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

增感屏对影像效果有何影响?答:①增加影像对比度,使用增感屏所获照片对比度高于无屏的照片影像。

②降低影像清晰度,这是使用增感屏的最大弊端,主要是荧光体的光扩散、屏-片的密着状态、X 线斜射效应等原因造成。

③影像颗粒性变差。

2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有哪些?答:胶片γ值、X 线质(kV )、X 线量和灰雾。

用γ值大的胶片比用γ值小的胶片获得的照片对比度大,即使是对X 线吸收差异较小的脂肪和肌肉组织在照片上也能辨别。

X 线质(kV ):高kV 摄影时影像表现出低对比度的影像效果,低kV 摄影时影像表现出高对比度效果。

X 线量:一般认为mAs 对X 线照片对比度没有直接的影响,但随着X 线量增加,照片上低密度影像的对比度有明显好转。

灰雾越大、照片对比度越低。

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有那些?答:主要有管电流毫安秒(mAs )、管电压(kV )、摄影距离、屏-片系统、胶片的冲洗处理等。

mAs 是影响密度的主要因素,在正常的X 线摄影曝光范围内,密度与X 线曝光量成比例。

D 与kVn 成正比,同时kV 的改变会改变图像对比度。

摄影距离 X 线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随摄影距离增大,X 线的强度下降,照片的密度减低。

屏-片系统 增感屏的增感率越高,或胶片的感光度越高,所获得的照片密度越大。

4.散射线的抑制和排除各有哪几种办法?请简单写出各种办法的原理.答:抑制:遮线器、滤过板。

排除方法:空气间隙法、滤线栅法。

原理:遮线器:控制照射野大小,减少不必要的照射面积,并将与X 线束方向不同的焦点外X 线吸收掉。

滤过板:将适当厚度的金属薄板,如铝板、铜板等,置于X 线管窗口处,吸收原发射线中波长较长的无用射线,从而减少散射线。

空气间隙法:是利用空气可吸收能量较低的X 线及X 线衰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在增加体-片距后,一部分与原发射线成较大角度的散射线射出胶片外,同时到达胶片的散射线强度大大减少。

滤线栅法:滤线栅是将薄铅条夹持在易透过X 线的填充物中,使其固定在相互平行或形成一定斜率的状态,摄影时,置于人体与胶片之间,使X 线中心线对准滤线栅中心,此时因散射线与铅条成角,不能透过铅条间隙,大部分被吸收掉,减少了胶片上接受的散射线量,有效地改善了胶片对比度,提高了影像质量。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经典资料名词解释1、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年和月)来表示即骨龄。

2、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尤其是骨的钙盐含量降低,骨组织会发生软化。

3、骨膜三角:恶性骨肿瘤的骨膜新生骨引起骨膜增生的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称为骨膜三角。

4、假肿瘤征:绞窄性肠梗阻或闭袢样肠梗阻时,引起肠腔充满液体,在腹平片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

5、龛影:胃壁局限性溃疡形成的凹陷为钡剂充盈,故在切线位时呈现局限性向胃轮廓外突出的钡影,称为龛影6、天然对比: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的密度和X线照射方向上厚度的不同,在X线片上或透视电视屏上形成有对比的图像,这种自然存在的对比称为天然对比,即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密度和厚度的差异7、IVP :静脉肾盂照影,根据有机碘在静脉注射后,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而进入肾小管,最后排入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使尿路显影。

8、脑膜尾征:见于脑膜瘤,在CT及MRI增强检查上邻近肿瘤的硬脑膜可见明显的强化9、模糊效应:脑梗死后2-3周,梗塞区因脑水肿消失和吞噬细胞浸润,CT上密度相对增高而成为等密度。

10、介入放射学:在影像诊断基础上,利用导管等器械,在影像设备导向下,对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化和生理等资料以明确病变性质的技术。

11、肾自截:肾结核、病变波及全肾形成肾大部分或全肾钙化,肾功能消失。

填空题1、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是影像的图像;2、影像的图像是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形如黑白照片一样;X线、CT图像反应人体相邻组织间的密度差别;MR图像反应组织间MR信号差别;超声图像反应组织间超声回声差别;3、观察分析病灶时需注意:病变的位置、病变的分布、病变的数目、病变的形态、病变的大小、病变的边缘、病变的密度、信号或回声、病变的周围或邻近情况;4、影像诊断原则:合理检查、熟悉正常、辨别异常、结合临床、作出诊断5、x线本质为电磁波,特性:穿透性、感光效应、荧光效应、电离效应。

医学影像学期末重点总结(整理版)

医学影像学期末重点总结(整理版)

医学影像学总论影像诊断学:X线、CT、DSA、MRI、介入放射学:DSA、超声、CT、MR第一章医学影像学总论一.(概述、优缺点、适用范围)一. X线成像X线成像1.X线产生原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自由活动的电子群②电子群在高压电场和真空条件下高速进行③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通过人体后的衰减的X线作用于胶片或采集板上使胶片上的化学物质(溴化银)产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图像2.X线特点①X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诊断用X线波长为0.008~0.031nm,比可见光短得多,肉眼不可见②主要特征:(1)穿透作用,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

