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论》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社会分工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社会分工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的社会分工范畴
摘要
分工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 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入地、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无论在理论 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分工的实质及其内涵:分工是劳动 社会化的形式,它使社会总体劳动划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 社会成员也被固定地分配在不同类型的劳动之中;第二部分是社会分工的类 型:它包括社会基本分工、社会生产分工和非生产分工三种类型;第三部分 是社会分工的历史发展:它包括自然分工、自发分工和自觉分工三个阶段; 第四部分是社会分工的历史作用:社会基本分工和生产分工的历史作用是不 同的,却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第五个部分是社会分工的发展趋势:劳 动分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但不会消失,反而越来越细致,而劳动者分工随 着社会的发展将趋于消失;第六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的意义: 社会分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不了解它就不可能把握历史唯物主义 的精神实质;深入研究分工的技术职能,是建立科学劳动组织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对于我们把握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社 会阶层、贫富分化等社会现象,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isappear,but also become more and more detailed.However,the division of labor members will disappear gradually;Part VI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rx and Engels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theory: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It is impossible to grasp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out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deeply study of the technical function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the theoretical establishment of the scientific organization of labor;Part VI is the

《社会分工论》讲稿

《社会分工论》讲稿

《社会分工论》讲稿《中央党校社会学专业课程讲稿》第一版序言的第11页:我们的研究起点,就是要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

导言的第8页:《问题之所在》,研究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 考察劳动分工的功能,即与之相应的社会需要2. 确定分工得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3. 分工的几种反常形式第一卷劳动分工的功能第一章确定功能的方法1. 何谓“功能”(第13页):指出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功能不同于经济学(第14页,“增强了生产的能力和工人的技艺……”),指出这种作用是与道德生活毫不相关的,至多可以说是有一点间接和疏远的关系。

随后,他在第20页的第二段论述到,“我们可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考查劳动分工”(“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些……”)。

他随后以夫妻关系史为例说明,两性分工的不断拓展,促使配偶关系由表面的、短暂的和部分的契约关系转化为亲密的、长久的、甚至是两个人全部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分工的功能:社会团结他指出,社会的凝聚性是完全依靠,或至少主要依靠劳动分工来维持的,社会构成的本质特征也是由分工决定的。

分工具有一种道德属性,因为分工需要一种秩序、和谐以及社会团结。

原话详见第24页最后一段的中部。

从这一段之中,我们也可以大体上理解涂尔干对社会团结(其实质是有机团结)的定义:人与人之间因异质性而形成的功能互补,表现为现实生活中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二章及第三章机械团结(相似性所致的团结)和有机团结(分工形成的团结) 涂尔干试图从不同等级的社会对于犯罪及其惩罚的角度,来说明什么是机械团结。

1. 首先,涂尔干论述了犯罪的定义以及犯罪活动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定义:犯罪在本质上是由对立与强烈而又明确的共同意识的行为构成的。

(p.67) 本质属性:这些行为总是以同样的方式普遍破坏了国家道德意识,普遍产生了同样的恶果。

(p.33)2. 其次,不同的社会,对于犯罪都会施以惩罚(不同社会的相同点),而区别在于,惩罚具有不同的性质。

个人与社会何以维系基于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的思考

个人与社会何以维系基于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的思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归纳分析
涂尔干和莫斯在本书中对社会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认为社会是一种具有特定 形态和结构的有机整体,由一群拥有共同价值观和信仰的人们组成。社会具有 稳定性和动态性双重特征,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可 以分为初级社会和次级社会两类,初级社会是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形成的,而 次级社会则是基于职业、信仰等其他因素形成的。
《社会分工论》主要探讨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 议题。杜尔凯姆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赖,共同 维持着社会的运转。在这个整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通过各自 的努力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社会。他认为,社会的 稳定和秩序,是基于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这种依赖和合作是通过社会 分工来实现的,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工作、角色和职责,为社会的运转做出贡 献。
基本内容
在探讨社会维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三个关键因素:法律、道德和社会秩序。 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法律在维系社会秩序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制定明确的法规,法律为 社会成员的行为树立了准则和规范。同时,法律也提供了惩戒机制,对违反法 规的行为进行惩罚,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的强制执行能够确保社会秩序 的稳定,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案例分析
以城市社区为例,城市社区是一种典型的次级社会。城市社区通常由一群具有 相似价值观和利益诉求的人们组成,这些人可能因为职业、信仰、兴趣爱好等 因素聚集在一起。在城市社区中,社会整合的实现往往依靠共同价值观和利益 诉求的引导,同时也需要依靠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在城市社区中,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比较复杂。例如,在同一栋楼房里, 不同家庭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互动关系,包括友好交往、冷漠不往来等。此 外,城市社区还存在着一些社会组织,如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这些组 织在协调居民利益、维护社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一、全文概要《社会分工论》从结构上分为导言与三卷正文,分别为第一卷——劳动分工的功能、第二卷——原因与条件,以及第三卷——反常形式。

