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小说阅读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小说阅读
参考答案 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
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外貌特征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
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小说阅读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小说阅读
19.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答:

(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答: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小说阅读
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也没有正确认识他人的优缺点;
从不行动;陶醉于某种虚幻的想象中不能自拔。这也正是
许多人的共同毛病。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目的就是为
了揭示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爱幻想、不行动、不自知的共同
毛病,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参考答案 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在虚
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 力层级C。为了降低难度,命题者已经明确告诉考生,这 篇文章在构思方面有个先抑后扬的特点,要求具体说明并 分析其作用。考生只需找到文中女主角起先故意贬抑男朋 友的句子,在找出后来又赞扬或者自贬的句子,就算是具 体说明了本文先抑后扬的特点。先抑后扬属于营造情节方 面的手段,它和情节的波澜有关;情节又是为塑造人物、 表达感情服务的,所以还必须抓住这个方面的作用。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于目前小说考得少,命题形式也只有两种方式,一 是4道题均为主观表述题,二是主客观综合题,3道主观题, 1道“5选2”的客观题。总分为18分。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小说阅读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小说阅读
小说涉及的主要考点有以下几个: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在 小说鉴赏中主要指对文章情节的把握。“文章的思路”是 指小说展开的线索以及小说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个考点在小说 鉴赏中主要指对各情节点内容的把握以及小说主题的概括。

(经典)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教案

(经典)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教案

现代文之小说阅读一、小说阅读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文体特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称为小说三要素。

3.阅读要领:(1)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设题角度有:①形象的特点。

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②形象的塑造。

作品的形象使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③形象的地位和意义。

形象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2)理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

(3)分析小说典型环境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4)把握、透析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分析小说的主题时:①从小说的人物、情节入手,进行认真的考察;②联系小说典型环境描写;③结合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5)了解小说的叙事手法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习题。

(一) (2009宁夏海南卷)孕妇和牛铁凝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类小说阅读备考指南与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类小说阅读备考指南与答题技巧

考情特点备考方向1.近年高考全国卷一改小说一统天下的局面,2021两套全国卷是小说、散文各一篇。

2020年全国卷Ⅲ考查了散文《记忆里的光》,2020年新高考Ⅰ卷考查了散文《建水记》。

考查文体的变化体现新课标重视多方面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教育思想和新高考全面综合考查学科素养的命题理念。

2.文本选材突出人性美与时代性主题。

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突显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的结合;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则突显人性之美;2020年全国卷Ⅱ《书匠(节选)》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题;2020年新高考Ⅰ卷《建水记》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主题;2019年全国卷Ⅱ《小步舞》是映射工业化进程中精神家园丧失的主题。

选材的主题,契合时代精神,体现新课标和新高考重视“立德树人”的理念。

3.设题既注重常规性又兼顾灵活性。

2021全国乙卷的小说两道简答题,一道考查情节的设计意图,一道考查人物心理,都是常规题型,难度也适中。

2021全国甲卷的散文两道简答题,一道考查信息的筛选,一道考查中心句的作用,都是常规题型,但“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的说法简明而生动,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

灵活性另一方面是不拘常规,因文设题,个性化命题。

如2020年全国卷Ⅰ《越野滑雪》第9题根据文本特点考查海明威创作的“冰山理论”。

1.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以小说、散文为主,兼顾戏剧、诗歌。

这既是为了应对国家命题中心“反套路”的命题理念,也是为了培养考生真正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

2.因文学类文本考查点侧重文体特征,故本专题分小说、散文来备考。

3.读懂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因此,应以读懂文本为切入点,以必备文体知识为突破口,以教材为关联点,以高考真题为能力训练点来进行层进式备考。

如何读懂小说一、掌握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了小说的基本面貌。

1.人物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03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解析版

03 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解析版

【2024高考二轮复习考点精准突破提升训练】提升训练三 现代文阅读Ⅱ+名篇名句默写(小说阅读提升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瓦猫(节选)葛 亮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

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

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

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

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

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

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

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

蜡黄脸,满脸胡须。

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

荣瑞红就喊她爷爷。

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

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

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

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

全城都在跑警报。

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

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

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

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

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

屋主说,好。

钱不打紧,您看着给。

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

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

北方来的。

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

他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1小说阅读任务1真题感知教师用书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1小说阅读任务1真题感知教师用书

专题一小说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小说作品”是高考语文的主要考查方向之一。

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以下考点:(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5)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7)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任务一真题感知一、(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石门阵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

