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和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数学五年级下册《统计》省级优秀教学设计5篇
数学五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篇5教学内容: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学会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教学准备:相关统计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创设运动项目情境师:我们浔中中心小学明年要举办学校运动会,想参加吗?主要项目有:①跑步②跳绳③拍皮球。
你将会选什么呢?说说理由?学生口头回答,师做相应的评价。
2、收集信息,填写单式统计表。
师出示表格,二年级男生喜欢项目统计表师:要填写好这份表格应先怎么做?让学生调查,搜集信息,把男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表填写完整。
3、试着制作表示二年级女生喜欢项目统计表学生说,师画后让学生调查后填写完整。
4、明确方向,提出问题师:可是这样要用两个表格太麻烦了,能不能在同一个表格内把男生和女生喜欢的项目都完成呢?学生自由发言。
二、探究新知,总结方法1、尝试交流,探索复式统计表制作方法小组讨论后交流,并尝试探索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学生独立制作完成,教师收集并抽个别学生的板演。
展示,师做适当评价。
2、比较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
师: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有什么异同点?3、完成复式统计表师生根据提供的单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本班男生、女生喜欢运动项目复式统计表。
4、解决问题。
5、师小结:什么是复式统计表。
三、练习巩固。
每课一练。
四、总结。
说说今天自己的表现,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知识?数学五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篇6(一)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8—69页。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新人教版小学5五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1 数与代数 2 空间与图形 3 观察物体与统计
1
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内容:观察物体(三) 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
过观察简单物体,能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 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 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以学生的实 践活动为主线,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使学生经历“观 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从不同 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使学生初步认识 整体和局部、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 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 套相应的学具。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只有在 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 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 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 的课堂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 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 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并应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 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 教案 (新教材 )
特别说明: 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 (新版) 配 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 1 单元 观察物体(三) 第 2 单元 因数与倍数 第 3 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探索图形 第 4 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 5 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 第 6 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 游戏。请用手中的 4 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 下你的摆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统计》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统计》教案一. 教材分析《统计》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重要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通过简单的图表来表示和分析数据。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识别和制作,以及如何从统计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观察能力,但是他们对于统计知识和统计图的认知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基本特点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2.难点:如何从统计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统计图的案例,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准备统计图的制作工具,如纸张、彩笔、剪刀等。
3.准备教学PPT,包括统计图的定义、制作方法和分析方法的讲解。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案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统计图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图是如何表示数据的?不同的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呈现(10分钟)1.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讲解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3.讲解扇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扇形统计图。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统计图,根据给定的数据制作统计图,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加深对统计图的理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 统计与数学广角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4课时统计与数学广角铁山中心小学何逸春车前实验小学陈道锋【复习内容】统计的相关知识(课本第117页的第4题,第121页练习二十八的第18题,思考题及“生活中的数学”)。
【复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各种数量变化情况,能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熟练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各种数量的变化情况,能绘制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3.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4.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知识梳理】1.单式折线统计图。
出示课本117页第4题。
2.复式折线统计图。
(1)课件呈现如下统计图。
请学生回答题目中的3个问题。
(2)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①教师出示题目内容。
去年1~6月份商店售出A、B两种饮料情况:②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复式折线统计图。
③完成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3)说一说,从统计图中你又得到哪些信息。
(4)有12瓶水,其中11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来?①独立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②点学生说出分析过程③天平两边各放4瓶水,如果天平不平衡,则盐水在天平上较重的那4瓶里;如果天平平衡,则盐水在剩下的4瓶里。
再在有盐水的4瓶里拿2瓶在天平两边各放1瓶,如果天不平衡,则重的一边是盐水;如果天平平衡,则盐水在剩下的2瓶里,最后把剩下的2瓶在天平两边各放一瓶,重的一边是盐水。
所以至少称3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来。
④师生一起画图分析。
【课堂作业】1.某工厂生产的9个零件里有一个是次品(比一般零件要重一些),请你想办法找出次品。
2.如果有27瓶水,其中2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比其他的水略轻一些。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来呢?3.完成课本第121页练习二十八的第18题。
人教版五下数学统计和数学广角教案
中大外国语学校教师电子备课中大外国语学校教师电子备课11.010.010.59.59.07.011.57.58.08.56.56.05.5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时间/年人口数/万人例2、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统计图··5.766.20·5.73·8.099.23······8.1210.089.6710.208.2511.010.010.59.59.07.011.57.58.08.56.56.05.5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时间/年人口数/万人例2、2001~2010年上海死亡人口数统计图··9.349.67·10.07·9.6510.67······9.8010.2210.7010.8710.23教师:同学们这样容易比较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容易比11.010.010.59.59.07.011.57.58.08.56.56.05.5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时间/年人口数/万人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9.349.67·10.07·9.6510.67······9.8010.2210.7010.8710.23例2、请你在下图中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死亡人口出生人口··········5.768.095.736.208.258.1210.089.679.2310.202、学生独立回答以上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统计与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5课时统计与数学广角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①我们学过了统计方面的哪些知识?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②数学广角——找次品,你有什么好方法?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7页第4题。
(2)如果你是高考考生或者商场经理,你能从统计图中找到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你有什么帮助?
