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报怨
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十四三十四]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起学《论语》14.36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起学《论语》14.36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起学《论语》14.36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有人问到孔子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呢?”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是用直道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释词】或:有人。
以德报怨:以,用。
德,恩惠之德。
以德报怨,容易让人虚伪,容易让人隐忍。
钱穆:“既以德报所怨,则人之有德于我者,又将何以为报?岂怨亲平等,我心一无分别于其间?此非大伪,即是至忍,否则是浮薄无性情之真。
”怨:怨恨。
何如:怎么样。
何以报德:对于所怨,如果用德来回报,那么对于恩德,又用什么来回报呢?以直报怨:居心正直,公平无私,回报其所应当回报的,不以德报怨,也不以怨报怨。
朱子:“不以私害公,不以曲胜直,当报则报,不当则止。
”钱穆:“我虽于彼有私怨,我以公平之直道报之,不因怨而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是即直。
君子无所往而不以直道行,何为于所怨者而特曲加以私厚?”伊藤仁斋:“是非邪正,各随其实,不增不减,曰‘直’,以此待所怨者可矣。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论酬恩报怨之法也。
或人之意,欲人犯而不校,故问孔子。
孔子答言,若报怨既用其德,若受人恩惠之德,不知何以报之也。
故陈其正法,言当以直道报雠怨,以恩德报德也。
蔡节曰:以直报怨云者,亦曰报其所当报者尔。
郑汝谐曰:有德不报,非义也;以德报怨,非诚也。
朱子曰: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于其所德者,则必以德报之,不可忘也。
或人之言,可谓厚矣。
然以圣人之言观之,则见其出于有意之私,而怨德之报皆不得其平也。
必如夫子之言,然后二者之报各得其所。
然怨有不雠,而德无不报,则又未尝不厚也。
刘宗周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自是称物平施,天理人情之至。
直则忘怨不较,不枉道以伸情,亦不匿情以市德;德则无德不报,于天理之中,伸人情之至。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标准发音】:yǐ zhí bào yuàn,yǐ dé bào dé
【繁体写法】: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什么意思】:用公道去投资回报愤恨,用恩德去投资回报恩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接龙】:不知所以→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德以抱怨
【用法分析】:并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对人的态度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
【yǐ zhí bào yuàn,yǐ dé bào dé】使用标准四声写作。
【出处说明】: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清·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1卷:“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这叫作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意思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意思“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为对待善良的人要以同样的善良回报,对待恶意的人要以坦诚的态度回应。
这句话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和处世方式,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秉持着正义、公平和善良的原则来对待他人。
以德报德,是指对待善良的人应该以同样的善良回报。
这里的“德”,不仅仅是指道德,更包括了品德、修养、素质、人格等方面的含义。
一个人如果具备这些品质,就会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因此,当我们遇到一个善良的人时,我们应该用同样的善良回报他,这不仅是对他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自己品德的体现。
以直报怨,是指对待恶意的人要以坦诚的态度回应。
这里的“直”,就是指坦诚、直言不讳、不畏强权的态度。
当我们遇到一个恶意的人时,我们不应该回报他的恶意,而是应该用坦诚的态度对待他。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和诚意,从而让他慢慢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这句话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人际关系中有用,更是在社会和国际关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关系中,我们应该以平等、互利、诚信的原则来对待其他国家,不能采取霸权主义或强权政策。
在社会关系中,我们应该以公正、公平、善良的原则来对待他人,不能采取欺骗、诈骗或暴力的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善良的人和恶意的人。
对于善良的人,我们应该用同样的善良回报他,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和认可。
对于恶意的人,我们应该用坦诚的态度对待他,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和诚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加美好。
总之,“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意义在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秉持着正义、公平和善良的原则来对待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加美好。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
【原文】或曰:“以德报银,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 【读解】《老子》第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 报怨以德就是以德报怨,用恩德回报怨恨。
最典型最极端的说法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说的,你在我左脸上打了一记耳光,我不仅不还手,不躲避,反而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记耳光。
或者用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唾面自干。
《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当娄师德的弟弟要到代州去做官时,他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
