周②西汉③明清A. ①②③B. ①③C. ①②D. ②③34.商较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擎。
”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A.工业B.手工业C.农业D.商业17.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35.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和人)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仪式说明了A.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B.铁犁牛耕始于东汉C.立春乃统治者祭祖之日D.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36.(2008年山东会考9题)《齐民要术·序》中说到“舍本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此段话表明作者A.提倡商品经济B.要求贤者舍本逐末C.认为工商并重D.强调重农抑商37.《汉书》中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从中看出:①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汉代农民生活贫困③汉代商人社会地位低下④汉朝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生产方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8.下列言论中,顺应商品经济发展,主张农商并重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弩”。
(商鞅)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C.“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张居正)D.“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39.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此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原因是 ( )A.生产力的不断进步B.从商容易致富C.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D.商人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40.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二、非选择题1.连线题(6分)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请将下列图片中所示的我国古代生产工具与相对应的时间和用途分别连线。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
打开这两条通道之后,汉唐一千多年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织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
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良马、香料、葡萄等。
此后,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包括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
材料二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 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
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
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