(3)回顾并汇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4)我们还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有17盒质量相同的羽毛球,有一盒中的羽毛球被拿走了2个。
(1)如果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可以找出这盒羽毛球?
(2)如果天平两边各放8盒,称一次有可能称出来吗?
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120页练习二十八第17题。
2.完成教材第121页练习二十八第18题。
3.有9袋饼干,其中8袋合格,都是500克,另有1袋质量不足,请你在下表中填一填,用天平找出质量不足的一袋。
课堂总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案人教版两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案人教版两篇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案人教版两篇新课程提倡从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
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和启发。
文本预览: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3、通过分析、比较,体会各种统计量的描述角度和应用范围。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众数的含义和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三种统计量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用具:电脑,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一、初次认知1、情境引入师:我校红领巾电视台采访到一则新闻,一起来看一下。
《李叔叔求职记》招聘启示:本公司因业务扩大,先需招若干名员工,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1000 元有意者请到人事处面试。
李叔叔应聘成功,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600 元,第二个月也是600 元,问了问周围同事大部分都是600 元,他觉得自己受骗了。
于是去找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问了周围很多同事,都拿不到1000 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1000 元呢?经理拿出员工工资表说:我没有骗你,不信你算算!超市工作人员工资表:员工月工资员工A3000 元员工B2000 元员工C900 元员工D800 元员工E750 元员工F650 元员工G600 元员工H600 元员工I600 元员工J600 元员工K500 元想一想:经理是否欺骗了李叔叔?师:请同学们和李叔叔一起算一算,然后想一想,经理是否欺骗了李叔叔? (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容易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工资水平。
)师:那你觉得用什么数来反映比较合适呢? 生:中位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课设计一、教材剖析教材内容包含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方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课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含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 的倍数的特色,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课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联合约分教课最大公因数,联合通分教课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取研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研究并领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色、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变,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研究某些实物体积的丈量方法,促使学生空间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相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均匀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课众数。
均匀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应一组数据集中趋向的特色数。
均匀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固、靠谱,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靠谱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改动较大时,适合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向。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联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课内容,指引学生经过察看、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浸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领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觉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依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的研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领会研究的乐趣和数学的实质应用,感觉用数学的欢乐,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年级下第5课时统计与数学广角
五年级下第5课时统计与数学广角《五年级下第 5 课时统计与数学广角》在五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第 5 课时的统计与数学广角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课时将带领同学们走进数据的世界,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同时也会在数学广角中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学思维问题。
统计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的工具。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了解各种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
比如说,学校要了解同学们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就可以通过统计来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安排课余活动。
在这一课时中,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调查法就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向人们询问相关信息;观察法是直接观察事物的情况来获取数据;实验法则是通过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来收集数据。
收集到数据后,接下来就是整理数据。
我们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把数据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样便于观察和分析。
比如说,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情况,我们可以把每个同学的身高记录在表格中,然后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
在整理好数据后,就是分析数据了。
分析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
比如,通过分析班级同学的考试成绩,我们可以知道整体的学习情况,还能找出成绩优秀和需要提高的同学。
平均数是统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例如,一个小组 5 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 85 分、90 分、95 分、80 分和 92 分,那么他们的平均成绩就是(85 + 90 + 95 + 80 + 92)÷ 5 = 884 分。
平均数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除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也是重要的统计量。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位数就是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众数则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再来说说数学广角这部分。
五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教案标题:五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统计的概念和作用。
2. 能够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3. 能够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提出相应的结论。
4. 能够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统计的概念和作用。
2. 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3. 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难点:1. 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2. 统计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统计相关的教具和素材。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统计的概念和作用。
2. 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介绍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如调查问卷、实地观察等。
3. 解释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方法,如制作表格、绘制图表等。
三、示范与练习(20分钟)1. 示范学生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2.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数据,让他们进行分析和解释。
3. 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结论,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四、拓展应用(15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统计知识解决。
2. 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归纳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要点。
2. 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整理一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教学反思:1.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3.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案散旦小学李加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4~135页。
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教师用具:卡片、5个药瓶学生用具: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
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
可见,不合格零件的危害有多大。
不合格的零件称为次品,合格的物品称为正品,次品与正品相差甚微,有些从外表根本无法辨别。
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找次品的问题。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1、出示药瓶,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药,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2.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瓶药,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药,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
