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

合集下载

老子怎么看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老子怎么看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老子怎么看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老子怎么看“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老子怎么看“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大小多少,孔屈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第六十三章这章的大概意思是说:小必须从小抓起,多必须从少抓起,告慰愤恨,从“德”抓起。

解决困难要从容易的开始,想要成大事要从细微的开始;天下所有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开始;天下再伟大的事情,必定从细微的开始。

所以有道的人从来自以为大,也不做什么大事,因此能成就其伟大。

告慰愤恨从“德”抓起解读老子文章背后的含义老子的这一章,很多人都阐释过,存有不少歧义,相同的人阐释不一样。

阐释成什么样没关系,关键就是必须体会老子背后想抒发的意思。

我读这章的时候,有一种空旷的感觉,一下子感觉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再难的事情,也是从容易开始解决;再伟大的事情,也从微小已经开始累积;再牛逼的人,都就是在搞一些小事啊;人家马云、比尔盖茨、李嘉诚那么牛逼,也就是一步一步搞出来的;淘宝上那些每年买上亿的大卖家,以前也就是慢慢搞出出来的。

看见这里,老子的这一章,还很存有鸡汤味道。

有人说:“我平时强迫自己读很多书,也读传统国学,但读几年也读不出什么感觉。

”有人读书只是自学科学知识,记性极好,甚至能够背下来全文,这种读书意义就太少了很多。

念国学经典,你必须融合自己,融合人生,融合社会,融合历史存有一些思索。

一旦你已经开始融合,你可以辨认出很难跟古人对话。

并非对书中的内容一定必须尊重,但你一定必须认知,他存有他的观点,你存有你的观点,你们相互比较,莞尔一笑。

孔子区别德和怨老子没有区别孔子和老子相同的“德怨观”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每个人都存有恐惧和害怕,我以前经常对某件可能将必须出现的事情特别害怕。

但每每想起“天下大事必写于细”,我就很难释怀。

管及它呢,再小的事情,也就是一步一步去的。

我每时每刻须要直面的,都就是小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翻译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翻译

子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句话原意指凡事,应向仁善,避免报复,要用美德相报。

一、“以德报怨”是一种行为
“以德报怨”是指用善良和宽容来回应恶意和敌意,这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德报怨理念。

其本质是一种道德行为观,表明了一种遵守“以善服人”的态度,相对邪恶和不法的行为,始终保持善良和优雅,这是一种值得尊敬的行为。

历来,中国文化就强调“以德报怨”,也是许多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二、“以德报怨”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以德报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深刻的思想贡献,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它不仅教导人们要德行逾人,以善服人,不管他待你如何,你也要向他表现出最大的宽容与仁慈,而是要激励人们去实践“以德报怨”,去诠释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去拥有一个无私的精神。

正所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学习中强调了以廉洁以待,以真挚以待,以宽容以待,以包容以待。

三、“以德报德如何”
虽然以德报怨显得十分难行,但是如果你能够做到,它可以帮助你获取快乐和满足,利用这种理念去行动可以促进大家以谦虚垂谅的心态去处理问题,避免互相报复。

而“以德报德”则强调用诚信去对待朋友,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先考虑对方的情感,尊重他的情感,做出正义之事,去尊重和保护朋友之间的感情,和睦相处。

总而言之,“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古人用“以德报怨”这句话,希望我们做人要有大局意识,放下恩怨,始终保持以善服人的文明精神,以一种充满优雅和智慧的行为来报复邪恶,而总是用自己发自内心的良知去化解矛盾,回复和谐,去搭建桥梁和寻求调解以及达成一致,以构建友盟共存、互惠互利的和谐时代!。

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十四三十四]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
前言
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代表人物。

孔子追求礼,重视个人品德,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老子则强调“无为而治,以德报怨”。

本文将详细解读这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旨在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提出了“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观点,这句话的含义有两个部分。

