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案 (1)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部编版最苦与最乐教案部编版第1 篇一、教学目标1.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 学习本文讲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3. 品味、学习本文凝练轻灵流畅亲切富含哲理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方法活动式教学法,运用“实话实说”的活动形式组织课堂学习。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学习激趣解题1.老师提问:你觉得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最痛苦的事是什么?2.有关作者梁启超的知识,你了解多少?(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默读课文两遍,查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并在文中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师生交流讨论。
(三)、研读课文品析交流1.老师事先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教师设计好关于课文1—3段的6个问题,并把它们分别写在纸条上,各组派一个人抽签选定问题。
2.学生品读1—3段,思考讨论问题的答案。
3.设计的问题是:①第一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你能仿照这种句式仿写一两句吗?②文中第三段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③文中第三段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自己感受过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吗?④在这几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来,简单赏析一下。
⑤课文写最苦的内容写了两段,为什么写最乐的内容只写了一段?⑥读了这三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提出两三个来。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
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活动操作要领:教师(主持人)依题号顺序提问,抽到本题的嘉宾先答。
如果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意见,其他嘉宾和观众可以发言补充或争鸣讨论。
教师做相机点拨,掌握控制好讨论交流的话题走向。
做到既避免冷场又不可任由对话偏离话题。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老师提问,全班学生思考: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②前三段写的什么内容?2.集体讨论问题①②(二)、研读课文品析交流1.教师组织分组、抽签、定问题。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最苦与最乐”的主题,认识到人生的苦与乐是相对的,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态度。
2. 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探讨课文中的苦与乐的例子,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文中的观点。
3. 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课文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讨论作者的论证方法和解说方式。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苦与乐的例子,思考其中的经验和启示。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阅读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以及他们的观点阐述和逻辑思维。
六、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优点并指出不足之处,引导他们进行改进。
2. 课后反馈: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和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在课文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后续章节待补充。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最苦与最乐的经历。
1.2 教学内容引入话题:询问学生生活中最苦与最乐的经历。
分享自己的经历:讲述自己最苦与最乐的时刻。
1.3 教学方法问答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讲述法:分享自己的经历,激发学生思考。
第二章: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最苦与最乐会对人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2.2 教学内容讲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解释最苦与最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分析最苦与最乐的影响:探讨最苦与最乐对人生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分析法:分析最苦与最乐的影响。
第三章:体验最苦与最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最苦与最乐的感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最苦与最乐的挑战。
3.2 教学内容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最苦与最乐的感觉。
分享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
3.3 教学方法设计法: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
分享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四章:应对最苦与最乐的策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应对最苦与最乐的策略。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最苦与最乐。
4.2 教学内容讲解应对策略:介绍应对最苦与最乐的方法和技巧。
分享经验:分享应对最苦与最乐的有效策略。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应对策略。
分享法:分享经验,提供借鉴。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待最苦与最乐的态度和应对策略。
5.2 教学内容总结学习内容:回顾本章内容,巩固知识点。
反思自我:思考自己对待最苦与最乐的态度和应对策略。
5.3 教学方法总结法:总结学习内容。
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我。
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最苦与最乐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案例中汲取经验,应对生活中的最苦与最乐。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共7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背诵精彩段落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重点、难点:1、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2、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作:《饮冰室合集》三、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学生再分段落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案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最苦与最乐》,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是最苦和最乐的事情。
第二章:认识痛苦2.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痛苦的来源,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生理疾病等。
2.2 学生分享自己的痛苦经历,教师给予倾听和支持,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痛苦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2.3 教师介绍痛苦的处理方法,如积极面对、寻求帮助、调整心态等,并引导学生学会应对痛苦的有效策略。
第三章:体验快乐3.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来源,如成功、友谊、爱情、兴趣爱好等。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快乐经历,教师给予倾听和支持,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快乐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3.3 教师介绍快乐的创造和维持方法,如培养积极心态、关注当下、参与有意义的活动等,并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和享受快乐。
第四章:苦乐交织的人生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苦乐交织的人生,即生活中既有痛苦也有快乐。
4.2 学生分享自己在苦乐交织中的经历和感受,教师给予倾听和支持,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苦乐交织是生活的常态。
4.3 教师介绍如何在苦乐交织的人生中保持平衡和积极的心态,如学会接受和放下、寻找意义和支持等,并引导学生学会应对生活中的起伏和变化。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如何面对痛苦和创造快乐,并写下感悟和计划。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经历和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对痛苦和快乐的认识及应对能力的提升。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及他们对生活态度的积极转变。
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师呈现一组关于不同人生阶段和不同背景下的痛苦与快乐的案例,如残疾人、贫困人群、成功人士等。
6.2 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些案例,分析他们在面对痛苦和快乐时的态度和应对策略。
6.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学会在不同情境下应对痛苦和享受快乐。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案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最苦与最乐”的主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1.2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最苦与最乐”。
