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读书报告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一、初读感受。
1.1 打开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又充满智慧的殿堂。
一开始真的有点懵,那些概念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眼前晃来晃去,让人捉摸不透。
1.2 不过呢,他这种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剖析,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把社会现象这个“大蛋糕”切成一块一块的,让我们能看清楚里面的层次和结构。
这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虽然微弱,但充满希望。
二、深入理解。
2.1 韦伯强调理解的重要性,这一点太对啦。
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人的行为。
这就好比你去看一群蚂蚁,你得理解蚂蚁的习性才能明白它们为什么这么行动。
我们研究人也是一样,得进入他们的世界,感同身受。
这就是所谓的“设身处地”嘛。
2.2 他说的价值中立也很有意思。
在研究的时候,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一股脑儿地全塞进去,得客观地看待现象。
这就像裁判吹比赛,不能因为自己喜欢某个球队就偏袒。
要是做不到价值中立,那研究出来的东西可就像歪脖子树,长不直喽。
2.3 还有他对于理想类型的构建,就像是给社会现象画了一幅幅素描。
这些理想类型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实。
就像我们说的“模范”,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模范学生,但这个模范的存在能让大家知道努力的方向。
三、对自己的启发。
3.1 对我这个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来说,韦伯的方法论就像是指南针。
以前我做研究的时候,总是有点乱,不知道从哪儿下嘴。
现在明白了,得先理解,再客观分析,最后构建合适的模型。
这就像盖房子,得先了解地形,再按照标准打地基,最后才能把房子盖得稳稳当当。
3.2 而且他的这些观点也让我在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更加理性。
不再是稀里糊涂地跟着感觉走,而是能从更深层次去挖掘背后的原因。
这就好比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又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总之呢,读了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在社会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有底气。
事理学方法论的读书报告总结

事理学方法论的读书报告总结《事理学方法论》是一本由中国当代思想家钱穆所著的经典著作。
本书通过对事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探索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和规律。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事理学方法论》进行总结与分析。
首先,本书中钱穆提出了"事理"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本质,这就是"事理"。
事理既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多样性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观察、研究和思考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钱穆从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角度,提出了对事物进行科学探索和分析的方法。
其次,本书强调了"事理研究"的重要性。
钱穆认为,通过对事理的研究,可以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洞察力。
他提出了"明理、得理、通理、用理、精理"的学习方法,即通过对道理的梳理和理解,可以使人们明白事物的本质、得到科学的见解、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并提高经验的准确性。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
钱穆指出人的思维方式应当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非被现象所迷惑。
他强调思维的深度和逻辑性,并提出了"集体思维"的概念,即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他还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和困境时不要盲从他人,而是应通过独立思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本书对实践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钱穆认为实践是验证事理理论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途径。
他提倡"理论联系实际",认为理论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并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修正理论。
他在书中强调了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沉淀,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事理学方法论》是一本深入研究事理学并提出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经典之作。
通过本书的学习,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而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一、初读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感受。
1.1 刚接触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时,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他的理论就像一团迷雾,让人觉得神秘又复杂。
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就像猫看到了毛线球,想要把它解开。
1.2 韦伯强调价值中立,这一点让我深思。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想要完全抛开自己的价值观,那可真是难如登天。
但他这么一说,就好像给我敲响了一记警钟,让我意识到在研究过程中不能过于主观。
就好比在一场比赛中,裁判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得保持公正客观。
二、深入探究后的理解。
2.1 韦伯对于理解社会学的阐述相当精彩。
他把社会行动当作研究的基本单位,这就像是找到了打开社会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通过对社会行动的理解,我们能更好地剖析社会现象。
这就好比庖丁解牛,顺着社会行动这个脉络,就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分解得清清楚楚。
2.2 他对理想类型的构建也很有创意。
理想类型就像是一个标杆,一个模型。
我们可以拿它来对照现实中的各种情况。
这就像我们去买衣服,心里先有个理想的款式,然后在琳琅满目的衣服中寻找最接近的那件。
理想类型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一种分析工具,可别把它当成了现实的翻版。
