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合集下载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一、概述教学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性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 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能够引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过程至关重要。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气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学反馈及时有效的教学反馈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1. 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智力特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智力发展较快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提高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智力发展较慢的学生,可采用差异化教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非智力因素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情感因素、人格因素、动机因素等。

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动机因素的引导和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3.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统一。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特点,并兼顾学生的情感因素、动机因素等非智力因素,才能够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

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智力因素,就一定程度而言,属于先天因素;非智力因素则侧重于后天的养成。

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学生成绩优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需要、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智力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但它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则是众所公认的。

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高度相关。

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

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人们的智力出现了差异。

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

所谓量的差异,一是智力的水平差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所谓质的差异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力的性别差异。

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力差异对人们学业成就和未来事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

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

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

第五章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第五章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2、智力发展的年龄变化 智力的绝对水平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它的增长与年龄的增 加不是线性的关系,从总体上讲,是先快 后慢,到一定程度停止增长,并随衰老而 呈现下降趋势。
(二)表现早晚差异
1、早慧表现 2、中年成才(例) 3、大器晚成
(三)类型差异 (四)性别差异
1、男女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男女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3、男女智力类型的差异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反映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 某种欠缺而力求得到满足的心理倾向。它 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生的学习愿望或学习 意向。 从需要的作用上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 内驱力。所以,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 就称为学习内驱力。
奥苏伯尔提出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 。这三 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 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 要。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 生出来的。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
(一)学习动机
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称为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习 白为什么而学,必须朝向什么方向努力。 2、学习动机还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 3、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绩。
(二)学习动机的心理结构
智力结构模式图
观察力
返回
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力
想象力
返回
表5-1 WAIS智商分类 WAIS智商分类
占人口的百分比 130以上 130以上 120120-129 110110-119 90-109 9080-89 8070-79 7070以下 70以下 智商 2.2 6.7 16.1 50 16.1 6.7 2.2 类别 非常优秀 优秀 中上(聪明) 中等 中下( 中下(迟钝) 临界迟钝 智力缺陷

心理学疑难及答案

心理学疑难及答案

心理学疑难及答案1.心理状态常常是由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的一个过程环节。

答:对。

2.遗忘就是所识记的信息完全丧失。

答:错。

遗忘并不是所记忆的信息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的提取出来。

有的遗忘是因为提取信息的线索不当造成的,这种叫暂时性遗忘;有的遗忘是由于丢失的信息过多无法提取的永久性遗忘。

3.当人从明亮的地方走到暗处,或从暗处走到明亮的地方,刚开始什么都看不见,过一会边看见了。

在花店里待久了,就觉得里面不香了。

请说明。

答:这是一种感觉适应现象。

感觉适应是指:当刺激持续作用于人的感观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感觉适应在视觉和嗅觉中最为明显。

4.低年级的学生常会出现好心办错事的情况,分析其主要的原因。

答:主要是由于他们不善有组织自己的行为,没有掌握好一定的行为方式,还没有形成概括化的道德概念,因而不善于迁移的原故。

5.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随大流”等成语或俗语,往往人们也经常有意或无意这样做的。

试说明这种现象。

答:这是从众的社会心理现象。

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

6.三岁的王力很怕上医院。

他父亲便拿了一些塑料注射器玩具让他玩,让他熟悉穿白褂的人。

慢慢地王力不再害怕上医院了。

答:王力的父亲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王力对医院的恐惧。

7.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虽然早慧,最终却只能“泯然众人矣。

”请解释。

答:智力早熟的认尽管遗传素质优异但不经学习,不接受教育就成才是做白日梦。

方仲永虽然早慧,但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培养,最终只能“泯然众人矣”。

8.如何科学的理解人类心理现象的实质?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脑是人心理活动的载体。

(2)从心理的内容和来源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心理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其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管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第三,人对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最后,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摘要】布鲁纳是一位着名的教育改革家。

他的结构主义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我国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形成的一种西方教育思潮,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