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并进行探讨。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第二章:最苦的经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分享各自的最苦经历。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最苦经历的原因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学生分享各自的最苦经历。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最苦经历的原因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学生分享各自的最苦经历,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最苦经历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章:最乐的体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分享各自的最乐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最乐体验的原因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学生分享各自的最乐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最乐体验的原因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学生分享各自的最乐体验,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最乐体验的原因和影响。
第四章:苦与乐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苦与乐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苦与乐之间的相互作用。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苦与乐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实例和案例,了解苦与乐之间的相互作用。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苦与乐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供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了解苦与乐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从苦中寻找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在苦中寻找乐。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如何在苦中寻找乐的方法和技巧。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如何在苦中寻找乐。
提供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在苦中寻找乐。
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如何在苦中寻找乐。
教师提供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在苦中寻找乐。
第六章:苦与乐的人生观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苦与乐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主题:最苦与最乐。
解释课程目的:探讨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苦和乐是什么?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并简要讨论。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二章:最苦的经历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享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苦的事情。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精神。
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苦的事情。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以及从中得到的教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苦的经历。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第三章:最乐的经历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享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乐的事情。
2. 培养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珍惜它们。
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乐的事情。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经历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乐的经历。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质量。
第四章:从苦与乐中成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析并反思自己在最苦与最乐的经历中的成长。
2. 培养学生从困难中吸取教训,并用于个人成长。
教学内容:让学生分析自己在最苦与最乐的经历中的成长。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困难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契机。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苦与最乐的经历。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全班分享,并分享自己的成长和教训。
第五章:最苦与最乐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探讨最苦与最乐的经历对自己生活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的态度。
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最苦与最乐的经历对自己生活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苦与最乐的经历。
《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最苦与最乐》是一篇叙述文,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家庭中离开世界的爷爷和疯颠般活泼的侄孙之间的友情故事。
通过本文的阅读和讨论,有助于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祖孙之间的友谊以及生老病死带来的不同感受。
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是北师大九年级选修教材中的一篇叙述文,以家庭为背景,描绘了爷爷和侄孙之间的温馨互动。
文章语言简洁、清新自然,人物形象鲜明、传神逼真,读起来十分舒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叙述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本文的阅读技巧,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获得文章所传递的主题。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和尊重老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勤奋、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2)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所传递的主题。
2.难点(1)理解文章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2)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四、教具准备教学PPT、电子白板、视频。
五、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短视频,让学生从外部感官接触到家庭、祖孙等概念,启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展示几组家庭照片,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人之间的感情;或者播放一段状态迥异的祖父和孙子的日常生活片段,引发学生忆家情怀。
2.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通过理解试答题,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可以使用班内三人小组方式让学生进行读后讨论,让每个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3.讲解通过PPT等方式,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最苦与最乐》。
2. 引导学生思考快乐与痛苦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1. 快乐与痛苦的定义及辩证关系。
2. 快乐与痛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快乐与痛苦的理解。
2. 讲解快乐与痛苦的定义及辩证关系。
3. 举例说明快乐与痛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第二章:最苦的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最苦的体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最苦的体验。
教学内容:1. 举例说明生活中最苦的体验。
2. 分析如何面对最苦的体验。
教学步骤:1. 提问学生生活中最苦的体验是什么。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最苦的体验。
3. 分析如何面对最苦的体验。
第三章:最乐的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最乐的体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造最乐的体验。
教学内容:1. 举例说明生活中最乐的体验。
2. 分析如何创造最乐的体验。
教学步骤:1. 提问学生生活中最乐的体验是什么。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最乐的体验。
3. 分析如何创造最乐的体验。
第四章:痛苦与快乐的转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痛苦与快乐的转化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痛苦与快乐的转化。
教学内容:1. 痛苦与快乐的转化过程。
2. 实现痛苦与快乐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痛苦与快乐的转化过程。
2. 提问学生如何实现痛苦与快乐的转化。
