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三 元素周期律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
内容 电子层数 最外电子数 最高正价 原子半径 离子半径 得电子能力(氧化性) 失电子能力(还原性) 金属性 非金属性
同周期(从左到右) 相同(等于周期序数) 逐渐增加(1~8) +1~~+7 逐渐减小 阴阳离子半径均渐小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同主族(从上到下) 逐渐增加 相同(等于族序数) 等于族序数 逐渐增大 阴阳离子半径均渐大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碱性渐强酸性渐弱 逐渐减弱
由1个增加到8个,而达到稳定结构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 电子数
达到稳定结 构时的最外 层电子数 2
1~2 3~10
1 2
1 1
1
2
8
8
8
8
11~18
3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 层电子排布呈现 周期性 变化。
元素原子半径数据
逐渐减小
逐 渐 增 大
原子序数 3~10 11~17
+3
+11
Na
+12
+11
Na
F < O < N <C ⑶核电荷数都相同(同种元 素)时,再看核外电子数(或 最外层电子数),核外电子数 Cl (或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则 半径 越大 如 Cl < Cl-
+17
+17
Cl-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比较微粒大小的依据(三看) 1.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层多径大) 如: K+>Na+ F>Cl>Br>I
1 ~2
电子 层数
最外层 电子数
1 2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二、复习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中化学 第一章第二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化学 第一章第二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明确学习目标] 1.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

2.掌握元素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3.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学生自主学习一、原子半径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2.变化规律05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06逐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渐增大。

二、电离能1.第一电离能03最低(1)定义:□01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02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常用单位是kJ·mol-1。

(2)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04增大趋势(有例外)。

①同周期: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05减小趋势。

②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呈□2.逐级电离能(1)定义:原子的+1价气态基态离子再失去1个电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以此类推。

可以表示为M(g)===M +(g)+e -I 1(第一电离能) M +(g)===M 2+(g)+e -I 2(第二电离能) M 2+(g)===M 3+(g)+e -I 3(第三电离能) (2)变化规律同一元素的逐级电离能是逐渐增大的,即I 1<I 2<I 3<…,这是由于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1价阳离子后,半径变小,核电荷数未变而电子数目变少,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增强,因而第二个电子比第一个电子难失去,失去第二个电子比失去第一个电子需要更多的能量。

同理,I 3>I 2、I 4>I 3…I n +1>I n 。

三、电负性与对角线规则 1.电负性2.对角线规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其□06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电负性接近,性质□07相似,被称为“对角线规则”。

如:1.“对于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切元素,均满足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不正确。

