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武传》第二课时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12课《苏武传》教学课件 (共25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12课《苏武传》教学课件 (共25张PPT)

位列将
位 古:官位。 今:位置、地位。 兄弟亲近 亲近 古:亲近的侍 臣。今:动词,靠近。 无所恨 恨 古:抱怨; 今:仇恨、怨恨 武等实在 实在 古:确实存在。 今:诚实、老实。 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 古:责备 今:谦让、让位或使
通假字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空自苦亡人之地 信义安所见乎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武父子亡功德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畔:通“叛”,背叛。 旃:通“毡”,毛织品。 去:通“弆”,收藏。 亡:通“无”,没有。 见:通“现”,显现。 祠:通“祀”,祭祀。 亡:通“无”,没有。 亡:通“无”,没有。 亡:通“无”,没有。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匈奴以为神 於靬王爱之 武复穷厄
不敢求武 太夫人已不幸
以为 古:以……为 今:认为 爱 古:敬重 今:疼爱、怜爱 穷厄 古:陷入困境 今:穷困潦倒 求 古:访求 今:请求 不幸 古:去世 今:不走运
闻已更嫁 独有女弟二人 且陛下春秋高
皆为陛下所成就
更 古:改 今:更加 女弟 古:妹妹。 今:姐妹和弟弟。 春秋 古:年纪。 今:春秋战国时期 或指季节。 成就 古:提拔; 今:业绩。
艺术特色(较史记)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2、对文言基础知识
常见实词一词多义
1、数 数通使相窥观 数日不死 不可胜数 数罟不入洿池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范增数目项王 数口之家 多次 几 计算 细、密 数目 多次 几
2、益 单于益骄 武益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遗 置币遗单于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蒙故业,因遗策 路不拾遗 小学而大遗
文言句式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为降虏于蛮夷 何以女为见 子卿尚复谁为乎 何以复加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非汉所望也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见犯乃死,重负国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皆为陛下所成就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被动句 被动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PPT课件

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
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2、细节描写。
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
操持,节旄尽落”等。
3、对比衬托。《指导》P63
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的:副使张胜,为虎
作伥的卫律,曾为朋友的李陵。
第二年
今年的后一年
• 稍迁至栘中厩监
渐渐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送给。
稍微。 丢失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正当、适逢 聚会、集合。
汉亦留之以相当
抵押
正在……的时候
3一词多义
• 使:数通使相窥观
名词,使者
• 单于使使晓武
动词,派
• 使(之)牧羝
使令动词,让
• 发:虞常等七十人欲发
动词,起事
•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1
目标
•人们总喜欢在自己的舒适区域呆着,因为大家 按自己的习惯行事时会觉得自在。如果一个人 仅仅是喜欢在出席会议时选择房间里的特定位 置,这当然没错。但如果作为教师,却总是习惯 站在教室里某个特定的地点,这就有问题了。这 种情况下,距离教师较远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出 现课堂纪律问题。多数教师只能照顾到离自己 不远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喜欢后排的 座位呢?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距离教师越远, 就越可以肆无忌惮。
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 响千古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 犹能忘。
他用睿智,铭记下对汉朝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 风雪中,且歌且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 千古的传奇,书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赞歌。
他用执着,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 沙中渐行渐远,把那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 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苏武传》第二课时ppt课件

《苏武传》第二课时ppt课件

(6)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7)非汉所望也 (8)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判断句 )
( 判断句 )
判断句 ) (
被动句 ) ( 被动句 ) ( 被动句 ) (
(9)见犯乃死,重负国
(10)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11)皆为陛下所成就
研读文本
1.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 上理出文章思路。
今义:副词,表程度。
今义:业绩。
③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④我丈人行也。 古义:( 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 妹妹。)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 年纪。)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今义:指季节。
今义:诚实、老实。
明确: 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 胜知之 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④舍生取义,匈奴 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⑥北海牧羊,贫贱不 移 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 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2.阅读全文并思考,文章可以化分为几个层次?
讨论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 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 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 过。
教学重难点
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 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复习知识点归纳
2.整体把握 3.分析苏武人物形象
1.通假字
①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
②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苏武传》ppt第二课时课件[24张]

《苏武传》ppt第二课时课件[24张]

复习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节送匈奴留
在汉者。 缑王者,昏邪王姊子也。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见犯乃死,重负国。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问候武,而收系张胜。
自学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文言知识 (重要实 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 言句式 )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皆为陛下成就(古 义:栽培、提拔;今 义:事业上的业绩) ※欲因此时降武(古 义:趁这时;今义: 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 义:年龄;今义:季 节)

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 用法,名词作动词。) 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 法。)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 檠,名词作动词。)