其中导言揭示了写作的目的,作者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分工的现象,而分工也是社会最终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从而强调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

第一卷——劳动分工的职能,共有七章。

第一章以确定功能的方法为题,以两性关系作为例子引入,指出差异的存在是相互需要的前提,也是有机结合得以形成的关键。

而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因此需要法律规范进行相应的约束。

第二章与第三章则是分别以压制法对应的机械团结及恢复性制裁对应的有机团结为主题,论证了一个观点,即在以集体为主体的社会里,是存在以集体意识为社会纽带的现象,社会之所以能够紧密连接在一起必须建立在个人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个性,求同存异的情况下。

在这个前提下,个人的意识行为关联着社会共同的利益,因此任何违反集体意识的不当行为都可能会得到一定的制裁。

第四章到第六章为一个连续的论证过程,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群体之间的差距缩小,而个体之间的区别会更加明显,分工的模式会趋于有效率的一致,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文明的进步必定导致个人意识的觉醒,因此机械团结逐渐无法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相反有机团结则逐步显现出其递增优势,最终会淘汰机械团结成为新型的连接方式。

第七章则是对第一卷的总结,同时介绍了有机团结与契约团结。

第二卷——原因与条件,作者在开始讨论分工的原因及群体幸福感的来源,指出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而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则是分工进步的原因。

之后第三章集体意识不确定性的形成及原因指出集体意识的淡出与法律意识的增强,第四章遗传性与第五章结论则指出了原发性的遗传作用影响了社会功能的分配,总结了第二卷的主要内容。

第三卷——反常形式,主要是通过列举各种分工失常的案例来展开的。

第一章失范的分工,通过工商业的危机破产为例,指出不当的分工会割裂科学的统一性,不仅无法产生团结,还会导致失范。

《社会分工论》文本解读解读

《社会分工论》文本解读解读
何谓社会资源? 何为兼容共性? 而分工是如何提供的呢?
三、思考与延伸
2)分工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 科学的社会规范
何谓社会规范? 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 压制性法律到恢复性法律
三、思考与延伸
3)分工发展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化, 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社会结构是社会的框架。 子系统
人口、阶级、民族、职业、地区、家庭结构 机械团结——刚性结构 有机团结——弹性结构
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 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 1887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 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 1891年,涂尔干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 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 • 1902年,执教于巴黎大学 • 1917年,在巴黎去世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劳动分工逐渐成为社会的纽带,不再依赖于 共同信仰和情感
由团结产生的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取决于以 下三个条件:
➢ 共同意识和个人意识之间的关系 ➢ 集体意识的平均强度 ➢ 集体意识的确定程度
第七章 有机团结和契约团结
斯宾塞关于工业社会的观点
契约关系的发展:个以人收独养契约为例
契约和行政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
维系
团结感 缺谁都行,地球照转缺一不可,彼此依赖 主导法律 压制型,制裁个体 恢复型,维系关系
对应社会原始的或乡村的城市的或工业的
第四章 上述理论的另一种证据
社会的原始性,构成的个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低级社会中的法律的压制性:《摩西五经》
《圣经》《十二铜表法》 压制法十分发达
第五、六章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三、思考与延伸
涂尔干思想
失范的分工也称为“速度过快的社会分工” 过快的分工往往导致人们对自己新角色的规范不 了解或者理解不够透彻,社会成员没有形成或者 内化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信仰,致使行动与制度道 德不一致,社会对于制度与道德的约束也失效, 进而陷入失范状态。如果分工不能产生团结,那 是因为各个机构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或者内化共 同的价值规范和信仰。