此规律仅适用于主族元素,而对于副族元素、第Ⅷ族元素、0族元素原子半径大小须另作研究。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课时25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考必备•清单】1.原子序数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那么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结构图示〔2〕周期与族①周期〔7个横行,7个周期〕②族〔18个纵行,16个族〕主族列1 2 13 14 15 16 17 族 □A □A □ A □A □A □A □A 副族列3 4 5 6 7 11 12 族□ B□ B□ B□ B□ B□ B□ B口族第8、9、10,共3个纵行0族第18纵行[名师点拨]①口人族元素不等同于碱金属元素,H 元素不属于碱金属元素;②元素周期表第18列是0族,不是nA 族,第8、9、10三列是□族,不是^B 族.4 .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 (1)分区1厂1『 非金属元典 AJ • 11.G P !__蝮一, 金属五点 瓦:•裳। Po ! At , 金.属性逐渐增强 ①分界线:沿着元素周期表中铝、锗、锑、钋与硼、硅、砷、碲、砹的交界处画一条虚 线,即为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的分界线.②各区位置:分界线左下方为金属元素区,分界线右上方为韭金属元素区. ③分界线附近元素的性质:既表现金属元素的性质,又表现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2)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从卫族到卫族10个纵行共六十多种元素,这些元素都是 金属元素.(3)镧系: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中,57号元素镧到71号元素镥共15种元素. (4)钢系: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钢到103号元素镑共15种元素. (5)超铀元素:在钢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夯根底・小题】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y",错误的打“x金周性尊渐增强桶有气体元素非金底性逐渐增演非金属性逐淅增强(i)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而形成的()(2)三、四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8()(3)同周期nA族和nA族的原子序数相差1、11或25()(4)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钢系元素都占据同一格,它们是同位素()(5)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6)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nA族元素()(7)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答案:(1)x (2)x (3)7 (4)x (5)x (6)x (7)x2.如图A、B、C、D、E是长式元素周期表中的5种元素(不包括镧系和钢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A、E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2.、B.D、E原子序数之差可能是8、18或32〞「C.B、C原子序数之差一定是2D.B、D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7解析:选A由题给5种元素的位置关系可以看出,A不是第一周期元素,由于A假设为氢元素,那么其位于最左边一族,就不会有8 ;A假设为氮元素,那么其位于最右边一族,那么不会有C.既然A不是氢元素或氮元素,那么A、E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为2, A错误;由表中位置关系可知,D、E原子序数之差可能是8、18或32, B正确;B、C之间仅隔有E 一种元素,故原子序数之差一定为2,C正确;B、D原子序数之差应大于8,D正确.3.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已正式确定了第114号和第116号元素的名称缩写为Fl、Lv.以下有关这两种元素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两种元素位于同一周期B. 116号元素位于第nA族C.两种元素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D. 114号元素的原子半径比116号元素的大解析:选C第114号元素和第116号元素分别处于第七周期nA族和nA族,均为金属元素,A、B正确;C错误;依据同周期原子半径递变规律判断114号元素的原子半径比116号元素的半径大,D正确.[方法技巧]利用稀有气体元素确定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序数-最邻近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二八Z.〔1〕假设A Z < 0 ,那么与稀有气体元素同周期,族序数为8-|A Z| ;〔2〕假设A Z>0 ,那么在稀有气体元素下一周期,族序数为A Z.例如①35号元素〔最邻近的是36Kr〕,那么35 - 36 =- 1 ,故周期数为4 ,族序数为8 - | - 1| 二7 ,即第四周期第M族,为浸元素.②87号元素〔相邻近的是86Rn〕,那么87 - 86 = 1 ,故周期数为7,族序数为1 ,即第七周期第nA族,为钫元素.知识点二元素周期律【考必备•清单】1.元素周期律[名师点拨]①判断元素非金属性或金属性的强弱,依据是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响中得失电子的难易而不是得失电子的多少.②根据元素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的强弱判断元素非金属性或金属性的强弱时必须是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寻找未知元素.(2)预测元素的性质(由递变规律推测)①比拟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例如:金属性Mg>Al、Ca>Mg,那么碱性Mg(OH)22Al(OH)3、Ca(OH)2>Mg(OH)2, Ca(OH)22Al(OH)3(填“>< 〞或"=").②推测未知元素的某些性质例如:Ca(OH)2微溶,Mg(OH)2难溶,可推知Be(OH)2难溶;再如: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可推知元素砹(At)应为有色固体,与氢难化合,HAt丕稳定,水溶液呈酸性,AgAt不溶于水等.(3)启发人们在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①半导体元素在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如Si、Ge、Ga等.②农药中常用元素在周期表右上方,如F、Cl、S、P、As等.③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材料主要在过渡元素中找,如Fe、Ni、Rh、Pt、Pd等.【夯根底・小题】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y",错误的打"义〞).(1)1的原子半径大于Br, HI比HBr的热稳定性强()(2)同主族元素含氧酸的酸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3)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正价从+ 1递增到+7()(4)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离子半径也逐渐减小()(5)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6)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其水溶液的酸性越强()(7)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越多,非金属性越强;失电子越多,金属性越强()答案:(1)义(2)义(3)义(4)义(5)7 (6)义(7)义2.以下实验不能到达实验目的的是()解析:选B A项,Cl2、Br2分别与H2反响,根据反响发生的条件即可判断出氯、溪的非金属性强弱B项向Mg Cl2、AlCl3溶液中分别通入氨MgCl2与NH3-H2O反响生成Mg(OH)2 ,AlCl3与NH3-H2O反响生成Al(OH)3,但不能比拟二者的金属性强弱;C项,测定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Na2sO4溶液的pH,根据pH可判断出Na2cO3与Na2sO4水解程度的大小,即判断出H2CO3与H2sO4酸性强弱,从而判断出碳、硫的非金属性强弱;D项,利用Fe、Cu与稀盐酸反响现象的不同即可判断出Fe、Cu的金属性强弱.3.短周期元素的四种离子A2+、B+、C3-、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那么以下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原子序数:D>C>B>AB.原子半径:B>A>C>DC.离子半径:C3->D->A2+>B+D.氧化性:A2+>B+,复原性:C3-<D-解析:选B由于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所对应的元素应位于相邻两个CD周期,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得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口; D.原子序BA数大小应为A > B > D > C,A项错误;根据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可以判断B项正确;离子半径应为C3 一>D- >B+ >A2+,C项错误;复原性应为C3 一>D-,D项错误.[方法技巧]“三看〞法快速判断简单微粒半径的大小一看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二看核电荷数: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三看核外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随堂检测反响1. 〔2021•海南高考〕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联合国将2021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以下有关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元素周期表共有16列B. DA族元素的非金属性自上而下依次减弱C.主族元素均呈现与其族数相同的最高化合价D.第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自左向右依次增大解析:选B A项,元素周期表共有18纵行,也就是共有18列,错误;B项,对于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获得电子的水平逐渐减弱,所以A族元素的非金属性自上而下依次减弱,正确;C项,主族元素一般呈现与其族数相同的最高化合价,O、F非金属性强,O 没有与族序数相等的最高正化合价,F没有正价,错误;D项, 第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自左向右依次减小,错误.2.〔2021•北京高考〕2021年是元素周期表发表150周年.期间科学家为完善周期表做出了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曾主持测定了铟〔491n〕等9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被采用为国际新标准.锢与铷〔37Rb〕同周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 In是第五周期第口人族元素B.您In的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值为17C.原子半径:In>AlD.碱性:In〔OH〕3>RbOH解析:选D A正确,Rb为碱金属,位于第五周期,In与Al同主族,可推断In是第五周期第口人族元素;B正确,1451n的中子数为115 - 49 = 66 ,电子数为49,因此您In的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值为17 ;C正确,锢和铝同属于口人族元素,前者位于第五周期,后者位于第三周期,因此原子半径:In>Al ;D错误,锢和铷同属于第五周期元素,前者位于口人族,后者位于口人族,根据同周期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递变规律得:碱性In(OH)3<RbOH.3.〔2021•天津高考〕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NH3>SiH4B .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C.如下图实验可证实元素的非金属性:Cl>C>Si含稀盐酸CaCO3 MM KG Na娟乂力憎和僻液溶液D.用中文“为〞〔立.〕命名的第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0族解析:选C非金属性:O>N>C>Si ,故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NH3>SiH4, A项正确;H与C、N、O、F等非金属元素形成共价化合物,与Na、Mg等金属元素形成离子化合物,B项正确;题图所示实验可证实酸性:HCl>H2cO3>H2SiO3,但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与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有关,HCl不是氯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故不能根据其酸性强弱判断Cl的非金属性强弱,C项错误;118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0族,D项正确.4.〔2021•海南高考〕X、Y、L、M为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的前20号主族元素.X2是最轻的气体,Y、L与M三种元素的质子数均为5的倍数.答复以下问题:〔1〕X与L组成的最简单化合物的电子式为.〔2〕X与M组成的物质为〔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该物质可作为野外工作的应急燃料,其与水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3〕Y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其含氧酸的化学式为〔4〕L与M形成的化合物中L的化合价是.解析:X2为最轻的气体,即X为H , Y、L、M三种元素的质子数为5的倍数,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质子数可能为5、10、15、20中的三个,因四种元素为主族元素,古攵质子数 为10舍去,即三种元素分别为B 、P 、Ca .(1)形成简单化合物是PH 3,其电子式为H : P : H fH; (2)形成的化合物是CaH 2,属于离子化合物,与水发生的反响是CaH 2+2H 2O===Ca(OH)2+2H 2T ; (3)Y 为B ,属于第二周期^A 族元素,其含氧酸为H 3BO 3; (4)形 成的化合物是Ca 3P 2,其中P 显一3价.(2)离子 CaH 2+2H2O===Ca(OH)2+2H/ (3)第二周期nA 族H 3BO 3 (4)一3一、选择题(此题共8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以下关于元素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随着人工合成的同位素种类不断增加,许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会随之变化B .