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第2章 大气环境及污染问题(2)

合集下载

02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02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大气
恒定组分
可变组分
不定组分
主要组分
次要组分
二氧化碳
水蒸汽
氮、氧、氩
氦、氖、氪、氙、氡
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
三、大气污染
• 大气污染的定义 ISO定义: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 程引起的某种物质进入到大气中,呈 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 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福利 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 大气污染分类 - 局部地区大气污染
2.2 大气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大气及其污染成因
一、大气的重要性
二、大气的组成 • • 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是由多种气体、 水汽和悬浮颗粒组成的混合物 恒定组分:氮N2、氧 O2、氩 Ar及 微量的氖Ne、氦 He、氪Kr、氙Xe


可变组分:二氧化碳、水蒸气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 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 体等
欧洲航天局ENVISAT环境观测卫星拍到了撒哈拉沙漠沙尘向 西飞扬的情景。 沙尘向西经过3个国家:毛里塔尼亚(Mauritania,图中顶 部)、塞内加尔(Senegal,图中中部)和几内亚比绍 (Guinea Bissau,图中底部),并且扩散到了北大西洋上空, 之后沙尘暴在佛得角群岛(Cape Verde Islands)上空转弯向 北而去。
布袋除尘器除尘效果的优劣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主要取决 于滤料。布袋除尘器的滤料就是合成纤维、天然纤维或玻璃纤 维织成的布或毡。根据需要再把布或毡缝成圆筒或扁平形滤袋。 根据烟气性质,选择出适合于应用条件的滤料。通常,在烟气 温度低于120℃,要求滤料具有耐酸性和耐久性的情况下,常 选用涤纶绒布和涤纶针刺毡;在处理高温烟气(<250℃)时,主 要选用石墨化玻璃丝布;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选用炭素纤维滤 料等。

《环境科学概论II》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II》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IIGener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I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 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大气环境、生态学教材:郑有飞主编,环境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2011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是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

本课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着重阐述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探讨人类活动对多环境要素的影响。

特别是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及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介绍了城市环境﹑环境质量的评价﹑区域环境以及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等问题。

因为是概论性的,故本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介绍环境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包括十二章,其中第一章集中讲解环境学基础理论,集中讲述环境规律、环境科学、环境学的基本概念,首次系统阐述了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四项基本原理和环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到第十二章分别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全球环境、人口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十个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体验、领悟环境学基本原理,加深和巩固对环境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2学时)(1)掌握环境、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等基本概念(2)熟悉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3)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重点:环境的概念;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环境科学的由来难点:环境科学研究的组成和分支第2章大气环境(5学时)(1)掌握大气的构成及主要组成;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大气污染类型(2)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光化学特性;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化学转化;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3)了解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综合防治与管理重点:大气环境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的来源、类型、危害,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难点:大气的温度场;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湍流运动的要素及形成原因;无界大气的扩散模式;有界大气的扩散模式;扩散参数的确定;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如烟尘控制技术、二氧化硫控制技术、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及综合防治与管理技术第3章水环境(4学时)(1)掌握水环境概念、水体污染的来源及主要污染物;水体污染的危害;(2)理解天然水的循环;水体中耗氧有机物的降解及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3)了解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转化和迁移;水体污染控制及管理技术重点: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在水体中的转化,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理解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难点:河流水体污染物扩散的稳态解;河流水质模型第4章土壤环境(3学时)(1)掌握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的危害;污染物的来源及种类(2)理解土壤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污染发生类型(3)了解土壤污染的治理;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重点:土壤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发生类型难点: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背景值及其迁移转化;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降解及残留第5章固体废物与环境(2 学时)(1)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及危害(2)理解固体废物资源化、资源化系统(3)了解固体废物综合处理意义、原则及处理系统的分类。

环境科学导论第2章 大气环境及污染问题(2)

环境科学导论第2章 大气环境及污染问题(2)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即r > 0,称为 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
(2)气温垂直递减率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 递减率,即r = rd,称为中性层结;
(3)气温不随高度变化,即r = 0,称为等温
层结;
(4)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即r < 0,称为 逆温。
4.2 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的定义: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 的程度。
城市热岛环流

