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 读书笔记

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 读书笔记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哇塞,最近读了涂尔干的,那感觉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来了一场超级刺激的冒险。

涂尔干这本书啊,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社会结构奥秘的大门。

他讲社会分工呢,可不是简单说说谁做啥工作那么简单。

就好比一个大乐队,有拉小提琴的,有吹长号的,有打鼓的(这就像社会里不同的职业分工)。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角色,要是哪个乐手乱了套,那整个乐曲可就没法听了。

社会也是这样啊,每个职业都有它存在的意义,相互配合才能让社会这个大乐队演奏出和谐的乐章。

我跟我朋友聊起这书的时候,我朋友就特别不屑一顾。

他说:“社会分工嘛,不就是你干这个,我干那个,有啥好研究的?”我当时就急眼了,我说:“你可拉倒吧,这就跟你看魔术,只看到魔术师把兔子变出来,却不想想背后的那些机关一样。

”社会分工背后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涂尔干就发现,社会分工让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更强了。

比如说,以前的农民,自己种地自己吃,顶多就是和周围几个村子有点小交易。

现在可不一样啦,种粮食的农民,他得靠运输工人把粮食运出去,得靠加工厂把粮食加工好,得靠销售人员把粮食卖给顾客。

这一环扣一环的,少了谁都不行。

这就像一条超级复杂的锁链,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小锁,紧紧相连。

在书里,涂尔干还提到社会分工对道德的影响。

这可有点难懂了,我又跟我另外一个学霸朋友探讨。

他给我举了个例子,说在一个小村子里,大家都认识,道德标准很简单,就是互相帮助,不做坏事。

可在大城市里,人多职业多,社会分工复杂,道德标准就变得更多样化了。

就像在公司里,员工有员工的职业道德,老板有老板的道德准则。

这道德就像是在不同的社会分工土壤里长出来的不同花朵,各有各的样子。

还有啊,涂尔干谈到社会分工的异常形式。

我当时就在想,这异常形式是啥呢?后来读明白了,就像一个机器里的小零件坏了,整个机器运转就会出问题。

在社会里,要是某些分工出了岔子,比如说,有个行业垄断了,那其他行业就会受到影响。

这就好比在一个游戏里,有个玩家开了外挂,破坏了整个游戏的公平性,其他玩家就没法好好玩了。

社会分工论的读书笔记

社会分工论的读书笔记

社会分工论的读书笔记社会分工论的读书笔记篇1社会分工论: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视角背景介绍:社会分工是指将社会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分别承担,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

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社会分工的过程中,不同职业、行业和产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

深入分析:社会分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专业化和协作对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社会分工表现为职业分工、行业分工和产业分工三个层次。

职业分工是指将劳动力市场按照技能和知识分为不同的职业群体,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

行业分工是指将生产过程按照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分为不同的行业,如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

产业分工是指将产业链条按照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分为不同的产业,如上游产业、下游产业等。

个人观点:我认为社会分工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现象,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

首先,社会分工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其次,社会分工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最后,社会分工有助于增进社会协作和社会凝聚力,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和社会的福祉。

对比与参照:相比于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求。

例如,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行业都开始向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同时,新兴产业也在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分工的支持。

总结:社会分工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概念,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

在实践中,社会分工表现为职业分工、行业分工和产业分工三个层次。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升级。

社会分工论的读书笔记篇2____题目:理解社会分工——以《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为例____读书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其回报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理解和洞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第一篇:《社会分工论》读后感《社会分工论》读后感——行政管理丁鑫20130031最近拜读了艾尔米.涂尔干先生的《社会分工论》,使我受益匪浅。

涂尔干先生在书中几乎一直在回答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存在和变迁”问题,而且保持了与同行之间的密切对话,其深厚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内涵是不得不给予崇高评价的。

所谓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

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

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

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深刻的含义就是由社会分工得出的。

另外,提到社会分工,必然要说到“三次社会大分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

恩格斯对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论述,是与他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的论述相结合的。

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于野蛮时代的中后期,经过这三次大分工,人类进才得以进入文明时代。

在书中,涂尔干先生首先是对社会急剧变迁所导致的欲望膨胀、行为偏差和社会混乱的失范问题的讨论;其次,是对如何消除社会病态,恢复正常秩序的整合问题的探索。

在文中,涂尔干先生亦像在《自杀论》结尾那样,为摆脱社会危机开出了一个救世良方:即通过职业群体(或法人团体)的组装机方式彻底拯救日益败落的伦理道德,并以此搭建一个功能和谐与完备的新型社会。

因此,通过这篇文献我们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一个社会学家由衷而发的社会关怀及其与思想倾向之间的微妙关系。

《社会分工论》一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从功能分析视角阐述了社会功能确定的实证主义范式,随之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核心概念,并重点对二者的区别做出了详尽的分析;然后转入对(社会)有机团结形成过程与逻辑的分析中,其中社会分工的功能得到自然地彰显;最后明确指出了契约团结与有机团结之间的关系。

浅谈《社会分工论》【精品范文】

浅谈《社会分工论》【精品范文】

浅谈《社会分工论》浅谈《社会分工论》《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一部重要的社会学著作,它向我们表明社会学家是应用怎样的一种不同于经济学家的视角阐释社会分工的。