X线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越短(2)荧光作用,能激发荧光物质(如铂氰化钡、钨酸钙等)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X线透视的基础(3)感光作用,可使涂有卤化银的胶片感光,X线摄影的基础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线量多,在图像上呈白影。

反之,物质的密度低,比重小,吸收的X线量少,在图像上呈黑影电离作用,可使物质的分子分解为正、负离子。

空气的电离程度(正负离子量)与空气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放射剂量学的基础生物效应,可使机体和细胞结构受到损害甚至坏死,损害程度与吸收X线量的大小有关,放射治疗学的基础和放射防护必要性的依2.优缺点分类:X线检查方法包括:普通X线检查(荧光透视和摄影)、特殊检查(体层摄影、软线摄影等)、造影检查。

1 透视:①透视的主要优点是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

②透视的主要缺点是荧屏亮度较低,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别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

2 摄影:①摄影的主要优点是成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对于较厚部位以及厚度和密度较小的病变比透视容易显示;照片可作永久记录,长期保存,便于复查时对照和会诊。

②摄影的主要缺点是每张照片仅是一个方位和一瞬间的X线影像,为建立立体概念,常需作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费用比透视稍高,但相较其它影像学检查如CT、MRI则相对低廉。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

增感屏对影像效果有何影响?答:①增加影像对比度,使用增感屏所获照片对比度高于无屏的照片影像。

②降低影像清晰度,这是使用增感屏的最大弊端,主要是荧光体的光扩散、屏-片的密着状态、X 线斜射效应等原因造成。

③影像颗粒性变差。

2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有哪些?答:胶片γ值、X 线质(kV )、X 线量和灰雾。

用γ值大的胶片比用γ值小的胶片获得的照片对比度大,即使是对X 线吸收差异较小的脂肪和肌肉组织在照片上也能辨别。

X 线质(kV ):高kV 摄影时影像表现出低对比度的影像效果,低kV 摄影时影像表现出高对比度效果。

X 线量:一般认为mAs 对X 线照片对比度没有直接的影响,但随着X 线量增加,照片上低密度影像的对比度有明显好转。

灰雾越大、照片对比度越低。

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有那些?答:主要有管电流毫安秒(mAs )、管电压(kV )、摄影距离、屏-片系统、胶片的冲洗处理等。

mAs 是影响密度的主要因素,在正常的X 线摄影曝光范围内,密度与X 线曝光量成比例。

D 与kVn 成正比,同时kV 的改变会改变图像对比度。

摄影距离 X 线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随摄影距离增大,X 线的强度下降,照片的密度减低。

屏-片系统 增感屏的增感率越高,或胶片的感光度越高,所获得的照片密度越大。

4.散射线的抑制和排除各有哪几种办法?请简单写出各种办法的原理.答:抑制:遮线器、滤过板。

排除方法:空气间隙法、滤线栅法。

原理:遮线器:控制照射野大小,减少不必要的照射面积,并将与X 线束方向不同的焦点外X 线吸收掉。

滤过板:将适当厚度的金属薄板,如铝板、铜板等,置于X 线管窗口处,吸收原发射线中波长较长的无用射线,从而减少散射线。

空气间隙法:是利用空气可吸收能量较低的X 线及X 线衰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在增加体-片距后,一部分与原发射线成较大角度的散射线射出胶片外,同时到达胶片的散射线强度大大减少。

滤线栅法:滤线栅是将薄铅条夹持在易透过X 线的填充物中,使其固定在相互平行或形成一定斜率的状态,摄影时,置于人体与胶片之间,使X 线中心线对准滤线栅中心,此时因散射线与铅条成角,不能透过铅条间隙,大部分被吸收掉,减少了胶片上接受的散射线量,有效地改善了胶片对比度,提高了影像质量。

医学影像学知识总结(详细版)

医学影像学知识总结(详细版)

影像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总论X线成像(1)X线的产生以及特性1.穿透作用:成像基础2.荧光作用:透视检查的基础3.感光作用:X线摄影的基础4.电离作用:放射剂量学的基础5.生物作用:可使细胞组织产生抑制、损害甚至坏死。

※用于诊断的特性包括穿透作用、荧光作用、感光作用※X线防护原则X线防护的三大基本原则:防护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

实际工作中要遵循: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三项原则。

(2)人体X线吸收量主要取决于待检组织的密度和厚度(3)X线在人体内透过率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气体>脂肪>液体和软组织>骨(4)X线诊断原则是全面观察、具体分析、结合临床、作出诊断(5)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的是DR;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重叠的骨骼和软组织影,突出血管影像的是DSA(6)造影检查分为直接引入(胃肠道造影,瘘道造影,椎间盘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等)和生理排泄(如静脉尿路造影)(7)根据组织对人体结构对x线吸收量的差异,可将影像分为三类:1.高密度影:如骨骼,X线片呈白色2.等密度影像:如肌肉、内脏和液体等,X线片呈灰色3.低密度影像:如脂肪和气体密度低,X线片上呈灰黑色和黑色X线在人体内透过率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气体>脂肪>液体和软组织>骨(8)透视和摄片的比较1.透视优点:①观察运动;②任意角度(体位)观察;③操作简单,立即出结果;④费用少;⑤适于胸透、急腹症、消化道钡餐、骨折复位、异物摘除、心血管检查等。