2.3 在探究社会科学因果关系方面,韦伯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不像其他学者那样简单地认定因果关系,而是要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侦探破案,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下结论,得找到确凿的证据,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三、对自身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3.1 从自身角度来说,读了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我感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了。
以前可能比较片面,现在就像戴上了一副新眼镜,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和不同的层面。
这对我今后做研究或者分析日常的社会现象都非常有帮助。
3.2 在社会科学研究这个大框架下,韦伯的方法论就像一盏明灯。
它提醒着研究者们要严谨、要客观。
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像他说的那样完美,但我们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他的理论就像是一把尺子,时刻衡量着我们的研究是否科学、合理。
方法论读后感

方法论读后感首先,在阅读《方法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怀疑”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笛卡尔认为,要想获得真理,首先要怀疑一切。
他提出了“怀疑论”这一哲学思想,意味着对于一切虽然看似真实的认识和观念,都应该持怀疑态度。
通过怀疑,可以剔除掉错误的观点,从而真正接近真理。
这种怀疑态度,在科学研究中尤为重要。
科学家们常常会对已有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怀疑,通过反复实验和验证,不断推进科学的进步。
只有始终保持怀疑的精神,才能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推动科学的发展。
其次,我认为《方法论》中的“分析”和“综合”这一方法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笛卡尔强调了逻辑的重要性,提出了“分析法”。
在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要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然后逐个解决。
通过分析,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的关键因素。
而当我们解决了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后,再进行“综合”,将各个部分结合起来,整体思考。
通过综合,可以形成一个全面而完整的认识。
这种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适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另外,在《方法论》中,笛卡尔强调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方法。
“凡善用其智力的人最宜从那些最容易理解,逐渐向那些难以领会的物体或问题中去钻研。
”他认为,只有先站在较低层次上,逐渐提高,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
这一方法对于教育和学习具有启示意义。
在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将知识进行分层,逐步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认识。
在学习中,我们也应该从简单的问题和知识开始,一步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此外,《方法论》还提出了“直觉”这一方法。
笛卡尔认为,人类的直觉是一种直接而不需要推理的认识方式,是判断真实性的基础。
他将直觉与经验相对比,认为直觉更为可靠,因为直觉不受到感官的干扰和误导。
直觉是一种超越经验的认识方式,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依赖直觉,应该结合理性思考和实证研究,全面进行判断。
《心理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心理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简介
本读书报告是对《心理学方法论》一书的阅读和总结。
该书探讨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心理学问题。
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评述。
内容概述
《心理学方法论》一书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统计分析和解读方法以及实证研究的伦理问题等。
作者通过详细的介绍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研究方法。
重点讨论
本书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基础:阐述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理论在研究中的作用。
2. 研究设计:介绍了常见的研究设计,如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讲解了它们的特点、优劣势以及适用的场景。
3. 数据收集与分析:讲解了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结果解读方法。
4. 伦理问题:探讨了实证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包括研究参与者
的权益保护、知情同意、结果的可信性等,强调了研究者应该遵循
的伦理准则。
结论
通过阅读《心理学方法论》一书,我对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原
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为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有用的指导和
实践技巧,帮助他们更科学地开展研究工作。
同时,本书强调了研
究伦理的重要性,提醒研究者在开展实证研究时要注意参与者的权
益保护和研究结果的可信性。
阅读该书不仅对初学者有帮助,对于已经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
员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信通过运用书中所介绍的方法和原理,
将能进一步推动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1. 简介
本文是对《经济学方法论》一书的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一书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阐述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研究
方法,并探讨了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 主要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讨论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包括定性研究方
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作者指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当基于客观的
数据和统计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作者还探讨了经济学的假设和模型建立的重要性。
经济学研究
需要建立清晰的假设,并使用适当的模型进行推演和预测。
作者强
调了经济学研究的紧密联系性,经济学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证之间