首先,要以直报怨,即遇到不公正的对待时,要直接向对方表明自己的不满,维护自己的尊严。

其次,要以德报德,即对于别人的好意和好处,要用同等的好意和好处回报对方。

孔子主张用以德报德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冲突,而不是以怨报怨。

这种方式可以建立互信,有利于解决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考虑对方的立场和利益,并且要注意在价值观和道德认知方面的差异,以免产生误解和矛盾。

以德报怨
老子提出了“以德报怨”的观点。

德是指人的品德和修养,没有德的人无法处事理事。

老子讲述了一个优秀的君主的形象,他可以不以暴力镇压,而是使用“以德报怨”来处理问题。

用德来处理问题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可以节约成本,避免损伤关系和产生新的矛盾。

以德报怨可以用来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避免产生新的冲突和矛盾。

老子认为,如果能够保持内心平静和自律,以寡行众就可以化危为安。

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这两种思想方法的实质是相通的,都在强调以德制人,以和解决问题。

在理解和运用中,我们需要区分两者的差异和特点,在合适的时候运用适当的方法,化解矛盾和冲突,达到和谐的效果。

“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辨析

“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辨析

“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辨析【摘要】“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是两种不同的应对怨恨与冲突的方式。

前者直接以怨恨还怨,后者则以善意回应他人的怨恨。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含义、特点、区别及适用场景进行辨析,探讨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虽然“以直报怨”能够快速解决问题,但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而“报怨以德”则能够化解矛盾,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方式是明智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如何应对怨恨与冲突。

最终,对“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进行全面分析,以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和维护人际关系的目的。

【关键词】“以直报怨”、“报怨以德”、辨析、含义、特点、区别、适用场景、怨恨、冲突、优劣、选择、明智。

1. 引言1.1 什么是“以直报怨”?“以直报怨”是一种直接回应别人怨恨或冲突的方式。

当一个人感到被冒犯或受到伤害时,他会直接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不加掩饰或避讳。

这种方式通常是直截了当的,没有藏着掖着,直面问题,展示出自己的立场和立场的坚定性。

以直报怨的人往往认为只有直面冲突,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能让对方知道他们的立场和底线。

以直报怨的方式可能会给对方造成直接的伤害或冲突升级的风险,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这种方式强调坦诚、直接和果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态度。

以直报怨是一种直来直去的处理冲突的方式,强调直面问题和坚定立场。

在一些情况下,这种方式可能有效,但也需要注意处理方式和场合的选择。

1.2 什么是“报怨以德”?报怨以德,是指以善良和慈悲的态度来回应他人的怨恨和冲突。

这种方式强调的是通过善意和理解去化解矛盾,而不是简单地还以怨恨。

报怨以德的核心理念是“以德报怨”,即用自己的善行和宽容来化解他人的怀恨和愤怒。

在面对冲突和不满时,报怨以德能够打破恶性循环,让双方都能够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从而最终达成和解和谅解。

报怨以德与以直报怨相比,更强调心平气和的处理方式,追求长久的和解和友好关系。

“以直报怨”与“ 报怨以德”辨析

“以直报怨”与“ 报怨以德”辨析

“以直报怨”与“ 报怨以德”辨析作者:郭妍佳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9年第4期郭妍佳(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以何报怨”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常见,却蕴含对人我动态关系的深入思考,具有社会调节和自我调节的双重意义。

针对此问,孔子和老子分别提出“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两种不同回答。

辨其内涵,“以直报怨”之“直”是符合“礼”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言行的综合,以差序的“礼”为前提;“报怨以德”之“德”是对尊重、遵循事物生成本源、运行规律——“道”的思想与言行的抽象概括,以统一的“道”为核心。

因此,两种不同的回答实则从根本上体现着孔子与老子思想本质特征的差异,即孔子重差序,老子重统一。

此外,通过“以直报怨”与“报怨以德”之别而集中体现出的孔老思想的不同特征,对孟子、庄子、杨朱等后学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以直报怨;报怨以德;孔子;老子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4-0045-03“以何报怨”是中国学者们长久以来讨论的重要问题。