之前,在人们的印象里,分工隶属于经济学的话语范围,在古典经济学的视野内,分工就是纯粹的经济关系。

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分工的秩序就会自然形成,这种经济分工不但可以有效地调节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大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人们对利益的追逐转变为对生产效率的角逐,因为效率与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成正比关系,效率越高,获利也就越大,而要想提高生产效率除了革新生产技术之外还要优化生产组织形式,分工恰好能满足这一需要。

因此,分工成为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就不足为奇了。

涂尔干并不赞同经济学的分工论,他认为,首先,经济学家无疑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妄图从经济事实中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忽视了经济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社会事实,分工也不仅是经济生活的固有情况,它在其他非经济范围的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各种行政和教育机构,还有许多非经济性的社会组织都呈现出趋向专业化的趋势。

今天,在科学领域已经难以找到精通各科的“通才”,一个科学家的一生也只限于研究某一科学的某一领域。

其次,在生物学领域内分工也是有机体发展普遍规律,一个有机体的内部构造越简单,这个有机体就越低级。

相反,生理结构越复杂,器官之间的分工越精细它就越处于进化过程的高级阶段。

因此,“所谓的社会劳动分工只不过是普遍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此外,对于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劳动分工带来的种种好处,如提高了生产效率,调节资源分配等,涂尔干也不认同。

既然分工作为一条贯穿历史发展的线条,其产生的作用自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应该代之以一种全局性的更重要的功能。

涂尔干说,“事实上,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影响要比它的经济作用显得更重要些,在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感,才是它真正的功能。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从结构上分为导言与三卷正文,分别为第一卷——劳动分工的功能、第二卷——原因与条件,以及第三卷——反常形式。

其中导言揭示了写作的目的,作者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分工的现象,而分工也是社会最终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从而强调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

第一卷——劳动分工的职能,共有七章。

第一章以确定功能的方法为题,以两性关系作为例子引入,指出差异的存在是相互需要的前提,也是有机结合得以形成的关键。

而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因此需要法律规范进行相应的约束。

第二章与第三章则是分别以压制法对应的机械团结及恢复性制裁对应的有机团结为主题,论证了一个观点,即在以集体为主体的社会里,是存在以集体意识为社会纽带的现象,社会之所以能够紧密连接在一起必须建立在个人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个性,求同存异的情况下。

在这个前提下,个人的意识行为关联着社会共同的利益,因此任何违反集体意识的不当行为都可能会得到一定的制裁。

第四章到第六章为一个连续的论证过程,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群体之间的差距缩小,而个体之间的区别会更加明显,分工的模式会趋于有效率的一致,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文明的进步必定导致个人意识的觉醒,因此机械团结逐渐无法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相反有机团结则逐步显现出其递增优势,最终会淘汰机械团结成为新型的连接方式。

第七章则是对第一卷的总结,同时介绍了有机团结与契约团结。

第二卷——原因与条件,作者在开始讨论分工的原因及群体幸福感的来源,指出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而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则是分工进步的原因。

之后第三章集体意识不确定性的形成及原因指出集体意识的淡出与法律意识的增强,第四章遗传性与第五章结论则指出了原发性的遗传作用影响了社会功能的分配,总结了第二卷的主要内容。

第三卷——反常形式,主要是通过列举各种分工失常的案例来展开的。

第一章失范的分工,通过工商业的危机破产为例,指出不当的分工会割裂科学的统一性,不仅无法产生团结,还会导致失范。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社会学院2005级朱颖学号:2005507019关键词:机械团结惩罚社会团结有机团结报复和谐社会拜读法国社会学大家涂尔干的名作《社会分工论》后,对社会分工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写下以下几篇不成熟的小文,必定有许多错误纰漏,希望应老师批评指正!◇关于集体意识兴衰的认识(2-3页)◇涂尔干对于惩罚的研究(4-5页)◇分工缘何而来?(6-7页)浅析涂尔干对幸福说的批判◇分工缘何而来?(8-9页)涂尔干对分工原因的再追踪◇分工对于社会团结的双重作用(10-11页)关于集体意识兴衰的认识※形成基础:1.共同地域和共同生活。

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总是存在一些大家都很熟知的事物,比如一条小河,一棵古树,而在长时间的生活和磨合中,这些人必然会对这些事物产生相同的意识或者说感情,例如这棵树是棵妖树,这条河能给人们带来吉祥等,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法律等更复杂的共同意识便相继产生了。

而注意这种共同意识一定产生于这一定地域之内,以大家共同生活所能感受到的事物为基础。

而这个地域越小,人们所能感受到的事物也就越多越具体。

而这个地域越大,人们共同能感受到的事物就愈少愈抽象。

而共同意识则随着人们所能感受到的事物的特点而变得或多而具体,或少而抽象。

2.传统权威:集体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也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

而是人类一代代的生活经验,文化传承的结果。

一方面。

在农业社会,生产经验显得非常重要,而这种经验又是年长者所特有的。

另一方面又由于长期在一起生活的感情因素,所以有经验的老者往往受到尊重,晚辈听从长辈成了天经地义的道理。

因而集体意识便很自然的由长辈传到下一代,年轻人很快被这些集体意识“社会化”了。

所以涂尔干认为“集体意识的权威绝大多数是有传统权威造成的。

”【见书第248页】如果人人都被传统权威牢牢地束缚在家族中,人人都愿意服从它,那么集体意识便会毫无损耗的保留并发展。

而如果传统权威一旦衰落,那么集体意识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涂尔干,社会学的大家,他的《社会分工论》对于我来说只能是了解些许内容而无法真正懂得。