的平衡。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例如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区别等。
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和论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3. 总结
《经济学方法论》这本书对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研究经济学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原理,并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应当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地进行经济学研究。
只有基于实证数据和科学分析的研究结果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
---
注:以上为读书报告的简要概述,不对内容进行详细总结。
法学方法论黄家镇读书报告

黄家镇将法学研究分为理论法学研究和实证法学研究两个层次。理论法学研究关注法学的本体和规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实证法学研究关注法律的实际应用和效果,需要运用实证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在他看来,理论和实证是相辅相成的,需要相互交替和融合,才能够全面地研究和解决法学问题。此外,他还强调了法学研究的时代性,认为法学研究需要结合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关注当代法学问题,对法学的现实作用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总之,黄家镇的《法学方法论》是一本对法学研究方法和途径进行探讨的重要著作。通过对法学研究的历史、哲学和学科整合的综合分析,黄家镇为法学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理解法学的本质、规律和方法论是非常有帮助的。希望越来越多的法学研究者能够深入阅读并借鉴《法学方法论》,为法学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研究方法和途径方面,黄家镇提出了“法学研究批判性思维”的理念。他认为,法学研究需要超越传统的价值判断和条文解释,以批判性思维去分析、评价和判断法律现象。批判性思维需要法学研究者具备批判和辩证的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法学问题。此外,他还提出了“学科整合”的观点,认为法学研究需要吸收和综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够更好地回答法学问题。他主张法学研究者应该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学科基础,以建立起扎实的法学研究方法和途径。
方法论读后感

方法论读后感《方法论》是一本由美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所著的著作,该书于1843年首次出版。
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完《方法论》后,我深受启发,对科学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密尔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他强调了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实证验证,不能凭空臆测或主观臆断。
他还强调了科学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和客观真理的原则,不能受到个人偏见或主观情感的影响。
这些原则对于科学研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于科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密尔在书中还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提出了“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科学研究方法,分别强调了从具体到一般和从一般到具体的推理方法。
他还详细地探讨了科学假设、实证验证、理论构建等问题,为科学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最后,密尔在书中还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他还提出了科学研究的“自由探索”和“社会责任”两种价值取向,强调了科学研究必须遵循自由探索的原则,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阅读《方法论》,我对科学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识到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实证验证,不能凭空臆测或主观臆断。
我也认识到科学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和客观真理的原则,不能受到个人偏见或主观情感的影响。
我还认识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科学研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于科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通过阅读《方法论》,我对科学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对于科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广大读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研究方法论读后感

研究方法论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研究方法论的书籍,深受启发。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研究方法的种类、设计、实施和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非常有用的指导和建议,让我们更加了解研究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很多关于研究方法的知识,比如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样本和样本量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也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验证,以确保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和可信度。
在这本书中,我还学习到了一些有关研究设计的技巧,比如如何设计问卷调查、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如何分析数据等等。
这些技巧都是非常实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实施研究,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方法论的入门读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所有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参考书。
- 1 -。
《法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法学方法论》读书报告法学方法论读书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对《法学方法论》一书进行总结和评价,着重探讨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法学方法。
主要内容《法学方法论》是一本系统阐述了法学方法的著作。