布鲁纳强调对儿童认知结构的研究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注重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提倡发现学习和早期教育。

他创立了结构主义教学论流派———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在布鲁纳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

尽管这场教育改革运动由于教材难度太高,以及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布鲁纳的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启发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一)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学科的知识结构。

布鲁纳把认知发展作为教学论问题讨论的基础。

他指出:“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

”布鲁纳将其称为“成长科学”,即认知科学或智力发展科学。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智力。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行为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

”[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由人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他指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科结构最基本的要素”,“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怎样相互联系的”因为这些基本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而有力的适用性”。

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二

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二

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二第七章语文教学过程第一节语文教学过程的历史考察一、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历史考察。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上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同文馆。

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班级制逐渐成为全国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两种影响特别深广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赫尔巴特的“四段论”和凯洛夫的“五环节”。

我国的语文教学解放前主要受赫尔巴特的“四段论”的影响,解放后又全盘照搬凯洛夫的“五环节”。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课堂教学首开结构分析的先河,并且第一个系统地把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

他明确指出,教师给学生传授任何新观念,都必须严格依照这个统觉理论来进行,并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后来的后继者又把四段发展成五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和应用。

解放后,从50年代开始,凯洛夫的“五环节”广泛传播。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四段论”与“五环节”的共同点:1、在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

2、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3、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

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改革实践: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结构模式。

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贯穿始终,是要学生在读中了解教学内容,在议中开动脑筋,消化掌握,在讲中豁然开朗,在练中举一反三。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导读基本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设计了四种基本课式:“自读课(核心)、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

湖北大学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他把学生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八环节中六个主体环节改成六种基本课型,即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非智力因素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 果。
促进学习意志
提高学习效率
非智力因素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 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学习意志,使他们 更加坚定地追求学习目标。
非智力因素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 ,使他们更加快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学习效果的优化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 素与学习
• 智力因素与学习 •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 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 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目录
01
智力因素与学习
智力因素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智力因素通常指个体在认知、记 忆、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是影响 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类
智力因素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语 言理解能力、空间感知能力、数 学思维能力等。
实际应用
针对不同学科和任务,灵活运 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
提高学习效果。
05
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实际应用
智力因素 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解决问题
运用记忆力和注意力高效学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实际应用
运用观察力和感知能力获取新知识 非智力因素
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平衡发展
平衡发展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 平衡发展。
避免片面强调
单纯强调智力因素或非智 力因素的片面发展都不利 于个体的全面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平衡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 力因素,有助于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提高个体的综 合素质和竞争力。
04
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试题及答案

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试题及答案

一、论述题1.试述我国当前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正在被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广泛使用。

但从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合作学习的使用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合作学习的要素不明确;(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合作技能、集体自加工);当前中小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活动,因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要素理解不深入,使得合作学习找不到突破口。

(2)合作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3)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没有被教师和学生所掌握等。

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生来就会的,是需要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习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

教师就要研究并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相关的教学策略。

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过程,进而在单位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

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就是选择合作伙伴与明确责任分工、采用多样化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从而达到有效合作学习。

2.根据你所掌握的心理学原理,试述在教育中如何正确认识惩罚教育以及惩罚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处罚或制裁,是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采取的手段。

教育者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必要的时候,也使用惩罚。

在教育中正确地使用惩罚首先要划清正义与权威角色、群体领域与个人领域、过错行为与糟糕结果、故意行为与非故意行为、非遵从行为与故意违规行为等的界线。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可以减少认识过程的盲目性,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效地避免人类历史上的偶然性和曲折,从而大大提高认识效率,使学生尽快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

2.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现成的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的经验,是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

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关心学生除学习书本知识以外的其他生活,把知识融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间接经验联系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才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3. 防止只重书本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一种是主张书本至上,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和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和获取知识的观点。

另一种是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教师的系统传授的观点。

这两种观点都违反了教学的规律性,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1. 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没有知识,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智力,甚至无法获得创造力。