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讨论:2、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 性(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 )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 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 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 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 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 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 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汉武帝晚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巧却碰上匈奴内部发生叛乱, 由于叛军内部有人告密,很快就被匈奴首领一举歼灭。副使张胜因为 与叛军头领虞常意欲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因而单于迁怒所有汉朝史 臣,无辜的苏武也因此受到牵连。苏武为保名节两度自杀,虽然未遂, 却坚定了单于要劝降苏武的决心。单于先派了丁灵王卫律去劝降,没 有成功,他本人也被苏武痛骂一顿。单于便将苏武放逐冰天雪地的北 海,让苏武放牧公羊,只有当公羊生下小羊的时候,苏武才能回来。 苏武历尽艰辛,渴了喝雪,饿了挖草根,不论坐卧起身都时刻拿着汉 节。后来单于又派了投降匈奴的李陵去劝降,李陵虽与苏武有故交, 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动苏武,却被苏武的民族大义感动得泣下沾襟。最 后,汉昭帝继位,汉朝与匈奴恢复邦交,在胡地呆了十九年的苏武才 得以回到自己的祖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第二课时课件(共12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第二课时课件(共12张)

幽禁Hale Waihona Puke 流放❖ 问题探究: 面对艰苦
的考验,苏武是 如何顽强地活下 来的?
拒绝劝降
问题探究: 李陵是如何劝降苏武的?
读史以 明志—— “白发丹心 尽汉臣”这 一永恒的形 象给你怎样 的精神震撼?
彰风 天吹 道白 赴节 苍, 茫为
违雪 汉拥 志丹 誉心 满, 裳不
❖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 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有之矣!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苏武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苏武的 性格特征,体会 其人格魅力。
苏武(公元 前140----公 元前60)
拒幽 苏武人生三部曲
绝禁自 劝流杀 降放
被牵连想到自杀:
❖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
自杀行为?
2、苏武的自 杀行为产生了 什么反响?
拒绝劝降
问题探究: 卫律是如何劝降苏武的?

人教版必修4《苏武传》教学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4《苏武传》教学ppt课件

说什么
做出…的样子
又非亲属, 连坐?”复举剑 之,武不动。
21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

这样
众数万,马畜 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 。
白白地
通过
以身 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 我降,与
使…肥沃
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
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主背亲,为降 于 ,
5
史书类别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 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 左丘明)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 : 《 国语》- - - -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
6
史书类别
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以…为壮大
问候
武,而 张胜。
逮捕监禁
第四段内容:苏武被单于审问,以死明志
20
痊愈
通知
论罪

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 此时
渐渐
会同
使…投降
武。 斩虞常 ,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用剑

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判处
一人犯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 。”武曰:“本无谋,
廪(lǐn) 旄(máo) 於(wū)靬(jiān)
弋(yì) 缴(zhuó) 檠(qíng) 棫(yù)
辇(niǎn) 劾(hé) 斧钺(yuè)汤镬(huò)
衿(jīn) 贳(shì) 隤(tuí) 秩(zh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12课《苏武传》 课件(共47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12课《苏武传》 课件(共47张PPT)

第五段重点词句 状语后置,“于蛮夷为降虏”
7、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通“叛”,背叛 8、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以何见汝为” 9、反欲斗两主 使动用法,使 争斗 10、若知我不降明 你
第六段重点词句
1、白单于 报告
2、天雨雪 名词作动词,下
3、与旃毛并咽只 通“毡”,毛织品
4、匈奴以为神 认为
艺术手法探究
一、详略得当
详: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苏武为於(wū)靬(jiān) 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作用: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 神。
二、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武不应。\武骂律曰:“女为人 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 下所成就, ……愿勿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死于前!”\武闻之,南乡 号哭,呕血,旦夕临数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 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第七段重点词句
1、武使匈奴,明年 第二年
2、不敢求武 访问宾语前置,“信义见安乎” 3、故使陵来说足下 劝说
4、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
通“无”,没有
5、扶辇下除 台阶
通“现”,表 现
6、独有女弟二人 古今异义,妹妹
第七段重点词句
宾语前置,“以何过陵”
7、何以过陵
8、且陛下春秋高 古今异义,年纪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 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 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苏武传》 课件(共78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苏武传》 课件(共78张PPT)

迎娶你。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今天将要远离了,面对表章落泪,不知道自 己说的是什么了。 读音二:dà ng (1)动词 ①符合 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县官的)心意 。
②当作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 ——晚些吃饭,(粗茶淡饭)也可以当作肉食; 从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当成坐车。 ③抵押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 ——匈奴使者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他们以想抵押 。 (2)形容词,适宜,恰当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采 草药》)——按照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 ,这很不恰当。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 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 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 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 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 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 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 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 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 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 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 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 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 捉。
③属于死人的,如“阴宅”“阴火” ④凹入的 惟汉印多用阴文。(朱剑心《说金》) ⑤阴险 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苏洵《辨奸论》) ——然而他内心阴险狠毒,志向意趣和别人不一 样。 (3)副词,暗中,暗地里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张衡传》) ——暗中查知奸党名姓,一下子把他们都擒拿归 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武传》名师课件(第2课时)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武传》名师课件(第2课时)