在本书中出现了几个关键词: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社会分工,机械团结,契约团结,法律,反常分工等等。

本书围绕这几个短语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集体意识则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涂尔干主要是研究社会团结在何种程度上带来了社会整合。

他认为正是通过集体意识的衰落,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机械团结逐渐向有机团结转向,个人与个人与群体形成相互责任感、团结感,使社会成为可能。

同时,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优于个人。

涂尔干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

他认为在传统社会个人的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是社会团结的的基础;而在现代发达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个性化发展,以往的机械团结转变为有机团结,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是有机团结的基础。

在他看来,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集体意识则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这也就是说传统社会是靠大家的集体意识即认同感而表现团结的,在复杂的现代社会,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发展导致集体意识的外延和力量有所缩小,用涂尔干的话说就是“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

在涂尔干的眼中,法律和社会契约在社会团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契约团结并不是契约导致的团结,而是契约背后的`契约规范导致的团结。

订立了契约的两个人之间产生的关系并不完全是由契约上的明文所规定的,而是更多地受制于整个社会经过许多代人的长期摸索而形成的契约规范:“有了契约法,我们尚未确定的行为也就有了法律上的结果,它表明了达到平衡状态所需的一般条件,这些条件是从平常的案例中逐渐形成的。

涂尔干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从经济现象中,发现社会性和道德性的规律。

《社会分工论》一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从功能分析视角阐述了社会功能确定的实证主义范式。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读后感---从《社会分工论》看集体意识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读后感---从《社会分工论》看集体意识

从《社会分工论》看集体意识迪尔凯姆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从经济现象中,发现社会性和道德性的规律。

很多人把关于两种团结的叙述看作本书的最大成就,但我认为,《社会分工论》最重要的发现在于对集体意识的发现与叙述。

历来的社会学家或者说社会哲学家都喜欢探讨一个问题,即把个体联结为社会的纽带是什么。

诸如卢梭的理性契约,斯宾塞的自由竞争,孔德的社会强制力。

但是上述几人的观点都有明显的漏洞。

如果维系社会的是理性契约,契约必须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那么没有签订契约或不愿签订契约的是不是没有维系社会的义务?如果是自由竞争,那么怎么解释竞争薄弱的社会?如果是社会强制力,那么又怎么解释人对社会的依附感?所以我认为,迪尔凯姆在本书中提出的集体意识,才是正确的答案。

集体意识这一概念在迪尔凯姆的思想中占有的地位,在我看来几乎是最重要的。

不管是失范、自杀,和晚年的对宗教的研究,都比不上集体意识的学术地位和现实意义。

他在本书中给集体意识下了这样的定义: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迪尔凯姆是在分析犯罪时提出集体意识这一概念的。

在第二章中,他对犯罪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假设:对社会产生了危害的行为、同时受到社会压制的行为、受社会成员共同谴责的行为,对集体感情的危害,等等。

但这几种假设都被迪尔凯姆自己否定。

最后他提出了集体意识这一概念,并指出,犯罪是触犯了强烈而又明确的集体意识的行为。

在这一过程中,迪尔凯姆指出,集体意识的基础并没有构成一个单独的机制,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散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

但它又具有自身的特质,并形成了界限分明的实在。

迪尔凯姆还发明了一个技术性的表达方式,特指由社会相似性构成的总体。

但是迪尔凯姆又说,社会相似性在不同的社会发生着变化。

在机械团结占主导的社会,人的相似性非常大,而在有机团结占主导的社会,人的相似性则非常小。

所以在不同的社会,集体意识也发生着变化。

这就涉及到集体意识的发展。

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集体意识驾驭着大部分个人。

社会分工论 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 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第一部分:社会失范与社会重组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虽然写在《自杀论》之前,但从思想体系上来说,应该是《自杀论》的后续部分,在《自杀论》的中,涂尔干提出了当代社会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种自杀模式是利己主义自杀,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即是社会失范,最后涂尔干所提出的解决这一问题法人办法是建立是社会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增加个人的社会归属感,而具体实施方法即建立行会组织,或者说是职业法团。

如果说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所进行的研究是从一个社会现象中分析社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那么《社会分工论》正是作者详细解释如何通过职业法团带来的适用于工业社会的有机团结对社会进行重新整合和构建。

首先涂尔干提出了问题的产生:现代经济生活的失范状态。

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大量新职业的出现,所有人都可以感觉到这些职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简单职业分工,但又说不清不同职业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之间所应该遵守的道德或是法律,因此法律和道德在这些关系的调解中明显失效,“集体生活的整个领域绝大部分都超出了任何规范的调节作用之外”(本书P14)。

于是社会中出现各种冲突和斗争,其结果是某一强权的产生,但这也只能带来临时性的和平,社会处于极不稳定的无政府状态。

正如托克维尔在对与法国大革命的研究中提出的,社会的专制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其实是极易过度的两面。

解决无政府状态真正的方法是建立起一套社会规范体系,是社会在这一规范下有序运转。

然而作为社会组织方式的法人团体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

古代法团以共同利益为组织方式,并形成了共同道德和职业规范,它以整个法人团体的利益为前提,将团体中的所有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

然而现代工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经济事务主宰了大多数公民的生活,成千上万的人把精力投入在了工业领域和商业领域”(本书P16)。

