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易混虚词辨析(四)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复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掌握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
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
我们在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掌握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
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训练1.(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连词,来(2)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介词,因为(3)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连词,因为(4)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把(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6)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凭借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
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
语文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文言虚词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
高考七个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一)以(因为)——是介词还是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以”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辨析方法】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作介词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作连词【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以”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二)动+以+动——“以”表修饰?还是表目的?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④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辨析方法】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①②④句中“以”连词,表修饰;③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是介词还是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③怀王与诸将约曰。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㈡[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十二、矣[yǐ] ⑴助词。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4、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
背背背!高考易混词语辨析
高考语文成绩:
高考易混词语辨析
131
分
得语文者得天下。我觉得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包括文言文实词 虚词的积累,成语典故的积累,病句类型的积累,诗词常见写作手法和情 感风格的积累,好句好段的积累,热点作文素材的积累等,积累内容可参 考考试中的错题好题,语文辅导书,老师讲课内容,关于作文素材的课外 杂志等。一本分类明确,高效清晰的积累本将使高中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2015 云南省高考文科状元 邵俊莲
向对方当事人给付的一定数量的款项, 具 有担保作用和证明合同成立的作用。 19. 原形&原型 【原形】 原来的形状, 本来的面目, 含贬义。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 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 中的人。 20. 保护&维护&庇护&袒护 【保护】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如 “保 护眼睛” 。 【维护】 维持保护, 使免于遭受破坏, 如 “维 护集体利益” 。 【庇护】 重在 “庇” , 有袒护、 保护的意思, 如 “庇护坏人” 。 【袒护】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 或保护, 如 “袒护孩子” 。
如 “爆发革命” 。 【暴发】 突然发财或得势, 多含贬义, 如 “暴 发户” ; 也可指突然发作, 如 “山洪暴发” 。 16. 必须&必需 【必须】 副词, 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 一定要,如 “学习必须刻苦钻研” ;还用 来加强命令语气, 如 “你必须去” 。 【必需】动词,指一定要有,不可少,侧 重于不可或缺, 如 “日用必需品” 。 17. 窜改&篡改 【窜改】改动文件、成语、古书等,单指 文字改动, 不含贬义。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 理论、 政策等, 含贬义。 18. 订金&定金 【订金】订购商品等预付的款项。 【定金】一方当事人为保证合同的履行,
高考语文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A•【按照·依照·遵照】“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或精神。
B•【本来·原来】二者都是副词。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必然·必定·一定】三者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
“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这样”的趋势或结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而“必然”和“偶然”对举,“必然”是形容词,偶尔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
“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
“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
•【毕竟·到底】“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中表追究。
•【不免·未免】二者都是副词,都作状语,都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区别是:“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
C•【曾经·已经】二者都是副词。
“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已经”强调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常常·往往·经常】三者都是副词,表示多次、多数、不断发生。
