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上的四次新闻改革

合集下载

8192449_旧闻不“旧”妙挖赋新

8192449_旧闻不“旧”妙挖赋新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特殊时刻,重新审视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意义重大而又深远。

担当“社会记录者”的新闻媒体纷纷以此为专题,不遗余力地宣传抗战精神和回顾抗战岁月。

十堰晚报从7月29日起同时推出“寻访十堰抗战老兵”和“打捞十堰抗战记忆”两大系列报道,声势浩大,引人注目。

怎样把“旧”闻写出“新”意来呢?事实上,这组系列报道的打捞和挖整,起步很早。

2015年年初,《十堰晚报》总编辑胡庆东召集精干采编力量,组成专班,数次开会,反复策划“打捞抗战记忆”系列专题。

注定这是一个不平凡的过程。

搜集资料过程中,十堰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明正慧带领《十堰晚报》采编专班成员深入武当山特区挖掘史料;十堰市档案局现行文件中心主任胡晶展示了大量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分校珍贵图片;武当山特区藏道堂武当文化民俗馆馆长郑光春提供大量珍贵的文史资料……尤其是十堰市委党史办副主任桂柏松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不仅一起策划文章篇目,提供大量史料和线索,还帮助审改文章,深钻细研,逐字逐句推敲、研究,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以后的数月间,《十堰晚报》的采编专班在先后走访了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老河口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旧址、十堰市委统战部、十堰市委党史办、十堰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十堰市档案馆、十堰市文物局、十堰市博物馆、丹江口市委宣传部、丹江口市政协、武当博物馆、郧阳革命烈士陵园等单位和部门后,6月下旬,一份拟刊发30多篇“抗战记忆”的详细方案,分别交给有关专家学者审议。

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杨立志教授指出:“从篇目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值得期待。

”;十堰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温明看后说:“很好。

文案基调似应理性平和犀利,突出抗战的残酷性和日本鬼子的野蛮丧失人性。

不能戏剧化抗日过程,那是真刀真枪保家卫国的战斗。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张全晓博士说:“值此抗战胜利日来临之际,搞这样一个系列专题,很好很及时!如果能多搜集到一点关于我党敌旧闻不“旧”妙挖赋新———以《十堰晚报》“打捞十堰抗战记忆”系列为例◎朱江[摘要]通过对过去地方新闻的汇总,采用这种集束式的报道,原先意义上的“故纸堆”获得了新的强大生命力,成了当下的“活”新闻;不仅发挥了宣传、教育作用,还产生了最佳的社会效益。

奏响建党百年舆论最强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建党百年宣传报道综述

奏响建党百年舆论最强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建党百年宣传报道综述

2021/8下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做好建党百年宣传报道,既考验着新闻宣传机构对我们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领会和把握能力,也是对新闻媒体宣传能力、报道水平和人才储备的一次全面检验。

尤其是在移动互联时代,能否运用网络视听和融媒体手段生动鲜活讲好党的故事,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全台之力,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制作播出了一大批接地气、易传播、群众爱听爱看的精品力作,深刻阐释了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坚强舆论支撑。

新闻报道先声夺人2021年1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率先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等特别报道,拉开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宣传序幕。

一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揽全局、谋大事、为长远的卓越智慧,推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时政画说》《时政微周刊》等,把深刻的思想讲透彻,将鲜活的理论讲生动。

二是多角度呈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大型直播特别节目《今日中国》聚焦各省区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特别节目《沿着高速看中国》沿着沈海高速公路、大丽高速公路、乌玛高速公路等,寻迹沿线红色历史,展现当地大美风景和发展变化。

三是巧用“外眼”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

系列报道《外国政要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专访多国政要,讲述他们与中国共产党交往交流的故事,呈现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评价,系列报道《百年大党对外交往》《国际友人的中国情缘》记录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的精彩亮相和政策主张。

四是动态跟进各地庆祝活动。

《新闻联播》播出《中共一大纪念馆今天开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工作正式启动》等报道,新闻频道播出《纪念章是致敬更是一种激励》《青少年走进革命历史展馆红色基因代代传》《学史力行服务实践中办实事解难题》等报道。

百年党史中的红色江西

百年党史中的红色江西

卷首语1“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风雨如晦、山河破碎,历史的洪流把江西推向了潮头浪尖。