产生城乡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1)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能耗水平高; (2)城市覆盖物(如建筑、水泥路面等)热容量 大,
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放热缓慢,使低层 空气变暖; (3)城市上空笼罩一层烟雾和CO2,吸收地面长 波辐射。
第5节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
有界大气扩散: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多位 于近地面或接近地面的大气边界层,因此,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多在边界层中进行, 并受到地面的影响,我们称这种大气扩散为 有界大气扩散。
环流。局地环流的形成对当地的大气污
染的形成作用较为明显。
城市热岛环流
定义:由于城市温度经常比农村高(特别是夜
间),气压比乡村低,所以可以形成一种从周围农村 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 城市(郊)风。 城郊风在市区汇合产生上升气流。当城市周围有 较多产生大气污染的工厂时,就会使污染物在夜间向 市中心输送,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夜间城市上空有 逆温层存在。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 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 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 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 形逆温。
4.4 不同温度 层结和大 气稳定度 下的烟型

环境科学导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2)

环境科学导论 第二章   大气环境(2)
2. 逆温及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4)锋面逆温 对流层中的冷空气团与暖空气团相遇时,暖空 气因其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上面,形成一个倾斜的 过渡区,称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温差 较大,就可出现逆温,这种逆温称为锋面逆温(见 图2-5)。一般情况下,锋面都在移动,但移动缓 慢的暖锋(暖气团推动锋面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 可能发生污染问题。
(二)气象因素的热力影响
2. 逆温及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逆温是指大气层的温度分布与标准情况下气温分布相反,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根据逆温层形成的原因,可将逆温划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和 地形逆温5种。
(1)辐射逆温 一般来说,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地面强烈的辐射使地面和近地面的大气层迅速降温, 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辐射逆温多发生在对流层的接地层。日出后地面受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层增温,逆温 就逐渐消失。辐射逆温全年都可出现,但以冬季最强。在中纬度地区的冬季,辐射逆温 厚度可达200-300m。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
大气污染程度,除取决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排 放方式、排放源密集程度及位置等因素外,还受所在地区的气象和 下垫面等因素影响,其中后两者对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和浓度时空分 布的影响更为显著。本节主要介绍气象因素、下垫面因素及污染物 性质等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
(一)气象因素的动力影响
2. 大气湍流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
假如没有湍流存在,污染物在大气中只能沿风向移动,污染物的扩散只靠布朗 运动,这时烟云几乎是一个变化不大的烟管运动。实际上,由于烟云向下风向漂移 时,除其本身的分子扩散外,还受大气湍流作用,使得烟团周界逐渐扩张。

环境科学导论大气环境和污染问题培训课件

环境科学导论大气环境和污染问题培训课件
大气稳定度的定义: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 的程度。
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 关系。
一个空气块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 产生了上升或下降运动后,当外力去除后,可 能发生三种情况:(1) 气块减速并有返回原来 高度的趋势,称这种大气是稳定;(2)气块加 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3) 气 块被外力推到那里就停到那里或作等速运动, 称这种大气是中性。

4.4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不同温度 层结和大 气稳定度 下的烟型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烟形
性状
处,大请气状联况 系网站发或生情本况 人删除与。风、湍流关系
地面污染状况
力比波浪型弱。
γ>0,γ=γd,大气处 于中性稳定状态
出现于多云 或阴天的白 天,强风的 夜晚或冬季
夜间。
高空风较大,扩散主要靠 热力和动力作用。
扩散速度、落地浓 度较前者低,污染
物输送较远。
烟云在垂直方向扩散速度小, γ<0,γ<γd,,出现 平展形 厚度在纵向变化不大,在水 逆温层,大气处于
平方向上有缓慢扩散。
当r = rd
a = 0 大气是中性
一般来说,r越大,大气越不稳定,反之,
大气越稳定。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4.3 逆温层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即r < 0 或r =0,称为逆温层。等温层可视为逆温层的 一个特例。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环境科学概论-大气环境_OK