核素的质量数与其相对原子质量完全相同C 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一定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D .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均位于过渡元素右侧解析:选C A 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它是根据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和其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出的平均值与人工合成的同位素 种类不断增加没有关系,错误;B 项,一种核素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是整数,该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一个原子(即核素)的质量与12C 质量的七的比值,不可能是整数,不 JL 乙完全相同,错误;C 项,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一定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正确;D 项,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大多位于过渡元素右侧,而氢却位于左侧,故D 错误.2. (2021•北京师大附中期中)以下事实中,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 .原子半径:K>Ca>MgB .碱性:NaOH>Mg(OH)2>Al(OH)310答案:(1)P : EIIIC .热稳定性:HF>HCl>H 2SD .酸性:H 2sO 3>H 2cO 3>H 2SiO 3解析:选D 同一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 子半径依次增大,A 项不符合题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 越强,B 项不符合题意;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C 项不符合题意;元 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D 项符合题意.3.在元素周期表中,伯元素如下图,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埴〕A .伯是非金属元素,在常温下呈固态B.溺Pt 和瑙Pt 的核外电子数相同,互为同位素C . “195.1〞是铂的质量数D .由78可以推出Pt 为第五周期元素解析:选B 粕为金属元素,A 项错误;引8Pt 和1788Pt 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是两 种不同的核素,二者互为同位素,B 项正确;“195.1〞是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C 项错误; 由78推出Pt 为第六周期元素,D 项错误.4 .以下有关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正确的选项是〔〕A . DA 族元素从上到下,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B .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正价从+1递增到+7C .同周期元素〔0族元素除外〕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D .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原子失电子水平越强解析:选C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A 错误;第二周期元素中,O 没有最高正化合价,F 没有正化合价,B 错误;同周期元氨0族 元素除外〕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C 正确;在第三周期的元 素中,Al 为+ 3价,Na 为+ 1价,但失电子水平Na>Al , D 错误.5 .以下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 F 2在暗处遇H 2即爆炸,I 2在暗处遇H 2几乎不反响B. “NO 2球〞在冷水中颜色变浅,在热水中颜色加深1178Pt 钳 LB 口」才媪C.氯原子与钠原子形成离子键,与硅原子形成共价键D. H2O在4 000 口以上开始明显分解,H2S用酒精灯加热即可完全分解解析:选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单质与H2反响越来越难,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F2在暗处遇H2即爆炸,2在暗处遇H2几乎不反响A不符合题意2NO2N2O4AH <0,热水中平衡逆向移动,颜色加深,冷水中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变浅,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B符合题意;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Cl>Si,所以氯原子与钠原子形成离子键,与硅原子形成共价键,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C不符合题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H2O在 4 000 口以上开始明显分解,H2S用酒精灯加热即可完全分解,D不符合题意.6. 〔2021•福建三明一中测试〕以下事实不能说明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相对强弱的是〔〕解析:选C根据与水反响的剧烈程度可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可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B项不符合题意;应该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强弱来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C项符合题意;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D项不符合题意.7.A.e的氢化物比d的简单氢化物稳定B.a、b、e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e>b>aC.六种元素中,e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最活泼D. c、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解析:选D e是硫元素,d是氧元素,H2s稳定性弱于H2O , A错误;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B错误;a~f六种元素分别为Na、Mg、C、O、S、Cl ,其中金属单质中Na 的化学性质最活泼,非金属单质中Cl2、O2化学性质均比S活泼,C错误.8.〔2021•浙江嘉兴一中期末〕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所示: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X、Y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X<YB.简单离子的半径:Z<W<X<YC.一定条件下,W的单质可以将Z的单质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D.X与Z形成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解析:选C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主族元素中的最高正化合价与其主族序数相同,最低负价二主族序数- 8,根据表中数据知,X为Mg元素,Y为Al元素,Z为N元素,W为O 元素,V为P元素.金属性:Mg>Al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X>Y , A错误;对于简单离子而言,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简单离子半径:Y<X<W<Z , B错误;一定条件下,氧气可以和氨气反响生成水和氮气,C正确;Mg与N形成的化合物Mg3N2为离子化合物,D错误.二、选择题〔此题共4小题,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139.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可以指导人们进行规律性的推测和判断.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A.由水溶液的酸性:HCl>HF,不能推断出元素的非金属性:Cl>FB.人们可以在周期表的过渡元素中寻找催化剂和耐腐蚀、耐高温的合金材料C短周期元素正化合价数值和其族序数相同D.短周期元素形成的微粒X2-和Y2+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那么离子半径:X2->Y2+解析:选C A项,非金属性的强弱,应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拟,不能根据氢化物的酸性进行比拟,HF的酸性比HCl弱,但非金属性F强于Cl,正确;B项, 优良的催化剂及耐高温和耐腐蚀的合金材料〔如镍、粕等〕,大多属于过渡元素,正确;C项, 短周期元素正化合价数值和其族序数不一定相同,如C有+ 2、+ 4价,错误;D项,微粒X2一与丫2+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核电荷数:Y>X ,故离子半径:X2->Y2+,正确.10.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其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M层电子数的三倍,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 X与Y只能形成4种化合物B.工业上常通过电解Z的熔融氯化物的方法来制取Z的单质三工一1Z |知[C.简单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为Q>X>Y>ZD. X、W、Q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X >W解析:选AB这几种元素都是短周期元素,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知,X、Y位于第二周期,Z、W、Q位于第三周期,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M层电子数的三倍,设其M 层电子为x,那么W 原子质子数=2 + 8+ x , 2 + 8+ x = 3 x,所以x = 5,那么W为P元素,那么X 是N元素、Y是O 元素、Z是Al元素、Q是Cl元素.A项,X、Y分别是N、O元素,二者能形成多种氮氧化物,如N2O、NO、NO2、N2O4、N2O5,所以X与Y可形成的化合物在5种以上,错误;B项,Z是Al元素,熔融状态下氯化铝不导电,所以工业上采用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冶炼Al ,错误;C项,电子层数越多其离子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14子,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所以离子半径:Q > X > Y > Z ,正确;D 项,元素 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Q>X>W ,那么最高价氧 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X>W ,正确.11. 〔2021•广东五校协作体一联〕如图是局部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 M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分别与Z 、R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响B. Y 的单质不能从含R 简单离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R 单质C. X 、N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熔点很低D .简单离子的半径:Z<X<M解析:选AB 题图为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根据原子序数 关系可知X 为O 元素,Y 为F 元素,Z 为Na 元素,M 为Al 元素,N 为Si 元素,R 为Cl 元素.M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Al 〔OH 〕3能分别与Z 、R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NaOH 、HC1O 4反响,A 项正确;F 2直接与水反响,不能从含Cl -的水溶液中置换出Cl 2 , B 项正确;X 、N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SiO 2,熔点很高,C 项错误;O 2 -、Na +、Ah +电子 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O 2->Na + >Al 3+, D 项错误.12. 〔2021•广东广州天河二模〕短周期元素x 、y 、d 、f 的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原子半 径的相对大小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如图1所示;短周期元素z 、e 、g 、h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溶液〔浓度均为0.01 mol/L 〕的pH 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如图2所示: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离子半径大小顺序:e>f>g>hB .由x 、z 、d 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2同+4同‘ H 国 15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图2C. y、d、g的简单气态氢化物中沸点最高的是g的氢化物D.装满zd2气体的小试管倒扣水槽中充分反响,试管液面上升约2/3解析:选D由题意可知,x是H元素,y是C元素,z是N元素,d是O元素,f是Al元素,e是Na元素,g是S元素,h是Cl元素.离子半径:g>h>e>f,故A错误;H、N、O形成的硝酸铵中含有离子键,故B错误;y、d、g的简单气态氢化物中,沸点最高的是d(O)的氢化物,故C错误;zd2气体为NO2,根据反响的化学方程式3NO2+ H2O===2HNO3 + NO可知,反响后试管中液面上升约3,故D正确.16。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第一节课时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二、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与结构1.原子序数(1)含义:按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1)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称为周期。