人民军队在这里创建,革命道路在这里开辟,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万里长征从这里起步,工运奇迹在这里书写,伟大精神在这里铸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所言:“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

”这里是红色的家园,到处红旗漫卷、红星闪闪、红歌嘹亮,红色故事口口相传。

红色是血、是火、是革命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用信仰、青春和生命凝铸的最亮丽的底色,最鲜明的文化符号。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近代以来,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奋起抗争,但终归失败。

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回望峥嵘岁月,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是在1927年从江西起步的,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开启了“站起来”的革命征程。

8月1日凌晨,随着南昌城头一声枪响,中国共产党拉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

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始了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

两年多时间,井冈山军民先后打退国民党军发动的四次“进剿”、三次“会剿”,龙源口大捷“打败江西两只羊”,黄洋界保卫战“报道敌军宵遁”,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战例。

在这里点燃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培育出薪火相传的井冈山精神。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红军在进军赣南闽西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5年间,更是炮火连天、弹痕遍地,五次“围剿”和反“围剿”成了最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在中国军事斗争史上留下了厚重一笔。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产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

1942年_解放日报_改版的启示

1942年_解放日报_改版的启示

传媒史话● 梁 艳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的启示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新闻改革。

由“一张不完全的党报”到“完全的党报”,这不仅是一次形式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办报理念的转变。

这是党报生存发展适应传播规律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闻事业认识的逐步深化。

由此确立的办报传统和党报的基本理念,对我党的新闻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面对日益紧缩的传媒市场,党报面临的挑战大过机遇,笔者认为,审视整风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对我国党报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无借鉴意义。

改版前《解放日报》的偏位从创刊至改版前10个月的《解放日报》,虽然积极地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报道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介绍了陕甘宁边区的各项成就,但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具体体现在内容安排上有重国外、轻国内的倾向。

国际宣传占了主要版面,国内的社论和消息少,特别是对抗日根据地的报道不充分。

作为党的“喉舌”,本应以报道抗日战争、宣传党的思想为重点,却在实践中偏离了轨道;其次,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意识薄弱。

③宣传明显不足,自由化倾向严重;另外还有报纸的自采稿件质量差、内容不新、编排技术亟需改进等问题。

这些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党的中心工作,脱离了抗日根据地居民斗争的实际。

“纠偏”——改版势在必行1942年全国开展的整风运动和《解放日报》的改版是密切相关的。

陆定一曾说过,“《解放日报》的改版,是1942年党的整风运动的一部分”。

③党内对报纸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结果认为问题之所以存在,一是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人们在思想上还受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的束缚;另一个原因就是报社的编辑、记者受到国外办报和资产阶级办报思想的影响严重;此外,当时全党对党报的认识还严重不足,对如何发挥党报的作用还没有全面考虑,不善于利用报纸指导、推动各项工作。

党史教育100条

党史教育100条

01“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02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03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是由陈望道翻译1920年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

0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举行,会场设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

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05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独秀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0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07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08党的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

09党的二大确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0党的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11七一五“分共”事件,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后失败。

1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31926年7月9日,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14北伐战争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15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

16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是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

17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8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宁冈,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

3 三次报业高潮

3 三次报业高潮
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文化:“打倒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康有为
《中外纪闻》
• 1895年,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纸《 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梁启超担 任编务。 • 1895年11月中旬,《万国公报》改 名为《中外纪闻》,作为自己的机 关报。
梁启超
编排的改进
㈤商业性大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1.注重新闻质量与时效,重视广告与报刊发行。 2.重视直接采访,迅速报道,消息通讯比重增加。 3.1920年秋,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向 美、英、法、德、俄派出7名特派员。瞿秋白、 俞颂华、李宗武成为报道列宁领导的苏联第一批 新闻记者。
租界当局判决章太炎 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
清政府委托律师指控《苏报》和章、邹等“故 意污蔑今上,诽诋政府,大逆不道”。 章太炎蔑视这种审讯,说:“噫嘻!彼自称中 国政府,以中国政府控告罪人,不在他国法院, 而在己所管辖最小之新衙门,真千古笑柄矣!”
章太炎:“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 郎。”
———— 赠 蒋 经 国
• 时间:1907年 • 地点:上海 • 性质:同盟会在 国内创办的第一 家大型日报,也 是于右任创办的 第一家报纸。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1909年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大声疾呼,故曰民呼 1909年 一是“民不敢声,故仅吁耳”;二是“吁” 即“呼”去两点,暗喻民众即便被反动当局挖掉双 眼,仍要呼喊。
(3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爱国民主人士
诗人
书法家
(1879—1964) 陕西三原人
《望大陆》
—于右任
计 利 当 计 万 世 利 , 求 名 当 求 万 世 名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地市级广电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策略——以南通广播电视台庆祝建党百年报道为样本