(4)教师小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统计》整理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统计》整理与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统计》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复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统计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对统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复式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绘制和解读复式统计表、扇形统计图;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索,培养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复式统计表、扇形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2.难点:对于复杂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素材;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例,让学生了解复式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复式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实例,让学生动手绘制复式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并解读图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数学五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4篇
数学五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P122--12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众数的含义,学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平均数、中数、众数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对比理解众数的意义,体会三种统计量的特点及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探究精神,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体验统计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
2、难点: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知众数引入语:当朝阳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的时候,国旗护卫队员护卫着国旗迈着矫健的步伐,英姿飒爽地走向升旗台。
(1)国旗护卫队行进的壮观场面。
(2)看了刚才的场面,说说你的感受。
(生:队伍整齐、漂亮)飒爽的英姿,整齐的步伐,代表着国旗的神圣与庄严。
国旗护卫队共有36名队员,在挑队员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首先,要求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非常优秀,然后对身高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请看,他们的身高如下:36名国旗护卫队队员身高情况:(单位:m)1.851.851.841.861.861.851.851.851.851.851.851.851.851.851.851.851.861.851.851.851.851.851.851.851.851.861.851.851.851.861.851.841.861.851.851.85仔细观察分析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生:大多数队员的身高都是1.85m,他们中最高的是1.86m,最矮的是1.84 m)师引出:嗯,同学们对数据观察分析得很仔细。
今天我们继续来分析数据。
板书课题:统计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例1出示“六一节”快到了,重庆市要举行集体舞比赛,全校同学勇跃报名参选,经过一阵激烈紧张的海选,首先,选出了20名舞姿比较好的同学,接下来准备根据身高情况选出最后的这10名同学。
统计_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统计_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材分析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统计章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表示和呈现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数据的收集方法,如自然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常用的数据整理方法,如制作数据表、频数表、类别划分表、统计图等。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量,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四分位数等,同时还需要了解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如正相关、负相关等,并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取得实际问题的解决。
此外,为了更好地表现统计数据,学生还需要学习如何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柱状图等,以便更好地使数据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2.能够使用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3.能够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柱状图等4.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收集方法有很多,如自然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收集到的数据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分类,如分类数据、顺序数据、连续数据等。
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可以制作数据表、频数表、类别划分表等,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数据。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四分位数等,这些方法常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数据的规律。
此外,还应该学习如何计算标准差、方差、协方差等,这些统计指标可以有效地衡量数据的变化程度。
3. 数据的表示和呈现统计图表是较为直观的数据呈现方式,而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千差万别,常见的有条形图、折线图、柱状图、饼图等。
制作统计图表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分类、数据的规律以及美观程度等。
教学重点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2.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如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等3.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教学难点1.数据的变量分类和性质分析2.统计量的计算和应用3.统计图表的制作和应用教学方法1.示范授课法:通过示范制作数据表、频数表、类别划分表等,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教学设计
3.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身高统计表为例,详细讲解统计表的制作方法、数据整理和分析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统计知识。
4.模拟实践,学以致用: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及时反馈,巩固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巩固所学知识。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践统计表的制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课堂练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内容:
a.制作统计表:根据给定的数据,制作相应的统计表;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引出统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分层指导,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每个学生的统计能力。
4.掌握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简单数据处理的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分析等过程,让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总复习:统计》教案
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总复习:统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术语;2.掌握一些常见数据的统计方法,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3.能够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统计方法;2.难点:理解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与方法1. 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术语1.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2.常见统计术语的解释,如数据、频数、频率等。
教学方法:讲解概念和术语,并以实例演示。
2.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统计方法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3.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4.极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方法:以实例演示,让学生亲手计算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指标。
3. 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实际问题的情况;2.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提供实际数据,让学生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1. 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术语教学目标:了解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术语1.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2.常见统计术语的解释,如数据、频数、频率等。
教学方法:讲解概念和术语,并以实例演示教师可以使用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术语,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实例,让学生自己分析数据,理解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术语。
2.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统计方法教学目标:掌握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统计方法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3.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4.极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方法:以实例演示,让学生亲手计算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指标教师可以使用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各项数据指标的计算方法,同时提供实例,让学生亲手计算各项数据指标。
在学生体验到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指标。