(2)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横行)①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周期。

②特点: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

③分类(3短4长)短周期:包括第一、二、三周期(3短)。

长周期:包括第四、五、六、七周期(4长)。

(2)族(纵行)①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

②特点: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③分类④常见族的特别名称 第ⅠA 族(除H):碱金属元素;第ⅦA 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ⅣA 族:碳族元素;ⅥA 族:氧族元素。

课时2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1.原子结构(1)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__1__。

(2)递变性:Li ―→Cs ,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3.碱金属元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用R 表示碱金属元素)单质R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如Cl 2+2R===2RCl 与水反应:如2R +2H 2O===2ROH +H 2↑与酸溶液反应:如2R +2H +===2R ++H 2↑化合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ROH ,且均呈碱性。

(2)递变性具体表现如下(按从Li→Cs 的顺序)①与O 2的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越来越复杂,如Li 与O 2反应只能生成Li 2O ,Na 与O 2反应还可以生成Na 2O 2,而K 与O 2反应能够生成KO 2等。

高中化学之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高中化学之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高中化学之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一、原子序数1、原子序数的编排原则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中各组成粒子数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元素周期律我们知道: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所以,各元素间也应存在着相互联系及内部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从3-18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又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的变化。

18号以后的元素,尽管情况比较复杂,但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8个的变化规律。

可见,随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的变化。

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从3-9号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由大渐小,经过稀有气体元素Ne后,从11-18号元素又重复出现上述变化。

如果把所有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我们会发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注意:①原子半径主要是由核外电子层数和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作用等因素决定的。

②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半径的测定方法与其它原子半径的测定方法不同,所以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与其他原子的原子半径没有可比性。

一般不比较稀有气体与其它原子半径的大小。

③粒子半径大小比较的一般规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越少,半径越小;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大的半径小,核电荷数小的半径大;对于同种元素的各种粒子半径,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数越少,半径越小。