环境科学概论-大气环境_OK
10-4 10-5-10-4 10-7-10-5 10-9-10-6
0.28 10-4
主要来源
生物活动
生物活动,光化学
生物
人类活动,光化学
光化学,雷电、人类活动
光化学
生物活动
光化学
光化学
人类活动、光化学,火山爆发
人类活动、生物活动、光化学
人类活动、生物活动
光化学
光化学
18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结构
4、热层(Thermosphere):
此外,在高纬度地区的晴夜,在热层中可以出现彩色
的极光。
这可能是由于太阳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使高层稀薄的
空气分子或原子激发后发出的光。这些高速带电粒子在
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向南北两极移动,所以极光常出现
在高纬度地区上空。
12
“极光”现象
13
14
大气的结构
37
二氧化硫
38
② 氮的氧化物
➢NOX是NO、NO2、N2O、NO3、N2O4、N2O5等的总称,造成大
气污染的NOX最主要是NO和NO2。
➢氮氧化物来源: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以汽车尾3气9 排 放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
氮氧化物危害:
1)氮氧化物可以转化为硝酸,是形成酸雨主要物质之一
2)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
• 轻雾或霭:是液体颗粒,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20千米的
• 雨:100μm-6mm
• 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且是灰尘颗粒造成的,就是霾或 灰霾
• 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 80%~90%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
• 3) 化学粒子:大气中由于化学过程产生的固体或液态颗粒

环境学概论 2大气污染

环境学概论 2大气污染

1980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日本 中国 2378 490 335 126
1990 2106 375 563 120 88 1495 1037(2008) 52(2008) 55.8(2006) 51.4(2006) 84(2006) 2321(2008)
中国“酸雨污染控制区” 和“SO2排放控制区”
2、北美 1974年和以后北美证实在美国东北部 和与加拿大交界地区亦发现大面积酸 雨区域,几乎北美有三分之二陆地面 积受到酸雨威胁,降水pH值为4.0~4.5, 最低值出现过3.2。美国的酸雨自西向 东逐渐加重。
3、亚洲


70年代首先在东亚日本、韩国发现大面积 酸雨 中国是燃煤大国,随着燃煤量的增加,SO2 的排放量也不断增长。1995年我国SO2排放 量达到2370万t,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 大的SO2排放国。我国的酸雨污染十分严重.
酸雨为何界定为pH5.6 ?
在清洁的大气中,可溶于水且含量比 较大的酸性气体是CO2。如果只把CO2 作为影响天然降水 pH 的因素,与纯水 的平衡如下:
各组分在溶液中的浓度为:
按电中性原理有: [H+]=[OH-]+[HCO3-]+2[CO32-] 将 [OH-] 、 [HCO3-] 、和 [CO32-] 代入上 式,得:
称为碳氢化合物。 主要来自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尤其 是汽车尾气)、石油冶炼和有机物 的挥发 • 参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三)大气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
1)体积浓度:单位体积大气所含污染物 的体积数。ppm、ppb、ppt 2)质量浓度:单位体积大气所含污染物 的质量数。mg/m3、ug/m3
22.4 3 x( ppm ) y( mg / m ) M

2012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章大气环境黄荣华

2012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章大气环境黄荣华
环境科学概论 ——大气环境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第一节 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第二节 大气污染和污染源 第三节 室内空气环境 第四节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扩散 第五节 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 第六节 大气污染物展综合防治与管理
第一节 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结构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
干燥清洁空气
(2)、一氧化碳(CO)
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有毒,能与氧气争夺血液中 的血色素,使血液携带氧气能力大大降低,使人体缺氧而窒 息。
数量:是城市大气中数量最多的污染物(约占大气污染物总量 的1/3)。
主要来源:汽车尾气。
(3)、氮氧化物( NOx )
主要污染物:NO、NO2 性质:棕黄色、有刺激性气味(黄龙);
可变组分的含量往往随各地季节、天气变化和 人类活动的状况而变化的; 它包括CO2及水。正常 状况下,H2O(g)约占0-4%,CO2约占0.033%。
由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所组成的大气称为洁净 大气。
不定组分
(1)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引起。主要成 分为:尘埃、S、H2S、NOX、SOX 、盐类及恶臭气体。
(2)人为原因造成的大气污染物及有毒气体,如煤烟、粉尘、氯化 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等。这是人类保护 大气和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对象。
大气成分的停留时间
惰性气体He、Ne、 Ar、Kr和Xe停留时间都在107 年以上,属于外循环气体。
其次是参与生物、水、岩石等循环的生物循环气体 N2(100 万 年 ) 、 O2(6000 年 ) 、 H2(5 年 ) 、 CO2(10 年 ) 、 CH4(2~5年)、N2O(8~15年)、CO(1年)。