弟弟说:“这没问题,比如说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把它擦掉就是。
”可娄师德却说:“擦掉也不对,因为这样还是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法不满,所以,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
”这样的修养功夫就是以德报怨,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
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圣人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
他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有人提出的这个问题,但却很艺术地说,以德报怨,那又用什么去报德呢?所以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去回报别人的恩德。
所谓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就并不排除对那些恶意怨恨的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
总而言之是“投桃报李”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而不是一味地送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地以德报怨。
当然,圣人也并不主张以怨报怨。
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一举,我踢你一脚。
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无休无止地斗下去,那也就没有意思了。
第十四讲 以直报怨
第十四讲以直报怨
一、德与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二、直与恕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公冶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①
三、直与愚
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
(《阳货》)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公冶长》)
①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子路》)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
”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孔子说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老师及百度给我的解释是:别人打你一拳,就打回一拳。
可是我怎么想这个场面感觉都不会是孔子会做的事,该怎么去理解这个“直”?如果真的如上所说,这与孔子思…显示全部如何看待孔子的“以直报怨”思想摘要:说到孔子,在我们所熟知的儒家学说中最为人所铭记的是君子的温良恭俭让,而以直报怨的理念却鲜为人知。
然而,在我们的平常认知之中,以直报怨思想好像是与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相左,违背了传统。
但是,我们可以从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以怨抱怨,中庸等思想的比较中来正确看待孔子的以直报怨。
关键词:直怨以直报怨三种报怨方式中庸一、“以直报怨”的含义以及合理性投桃报李,以德报德,是世人普遍接受的观点,而当受到别人的恶意对待时,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人呢?孔子提出了“以直报怨”的理念,这种鲜为人知的思想我们该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一词,无非“直”、“怨”二字。
其中最重要的又属“直”。
“直”者,《说文》解释为“正见也。
”《左传》曰“正直曰正,正曲曰直。
”直的基本含义是“正直”。
钱穆先生曾说:“直者直道,公平无私,我虽与彼有私怨,我以公平之直道报之,不因怨而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是即直。
”而《论语》中所述之“直”,有坦白爽快,公平正直的含义。
在主观上教育人们做“正直的人”,为人处世要正直磊落,胸怀坦荡;在客观上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当然“直”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从积极方面来讲,《论语·为政》中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政治上直者居于上,枉者居于下,以直曲正,人尽其才,则民服。
在这“直”者就是指正直不枉、公正不偏、明辨是非的贤人。
再者,《论语·雍也》中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肯定“直”,以此勉励人们襟怀坦白、直道而行。
从消极方面来说,“直”有其局限性,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辨析
“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辨析“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是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处理矛盾冲突的方式。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者怨恨的情况,此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矛盾。
本文将就“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进行辨析,希望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两种不同的处理矛盾的方式。
我们来谈谈“以直报怨”。
它源自《诗经·小雅》中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是指坦诚直率;怨,是指别人对我们的不满或者抱怨。
以直报怨,就是指我们对别人的不满或者怨恨作出直接的回应,不掩饰也不避讳。
这种方式偏向于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不会让他人产生误解,也能够让矛盾得到迅速的解决。
有时候我们的直率和坦诚也可能会让别人感到受伤或者觉得面子上无光,所以在使用“以直报怨”的方式时,我们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措辞,避免伤害他人的感情。
相比之下,“报怨以德”的方式则更加注重在处理矛盾冲突时的修养和智慧。
报怨,是指对别人的抱怨或者不满;以德报德,则是指在回应他人的不满时要用更高尚的品德和态度来回应。
这种方式偏向于秉持着宽容、理解和善意,用自己的品德和善意来化解他人的怨恨,让矛盾在和解中得到解决。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有时候需要放下自己的面子和怨气,以更加善良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他人的怨恨。
虽然这种方式可能会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修养,但却能够在处理矛盾时保持积极的态度,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以直报怨”和“报怨以德”两种方式都有着各自的适用场合和情境。