作者通过多个章节,详细介绍了法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方法论概述作者在书中首先回顾了法学方法的定义和背景,并提出了他自己对法学方法的理解。
他认为,法学方法应该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可以帮助法学家解决问题和做出合理的判断。
比较法学方法在第二章,作者对比了不同的法学方法,包括传统法学方法和功能主义法学方法。
他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传统法学方法过于注重规则和法律条文,而功能主义法学方法则更注重法律的目的和效果。
实证法学方法的应用接下来,作者介绍了实证法学方法的应用,并详细说明了这一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他列举了一些实证法学方法的案例,并展示了它们对法学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基于价值的法学方法在最后一章中,作者提出了基于价值的法学方法,并论述了它的理论基础和应用。
他认为,法学方法不仅应该考虑事实和现象,还应该考虑法律的价值和正义。
评价《法学方法论》是一本对法学方法进行系统阐述和比较的研究性著作。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法学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法学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对如何进行法学研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然而,这本书可能对一些读者来说可能过于深入和专业化,因此并不适合所有人。
同时,由于作者提到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尚未经过广泛的实证研究,对于一些不确定的内容,读者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
总的来说,我认为《法学方法论》是一本对法学界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对于对法学方法感兴趣的人来说是值得一读的参考书。
法学方法论黄家镇读书报告

法学方法论黄家镇读书报告法学方法论读书报告一、引言法学方法论作为法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和应用法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阅读黄家镇的《法学方法论》一书,深入理解了法学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对于提高法律思维和解决法律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二、主要内容黄家镇的《法学方法论》一书,从历史背景、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三个方面对法学方法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在历史背景方面,本书回顾了法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其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在基本原理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法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原则,包括概念定义、逻辑推理、价值判断等。
在应用实践方面,本书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展示了法学方法论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包括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方面。
三、重点与亮点本书的重点和亮点在于其系统性和实践性。
首先,本书对法学方法论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从历史背景到基本原理再到应用实践,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法学方法论的各个方面。
其次,本书注重实践应用,通过大量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学方法论的应用技巧和方法。
四、不足与改进虽然本书在系统性和实践性方面表现优异,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某些专业术语的解释不够详细,可能会给初学者带来一定的困惑。
其次,对于某些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为了改进这些不足之处,建议在未来的版本中增加专业术语的解释和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五、总结与展望总的来说,黄家镇的《法学方法论》是一本优秀的法学方法论教材,对于学习和掌握法学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思维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能够深入研究法学方法论,推动其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事理学方法论的读书报告总结

事理学方法论的读书报告总结事理学方法论读书报告总结一、事理学方法论概述事理学方法论是一种以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方法论体系。
它强调从客观事物的整体、动态和发展变化的角度,探讨事物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关系,以揭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事理学方法论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事理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1. 整体性观点:事理学认为事物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事物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关系。
因此,研究事物必须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
2. 动态性观点:事理学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
因此,研究事物必须关注其动态变化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
3. 实践性观点:事理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研究事物必须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修正理论。
4. 系统性观点:事理学认为事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事物的整体功能。
因此,研究事物必须从系统出发,分析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三、事理学方法论的应用价值1. 指导科学研究:事理学方法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2. 指导实践应用:事理学方法论注重实践和应用,有助于指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促进跨学科研究:事理学方法论强调从整体、动态和发展变化的角度研究事物,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开展。