因此,资产阶级和商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群体,他们自然而然的向市场周围你聚集,并成为了城市居民,不再受原本的法人团体的制约,而大工业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在任何地方发展,这都是传统法人团体所无法适用的,因此法人团体也走向消失。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计科80 王林森 2008012317涂尔干生活的年代,宗教与科学的矛盾非常尖锐。

他力图建立一种“科学的宗教”,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一致”。

为此,他使用了先辈奥古斯特.孔德的研究方法,把古代社会当作参考和对比的蓝本。

涂尔干注重研究一个社会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个人在集体结构中所发挥的功能。

在博士论文《社会劳动分工论》(1893)中,他提出了“机械关联”和“有机关联”两个概念。

前者概括的是一种由于彼此相似而形成的关联,在这种关联形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例如原始氏族和部落)里,个人之间的差异不大,个体意识几乎完全相同,整个社会是协调一致的;后者是建立在个人分化基础上的关联,这时个人之间彼此有别,各司其职,整个社会经过个体的彼此努力和合作也会协调一致,现代工业社会就是这种典型的“有机关联”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他认为,从“机械关联”发展到“有机关联”的标志是社会分化(包括分工的发展),而社会分化的原因在于“生存斗争”。

由于人们交往的扩大,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愈加激烈。

社会分化作为生存斗争和平解决的办法,使一大部分人分化,从而在一派和平友好的气氛中,个体同全体停止了竞争,变得坚持岗位,安分守己了。

可见,涂尔干是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角度来考察社会的。

在涂尔干的思想中,社会是一崇高、巨大的物质性(他用“事实”这一概念来表述)力量,甚至可称之为“神”。

他在博士论文中指出,社会的这种巨大力量是通过集体意识来表现的,而所谓“集体意识”是指“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它在本质上并非个体意识的机械相加。

法律通过惩罚等强制手段,达到了表现集体感情的力量,从而表明了社会这一实体的尊严和强大,以使个体经常地、井然有序地相处,达到社会的协调一致。

在《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里,涂尔干认为,宗教也不过是社会面貌的变形而已。

图腾、上帝、天主等,无非都是社会力量的化身。

宗教不是“一种幻景”,“空虚的幻景怎能对人们的意识熏陶得如此有力,又如此长久呢?”归根结蒂,宗教不表现社会中不存在的东西,宗教崇拜的不过是“变了形”的社会本身。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关于阅读《社会分工论》的读书报告陈永尚 2011201138 涂尔干(1858~1917)durkheim,emile法国社会学家。

社会学的奠基人之我们先罗列一些本书的一些关键词,文明、宗教、法律、道德、部落、器官、大脑、社会密度、社会控制、社会团结、环节社会、有机团结、社会意识、权威、契约、集体意识、共同意识、幸福、快乐、职业、压制法、恢复法等等,这些词许多都贯穿于本书,这我认为应该是他本人的知识体系所决定的,他本书主要提到的是法律、生物、宗教、社会等方面的科学。

下面我一章一章的概括本书中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一下我自己对某些文字的观点。

第一卷第一章、确定功能的方法。

两性分工是人类最无机的倾向,这也是分工的开端,性别的分工程度产生了婚姻。

在友谊中,也许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但我们会由于差异,相互需要而结合,由于人们的差异,我们就相互需要,由此我们产生了许多联系,其中包括交换,于是我们通过联系团结了在一起,这些是由于个人的差异导致的,而不是机械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有机的。

在本章中提到了法律规范的数量,由于人们的联系由于分工的深化越来越频繁,所以产生的问题更是需要法律去规范,所以,法律的规范数量随着关系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着我们就知道,现在的社会不断有新的法律颁布,当然也有一些条文被取消。

们自己感受到的是悲惨。

第三章、分工形成的团结,或有机团结。

首先就是恢复性制裁的产生,也就是对侵犯之后让结果恢复到侵犯之前,这也使法律少了一些报复性,这也就让我们在相互联系中,用协作性的法律来规范,使我们更好的联系,而不是相互冲突,这使有机团结更充分。

就拿我们的生物有机体来说,特别是像人类这种高级的有机体,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又相互联系的,而且最终使整个机体高效的运转。

当然我们知道,作者的那个时代生物学还没有现在的发达,现在我们知道,不光是器官之间是相互独立和差异的,而且,各个细胞之间是独立和差异的,我们知道有红细胞,脑细胞,白细胞等等,更进一步的是,细胞之间的结构也是独立并且存在着差异的,细胞中的有线粒体生产着整个细胞需要的能量,内质网生产着蛋白质,细胞核控制着整个细胞的稳定运行。

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感想

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感想

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感想【摘要】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深刻地探讨了社会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发了我对社会组织和发展模式的思考。

文章中提出的社会分工理论让我认识到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以及这种分工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我对涂尔干对社会发展的观点深表认同,尤其是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洞察。

涂尔干的理论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变革。

我对《社会分工论》的创新性印象深刻,涂尔干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和前瞻性思考令人钦佩。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让我重新审视社会结构和发展模式,对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社会发展、理论、创新性、启示、评价1. 引言1.1 对《社会分工论》的背景了解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是中国古代经济学家涂尔干在宋朝时期撰写的一部经济学著作。

这部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研究社会分工、生产力发展、物质文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详细阐述了社会分工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强调了劳动分工和生产资料分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他指出,社会分工可以使人们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实现生产的最大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对《社会分工论》的背景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涂尔干在宋朝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势,以及他对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独到见解。