例如,粒子半径:H->H>H+;Fe3+<Fe2+。

3.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从3-9号元素看,元素化合价的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O、F不显正价);其最高正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由+1价递增至+7价;从中部的元素开始有负价,负价是从-4递变到-1。

从11-17号元素,也有上述相同的变化,即:元素化合价的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最高正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重复出现由+1价递增至+7价的变化;从中部的元素开始有负价,负价是从-4递变到-1。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29张PPT)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29张PPT)

电负性
1.电负性 (1)概念 ①键合电子:原子中用于形成 化学键 的电子。 ②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 键合电子 吸引力 的大小。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 越大 。 (2)衡量标准 电负性是由美国化学家 鲍林 提出的,他以氟的电负性为 4.0 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
5.已知元素的电负性和原子半径一样,也是元素的一种基本性质,下表给
出14种元素的电负性:
元素 Al B Be C Cl F Li Mg N Na O P S Si
电负 1.5 2.0 1.5 2.5 3.0 4.0 1.0 1.2 3.0 0.9 3.5 2.1 2.5 1.8
1.离子半径大小比较的规律 (1)同种元素的离子半径:阴离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阳离 子,低价阳离子大于高价阳离子。如r(Cl-)>r(Cl),r(Fe)>r(Fe2+) >r(Fe3+)。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 r(O2-)>r(F-)>r(Na+)>r(Mg2+)>r(Al3+)。 (3)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Li+) <r(Na+)<r(K+)<r(Rb+)<r(Cs+),r(O2-)<r(S2-)<r(Se2-)<r(Te2-)。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电负性是人为规定的一个相对数值,不是绝对标准 ( √ )
(2)元素电负性的大小反映了元素对键合电子引力的大小( √ )
(3)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4)同一周期电负性最大为稀有气体元素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和基础的知识。

它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将元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表格。

通过研究元素周期表,我们能够理解元素的各种性质、结构和规律,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

下面将对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由横行和纵列组成。

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现代元素周期表有18个周期和7个主族,其中1A-2A族为s 区,3A-8A族为p区,3B-2B族为d区,4B-7B族为f区。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每个周期的元素数量逐渐增加。

二、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元素都有一定的基本信息,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电子排布等等。

这些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基本特征。

三、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元素的性质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在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往右逐渐减小,从上往下逐渐增大。

这是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和电子层的增多占据的空间结果所产生的。

2. 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在周期表中,电离能从左往右逐渐增大,从上往下逐渐减小。

这是由于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减少和屏蔽效应的减弱所导致的。

电离能大的元素往往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而电离能小的元素往往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3. 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在周期表中,电负性从左往右逐渐增大,从上往下逐渐减小。

这是由于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减少和屏蔽效应的减弱所造成的。

电负性大的元素往往具有吸电子的能力,而电负性小的元素往往具有放电子的能力。

4.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在左下角和中间区域,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在右上角和下面的区域。

金属性的增加伴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电离能的减小,电负性的减小等特征。

四、周期表中的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可以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两类。

化学元素周期律计算

化学元素周期律计算

高中化学常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原子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周期律的发现是化学系统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元素周期律如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递变规律。

1.原子半径(1)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2)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3)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总说为:左下方>右上方(注):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4)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所以,总的说来,同种元素的:(5)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6)同周期内,阳离子半径逐渐减小,阴离子半径逐渐增加;(7)同主族内离子半径逐渐增大。

(8)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9)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除外)元素除外;(10)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11)元素最高价的绝对值与最低价的绝对值的和为8,代数和为0,2,4,6的偶数之一(仅限除O,F的非金属)2.元素的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1)单质氧化性越强,还原性越弱,对应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2)单质与氢气越容易反应,反应越剧烈,其氢化物越稳定;(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含氧酸)酸性越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4)单质还原性越强,氧化性越弱,对应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5)单质与水或酸越容易反应,反应越剧烈,单质与氢气越不容易反应;(6)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学元素周期律是一种定量规律分类表,它按照原子量的升降次序把元素归类,包括一组有着相同特性的元素。

将元素的原子量按顺序排列,便可以组成一个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主要由三种不同类型的元素组成:无机元素、有机元素和半有机元素。

无机元素是指不具有有机分子结构的元素,它们主要来源于岩石和煤炭,可以用于制造非有机化学品,如铝、镁、硅和钙等。

有机元素是指具有有机特性的元素,它们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动物,如碳、氢、氧和氮等。

半有机元素是既具有有机特性又能够和无机物质发生反应的元素,例如磷、硫、氯和氟等。

通过周期律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元素的属性。

首先,把元素按照升序排列,可以比较不同元素的原子量大小。

由于可以确定元素原子量的大小,我们可以更精确地认识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其次,按照元素的原子量排列的周期律,可以确定元素的相近性和相似性,从而更为清晰地观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有了周期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不同的元素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比如氧是轻质的无色气体,而碳是一种黑色的固体。

化学元素周期律是一种有用的化学分类工具,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应用。

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一定量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并通过它来探索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容易弄懂有关元素的性质、结构和反应的规律等,从而帮助学生对化学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尽管化学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工具,但是在学习这一概念时仍会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们必须掌握大量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方程式、理论及应用,以及利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才能正确理解元素周期律。

其次,元素周期律中涉及到的实验原理较为复杂,学生们需要熟练掌握实验中所用到的仪器及各种试剂的使用方法,才能更好地掌握元素的原子量的大小及特性的变化规律。

总之,化学元素周期律是一个规则性很强的科学规律,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元素的特性、特点及反应规律,从而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高中化学的知识。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它在高中物理和化学中都有所提及。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变化,通过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元素性质,从而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元素周期律可以概括为下列四个原则:一、元素原子的特性与原子的结构成正比: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处于不同的周期,原子的构造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周期数越大,原子的特性也会越高,其特性有熔点、沸点、电子气态半径、原子半径等。