地市级广电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策略——以南通广播电视台庆祝建党百年报道为样本

重大主题报道,是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围绕一个特定主题而展开的集中的、连续性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报道。

[1]对于主流媒体来说,以重大主题报道引领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自身肩负的职责使命,也顺应了党和政府、受众的需要。

2021年,南通广播电视台(下称“南通广电”)紧紧围绕庆祝建党百年主题主线,以讲述党史记忆、展现高质量发展成效为报道重点,充分发挥全媒体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组合拳”优势,组织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革命老区行同心奔小康”等一系列主题报道,为全市上下庆祝建党百年、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南通广电庆祝建党百年系列重大主题报道创新实践在庆祝建党百年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南通广电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文章:(一)围绕“时”做文章,勾勒党史发展脉络把握关键时间节点做好新闻宣传报道,能够让宣传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产生倍增效应。

这就要求媒体一定要事先充分梳理已知的各类新闻信息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受众的关注点,提前谋划优化报道内容,提高报道的针对性和质量。

在党史学习教育宣传过程中,南通广电注重把握好“三个阶段”的关键时间节点策划宣传举措:从动员大会到“七一”庆祝大会,有序发声、逐渐升温,推出“党史上的今天”“南通红色记忆”“文物里的党史”“革命老区行同心奔小康”等专栏,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发生的大事、要事,南通党史上的重要地标、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全面系统展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在南通的奋斗历程;从“七一”庆祝大会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形成声势、达到高潮,重点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九一八事变”90周年、9月30日第八个烈士纪念日、国庆节、10月10日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解读”“牢记初心使命争取更大光荣”“祖国颂”“请党放心攻坚有我”等专栏,将“七一”重要讲话宣传走深、走实;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到年底,记者深入奋斗一线,以小见大、以微观折射宏观,挖掘了大量鲜活事例,推出了“奋进○沈彧【摘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红色经济

红色经济

“红色经济”在过去十年中,伴随着红色庆典的红色经济,已经从地方自发变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力推。

具体到当下的建党九十周年,各界也正力图让政治和经济“双丰收”,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庆典经济”渐成模式一套红书的生意经红色浪潮正带来滚滚财富。

借助执政党建党九十周年纪念的政治大气候,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各界正力图让政治和经济“双丰收”。

明显受益的是出版行业,比如湖南方面的《红藏》系列丛书,其庞大的规模在业界可谓罕见,这也是建党90周年最为显眼的红色出版物之一。

预计全部出齐将达到1200卷,每卷还会分成多册。

该丛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与湘潭大学出版社联合申报,将整理并影印1915~1949年间由中共直接和间接领导创办出版的红色进步期刊,也包括各进步团体在内的中共外围组织创办的期刊。

湖南人民出版社下属的《大视野》杂志社社长张自文是该套丛书的策划人之一,据其介绍,丛书分为三编,第一编为杂志,计划5年内出齐;第二编报纸、第三编图书将在后五年出齐。

张自文10年前就在出版界从业,他坦言2011年年“红色出版”热非昔日能比,国家给予的重视也大大超过10年前——新闻出版总署拨给《红藏》第一编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就达1146万,创下湖南省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金额之最。

这位策划者说,国家重视“红色出版”是出于政治需要,而出版社则顺应政治气候,看到商机。

“很多出版单位都在争取出版基金资助,我们能拿到这么多也是经过很多竞争的。

”张说。

他们的竞争砝码有二:一是湘潭大学的学术背景,该校是全国唯一设有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的高校,是在全国最早设立党史专业本科专业和硕士点的两所高校之一。

第二,这也是更关键的,湖南是众多革命伟人的故乡。

获得国家资助的同时,他们也将《红藏》销售对象主要瞄准在各级党史研究部门、图书馆以及高校文科党史、历史专业的资料室。

张自文说,“我们不会印很多套,将控制在300到500套之间,但定价会很贵。

”他预计,《红藏》第一编出版成本可能在3000万元以上,但盈利能有1000万元。

革命,建设,改革

革命,建设,改革

革命,建设,改革革命、建设、改革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史和近百年现代化的三条主线,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三者的辩证关系。