缺点:①影像不能永久记录(具备影像增强器,磁带记录除外);②细微结构、厚密组织显影不清,如观察肾输尿管结石则不能常规透视诊断;③时间长,接受X线量多。

2.X线摄影优点:应用广,受照X线量较少,人体细微结构及厚密度组织均能显示清楚,永久记录。

缺点:不能检查器官功能;费用大。

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1)CT值:表示单位体积对X线的吸收系数,将吸收系数换算呈CT值,作为表达组织密度的统一单位。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总结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它通过应用不同的成像技术,如X射线、超声、CT、MRI等,对患者进行非侵入性的体内成像,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决策。

本文将对医学影像诊断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X射线成像X射线成像是最常见和最早应用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它通过通过放射性物质(如铅)的屏蔽,将X射线透过人体后所产生的影像记录下来。

常见的X射线检查包括胸部X射线、骨骼X射线等。

在胸部X射线检查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阴影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来判断肺部是否有异常,如肺炎、肿瘤等。

而骨骼X射线检查可以用于诊断骨折、骨质疏松等骨骼疾病。

二、超声成像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的原理,获取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它具有成本低、无辐射、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超声检查主要应用于妇产科、肝脏、胆囊、乳腺、心脏等器官的检查。

在妇产科中,超声可以用于孕产妇的孕期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等检查。

在肝脏方面,超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大小、结构、是否存在肿瘤等。

三、CT成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是利用旋转X射线源和探测器来获取多个切片图像,并通过计算机重建形成三维图像。

CT成像的优点是图像分辨率高,可以观察到细微的病变。

CT扫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头颅、胸部、腹部等脏器的检查。

例如,头颅CT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颅骨骨折、脑出血等情况。

腹部CT可以用于检查肝脏、肾脏、胰腺等脏器是否存在肿瘤、囊肿等。

四、MRI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组织中氢质子的信号差异,通过强大的磁场和梯度磁场的作用,获取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图像。

MRI成像的优点是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以显示脑、脊髓、心脏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例如,脑部MRI可以用于检查脑癌、脑血管病变等。

心脏MRI可以评估心室结构、心功能等。

五、放射性核素扫描放射性核素扫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衰变放出的γ射线进行体内显像与功能研究的一种方法。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论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论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论一、引言医学影像检查是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通过使用各种影像设备,如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等,对人体进行无创性检查,以获取内部结构和器官的详细图像信息。

这些图像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监测疾病的进展。

二、X射线检查技术X射线是医学影像检查中最早且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通过将人体暴露在X射线下,通过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来获得影像图像。

X射线检查适用于诊断:骨折、肺炎、肿瘤等疾病。

虽然X射线能够提供较高的分辨率,但由于其辐射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防护措施。

三、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三维影像重建技术,通过将身体部位按层面扫描来获得更加详细和全面的影像。

CT对于检测器官和组织的密度差别非常敏感,因此在对脑部、腹部、胸部等区域的病变进行评估时非常有用。

CT扫描的优点是速度快、准确度高,但其缺点是对辐射的暴露较高。

四、核磁共振(MRI)技术核磁共振(MRI)是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脉冲来产生人体组织的信号,进而生成具有高分辨率的图像。

MRI适用于检测肌肉、关节、器官、血管等组织,对于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更好。

与X射线和CT相比,MRI没有辐射,因此更加安全。

然而,MRI设备昂贵且复杂,扫描时间较长,不适用于急诊情况。

五、超声波检查技术超声波是一种利用高频声波波束来获得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图像。

它是一种无辐射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妇科、胃肠道、心脏和血管等区域的评估。

超声波检查的优点是安全、非侵入性和可重复性强,但由于其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于某些细微结构的评估可能不够准确。

六、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是通过内部摄取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通过检测它们在人体内部的分布来获得图像信息。

放射性同位素检查适用于检测心脏、骨骼、器官功能等方面。

该技术的优点是敏感度高,能够提供代谢和功能信息,但也存在辐射暴露的风险。

医学影像学重点(自己整理的)

医学影像学重点(自己整理的)

5、骨龄:是指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及骨骺和干骺端骨性愈合的年龄。

(对诊断内分泌疾病和一些先天性畸形综合征有一定价值)6、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

(见于炎症、肿瘤、肉芽肿) 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消失,骨皮质边缘模糊。

1、骨质疏松:指一定体积单位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

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故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变细,间隙变宽。

2 骨质软化: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7、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中断(多见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也见于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

3、骨膜增生: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

通常有病变存在。

X线:骨骼密度上升,骨皮质、小梁增厚。

8、骨膜三角(Codman三角):恶性肿瘤累及骨膜及骨外软组织,刺激骨膜成骨,肿瘤继而破坏骨膜所形成的骨质,其边缘残存骨质呈三角形高密度病灶,称为骨膜三角。

是恶性骨肿瘤的重要征象。

9、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动,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Colles’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答:Colles’骨折为桡骨远端3cm范围内横行或粉碎性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跌倒时,前臂旋前,手掌着地,引起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

