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

合集下载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其次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许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抱负、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方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冗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净无瑕,一切都是新奇的、生疏的,眼睛观察什么就是什么,你告知他这是山,他就熟悉了山;告知他这是水,他就熟悉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洁,结果谁都不敢马上抢答,而是苦苦思考。

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珍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备自己的思想太冗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

这里说了一个简洁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冗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不再轻易信任眼前的一切,而是专心、用脑去熟悉这个世界。

发觉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冗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妙,常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焦韵晗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境界说”的灵魂之所在,该理论的诞生引起了文坛的震荡,朱光潜、顾随、饶宗颐、佛雏、周振甫等大家均对此进行过评议。

朱光潜先生认为“无我之境”即为“同物之境”,“有我之境”实为“超物之境”;顾随先生曾谈到“无我”乃庄子“忘我”“丧我”之意;周振甫先生也曾发表过“有我”是意余于境,“无我”是“重于写景”的评论。

而笔者认为要想探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应先从“意境”开始。

一、“意境”的流变“意境”指的是于抒情型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开拓衍生出的审美意象空间。

它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周易·系辞上》曾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

”《庄子·外物》篇也曾谈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

”时至魏晋,因玄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言意之辩”和“形神之争”。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概念。

刘勰也曾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谈到了构成意境的元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

及至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首次提出“意境”一词,“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皎然也在《诗式》中提出了“取境”一说,讲明了提炼“诗境”的具体方法。

中唐刘禹锡受禅宗影响提出了“境出象外”的理论。

到了晚唐,司空图又提出了“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重要概念,展现出诗境的不同层次,并对概念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宋代关于“意境”的理论大多承袭唐人没有做出过多突破,但值得一提的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谈到“意境”的创造要给予诗人的兴发感动,才能创造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超脱之意境。

明清时期,“意境”理论已在文艺领域内广泛应用,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境的审美性质分为“妙境”“实境”“佳境”“化境”。

清代叶燮则在《原诗》中提出了有才学见识的作家基于现实则“有境必造,有造必能成”的观点,纠正了前人将“意境”神秘化的谬误。

人间词话读后感5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5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500字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其中涵盖了大量的诗词评论和理论观点。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其独特的文学见解和人文精神,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知识,也启发了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首先,《人间词话》展现了王国维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诗词的独到见解。

他以“境界”说为核心,详细阐述了诗歌创作的审美原则和艺术特性。

他强调诗歌的内在精神和情感表达,认为这是诗歌的灵魂和价值所在。

同时,他也对诗歌的意象、韵律、修辞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从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其次,王国维在书中表现出的文化情怀和人文精神也让我深受感动。

他以传统文化为底蕴,通过对古代诗词的解读和评论,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和道德伦理。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不仅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此外,《人间词话》还启发了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王国维通过对诗词的解读和评论,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社会的价值。

他主张“真性情、真感情、真思想”的人文精神,强调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让我更加关注生活的细节和社会的变化,也激发了我对生活和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

总之,《人间词话》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文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
和人文素养。

我相信,《人间词话》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前行。

《人间词话》的审美意境解析

《人间词话》的审美意境解析

文_学术探讨318摘要:在中国纯文字时代的历史长河中,诗词一直作为媒介为人们传送着信息。

除了信息的传递,除了文字形式所构建的含义之外,我们依旧可以从文字之外感受到来自于笔者所构建的“情境”世界。

王国维把此种“情境”称之为“意境”。

本文便是通过诗词来近一步解读诗词文字之外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人间词话》;意境;诗词;造境;真初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一种儿时初学古诗词的感觉。

娓娓道来的诗篇仿佛更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我的眼球,懵懂之中感觉更像是一本诗词合集。

乍看起来太符合今天快餐时代的阅读风格,三两句话语就是一篇独立的章节,除了诗词外只有作者零星记录下来的新得随感而已,既没有什么复杂的逻辑推理分析,也没宏达的叙事篇幅。