3. 分析实现痛苦与快乐的方法。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内容到生活中。
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应用所学内容到生活中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提问学生如何应用所学内容到生活中。
3. 分析应用所学内容到生活中的方法。
第六章:案例分析一生活中的苦与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生活中的苦与乐。
2.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体味苦与乐的能力。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
教学内容:1. 介绍“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含义。
2. 分享生活中个人的苦与乐经历。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你们认为生活中什么是最苦的?什么是最乐的?2. 分享个人的苦与乐经历。
3. 引导学生思考苦与乐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苦与乐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个人经历,分析他们对苦与乐的态度。
第二章:理解苦难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
2. 引导学生理解苦难的价值。
教学内容:1. 讨论苦难的普遍性。
2. 分享名人的苦难经历及他们如何从中成长。
1. 讨论:你们是否经历过苦难?苦难给你们带来了什么?2. 分享名人苦难经历及成长的故事。
3. 引导学生思考苦难的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苦难的认识。
2. 收集学生的感悟,分析他们对苦难的态度。
第三章:面对苦难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面对苦难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内容:1. 讨论面对苦难的心态。
2. 分享应对苦难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讨论:你们在面对苦难时,通常会有怎样的心态?2. 分享应对苦难的方法和技巧。
3. 引导学生练习积极应对困难。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面对苦难的心态。
2. 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分析他们应对苦难的能力。
第四章:享受快乐1. 让学生认识到快乐是可以追求的。
2. 引导学生学会享受生活中的快乐。
教学内容:1. 讨论快乐的追求。
2. 分享享受快乐的方法。
教学活动:1. 讨论:你们认为怎样才能追求到快乐?2. 分享享受快乐的方法。
3. 引导学生练习享受快乐。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快乐的理解。
2. 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分析他们享受快乐的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对苦与乐的理解。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文章内容概述。
重点词汇和短语。
问题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隐喻。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将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老师引导讨论,提供指导和建议。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小组活动,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能力和观点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4.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学生小组活动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课文《最苦与最乐》。
相关阅读材料。
5.2 教学工具PPT幻灯片。
白板和markers。
投影仪。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阐述文章背景、主题及深层含义。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表达个人观点。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6.2 教学技巧利用问题引导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章主题。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一: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文章中描述的“最苦”与“最乐”的情景。
分析两种情景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
7.2 活动二: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鼓励学生从角色的角度出发,体会角色的心情与抉择。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引发学生对“最苦与最乐”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引入话题:询问学生生活中经历过最苦和最乐的事情。
解释课程主题:探讨人生中经历的苦与乐,以及如何面对。
1.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并进行小组讨论。
问答环节:回答学生对主题的疑问。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最苦的经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最苦经历。
引导学生思考苦的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最苦经历,如失恋、失败、困难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
2.3 教学方法个别分享:让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经历。
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并讨论苦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情况。
第三章:最乐的经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最乐经历。
引导学生思考乐的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最乐经历,如成功、喜悦、幸福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
3.3 教学方法个别分享:让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经历。
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并讨论乐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情况。
第四章:面对苦与乐的态度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苦与乐。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4.2 教学内容讨论面对苦与乐的态度和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面对苦与乐的态度和方法。
问答环节:回答学生对面对苦与乐的疑问。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情况。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本课程的内容和收获。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应用所学态度和方法于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本课程的重点和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3 教学方法个别分享:让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篇1一、总体构思《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设计1、教法学法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2、教学流程(1)导入课题: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最苦与最乐》是一篇描写生活中苦难与快乐并存的优秀课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读者深刻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思考,学会分析人生中的苦难与快乐。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珍惜眼前的快乐。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简要介绍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
2.2 课文内容解析2.2.1 分析课文中的苦难与快乐描写,理解苦难与快乐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2.2 探讨作者对待苦难与快乐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人生的影响。
第三章:课堂讨论与思考3.1 问题设置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悟。
3.3 总结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讨论中总结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实践活动4.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编写关于自己生活中苦难与快乐的作文,或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面对苦难与快乐的情景。
4.2 活动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内心感受。
4.3 活动总结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第五章:课程评价5.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5.2 评价内容5.2.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2.2 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和树立。
5.2.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第六章:课后作业设计6.1 作业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堂讨论,布置相关的思考性问题,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6.2 作业要求1. 阐述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以及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支持论据。