观察患肢呈银叉畸形、刺枪刀样畸形。

X线表现为:桡骨骨折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掌侧成角,可见骨折线。

常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尺骨茎突骨折。

10、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骨小梁和骨皮质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一名词解释1. 解剖学姿势(p15):人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双上肢下垂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2.部分容积效应(p136):在同一扫描体素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所测的的CT 值不能真实反映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 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的现象3.CT值(p134):由某物质的X线吸收系数与水的X线吸收系数相比较而换算出来的,计算公式为:CT值=(U物——U水)/U水x1000,单位HU4.多普勒效应(p224):当声源以固定的频率发出声波探查移动的界面时,反射声波频率与入射声波频率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频移,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5.CTA(CT血管造影)(p128):实质是血管的增强扫描,经周围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后,在靶血管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使用多层螺旋CT进行快速连续的薄层扫描,并经重组得到血管的直观图像。

6.流空效应(p171):由于信号的采集需要一定时间,快速流动的血液不产生或只产生极低信号,与周围组织结构形成良好对比的现象7. HRCT(p124):高分辨率力CT扫描,是使用较高的X线剂量进行薄层扫描,大矩阵,骨算法重建图像,获得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CT图像的扫描方法。

8..声像图(p219):二维超声检查法又称B型超声检查法,系以不同亮度的点状回声反应界面回声强弱,并以断面图像方式显示出来,属辉度调制型,所形成的回声图像称声像图。

.二填空1.CT值的单位:HU 窗宽,窗位(p134)2.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法(p174)(1)时间飞越法MRA (2)相位对比法MRA(3)对比增强MRA (4)time-slip血管成像技术3.优质X线照片的标准(p25)(1)符合诊断学的要求(2)适当的影像密度(3)恰当的影像对比度(4) 良好的锐利度(5)较少的影像噪声4.对比剂的引入方法,分类(p104)方法:直接引入法和间接引入法分类:高密度的阳性对比剂和低密度的阴性对比剂5.协调处理(p90)也叫层次处理,通过旋转量GA,协调曲线类型GT。

医学影像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概述: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如X射线、CT扫描、核磁共振等,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总结医学影像学考试中的重点知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战考试。

一、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1. 影像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影像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X射线的发现、超声波和CT技术的出现等。

2. 影像学的分类:了解影像学的分类,包括放射学、超声学、磁共振和核医学等。

3. 影像学的原理:掌握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和机制,如X射线的吸收、超声波的回声和磁共振的共振现象等。

二、常见影像学检查技术1. X射线检查:了解X射线的特点、适应症和禁忌症,熟悉X射线片的解读和常见的病变表现。

2. CT扫描:掌握CT扫描的原理和应用,了解不同部位的CT扫描常见疾病的表现和诊断要点。

3. 核磁共振:熟悉核磁共振的原理、安全性和应用范围,了解不同组织在MRI中的信号强度和常见病变的表现。

4. 超声检查:了解超声的应用和优点,掌握超声图像的解读和对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

三、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1. 肿瘤:了解肿瘤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包括肿块的形态、边缘、内部结构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等。

2. 感染性疾病:熟悉感染性疾病在影像学上的特点,如肺炎的X射线表现、骨髓炎的核磁共振示踪和肝脓肿的超声引导穿刺等。

3. 心血管疾病: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冠脉疾病的CT冠脉造影、心脏瓣膜病的超声检查和主动脉夹层的MRI诊断等。

4. 神经系统疾病: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如脑卒中的CT灌注成像、脑肿瘤的MRI显示和脊柱骨折的X射线诊断等。

四、医学影像学临床应用1. 临床诊断:了解医学影像学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如CT在肺结节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MRI在脊柱骨折和关节退行性病变的诊断中的应用等。

2. 术前评估:熟悉医学影像学在手术前的评估中的作用,如手术前CT扫描在骨折复位和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MRI在脑肿瘤手术前的定位和评估中的应用等。

医学影像技术学考试重点

医学影像技术学考试重点

选择题医学影像技术中,哪种成像方式主要利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成像?A. 超声检查B.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确答案)C. 磁共振成像(MRI)D.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在数字X线摄影(DR)中,图像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不包括:A. 探测器的灵敏度B. X射线的剂量C. 图像处理算法D. 摄影室的光线强度(正确答案)下列哪项不是磁共振成像(MRI)的优点?A. 无电离辐射B.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C. 能进行任意方向断层成像D. 成像速度快,适用于急诊(正确答案)关于超声成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超声成像利用高频声波进行成像B. 超声成像对骨骼结构显示清晰(正确答案)C. 可用于检查胎儿发育情况D. 超声成像具有实时动态观察的能力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中,提高图像分辨率的方法不包括:A. 增加扫描层数B. 减小扫描野C. 延长扫描时间(正确答案)D. 使用更细的探测器单元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哪项技术主要用于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的功能及结构?A. 数字X线摄影(DR)B. 心血管造影(正确答案)C. 骨密度测定D. 乳腺钼靶摄影下列哪项不是医学影像技术中图像后处理的目的?A. 提高图像质量B. 改善图像可视化C. 提取更多诊断信息D. 增加图像文件大小(正确答案)关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是一种静态成像技术B. 主要用于观察血管形态和功能(正确答案)C. 成像过程中不需要注入造影剂D. 只能显示二维图像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哪项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时释放出的射线进行成像的?A. X线摄影B. 核医学成像(正确答案)C. 磁共振成像(MRI)D. 超声成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笔记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笔记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笔记一、概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如何利用各种成像技术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门学科要求我们掌握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临床应用,从而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二、主要成像技术X射线检查: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从而在胶片或数字成像设备上形成图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通过多个X射线束环绕人体,再用探测器接收信号,经过计算机重建得到各层面的图像。