就连其中的语言也只是词语级别中相对易懂的那一部分。

初次拜读以三两日翻看而终,也并没有看出其中的奥义。

后又有一日在一处看到王国维先生这样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一瞬间我仿佛明白了一种新的诗歌的叙事关系。

三句原本并不在一个思想基础上的诗句,但是经过先生的一个巧妙的解读,他们不仅仅出现在了一个平面上,并且产生了新的递进的关系。

并且在不同的情景之中出现了相同,相通的感觉。

这种神奇的感觉让我对王先生产生了好奇,而这本书是先生的代表作品。

于是我又一次翻开《人间词话》这一次一看便是数日。

一、逻辑体系下的解读王先生的《人间词话》虽然以传统的词话为形式,但结构上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思想上引入西方哲学及美学中诸如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构,理想与写实,优美与壮美的概念,内容上则不限于以词之一体为对象,其核心概念为“境界”,而“境界”的核心是“真”。

《人间词话》全书共有64则,均围绕“境界”来阐释的。

第一则总领全书的主题,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浅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者:郭瑞英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9期内容摘要:评价一篇文学作品,依据和标准有很多,但什么依据才是主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给出了答案。

“词以境界为最上”,其它都在其次。

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都是由境界决定的。

境界的深浅又折射出作家人品的高低。

王国维这种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关键词:境界意境真情实感思想内涵人品《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著述中最为人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离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

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佳作。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可以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本人尤其对《词话》中用“境界”说来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感兴趣。

作者在评价作品时,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还非常重视作品创作者的人品。

作者重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品的文艺评论方法,非常值得赞赏和研究!一.“境界”就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王国维在《词话》中很准确地阐述了“境界”的基本涵义,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中境界与意境辨析

《人间词话》中境界与意境辨析

《人间词话》中境界与意境辨析作者:邹雯静来源:《教师·上》2020年第03期摘要:根源于叔本华哲学与海甫定心理学的王国维美学思想是对现代美学的开拓,亦是中国文学批评由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化的重要标志。

然而,其作品中“境界”与“意境”这两个概念往往被读者混为一谈。

文章力求通过对《人间词话》中所出现的“境界”与“意境”进行对比分析,正本清源,窥一斑而知全豹,肃清两个概念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关键词:境界;意境;王国维王国维无疑是中国近代、现代相交之际的中国文坛上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其留下的《人间词话》被后世文人奉为圭臬,尊为词学、美学的根据,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在研究《人间词话》时,“境界”与“意境”两个概念会被人们反复提及,且人们常常将其混淆为一体,忽略了其中的不同之处。

厘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应该从《人间词话》本身入手。

一、境界为探本之论无论西方美学、哲学思想有多么深远,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依旧有着极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烙印。

《人间词话》手定稿第一则云:[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叶嘉莹先生在评论这一则时指出“境界”是指文学作品中不属于表面现实的情事,细细品味可以分为三层含义:其一,“词以境界为最上”,这是直接指出“境界”为“探本之论”,在评价词的好坏高下时,“境界”的有无应该作为其第一标准,可以说是词的理想和目标;其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了“境界”后,主体的精神力便会得到提升,词的本身也因此有了“高格”,卓越超群,独树一帜,“名句”由此而生;其三,“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五代、北宋之词不同于其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独”具有“境界”。

由此可以看出“境界”的有无应当是评价词的特殊标准。

那究竟什么是王国维认为的“境界”呢?《人间词话》手定稿第四十二则云:[四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20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凡成大事者,必经此三境。

这三种境界皆出自宋词之中,自经出现便成为有大志,大抱负者的人生指导思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由词人被宋真宗赏识时所写。

这一句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成功必须先立志,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站的足够高你才能看清远方的路。

一个“独”字也写出了在立志变强的过程中必定是孤独的,这跟尼采的观点相同,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这句看似在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王国维要告诉我们的是坚持。