四、总结事理学方法论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体系,它为人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掌握事理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开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法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法学方法论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关于孟勤国教授的论文集所运用的法学方法论有次看锵锵三人行,听嘉宾当年明月说:“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
”今年十分有幸的听了孟勤国教授的法学方法论一课。
感觉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现代社会,作为发展中国家,依法治国,从严治国,是国家提出的口号和标准。
我国是礼仪之帮,此殊荣,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里,国人对礼仪的解释,各行其道,自己有自己的想法。
但很少有国人,真正做到礼仪自律,礼仪助人,礼仪帮扶。
除非有利可图,有驱动力,国人才会行效礼仪之法,才会自我约束。
中国的礼法,正在添油加醋的盘带关系中,变质变味儿。
孟勤国教授的随笔,看似杂乱无章,却可以体味到逍遥的味道,可以窥见“法外请”的生活乐趣。
礼法之外的美景,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但很多人,因为礼法自律的落差,不能强化约束自己,将自我埋入更深层的利益链条,牵扯人性的堕落和沦丧。
礼法不过是谈资的小调,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礼法不足以成为生存的全部。
下面笔者将就孟勤国教授的论文在法学方法论方面的使用进行一些概括性的叙述。
一、法学研究的任务1.1、根据法学研究的目的,孟老师将法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定位为——提出完善现行法律不足的对策,具体包括:第一,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二,这个方案需要有明显的合理性,并且切实可行;第三,需要将方案放置到大环境之下去考量,切忌就事论事;第四,不卷入政治的漩涡。
实际上,完成这一任务前提是必须对现行的法律规则不足进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这是“破”;然后才可能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是“立”。
只破不立,“破”就没有现实意义;只立不破,“立”就可能与现实相脱节;有破有立,破立得当,才可以保证所提供的方案具有现实意义。
2.2、法学研究的次要任务在于为法律规则的适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技术上的支持。
合理的规则也需要得到正确的适用才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规则的适用就必然涉及对规则的解释,但就法律解释的方法,很多学者都可写上万言,已呈连篇累牍之势。
学习量变和质变的方法论的读后感

学习量变和质变的方法论的读后感一、量变和质变方法论的初印象。
1.1 量变和质变的概念其实并不复杂,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攒钱一样。
每天一点点地积攒,这就是量变。
当攒到足够多的钱,能够买下心仪已久的大房子或者豪车的时候,这就是质变了。
这是一种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一天天的积累,哪来的大笔财富呢。
1.2 这个方法论让我想起一句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很多事情都是经过长时间的量的积累才发生质的改变的。
我们看到那些伟大的建筑,像长城,那可不是一下子就建成的,是一块砖一块砖慢慢垒起来的,这无数块砖的堆砌就是量变,而最终雄伟的长城屹立在那里就是质变。
二、在生活中的体现。
2.1 学习上更是如此。
比如说学习一门外语,每天背几个单词,这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单词量达到一定程度,就能顺利地阅读外语书籍、和外国人交流,这就是发生了质的变化。
如果没有前期的单词量这个量变的积累,想要达到熟练运用外语的质变那是痴人说梦。
这就好比想要一步登天,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2.2 健康方面也不例外。
每天坚持锻炼一点点,哪怕只是简单地散散步,长期坚持下来,身体就会从虚弱变得强壮。
每一次的散步就是量变,而身体从弱到强的转变就是质变。
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没有量的积累,就永远别想获得健康的质变。
这就如同“水滴石穿”,坚持的力量是无穷的。
2.3 在人际关系中,量变和质变的方法论也起着重要作用。
平时和朋友相处,每一次的关心、每一次的交流都是量变。
当这种交往积累到一定程度,彼此之间就会形成非常深厚的友谊,这就是质变。
你不能平时对朋友不闻不问,突然就想要和人家成为至交好友,那是不现实的。
三、给我们的启示。
3.1 这个方法论告诉我们要有耐心。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
就像种树,你不能刚种下种子就想让它马上长成参天大树。
得耐心地浇水、施肥,等待它慢慢地生长,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量变,最终才会成为大树这个质变。
生活中那些急于求成的人,往往什么都做不好,因为他们忽略了量变的重要性。
《历史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历史学方法论》读书报告历史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简介
《历史学方法论》一书是法国历史学家罗南·吉拉尔的经典之作。
本书深入探讨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为历史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思考。
主要观点
- 吉拉尔认为历史研究不仅仅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和事实的呈现,更重要的是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背后的历史趋势。
- 历史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文献的分析与解读、人物的研究与评价等。
这些方法互相交织,相辅相成,构成了历史研究的系统性。
- 历史研究要注重批判性思维,不能只凭直觉和主观臆断,而应该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对历史研究的启示
- 历史学方法论的研究对历史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够进行科学而深入的历史探索。
- 历史研究需要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够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 在历史研究中,重要的是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受主观情感和偏见的干扰,用事实和证据说话,使研究结果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总结
《历史学方法论》是一本对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进行全面探讨的重要著作。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正确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这对于我们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历史学研究者应该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客观中立的态度,以科学的方法和可靠的证据来进行研究,以获得更准确和深刻的历史认识。
方法论读书报告

《矛盾论》读书报告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发表了《矛盾论》,全文两万多字,表述了他对于矛盾论的见解。
而之所以提出矛盾论的说法,正是为了对抗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