这也为我们深入探讨《社会分工论》的内容和涂尔干的学术贡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涂尔干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经济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对涂尔干的研究背景涂尔干(Turgot)(1727-1781)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一位重要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曾担任过法国的财政大臣,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朋友和同事。

涂尔干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被认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读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有感

读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有感

读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有感《社会分工论》是亚当·斯密经济学重要的代表著作之一。

涂尔干翻译过这部作品,他的翻译文笔优美,让我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

在书中,斯密论述了社会专业分工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不同的人应该承担不同的职责,创造力和生产力才能被最大化地发挥。

斯密认为,通过分工,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专业化,并在这个领域中掌握技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斯密的“任务分工”理论,建立在人性本质的基础上。

他认为,人类的本质是自私、贪婪的。

他不是谴责这种本性,而是利用它,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认为,人性本质是社会分工的基础,因为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作为产品的消费者,我们在购买商品时,能够享受到基于这种人性本质所产生的价格竞争,而产品的生产者能够在市场中积极地经营,创造出更高质量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分工的模式不是由个人或者政府来决定,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这意味着通过自由市场的竞争,价格和质量优良的商品会被生产者所推崇,而价格和质量不佳的商品则被市场淘汰。

这个过程中,市场机制可以自动地分配资源,最大化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生产者的利润。

总之,斯密承认了人性本质的贪婪和自私,但他并未把这种本性视作社会进步的阻力,而是认为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过去几百年的经济发展中,人们已经不断地通过分工实现了进步。

社会分工所带来的效率、生产力和繁荣,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这是因为专业分工不仅能产生更高的生产力,同时也能够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和公平竞争的机会,它是一个社会可以实现长期繁荣的必要条件。

然而,与此同时,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他的理论是建立在自由市场的正常运行之上,但在现代社会,市场垄断和卡特尔的存在使得市场竞争遭到扭曲。

这导致企业能够掌握关键的生产资源,而这些企业往往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有时甚至违法经营,排除市场竞争,并使得市场分配资源的效率受到影响。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社会分工论》是由亚当·斯密所著,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分析方法,揭示了社会分工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社会分工论》中,斯密首先阐述了劳动分工对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作用。

他指出,通过劳动分工,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一项工作,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分工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它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福利。

此外,斯密还分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

他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的、自我调节的机制,通过价格的形成和资源的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社会福利。

斯密强调了市场竞争的重要性,认为竞争可以激发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他还指出,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在《社会分工论》中,斯密还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利互惠。

他还指出,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技术传播和经济发展,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阅读《社会分工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分工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市场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全球化。

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我也意识到,社会分工虽然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劳动分工可能导致劳动者的单一技能和工作机会的不稳定,市场经济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环境的破坏,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贸易摩擦和经济不平衡。

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对社会分工的监管和调控,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服务。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第五,六,七章)读书心得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第五,六,七章)读书心得

涂爾幹《社會分工論》(第五、六、七章)讀書心得邱澎生(新竹:法律、文化與社會經典研讀會,2004/6/9)Durkheim, Emile.*1984(1893)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Translated by W. D. Hall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什麼是社會?」這固然是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社會分工論》主要論証的問題,只是,要想更通透地理解涂爾幹對「社會分工」的類型區分以及他如何藉此說明「什麼是社會」等等議題的理路,則仍是不容易的工作。

之所以如此,有時也不一定都是讀者讀書不精的過錯,涂爾幹自己可能也要負些「責任」,有學者即認為,涂爾幹著作經常出現些充滿隱喻甚至是曖昧不明的語句,不只如此,涂爾幹的理論不僅極為複雜,而且,其學術思想其實也經過幾次重要轉變(Hatch,1981:206-207)。

然而,我個人的閱讀經驗是,涂爾幹此書是極有啟發性的,雖然,我無法通透全書精義,但在這篇讀書報告裏,我努力閱讀並且借助其他學者對涂爾幹的詮釋,企圖捕捉本書的妙旨與勝義,或許有點盲人摸象,純屬一偏之見,且請各位朋友指正。

《社會分工論》出版於1893年,該書原為涂爾幹的博士論文,屬於他的早期著作。

Giddens曾指出,涂爾幹早期著作中,存在兩個主要批判對象:一是政治經濟學與功利主義哲學(utilitarian philosophy),一是各種流派的「觀念論式全體主義」(idealist holism)(Giddens, 1972: 1)。

證諸《社會分工論》一書,涂爾幹批判上述兩個對象的批判確是十分明顯。

全書主旨在論證社會秩序(social order)或是社會凝聚(social solidarity)在傳統與當代社會中的不同功能,並為當代社會在社會凝聚方面的危機與病狀提出分析、診斷以及改革的建議。

《社会分工论》全书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全书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应该是怀着一种麻木的心情开启了《社会分工论》的阅读之旅,毕竟理科生的我一直对社会学没什么兴趣。

但是,当我以为自己会敷衍而结束的时候,我却已经喜欢上了这本书。

《社会分工论》作为一篇博士论文,让我很是惊讶,也难怪作者能成为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对于只读了一遍的我而言,于此书,真可谓是管窥蠡测了。