此命题通过建构一个极具概括性的场景,将由人、我构成的静态元素以及由人对我、我对人构成的动态作用囊括在内,本质是对人我关系的深入思考,具有社会伦理和价值判断等重要意义。

针对此问题,孔子和老子分别提出“以直报怨”和“报怨以德”两种不同回答,这实为儒道之辨的一个重要切口,其背后隐藏着孔子和老子理论的建构特点以及思想的本质特征。

1 “报怨以德”与“以直报怨”思想归属问题刘向《说苑》卷13《权谋》和佛教典籍《起信论疏笔削记》卷18等文献都曾将“报怨以德”列为孔子的思想,但据《论语》宪问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知,“以德报怨”不仅并非孔子所提,且孔子对于此句的态度,虽然无直接否定,但也绝非肯定。

据目前所见文献,最早明确提出“报怨以德”这一表述的文本应为《老子》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1、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

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与西方文化相比,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

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

说完了国外的几位大领导,再回到中国,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抱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

一起学《论语》14.36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起学《论语》14.36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起学《论语》14.36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起学《论语》14.36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有人问到孔子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呢?”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是用直道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释词】或:有人。

以德报怨:以,用。

德,恩惠之德。

以德报怨,容易让人虚伪,容易让人隐忍。

钱穆:“既以德报所怨,则人之有德于我者,又将何以为报?岂怨亲平等,我心一无分别于其间?此非大伪,即是至忍,否则是浮薄无性情之真。

”怨:怨恨。

何如:怎么样。

何以报德:对于所怨,如果用德来回报,那么对于恩德,又用什么来回报呢?以直报怨:居心正直,公平无私,回报其所应当回报的,不以德报怨,也不以怨报怨。

朱子:“不以私害公,不以曲胜直,当报则报,不当则止。

”钱穆:“我虽于彼有私怨,我以公平之直道报之,不因怨而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是即直。

君子无所往而不以直道行,何为于所怨者而特曲加以私厚?”伊藤仁斋:“是非邪正,各随其实,不增不减,曰‘直’,以此待所怨者可矣。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论酬恩报怨之法也。

或人之意,欲人犯而不校,故问孔子。

孔子答言,若报怨既用其德,若受人恩惠之德,不知何以报之也。

故陈其正法,言当以直道报雠怨,以恩德报德也。

蔡节曰:以直报怨云者,亦曰报其所当报者尔。

郑汝谐曰:有德不报,非义也;以德报怨,非诚也。

朱子曰: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于其所德者,则必以德报之,不可忘也。

或人之言,可谓厚矣。

然以圣人之言观之,则见其出于有意之私,而怨德之报皆不得其平也。

必如夫子之言,然后二者之报各得其所。

然怨有不雠,而德无不报,则又未尝不厚也。

刘宗周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自是称物平施,天理人情之至。

直则忘怨不较,不枉道以伸情,亦不匿情以市德;德则无德不报,于天理之中,伸人情之至。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意思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意思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意思“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为对待善良的人要以同样的善良回报,对待恶意的人要以坦诚的态度回应。

这句话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和处世方式,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秉持着正义、公平和善良的原则来对待他人。

以德报德,是指对待善良的人应该以同样的善良回报。

这里的“德”,不仅仅是指道德,更包括了品德、修养、素质、人格等方面的含义。

一个人如果具备这些品质,就会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因此,当我们遇到一个善良的人时,我们应该用同样的善良回报他,这不仅是对他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自己品德的体现。

以直报怨,是指对待恶意的人要以坦诚的态度回应。

这里的“直”,就是指坦诚、直言不讳、不畏强权的态度。

当我们遇到一个恶意的人时,我们不应该回报他的恶意,而是应该用坦诚的态度对待他。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和诚意,从而让他慢慢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这句话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人际关系中有用,更是在社会和国际关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关系中,我们应该以平等、互利、诚信的原则来对待其他国家,不能采取霸权主义或强权政策。