《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两篇重的哲学论文之一,主要是在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为了清算党内的“左”的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从而统一全党思想,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转变,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作。
当时,共产党在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成败经验,加上抗战时的延安相对远离战火,使得毛泽东有条件和可以完成这样的哲学总结。
《矛盾论》的发表,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
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章中也提及“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花了一些时间阅读完了全文,文章充满了哲学思辨,围绕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观点展开。
文章最开始是这样一段话:“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
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
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六个问题正是这篇文章在主要论述的内容。
文章接下去以这里个问题分为了六部分,分部论述。
第一部分:两种宇宙观文章写道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法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拉伦茨《法学方法论》读书报告----《法学方法论》中的法学与法学方法论在《法学方法论》的引论中,拉伦茨对法学作了以下界定:以某个特定的,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法秩序为基础及界限,借以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问,即狭义的法学。
在另一场合,拉伦茨又指出,法学是指按照特定方法对实在法进行的思想的诠释和领悟,即所谓的法律教义学(rechtsdogmatik),包括比较法、法学方法论和法的一般理论,其承担着三重任务:解释法律、发展法律和整合法律资料。
据此,拉伦茨对狭义的法学即法教义学的理解,已超出了传统法教义学的范围。
在德国学界,如果以德国自然法学家托马修斯(christian thomasius)为分界点,有两个用语可以表示法学的含义。
在托马修斯之前,德语中法学一词为jurisprudenz,直接采自拉丁语jurisprudentia。
jurisprudentia由juris(jus,主要指法律实务)和prudentia(实践智慧)组成,强调了法学的实践品格。
在托马修斯之后,法学一词日益由rechtswissenschaft表达,其直译为法律科学,一般包括法哲学、法史学、法社会学、比较法学和法律教义学。
虽然rechtswissenschaft与jurisprudenz互换使用的情况仍然存在,但jurisprudenz现只更多指rechtswissenschaft出现以前的法学,和今天狭义的法学,即法律教义学,意为有关现行法律的学说。
由此可见,拉伦茨所谓的狭义的法学即其所称的法律教义学,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教义学,亦非较为广义的法律科学,而是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教义学和法律科学的部分内容。
但是,在上述用语的使用上,《法学方法论》存在着互换的混乱状况,例如,该书在引言对法学所作的界定,用的是狭义的法学(rechtswissenschaft im engeren sinne),即jurisprudenz,在第二章表述法学方法论时用的是jurisprudenz(methodenlehre der jurisprudenz),但是,该书的标题用的却是广义的法学rechtswissenschaft一词,在行文中又将jurisprudenz与rechtswissenschaft 互换。
卡尔·拉伦次法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读书报告摘要卡尔·拉伦茨在?法学方法论?一书中提出了“价值导向的思考〞方法,并提供了一整套的法律解释和法的续造之标准,意图通过提供这些方法,对法律的价值判断做事后审查,以防价值判断成为法官的纯粹个人立场。
笔者对该书的主要容做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就自己读该书的体会做一梳理,提出了一些反思。
关键词:方法论;法律解释;法的续造;反思卡尔·拉伦茨是德国法学家,新黑格尔法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奉献在民法学领域,一生笔耕不辍,其对德国法学及法律实践的影响至深至远,其中影响最大的著作是?法学方法论?。
这部著作是卡尔·拉伦茨在回应各种学术挑战而形成的重要著作,由学者爱娥翻译的学生版,在全文版的整体框架不变的情形下,节略了论及历史、批判性局部,用拉伦茨自己的话语表述就是:学生版主要满足那些希望能比拟迅速的获得一个梗概,而又不至为全文版远远“绕道〞到19世纪的本书篇幅所惊退的读者[1]。
即便如此,由于本书的博大精深,以及两地学者用语上的一些差异,还是造成阅读过程中的不少困惑。
本文主要是对该书的一些浅显的理解和思考。
一、全书的主要脉络作者一开场就点明书名所谓的“法学〞是指:以特定法秩序为根底及界限,藉以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问。
这种学问的根本问题在于,在法律判断中经常包含价值判断,而一般认为,对于价值判断不能以科学的方法来审查,它只是判断者个人确信的表达。
然而,法律家仍须以一定的方法来处理法律问题,作者希望藉本书指出,法学针对“价值取向〞的思考也开展出一些方法,借助它们可以理解及转述既定的价值判断,对这些价值判断也可以作合理的批评。
另一个考虑的重点是“法〞本身。
假使应该由法的特制来确定法学、法学方法论及其思考的方式特征,就必须对法学的研究客体有更详尽的认识。
事实上,每种法学方法论都取决于其对法的理解。
再者,因为法学必然涉及文字容的理解,因此诠释学对于法学有重大意义。
方法论读后感

方法论读后感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方法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方法论读后感》。
成功方法论一、信仰:1.相信这世界上有人爱我们。
2.只要充分相信自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足够持久。
3.有耐心有决心的人无往而不利。
4.只要你不认输,就有机会!5.不要怕有疯狂的想法,只要你肯努力。
6.胜利,是属于最坚韧的人。
7.现实中的恐惧,远比不上想象中的恐怖那么可怕。
8.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9.世界上极需这种人才,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克服种种阻力完成任务。
10.相信自己拥有无限的潜能,没有什么是无法缔造的。
二、原理:1.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2.为了赢得胜利,也许你不得不干一些自己不想干的事。
3.恰当的示弱改态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处境。
4.历经严酷的训练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
5.速度决定成败。
6.正确的方法策略比埋头硬干更重要。
7.安逸的环境容易使人腐朽,势必会减慢甚至阻碍一个人的发展。
8.疯狂的实践操练能够练就过硬的惊人本领。
9.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
三、原则:1.只有自己去做,才可能知道能否成功。
2.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
3.最关键的是,做目前最清楚的事情,而不是观望远处模糊的。
4.执着追求,永不放弃。
5.不欺人祸人,不欺己惑己。
6.宽容对待他人,严格要求自己。
7.保持头脑清醒,保持真我。
8.惜时守时。