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就要坚持走下去,为了理想,就算满身伤痕又如何。

自古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若无坚韧不拔之志怎会轻易成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句也是写爱情。

王国维称其是人生最终之境与于辛弃疾之意有些矛盾,但也恰到好处,成大事者,注重积累,积小步,而千里。

只要努力去做,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成功便在眼前。

境界之说只可意会,玄之又玄。

要想达到这人生三境的确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一天碌碌无为,何不由此一试,感受王国维大师所说的境界之说。

“境界”与“意境”——《人间词话》的核心范畴辨析

“境界”与“意境”——《人间词话》的核心范畴辨析
静安先生既曾用意境二字于发表人间词话的一年之前又曾用它于人间词话已脱稿的三年之后而且用意境二字之表面字义又较境界二字尤易于为人所了解和接受那么何以他在论词之专著人间词话一书中于标示他自己评词之准则时却偏偏不选用一般人所认为易解的意境二字而却选用了较难为人理解的境界一词
天府 新论 21 00年第 4 期
“ 末 王 国维 是 意 境 论 的 集 大 成 者 ” 。 “ 把 清 他 ‘ 境
与 “ 境 ” 也 同 时 出 现 过 。 意 境 、 境 界 的 使 用 情 意
况 如下 ( 1 表 ):
表 1
境界
人 间 词 话 ( 9 8 10 )
界 ’ 即意境 看 作 创 作 和 审 美 的最 高 标 准 。“ 另 外 ” 在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批 评 史 》、 《 学 理 论 词 典 》、 文 《 国 维 诗 学 研 究 》、《王 国 维 美 学 思 想 述 评 》、 《 王 人
[ 作者简介]王玉琴 ,文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文 Nhomakorabea学研究。
江 苏盐城
】 8 2
240 20 2
天 府 新论 21 00年第 4 期
以上 统 计 可 以 看 出 ,在 王 国 维 反 复 核 定 而 发 表 的 《 间 词 话 》 中 ,境 界 出 现 1 人 3次 , 意 境 1次 。 如 加 上 《 间 词 话 删 稿 》 等 ,境 界 出 现 了 3 人 0次 。
意境
1 3次 人 间词 乙稿 序 (9 7 10 ) 1 5次
人间词话删稿 ( 9 8 9次 人 间词话 ( 9 8 10 ) 10 ) 人间词话附录 ( 9 8 10 ) 8次 宋元戏曲史 ( 9 3 11)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引言: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化名人之一,他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卓越的批评能力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他的代表作之一,《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唐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王国维提出了不少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他对“境界”一词的阐释。

本文将围绕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展开讨论,并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

一、“境界”的定义与意义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境界”定义为“一种内外结合的表达状态”。

他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某个特定的状态下达到了最佳程度,即为“境界”。

这个境界既包括个体内部的修养和素养,也与外部环境、社会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王国维强调,“境界”是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的关键所在。

他认为,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出深度和内涵。

他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大抵佳作不能在力竞,只在境界”来强调这一点。

二、境界的文化解读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范畴,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化境”的理解和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追求与王国维对“境界”的理解密切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境界被视作一种修行的结果。

通过修炼和修养,个体能够达到一种境地,进而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境界。

这种追求境界的修行观念在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中都有所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种境界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释。

王国维把“境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联系在一起,认为“境界”主要是通过修养来达到的,而修养的过程就是培养人的“雅”。

在中国文化中,“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高度的人文素养。

在王国维看来,只有通过修养,个体才能达到高雅的境界。

三、“境界”的当代价值王国维的“境界”理论虽然曾经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但其当代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通过对中国古诗词的解读和品评,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整部作品语言简练,思想深邃,给人以很大的启示和感悟。

在阅读《人间词话》的过程中,我深感作者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和深入研究。

王国维通过对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诗词进行解读,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他对诗词的品评不仅基于文学的审美标准,还融入了哲学、心理学的思考,使得整部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我认为,《人间词话》的优点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炼的表达方式。