在社会关系中,我们应该以公正、公平、善良的原则来对待他人,不能采取欺骗、诈骗或暴力的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善良的人和恶意的人。

对于善良的人,我们应该用同样的善良回报他,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和认可。

对于恶意的人,我们应该用坦诚的态度对待他,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善意和诚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加美好。

总之,“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意义在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秉持着正义、公平和善良的原则来对待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加美好。

孔子:以德报怨,愚仁;以直报怨,慧仁

孔子:以德报怨,愚仁;以直报怨,慧仁

孔子:以德报怨,愚仁;以直报怨,慧仁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讲:“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主张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中国古代有一个唾面自干的故事。

娄师德,是唐朝名将,为人谨慎,宽宏大量,喜怒不形于色。

当弟弟出去担任官职之时,娄师德教导弟弟要懂得忍耐。

弟弟讲,别人对我吐口水,我把口水擦掉就是了。

娄师德却说,擦掉还是会体现出你对他做法的不满,你应该让风把口水吹干。

娄师德这一做法,颇像《圣经》所讲,“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这种以德报怨的方法,看起来忠厚仁恕,但并不是孔子所主张的,因为这会让人丧失真性情,变得更加伪善。

以直报怨,对人不偏不倚,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之前不好的举动,以德报德,知恩图报,以仁德的行为回报别人的恩德。

以德报怨,只会姑息养奸。

对待怨恨或者违法乱纪的事情,必须要公平公正的对待,而不能一昧的妥协与让步。

对于于自己有恩的人,一定要知恩图报,应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施恩者应当抱着施恩不图报的态度,但受恩者一定要有受恩记于心的觉悟。

正是在看似矛盾的二者中,体现出了中国的和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关于以直报怨,有一个很好的典故。

晋平公在位时,南阳县缺少个县令。

于是,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

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

”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并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

”于是,平公派解狐去任职。

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拥护。

解狐可谓是以直报怨的典范了。

但我们也不能斤斤计较。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若是事事都计较一番,难免陷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困境之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情,不妨一笑而过,让其随风而去。

而面临是非对错的原则性问题,则不能姑息纵容,要公正公平。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一、原题再现老子曰“以德报怨”,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此,你有何看法。

二、审题立意这是由两种不同观点组合而成的材料作文,这种材料训练的是我们整体把握材料以及思辨的能力。

当然我们首先得读懂这两句话的意思,“以德报怨”是指用恩德回报仇怨,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指用公平正直回报仇怨,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用恩德回报恩德,这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的素养。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观点的成立都必须有一个前提,我们需要厘清各自观点产生的前提,或是找到他们各自的角度。

怨是多种多样的,有故意而为的仇怨,有无意而生的嫌怨。

有人与人之间的小怨,有国与国之间大仇。

那么如何对待仇怨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小仇小怨,不妨一笑泯恩仇,以德报怨。

而在国与国之间的大是大非面前,则因以直报怨。

经过简单分析,就可以得出自己的观点。

正确的立意如,“老子曰以德报怨。

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对于如何报怨的问题,两位给出了不同的看法,老子认为要用品德来感化,而孔子认为用正直来回报怨恨,恩德回报恩德。

在我看来,两者各有其妙,只看报的是何人,何怨。

”当然,立意还不能止步于此,花开两朵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各表一枝。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两种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是否可以转化。

这样,我们就能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更为理性的思考。

如,“不管是老子的‘以德报怨’还是孔子的‘以直报怨’,都不主张以怨抱怨,都是以化解怨恨,和谐共生为最终追求。

因此,面对仇怨,先施以德,如果这不能让对方产生悔过羞恶之心,再报怨以直。

三、典型问题审题1、不能正确理解“以直报怨”,错解为“以怨报怨”。

且偷换概念,将“以德报怨”换成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逆境。

换成宽容大度、舍己为人等。

2、不能辨析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的区别,将二者杂糅在一起。

3、不能全面把握材料,抛开以直报怨,只谈以德报怨、以德报德的问题。

论证4、举例不当。

如,“魏征多次出言反对唐太宗的主张,可是唐太宗以德报怨,才使他多了一面明镜。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本文深入探讨了“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一观点,源自《论语宪问》。通过直译和详解,阐非简单的以德报怨,这体现了对善与恶的明确判断和伦理态度。进一步引申到国家层面,提出国家间交往也应遵循这一原则,维护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直报怨”需要足够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得以实施并产生巨大作用。最后,通过类似名言的引用,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呼吁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仍应秉持这一原则,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孔子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意思