区别是:“常常”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它既表示时间,又表示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
“往往”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表现在一定条件或前提下将要出现的情况,如“我们有些同志理论上承认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往往就把这个基本观点忘掉了”。
20组易混虚词辨析
结束
9.即使/尽管/不管 [即使] 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如“即使你当时在场,也未 必有更好的办法”。 “即使”所表示的条件, 可以是尚未实现 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 [尽管] 副词,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如“有意见尽 管提出来”;也可做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 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如“尽 管他不接受我的意见,我有意见还是要向他提”。 [不管] 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 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 下文多用“都、 总”等副 词跟它呼应,如“不管远不远他都不去”。
语文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清单二
20组易混虚词辨析
结束
[例句] ①听了编撰了《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的叶开的讲话 后,与会代表先是报以热烈的掌声,继而 暗暗佩服他的勇 气与才情。 ②这几天张先生感觉身体发沉, 既而 全身酸痛,到医院一 检查,才知道自己得了节后上班综合征。
语文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清单二
语文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清单二
20组易混虚词辨析
结束
[例句] ①明星博客被盗用事件 一再 发生, 也对网站管理提出了更高 要求,如何让博友用得放心感到安全,是一个需要认真在技 术层面加以完善解决的问题。 ②公司代表 再三 强调:对于这些药品,公司不收取一分钱, 全部免费赠送。
语文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语文
做副词时,共有两个义项:①或多或少,如“这句话
多少有点儿道理”;②稍微,如“一立秋,天气多少有点儿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高中语文易混虚词误用辨析
高中语文易混虚词误用辨析1.毕竟究竟1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究竟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2比如说,歌颂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
毕竟哪种态度是我们需要的?“毕竟”用在肯定句中,强调原因或结果;"究竟"可以用于疑问句中,追究事情的本相,而"毕竟"不能。
例中两词应互换。
2.大抵大概3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夏间便大概回到母家去消夏。
4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概只能如此而已。
“大抵”能表示数量范围,有“大半”“大部分”之意,而“大概”却只是表示约数。
在表示估计语气的时候,“大抵”重在肯定,“大概”重在猜测。
两例中的“大概”都应换成“大抵”。
3.何况况且5语法知识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况且你这个搞编辑工作的人。
二者都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但“何况”还有以下用法,即它引出的后分句重在与前分句构成对比,用甲烘托乙,表示甲如此,乙更是如此。
例中“况且”应换成“何况”。
4.径直径自竟自6他这样迟疑时,思想又上了相反的两种循环起伏的老路,所以提起笔来又放下,不能径自写下去。
7没有人教他,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径自学会了画画;又没跟家人商量,竟自辞职办起了一个书画社。
“径直”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间断;“径自”表示某一个人或某一方面单独做某事,多含贬意;“竟自”,竟然,多用于表现人们对某人做事的结果感到意外。
例6中的“径自”应换为“径直”;例7中的“径自”“竟自”互换。
5.未免不免8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做起活来未免慢一些。
7老吴不免太不会说话,本来挺简单的事叫他弄复杂了。
“未免”同一些词语搭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某种过分情况的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
“不免”表示某种结果在客观上不可避免,上述两词应互换。
6.格外分外10得知儿子今年春节不回家,他心里分外不高兴。
高考语文备考之20组常见易混虚词辨析
1.按期一按时按期:副词,依照规定的限期。
例:我国唯一以"子路问津"典故命名的书院问津书院一期本体维修及二期修缮复原工程已按期完工,三期室外配套工程亦将启动。
按时:副词,依照规定或约定的时间。
例: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多留课外作业。
2 .本来—原来本来:做副词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原先、先前,二是表示理所当然。
例: 我本来不知道,到了这里才听说有这么回事。
原来:做副词时,表示发现真实情况。
例:我说夜里怎么这么冷,原来是下雪了。
【关键点助记】前者强调原先的情况,多用于上半句,下半句有时有"可是、但是"与之呼应;后者强调对先前的真实情况有所发现或醒悟,多用于下半句,时常是用真实情况对上半句加以说明或解释。
3・不免一未免不免:免不了。
例: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更好继承,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教材"去中国化"的做法不免让人心寒。
未免:副词,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不免。
例: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未免太不礼貌了吧。
【关键点助记】"不免",只能用于肯定句中;"未免"常与程度副词"太""过于”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等连用,表示对某事委婉地给出否定评价。
4 .不只一不止不只:连词,不但,不仅。
例:最近,人们都很关注垃圾处理的事儿。
不过,城市垃圾处理不只"分类"那么简单,它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
不止:做副词时,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例: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止一个人。
5・从而一进而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例:英国研究人员最新研究认为,睡眠不足11个小时的学龄前儿童,会更想吃东西,尤其是他喜欢的零食,从而容易发胖。
文言文七个易混淆的虚词