社会分工的依据-精品文档资料

社会分工的依据-精品文档资料

社会分工的依据《社会分工论》为人们深入认识分工带来了思想的冲击,其中所言社会团结的两种类型以及“集体意识”的概念见解深刻、发人深省。

分工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加强了社会成员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现代社会的分工更加细致化和完善,笔者不禁发问分工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呢?走进社会学大师涂尔干,笔者试图从中获得启发,进而对我国社会分工进行反思。

一、分工理想状态社会是由复杂的系统组成的,各领域、各部门有自身的运作方式和特性,这决定了工作的异质性,必须有不同的人们从事各式各样的工作,分工协作共同保证系统的运转。

有高高在上的国家政要,也有马路旁边的清洁工,有生产车间的工人,也得有经济领域的决策者,每个位置上需要扮演不同角色的工作者。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是由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分工协作来完成的。

那么人们去什么部门、从事何种工作如何来分配?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个人的能力也会因人而异,加上每个人都有兴趣爱好所在,要求社会成员在相同的部门从事同样的工作不现实,理想的状态是社会根据成员的能力、兴趣、意愿进行调节分配。

若按照个人兴趣意向来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其工作热情,当然前提是他必须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

但我们也得明确前,这是分工的理想状态,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

如果所有喜爱摄影的人都去从事相关行业,不仅会带来行业的饱和,降低工作效率,浪费资源,还会导致部门行业之间的不协调,影响社会的稳定运转,况且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能力胜任此工作。

二、分工病态情况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稳定运行的保证,然而规范有时也会变为弊害的根源。

因为规范使每个人限定在了固定的牢笼里面,即使这个范围再大,他在原则上还是不能触及其以外的东西,而那些事物在人们眼中往往又是美好的。

以阶级斗争为例说明,阶级制度或种姓制度构成了分工组织,而且其规定是非常严密的,它往往带来分歧。

一般而言,在严格的等级规定面前,人们畏惧法律的权威安分守己,但当下等阶级迫于压迫不再满足于习惯或法律赋予他们的角色,他们就会对自己无法得到的功能垂涎三尺,并试图从他的所有者那里掠夺过来。

《社会分工论》文本解读解读

《社会分工论》文本解读解读
顺应分工的发展vs背道而驰
• 问题的深入 (7-9段)
分工逐渐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且逐渐成了一 种规范和责任。
• 问题的解决方法(10-11段)
“首先用完整思辨的形式研究分工本身,考察它的 作用和根源——简言之,就是要尽可能地形成一 种确切的观点。”
第一卷 劳动分工的功能
第一章 确定功能的方法 第二章 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
快乐对分工的作用
第二章 原因
社会密度的 恒定增加
社会容量的 普遍扩大
第三章 次要因素
社会分工
个人独立
个人意识 vs次要因素(续)—遗传性
1、阻碍作用来源于遗传性的两个特征:保守性 和稳定性
个人独
2、遗传性在社会发展中重要性降低
个人意识 vs共同意 识
社会控制
第五章 上文的结论
1
生理分工VS 社会分工
2
个人独
分工and文明
3 分工and人
个人意识 vs共同意 识
社会控制
第三卷 反常形式
第一章 失范的分工 第二章 强制的分工 第三章 另一种反常形式
三、思考与延伸
三、思考与延伸
涂尔干社会学面临的核心问题
•19世纪西方 •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
三、思考与延伸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已形成规范
中国
规范尚未明确 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相应的调节机制
三、思考与延伸
如何解决——从失范到建立规范
“要想治愈失范状态,就必需首先建立一 个群体,然后建立一套我们现在所匮乏的规范 体系”,而“无论是整个政治社会还是国家, 显然都担负不起这一重任”,“满足这些条件 的独立群体是由那些从事同一种工业生产,单 独聚集和组织起来的人们所构成的,这就是我 们所说的法人团体,即职业群体”。