1.2.3 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2.1.2 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支持论据的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2.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3.1.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1.3 思考与反思: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课件:使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关键词汇和句型。
3.2.2 视频:播放相关视频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引入话题:谈论人生的苦与乐。
4.1.2 课文《最苦与最乐》。
4.2 自主学习4.2.1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2.2 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针对课文的问题,检查理解程度。
4.3 课堂讨论4.3.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生的苦与乐及其影响。
4.3.2 分享观点: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4 思考与反思4.4.1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与乐,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4.2 分享感悟:学生分享对人生的苦与乐的思考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合集8篇)
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合集8篇)七年级最苦与最乐教案(1)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说说你对苦与乐的认识吧! 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二、展示自我1、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等。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释,放下。
三、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1、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人生当___________ ,而不能____________。
3、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4、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研读课文(一)谈苦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有何作用?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二)论乐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1、学生自我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
1.2 教学内容引入主题:探讨生活中的苦与乐。
分享个人经验:讲述自己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
引导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1.3 教学活动开场提问:询问学生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
个人分享:讲述自己的经历,引发学生的思考。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分享内容,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
第二章:最苦的瞬间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最苦的瞬间。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和克服最苦的瞬间。
2.2 教学内容介绍最苦的瞬间:分享一些常见的最苦的瞬间,如失败、失落、离别等。
分析原因:探讨为什么这些瞬间会让人感到最苦。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和克服这些最苦的瞬间。
2.3 教学活动个人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经历过的最苦的瞬间。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如何面对和克服最苦的瞬间的经验。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分享内容,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
第三章:最乐的瞬间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最乐的瞬间。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造和享受最乐的瞬间。
3.2 教学内容介绍最乐的瞬间:分享一些常见的最乐的瞬间,如成功、团圆、喜悦等。
分析原因:探讨为什么这些瞬间会让人感到最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造和享受这些最乐的瞬间。
3.3 教学活动个人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经历过的最乐的瞬间。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
分享经验:邀请学生分享如何创造和享受最乐的瞬间的经验。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分享内容,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
第四章:苦与乐的转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苦与乐的转化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苦转化为乐。
4.2 教学内容介绍苦与乐的转化:探讨苦与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苦转化为乐。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苦与乐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开头,了解文章主题。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苦与乐的关系。
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1.4 教学步骤引入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苦与乐的概念。
让学生阅读文章开头,了解文章主题。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苦与乐的关系。
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1.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思考苦与乐关系时的反应,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最苦的体验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中描述的最苦的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苦的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最苦的体验的描述。
分析最苦的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使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最苦的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使用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最苦的体验的描述。
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最苦的体验,并讨论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使用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5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分享和讨论最苦的体验时的反应,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三章:最乐的体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中描述的最乐的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最乐的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最乐的体验的描述。
分析最乐的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最乐的体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使用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中关于最乐的体验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教案第一课时<一> 导入: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依据这个言论,我们是否可以说:“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没有理想!”呢?当然,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那么我请两个同学来说说看,你认为最快乐的事情以及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许都不同,故而认识也有不同。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二>整体把握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梁启超先生。
(P87 课文注释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其最有名的事迹之一就是我们中学历史书上学过的“戊戌变法”,他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著有《饮冰室合集》。
现在,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把握重点字词及注释,熟悉课文内容,特别注意以下词语:失意莫若契约达观如释重负海阔天空心安理得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然后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并思考一个问题:本文为一篇议论文,那么议论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检验听朗诵结果:1、注音:恩惠(huì)如释(shì)重负契(q ì)约•悲天悯(mǐn)人卸(xiè)却监督(dū)揽(lǎn)2、释词连线:莫若:莫过于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熟悉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后,我们来看看,议论的基本要素究竟有哪些呢?答:论题(射击)论点(子弹)论据(靶)论证(瞄准发射)既然我们已经学过议论文,那么今天我们就暂时忽略掉“课文”这个“帽子”,把这篇文章当做一篇非常精美的议论文来学习。