比如在工作中,当我们遇到同事或者领导的不满时,有时候需要用更加直率的方式来回应,以避免问题的扩大和混淆。
而在生活中,尤其是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时,更加需要用更加宽容和善意的态度来处理矛盾,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我们也不能把“以直报怨”和“报怨以德”划分得太过绝对,因为它们并不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方式。
在处理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式,有时候需要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想法,有时候则需要更加宽容和修养地对待他人的怨恨。
以直报怨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以直报怨【原文】或曰:“以德报怨(1),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2),以德报德(3)。
” (《论语·宪问第十四》)【注释】(1)以德报怨:不记仇恨,反以恩德回报他人。
(2)以直报怨:用合于道理的正直态度对待仇恨。
(3)以德报德:别人用恩德对待我,我也同样用恩德回报他。
【翻译】有人说:“不记仇恨,反以恩德回报他人,怎么样?”孔子说:“那应该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合于道理的正直态度对待仇恨,而且别人如果用恩德对待我,我也同样用恩德回报他。
”【评析】人在社会交往时,能与人发生恩与怨的关系,后续或者下一世会有报恩、报仇或因果轮报之类的事,为什么呢?观察宇宙的规律、大自然运行的原理,不是公平的吗?可能偏袒徇私吗?就连力的作用也一定会有反作用力呢!有时那冤怨非常残酷现实,当人愈来愈不知道要行善积德,而且还在不断地损德造业,那么在被债主索讨业债或者业力轮报现前之时,可能就是很残酷的,但那能怪谁呢?以恩德或怨恨待人,结的分别是善的因缘或恶的因缘,此外是不是还可以以正直的方式对待怨恨呢?历史上有些很有修养的人,能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以善来化解恶的因缘。
虽然这种合于正道的正直对待困境的方式,很不容易做到,但却很能启发人,也是修养心性的大好机会。
无论是冤冤相报或以德报德,都还不是心性的升华,只有真正明白道理,并按照道理正直地对待周遭的人事物,摆正其间的关系,才有真正的升华,这时还怕没有德可以报德吗?至于说以德报怨,哪个人能有那么多德,可以无条件送给人家呢?怨恨者不明白道理,那有什么正面意义呢?如果没那个德却想这么做,那可能就是狂妄或不清醒了。
【延展】1、人有父母兄弟,还有亲朋好友,都是有缘人,也可能是与自己之前有恩有怨的人。
想想看:自己平时与他们接触往来,有没有做到“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举例说明看看。
2、“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为什么就是以直报怨?一般人为什么做不到呢?为什么一般人那么容易以怨报怨?这个状态不改变,长久下去生命还会有希望吗?。
“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辨析
“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辨析“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是两种对待怨恨的不同方式,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待不满和委屈的不同态度。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满和委屈,如何处理这些不满和委屈,是一个考验人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辨析“以直报怨”和“报怨以德”,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以直报怨”是指直接回击怨恨,采取报复的方式来对抗怨恨。
当人们受到伤害或委屈时,很容易产生愤恨和愤怒情绪,此时很多人会选择“以直报怨”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通过报复来平衡内心的不满。
这种方式往往是一种冲动的行为,容易使矛盾升级,甚至造成更大的伤害。
有些人认为“以直报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只会导致恶性循环,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本。
相对而言,“报怨以德”则是一种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处理怨恨的方式。
在遇到不满和委屈时,选择“报怨以德”意味着能够冷静下来,理性地对待问题,寻求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解决办法。
这种方式强调的是以善意和宽容回应他人的怨恨,试图通过理性的沟通和妥协来解决矛盾,而不是通过报复和仇恨来延续矛盾。
在现代社会中,“报怨以德”更加符合人们追求和平与和谐的精神追求,因此也更受到人们的认同和尊重。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以直报怨”常常会导致矛盾的不断升级,最终可能导致关系的破裂。
而“报怨以德”则更能够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帮助矛盾得到更好的化解。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不愉快的情况,选择“报怨以德”能够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维护团队的和谐与稳定。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以直报怨”往往会给自己造成更多的压力和伤害。
因为报复的过程需要面对持续的愤恨和仇恨情绪,这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一种负担。
而“报怨以德”则能够更好地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平静和和解。
也并不是说“以直报怨”就是完全错误的,有时候对于一些恶意和不可原谅的行为,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对抗来守护自己的权益。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在真正受到伤害和委屈的时候采取对抗,而不是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采取报复的行为。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
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
以德报怨最早出自《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又见。
《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又将白金百两。
送与庵中老尼。
另封白银十两。
付与老尼启建道场。
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
这叫做‘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中文名,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 yǐ dé bào dé。
出典,《论语宪问》。
又见出典,《老子》六十三章。
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直译。
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
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
