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反思(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与高考知识点复习教学反思一、处理教材的想法

(一)、蓦然回首,还是“寻觅文言的津梁”——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联系

误区一:误把选修教材与必修内容割裂开来

教学内容虽然千变万化,但其本真还是不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前后贯通的。我们老师们肯定还记得必修三第四专题的“寻觅文言津梁”,这是我在整个人教版教材编排中最喜欢也最受用的一个专题,因为它让我和我的学生都受用无穷。

记得上《论语》时,我就是用这一专题的理念去教的,感觉比较得心应手,而且

我也真正感受到学生开始喜欢上古诗文了。当然,学生是有惰性的,这就要我们老师做好引导。怎么引导?钱梦龙的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说:“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的水平,我读了好几遍才读出好的,就是我要导读的地方。”省级培训部的王荣生教授指出“核心教学环节的展开”对我启发也比较大。他说要注意“选文的教学价值”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而合情的教学环节是:

由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由学生读不懂的让他读懂,由学生读不好的让他读好。在备课前即要估量学生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读不好,然后再展开教学。有时候,读一读,查一查,想一想,议一议,再读一读……看似笨拙,实则质朴。至

少用这种理念去授课,学生不排斥,也不觉得枯燥,而且非常配合。

(二)、花开四季,各有千秋——注意选修特性,选修≠必修

误区二:误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

"诗歌与散文欣赏"" 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扩展性的目标侧重于“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

代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疑敢问,有疑善问,形成宽广的多元化视野,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选修有选修的特性,有它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应比必修有明显的扩展。如果完全照搬必修的上法,或者像上必修课一样一篇一篇地上过来,那自然也是不合时宜的。如“寻觅文言的津梁”,上必修时,其三大版块——“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是纲,是教学的主线,要求我们在古文阅读教学时要点点渗透,水到渠成;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则要围绕六个单元的知识点展开教学,而“寻觅文言的津梁”的三大版块理念也只能是辅助手段,重在灵活运用,自主选择了。

(三)、走近高考,随时调整——注意与专题复习的挂钩

误区三:不能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复习课的关系

高中的主要任务是高考,这点谁也不敢否认,为此我准备选修教学与高考专题复习交叉进行的方式,这样一则给学生种愉悦感二则也避免了教学单一的枯

燥。所以在诗歌部分,是与古诗鉴赏的专题复习相配合上;散文部分,则准备与

古文阅读相配合上。

有两个做法,和大家探讨一下:

1.两者兼顾型:

选修的诗歌部分+高考专题复习的诗歌鉴赏分;选修的散文部分+高考专题复习的文言文阅读(这是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出发,力求系统;当然如果从由浅

入深的角度出发,先上高考专题复习再上选修的,也未尝不可。)

2.两者结合型:

单元内容与高考专题复习交叉进行

一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表达技巧;二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形象(意象、意境、情感);三单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语言(兼及其他);四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实词?筛选文中的信息;五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虚词、句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六单元——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断句、翻译?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避免教学的单一、枯燥。要注

意的是,以上的分法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分得太明确,也不能分得过细。否则的话,就把知识点联系割裂开来了。我曾想把09年的诗歌鉴赏题按考点来归类,后来发现没法分,因为现在的高考题综合性都很强,几乎每个考查点都涉及到了。教学上也同样是如此。就我个人的看法,第一种方案比较好处理;第二种则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些。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注意与写作教学的渗透

误区四:不能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始终

坚持一个观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靠写一篇两篇作文或老师讲评几节作文

课就能提高的,它其实应该渗透在我们每节语文课里,在学生的每天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汇聚而成。所以再从功利的角度来讲,在我们每节语文课的背后,正

有一双60分的眼睛在眼巴巴地望着我们呢!

1、积累(素材):作者魅力;诗文光辉。

作者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作品世界本身就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因而可以

倡导学生重视积累运用,将丰富的文化宝藏运用到写作中去。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滋长语言的沃野,借经典诗词,吸传统精华,抒自我胸臆,会使语言机智

中不乏冷静,活泼中不乏典雅,多一份古典之美。

如一位学生在《雨中读古诗》写道:

“于是老杜春夜咏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易

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作者将杜甫等八位诗人及其经典作品巧妙串联,字里行间弥散

出雨天读古诗的古典气息,语言明丽雅隽。

2、模仿(语言、构思)

模仿有高下之分: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回顾我们的写作史,古今中外,

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

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传颂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