环境科学导论第2章-大气环境及污染问题(2)

环境科学导论第2章-大气环境及污染问题(2)

C(x, y, z; H ) Q exp( y 2 ){exp[ (z H )2 ] exp[ (z H )2 ]}
2U y z
2
2 y
2
2 z
2
2 z
Q 为污染源的源强(mg /s), H 为烟囱有效高度(m), U 为烟囱实际高度处的平均风速(m/s), δy,δz为y轴和z轴上的扩散系数(即污染物浓度在y 轴和z轴上正态分布的标准偏差) C (x ,y, z, H) 为污染源下风向任一点(x, y, z) 处的污染 物浓度(mg / m3 )。
5.1 一般高斯扩散模式 高斯(Gaussion)扩散模式是大气扩散模
式中最为著名和应用最广泛的大气扩散模式, 其中,点源高斯扩散模式又最为常用。
1、高斯扩散模式的坐标系
原点为地面源排放点或高架源排放点在地面的 投影点,x轴向为平均风向, y轴在水平面上垂直于x 轴,正向在x轴的左侧,Z轴垂直于水平面oxy,向 上方为正向,即为右手坐标系。
夜间。
烟云在垂直方向扩散速度小, γ<0,γ<γd,,出现 平展形 厚度在纵向变化不大,在水 逆温层,大气处于
平方向上有缓慢扩散。
稳定状态
多出现于弱 晴朗的夜晚 和早晨。
伴随有较强的热扩散,微 风
由于扩散速度快, 近污染源地区污染 物落地浓度较高,
一般不会形成烟雾 事件
高空风较大,扩散主要靠 热力和动力作用。
大气越稳定。
4.3 逆温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即r < 0 或r =0,称为逆温层。等温层可视为逆温层的 一个特例。
大气近地面层空气的温度的变化主要受地 面长波辐射的影响。大气温度层结一般是r > 0 ,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发生r < 0或r = 0 的现象,即发生了逆温或等温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①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①是环绕于人类周围①客观事物①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①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①总体。

环境法中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①各种天然①和经过人工改造①自然因素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①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

其目①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①影响及其环境质量①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①各个独立①、性质不同①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①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①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①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①局限性和环境①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①,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①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①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①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①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①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①浓度,达到了足够①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①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①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①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①污染源。

环境科学导论-第2章

环境科学导论-第2章
ecological system)
4.按生态系统大环境条件的不同
➢ 陆地生态系统(Terrestrial ecological system) ➢ 水生生态系统(Aquatic ecological system )
2020年3月3日9时20分
环境科学导论
第12页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2.2.4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 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定义反映出了该学科最基本的特点,即 生物是具有适应能力的,环境是复杂变化的统一系统。
2020年3月3日9时20分
环境科学导论
第3页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2.1.2生态学研究对象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生物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 圈。生态学涉及的环境从无机环境,生物环境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 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是自 然界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而达到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的统 一体。
(4)生物圈(Ecosphere):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有机体及与之发生作用的物理环境的总称。
2020年3月3日9时20分
NPP=GPP−R
(2-2)
➢ 次级生产(Secondary production)
Ps=C−Fu−R
(2-3)
Ps为次级生产量;C为摄入的能量,Fu为排泄物中的能量;R为呼吸所消耗的能量。
2020年3月3日9时20分
环境科学导论
第14页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2.能量流动(Energy flow)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以下四个基本模式,如见图2-5所示。