社会分工论

社会分工论

社会分工论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途径或方式。

一说到社会分工,人们首先会反应为发生在经济领域中各经济门类间的专业性分化。

但社会分工的含义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层面,它更发生在社会的层面上。

即在经济层面的社会分工形成的同时,由于经济活动的社会化带来了日益增多的社会性公共事务,并由此带来了独立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产生,比如公共权力的形成。

这是比经济领域内的社会分化更为深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的社会性大分化;这是在更为宏大的、以整个社会为背景进行的更为整体性的分化。

在社会的层面上,它标志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和稳定平衡的运行机制,使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

在中国历史上,夏王朝的建立,家族统治式国家的形成,是这种社会层面的社会性分化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

皇姓一族作为职业的公共事务管理者,除掌管部分特种商品的专营(特种商品专营也是逐渐形成的)外,直至19世纪中叶之前,可以说一直与直接的经济活动彻底分离,专门承担分化出来的社会性职能。

经济领域内进行的社会分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在社会层面上进行的社会分工,则为发展了的经济提供了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为经济活动的正常、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社会保障。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不知是欧洲哪个古国,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的皇帝泰奥菲尔“看见一只满载着给他妻子狄欧多拉货物的货船,就下令把船烧掉了。

他说:‘我是皇帝,你们为什么要让我变成货船老板呢?如果我们把穷人赖以谋生的营生也拿来做了,那么穷人又该怎样谋生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相比之下,中国的皇帝似乎更关心如何填满国库,如何排他性地专营某些特殊商品以获得稳定的财源,而并未联想到这种与民争利的行为会有损自己的身份。

当然,这故事的背后反映出来的,其实就是公共事务活动对于经济活动的社会环境保障的职能定位问题。

就是公共事务管理活动要完成自己的职能就必须与经济活动相分离的职能特征,即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必须将自身置身于直接的经济活动之外;否则具有强制力性质、缺乏约束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会由于管理者自身在人性上的特征而影响其行使社会职能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甚至会使历史形成的社会职能成为为个人谋私的手段。

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感想

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感想

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感想【摘要】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深刻地探讨了社会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发了我对社会组织和发展模式的思考。

文章中提出的社会分工理论让我认识到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以及这种分工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我对涂尔干对社会发展的观点深表认同,尤其是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洞察。

涂尔干的理论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变革。

我对《社会分工论》的创新性印象深刻,涂尔干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前瞻性思考令人钦佩。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让我重新审视社会结构和发展模式,对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社会发展、理论、创新性、启示、评价1. 引言1.1 对《社会分工论》的背景了解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是中国古代经济学家涂尔干在宋朝时期撰写的一部经济学著作。

这部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研究社会分工、生产力发展、物质文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详细阐述了社会分工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强调了劳动分工和生产资料分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他指出,社会分工可以使人们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实现生产的最大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对《社会分工论》的背景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涂尔干在宋朝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势,以及他对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独到见解。

这也为我们深入探讨《社会分工论》的内容和涂尔干的学术贡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涂尔干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经济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对涂尔干的研究背景涂尔干(Turgot)(1727-1781)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一位重要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曾担任过法国的财政大臣,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朋友和同事。

涂尔干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被认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读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有感

读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有感

读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有感《社会分工论》是亚当·斯密经济学重要的代表著作之一。

涂尔干翻译过这部作品,他的翻译文笔优美,让我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

在书中,斯密论述了社会专业分工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不同的人应该承担不同的职责,创造力和生产力才能被最大化地发挥。

斯密认为,通过分工,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专业化,并在这个领域中掌握技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斯密的“任务分工”理论,建立在人性本质的基础上。

他认为,人类的本质是自私、贪婪的。

他不是谴责这种本性,而是利用它,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认为,人性本质是社会分工的基础,因为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作为产品的消费者,我们在购买商品时,能够享受到基于这种人性本质所产生的价格竞争,而产品的生产者能够在市场中积极地经营,创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分工的模式不是由个人或者政府来决定,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这意味着通过自由市场的竞争,价格和质量优良的商品会被生产者所推崇,而价格和质量不佳的商品则被市场淘汰。

这个过程中,市场机制可以自动地分配资源,最大化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生产者的利润。