2.苏武为何誓死不降?
(1)苏武代表的是大汉王朝,他如果投降,就是 对汉朝最大的打击。 (2)成功出使、维护汉朝国威和名誉是苏武职责 所在,苏武是一个责任心和使命感特别强的人,不 可能投降。
3.於靬王为何爱武?文中哪些地方道出了原因?
(1)前文单于曾“壮其节”,后来单于“幽武 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数日不死,匈奴 以为神”,由此可见,於靬王应该早就听说过苏 武大名,钦佩至极。
诱降
数万,马畜弥 山,富贵如此。
畔主背亲。
② 不 平 心 持 正 , 反 欲 斗 两 疾恶如仇
苏君今日降,明 主,观祸败。
日复然。
③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 祸,从我始矣。
匈奴方
汉方(苏武)
言行


形象/性格
愈益欲降之。幽武置大窖中, 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
并咽之,数日不死。
顽强不屈
单于
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廪食不至。
4.空自苦亡人知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表现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7.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8.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沾: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9.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10.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
1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女:通“汝”,你。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 顽强不屈,
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 落。
忠于使命
网纺缴,檠弓弩
丁令王 逼降
(卫律)
盗武牛羊
复穷厄
劝 降
李陵
①于己:空自苦亡人之 ①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

【同步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苏武传》 课件 (54张PPT)

【同步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苏武传》 课件 (54张PPT)


抱住扶好 宾语前置 坑

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

使…覆

来(使他),表目的
段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
用舆,轿,抬/扛
意动,认为…壮
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
问候

逮捕监禁
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 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 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
了解作者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 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青年时代在太学读 书,后继承父亲班彪之志, 续写《史记后传》,被人告 发篡改国史入狱。汉明帝读 其原稿颇为赞赏,召为兰台 令,奉诏修史,历20余年基 本完成《汉书》。晚年因窦 宪之祸牵连入狱而死,一部 分“志”“表”由其妹班昭 续写。
疏通字音
至栘(yí)
厩(jiù)监( jiān)
数(shuò)
丈人行(háng)
且鞮(jū dī)
緱(gōu)王
阏氏(yān zhī)
旃(zhān)毛
於靬(wūjiān)
纺缴(zhuó)
置煴(yūn)火
辇(niǎn)
牧羝(dī)
驩(huān)
没(mò)胡中
遗(wèi)单于
昆邪王(hún yé wáng) 浞(zhuó)野侯
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审理这个案件
把情况告诉,语: 动词.
牵连到 被羞辱、被“见侮”辱表被
动,被动句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


更加 对不起
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

苏武传 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四

苏武传 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四

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
(1)以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2)运用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3)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气节,文中着重 写了三个叛徒(张胜、卫律和李陵),与苏 武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比映衬 (1)张胜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
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
禁闭
不给他吃的、喝的
单于越发想要他投降 咬、嚼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
同“毡”毛织的毡毯
下雪,雨:下
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名作动,结网 矫正弓和弩
供给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
第二部分 第四段:7、8自然段 李陵劝降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
指李陵
通“欢”
沾湿了衣襟。霑:通“沾”,衿:通“襟”
之驩,效死于前!”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告别而去。决:通
“诀”,辞别。
第三部分 第六段:9、10自然 段
苏武归汉 名垂青史
汉朝寻求苏武等人 欺骗说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使
依照

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被动句:
• 见犯乃死,重负国 • 皆为陛下所成就 •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 胜闻之,恐前语发
见,被 为……所,被 夷灭,被消灭 被揭发
定语后置句:
•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送(留在汉)匈奴使者
•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者
宾语前置:
• 何以汝为见? • 子卿尚复谁为乎? • 何以复加? • 何以过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 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 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 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 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 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 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 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 高尚情操。又如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 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 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苏武 忠君爱国、忠贞不渝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富贵不淫、大义凛然 坚韧不拔、爱憎分明。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 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事发时他已经意识 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 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 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 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 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 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 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 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 的性格特征。 2.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 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 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 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 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 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苏武传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2.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人物形象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写:
语言、行动等细节刻画人物
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烘托 其他人物的映衬
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社会环境
单于和卫律逼降 副 使张胜的屈降 朋友
环 境 描 写 自然环境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无怨无悔。
其他人物的对比映衬
(1)张胜 苏武
(2)卫律 苏武
(3)李陵 苏武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 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面对威逼利诱,大义凛 然、不卑不亢、忠贞不二。苏武的性格在那些或 屈或降的人物的映衬下,更加具有人格魅力!
人物形象特点:
学生分角色朗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 分内容,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分组 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 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 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 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 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Hale Waihona Puke 得特别详细, 作者这样处理用意何在?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 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 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 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 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 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 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 民族气节。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 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 光明磊落。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 盾,痛苦。
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习题及学案。 2.练习三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
谈谈你对苏武的认识。
李陵的劝降
北海无人处 廪食不至 天
气寒冷
问题探究
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 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 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 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 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