孔子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意思

孔子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意思《论语》有云:“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思是如果你对别人以德报怨,别人也会以德报德;而如果你以恶报恶,那么别人也必将会以恶报恶。

世间很多的人都在考虑怎样才能报答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却很少想过该如何报答别人对自己的恩情。

其实,当我们懂得了用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时,我们就已经拥有了最宝贵的财富。

它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乐观、充满自信,使我们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挫折。

用真诚换真诚,用善良换善良,用爱心唤醒爱心,用宽容融化隔阂。

我们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将爱施于别人,同时也让爱在这个世界流动,无论你身在何方,这份爱都将永远伴随着你。

孔子认为只要用自己的真心实意去帮助他人,即使别人不报答你,你也应该问心无愧。

孔子说这句话的目的是告诉我们,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回报,那么就应该拿出你的真心来帮助别人。

虽然这是一种交换关系,但是如果人与人之间只有等价的交换,那么这种交换将失去它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你帮助了别人,就应该从内心深处知道,你并没有做什么,因此别人应该向你回报。

所以孔子教导我们应该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帮助别人,不要企图去收获别人对你的感谢。

当然,在现代社会里,真诚往往比金钱更能打动人心。

可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似乎没有了那么深厚的感情,我们觉得很多东西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没有谁愿意为了利益损害自己的品格。

不过孔子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帮助别人,那么别人就算不给你回报,你也无需介怀。

如果别人真的不给你回报,那么就当是成全了你的真诚和美好品德吧!如果你不接受别人的回报,那么你必定是个虚伪的人,没有谁愿意和虚伪的人交朋友。

朋友之间,不仅要有相互之间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付出。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别人有困难时,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别人自然也会对你感激涕零。

所以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因为帮助他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

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

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
《论语》中的这句话“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孔子对待人际关系和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冲突的一种指导原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别人对我们怀有敌意或对待我们不公时,我们应该以诚实正直的态度来回应;当别人对我们友好、善良时,我们应该以同样的善意和善行来回报。

首先,以直报怨是指在面对他人的敌意和对待不公时,我们应该坚持真理和正义,以实际行动来回应。

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回应仇恨,而是以诚实和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和解决问题。

孔子强调了以直报怨的重要性,因为他相信只有通过正直的行为和对话,才能打破敌意和误解,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以德报德是指当别人对我们友好、善良时,我们应该以同样的善意和善行回报。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感激和珍惜别人对我们的好意,同时努力做到对他人友善和慷慨。

这种以德报德的态度可以促进互助和互相尊重的文化,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孔子的这句话“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他对待人际关系的指导原则。

通过以直报怨和以德报德的方式,我们可以培养诚实正直的品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这也提醒我们,面对他人的对待,我们应该以善良和公正的态度来回应,
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老子“以德报怨”与孔子“以直报怨”

老子“以德报怨”与孔子“以直报怨”

老子“以德报怨”与孔子“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对吗,那我们对日本以德报怨,对吗,日本它不感激也不后悔,也不道歉,还变本加厉。

如果以德报怨,那用什么报德呢,那不是不明是非吗?不是“乡愿”吗?
所以很多人批评老子是“乡愿”,没有是非。

乡愿,出自《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意思是说,有的人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是一个不能明辨别是非的烂好人,孔子认为,应该以直报怨,而老子却在《道德经》中说,报怨以德。