总之,斯密承认了人性本质的贪婪和自私,但他并未把这种本性视作社会进步的阻力,而是认为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过去几百年的经济发展中,人们已经不断地通过分工实现了进步。

社会分工所带来的效率、生产力和繁荣,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这是因为专业分工不仅能产生更高的生产力,同时也能够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和公平竞争的机会,它是一个社会可以实现长期繁荣的必要条件。

然而,与此同时,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他的理论是建立在自由市场的正常运行之上,但在现代社会,市场垄断和卡特尔的存在使得市场竞争遭到扭曲。

这导致企业能够掌握关键的生产资源,而这些企业往往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有时甚至违法经营,排除市场竞争,并使得市场分配资源的效率受到影响。

浅谈《社会分工论》

浅谈《社会分工论》

浅谈《社会分工论》浅谈《社会分工论》《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一部重要的社会学著作,它向我们表明社会学家是应用怎样的一种不同于经济学家的视角阐释社会分工的。

之前,在人们的印象里,分工隶属于经济学的话语范围,在古典经济学的视野内,分工就是纯粹的经济关系。

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分工的秩序就会自然形成,这种经济分工不但可以有效地调节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大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人们对利益的追逐转变为对生产效率的角逐,因为效率与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成正比关系,效率越高,获利也就越大,而要想提高生产效率除了革新生产技术之外还要优化生产组织形式,分工恰好能满足这一需要。

因此,分工成为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就不足为奇了。

涂尔干并不赞同经济学的分工论,他认为,首先,经济学家无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妄图从经济事实中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忽视了经济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社会事实,分工也不仅是经济生活的固有情况,它在其他非经济范围的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各种行政和教育机构,还有许多非经济性的社会组织都呈现出趋向专业化的趋势。

今天,在科学领域已经难以找到精通各科的“通才”,一个科学家的一生也只限于研究某一科学的某一领域。

其次,在生物学领域内分工也是有机体发展普遍规律,一个有机体的内部构造越简单,这个有机体就越低级。

相反,生理结构越复杂,器官之间的分工越精细它就越处于进化过程的高级阶段。

因此,“所谓的社会劳动分工只不过是普遍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此外,对于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劳动分工带来的种种好处,如提高了生产效率,调节资源分配等,涂尔干也不认同。

既然分工作为一条贯穿历史发展的线条,其产生的作用自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应该代之以一种全局性的更重要的功能。

涂尔干说,“事实上,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些,在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感,才是它真正的功能。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03
社会分工论对于解决现实问题 ,如经济发展、就业、社会公 正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2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理论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背景
涂尔干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发生巨大变化,这为他的理 论提供了现实基础。
学术环境
当时社会学界对社会的关注逐渐增加,涂尔干的理论试图解释社会秩序和整合 问题。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现代社会的组织和管理具有 重要的启示。
通过合理的社会分工,可以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
同时,涂尔干也提醒我们注意社会分工可能带来的问题,如职业倦怠、人际关系疏 离等,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对未来的影响和展望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对于未来的社会发展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解决未来社会的问题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注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力的建设
涂尔干的观点提醒我们,应该注重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力的建设,通过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社会的 凝聚力和稳定性。
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道德建设
涂尔干的观点启示我们,应该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和道德建设,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道 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发展
组织规模和结构
01
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组织规模扩大,结构更加复
杂和专业化。
协作与沟通
02
社会分工要求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提高沟通效率,
实现整体目标。
社会治理与公共机构
03
社会分工对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提
高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科技和信息社会的影响

分工产生团结——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研究

分工产生团结——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研究

分工产生团结——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研究【摘要】本文结合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概述了涂尔干以两种社会团结形式为标准的社会类型的划分和维系社会类型的基础,并介绍了涂尔干的分工产生社会团结的构想: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产生了社会团结,但也带来了危害团结的反常的分工形式。

【关键词】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反常的分工埃米尔·涂尔干(又称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介绍了社会团结的发展历史、原因和条件,三种反常的分工形式等内容,以此来支撑他的分工理论。

总体来看,涂尔干延续了孔德、斯宾塞的社会分割论与社会有机体学说,将以环节组织为特征的低等社会和以分工组织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产生的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存在纯粹的“机械团结”或“有机团结”社会类型,“两种团结”只是涂尔干为了研究社会整合划分的理想类型,他试图证明在消除或缓解了三类反常的分工后,分工对社会团结的作用。