作者通过简练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学理论阐述得清晰明了,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其中的要义。

同时,作者在品评诗词时,不仅注重文学的艺术性,还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对古诗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作者在《人间词话》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思想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他提出的“境界说”等理论,不仅适用于古诗词的品评,也可以用于现代文学乃至其他艺术形式的鉴赏。

这种跨时代的思想价值,使得《人间词话》不仅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经典。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爆炸,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人间词话》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书
中所蕴含的思想和哲理也可以启发我们对人生和社会进行深入思考,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提供指引。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一、引言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他的著作《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人间词话》中“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探究其中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审美观等文化价值观。

二、境界的内涵与特点“境界”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代表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精神状态,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通过对词的赏析和批评,对“境界”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首先,境界体现了王国维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高尚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境界,而不是追求权势和物质财富。

他说:“境界高了、对于清贫又岂在意哉?岂可以清贫为贵哉?岂云清贫无知?内境丰富、外境贫乏、岂亦不可哉?”这一观点表明了王国维对内心境界的重视,他主张通过修炼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自己的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其次,境界也体现了王国维对审美的追求。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追求形式的美感,更要追求内在的境界美。

他说:“能知情趣境界,则艺业入巨矣。

无情趣之境界,则连篇累牍,不复可数。

”这意味着艺术家需要通过对自己的内心境界的修炼,才能产生具有真正审美价值的作品。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1. 宇宙观: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境界与自然的景象和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经常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境界,这与中国古代文人雅好山水之间的联系是一致的。

同时,王国维关注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认为境界的升华需要自我超越和与自然的融合,在品味诗词中体验宇宙的壮丽和意义。

2. 人生观: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中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关注。

他主张人应该从内心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人生,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财富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说就是在意与境的创造层面上被推演为一种审美理念,被纳入哲学、美学范畴。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广大青年以人生的审美启示。

标签:王国维;“境界”说;内涵;审美启示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和学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他在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的文化本源加以揉合、贯通和创新,提出或阐发了一系列既赋有鲜明的现代意蕴,又具备浓厚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理论和范畴,境界说便是其中重要之一。

一、“境界”说的内涵(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说道:“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2]218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强调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和景两大要素,同时他更强调情景二元质是一体的,情不仅仅是情,景也不单单是景,情和景要高度融合,力求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对中国传统意境论的深化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对中国传统意境论的深化
传 统 意 境 论 这 一 问题
二、造境” 写境” “ 与“ 王 国维 《 间词 话 》 : 有 造 境 , 写 境 , 理 想 与 写 实 二 人 说 “ 有 此
关 键 词 : 国维 王
《 间词 话 》 中 国传 统 意 境 论 人
深 化
意 境 是 中 国最 具 有 民族 特 色 的 文 艺 美 学 范 畴 ,意 境 论 发 端 于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 唐 代 正 式 形 成 , 过 司空 图 、 羽 、 至 经 严 王 夫 之 、 士 稹 等 人 的 推 动 , 义 日益 丰 富 , 用 范 围 也 更 加 扩 王 含 适 大 , 王 国维 的《 间 词 话 》 到 人 已经 达 到 了登 峰 造极 的 境 地 , 标 它 志 着 意 境 论 发 展 的新 阶段 ,这 一 阶 段 的 特 征 是 传 统 意 境论 的 深 化 、 统 化 , 时 又 融 进 了 欧 洲 的 近 代 哲 学 、 学 、 学 成 系 同 美 诗 分 , 有 中西 会 合 的 特征 , 映 出 中 国现 代 美 学 所 有 的 品 格 。 具 反 王 国 维 一 生 著 述 颇 多 , 中《 间 词 话 》 论 词 为 主 , 其 人 以 比较 全 面 地 反 映 了王 国维 的文 学 理 论 思 想 ,继 承 了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传 统 , 吸取 了 西方 美 学 成果 而 自成体 系 。 又 “ 界说” 境 王 国维 文 学 理 论 的 核 心 是 “ 界 说 ” 他 在 《 间 词 话 》 境 , 人 开 篇 就 旗 帜 鲜 明 地 提 出 :词 以境 界 为 最 上 。 有 境 界 则 自成 高 “ 格, 自有 名 句 。五 代 北 宋 之 词 所 以 独 觉 者 在 此 。” 对 此 也 颇 他 为 自负 地 说 : 沧 浪 所 谓 ‘ 趣 ’ 阮 亭 所 谓 ‘ 韵 ’ 犹 不 过 到 “ 兴 , 神 , 其 面 目 , 若 鄙 人 捻 出 ‘ 界 ’ 字 , 探 其 本 也 。 ” 得 众 说 不 境 二 为 使 纷纭 的“ 境 ” 讨 根植 于“ ” 意 探 本 的求 索 上 而 不 是 “ ” 末 的玩 味 上 , 国 维 的 “ 界 ” 人 注 重 于 美 的本 质 属 性 , 人 从 观 赏 王 境 使 使 而 深 入 到 追 究 本 质 . 空 灵 蕴 藉 的 回 味 找 到 具 体 可 感 的 形 象 使 实体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中国早期词学是在无尽的困惑中发展起来的。