磁共振成像(MRI):利用强大的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体内的氢原子发生共振,再根据共振信号重建图像。

超声检查:高频声波在人体内传播,遇到不同组织界面会发生反射或散射,形成图像。

核医学成像:利用放射性物质在体内发出的射线,再用特殊设备接收这些信号,形成图像。

三、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X射线检查:注意调整曝光参数,避免过度曝光或曝光不足。

CT检查:确保扫描层厚、间距等参数设置合理,以便获取最佳的图像质量。

MRI检查:确保患者体内无金属物品,如心脏起搏器等。

超声检查:要求患者保持静止,以免影响图像质量。

核医学成像:注意患者的防护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放射性物质。

四、临床应用与价值每种成像技术都有其特定的临床应用范围和价值。

例如,X射线常用于骨折的诊断;CT在头部和胸部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优势;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适用于脑部、关节等部位的检查;超声在实时监测和介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医学成像则对肿瘤、心血管等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五、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新技术如分子影像、光子计数CT等能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确、更快速的方法。

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也将在医学影像分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

医学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1.螺旋CT(SCT): 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 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 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 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 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CTA: 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 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 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MRA: 磁共振血管造影, 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 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MRS:磁共振波谱, 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 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5.MRCP: 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 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 无须注射对比剂, 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 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PTC: 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 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适应症: 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ERCP: 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 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 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 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 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 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造影检查: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 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 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 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HRCT: 高分辨CT, 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12.CR: 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 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3.T1: 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 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医学影像学整理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学整理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学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1、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机治疗的医学学科。

内容:x线诊断(CR、DR、DSA诊断)、超声诊断、CT诊断及MRI诊断(简答回名解+内容)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血管造影时,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示的成像技术。

3、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填空):屏蔽保护、距离保护、时间保护4、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是一种科技含量高,实际应用价值极大的复杂系统,其将数字化成像设备、高速计算机网络、海量存储设备和具备后处理功能的影像诊断工作站结合起来,完成对医学影像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后处理及显示等功能,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1、星形细胞瘤: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影像一般规律:密度逐渐不均,边界逐渐不清,水肿逐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2、脑膜瘤: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中年女性。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组织学分:为脑膜皮行、纤维型、砂粒体型、过度型型、血管瘤型等15型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颅骨相连,常有钙化,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征”。

3、垂体瘤:鞍内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

>1.0cm为大腺瘤,<1.0cm为小腺瘤。

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压或侵及,强化明显,常有出血。

大腺瘤MR表现:等T1等T2信号,其它表现同CT。

垂体微腺瘤MR表现:增强早期呈不强化的低信号区。

间接征象为垂体高度>8mm,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鞍底下陷。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总结一、X线成像1 .X线的基本特性:穿透性可吸收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2 .X线成像:物质密度越高对X线吸收越多,物质厚度越大透过的X线就越少(厚度越大越白)(1)高密度组织(骨。

r钙化)呈白色影像,(2)中等密度组织(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体液)呈灰白色影像(3)低密度组织(脂肪、含气组织)呈灰黑或深黑色影像3 .注意X线图像上骨骼(包括胸椎肩胛骨锁骨肋骨)呈高密度白影or中高密度灰白影纵膈(主要为心脏大血管)属软骨组织,但是厚度大呈高密度白影肺组织其内主要为气体呈低密度黑影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效避免血管影与邻近骨和软组织影像重叠,可清晰显示血管,DSA图像反映为普通X线照片上的反转图像即普通X线上血管为白色DSA上血管为黑色5 .DSA能够清晰显示直径200μm以上的血管6 .平片:靠自然对比获得的X线摄影图像,即没有造影剂(对比剂)X线对比剂成像基本原理:将能高吸收X线的物质(硫酸铁)或少吸收X线的物质(油脂,气体)导入体内,以提高病灶与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对比度,显示其形态与功能7 .X线特殊检查软X线检查:钳靶或铐靶X管,专门用于乳腺X线检查X线减影技术:单纯软组织或骨组织,〃一次采集,两次曝光,三幅图像”体层容积成像:任意深度、厚度8 .诊断描述时称为低密度,中等密度,高密度。

当病变造成影像密度改变时,描述为密度增高或密度减低二、计算机体层成像(CT)1 .CT是真正的断层图像,X线扫描2 .平扫:不用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普通扫描/非增强扫描)3 .增强扫描: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4 .CT造影:指对某一器官或结构进行造影再行扫描的方法5 .CT成像:含气肺组织呈黑色影像(低密度);肌肉或脏器等软组织呈灰色影像(中等密度力骨组织呈白色影像(高密度)6 .CT能清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软组织间形成对比7 .CT密度不用X线吸收系数表示而用CT值(亨氏单位HU)表示。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在医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各种影像学技术,医生能够对人体内部的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总结医学影像学的重点内容,从基本原理到临床应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第一部分:影像学基本原理医学影像学是以各种成像设备为工具,利用不同物质的特性差异来获取和解读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放射学(X 线、CT、MRI等)、超声影像学和核医学影像学等。