难道老子真的提倡不辨是非吗?
不是这样的。

孔子说以直报怨,老子说以德报怨,这是两个时段不一样,一定要搞清楚,老子是事先防范的,我为了不会引起任何的怨恨,我施德来把它消弥掉,那是讲怨恨产生之前的事情,怨结了以后,那就不能以德报怨了。

老子告诉我们,道怎么能生万物,都是孔子不说的事情。

不是孔子不会,而是他们两个都分工,孔子他是有教无类,他是替大多数中等智慧的人来解释《易经》。

老子说,那我跟你市场区隔,把那个市场丢给你,我不跟你争,中等智慧的人让给你,我专门替高等智慧的人讲《易经》,他讲的是那个最尖端的部分。

所以《道德经》是很难懂的,稍微一不小心就解释错了。

我们很多是误会老子,使得老子有口莫辩。

对于古圣先贤的话,每一个字每一个字,都得很小心,否则就糟糕了。

一定要把圣贤的话搞得非常清楚,你自己才能得救,才得道。

—1—。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意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意思是:用善行回报恶行,那用什么回报善行呢?
1、以德报怨:德:恩惠。

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2、何以报德:德:恩惠。

用什么来回报恩德。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出自:《论语·宪问》,全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

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

不赞成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否则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那样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写作指导)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何以报怨”写作指导一、原题再现老子曰“以德报怨”,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此,你有何看法。

二、审题立意这是由两种不同观点组合而成的材料作文,这种材料训练的是我们整体把握材料以及思辨的能力。

当然我们首先得读懂这两句话的意思,“以德报怨”是指用恩德回报仇怨,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指用公平正直回报仇怨,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用恩德回报恩德,这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的素养。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观点的成立都必须有一个前提,我们需要厘清各自观点产生的前提,或是找到他们各自的角度。

怨是多种多样的,有故意而为的仇怨,有无意而生的嫌怨。

有人与人之间的小怨,有国与国之间大仇。

那么如何对待仇怨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小仇小怨,不妨一笑泯恩仇,以德报怨。

而在国与国之间的大是大非面前,则因以直报怨。

经过简单分析,就可以得出自己的观点。

正确的立意如,“老子曰以德报怨。

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对于如何报怨的问题,两位给出了不同的看法,老子认为要用品德来感化,而孔子认为用正直来回报怨恨,恩德回报恩德。

在我看来,两者各有其妙,只看报的是何人,何怨。

”当然,立意还不能止步于此,花开两朵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各表一枝。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两种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是否可以转化。

这样,我们就能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更为理性的思考。

如,“不管是老子的‘以德报怨’还是孔子的‘以直报怨’,都不主以怨抱怨,都是以化解怨恨,和谐共生为最终追求。

因此,面对仇怨,先施以德,如果这不能让对方产生悔过羞恶之心,再报怨以直。

三、典型问题审题1、不能正确理解“以直报怨”,错解为“以怨报怨”。

且偷换概念,将“以德报怨”换成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逆境。

换成宽容大度、舍己为人等。

2、不能辨析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的区别,将二者杂糅在一起。

3、不能全面把握材料,抛开以直报怨,只谈以德报怨、以德报德的问题。

论证4、举例不当。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作者:鲍鹏山来源:《小品文选刊》2019年第10期《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关于如何报怨,有三种选择:第一,以怨报怨;第二,以德报怨;第三,以直报怨。

《老子》里面,也有“报怨以德”的话,但是,结合上下文,老子对此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提倡还是嘲讽,学术界却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暂且不提。

我们看孔子,孔子明确表示反对。

而且,他还说出了他反对的理由。

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回答:“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你拿什么来报德呢?正确的做法是:用公正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首先,我们看,孔子没有说“以怨报怨”。