基本线索就是:论题---论点---论据---论证<三> 探究课文我们先来看看论题。
论题呢顾名思义,很多时候就是议论文的标题,那么我们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什么呀?——最苦与最乐从标题这个并列性短语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讲的有三个问题,是哪三个问题呢?1、人生什么事最苦?2、什么事最快乐?3、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是怎样分的?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第三部分(4-5)好了,那我们接下来就一步步来分析这三个问题。
现在请大家细读第1-2段,思考第1、2、3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答:(第1段)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答:(第1段)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3、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第2段)欠钱没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没有赔礼——没责任的表现责任的范围: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三个凡属:概括所有的责任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啊?我们看看练习第三题的第一小题:作者这样说表达了什么意思?——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一直要过着痛苦的日子,也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的观点我们再带着第四个问题来看文章的第3段:4、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答:从第一句这个设问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就可以看出,人生最大是快乐就是完成了责任。
这也就推出了本文的第二个论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往往是作者论述自己重要观点的部分,那么我们带着第5个问题来看文章的第4-5段: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看练习第三题第3小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推出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小结论点:由前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两个分论点和一个结论。
也即:分论点一: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由此我们可以推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就是两个分论点的综合)——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那么回到责任之苦乐观上就是什么呀?——苦中有真乐•具体讲来也即: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板书:最苦——负责任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最乐——尽责任讨论:如果你也身处于作者生活时代那种内忧外患的环境中,你会认为什么事情最苦,什么事情最乐?(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回到本课中:本文渗透着作者高尚的人格精神)•••作业:1、了解议论文中论据主要有哪两种?主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2、思考: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色?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第二课时<一>指导前面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主题,现在我们就从论据出发来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
在议论文中,论据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是作者确立观点的理由,它是议论的基础。
那么论据可分为那几类呢?提示:譬如我们论英雄的时候会举到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例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实例就叫事实论据。
除了事例外,很多议论文中往往会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学理论等,一方面使文章显得有内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类引用的理论在议论文中就叫理论论据。
<二>探究我们来看一下第一部分的论证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类论据?分组找出来并归纳:第1、2小组找第一部分,第3、4小组找第二部分,第5、6、7小组找第三部分。
事实论据:同样我们看第二部分用的论据第三部分用是论据相对第一、二部分多些,同学们来列举下并分下类:<三>总结了解了论证过程后我们再来看看本文的论证结构,我们知道,典型的议论文思路是哪三步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常的写法是:总论题——分论证——总结论现在我们来看本文是不是也是这样是写法呢?本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么?本文的论证结构是:先论证分论点一(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论证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后结合两个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一顿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饪技术,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缝纫工艺,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
(联系理论论据)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联系事实论据)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除这些之外,还有因果论证、归谬法等等,本文就主要运用了这三种论证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的体现道理论证:引用了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四>分析写作特色:语言、修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总是会碰到一类说话比较呆板不会表达的人,也会有另一类比较幽默风趣的人,那么我们通常会更愿意和哪类人交流呢?显然是后者。
那么我们怎样使自己变得幽默风趣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我们知道,议论文是说理性文体,不像散文小说诗歌那样可以用精妙的情节或者优美的语句吸引人,议论文要引人入胜就要有趣味性,那么怎样让文章有趣味性呢?同样也是语言,我们来看看本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独特的地方?首先总体感觉这篇文章读来朗朗上口,比较流畅,再看一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没有堆砌过多华丽的词藻,而是用比较轻松的语气娓娓道来,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比较简洁。
除此之外我们来看看这些句子:“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些句子及语气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对话中叶经常见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呀?——口语化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语言特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让严肃的问题亲切化,易于接受我们学习语言特色的目的就是学会巧妙的运用语言,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个练习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我们常说,人是三分靠长相,七分靠打扮的。
一个人若是天生容貌不怎么美丽,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养,如充实内在美,美化心灵,或者得体的打扮让人看来赏心悦目的。
那么在议论文中要起到装饰文章的作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应该是修辞如果说好的语言能引人入胜,那么好的修辞运用更能让人读来心情愉悦。
我们读这篇文章总是觉得心情比较轻松的,这也得益于恰当的修辞运用,现在我们来找下本文主要用了哪些修辞。
设问:特点主要是自问自答,(举例)。
排比:最鲜明的符号就是分号,特点是句式相同或相近(举例)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举例)了解了本文主要运用的一些修辞之后我们就来分组在课文中找一下这些修辞的运用。
作用:——文章条理清晰,问题鲜明,有趣味性<五>主题延伸以议论的基本要素为线索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我们再回到“苦乐观”这个问题上来,在本文中,作者提出把万事当责任来尽,便得苦中真乐,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的观点。
把这一观点应用到我们自己身上来,我们作为学生,应当把学习当做责任来尽,于尽责任中得乐趣,那么你如何看待“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名言?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看法。
发散思维,敢于打破常规(把学习当做一种责任来尽,但不应该只是痛苦,要快乐的学习,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
)作业:类文品读:《读书与“游手好闲”》(1)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点拨:此题考查理解文章语言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应着眼于对原文的认真阅读,依据第一段中“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就会准确填出前三个空,第四个空可在第二段的末尾寻找答案。
(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点拨:此题考查对句子深刻含义的理解与把握。
解答时可结合文中前一句来理解,再到最后一段找出与其内涵相符的句子。
(3)①未尽责任,丢开不管。
②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点拨:此题考查语言的准确性。
理解词语的意思应结合语言环境去体会其独特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