纵使如此,我还是学到了很多。

这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最终明白了有机团结其所为何。

大一读社会学思想史方面书籍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疑惑,所谓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不就是分工,然后大家交易吗?这种固定化,不就是整天致力于自己的事情,鲜与别人交流?即使与别人打交道,或许也只是把别人作为实现自己需要的手段(比如想买衣服了,用货币和服装老板交易),这怎么能称作团结呢?继而在我的理解中,有机团结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那种客观的、神秘的力量的结果。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介绍“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的书籍,有了对这两个概念最简洁的理解,社会整合就是共享价值规范,系统整合就是通过超乎个人意识能力范围之外的客观的行动协调,这个协调的机制基本还是市场的看不见的手。

在阅读《社会分工论》过程中,我把这两对概念对应起来:社会整合就是机械团结,系统整合就是有机团结。

这样的认识框架应该是比前一阶段有所进步,那就是认识到社会的运转不能只靠市场机制,价值共识也是需要的。

可是这种对应也是有问题的:既然是“系统”整合,自然可以是冷冰冰的客观外在的力量,然而有机“团结”总归是要有点主观意识中的“团结感”的,客观的市场机制如何能够提供?终于,现在我在《社会分工论》中找到了答案。

当然,这个答案找得也不是特别容易,书中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讨论机械团结,以及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的表现(即惩罚性法律变少,恢复性法律变多)。

直接谈有机团结本身的并不多,第一卷读下来,只知道有机团结并不是通常认为的契约团结,但有机团结到底是什么,还是不清楚。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131315050023 蔡云晨涂尔干与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被誉为西方古典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其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后世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分工论》创作于19世纪末期,那时西方国家正经历着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经济危机、精神危机、社会危机等各种社会问题.涂尔干致力于研究各种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能够有效消除这些危机现象的办法,该书是他的一篇博士论文,也是他的第一部理论巨著。

本文主要在阅读梳理这本书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反思和总结.一、《社会分工论》*的主要观点梳理(一)社会分工的作用社会团结与整合问题是涂尔干的学术理论旨趣所在,也是他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对象。

涂尔干所说的“社会团结”,可以指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与互动,比如说友谊、爱情、亲情等固定关系,但还有更为深刻的含义:指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涂尔干通过主观与客观的分析,指出分工在两人或多人之间建立的一种团结感,才是它真正的功能。

他也一直强调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功能以及这种分化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于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可能”,“只有分工才能使人们牢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联系,这种功能不只是暂时的互让互助中发挥作用,它的影响范围是很广的。

”社会分工削弱了集体意识,为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创造空间,使社会产生功能上的相互依赖,从而促使社会发生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转变。

(二)社会团结与法律制裁*本段文中所有引用的内容均来自于:“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 M ] . 渠东, 译. 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所以不再每处都单独标注,直接以用“”表示。

失范的分工——读《社会分工论》之失范的分工

失范的分工——读《社会分工论》之失范的分工

失范的分工——读《社会分工论》之失范的分工失范的分工——读《社会分工论》之失范的分工摘要: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以社会团结及其两种形式为主线,讨论了劳动分工的功能、分工得以产生了原因和条件以及反常的分工形式。

涂尔干认为分工会陷入失范状态是由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没有完成,分工的发展超出了道德的发展。

但是涂尔干并不认为这种失范的分工说明分工会使人们变成孤立的机器,而始终认为分工是社会团结的源泉。

关键词:分工机械团结有机团结集体意识失范正文:在阅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后,本文将从涂尔干的视角分析分工的出现和反常形态的分工之中的失范的分工,并且将重点放在对失范的分工的表现、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案上。

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

(涂尔干,2000 :219)社会成员总数不断增加,他们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成员相互结合,形成活跃的交换关系,彼此发生作用。

一般而言,社会越是进步,它的容量就越大,劳动分工也越来越发达。

(涂尔干,2000 :217)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后,相对手工业时期而言生产力得到发展,科技不断创新,机器生产日益普及,社会向前跨了一大步,相应的,社会职能趋向专业化因而劳动分工日益细化。

人们容易把分工的发展归结于个人对幸福安康的渴望,认为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越大人们就越容易满足,而涂尔干认为,社会的扩大和密集并没有允许分工不断发展,而是需要分工不断发展。

(涂尔干,2000 :219)也就是说,分工的发展是由于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导致的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之所以出现分工是因为人口的增加,即社会容量的增加,但仅有社会容量的增加并不能实现分工,还需要社会密度的改变。

社会密度指的是人们之间交往的频度和强度,也就是关系密度。

只有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同时达到某一程度,才会产生分工。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

《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吴锋滨(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2)[作者简介]吴锋滨(1988- ),男,浙江金华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经济社会学。

[内容摘要]《社会分工论》一书作为涂尔干的博士,奠定了涂尔干在社会学界的地位,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提出的思想理论成为其后来研究的来源之一。

该书总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为劳动分工的功能,第二卷为原因和条件,第三卷为反常形式,本文对后两卷的主要内容做了一个梳理。

[关键词] 社会分工;原因;条件;反常形式涂尔干作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其特殊的理论地位和思想影响是不言而喻和不容置疑的。

《社会分工论》发表于1893年,它不仅仅是一篇涂尔干为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而提交的论文,更是他最初确立其思想理论的开山之作,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即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

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本书已出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埃米尔·涂尔干,2008:1)。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分工的原因和条件,分为五章来进行论述。