第二章:大气及全球大气问题

第二章:大气及全球大气问题
气体浓度ppm气体浓度ppm甲烷780900209500930051518521012一氧化碳臭氧0505008002001004第二节大气污染一大气污染的定义按照国际标准组织iso作出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危害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物和各种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四、大气污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型


按照大气污染的范围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局部地区大气污染,

区域性大气污染,
广域性大气污染, 全球性大气污染。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的 化学转化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一、污染物质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1.硫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在大气中的硫化物主要有:硫化氢(H2S)、 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03)、硫酸 (H2SO4)和硫酸铵[(HN4)2SO4]等。
大气污染物分类
三、大气污染物 根据大气污染物存在的形式,可以将大 气污染物分为颗粒物质和气态物质。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分散在大气中各种 微小粒子的总称。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 样器所收集到的颗粒物。多数在10微米 以下。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 要评价指标。
颗粒污染物是指大气中粒径不同的固体、 液体和气溶胶体。
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种类很多,但主要的 污染物是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氨三种 化合物。 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氨三种化合物在 大气中的化学变化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水、氧分子、臭氧分子和氧原子发生一系 列反应生成硝酸盐气溶胶; 另一类是在光照作用下,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与碳 氢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

2-环境科学概论-大气环境

2-环境科学概论-大气环境

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50-55千米的范围
主要特征: 空气稀薄、水汽和微尘的含量很少,能见度高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极其微弱,不易 成云致雨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强烈吸收紫外线)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大气的结构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大气的结构
1、对流层(Troposphere)
范围
厚度随纬度、高度和季节变化而变化 全球平均厚度:12千米,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8-9千米。 夏季厚度大于冬季
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颗粒物、粉尘、氧化亚氮等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2、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进行划分,污染源可以分固定污染 源和流动污染源两类
3、按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点源、 线源和面源三类
4、按污染物排放时间状况划分,可以将污染源分为连续源、 间断源和瞬时源三类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大气的结构
大气的上界
根据大气中才有的而星际空间中没有的物理现 物理上界:
象来确定。例如:极光现象(1200千米) 按照人造卫星探测资料推算,大气密度接近星 估计上界: 际空间的高度为2000-3000千米,即以此为 大气估计上界。

第二章 环境学大气环境

第二章   环境学大气环境

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干 主要 N2 洁 成分 O2 空 气 次要 CO2 成分 O3
主 要 作 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污染源
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部分)
自 污染物 名 称
SO2



排放源
火山活动
排放量 t/a
未估计
人 类 活 动 排 放 排放源 排放量 t/a
煤和油的 6 146*10 燃烧 化学过程 污水处理 3*106
大气中 背景浓度
0.2ppb 0.2ppb
火山活 动、 H2 S 沼泽中 的生 100*106 物作用 森林火 灾、 CO 海洋、 萜稀 3*106 反应 NO: 土壤中 的细 430 *106 NO-NO2 NO2: 菌作用 658*106
平流层
• 主要成分:臭氧 • 范围: 对流层顶50-55km • 主要特点:1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2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 朗,能见度好。有利于飞机飞行。 3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散逸层
电 离 层
地球束缚引力小 空气质点往外跑 中间层顶到五百 氧原吸紫增温快
热成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四)碳氧化物
1、一氧化碳 大气中CO来源于燃料的燃烧。而由汽车 尾气中的CO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 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一氧化碳的另一人工源是 吸烟排出的烟气。吸烟者吸入的CO远高于不 吸烟者,尤其是吸过滤嘴香烟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一般高斯扩散模式 高斯(Gaussion)扩散模式是大气扩散模 式中最为著名和应用最广泛的大气扩散模式, 其中,点源高斯扩散模式又最为常用。


1、高斯扩散模式的坐标系
原点为地面源排放点或高架源排放点在地面的 投影点,x轴向为平均风向, y轴在水平面上垂直于x 轴,正向在 x 轴的左侧, Z 轴垂直于水平面 oxy ,向 上方为正向,即为右手坐标系。
第4节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条件和地理因素