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

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只有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困难也较多。

2. 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教学中要促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代表其智力发展的高低。

智力概念及智力理论

智力概念及智力理论

智力概念及智力理论(相关资料)《词典》中的概念《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智力(intelligence) 也称智能。

心理学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

在西方心理学中,有人从理性哲学观点出发,认为智力是指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法国心理学家A 比内把智力理解为“正确的判断、透彻的理解,适当的推理”能力。

又如,美国心理学家L M推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有人从教育学的观点出发,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就代表智力水平。

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以迪尔伯恩(w F Dearborn)为代表。

也有人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智力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例如,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L w Stern)认为,“智力是指个体有意识的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境的一种潜力”。

又如,美国心理学家E L桑代克认为、“智力是从事实和真理方面着眼的适当反应的能力”。

心理学家布朗(FG Brown)似乎结合了以上二种意见.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保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情境的能力。

在我国较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词典》林传鼎智力(intelligence) 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具有的心理特性。

智力只要指认知反应的特性,如抽象思考能力,也包括有效地处理环境、快速而成功地适应新情况的能力。

因此,一个人的智力表现了他的谋略、机智、先见和灵活应变。

智力往往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和适应行为表现出来。

这些不同的能力可将智力分为抽象智力、机械智力和社会智力三大类。

智力虽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但心理学家已有一定的测量方法(智力测验),并采用智商(IQ)的概念来表示智力的高低。

一个人智力的发展,是个人先天素质、教育和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努力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词典》(美)阿瑟S 雷伯Intelligence 智力心理学中有若干概念一直受到被广泛的注意,但很少得到彻底澄清。

潜力激活与创造力开发试卷答案(全套)概论

潜力激活与创造力开发试卷答案(全套)概论

单选题共60 题,共60 分1()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从多方面、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思维方式。

A. 求异思维2 要开发创造力,首先要增强和提高人的()。

D.创新意识3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思想不断涌入企业,使员工原有的人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从而引起新的矛盾产生,这就要求矛盾疏导工作要“因人制宜”,以人为本,对症下药,引入()来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

A.矛盾疏导机制4 培养、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尽可能挖掘出人类的创造潜力,造福人类。

C. 创造力5()原本是由专利审查人员萌生的对多产发明家的发明方法与思路进行总结与推广的想法。

B.创造力开发6()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A.本我7 创新意识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表象现象上看是为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难题,从实质上来分析,创新意识则代表着一个人的创造力。

创造力如果是一条河,那么创新意识则是这条河的()了。

A.源头8“创造工程之父”是()A.奥斯本9 一切创造都离不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

D.互补效应10 良好的人际关系具备信息()功能。

在社会生活中,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是人们相互联系的重要形式。

C.交流11()的人友善、热心、外向、合作。

善于交流,喜欢与人为伍。

能洞察别人的情感和问题。

A.社会型性格12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他们对失败的承受力趋于下降,因为学生年龄越大,他们在社会影响下越来越多地用()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