第一章,在结构上可以说是第二卷的一个引子,而内容上主要是批判了一种观点,即社会分工源于人类持续不断地追求幸福的愿望。

本章围绕“幸福”与“分工”,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快乐的产生及分工受限,第二部分对幸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部分则讲了两种乐趣及快乐对分工的作用。

在本章开头,作者进行了一番论述与引题。

“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分工也相应发展起来”,这是作者首先阐述的一个普遍事实。

接着,作者指出,“分工的作用在于维持社会的平衡”,但这“绝对不是分工产生的社会原因”,分工还有潜在的“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一、两种社会团结: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1.机械团结在传统社会中,维系这社会团结的是集体意识。

所谓的集体意识就是“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在传统的社会里群体先于个人而存在,是个群体社会。

血缘关系,地理条件,宗教信仰等都是这种群体社会团结的纽带。

其中,宗教在集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欲望只能靠他们所遵从的道德来遏止”在这种“集体类型”中,个人的角色被弱化,社会成员的共同观念和共同倾向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了成员自身的观念和倾向。

因为这种团结所形成的社会中,社会分子要想一致活动就必须散失自己的运动,就像无机中的分子一样。

所以称这样的社会团结是一种机械的团结。

与机械团结相应的法律是压制性制裁。

“集体把权威施加在个人的意识里,并从中获得力量。

”而统治者正是在集体感情里获得了一切权力,并用规定和实施一切法律和制裁。

既然这样,压制性制裁的最大特点是为集体利益出发的。

事实上,在机械社会里,所谓的犯罪正是触犯了集体意识的行为。

尽管看上去惩罚的最终目的是在维护个人,但是恰恰是那些触犯了集体意识的行为,所受到的制裁使最严重的制裁。

宗教法规,部落法则,国家法律都是不容侵犯的集体意识.在现代社会里,杀人算是很严重的犯罪行为,但是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相应的制裁却远不及对宗教神圣性的蔑视残酷。

其次,压制性制裁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制裁的目的是报复性的。

在越是社会不开化的地方这一特点就越明显。

对犯罪的惩罚不仅涉及他本人,还要涉及他的亲属。

我们古代中株连九族就是很好的解释。

有人认为惩罚是为了自卫。

这也是不对的,如果是为了自卫,那么就没有必要对犯罪进行级别划分了。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一种行为并不能因为行为本身换了形式和行为的主体而改变它的性质。

综上所述,涂尔干认为,在以共同意识为社会纽带的机械社会里,社会的整合是建立在牺牲个性的基础上的。

它不断地强化集体意识来获得社会团结的动力。

血缘关系,国家感情,宗教道德,宗教仪式等都是团结的动力。

触犯了集体意识的犯罪行为将受到相对残酷的报复性制裁。

有机团结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社会的团结的纽带在发生变化。

维护社会团结的集体意识的力量在变弱,个人逐渐从群体中解放出来。

人与人直接的联系不再试直接的联系,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的联系。

这种社会整合更加具有互动的灵活性,个体更具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整体的个性与部分的个性得到了同步的发展,社会能够更加有效地采取一致行动。

”个人与社会就像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生物体。

这一类的社会整合称之为“有机团结”。

社会分工形成的有机团结较之于机械团结更加具有社会整合功能,是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

与有机团结所相应的是恢复性制裁。

恢复性制裁是一种人类经过理性思考后的,为社会利益为出发点的,对犯罪行为具有补偿作用的法律形式。

“与恢复性制裁相应的规范并不完全意识的范围,或者说它只处于非常微弱的状态。

”恢复性制裁的目的已经超出集体意识的范围,它处理的是人们利益关系矛盾时作出的妥协协议。

压制性制裁总是倾向于把社会保持与一种涣散的形式,而恢复法自身建立的机构不断专业化。

尽管在形式上看上去,恢复法处理的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社会是存在的(后文有进一步说明),社会仍就是最本质的。

它所表现的是物权的总和。

通过物权形成的规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系统。

在这个的系统了,社会的各个不同的部分分隔起来,并把他们进行了明确的界限划分。

我们可以看到的另一种法就是协作法,但是这种法其实也是社会分工所产生出来的。

因此可以不再做另一种分类。

此外,涂尔干还用了大量的论据表明,人体的差异不断变大,因此建立在个人之间相似性的机械团结社会也将随之被社会分工代替。

总之,社会分工带来的社会整合形式,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这种社会整合更加具有灵活性,每个个体在这个有机体中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且有自己的活动空间。

恢复性法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凝聚力之一,它的完善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因为它超出集体意识而存在,旨在与弥补社会失范带来的漏洞。

二、机械团结的递增优势及其结果只要我们稍微注意就会发现,在高等社会里,压制法的角色没有恢复法的角色重要。

社会是个契约型的社会。

个体的不断分化导致个人人格更具鲜明,集体意识很难再涵盖所有个人的意识。

集体意识的平均强度也在减弱。

另外,集体意识的明确度也不再清晰。

这一点我们在宗教意识了就可以看到典型。

机械团结所产生的反抗力远不及劳动分工所产生的凝聚力,机械团结所运作范围也涵盖不了现代社会大多数的社会现象,高等社会的统一完全要靠社会分工来维持了。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到,原始的“氏族环节社会”在逐渐地消失它的地位。

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社会并不是由某些同质的和相似的要素复合而成的,他们是各种不同机构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职能,而且它们本身也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组成的。