敦煌曲子隋唐市井流行,不受重视。

《花间集》约940年由后蜀赵崇祚辑成“诗客曲子词”,由歌妓、酒女歌唱,多写妙龄女子。

如欧阳炯的《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

耳坠金鐶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薛昭蕴《浣溪沙》“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

渚风江草又清香,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

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鶈鷘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

”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箫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的美学价值,诗言志或言情都是显性的,“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缪钺(1904—1995)先生诗“少年伫兴观书卷,如向深山踽踽行。

触眼峰峦乱稠迭,回头径路渐分明”,中国词学也是在困惑中踽踽走来。

僧人释惠红的《冷斋夜话》云:“法云秀关西,铁面严冷,能以理折人。

鲁直名重天下,诗词一出,人争传之”。

师尝谓鲁直曰:“诗多作无害,艳歌小词可罢之”。

鲁直笑曰:“空中语儿,非杀非偷,终不至坐此堕恶道。

”士阶层,士文化,其诗亦言情,但其旨归‘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士人亦有情词,配合燕乐演唱,不过每每糟到人质疑和规劝。

《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的代表性著作,为传统词话,提出的“境界”说对于后来研究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人间词话》中,不仅大量的出现了“境界”也出现了“境”。

王国维最初用到“境界”是在《红楼梦评论》这篇论文中。

“境界”在王国维那里,已不再是散见于零碎批评中的一个术语或概念,而是一个有系统美学观点的文艺学说了。

《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赏析

王国维《人间话》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的著名学者,功力之深、治学之广,为近代所仅见。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宣统庚戍九月脱稿于京师定武城南寓庐,1908 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

一直以来,该著极受学术界重视。

【上卷】一、词以境界为最上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造境与写境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欧阳修(一作冯延巳)《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陶潜《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四、优美与宏壮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理解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理解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理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巧妙的引用了三位大词人的名句来说明了做学问必须要经历的三境界。

从外人的角度看,也可看作是一个人要想在某件事上获得成功必须经历的三阶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在西风的狂吹下,枝繁叶茂的绿树也开始凋谢了,表示形式非常危急,环境十分恶劣,在这种状态下作者夜不成眠,辗转反侧,为自己前途命运无比担忧,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因此颓废,而是想要努力克服困难,力求上进,争取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

于是,作者愤然起身,独上高楼,高瞻远瞩,想要望尽天涯海角,找到前进的路。

在这一境界中,可以看做人涉世不久,对人生的无比迷茫,正如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

但是在迷茫中有多少人因此而坠入歧途,自暴自弃,人生路漫漫,我们也应该上下而求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如此艳丽之词,也被王国维拿来说明学问之事。