这是必须坚决摒除的选项。

理由很简單:以怨报怨时,你将堕落到与你要报复的人同一境界,你将失去报复他的道德优势和正当理由,无正当性的报复不仅无助于建立道德价值,反而是对道德的再一次破坏。

其次,孔子不是说“以德报怨”不可以,他只是认为不应该提倡,不值得作为一个道德命题来讨论。

具体到某一个人,针对某一件事和特定的一个人,如果他愿意,他是可以“以德报怨”的,并且能这样做还可能是很可贵的。

但孔子作为一个伦理学家,他要考虑的是伦理学的秩序与平衡:假如一个人做了坏事,我们提倡以恩惠来报答他,那么,另外一个人做了好事,我们应该怎样报答他?孔子这个反问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内涵。

回答这个反问的答案有两个:第一,以德报德。

第二,以怨报德。

显然第二个选项是不可想象的。

于是,就剩下了:以德报德。

结果是:以德报怨,以德报德。

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他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他得到的社会或他人的报答是一样的:德。

这实际上就是打击好人,而怂恿坏人。

一个人做坏事理当受惩罚,付出代价,这样才能让人不敢做坏事;一个人做了好事理当有好报,这才会鼓励人们做好事。

社会就应当形成这样的风气和大环境。

“以德报怨”还会使道德自身很尴尬,道德自身被置于一个或有或亡的危险境地。

为什么呢?因为,正如上面分析的,“以德报怨”使得一个人,做好事也好,做坏事也好,结果一样———道德约束力没有了。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文】或曰:“以德报银,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读解】《老子》第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就是以德报怨,周恩德回报怨恨。

最典型最极端的说法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说的,你在我左脸上打了一记耳光,我不仅不还手,不躲避,反而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记耳光。

或者用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唾面自干。

《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当娄师德的弟弟要到代州去做官时,他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

弟弟说:“这没问题,比如说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把它擦掉就是。

”可娄师德却说:“擦掉也不对,因为这样还是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法不满,所以,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

”这样的修养功夫就是以德报怨,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

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圣人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

他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有人提出的这个问题,但却很艺术地说,以德报怨,那又用什么去报德呢?所以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去回报别人的恩德。

所谓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就并不排除对那些恶意怨恨的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

总而言之是“投桃报李”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而不是一味地送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地以德报怨。

当然,圣人也并不主张以怨报怨。

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一举,我踢你一脚。

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无休无止地斗下去,那也就没有意思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什么意思?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什么意思?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什么意思?
展开全文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

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

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

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

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德主刑辅”。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讲道德,没有刑罚。

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

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

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

他提倡“以直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和老子的”以德报怨”
1、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

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和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
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

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

说完了国外的几位大领导,再回到中国,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抱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

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吧,孔老先生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的压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

皇帝残暴,我们要“以德抱怨”,地主剥削,我们要“以德抱怨”,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还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称臣,要想尽一切办法彰现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就是没想过反抗。

试想,如果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这种把正确的思想东篡西改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恶习,如果孔子这句原话没有被刻意地曲解成这样子,我们中国人会养成这样一种懦弱的思维惯性吗?有人说西方人的骨子里本性是狼性,而东方人的骨子里的本性是羊性,这里如月影倒想问问了,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变成了这样?如果我们从古以来信奉的是西方那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训诫,近代史上的中国,会给世界留下那么一个任人鱼肉的印象吗?
2、老子的”以德报怨”。

这句话我想很多人都很熟悉,说到人的这一生,用十六字可以做一个描述。

就是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

中间有恩怨情仇这几个字。

人跟人在一起,难免会有抱怨的机会。

所谓的报怨的抱,跟这边所写的报是不一样的,就是说你对我不好,我就抱怨。

或者我对你不好,你抱怨我。

有时候双方会互相报怨,总觉得自己受委屈。

所以这在人生里面是经常发生的情况。

我们以前谈孔子思想的时候,特别提过有人问孔子说,以德报怨您认为如何。

孔子说,这样不行,应该以直抱怨。

否则你怎么去报德呢。

就是别人对你好,你要对他好。

叫做以德报德。

别人对你不好,你如果对他好,那你这样的话,你对于对你好的人不太公平,所以你应该以直报怨。

而直这个字在儒家来说是真诚而正直。

我不能够扭曲我心中的情感,我必须遵照社会上的正义的原则。

但老子来说的话,他会认为说那不见得对。

所以他首先讲了一段,有关以德报怨的想法。

他说在老子的七十九章里面,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遗留的怨恨。

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因此圣人好像保存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向人索取偿还。