9.绝不草率冲动行事。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最重要的是,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坚持原则。
四、要求:1一定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闲暇时光,不要让任何一个发展自我的机会溜走。
2.“魔鬼”隐藏在细节中,永远不要忽视任何细节。
3.千万不要纵容自己,给自己找借口。
4.要有信心,把握自己的未来。
5.不要沉沦,在任何环境中你都可以选择奋起。
6.要敢于战胜一切恐惧。
7.主动锻炼自己,培养果决的性格。
要立即行动,不要拖延。
8.目标要明确,信念要坚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论》读书报告
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发表了《矛盾论》,全文两万多字,表述了他对于矛盾论的见解。
而之所以提出矛盾论的说法,正是为了对抗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
《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两篇重的哲学论文之一,主要是在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为了清算党内的“左”的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从而统一全党思想,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转变,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作。
当时,共产党在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成败经验,加上抗战时的延安相对远离战火,使得毛泽东有条件和可以完成这样的哲学总结。
《矛盾论》的发表,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
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章中也提及“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
花了一些时间阅读完了全文,文章充满了哲学思辨,围绕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观点展开。
文章最开始是这样一段话:“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
因此,我们
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
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
“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六个问题正是这篇文章在主要论述的内容。
文章接下去以这里个问题分为了六部分,分部论述。
第一部分:两种宇宙观
文章写道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就是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去看世界,最为重要的是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第二部分: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是说,矛盾存
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
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第三部分: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和相对性。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
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
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都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
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
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第四部分: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
展规定或影响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五部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在同一性中存在著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著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著共性。
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有著绝对的东西”。
第六部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矛盾的斗争性的问题中,包含著对抗是什么的问题。
我们回答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第七部分:结论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对矛盾观进行了总结。
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
就我总结而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主要内容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者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同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连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达出来,没有特殊型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还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同一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
面。
毛泽东同志在论述矛盾观的哲学概念之余,也举了很多例子,他熟练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言论,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的矛盾,以及和国民党当时的矛盾。
他认为“我们的教条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须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各别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才有可能充分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以后,还必须继续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或者新冒出来的具体的事物。
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
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
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
根据矛盾观的世界观,我们也可以运用其的方法论。
我们要用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对待问题。
即要一分为二。
我们要承认矛盾,从而分析,揭露,解决矛盾,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937年发表的《矛盾论》放到今天也仍有不少的借鉴之处,我们要坚持矛盾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