用善行回报善行。
详解。
直。
值。
相当的对价。
适量代价。
善与恶。
德与怨。
是人类有了价值判断之后的概念。
善与恶。
性质相反。
一正一负;通常谈及的善恶。
判断标准是明确的。
即总体而论的。
伦理的;具体说来。
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为善。
对人类社会有害的为恶。
适当的不是等价的。
等值的。
等值的理解在历史上也有过。
比如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
杀人偿命。
然而。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不是一个善与恶重复上演零和的过程。
而是一个善长恶消的过程;所以。
抑恶扬善才是伦理的当然态度。
以直报怨。
不是纯经济账。
不是纯数字等式;比如在刑法中。
主动抢人100元与被迫退赔100元不能互相抵消。
而要在退赔100元之外。
另加对恶的惩罚措施;再比如在民法中。
违约行为致使守约方经济损失100元。
也应对违约方额外处罚以维护契约精神:100元+银行逾期贷款利息。
引申。
国家是人的集体。
属于社会。
应该类比适用人际交往关系规则: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中国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属于社会行为规范。
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奉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属于自然界的野蛮角力规则。
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建议中国对于蓄意损害中国合理利益的行为追加适量的惩罚。
儒家“以直报怨”与恕道的原则要求
儒家“以直报怨”与恕道的原则要求儒家思想强调了以直报怨和恕道的原则要求,这两个原则都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内容,是儒家倡导的处世之道和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下面将就这两个原则的内涵和作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以直报怨以直报怨,是指对待怨恨和仇恨时,应当直接回应,不存私心私念。
它的核心内容是回应怨报,以义理和道德原则为依据,对怨报进行合理回应和处理。
换言之,就是应当将仇恨、怨恨和冲突化解的途径放在公正和理性的基础上,以平衡道德关系为准则,实现冲突解决和社会和谐。
儒家主张以直报怨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维护公正:以直报怨可以平衡冲突双方的关系,使得社会公正得到维护,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促进社会和谐。
2.尊重个体需求:以直报怨使得个体能够表达自己的怨恨情绪,不因为怨恨而憋屈自己,同时也使得他人能够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避免进一步误解和冲突。
3.促进认同感:以直报怨可以促使当事人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增加相互理解和认同,促进共同发展和整体利益。
二、恕道的原则要求恕道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人际关系准则,其核心是“爱人”,即对待他人要具备爱心、宽容之心、同情心和关怀心。
恕道要求人们不能以怀恨在心、以报复行动来对待他人的过失,而是应当以宽容、谅解和关爱来对待他人的过失。
恕道的原则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宽容待人:恕道要求人们对他人的过错和错误持宽容态度,不要过于苛责和追究,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以促进和谐相处。
2.谅解与包容:恕道鼓励人们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理解他人的困境和问题,以宽容和谅解的态度面对他人的行为,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3.关爱和支持:恕道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支持,这种关爱和支持应该是纯正的而无私的,能够促使他人受益,成长和发展。
以直报怨和恕道都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原则,既强调了对矛盾冲突的合理化解和调整,又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这两个原则在实践中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为人们提供了规范和准则,引导人们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保持公正、爱心、宽容和谅解的态度,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5以直报怨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关于报“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主张,即“以怨报怨”、“以直报怨”
和“以德报怨”。
1.“以怨报怨”是一种以仇视的心态和非理性行为报复结怨对象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
好像能满足人们一时的复仇心理,但在复仇的过程中反而会激化矛盾,产生更大的怨仇,
冤冤相报,了无终日。
同时这种行为会破坏人的心态和情绪,使人们在心理上总被复仇的
情绪所笼罩,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以德报怨”就是不计怨仇,不管对方做过什么对不住自己的事,都能以宽容的态度
谅解对方,并以恩惠去回报。
但是“以德报怨”,何以谈是非。
一味的以德报怨,消极退守,便不能明确是非标准,会助长不良风气,使坏人做坏事肆无忌惮。
同时有时人们缺乏了境界,只一味追求形式,“以德报怨”就蜕变成忍辱退让和苟且偷安。
3.“以直报怨”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不受礼法约束的“直性”方式,是人天生的“直性”。
【比如论语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叫魏胜高的人,当时大家都认为他很直,但是孔子不以为然。
原因是邻居曾经向魏胜高借醋,魏胜高家里没有,却
不明说,而是再向别人借来给邻居。
因此孔子认为魏胜高不直。
】“以直报怨”的核心在于
坚持原则性,不存私心和成见,不以感情用事。
“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辨析
“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辨析“以直报怨”和“报怨以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处世态度。
虽然二者都是对待怨恨和冤屈的哲学立场,但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方式。
本文将从概念界定、内涵解析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对两者进行辨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两种思想。
一、概念界定“以直报怨”是一种积极的表达态度,即当受到冤屈或不公时,立即以直言相告,寻求还原真相和平反正义,不隐忍耐。
而“报怨以德”则是一种消极的回应方式,即当受到冤屈或不公时,选择保持宽容与谅解,不以怨报怨,倡导用善行消解他人的怨恨。
二、内涵解析1. “以直报怨”强调的是秉持真实的态度,直面冤屈和不公,不忍忍耐。
其内涵体现了对事实的诉求和对正义的追求,具有坚决不屈和果敢勇毅的特征。