从时间维度看,这三者是前后相继的三个历史阶段,不能割裂;从空间维度看,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统筹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

“革命”“建设”“改革”是目前学界和新闻媒体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三个范畴。

作为时间范畴,它标识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相对独立的三个历史时期,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工作重点,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在三个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

但仅把这三个范畴当作时间范畴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它忽视了革命、建设、改革在三大历史时期的共时性特征,即三者在空间上的共存性和交互性。

因此,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国现代化史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厘清革命、建设、改革三者的关系,准确把握近百年中国变迁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面向未来,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必须协调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革命、建设、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百年社会变革的三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的历史,从微观视角可以细分若干不同的历史阶段,但从宏观叙事的视角,则可以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这一点在新世纪以来已经逐渐成为史学界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史学界的基本共识。

从党的文献看,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多次使用了“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个表述,三者前后相继,有划分历史阶段的意蕴;三个范畴并列起来,又有同时共存的含义。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革命、建设和改革”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并以此将我们党的历史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

随后“革命”“建设”“改革”这三个范畴作为时期范畴逐步进入学界的视野,逄先知在《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和构想》(《党的文献》2009年第6期)中、欧阳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求是》2009年第19期)中、李捷在《中国共产党与两大历史任务》(《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7期)中都表达了与党的文件相同的观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解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解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解读四个全面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基本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

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

但其主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专家指出,对于管党治党来说,“全面”二字至少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

党史报史交汇 映照百年初心——从《新华日报》新闻报道中解码党的峥嵘岁月

党史报史交汇 映照百年初心——从《新华日报》新闻报道中解码党的峥嵘岁月

党史报史交汇映照百年初心—从《新华日报》新闻报道中解码党的峥嵘岁月文_季铖季铖▼新华日报编辑部“与民族命运共系,为人民幸福立言。

”这是镌刻 在新华报业传媒广场《号角》雕塑上的第一句话,也是 83年来一代代新华曰报人坚守的一句诺言。

《新华日 报》由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于1938年1月11日创 办,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公开出版的全国性政治机 关报,《新华日报》拥有光荣的红色基因、宝贵的革命 历史,报纸上一篇篇新闻报道背后的党史故事里,饱 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百 年初心。

革命烽火中的“一个方面军”“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 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

为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本报 愿为前方将士在浴血的苦斗中,一切可歌可泣的伟大 的史迹之忠实的报道者记载者;本报愿为一切受残暴 的寇贼蹂躏践踏的同胞之痛苦的呼吁者描述者;本报 愿为后方民众支持抗战参加抗战之鼓动者倡导者。

'’ 1938年1月11日,第一期《新华日报》正式出版,(发 刊词》中的这段话简明、直接、响亮地表达了其诞生的 目的和目标。

在《新华日报》诞生的10个月前,1937年3月举 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延安会议)上,毛泽东在讲到关于领导权的问题时,提出要求国民党保障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宣传任务。

四个月后,“卢沟桥 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历史阶段。

1937年9 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共之间的分歧由要 不要抗日转变为如何抗日、争取怎样的抗日前途。

国 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而共产党主张依靠人民群众 和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战。

要打破国民党的舆论垄 断,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最大程度团结各方 力量,在国统区创办一张大型日报成为迫在眉睫的一 件大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华曰报》应运而生。

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 城市相继陷落。

一时间,悲观者开始大肆宣扬"亡国 论”,严重扰乱抗战军心民心。

中共党报史上三次新闻改革及内在联系

中共党报史上三次新闻改革及内在联系

中共党报史上三次新闻改革及内在联系作者:马佳明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11期[摘要]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先后经过了三次重要的改革,虽然三次新闻改革时代环境不同,表面上各有各的内容和形式,但三次新闻改革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路线,即坚持党报的党性和群众性密不可分,这是中共党报理论最核心的部分。

[关键词]党报;新闻改革;党性;人民性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发展经过了三次重要的改革,即1942年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为标志的第一次新闻改革,1956年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第二次新闻改革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的第三次新闻改革。