一、社会团结的发展历史1、机械团结在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或氏族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湮没在广泛的集体意识中,自由和个性不能得到发挥,集体意识通过严苛的刑罚与律令惩罚各种危害群体相似性的行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物与人的关系一样存在隶属性质,“那时个人与头领的关系同今天物与人的关系是完全相同的。

野蛮的暴君与他的臣民之间、奴隶主与奴隶之间、以及罗马家长与其后代之间的各种关系,都无异于占有者与占有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地说,这些关系只不过是一种单向的关系。

因此,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必然是机械的(涂尔干,2000)。

”共同意识维持了彼此相似的同质环节的团结,许多家族构成氏族,许多氏族构成部落,这种环节社会借助代表共同意识的中介机关(国家和君权)来施展自己的影响力,维持社会整体的凝聚力和团结。

涂尔干认为,维持机械团结的基础是集体意识与压制性制裁。

“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涂尔干,2000)。

论分工与社会和谐_读涂尔干的_社会分工论_

论分工与社会和谐_读涂尔干的_社会分工论_

2006年4月社科纵横Apr,2006总第21卷第4期SOCIAL SCIENCES REV IEW VOL.21NO.4论分工与社会和谐———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谢绚丽(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经济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内容摘要】文章立足于对“和谐社会”的理解,结合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对其核心问题———分工的相关理论的阐述,剖析了分工的社会功能,旨在探讨分工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和谐社会 分工 社会和谐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6)04-0032-02 古往今来,和谐观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追溯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马克思这位有关“和谐社会”理论的集大成者之外,在众多社会学家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不少关于和谐社会的直接或间接、系统或零星的阐述。

学院派社会学创始人,法国近代社会理论家涂尔干就是其中显著的一位。

涂尔干一生致力于研究道德的基本问题和促进社会道德基础的加强,并且为之写下了巨著———《社会分工论》(简称《分工论》)。

其写作背景是:针对当时西方社会的急剧变迁所导致的欲望膨胀、行为偏差和社会混乱的失范问题等社会病态,涂尔干试图用实证科学来考察道德生活事实,建立一种道德科学。

道德科学旨在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

该问题又牵涉到社会团结的转型,后者正是伴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而产生的,由此导出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劳动分工。

涂尔干否认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分工带来了社会灾难。

为便于阐明其观点,他在《分工论》中将分工分为两种:正常分工和反常分工。

并系统地阐述了正常分工的社会功能,证明正常的劳动分工是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只有反常的分工才是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涂尔干把社会危机视为一种道德危机,主张全面加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功能,倡导建立一种与社会分工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以保证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工体系的各个部分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第五,六,七章)读书心得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第五,六,七章)读书心得

涂爾幹《社會分工論》(第五、六、七章)讀書心得邱澎生(新竹:法律、文化與社會經典研讀會,2004/6/9)Durkheim, Emile.*1984(1893)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Translated by W. D. Hall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什麼是社會?」這固然是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社會分工論》主要論証的問題,只是,要想更通透地理解涂爾幹對「社會分工」的類型區分以及他如何藉此說明「什麼是社會」等等議題的理路,則仍是不容易的工作。

之所以如此,有時也不一定都是讀者讀書不精的過錯,涂爾幹自己可能也要負些「責任」,有學者即認為,涂爾幹著作經常出現些充滿隱喻甚至是曖昧不明的語句,不只如此,涂爾幹的理論不僅極為複雜,而且,其學術思想其實也經過幾次重要轉變(Hatch,1981:206-207)。

然而,我個人的閱讀經驗是,涂爾幹此書是極有啟發性的,雖然,我無法通透全書精義,但在這篇讀書報告裏,我努力閱讀並且借助其他學者對涂爾幹的詮釋,企圖捕捉本書的妙旨與勝義,或許有點盲人摸象,純屬一偏之見,且請各位朋友指正。