3. 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实际问题的情况;2.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4课时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4课时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7课时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8课时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8课时第六单元统计4课时第七单元数学广角逻辑推理2课时第八单元总复习5课时综合应用打电话1课时综合应用粉刷墙壁1课时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课题:轴对称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例题1: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1)引导学生思考: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板书设计: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题:旋转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交流等活动,掌握找次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入找次品的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但在找次品这个问题上,可能还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尝试。
此外,学生可能对找次品的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找次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找次品的方法及其应用。
2.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操作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素材,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2.准备操作材料,如小物品、标签等,让学生实践找次品的方法。
3.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问题和解答过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入找次品的概念。
例如,教师展示一堆物品,其中有一个是次品,重量与其他物品不同。
让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个次品。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尝试找出次品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
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实践,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出次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找次品的方法进行解答。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找次品的方法和步骤。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七单元数学广角集体备课教学案(表格式)
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第一课时: 认识众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使用者再创与反思记录一、课程学习一、课程学习出示例题1: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 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m), 根据以下数据, 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问题讨论:(1)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2)让学生看课本, 问:这几位同学是怎样处理的?你觉得哪个同学的方法比较好?二、巩固练习师: 三位同学都说出选择的标准,你能说一下他们的选拔标准吗?(小林采用取身高平均数来作为标准;小平取身高的中位数作为选拔的标准;小明选身高人数最多的作为衡量标准)师:大家总结的都非常好, 上面这组数据中, 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师: 大家还记得平均数和中位数是怎样求出来的吗?总结: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 用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比较可靠和稳定, 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 能够最为充分地反映(3)学生进行评议, 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自不同的特点学生说出平均数好中位数的求解方法,教师将题目中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找出来。
问题:如果我们用平均数作为选择的依据,你会选那些数据?用中位数呢?要是用众数呢?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比三、课堂小结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 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总结: 用小明的方案选出的队员身高均匀。
二、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五(1)班全体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5.0 4.9 5.3 5.2 4.7 5.2 4.8 5.15.3 5.24.8 5.0 4.5 5.1 4.9 5.14.75.0 4.85.15.0 4.8 4.9 5.1 4.5 5.1 4.65.1 4.7 5.15.0 5.1 5.1 4.9 5.05.1 5.2 5.1 4.6 5.0(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统计数学其实很有趣,下面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给大家阅读。
【1】设计说明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
因此,在复习之初,设计了一道复习题,根据统计表的内容选择用条形统计图还是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从而引出折线统计图的复习,进一步掌握不同种类统计图的特点。
教材117页4题(3)中,让学生根据两个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的变化趋势作出合理的推测。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下面两组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合适?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超市一周卖出各种口味冰棒数量统计表冰棒品种香蕉味冰棒草莓味冰棒奶油味冰棒巧克力味冰棒数量35974388超市一周卖出草莓味冰棒数量统计表日期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数量581015172022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知识回顾师:先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有关统计方面的知识?(指名回答,并请其他同学补充)生: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这两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呢?生1: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生2: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但能看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及增减变化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
⊙解决问题1.课出示教材117页4题。
(1)让学生观察两幅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折线统计图适合表示数据的什么情况?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如果你是高考考生或者商场经理,你能从统计图中找到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你有什么帮助?(3)回顾并汇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和数学广角单元教案六统计【新知识点】众数统计复式折线统计图综合应用【教学要求】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建议】1 .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2 .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3 .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人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课时安排】1、众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课时2、复式折线统计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课时1. 众数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众数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三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四教具准备投影.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二)教学实施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4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5 .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三)思维训练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众数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6 题.二教学目标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三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四教具准备投影.五练习过程(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8 .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三)课堂作业新设计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2006 年9 月人数( 1(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 年5 月( 1(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2. 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三重点难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四教具准备投影及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出示第9—14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二)教学实施1 .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3 .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 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4 .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I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5 .完成教材第129 、130 灾练习二十五的第2 、3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三)思维训练下面是2005 年1 月22 日到28 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2006 年’月…{{ 1 11 …查阅2006 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第二课时(练习)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5 题.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三重点难点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四教具准备投影及多媒体课件.五练习过程(一)完成教材第130 灾练习二十五的第4 题.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二)导成教材第131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 题.