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

——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

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

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

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

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

”大家一起想。

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

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课件37张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课件37张
【命题形式】 1、文章第 XXX 段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文章第 XXX 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文章开篇用较多笔墨写了 XXX 景物,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题技巧】 1、自然环境的作用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2)渲染……的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感情);烘托人物……的形象;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暗示主题; (5)帮助塑造人物性格 社会环境描写。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 ”,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 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 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⑪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 ’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 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⑫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对他深 地了一躬。老人愣住了,赶转身高开。背后传来老人的成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⑬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
了人物什么心理(心情)。(4)突出了人物什么性格(精神品质)。(5)揭示出了文章什么 主旨。
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 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这句话通过对人物神态、语言的描 写,写出母亲确认那个水手就是于勒后的愤怒,突出了母亲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再次,分析选项,验证答案。在大体确认B项 为错误项的情况下,分析其他选项是否有明显 错误,确认答案。A项,小说开头景物描写烘 托“天嚣”的恐怖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无错; 试验队员担心资料被风刮走,是细节描写,而 在此种艰难处境下仍关心科研资料,能体现其 责任感,C项正确。故选B。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小说的特点
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考例 高考真题 解法实例 [课标全国Ⅰ2017·4~6,14分]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1~3题。 【情节梗概】文本以第三人称“他”作为主要 叙述对象,以“渴”作为叙事的线索结构整个 故事。小说先写“他”和试验队队员们在恶劣 的环境中极度渴望水分,再写门外传来敲门声, 大家用尽气力为陌生人开门,最终陌生人带来 了西瓜为大家解渴。
【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 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 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
【应考思路】 对于直接给出结构特点的题目,答题时,首先
审清题干中关键提示信息。比如“以‘渴’为 中心”,明示了小说的线索就是“渴”。“这 有什么好处”则要求回答线索的作用。 其次,根据答题方向,调用相关知识储备。分 析小说中线索的作用,可从情节结构、人物形 象、主旨等方面入手。小说中线索的常见作用 有使结构完整谨严,使情节更集中,并有利于 揭示主题等。 再次,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答题。如“渴”是 试验队被困队员遇到的最大问题,以此为中心,
环 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 生的背景进行的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 会环境描写。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小说阅读教案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小说阅读教案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小说阅读第一课时情节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考纲》要求: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杨妙新1.整体感知,理清小说的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生发的一件一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所以有人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说就会生发什么样的事情和情节。

《范进中举》情节梗概:范进原先是一个穷书生,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母亲更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但邻居中竟没有一个借米借钱周济他。

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

到54岁才考进秀才。

老丈人名来祝贺,实际上是说教了一番,受尽奚落。

为了筹措乡试的盘缠向丈人开口借钱,又受一顿辱骂。

但他仍偷偷去赴乡试,回来后还过穷日子。

后来不得已抱着老母鸡去卖。

此时捷报到家,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范进喜极而发疯,最终被丈人胡屠户一个巴掌打醒,恢复正常。

老丈人和乡亲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讥笑嘲讽到奉承恭维,连素不来往的张乡绅也来拜访,又是馈银又是赠屋;最后范进送银给丈人,屠户欢天喜地地回家。

提问:范进中举前后待遇有何不同?思考: 1、经济上前穷后富。

2、地位上前卑后高。

3、人们的态度上,前倨后恭。

当范进刚进学时,丈人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去贺喜,但根本不像贺喜,分明是在进行批评说教。

他口口声声骂范进是“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并教导范进今后要立起个“体统”来。

过后,范进叫他借乡试盘费,又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候腮”,又是“瘌蛤蟆想吃天鹅肉”。

范进中举后则一跃龙门,身价倍高。

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慷慨送来几斤肉,几千钱当作贺礼,并当众称赞范进“才学高”、“品貌好”、“是天上的星宿”。

甚至还一路上低头替女婿把皱了的衣裳后襟扯了几十回,真是判若两人。

丈人如此,旁人就更不用说了。

同样是这一回,在范进中举之前,已经穷得揭不开锅,母亲更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

但邻居中竟没有一个借米借钱周济他。

中举后,他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单看邻居中就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有帮忙去寻人的,有帮忙出主意的。

好一派邻里好比亲戚的亲热图景。

就连做梦也不敢奢望接触的“大人物”张乡绅也主动登门拜访,又是送银,又是送房,一下子从“一向有失亲近”变成“至亲骨肉”了。

方法:第一,要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

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

《范进中举》就是以主要人物活动为主线(范进进学→范进借钱→范进偷试→范进卖鸡→范进中举→范进发疯→范进送银),辅以其他人物的反应(屠户祝贺→屠户遭骂→屠户治病→乡亲馈赠→乡绅造访),以中举为分水岭,组成波澜起伏的情节。