这些影像学技术有各自的原理和特点。

放射学是使用X射线来进行成像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X射线被不同组织和器官吸收的程度不同。

通过拍摄并解读X射线的影像,医生可以发现患者是否有骨折、肺部感染等疾病。

超声影像学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部的反射和传播来成像的技术。

超声波在体内的传播受到组织密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显示出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孕妇产前检查、肝脏、胰腺疾病的诊断等领域。

核医学影像学则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来成像的技术。

这些核素会进入患者体内,通过放射性衰变释放出放射性射线,并被探测器捕获。

医生可以通过分析探测器的信号来获得关于患者内部状况的信息。

核医学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

第二部分: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判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概述。

1. 肺部疾病:在X线胸片上,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肺实变、肺纹理增加以及积液等。

而CT扫描可以更为精确地显示肺部病变,如结节、肺癌等。

2. 骨折:X线影像是最常见的检查手段,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折断端的错位和骨折线。

CT扫描和MRI则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骨折情况和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3. 脑部疾病:常见的脑部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

CT扫描适用于发现脑出血、肿瘤等急性病变,而MRI则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脑部结构的细节,如白质病变、脑梗死等。

第三部分:未来发展方向和创新应用医学影像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考点总结

医学影像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考点总结

医学影像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考点总结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医学影像技术相关专业知识考点总结篇1一、对医学影像的了解简述:自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x线都被应用于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由x线所形成的放射诊断也在不断发展,相继出现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x线摄影(cr)、核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加上超声、核素扫描,组成了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对疾病进行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的新兴科学,它具有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在诊断疾病方面,影像学是通过影像技术手段获得人体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改变的信息,结合临床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而影像(介入性)治疗是在影像的监视下,利用导管或穿刺技术,对病变进行治疗或获得组织学、细胞学、生化或生理资料,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关系极为密切,如大叶肺炎,病理分为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

在充血期,可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升高,但此期影像学(x表现)为阴性;在红色、灰肝变期,x线表现为大片状形态与解剖肺叶一致的典型致密影;在消散期,表现为散在斑片状致密阴形,若病人病程处在此期就诊,x线表现无法与肺结核区别,只有通过结合病史病程经过、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可能获得正确的诊断。

以上例子说明,医学影像学人才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可以说,一个影像学医师首先应是一个临床科的医师,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扎实地学习影像专业的知识。

这便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此外,结合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外语、医学电子学、计算机的医学应用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的内容应包括各种影像仪器的操作,各种疾病影像学表现、诊断和介入影像学。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第一章总论1.X线的产生条件:电子源、两端有高电压、阳极靶面。

2.X线图像的特点:A.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图像清晰,空间分辨力高 B.X线检查的特点:操作简便、检查速度快、经济3.X线的主要用途:○1骨关节疾病的诊断○2胸部疾病的诊断、心脏大血管疾病○3胃肠道疾病的诊断○4泌尿系统的疾病○5其他,子宫输卵管造影等4.X线的特性:穿透作用、感光作用、荧光效应、电离作用。

5.软X线定义:管电压在40kV以下时所产生的X线能量低,穿透力较弱,故为~。

6.CR:(计算机X线摄影)是以X线成像板IP作为载体记录X线曝光后形成的信息,再由激光读出信息并经图像后处理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7.DR:(数字X线摄影)是将X线穿过人体后由平板探测器FPD探测的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8.X线检查技术应用的限度:○1X线照片是2D影像,组织结构相互重叠。

重叠的结构不容易辨别,易漏诊。

○2X线的密度分辨力有限,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和器官、病变不容易分辨。

○3造影检查时,少数患者对对比剂有不良反应,有绝对禁忌症。

○4X线有辐射作用,对于剂量过大,或检查频率过多、检查时间长的项目受到严格的控制。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第一节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1.构成照片影像的五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失真度2.X线照片影像质量受X线管焦点、X线摄影条件、影像信息探测系统、被照体及图像处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3.照片的密度:指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称黑化度。

4.X线照片的特性曲线的组成:足部、直线部、肩部、反转部。

5.最适于人眼观片的照片密度值是1.0左右,一般照片的影像密度值在0.7~1.5。

6.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是:管电压值、管电流量、摄影距离、探测器和图像处理参数。

7.影像的对比度包括:物体对比度、X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光学对比度、人工对比度。

8.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X线的吸收系数、物体厚度和密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第一章总论X线的产生条件为需要电子源、两端有高电压以及阳极靶面。

X线图像的特点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图像清晰,空间分辨力高。

X线检查的特点是操作简便、检查速度快、经济。

X线的主要用途包括骨关节疾病的诊断、胸部疾病的诊断、心脏大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泌尿系统的疾病以及其他如子宫输卵管造影等。

X线的特性包括穿透作用、感光作用、荧光效应以及电离作用。

软X线指管电压在40kV以下时所产生的X线能量低,穿透力较弱。

CR是以X线成像板IP作为载体记录X线曝光后形成的信息,再由激光读出信息并经图像后处理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DR是将X线穿过人体后由平板探测器FPD探测的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X线检查技术应用的限度包括X线照片是2D影像,组织结构相互重叠,重叠的结构不容易辨别,易漏诊;X线的密度分辨力有限,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和器官、病变不容易分辨;造影检查时,少数患者对对比剂有不良反应,有绝对禁忌症;X线有辐射作用,对于剂量过大,或检查频率过多、检查时间长的项目受到严格的控制。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第一节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X线成像质量的五大要素包括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以及失真度。