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序分布: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列元素的带电性和其在某一列中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

带电性越高,元素周期表中其位置就越靠近表头,而带电性越低,其位置就会越靠近表底。

三、元素的共价键能力与其原子半径的变化成反比:元素的原子半径与元素周期表中的列数有一定的规律,如键合能力强的元素,其原子半径变小,其列数越大;而键合能力弱的元素,其原子半径变大,其列数越小。

四、元素共价键合活性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成正比:元素可以通过共价键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那么这种越高键合活性的元素就越容易与其它元素形成化合物,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就越靠近表头;反之,位于表底的元素的键合活性就越低,就比较不易与其它元素形成化合物。

元素周期律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它也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部分,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从而更好地应用它们。

在使用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上述原则,熟悉元素周期表,实践才能更加深入地掌握。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是理解元素性质和应用元素的重要基础理论,它是高中化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只有深入理解和熟悉元素周期表,才能更好地应用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它是元素周期性变化的定律。

它的研究为科学家提供了深入了解元素的机理,并为今后更好地研究化学轨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6月25日,由俄国科学家列缪尔李奥夫霍夫曼发现的。

他发现,当按照原子量将元素排列时,某些性质相似的元素会按照一定的周期出现。

该定律表明,某些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排成一排,而其他元素则有不同的性质,它们也在元素周期表中排成一排。

这一定律的英文名称为“霍夫曼周期律”。

霍夫曼周期律的核心概念是“周期”,即按一定的律则,某些性质相似的元素按一定的律则出现在一定的周期内。

这些元素被统称为“元素族”。

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形成一条直线,呈现出相似的性质并形成“族”。

每个元素族有不同的特性,它们的特性由它们的原子量以及电子构型和配位数决定。

例如,钠、镁、铝和硅形成了由弱碱性元素组成的一组族,它们属于第一周期的第一族。

这四种元素的性质相似,其原子量分别为23、24、27、28,它们均具有一价,其配位数均为4个。

因此,这四种元素的性质相似,它们在元素周期性中排成一排。

另一个例子就是由硫、磷、氮和氧组成的二维族,它们属于第三周期的第五组。

这四种元素在元素周期性中也排成一排,它们的原子量分别是16、31、14、16。

而它们的性质则因它们的电子构型和配位数而异,它们分别具有二价、三价、四价和两价;其配位数也分别为4、3、2和2。

霍夫曼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学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供了有关元素的深入认识,为今后的化学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组织方式,而且还为学习和理解元素的性质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霍夫曼周期律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元素周期表,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和信心。

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霍夫曼周期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准确、深入的元素性质和作用的认知,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化学元素周期律是一种完整的结构,把元素按照特定的定律分类和排列,它描述了元素在其原子结构上存在的共同性质。

它是化学研究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用来预测元素在物质组成和其他特性方面的性质,以及了解它们可能行使的作用。

原子序数即元素周期律中的第一列,是周期律排列的基础。

它表示元素在原子内电子层数的不同,以及它们在横向上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每一列的元素有相同的原子内电子层数,一列被称为“阶段”。

第一阶段包含2个元素,第二阶段包含8个元素,依此类推。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性质也会不同。

第一阶段的元素特别活跃,它们具有最稳定的原子结构,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易改变,现存的自然元素中属于这一阶段的Set所占比例比较大。

第二阶段的元素有了一定的可以发生变化的特性,但仍然是稳定的,它们比第一阶段的元素要多,占据了大部分的元素。

随着阶段的增加,元素的性质也发生变化。

第三阶段的元素比第二阶段的元素要活跃,化学反应更加容易,反应速度也更快,它们有着多种形态。

第四阶段的元素电子层数很多,但都是最外层的电子层,这些元素偏向非金属性质,例如碳、氮、氧等有机元素。

因此,第四阶段元素可以组成大量的复杂物质,可以用于构建富含有机物质的有机分子。

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另一个应用是在化学反应中预测元素的反应性。

组成化学物质的每种元素都有它自己的特性和性质,通过探讨周期表可以了解它们在反应中的行为,了解它们之间的反应机制。

在某些反应中,元素会进行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物质;而在另一些反应中,元素也会释放出微量的物质,形成一个完全不同的物质。

这就是原子序数对反应性的影响,而在很多情况下,考虑原子序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反应中涉及的化学物质、元素以及反应机制。

总而言之,化学元素周期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元素、它们的分布和性质,以及它们可能行使的作用。

它是学习化学的必备工具,对于了解元素、化学反应、物质组成和其他特性,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课标要求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要点精讲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2019-2020版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教案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版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教案第1章 第2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1.了解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

2.能运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重点)3.理解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重点) 4.了解元素的“对角线规则”,能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基础·初探]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2.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探究·升华][思考探究]已知短周期元素,a A2+、b B+、c C3-、d 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问题思考:(1)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间有何关系?【提示】由于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所以四种离子电子数相等,即a-2=b-1=c+3=d+1。

(2)A、B、C、D四种元素在同一周期吗?试推测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提示】A、B、C、D不在同一周期。

A应位于第三周期第ⅡA族,B应位于第三周期第ⅠA族,C位于第二周期第ⅤA族,D应位于第二周期第ⅦA族。

(3)A、B、C、D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怎样的?A2+、B+、C3-、D-的离子半径呢?【提示】原子半径B>A>C>D;离子半径C3->D->B+>A2+。

(4)分析微粒半径大小比较的关键是什么?【提示】①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比较,先看周期再看主族。

②对于离子的半径比较,要借助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进行判断。

③同一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小于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大于原子半径。