纵观三次新闻改革,虽然由于时代环境的不同,三次新闻改革表面上各有各的内容和形式,但是我们会发现,中共党报的这三次新闻改革有些东西是贯穿始终的,其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特别是第一次新闻改革,基本上奠定了中共党报的理论基础,对以后的新闻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第一次新闻改革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报纸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政策”,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进行改版并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文章对什么是党报作了明确表述,报纸是“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这个“集体”就是指“整个党的组织而言的集体”,关于在报纸中贯彻党性,《致读者》指出:“不仅要在自己一切篇幅上,在每篇论文,每条通讯,每个消息……中都能贯彻党的观点,党的见解,而且更其重要的是报纸必须与整个党的方针党的政策党的动向密切相联,呼吸相通,使报纸应该成为实现党的一切政策,一切号召的尖兵、倡导者。

”中共报刊的党性原则正式确立。

不难看出,此时的报刊是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进行斗争的有力工具,此时的报刊传播是下向控制式的,是为党的利益服务的,但是不能不指出的是,第一次新闻改革中并没有忽略党报的群众性问题。

3 三次报业高潮

3 三次报业高潮
——黄侃
(5) 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思想。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倡导机关报。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报刊应该反映舆论和影响舆论。
3
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1920年3月,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从左至右)合影。
• 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 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 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 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那个时候学习作白话文,听他 说什么文章要加标点符号,这是一大发明,又听他说 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 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 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 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 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关于陈独秀,将来修 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
(3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爱国民主人士
诗人
书法家
(1879—1964) 陕西三原人
《望大陆》
—于右任
计 利 当 计 万 世 利 , 求 名 当 求 万 世 名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㈣采写业务的加强与编排的改进
1. 邵飘萍新闻编译社 2. 1926年三家: 国闻通讯社,1921年上海, 胡政之 申时通讯社,1924年上海,《申报》和 《时事新报》共创 华俄通讯社,1920年,共产国际工作组和 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
采写力量的加强
3 为了搞好新闻报道,报社设立采访部,《 申报》、《新闻报》、《时报》还不惜重 金聘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为北京特约 通讯员。新闻和通讯倍受人们重视,记者 的地位提高。

剖析政府机构改革典型案例

剖析政府机构改革典型案例

剖析政府机构改革典型案例——随州市“大部制”改革之路王洁盛宏伟张中华朱丹王志鑫①摘要:国务院“大部制”改革已进行半年了,各级地方政府也将开始部门改革。

随州市“大部制”改革自2000年开始已有8年历史,通过研究随州“大部制”改革,可以为地方各级政府改革提供经验和教训。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随州“大部制”改革过程中主要存在强势部门“改不动”,内外部压力重重,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等问题。

调研结果给我们的思考是:一、改革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改革过程中要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三、职权集中后要解决好权利监督问题;四、机构合并、设立要有科学论证、决策过程。

关键词:随州大部制权利利益监督Abstract: The “big system” reform of the State Council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a half year, and all levels of Local authority will also start the department reform. T he “big system” re form of Suizhou started from 2000 and already has a history of 8 years. The research of Suizhou “big system” reform will provides experience and lesson for all level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 we found that in the reform process some strong department “remain unchanged”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essures pile up, and there isn’t any perfect safeguard system. What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result gives us is: the reform is a process,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get it done at a stroke. And in the reform process we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among departments. What’s more, after the authority centralism we must solve the right surveillance problem. Above all, the merger and setting up of ①王洁,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0601班;盛宏伟,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0502班;张中华,法学院法学0605班;朱丹,公安学院治安0602班;王志鑫,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0502班。

2022-2024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022-2024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022-2024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单选题1.(2024北京顺义高三上期末)1904年,《南洋官报》正式创刊。

单独开辟“实业”“附”两个专栏,刊登与实业相关的新闻或译件等内容,言明“本南洋官报系奉特旨著照北洋官报办理,故其采撰述均以振兴实学,启发新知为附”。

《南洋官报》的创立()①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想观念的传播①反映资严阶级革命派传播新思想①表明了晚清政府意图振兴工商业①体现戊戌变法深刻影响中国社会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2024北京海淀高三上期末)1901年1月29日清廷发布改革上谕,提出“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非西政之本源也”,要求高级官员“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己见”,朝廷“斟酌尽善”后,“切实施行”。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清朝政府下诏实行维新变法B.超越了洋务运动学西方的领域C.允许官员和民间上书言国是D.导致了立宪派和旧官僚的分化3.(2022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创办公共藏书楼的主张;至1897年维新派共建藏书楼51所。