X线照片影像质量受X线管焦点、X线摄影条件、影像信息探测系统、被照体及图像处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照片的密度指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称黑化度。

X线照片的特性曲线由足部、直线部、肩部以及反转部组成。

最适于人眼观片的照片密度值是1.0左右,一般照片的影像密度值在0.7~1.5.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包括管电压值、管电流量、摄影距离、探测器和图像处理参数。

影像的对比度包括物体对比度、X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光学对比度以及人工对比度。

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包括X线的吸收系数、物体厚度和密度。

影响光学对比度的因素包括X线质、X线量、胶片γ值以及灰雾。

X线照片密度范围一般是0.25~2.0.照射野指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被检体的曝光面。

照射野<2cm*2cm时,散射线产生很少。

30cm*30cm时散射线达到最大值,严重影响照片质量。

除去散射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抑制其产生,可以使用准直器和滤过板;二是消除已产生的散射线,可以采用空气间隙法和滤线栅法。

滤线栅法的工作原理是在X光拍摄时,将滤线栅放置在胶片和肢体之间,通过铅条间隙到达胶片的X光可以照射到铅条上而被吸收,而被检体发出的散射线因与铅条成角而不能通过铅条间隙,从而大部分被吸收掉,降低了胶片上接受的散射线量,改善了照片的对比度,提高了照片的影像质量。

滤线栅是将薄铅条夹持在易透过X线的填充物中,使其固定在相互平行或形成一定斜率的状态,两面再附加铝板或合成树脂板起支撑和保护作用,成为有一定厚度能吸收散射线的铅栅板。

X线照片的感光效应受到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距和一些固定因素的影响。

感光效应是指在X光摄影中,X光经过身体部位不同程度地吸收后,到达X光胶片而使胶片感光的作用。

照片密度值是对胶片感光效应的定量记录显示。

X光摄影条件的应用包括变动管电压法、固定管电压法、自动曝光法、对数率法及X光摄影条件规范化。

在X光摄影中,解剖学标准姿势是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下肢并拢,足尖及掌心向前,两上肢下垂置于躯干两侧。

头颅体表定位线包括听眶线和听眦线。

颈部体表标志是舌骨对应第4颈椎,甲状软骨对应第5颈椎,环状软骨对应第6颈椎。

在X光摄影技术操作中,不同的屏气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部位,拍摄部位厚度超过15cm时需要使用滤线器。

优秀的骨骼片需要对比度好,骨皮质、骨松质、骨髓腔、周围软组织等影像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关节及其间隙清楚显影,骨、关节及软组织的病变范围、程度及各种X线征象显示清楚。

不同部位的中心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定位,例如头颅后前位中心线是枕外隆凸,头颅侧位中心线是瞳间线垂直台面,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方各2.5cm,腰椎前后位中心线通过第3腰椎,腰椎侧位中心线通过第3腰椎棘突前方约8cm处。

6.手后方的中心线是第三掌骨头(即第三掌骨的远端)。

7.手后方斜向的中心线是第三掌骨头与探测器垂直。

8.腕关节后方的中心线是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

9.腕关节侧方的中心线是桡骨茎突。

10.肘关节前后方的中心线是肘关节中心(内外上髁连线中点)。

11.肘关节侧方的中心线是肱骨外侧髁。

12.肩关节的中心线是喙突水平入射。

13.踝关节的中心线是内踝上方1厘米处。

14.足部前后方的中心线是对准第三跖骨基底部。

15.足部内斜方的中心线是第三跖骨基底部入射。

16.膝关节前后方的中心线是髌骨下缘。

17.膝关节外侧方的中心线是关节间隙。

18.股骨前后方和侧方的中心线是被检测者大腿的中点。

19.一张合格的胸部照片应包括全部胸廓、肺野、肋膈角和下颈部,清晰显示两侧肺纹理的细微结构,双侧肩胛骨应位于肺野外,片内不应有伪影或异物等。

21.胸部侧方的中心线是T4平面的侧胸壁中点。

22.心脏及大血管右前斜方(第一斜位)的中心线应对准第六胸椎,用以观察心脏后缘情况。

23.心脏及大血管左前斜方(第二斜位)的中心线应对准第六胸椎,用以观察食管及主动脉弓的全貌。

24.腹部检查时,立位可查肠梗阻和穿孔,卧位可查结石。

25.MLO指乳腺内外侧斜方位,最常用的是CC即头尾方位。

26.乳腺的源像距一般为40~50厘米。

第四节数字X线检查技术:1.CR的成像过程包括信息采集、信息转换、信息处理和信息存档与输出。

2.CR的参数选择包括协调处理、空间频率处理、动态范围控制和能量减影。

3.DR分为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非晶硅)、间接数字化X线成像(非晶硅)、CCD X线成像、多些正比电离室(MWPC)等。