诗人所忧之事,是"相思",但相思到如此地步,我只有柳永能做到了,可见柳永真是一个重情之人。

联系到人生,做一件事能专一到这种地步,不成功都难。

继第一阶段的迷茫之后,在这一阶段中便有了目标了,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像柳永想念女子一样,即使被折磨得瘦骨伶仃,形容憔悴,我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一往直前。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寻觅了千百次,却在无意间看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在苦苦追寻,历经磨难之后,总算看到惊喜了,之前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在人生的旅途中,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困惑、苦恼中,甚至怀疑自己有没有选错目标,还该不该坚持下去,这些都很正常的,毕竟成功哪有那么容易呢?在这场旅途中,必定有很多人中途放弃,马云有句话说得好:"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人间词话》的读书笔记个人领悟五篇

《人间词话》的读书笔记个人领悟五篇

《人间词话》的读书笔记个人领悟五篇《人间词话》的读书笔记个人领悟1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堪称文学经典。

读完这本精妙独到的词评,令人最有感触的,便是其中用三句宋词精妙概括的人生三境界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这第一境界便让我产生了共鸣。

一夜萧萧,西风凄凉,意境似乎有些悲伤。

独上高楼,极目远眺天涯路,这又是何等的坦荡!西风凋零了碧树,眼前的形势不容乐观,众多天涯路,我该走哪一条?这时就必须登上高楼,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站得高,才能排除干扰,不会被眼前飘忽不定的浮云所迷惑。

这样,望尽天涯之路,看清人生的方向,才能确定好下一步做什么,决定好自己即将要走的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看清起点,找明方向,这将是一个成功的开端。

第一境界所指的,是寻找天涯路的过程。

而第二境界,则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心中有目标,眼前有方向,还缺什么?缺的是努力。

好高骛远,光说不练,看清了路却懒得往前走,这算什么?没有实际行动,有再高的天赋,再好的计划又有何用?最后只能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努力一天两天,不足为奇,一年两年,才是难能可贵。

尽管遇到困难,尽管“衣带渐宽人憔悴”,也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因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如果能够一直眼看前方不改变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境界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第三境界最为耐人寻味。

世事无常,实现理想之路的羁旅漂泊最能磨练一个人的心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经历了上高楼,人憔悴,冲破了无数的难关与考验,我们就会逐渐变得成熟,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知道自己要什么。

众里寻他千百度,正是有了千百度的苦苦追寻,才有那蓦然回首时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俗话说,功到事成,追梦路上,我们心中应该不急不躁,耐心等待。

即使千百度的追寻未果,也能安然面对,坦坦荡荡。

人间词话的内容解读

人间词话的内容解读

人间词话的内容解读《人间词话》是清代著名文学家王国维所著,是他在诗歌理论方面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包含了他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其中涵盖了诗词的本质、风格、意境和写作技巧等方面。

一、诗词之本质王国维认为,诗词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词是诗人对世界的感悟和体验,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因此,诗词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而不在于它们的语言和形式。

二、诗词之风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概念,认为诗词的风格应当是“不隔”。

所谓“隔”,就是用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复杂的意象,使得读者难以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而“不隔”则是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以明快、直接的意象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三、诗词之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诗词的意境之美。

他认为,好的诗词不仅要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更要有深远、悠远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等手段,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氛围。

好的意境能够让读者深入感受诗词的情感和主题,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四、诗词之写作技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探讨了诗词的写作技巧。

他认为,好的诗词需要有自然的节奏和韵律,要注重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创造。

此外,他还提出了“起承转合”的法则,即诗词的布局应当有起有承,有转有合,使得整个作品既有整体性又有变化性。

同时,他强调诗词应当注重表现力的发挥,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总的来说,《人间词话》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理论著作,王国维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诗词的本质、风格、意境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奥秘。