[认知升华]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1.同种元素的离子半径:阴离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阳离子,低价阳离子大于高价阳离子。

如r(Cl-)>r(Cl),r(Fe)>r(Fe2+)>r(Fe3+)。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如r(O2-)>r(F-)>r( Na+)>r(Mg2+)>r(Al3+)。

3.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如r(Li+)<r(Na+)<r(K+) <r(Rb+)<r(Cs+),r(O2-)<r(S2-)<r(Se2-)<r(Te2-)。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及一些元素性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及一些元素性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一些元素性质【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一些元素性质一、元素周期定律(1)掌握同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同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的特征或性质,可以推断未知元素的金属强度和非金属性质、元素的价态和化学式等。

(3)微粒的半径大小比较判断规律:① 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越小,半径越小。

②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小,核电荷数少的半径大。

③ 对于同一元素的不同粒子,原子核外的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原子核外的电子数越小,半径越小。

例如:。

二、元素周期表(1)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若干水平行和若干垂直行;(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①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于水合物的酸碱度;在同一时期,碱度从左到右降低,酸度增加,同一组碱度增加,酸度从上到下降低;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同周期从左到右稳定性增强,同族从上到下稳定性减弱;(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①电子层数=周期数;② 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最高正价数;③结构、位置、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4)掌握两性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概念。

(5)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① 其族序数等于圈数的元素:H,be,al。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③ 族数等于周期数三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li。

⑤ 周期数是族数三倍的元素:Na。

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si。

⑦ 最高正价格为最低负价格绝对值三倍的短期要素:s。

⑧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 短周期内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s。

⑩最高正价化合价不等于族序数的元素:o、e。

三、元素性质、存在和使用的特殊性(1)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或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

(2)空气中最丰富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中最丰富的碱性元素:n。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规律大全1.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按照原子核中质子数的大小和电子排布的规律,将所有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成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由周期和组成两个维度组成。

周期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的递增顺序,组是指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在竖列方向上排列。

3.周期表分区:周期表分为s区(1-2组),p区(3-8组),d区(3-12组)和f区(内过渡金属区)。

4.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号是代表元素的化学符号,比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碳元素的符号是C。

5.元素的周期和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表示元素的电子层数,原子序数表示元素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6.主、副、次副周期:周期表中的s区是用户主周期,p区作为副周期,d区和f区则是次副周期。

7.元素周期表的横向周期规律:周期表横向周期数增加,元素的原子半径、电负性、电子亲和能等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8.元素周期表的纵向周期规律:周期表纵向组数增加元素以周期性地重复出现,一个新的主能级开始填入电子。

9.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在周期表中从左到右递减,从上到下递增。

10.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第一电离能在周期表中从左到右增加,从上到下减小。

11.电子亲和能的周期性变化:电子亲和能在周期表中从左到右增加,从上到下减小。

12.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电负性在周期表中从左到右增加,从上到下减小。

13.元素周期表的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在周期表中,元素越往上和越往右,越容易成为氧化剂;而越往下和越往左,越容易成为还原剂。

14.元素周期表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在周期表中,金属性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左下角,非金属性元素主要位于周期表右上角。

15.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的s区和p区的元素称为主族元素,d区的元素称为过渡元素。

16.键合: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预测元素之间的化学键合方式,如金属与非金属之间通常是离子键,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通常是共价键。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

.
32
总结
一.位置 和结构关系
结构
位置
性质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2.周期数 =电子层数
3.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
4.最高正价 + |最低负价| =8(H 除外)
5.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6.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离子电荷(带符号)
.
33
注:1.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未必在ⅡA (如He、很多过渡元素如Fe)
电子数多斥力大
电子层数多半径大即:Cl- ﹥ Na+
例5: Na 与Cl
Na ﹥ Cl
分析:核电荷数多引力大
电子数多斥力大前者. 影响为主,即:
Na