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三)课堂作业新设计下面是王强收集的2005 年春节期间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的统计图.2005 年2 — 15 日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厂甸庙会……龙潭湖庙会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l )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 )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3 )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4 )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第六单元实力评价一口算.1.2×3= 0.36×10=2.4÷8=0.4÷0.8= 0.25÷0.5= 3×2.3=4.72-0.72= 1.5×4 = 8.56×0=2÷0.2 = 1.2+3.5 = 5.6÷5.6=二小东向10 名家有电脑并能上网的同学了解了一周上网的情况,结果如下:上网1小时的有1 人,2 小时的有4 人,3 小时的有3 人,4 小时的有1 人,5 小时的有1 人.根据以上数据,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小东的同学一周上网情况统计表1 .这2 .算出这10 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小北对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2 .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四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某市运动会各区获奖牌情况统计表五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 .希望小学要统计五年级各班同学为社会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 )比较好.A .条形统计图B .折线统计图2 . ( )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A .条形统计图B .折线统计图3 .表示一年里12 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比较好.A .条形统计图B .折线统计图六先在下面折线统计图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然后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某超市2005 年电视销售情况统计图1 .普通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2 .液晶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3 . ( )季度两种电视销售差距最大,是()台.4 .根据你获得的信息,预测明年两种电视的销售情况.七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万福商场东方商场某区两个大型商场2002 — 2005 年营业额情况统计图……万福商场……东方商场七 数学广角【 新知识点】 利用天平找出5 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数学广角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教学要求】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2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1 .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2 .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课时安排]1 课时一课时一 教学内容数学广角教材第134页的例1及136页的1-3题.二 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重点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投影,天平.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2 .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 )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 3 瓶钙片,其是有一瓶少了 3 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 )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全班汇报.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留出思考空间.)3 .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 )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 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 )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 )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硅码);利用推理(老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老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祛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4 .揭示课题.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二)教学实施1 .出示例1 :这里有5 瓶钙片,其中1 瓶少了3 片,设法把它找出来.2 .让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1 )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 5 瓶钙片,其中有1 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 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 )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 )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老师帮助板书示意图.老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观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 )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 )老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 .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5 .完成教材第136 、137 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3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l )第1 题,因总数为9 筐,故可平均分成3 份,只称2 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 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 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 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2 )第2 题,把15 盒平均分成3 份,至多3 次就可能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数学广角教材第134 、135 页的例2、做一做4-6题.二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重点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投影,天平.五教学过程(一)新授1、解决9 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1)出示问题:有9 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老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老师帮助梳理方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老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4)全班汇报.老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5)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6)小结:把9 个零件分成3 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2、.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l)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 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2)学生猜想.(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 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 份,即4 , 4 , 4 .)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学生汇报:3 次.(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8) (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6)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 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3 .完成教材第136 、137 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一6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⑴第5 题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活动,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题答案是至少需要称3 次.⑵第6 题与例题不同,是另一种类型的“找次品”,因为不知道次品比正品重还是轻,所以问题就复杂多了.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 份,至多称2 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此题为起点,探索数量为4 ,5 ……时如何找出次品.⑶第7 题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本题可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图.再分析题意: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 人,所以参加课外小组的一共有25 一6 一19 (人).这样,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 + 10 一19 =3 (人)(二)课堂作业新设计1 .有7 瓶药片,其中1 瓶中少2 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2 .有15 盒巧克力派,其中1 盒中少3 块,设法把它找出来.(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在生活中如何从几个物品中找出次品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知道了很快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原则: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八、总复习第一课时:小数乘法和除法复习内容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学期所学的主要内容: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空间与图形、统计.根据这一册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基本概念多,很多知识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等特点,必须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听复习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对本册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更妈地理解和掌握,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使学生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课时安排1、因数和倍数1课时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课时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课时4、空间与图形1课时5、统计1课时6、期末综合实力评价1课时第一课时复习内容复习因数和倍数教材第138页1、2题,第141页1、2题复习目标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2 、5 、3 的倍数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步骤一、基本练习1、做教材138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做教材138页第2题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二、复习指导1、复习因数和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