4.1 温度层结 气温垂直递减率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的数 值,通常以r表示。 干绝热递减率(rd):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 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单位高度为 100 米 ) 所 造 成 的 温 度 下 降 数 值 称 为 rd , 一 般 为 0.98k/100m. 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高度 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的热源 (2)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分布从低空向高空减少,水 汽和固体杂质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 使近地面温度高于上层。
γ>0,γ=γd,大气处 于中性稳定状态
出现于多云 或阴天的白 天,强风的 夜晚或冬季 夜间。 多出现于弱 晴朗的夜晚 和早晨。
高空风较大,扩散主要靠 热力和动力作用。
扩散速度、落地浓 度较前者低,污染 物输送较远。
烟云在垂直方向扩散速度小, 平展形 厚度在纵向变化不大,在水 平方向上有缓慢扩散。
γ<0,γ<γd,,出现 逆温层,大气处于 稳定状态


Q y2 (z H )2 (z H )2 C ( x, y, z; H ) exp( 2 ){exp[ ] exp[ ]} 2 2 2U y z 2 y 2 z 2 z




Q 为污染源的源强(mg /s), H 为烟囱有效高度(m), U 为烟囱实际高度处的平均风速(m/s), δ y,δ z为y轴和z轴上的扩散系数(即污染物浓度在y 轴和z轴上正态分布的标准偏差) C (x ,y, z, H) 为污染源下风向任一点(x, y, z) 处的污染 物浓度(mg / m3 )。
一般来说, r 越大,大气越不稳定,反之, 大气越稳定。
4.3 逆温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即r < 0 或r =0,称为逆温层。等温层可视为逆温层的 一个特例。 大气近地面层空气的温度的变化主要受地 面长波辐射的影响。大气温度层结一般是r > 0 ,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发生r < 0或r = 0 的现象,即发生了逆温或等温现象。 根据大气稳定度分析,发生逆温时,大气 是稳定的。逆温层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温的 垂直运动,也将逆温层称为阻挡层。 污染气体多积聚在逆温层下面,往往导致 严重大气污染。
Z Z
Z
Z
Z
T a b
T c
T d
T e
T
a表示下午时分;b表示日落时分;c 黎明时分;d表示日出后的早晨;e表示上午10点左右
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空气表面而形成
的逆温。

原因:低层空气受表面影响大,降温多, 上层空气降温少所致的。 当冬季中纬度沿海地区的海上暖空气流到 大陆上,以及暖空气平流到低地、盆地内积聚 的冷空气上面时,皆可形成平流逆温。

式中:
ρ :颗粒物的密度(g/cm3) g :重力加速度(980cm/s) d :颗粒物平均粒径(cm) u :空气的粘滞系数(1.8×10-2g/m· s)
2 g d VS = 18
5.3

高斯扩散模式中各参数的估算
Q
2
(3)地面轴线最大污染物落地浓度
出现地面轴线最大落地浓度点时的Z轴的扩散系数为
δ z∣x C max = H/ 2
将上式代入到地面轴线浓度计算公式, 可得出
C ( x,0,0; H ) max
2Q z 0.234Q z 2 2 eUH y UH y
(4)


( B )由于垂直方向上 风速 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
面粗糙度引起的 机械湍流, 它的强度取决于风速梯
度和地面粗糙度。

(3)作用:湍流具有极强的扩散能力,风速越大, 湍流越强,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就越快,污染物的浓 度也越低。
4.7

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地理因素有: (1)地形和地物的影响 (2)局地环流(包括山谷风,海陆风和城市 热岛环流)的影响。
排出口上方有微风,伴有 湍流;排出口下凡,几乎 无风,无湍流。
烟囱高度处于不稳 定层时,污染物不 向下扩散,对地面 污染较小。
烟云上侧边缘清晰,呈平直 漫烟形 状,下部有较强的湍流扩散, 烟云上方有逆温层。
排出口上方:γ<0, γ<γd,大气稳定; 排出口下方:γ>0, γ>γd,大气不稳定
烟云下部有明显热扩散, 上部热扩散很弱,风在烟 云之间流动。
(2)城市覆盖物(如建筑、水泥路面等)热容量 大, 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放热缓慢,使低层 空气变暖; (3)城市上空笼罩一层烟雾和CO2,吸收地面长 波辐射。
第5节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