《社會分工論》出版於1893年,該書原為涂爾幹的博士論文,屬於他的早期著作。

Giddens曾指出,涂爾幹早期著作中,存在兩個主要批判對象:一是政治經濟學與功利主義哲學(utilitarian philosophy),一是各種流派的「觀念論式全體主義」(idealist holism)(Giddens, 1972: 1)。

證諸《社會分工論》一書,涂爾幹批判上述兩個對象的批判確是十分明顯。

全書主旨在論證社會秩序(social order)或是社會凝聚(social solidarity)在傳統與當代社會中的不同功能,並為當代社會在社會凝聚方面的危機與病狀提出分析、診斷以及改革的建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社会分工源于人类持续不断地追求幸福的愿 望 • 1、快乐要适当—中庸理论—最高限度 • 2、对幸福的详细分析 • 3、两种乐趣(追求变化、追求新奇)以及 快乐对分工的作用
第二章 原因
社会密度的 恒定增加
社会容量的 普遍扩大
第三章 次要因素
社会分工
个人独立
个人意识 vs共同意 识
共同意识衰落
社会控制
第七章 有机团结和契约团结
斯宾塞关于工业社会的观点
契约关系的发展:以收养契约为例
个人独
契约和行政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
个人意识 vs共同意 识
社会控制
第二卷 原因和条件
•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分工的进步与幸福的进步 原因 次要因素 次要因素(续) 结论
第一章 分工的进步与幸福的进步
第四章 上述理论的另一种证据 社会的原始性,构成的个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低级社会中的法律的压制性:《摩西五经》 《圣经》《十二铜表法》 压制法十分发达
第五、六章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劳动分工逐渐成为社会的纽带,不再依赖于 共同信仰和情感 由团结产生的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取决于以 下三个条件: 共同意识和个人意识之间的关系 集体意识的平均强度 集体意识的确定程度
第二章 强制的分工 第三章 另一种反常形式
三、思考与延伸
三、思考与延伸 涂尔干社会学面临的核心问题
•19世纪西方 •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
三、思考与延伸
在中国
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产生了各种失范现象
三、思考与延伸
1、中国劳资冲突——失范的分工
18起跳楼案件 年龄不满24岁 重复着同一个动作 900元底薪 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
三、思考与延伸
中国古代
世袭制 科举制
不平等的因素正在消亡?
社会“它已经感觉到自己必须给那些有能力 胜任这些职务的人们留出地盘”
三、思考与延伸
当今社会
高考 找工作 官二代、富二代
三、思考与延伸 3、分工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1)分工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 兼容共生的社会资源
何谓社会资源? 何为兼容共性? 而分工是如何提供的呢?
第二、三章 机械团结 vs 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个体与个体相似、一致差异、多元 个体与社会个体被社会所吸纳 集体意识强烈,可称共同意识
个体自主、膨胀 较弱,基本精神与道德的
维系
团结感
缺谁都行,地球照转缺一不可,彼此依赖 压制型,制裁个体 恢复型,维系关系
主导法律
对应社会原始的或乡村的城市的或工业的
团结类型
第四章 次要因素(续)—遗性
1、阻碍作用来源于遗传性的两个特征:保守性 和稳定性
2、遗传性在社会发展中重要性降低
个人独
个人意识 vs共同意 识
社会控制
第五章 上文的结论
1 生理分工VS 社会分工
2 分工and文明
3 分工and人
个人独
个人意识 vs共同意 识
社会控制
第三卷 反常形式
第一章 失范的分工
第一卷 劳动分工的功能
第一章 第二章 结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续) 第七章 确定功能的方法 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 分工形成的团结,或有机团结 上述理论的另一种证据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有机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 有机团结和契约团结
第一章 确定功能的方法 ① 主要介绍了劳动分工在道德领域所产生的与 工业、艺术和科学所不同的功能。 ②以婚姻的形态和功能的变迁为例,说明了社 会分工的道德属性即分工促进了集体意识的 产生,这种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基础。 ③主要说明了由劳动分工所产生的社会团结是 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带来了社会整合,并 通过对法律的分类区分了社会团结的类型。
分工现象的出现,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 域,包括农业和商业。 顺应分工的发展vs背道而驰
• 问题的深入 (7-9段)
分工逐渐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且逐渐成了一 种规范和责任。
• 问题的解决方法(10-11段)
“首先用完整思辨的形式研究分工本身,考察它的 作用和根源——简言之,就是要尽可能地形成一 种确切的观点。”
三、思考与延伸
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
4)分工发展促进社会良性运筹 ,
社会运筹即为社会整合,是指社会不同 因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 体,也称社会一体化。
涂尔干说: “分工除了提高生产率之外还有广泛的 道德影响。事实上,后者更重要。以为道德 影响辐射到有机团结和恢复性法律的特征上, 足以说明分工带来了社会整合。”