第二,要以事见人,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

鉴赏故事情节应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

如《范进中举》中范进让妻子母亲挨饿,自己借钱去赴乡试,偷偷去参加考试,听到中举以后发疯等情节,反映了他迂腐无能,卑怯畏缩,逆来顺受,热衷功名等性格特点。

第三,要见微知著,涵泳细节的内在意义。

小说的情节往往由若干个场面构成,而场面总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

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个情节令人难忘。

犯人在最后受判时画押,通常总是迟疑而颤抖地执着笔,无可奈何地画上一笔就算,鲁迅写阿Q的画押就大大不同,是独一无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而另一面却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即使没有看过《阿Q正传》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为人,单就这一细节来看,阿Q 的麻木无知就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了。

2、分析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自然环境河;社会环境,包括时代和历史条件),把握作品中环境描写的细节,弄清楚人物处于怎样的环境之中活动等等。

《智取生辰纲》的环境描写: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

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路上行。

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

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路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

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

两个虞候虽只背些包里行李,也气喘了行不上。

杨志便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要处!”那虞候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

前日只是趁早凉走,如今恁地正热里要行,正是好歹不均匀!”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两个虞候口里不言,肚中寻思:“这厮不直得便骂人!”…………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

约行了二十馀里路程,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阴树下歇凉,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喝道:“快走!教你早歇!”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

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

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杨志喝着军汉道:“快走!赶过前面冈子去,却再理会。

”提问:《智取生辰纲》中对天气、环境的描写如何推动情节发展?思考:《智取生辰纲》节选于《水浒传》第15回。

节选部分写环境,突出一个字“热”:杨志等人一上路,作者就开始写太阳,写树林,并从多个角度反复渲染气温之高之热:有通过作者直接介绍来写的,有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的,有通过杨志或虞侯、老督管之口来写的,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

而这些对环境的描绘,不仅为杨志等人押解生辰纲同时也为晁盖等人智取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突出了杨志精明、老练、谨慎及晁盖等人的足智多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也就是说,天气的酷热难当,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

因为天热,军健才“雨汗通流”“叹气”“走不得”,才要求杨志趁凉早行,而杨志却“正热里”行路,因而引起众人的抱怨;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当”,所以众军健黄泥冈上见树林就要歇凉并死活不走,杨志与众人矛盾才不断激化;因为天热,众军健才见酒就迫不及待要买来解渴,终使中计,失掉生辰纲。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因为天气热,吴用“智”取的妙计才使一万个小心的杨志着了道儿。

方法:第一,可以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

如鲁迅小说《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

”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第二,可以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演变。

(见上)第三,可以提供人物的活动场所,渲染某种气氛。

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篇这样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环境描写,一下子就将小说悲凉的气氛烘托了出来。

如“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孙犁《芦花荡》)这段自然环境描写置于老英雄护送失利之后,应该说不止是风凉夜凉,更重要的是人心凉了。

他惭愧,觉得“没脸见人”,准备暂停护送。

的确如此,自尊心极强的他没有按原计划去实施护送任务,而是待了一夜并邀二菱次日来看他的复仇行动。

第四,可以契合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甚至支配着人物的行动。

3、鉴赏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所以阅读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

《祝福》: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她不是鲁镇人。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

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水浒传》: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

鲁提辖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

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拔步便走。

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提问:上面的材料分别运用了怎样的刻画人物的方式?请分别加以分析。

思考:鲁迅的《祝福》描写了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肖像,是一种动态肖像描写,通过描写人物肖像变化,反映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对祥林嫂的这三次肖像描写,不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难的一生,概括了农村妇女受尽地主奴役剥削和封建礼教摧残迫害的惨象,还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水浒传》中的这段话,属于心理描写,写了鲁达对这个不曾料到的人命案的认真思考,反映了人物粗中有细的性格特征。

当然他逃避官司只是因为担心没人送饭,这也说明他即使仔细考虑,也不过是“鲁达式的思考”。

方法:第一,通过分析环境描写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

第二,通过分析情节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

(上文均已介绍,此略)第三,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一些方式。

①肖像描写。

人物的肖像可以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

肖像描写分静态肖像描写和动态肖像描写两种。

《水浒传》中的人物肖像描写,大多静态肖像描写;而鲁迅的《祝福》描写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肖像。

②动作描写。

动作是判断一个人性格的主要标志,包括人的举手投足和跑跳坐卧等。

例如,《守财奴》写葛朗台一见到纯金的梳妆匣就头脑发热,欲火燃烧,于是不顾一切,只想占有的动作:有“纵”、“扑”、“叫嚷”、“撬”,当欧也妮想抢回梳妆匣时,他是手臂“摆”,使劲“推”,表现出对金子的强烈的欲望和狂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