有界大气扩散 : 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多位 于近地面或接近地面的大气边界层,因此,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多在边界层中进行, 并受到地面的影响,我们称这种大气扩散为 有界大气扩散。


逆温的类型 :根据逆温生成的过程,可 将逆温分为


(1)辐射逆温
(2)下沉逆温


(3)平流逆温
(4)锋面逆温
(5)湍流逆温
其中,辐射逆温和平流逆温与大气污染 的关系最密切。

辐射逆温 :在晴空无云(少云)的夜晚,当风速较小
(< 2-3m/s)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的减少而很快 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 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 称为辐射逆温。以冬季最强。
地面连续源高斯扩散模式
令高架连续点源高斯扩散模式的一般形 式中的H = 0, 便得到地面连续源在其下风向 任何一点(x, y, z)的污染物浓度值计算公式:
Q y z C ( x, y, z;0) exp( 2 ) exp( 2 ) U y z 2 y 2 z
2
2

由以上 地面连续源高斯扩散模式 ,可得 出地面源的地面任何一点(x, y, 0)和地面轴 线上任何一点(x, 0,0)的污染物浓度扩散模 式:
吹向城市市区的特殊的局地风,称为城市热岛环流或
城市(郊)风。

城郊风在市区汇合产生上升气流。当城市周围有 较多产生大气污染的工厂时,就会使污染物在夜间向 市中心输送,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夜间城市上空有 逆温层存在。

城市热岛环流


产生城乡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1)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能耗水平高;
烟囱低于稳定层时, 烟云就像被盖子盖 住似的,烟云只向 下扩散,地面污染 严重。
翻卷型烟型
平展型烟型
上升型烟型
4.5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湍流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 ) 对于大气污 染物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输送作用; 第二个作用是对污染物浓度的冲 淡稀释作用。


大气湍流

(1)大气湍流:大气的上下左右无规则摆动运动。 (2)成因: ( A )由于垂直方向 温度 分布的不均匀性引起的 热力湍流,它的强度取决于大气稳定度。
Q y C ( x, y,0,0) exp( 2 ) U y z 2 y
2
Q C ( x,0,0,0) U y z


5.2 TSP扩散—沉降模式(高斯倾斜烟流扩 散模式)
在以上一般高斯模式中,认为颗粒物的粒径小 于10微米,因此,其沉降作用可以忽略。 当颗粒物的粒径大于10微米时,颗粒物除了随 平流场运动以外,还由于重力下沉作用,使得烟羽 的中轴线逐渐向地面倾斜,为了反映颗粒物的沉降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 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 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 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 形逆温。

4.4 不同温度 层结和大 气稳定度 下的烟型

烟形
性状 烟云在上下左右方向摆动很 大,扩散速度快,烟云呈剧 烈翻卷状,烟团向下风向输 送。
大气状况
发生情况
与风、湍流关系
地面污染状况 由于扩散速度快, 近污染源地区污染 物落地浓度较高, 一般不会形成烟雾 事件
波浪形
γ>0,γ>γd,大气不 稳定,对流强烈
出现于阳光 较强的白天
伴随有较强的热扩散,微 风
锥形
烟云离开排放口一定距离后, 云轴基本上保持水平,外形 似椭圆锥,烟云规则扩散能 力比波浪型弱。

作用,必须在以上一般高斯扩散模式基础上加以修
改,即得到高斯倾斜烟流扩散模式。
VS x 2 (z H ) 2 ux Q y C ( x, y , z , H ) {exp[ 2 ]} 2 2u x y z 2 y 2 z

α 为可沉降颗粒物 (10~100um) 在 TSP 中所占的比重, 0< α <1, vs为颗粒物沉降速度, vs由斯托克公式计算:

地形地物的影响
(1)山脉 ( 2 )高大建筑物:在建筑物背风面局部形成 涡流。



局地环流的影响
由于地形的差异,往往会造成地表热 力性质的不均匀性,进而形成各种局地 环流。 局地环流的形成对当地的大气污 染的形成作用较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