C.比较安全13 美国()阿瑞提认为:“适宜的气候和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

” A.创造学家14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是显意识和潜意识高度统一的产物。

D. 创造15()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B.创造16 创新思维乃创造力的灵魂,培养()是创造力开发的关健。

B.创新思维17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风貌。

“问题意识”:边疆中小学教师做好科研的重要条件

“问题意识”:边疆中小学教师做好科研的重要条件
极 主动地 寻找 问题 , 追溯 问题 产生 的原 因 , 运用科 学
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 , 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 3 0年如一 日地观
察学 生 的基础 上 , 成功地 转变 了一批 批学 生 , 出了 写 多部教 育专著 。我国著名 的幼儿教 育专家 和儿童心
性变化 , 算 机网络技术 的迅猛发展 , 计 使学生先 于老
师成为接受现代教育的人 。这些变化促进了中小学 生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使他们的眼界更加
开阔, 思维更 加活跃 。 同时 , 由于 “ 见多识 广 ” 又 弱 , 化 了他们 的学 习进取 心 , 而产 生厌 学 情绪 。面对 进
何 在与学生 的交流和 接触 中去 发现 。从 学生 的个 体
( 练就敏锐的观察力 一)
中小 学教 师 天天 与学 生接 触 , 中小学生 的生 对 理、 心理变化非常熟悉 。这是研究中小学生成长、 发
展的独有的优势。在开放的形势下, 国人 口流动 我 加快 , 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 了根本
中图分类号:4 1 G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50 2 1 )3- 0 0 -2 17 —18 ( 00 0- 06 - 0
科学研究开始于发现问题 。所谓问题 , 就是个 体不能用 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 到疑难的情境。 …所谓 “ 问题意识” 就是研究者积 ,
差异人手, 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 , 指导正在成长中的 儿童和少年。有了这种意识 , 老师就会 自觉地观察 学生学习、 生活的变化 , 掌握大量的鲜活案例 , 从而 拓宽研究的范围, 提升研究质量。
( ) 三 扎实有效 的记忆力 扎 实有 效 的记忆 力 , 有利 于教 师对 学 生 的认 知 发展 、 情感 发展和思 维发展有 清醒 的认 识 , 而 自觉 从

国开形成性考核03101《班级管理》形考任务(1-2)试题及答案

国开形成性考核03101《班级管理》形考任务(1-2)试题及答案

国开形成性考核《班级管理》形考任务(1-2)试题及答案(课程ID:03101,整套相同,如遇顺序不同,Ctrl+F查找,祝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形考任务(1):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30分)1、简述班级管理的内容。

答: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师通过理顺班级教育条件,采取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集体,从而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的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班级组织建设。

包括班级组织的设计;指导班级建设;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2)班级制度管理。

(3)班级教学管理。

包括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4)班级活动管理。

2、简述班主任的职责。

答: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学校的领导下,班主任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热爱所学专业,经常与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习交流,改进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贯彻“中专生行为准则”,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中的偶发事件,认真调查处理,并及时汇报。

(4)、指导班委会、团支部的工作,做好班、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支持他们大胆工作,发挥作用。

关心学生的课外生活和身心健康,协助开展第二堂课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有益的文体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公益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5)、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及时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6)、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班主任常规工作,按时参加班主任会议,填写班主任工作台帐,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写好学生操行评语和毕业鉴定,协助学校搞好学生的奖惩工作。

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创新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创新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创新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创新活动,从心理机制上说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创新固然需要智力和知识,但是,一个智力较高、知识丰富的人,如果没有创新的强烈愿望、使命感、责任感和坚韧的意志,那么创新活动就很难进行下去,也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

本文拟从认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创新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加以分析。

[关键词] 创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方面,知识和经验无疑是创新的基础。

但是,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是双刃剑,一方面,不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就没有创新的基础和营养;另一方面,任何前人的知识和经验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都不可避免地对后人的思维产生规范和影响作用。

继承和学习前人,而又不被前人所限制,并突破和超过前人,有所创新,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我们通常把现代社会称为“学习化社会”,继承和学习前人是我们前进的基础。

不学习不行!那么,怎样学习才能既有效率而又不被前人所禁锢呢?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优良的思维品质,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已形成的认识“图式”(皮亚杰语)对新的经验具有“同化”和“顺应”功能,这个“图式”既不要过分“同化”,也不要过分“顺应”,过分“同化”的思维往往固执己见、僵化保守,而过分“顺应”的思维则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那么怎样才能形成优良的认识“图式”呢?试想,一个天资聪慧的学生,如果遇上一位笨拙而又固执的先生和一本充满谬误的教材,再加上封闭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结果会是怎样呢?所以,科学的认识“图式”主要取决于认识主体所学习的材料的真实性、原理的正确性和系统性、以及过程和方法的合理性。