这部作品不仅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启示意义。

人间词话中境界的四种含义

人间词话中境界的四种含义

人间词话中境界的四种含义
《人间词话》是清朝学者王国维的一篇文学批评著作,其中提出了“境界”的概念,用以评价词的审美价值。

在这里,“境界”具有以下四种含义:
1. 意境:境界首先指的是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即作品中描绘的景物、人物、情感等所构成的艺术画面。

优秀的诗词应该具备独特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沉浸其中,感悟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2. 情怀:境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情怀。

诗词作为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可以通过作品中的词句、意象等元素,展现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因此,境界也是作者情怀的体现。

3. 审美追求:境界还代表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主张诗词应该追求“理想与现实兼顾”的境界,即作品不仅要展现现实的生活景象,也要体现理想的艺术美感。

这种审美追求使境界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4. 评判标准:境界既是作者创作诗词的追求,也是王国维评价诗词作品的重要标准。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为标准,对众多诗词作品进行了点评和排名,凸显了境界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境界在《人间词话》中是一个涵盖意境、情怀、审美追求和评判标准的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王国维对诗词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意境
一、意境与境界
今人每将王国维的“境界说”与古老的“意境”说视为一体,其实二者在诗学精神上有质的差异。

“意境”诞生于玄风释气风行的魏晋时代,受这种时风的感染其诗学精神就难免带有玄味与佛香。

“意境”之意正是对庄周无为之道与释家虚豁之神的体悟,与这种体现释道精神充满超凡入圣的高蹈意味的意境说相反,王国维的“境界说”充满的恰恰是写实的现实精神。

与“情境说”有所相近,同“情境说”注重对“直寻”、“即目”的重视一样,境界说也始终执着于感觉的真实。

杨守森教授在所著《艺术境界论》一文中提出:“在中国文艺学领域,‘意境’和‘境界’ 常被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是判然有别的。

‘意境’ 强调的是主客化一,情景交融。

‘境界’注重的则是作家、艺术家凝铸于作品中的关于现实、人生、宇宙的主体性体悟与沉思,即诗性精神空间。

”即“意境”的范畴有着浓厚纯粹的艺术韵味,而“境界”则有更鲜明厚重的人生况味。

笔者对此观点甚为推崇。

事实上,《人间词话》由“意境”向“境界”的转换,正是王国维对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重要发展与推进,也正是王国维接受西方现代人生哲学影响的具体体现。

“境界”相对于“意境”,是一个更具人生美学情致的范畴。

那么何为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显然,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的真实性。

在他看来,“境界”是产生艺术美感的根本。

他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是艺
术品所具有的品质,是生命主体的心灵感受。

而境界所秉有的内涵除了气质、神韵等外,还包括了艺术与人生的时代精神。

至此,我们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境界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了。

王国维标举“境界” 一词,意在确立文学批评理论的本体,他在《人间词话》第九则中说得非常明确,“《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 二字,为探其本也。

”那么王国维是如何用“境界”探其本的呢?
王国维认为,没有真性情的人是不可能对生活、宇宙万象有很深的体悟和认识的,不可能达到对普通人生的终极关怀。

鉴于此,“真”是境界说的生命力,也是王国维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在审美活动中,所谓的境界是真情真景高度融合交相辉映的状态,这种“真”表达着主体对宇宙的叩问,对人生的感叹。

因此,对“真”的探求愈深,相信对于境界说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对境界说的阐释会更具说服力,境界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崇高。

王国维的境界说,既是一个全新的词学观念,又是一个全新的词学批评标准。

这个观念和标准在不排斥“善”和“美”,即“内美”和“修能”的前提下,把“真”放在第一位,强调写“真景物”和“真感情”,这对传统的伦理至上的功利主义的词学批评模式是一个很大的超越。

王国维用这种全新的词学观念和标准来审视评价唐宋以来的词人词作,确能予人以耳目一
新之感,不仅刷新了人们对词这一古老文体的认识,而且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词学批评模式,开创了一代风气。

他的境界说的理论品质、创新精神、应用价值与深远影响,奠定了他在20世纪词学理论史上一代宗师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