41
Cl
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 一般情况下(稀有气体除外):
⑴先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
则半径 越大
如 Li < Na < K < Rb < Cs Li
.
36
注:1. 元素的单质都是气体:0族 2.只有非金属的族是:ⅦA、 0族 3.全是金属的族是:ⅡA、副族、Ⅷ 4.全是非金属的周期是:第一周期 5.分界线附近元素:两性金属(Al或Be
) 或半导体材料(Si或Ge)
6.过渡元素:催化剂材料(MnO2) 7.非金属区:农药(P),杀虫剂
.
37
内容
.
11
5.原子形成阳离子或阴离子后,其电子 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 原子形成阳离子后,要减少一个 电子层,形成阴离子后电子层数不变, 但最外层电子数增多,它们都达到了稳 定结构。
.
12
科学探究一 填写教材P14~15表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复习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及实验事实,结合原子结构知 识引导推测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实验验证】 设计最简单的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应该能想到置换反应,实验操作氯 水和硫化钠溶液的反应。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Si
单质与H2反 应的条件 氢化物的稳 定性 高温
P
磷蒸气与氢 气能反应
S
加热
Cl
光照或点燃 时发生爆炸 而化合
SiH4 常温易 PH3常温易自 H2S受热分解 HCl高温仍稳 自燃 燃 定
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的水 化物酸性强 弱
H2SiO3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比硫酸酸性 更强的酸
通过提供素材,让学生验证对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猜测是否正 确,同时明确能证明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事实有哪些。
【练习2】我国报道的高温超导体中,铊(Tl)是组 成元素之一,已知铊和铝一样,最外层有3个电子, 但铊比铝多三个电子层,关于铊的性质判断错误的是: A 银白色质软金属 B 氢氧化铊是两性氢氧化 物 C 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 D 氢氧化铊的碱性比氢 氧化铝强
练习2是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的练习。
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问题探究5】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递变规律是 ,从原子结构解释这种递变 什么实验可以证明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 推测:Si、P、S、Cl非金属性的强 弱 , 从原子结构上解释你的推论 。
【对比试验1】取两支试管,向一支试管中投入一段打 磨过的镁条,另一试管中投入一片磨去了表面氧化膜 的铝片,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蒸馏水,滴入两 滴酚酞,观察现象。 将两支试管分别加热观察现象。 【对比试验2】取两支试管,向其中一试管中投入一段 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另一试管中投入一小片除去 了氧化膜的铝片,向两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1mol/L 的盐酸,观察现象。
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难点: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相关 的事实。
本节内容以结构决定性质为主线,通过三组科 学探究完成元素周期律四个方面的学习。 第三组:由原 第一组:由原子 第二组:由原 子结构入手, 结构入手,探究 子结构入手, 通过素材和实 核外电子排布、 通过两组对比 验,探究元素 主要化合价 、原 试验,探究元 非 金属性强 子半径的周期性 素金属性递变 弱递变规律。 变化 规律。
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巩固练习
【练习1】下列递变情况不正确的是: A Na、Mg、Al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 P、 S 、Cl最高化合价依次升高。 C NaK、Rb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 C、N、O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 推测:Na、Mg、Al金属性的强弱 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你的推论 哪些实验事实能证明你的推论: 。 分析这些实验是否可行? 比较好的实验方案是: 【对比试验1】 【对比试验2】 , 。
元 素 周 期 律
知识层面 方法层面 学科思想
科学探究的方法
依据已有理论对问题做出猜测
用现象揭示本质,寻找素材或实验 事实验证猜测
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一、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 的变化 二、元素的金属性的递变 三、元素的非金属性的递变 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 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 然结果
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 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 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本节教学设计的宗旨是增大学生 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与思维量,使学生在课堂上 处于深刻学习状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量变引起质变 的唯物思想,培养探究、合作交流等现代意识。
【结论】: 同周期元素, 最高正价递 变 规 律 , 最低负价递 变规律为 :
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的概念, 在此需要铺垫 总结完通性后引导学生注意到特性:即O F 没有最高正价
原 子 半 径
【问题3】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猜测电子 层数与原子半径的关系是 , 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半径的关系 是: , 根据所给材料,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原子半径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是: 试比较K 和 Cl的半径: 比较的方法是: 你在这还有什么疑问吗?
【归纳总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 的 、 、 、 都呈现周 期性变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率。 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是 周期性变 化的必然结果。
通过归纳总结引出元素周期律的定义,从结构上分 析得出元素周期律的本质。进一步强化了本节结构 决定性质的主题。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分组画出第二周期、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核 外 电 子 排 布 【问题1】观察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观察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结论:
主 要 化 合 价
【问题2】分析第三周期元 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从Na 到Cl,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 分别是: 最低负化合价分别是: 分析第二周期元素的化合价 是否得到同样的结论? 注意: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 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非金 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证明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事实:单质和水或酸反应的 剧烈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单 质间的置换反应。
证明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事实:和氢气化合的难 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 化物的酸性、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问题】根据表中事实,什么性质还能证明元素金 属性的强弱?
【总结】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金属性依次 周期表中,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呈现 变化。 。在 的
问题思考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表中氢氧化钠、氢 氧化镁、氢氧化铝的碱性递变规律,发现最高价氧 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也能说明金属性的强弱。最 后总结得出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试管夹使用等基本操作是否正确
Na 与水或酸 反应的现 象
最高氧化物对 应水化物的碱 性
Mg 与冷水反应: 与沸水反应: 与盐酸反应: Mg(OH)2为 中强碱
Al 与冷水反应: 与沸水反应: 与盐酸反应: 。 Al(OH)3 是:
与冷水 反应:
NaOH 是 碱
结论:
实验完成后,用图表分析实验现象,目的是突出现象即性质的差别

思路依然为根据原子结构知识推测,并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 推论,学生讨论举出验证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此处如果学生有障 碍,用现象揭示本质的思路进行点拨,提示同学们从现象入手。 学生可能会考虑置换反应及金属和氧气的反应,评价这些方案是 否可行,选择最优方案。基于高一学生实验常识较少,不易把握 反应物的用量,在学生讨论后投影给出两组实验的具体方案,然 后学生操作。
作业:19页
6.8.9
【总结】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非金属性 依次 。在周期表中,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的非金属性呈现 的变化。
通过总结得出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非金属性呈 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练习3】(08江苏卷)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热稳定性:H2O>HF>H2S ②原子半径:Na >Mg>O ③酸性:H3PO4>H2SO4>HClO4 ④碱性:LiOH < NaOH < KOH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结论】 同周期 元素的 原子半 径递变 规律是:
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示例,包括依据已有理论对问题做出猜 测,寻找素材或实验事实验证猜测,得出结论。为后面金属性、 非金属性的探究奠定了方法基础
提供素材
元素符 号 原子半 径(nm) 元素符 号 原子半 径(nm) Li 0.152 Na 0.186 Be 0.089 Mg 0.160 B 0.082 Al 0.143 C 0.077 Si 0.117 N 0.075 P 0.110 O 0.074 S 0.102 F 0.071 Cl 0.099
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郏县二高化学组 张红侠
一 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二 教学目标的及重难点的确定
三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四 教学过程 五 归纳总结
在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 表,并研究了碱金属及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 律,了解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第二节的 第一课时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为 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 础上,应该说元素周期律已经水到渠成了, 本节内容为元素周期律的归纳、提炼过程。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树立起结构决定性质 的化学学科思想,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元素 化合物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