材料和原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以保证思维的严谨性和可信度,材料和原理的系统性可以保证思维的联系性和扩展性,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合理性则可以保证思维的逻辑性和流畅性;严谨、准确、深刻、系统、扩展、流畅的思维不就是科学的思维吗?这样的思维品质难道缺乏创新能力?尤其是思维的系统性和扩展性,可以使主体从相互联系的多个方向、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把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新旧知识以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突破原有知识和思维的限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1)智力因素通常是指人在认识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

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特性,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道德、思想和态度等方面的心理活动,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我们不但要了解什么是智力因素,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同时还要了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从而促进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在开发孩子智力因素的同时,加强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那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智力因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

孩子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活动,两者缺一不可。

没有操作系统学习任务没法贯彻完成,没有动力系统学习活动难以发生,也难以持续下去。

孩子的学习需要记忆、观察、注意、想象、思维等这些智力因素的参与,同时孩子的学习也需要有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支撑。

这样孩子的学习才能稳定、持续提高。

其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在互相制约中得到形成和发展。

一方面,智力因素制约着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个人具有敏锐、精确的观察力,那么他就容易形成耐心、细致的性格;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也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个人对学习具有浓厚兴趣、自信心、责任感,那么就会支持他刻苦顽强地学习,从而他的智力也就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第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调节和推动的积极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干扰的或妨碍的消极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无法正常发挥。

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是不大的。

为什么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却非常大呢?这是因为他们之间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差异。

所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得非常多。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参考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1.教育(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答】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刘、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班级授课制【答】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内容和进度必须一致。

班级授课制最大的优点是教学效率高,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但是最大的缺点是很难顾及班级内的个性化差异。

3.榜样法【答】榜样法是德育的方法之一,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运用榜样法的要求有: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自身修养。

4.校长负责制答】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受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在党支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和负责的制度。

在这一领导体制中,校长是学校行政系统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他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

在校长负责制中,要明确校长的权力与责任;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

5.接受学习答】接受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将知识作为定论,以系统组织的形式讲解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一些抽象的概念、命题、规则等。

在奥苏伯尔看来,任何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

如果教师讲授恰当,并不一定会导致学生机械地接受学习。

6.心智技能答】心智技能指人脑借助内部语言,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即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林崇德1, 胡卫平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西安 710062[ 摘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意在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包括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使用迁移四个方面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知识形成过程,联系已有知识经验,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训练思维品质以提高智力能力,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七个方面的课堂基本要求;同时,还强调了在教学活动中“双主体”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师生的课堂互动。

32 年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特别是近十年的“学思维”活动课程实践表明,思维型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激发课堂的思维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关键词]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0209(2010)01—0029—08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

我们基于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经过32年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教学活动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

对于学生学的活动来讲,不论是明确学习目的、感知学习材料、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学科方法、迁移运用知识、反思学习过程,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其核心活动都是思维。

对于教师教的活动来讲,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反思教学过程等,核心活动也是思维。

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Kuhn, 2005; Venville, Larkin, Robertson,& Fulham,2005),科学的教学理论都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物理教育研究》练习题答案全解

《物理教育研究》练习题答案全解

1.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为什么要进行物理教育研究?(1)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3)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捷径.2.一个好的物理教育研究选题应该具有哪些基本要素?a.所选课题的需要性b. 所选课题的可行性c. 所选课题的创新性d. 所选课题的科学性3.物理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物理教育研究的内容,可以是单一内容的,例如如何做好物理演示实验,如何评价一堂物理课,等等;也可以是对许多因素的综合研究,如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教材教法教学方式等因素对物理教育的综合作用等等。

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1物理教材的研究1.2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1.3物理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的研究1.4物理实验的研究1.5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4.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哪些?①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②用实验演示的方式导入③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问题导入④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⑤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导入等。