文言文7个容易混淆的虚词(一)以(因为)——介词?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辨析方法】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作介词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作连词【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不赂者以赂者丧。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
(二)动+以+动——修饰?目的?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
【辨析方法】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
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
【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各各竦立以听。
敛赀财以送其行。
举匏樽以相属。
答案:句中“以”连词,表修饰;句中“以” 作连词,表目的。
(三)与(和)——介词?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
怀王与诸将约曰。
吾今与汝无言矣。
分析:四句中的“与”都解释为“和”,句“与”前后两项合起来作一个成分,作连词;句“与”前后是两项不能同作一个成分,作介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清单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何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1)水何澹澹。
(《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在阅读和答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然后一一代入,进行筛选,就不难确定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其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可译为“它”“他”(包括复数)。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列为高考的范围,这是高中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也是平常阅读文言文必备的知识。
但在高中毕业生中要准确地掌握这些虚词也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学生翻译文言虚词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一、根据虚词所处的位置推断虚词的用法。
虚词的意思用法跟虚词所处的位置有一定的联系,处于句首、句中、句末它们的意思用法就不同。
例“乎”经常用在句末和用在句中,用在句末一般都是语气词,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问语气,有的表揣度、商量语气,有的表感叹语气等。
如: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用在句末表揣度语气,相当于“吧”。
如: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乎”也用于句中,相当“于”,可译为“在”“对”。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又例“也”也经常用在句末和句中。
用于句末表各种语气,有的表判断语气,有的表陈述语气,有的表解释语气,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诘语气等。
如:勿从俱死也!(《鸿门宴》)用于句末表祈使语气。
如:独五人,何也?(《五人墓碑记》)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表判断解释语气。
如: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病梅馆记》)用于句末表肯定、感叹语气。
如: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用于句末表反问语气。
“也”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又例“其”用于句中表反问,表商量,表示祈使,表示揣度等各种语气。
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
如: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表商量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易混虚词辨析(四)
31.究竟毕竟
二者都是副词,表示终于、到底,在表示判断时,两者可以互换。
其区别是:究竟表示追根求底,常用于问句(疑问、设问、反问)中,究竟有时还作名词,指实际情形,如他想到门口看个究竟;毕竟是终于、最后的意思,表示客观情况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用于陈述句中,如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32.绝然决然
二者都是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不同的是:绝然有断然、绝对的意思,如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最后一个。
决然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形容很坚决,如决然返回;另一种是表示必然、一定的意思,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
33.况且何况
二者都指在已经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里的再说,都是连词。
其区别是:何况常用在反问句里,表示甲事物已是如此,乙事物当然更是如此,相当于口语里的甭说、甭提(但甭说、甭提没有反问语气)这一类用法,而况且没有这种用法。
如上海地方那么大,况且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一下子怎么找到他呢,他连最基本的字都不认识,更何况写文章了。
34.临时暂时
临时当时,暂时,非正式性、非固定性。
如:明天集合的地点临时再通知你们。
暂时重在表时间短。
如:老师叫我们暂时休息一会儿。
35.另外此外
另外除此之外,表另提下文。
如:我还要跟你谈另外一件事。
此外除了前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
如:院子里种着两棵桂花树,此外还有几棵梅花树。
36.屡次一再
屡次多次,强调动作的次数。
如:他屡次违反校规。
一再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的重复。
如:他一再说不是他的过错。
37.偶尔偶然
二者都是副词,都指不经常。
其区别是:偶尔是说次数极少,如他常常写小说,偶尔也写诗;偶然除了表示次数少之外,还有不是必然的的意思,还可以构成偶然性,如他偶然遇到了一个阔别多年的同学。
38.岂但不但
都是连词,都可表示递进关系。
岂但多用于书面语,常带有反问语气;不但书面、口头都常用,不带反问语气。
岂但常与也还又更等搭配使用;不但除能与以上副词搭配外,还可与而且反而反倒等搭配使用。
如这本书要的人可多了,岂但你们几个,他不但有科研头脑,而且有实干精神。
39.恰好恰巧
恰好正好。
如:你来得恰好,我正要找你。
恰巧凑巧。
如:我来找你,你恰巧不在家。
40.仍旧仍然
二者都是情态副词,都指照旧,常可以互换,只是仍然语气略重一些。
其主要区别是:仍旧强调跟从前一样,如他虽然遇到许多困难,可是意志仍旧那样坚强;仍然除有仍旧的意思外,还有原来的想法、做法不改变,即还是的意思,文言色彩较浓,如掌柜的也仍然同平时一样,笑着对他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