四、小组分工
精读组
第一卷 邓攀攀 邢星 陈家鸿 史晨怡 植馨仪 林子 李小金 第二卷 孔畅 王齐一 林晓娜 袁林辉 第三卷 林曼妮 曲歌 梁颖妍 序言与总结 陈舜尧 吴理航 王博雅 杨佳意 张悦 王林琳
PPT组
孔畅 王齐一 林晓娜 袁林辉
展示组
王林琳 邢星 王博雅 张悦
Thank you!
社会处于失范状态 建立新的集体意识促进社会整合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社会分工论》 • 博士论文,早期作品
• 从分工角度探讨社会类型及其发展规律和趋 势
• 为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二、写作内容
《社会分工论》目录
1
导言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1 11 187 311
2
3 4 2
结论
354
导言 • 问题之所在 (1-6段)
失范的分工也称为“速度过快的社会分工” 过快的分工往往导致人们对自己新角色的规范不 了解或者理解不够透彻,社会成员没有形成或者 内化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信仰,致使行动与制度道 德不一致,社会对于制度与道德的约束也失效,
进而陷入失范状态。如果分工不能产生团结,那
是因为各个机构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或者内化共
同的价值规范和信仰。
三、思考与延伸
政府的做法
留给劳资双方自由博弈的弹性空间 工会
三、思考与延伸 2、强制的分工
“在竞争者们在争夺工作的过程中,如 果不存在任何妨碍因素和辅助因素,那么谁 有能力胜任哪种工作,谁就肯定能得到它。 决定分工形式的唯一因素就是人们的能力差 异。本质而言,工作的分配是根据能力而定 的,否则就没什么道理可言。只有这样,个 人的构成与个人的条件之间才回自然而然的 产生一种和谐。” “人们的欲望往往超过他们的能力”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Introduction Strategy
资本的剥削 社会分工带来 及无产阶级 的社会结构类 Conclusion 的联合 型的转变 伦理道德危机
理性化的发展 及其趋势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2、时代背景
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工业革命继续发展 旧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以经验为根据
新秩序基础不稳定 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
富士康跳楼案件
现代“包身工”
三、思考与延伸
冲突可以存在 但激化的冲突是危险的 “工业只能越是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劳动 和资本的对抗就越激烈,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 的水平”工人和雇主之间的斗争也变得越来越 残酷,工人和雇主之间“永无休止的敌对状态” 已经成为“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
三、思考与延伸
涂尔干思想
三、思考与延伸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已形成规范
中国
规范尚未明确 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相应的调节机制
三、思考与延伸
如何解决——从失范到建立规范
“要想治愈失范状态,就必需首先建立一 个群体,然后建立一套我们现在所匮乏的规范 体系”,而“无论是整个政治社会还是国家, 显然都担负不起这一重任”,“满足这些条件 的独立群体是由那些从事同一种工业生产,单 独聚集和组织起来的人们所构成的,这就是我 们所说的法人团体,即职业群体”。
《社会分工论》
流程
1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写作内容 思考与延伸 小组分工情况
2
3 4
一、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涂尔干生平简介
• 1858年,出生于法国孚日省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 太教教士家庭 • 1879年,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 1882年,毕业,后在省立中学教书直到1887年,其间 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 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 1887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 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 1891年,涂尔干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 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 • 1902年,执教于巴黎大学 • 1917年,在巴黎去世
三、思考与延伸
2)分工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 科学的社会规范
何谓社会规范? 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 压制性法律到恢复性法律
三、思考与延伸
3)分工发展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化, 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社会结构是社会的框架。
子系统 人口、阶级、民族、职业、地区、家庭结构 机械团结——刚性结构 有机团结——弹性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