4.DR一般参数的选择包括脏器名称、kV值的自动或手动选择、固定方式或曲线方式选择、边缘增强选择、剂量选择、标记、骨的黑白显示选择、最大X线脉冲宽度选择和黑化度矫正选择等。

第五节造影检查:1.造影检查是一种人工将能吸收X线的物质导入体内,改变组织和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2.对比剂引入的方式包括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法。

3.普通检查的硫酸钡剂包括稠钡剂和钡餐用混悬液,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3~4:1和钡灌肠用混悬液,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1:4.4.碘过敏试验方法包括静脉注射试验、眼结膜试验和口服试验。

1加权图像显示脑脊液和脑白质,T2加权图像显示灰质和白质,质子密度加权图像显示组织密度。

7.MRI检查的注意事项:患者要取下身上所有的金属物品,如手表、耳环、钥匙等;患者要保持安静,避免运动或说话;检查过程中要听从医生的指示,保持呼吸平稳。

1.MRI的WI拥有高信噪比SNR,适合展示解剖结构。

2.WI更容易显示水肿和液体,因此更容易显示病变。

7.在一个TR时间内,由多个180°重聚相位脉冲获取的回波组成回波链,180°脉冲的数量称为回波链长度(ETL)或快速系数(turbo factor)。

8.TI(反转时间):在IR脉冲序列中,从180°反转到90°激励脉冲的时间间隔。

9.IR的变异序列包括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和STIR(短TI反转恢复)。

10.EPI技术是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可以在一个TR 时间内完成所有数据采集,因此具有最快的扫描速度,这是EPI的基础。

11.与图像质量相关的主要成像参数包括:SNR(信噪比)CNR(对比信噪比)空间分辨力扫描时间R指的是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之间SNR的差异,即CNR=SNR(A)-SNR(B)。

13.空间分辨力指的是可以在图像中识别出相邻空间关系的最小物体的几何尺寸,即对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

14.人体内血管的流动状态包括:层流、涡流、紊流和滞流。

15.时间飞跃(TOF)包括两种现象:高速信号缺失和进入现象。

16.伪影指的是MRI图像中与实际解剖结构不符的信号,可能表现为图像变形、重叠、缺失和模糊等。

17.伪影的常见类型包括:运动伪影、混淆伪影或包裹伪影、化学位移伪影、化学性匹配不良伪影、截断伪影、磁敏感性伪影、拉链伪影和交叉伪影。

18.常用的MRI对比剂是Gd-DTPA(马根维显,钆喷酸蒲葡胺)顺磁性对比剂。

19.对比剂的分类包括:生物分布性:细胞内、细胞外对比剂磁特性:顺磁性、超顺磁性、铁磁性对比剂20.Gd-DPTA的特点包括:弛豫时间长毒性小安全系数高细胞外分布不穿过正常血脑屏障迅速由肾脏排出在人体内结构稳定具有高度溶解性21.MRI的绝对禁忌症包括:心脏起搏器、铁磁性或电子镫骨植入物、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止血夹。

22.MRI的相对禁忌症包括:颈动脉窦起搏器、胰岛素泵、神经刺激器、导联线等非心脏部位的起搏器,非铁磁性镫骨植入物、耳蜗植入物,修补后的心脏瓣膜、体部止血夹以及生理依赖性监测器等可能在高场强MR中开裂的物品。

失代偿性心衰、妊娠、幽闭恐惧症也是相对禁忌症。

23.失超是指超导线圈升温失去超导环境的现象。

24.MRA的主要技术包括:TOF法和PC法、CE-MRA和黑血技术。

25.MR水成像是指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成像技术,具有信号强度高、对比度大,在暗黑背景中含液解剖结构如胆道、囊腔等呈亮白高信号的特点。

26.MR水成像技术包括:MRCP(MR胰胆管成像)、MRU(MR尿路成像)、MRM(MR脊髓成像)、XXX (MR内耳迷路成像)、MRsialography(MR涎腺成像)、MRsalpingography(MR输卵管成像)。

27.MRS是利用质子在化合物中共同振频率的化学位移现象,测定化合物组成成分及其含量的检测技术。

第五章 DSA检查技术1.DSA原理是将采集的受检部位未注入对比剂和注入对比剂的数字图像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

通过将两幅图像的数字信息相减,获得差值信号,并通过对比度增强和D/A转换器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显示器显示,从而获得去除骨骼、肌肉和其他背景组织,只留下血管影像的减影图像。

2.采像延迟是指先注射造影剂,后曝光采集图像的技术。

3.注射延迟是指先曝光采集图像,后注射对比剂的技术。

4.注射流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经导管注入对比剂的量,一般以m/s表示。

5.注射剂量是指对比剂的总用量。

6.注射斜率是指注药的线性上升流速,即对比剂达到预选流速所需要的时间。

7.注射压力是指对比剂进入血管内做稳态流动的压力,单位为PSI。

8.DSA检查技术分类包括:静脉法、动脉法和动态DSA。

9.IV-DSA是经静脉注射对比剂行DSA的检查。

10.IA-DSA是经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放置在靶动脉内注射对比剂来显示靶血管病变的检查。

11.颈动脉造影技术是应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导管顶端一般插至第4~5颈椎平面,然后从导管内注入少量对比剂,经证实确定为颈内/外动脉后即可进行造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