1906年,出国考察宪政的大臣奏请清政府设立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之后,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大臣纷纷上书奏请设立图书馆,以开民智。

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股政府兴办近代图书馆的热潮。

由此可知,近代图书馆的设立①受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推动①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①受到了清末“新政”的影响①推动了清政府的政治制度改革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2022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1949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武汉,三年后武汉国民经济发生的巨变如图所示。

此外,武汉国营工业产值比重由7.5%升至25.9%。

对这些数据解读准确的是A.土地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武汉工业总产值成倍增长C.“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使得城镇职工收入上升D.至1952年,武汉国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二、论述题5.(2022北京石景山高三上期末)歌词见证历史材料曲创作的时期,并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贡献。

共产党史上四次法治建设重要会议

共产党史上四次法治建设重要会议

事业单位考试政治常识:共产党史上四次法治建设重要会议中共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简称。

中国共产党党史在公务员考试中时常会考查到。

中共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7月1日成立以来整个发展过程的全部历史。

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情况、党章的不断完善过程、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状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全部史实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召开的一些会议曾多次提到法治建设问题。

这其中有四次具有标志性意义。

一、中共八大与法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召开的一些会议曾多次提到法治建设问题。

这其中有四次具有标志性意义。

第一次是在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农业、工商业和手工业生产资料所有制三大改造的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上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而必须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秩序。

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

二是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法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召开的一些会议曾多次提到法治建设问题。

这其中有四次具有标志性意义。

第二次是在1978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提出党的工作中心要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之相应的是,强调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是提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党的十五大与法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召开的一些会议曾多次提到法治建设问题。

这其中有四次具有标志性意义。

第三次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

内容主要有七点:一是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是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三是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四是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五是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六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七是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步推进。

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件大事

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件大事

★★★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件大事1、辛亥革命: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3、改革开放这三件事情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历史(党史)上的三次重大转折1、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1、1978年底,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发展才是硬道理等。

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5、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因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坚持这一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二、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

“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

66新知KNOWLeDGe“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11月1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新闻发布会举行,中央宣传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全国政协办公厅、司法部负责同志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党史上第一次”“最大历史贡献”“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发布会上,这些重大概念和重要定性,都是指什么?本文速览发布会金句要点,原汁原味一文看懂!党史上第一次: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王晓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江金权第一次系统描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它由13个部分组成,其中,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它统领和贯穿其他12个方面的制度。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江金权最大历史贡献: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新闻发布会上金句频现,比如“党史上第一次”“最大历史贡献”“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这些重大概念和重要定性,都是指什么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王晓晖政治宣言:《决定》深刻阐述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中共党史(历届会议时间、主题等)[最新]

中共党史(历届会议时间、主题等)[最新]

00中共党史根据《中国共产党简史》2001年版本资料简介,中共建党80多年来共经历了如下十个主要阶段:1、大革命阶段2、土地革命阶段3、抗战阶段4、民主革命阶段5、新民主主义阶段6、社会主义建设阶段7、文化大革命阶段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10、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00中国共产党的成立00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

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

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

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

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党史上的四次新闻改革
袁鸣徽;李良荣
【期刊名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44)3
【摘要】党的新闻事业历经百年,在不断变革、创新中开拓前进,期间有过四次重大新闻改革。

第一次以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致读者》为标志,着重解决党报和党组织的关系问题,确立党性原则;第二次以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致读者》为标志,着重解决党报与公众的关系问题,提出“满足读者的需求,是报纸的天职”这一著名论断;第三次在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着重解决媒体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媒体的“双重属性”论断获得共识;第四次在互联网快速崛起、新媒体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以媒体融合为手段,以“四力”为标准,以“四全”为形态,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使党的媒体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总页数】6页(P19-23)
【作者】袁鸣徽;李良荣
【作者单位】复旦发展研究院;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
【相关文献】
1.党的历史上有关法治建设的四次重要会议
2.试析汽车百年史上生产中心的四次转移
3.新闻巨子铸就党的新闻事业从《百年百位党的新闻巨子——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编撰谈起
4.英雄城市百年荣光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的武汉贡献5.百年风雨百年传播百年辉煌
——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传播工作的领导回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