在《左传》中有“报怨,以直折,不苟塞,不强谏”之说,强调了对待怨恨时要坚持真实,不得违背事实和良知。
2. “报怨以德”注重的是化解矛盾,释放怨恨,倡导以德报怨,通过善行感化对方。
其内涵体现了对情感的宽容和对人性的理解,具有柔软圆融和智慧善解的特质。
在《论语》中有“报怨以德,遇怨则柔”之说,提倡了以德报怨的处事原则。
三、应用场景1. 当遭受冤屈或不公时,“以直报怨”更适合于抗争和辩解。
在法庭上面对冤假错案,被告人应当以直言相告,维护真实和正义,争取公平公正的审判结果。
2. 当面对他人的怨恨和冤情时,“报怨以德”更适合于修复和化解。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际关系出现矛盾时,我们可以选择以德报怨,通过善行和宽容来化解怨恨,实现和解和和谐。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思想理念,既要有勇气坚持真实和正义,又要有智慧化解矛盾和释放怨恨,使得自我成长、他人理解、社会和谐,共同促进良好的互动发展。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文】或曰:“以德报银,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读解】《老子》第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就是以德报怨,周恩德回报怨恨。
最典型最极端的说法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说的,你在我左脸上打了一记耳光,我不仅不还手,不躲避,反而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记耳光。
或者用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唾面自干。
《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当娄师德的弟弟要到代州去做官时,他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
弟弟说:“这没问题,比如说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把它擦掉就是。
”可娄师德却说:“擦掉也不对,因为这样还是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法不满,所以,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
”这样的修养功夫就是以德报怨,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
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圣人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
他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有人提出的这个问题,但却很艺术地说,以德报怨,那又用什么去报德呢?所以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去回报别人的恩德。
所谓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就并不排除对那些恶意怨恨的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
总而言之是“投桃报李”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而不是一味地送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地以德报怨。
当然,圣人也并不主张以怨报怨。
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一举,我踢你一脚。
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无休无止地斗下去,那也就没有意思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直报怨
1.对于“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人们首先应该明白什么算“直”。
所谓直者理义道德是也,不违义理方称直。
又有另一解释为:直,直来直去的意思。
也就是飞一板砖报仇。
两种说法纠结了千余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今人《直的逻辑:解读<论语>之“证父壤羊”》一文,认为“直”乃指人的本心,不是所谓的礼仪、法律,而是指一个人最为天然、最为自然的反映。
“以直报怨”的意思,就是根据自己最直接、最强烈的情感反映去行动。
正如有人打你耳光,你就应该踹他屁股一样。
反对者认为以孔子圣人修养,万世师表,怎么会说这种让人冲动行事的话。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既然孔子都说过让人做事前想两次就行了,又怎会是这种意思。
2.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
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
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
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
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德主刑辅”。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讲道德,没有刑罚。
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
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
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
他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
也就是说: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
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
法律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人们不能偏离太大。
“孔子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就是一个很好的以直报怨的例子。
3. 孔子儒家提倡仁爱道德,追求真善美,所以他提出“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不等于以怨报怨;也就是说,你打我一耳光,我并不马上回报一个耳光,而只是严正指出:你打我耳光,这是无理而又无礼,是错误的;希望你下次再不要这样。
如此“以直报怨”,就有“恕道”即宽恕、容忍的精神在发挥作用。
孔子“以直报怨”,是中国古代社会经过“周公制礼作乐”,发展到较高文明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出“互惠性利他”倾向所作的理性总结。
“以德报德”,理所应当。
尤其是在人艰难困苦之中,“雪里送炭”,使人感
恩戴德,兴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心愿。
“以怨报怨”,只要不触犯法规刑律,我以为自有其存在价值。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刚强尚武,中华有传统;民族的强悍精神,很可能赖此以保存发扬呢。
只是要注意控制好,否则冤冤相报,不断升级,何时了结?
“以直报怨”,是人民内部值得提倡的社会性道德;在人民内部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君子动口不动手”,应该是种美德。
引申到国际交往,肯定有利于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