”决定个人地位的不再是他们或真或假的血缘关系,而是他们各自具有的功能。

环节社会必将被职业组织所代替。

这是分工提供的社会结构特性。

虽然有很多因素在阻碍职业组织的良好发展,但是涂尔干认为这并不足以我们否定社会分工预示着的美好前景。

即使在专制社会里我们也应该看到,是什么样的社会导致的权力高度集中,专制主义并不是一种病态的现象也不是一种衰萎的现象。

而且利他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的。

斯宾塞认为工业社会的团结不需要强制力来维持,社会的和谐是自然形成的过程。

涂尔干批判性地继承他的说法。

他认为在契约团结的关系发展的同时,非契约关系的的团结也在发展起来。

人们之所以确定契约是因为他们之间因为社会的分工形成了利益的相互需要。

在契约之外,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存在了。

契约所展现的人类文明并非出自个人的双手,社会和传统才是其真正的根源。

涂尔干认为,政府机构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他并不批判权力。

越是高等的社会,行政法就会越发达。

政府机构是否重要并不取决于与人们相处的和平与否。

我们仍然有很多的选择空间。

尽管有很多强制的责任并不是出自我们的初衷,但是狱人类的行为是更加贴近的。

福柯也指出,我们不能再无休止地批判权力,事实上权力不但具有压制性,还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

三、集体意识在涂尔干的思想中,社会是一崇高、巨大的物质性(他用“事实”这一概念来表述)力量,甚至可称之为“神”。

他在博士论文中指出,社会的这种巨大力量是通过集体意识来表现的,而所谓“集体意识”是指“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它在本质上并非个体意识的机械相加。

法律通过惩罚等强制手段,达到了表现集体感情的力量,从而表明了社会这一实体的尊严和强大,以使个体经常地、井然有序地相处,达到社会的协调一致。

在《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里,涂尔干认为,宗教也不过是社会面貌的变形而已。

图腾、上帝、天主等,无非都是社会力量的化身。

宗教不是“一种幻景”,“空虚的幻景怎能对人们的意识熏陶得如此有力,又如此长久呢?”归根结蒂,宗教不表现社会中不存在的东西,宗教崇拜的不过是“变了形”的社会本身。

通过对集体意识的分析,涂尔干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个人诞生于社会,而不是社会诞生于个人。

这一论断看似荒谬,其实不然。

涂尔干强调的是:离开了社会,个体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尤其是在“机械关联”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集体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单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涂尔干的这一思想可以概括为“整体优先于局部、社会优先于个人原则”。

在确立了这一原则以后,他还分析了一些社会现象、个人行为与社会总体的关系。

他认为,不能忽视总体结构中个别构成要素:每一构成要素都在结构总体中发挥着一定的功能,例如狂热的宗教仪式的功能就在于会使人忘记了自己,使每个人都分享到集体的力量,涂尔干强调,通过对个别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总体。

涂尔干认为,人的欲望本身是无止境的、多方面的,人不仅有物质性的、生理性的需求,而且有精神上的相互交往的需要。

基于人在本能上是不知足的,人的需求的满足必然受外界即社会的控制。

社会强制地约束人的需求,促使人不再过分追求自己的愿望,才会形成一个社会成员共同的目标,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而当社会对个人的目标和意愿的控制失效或不力,就会出现社会“失范”现象。

但是社会失范不是一个个人的道德和精神状态问题,而是社会结构的特征问题,是社会秩序紊乱的结果。

与他的功能主义观点一致,他从社会的横断面上考察社会关系。

他认为人口的增长导致了人们之间交往密度的提高,人们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加,互动的机制强化;而人们之间交往密度的增加,又导致对社会秩序可能构成重大威胁的竞争的产生,破坏社会秩序;但是,在另一个方面,这种竞争本身又可以产生维护社会秩序的力量和因素。

因为它推动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基于专业化的分工产生相互依赖的压力,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道德上的相互约束。

因此,劳动分工对恢复被无限制的竞争所破坏的社会秩序就是不可缺少的。

1151班顾彧菲篇四:《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社会分工论》读书笔记吴锋滨(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 430072)吴锋滨(1988- ),男,浙江金华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201X级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经济社会学。

《社会分工论》一书作为涂尔干的博士,奠定了涂尔干在社会学界的地位,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提出的思想理论成为其后来研究的来源之一。

该书总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为劳动分工的功能,第二卷为原因和条件,第三卷为反常形式,对后两卷的主要内容做了一个梳理。

社会分工;原因;条件;反常形式涂尔干作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其特殊的理论地位和思想影响是不言而喻和不容置疑的。

《社会分工论》发表于1893年,它不仅仅是一篇涂尔干为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而提交的论文,更是他最初确立其思想理论的开山之作,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在这部著作中,涂尔干即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这些后来一直为社会学界所沿用、修正和争论的概念,也通过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

概言之,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之基本立场在本书已出现端倪:一切存在与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埃米尔·涂尔干,201X:1)。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分工的原因和条件,分为五章来进行论述。

第一章,在结构上可以说是第二卷的一个引子,而内容上主要是批判了一种观点,即社会分工源于人类持续不断地追求幸福的愿望。

本章围绕“幸福”与“分工”,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快乐的产生及分工受限,第二部分对幸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部分则讲了两种乐趣及快乐对分工的作用。

在本章开头,作者进行了一番论述与引题。

“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分工也相应发展起来”,这是作者首先阐述的一个普遍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