5.中学物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让学生学习物理学核心概念,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等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创新精神,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6.简述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演变过程?1978年颁布,1980年修订:《全国十年制学校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作用: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不重视系统物理基础知识教学的偏向,开始注意物理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并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1986年12月颁布,1990年修订:《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作用:强调大好基础和培养能力并重,培养学习兴趣,区分不同程度进行教学,开始了一纲多本的试验,打破以往传统的一纲一本的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核心问题被摆到重要位置。

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源于问题,爱因斯坦曾强调,对问题的发现可能要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

然而,各类学校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象仍然没有较大改观。

这里,我们试图对“问题意识是什么、与哪些因素相关及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探讨。

何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而且在思维和认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问题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质疑的思维品质,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反映了个体思维具有质疑特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第二是认知的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个体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探索的状态。

第三是元认知控制、调整与评估认知活动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个体的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既高度评价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又重视学、思结合。

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和倡导个体的怀疑精神。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进一步对问题意识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又辩证的阐述。

在国外,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非常强调设置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探究—发现”式学习方法。

布鲁纳在批判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发现学习”模式和理论,他主张让学生个体主动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欲望,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哪些因素与问题意识相关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知识因素为问题意识提供了可能性,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力,要使个体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信息为问题意识提供背景材料,背景材料越丰富,就越有提出问题的可能性。

知识因素的丰富与提高促使知识范围增大,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也提高了个体认知结构不平衡状态的频率,客观上为形成问题意识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造了条件。

因此,积累知识、建构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避免提出的问题在较低水平上重复,从而有所创新。

思维因素为知识转化为问题意识创造了必然条件,问题意识建立于严谨的思维基础之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种类型。

依据吉尔福特的界定,聚合思维等同于传统智力,它和知识对问题意识形成的影响一样;而发散思维不仅是创造力的基础,也是问题意识形成的基础。

在个体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发挥作用最大,只有在批判性思维的监控下,个体在学习
过程中遇到问题情境时,才能明确判断当前任务和已有认知水平的差距,通过不断反思促使问题意识的形成。

好奇心是青少年的天性,它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新鲜和兴奋的情感状态,通常表现为注意新的事物,想去弄明白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问题。

好奇心是问题意识的前奏。

独立性包括自立、自制和自主3个方面,自立是指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己事情能够自己去做;自制是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控制的能力,在认知过程中体现为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我效能感;自主是遇到外界压力和影响时,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受别人观点的影响。

独立性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必要条件。

勇气是指为了追求美好,敢于尝试别人未所想、看似不可能的事物,体现在认知过程就是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敢于对普遍接受的观点进行质疑。

个体只有在勇气的支撑下,好奇心才能逐步转化为问题意识。

另外,求知欲、自信心、毅力、性格等因素都与问题意识有关,这些因素共同在问题意识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创新的根本目标。

学校应以教学理念、教学氛围和教学过程这3个方面作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向“问题教学”的理念倾斜。

传统教学对“教”与“学”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和实践,而对“问题教学”则关注不够,因此,大部分学生对知识全盘接受却很少质疑。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向“问题教学”倾斜,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充分得以展现;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避免重复性的题海训练,注重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业。

其次,创设能够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氛围。

第一,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易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而紧张、压抑以及受限制的教学氛围则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发问、善于质疑,让学生发表其独立见解。

第二,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班级和课堂环境。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身心处于自由状态,思维更为活跃,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形成。

第三,评价体系应以鼓励为主,允许多样化的答案。

这种评价体系更注重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而不仅仅强调和重视结果,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体系易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不用在分数面前患得患失。

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是师生进行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第一,训练学生思维水平,鼓励学生善于质疑。

不良的思维习惯会阻碍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很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思维训练可以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顺向思维及由正及反的逆向思维来进行。

第二,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事物发展规律中寻找问题,善于探寻和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不易被人察觉的规律,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和实践。

另外,指导学生运用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法及联想法等方法提出问题。

第三,训练学生元认知水平和反思问题的能力。

部分学生存在着读书不求甚解,对自己是否真正理解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多提问,这
样就能促使其反思自己的认知状态,并经常进行强化,这样,其元认知水平及反思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