有德行的人像掌管借据那样宽裕。

无德行的人,像掌管税收那样计较。

自然的规律没有任何偏爱,总是和善人同行。

那么,这段话的第一句,他说你有大的怨恨,和解之后还会有剩
下一些小的怨恨。

后面提到说圣人,我们提过老子的圣人是指悟道统治者。

这个圣人跟别人来往,执左契,就是我拿着借据,不跟别人要债。

这样叫做有德者,那么相反的是拿着税收的证明,向别人去讨税。

所以这两者情况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让自己过的宽裕一点,跟别人来往的时候,给别人留余地。

所以老子的思想里面认为说,人活在世界上,有什么仇怨和解都来不及,何况是说我还要以直报怨,更不要说以怨报怨了。

我们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是相同的道理。

那么在老子还有另外一章,就直接说到报怨以德这四个字。

他说的是内容比较多,我们看他怎么说。

他说所作为的是无所作为,所从事的是无所事事。

所品位的是淡而无味,大小多少不必计较。

以德行来回应怨恨。

那么这段话前面三句,都是老子的标准的想法。

譬如说你要做什么事呢,无所作为。

任何事情都不要刻意去做,你所品尝的味道,最好是淡而无味。

因为那样才能够长久,你如果喜欢刺激,将来刺激慢慢递减怎么办呢。

而后面所说的大小多少,是说在这世界上,一定有神获得多获得少。

有人在比较大的位置,有人在小的位置。

所以在这一方面就是不要计较,如果说别人对你有怨的话,你用德来回报他。

老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因为道家的思想是一个整体观。

所谓的整体就是说道是一个整体,所以人活在世界上,整个一生要从整体来看。

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成败。

跟别人来往的时候,也许前面别人亏欠你。

将来呢,说一定别人
回报你很多。

也说一定你经过这些磨炼,本身愈来愈不计较。

不在乎,别人得罪你把他当做一种考验,你想别人恐怕你有他的痛苦烦恼。

事实上在世界上很多人都是给我们恩惠。

像我们小时候,父母老师很多长辈,进入社会之后,也有很多长官同事非常照顾。

那么我们照顾别人的时候,也要以一样的心情。

在这里你得不到回报,说不定别的地方得到很多回报。

我记得自己在美国念书的时候,碰到一个同学。

他是在台大念过硕士班的美国人。

我到美国念书写论文,用英文写不太有把握。

所以我第一篇论文写完,我就跟他说,我说你是美国人,能不能帮我看一下。

他们是英文是母语,随便改几个字,你的英文看起来就比-+较通顺。

所以当时我请他改,改完之后我跟他说,我要付你这个修改费用,他拒绝。

我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因为他以前在台大念书的时候,也有同学义务帮他改他的文章。

所以他要回报,那我运气很好,回报到我身上来。

所以当时我就想,我将来有机会,帮助外国学生,那么我就尽力而为。

像这种就是他对我有恩,我可以报在其他人身上。

那一个社会,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以这样的心态处世的话,这个社会就好像一颗石头,丢到水里面去,它的涟漪慢慢向外扩张。

到最后整个社会,互相之间更充满一种信赖。

整个社会将更为和谐。

所以以德报怨是一个很高超的理想。

他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种修养德行而已。

他是有个智慧,从整体来看,个人生命是一个整体,人类的世界是一个整体。

整个历史也是一个整体。

所以如果说你以这样的观点来看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恩于人,也可能有怨于人。

所以你以这种态度来处世的话,至少从老子来看,是非常适当的。

所以我们在总结一下,怨有两种,一种是别人对我报怨,一种是我对别人报怨。

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要记得,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要自己设法去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