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导论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原因)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

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目前环境问题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产生机制(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一、环境的基本特征P7⒈环境的整体性,⒉环境资源的有限性,⒊环境的区域性⒋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⒌危害作用的时滞性⒍价值性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目前的环境问题)P11产生: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⒈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阶段⒉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⒊当代城市问题阶段当代的环境问题:全球的环境问题1、人口问题2、资源问题:土地、森林、水资源等。

3、生态破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种消失等。

4、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海洋污染等。

中国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2草原(3土地(4)旱涝(5水资源2、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2水体3噪声4)固体废物三、生态系统P39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四、生态系统的结构P43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配置,在一定时期内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使生态系统能够各自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

主要有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五、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P44 ⒈物质生产⒉能量流动⒊物质循环⒋信息传递六、物质循环(主要的化学元素循环过程)P48七、信息传递P541)营养信息:食物链、食物网可视为一种营养信息的传递系统。

食物链中任一环节出现变化,都会发出一个营养信息,对别的环节产生影响。

(2)物理信息:通过声音、光、色彩等物理现象传递的信息。

与植物有关的物理信息主要是光和色彩。

动物间的物理信息十分活跃和复杂,它们更多地使用声音信息。

3)化学信息:生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或某个生长发育阶段,分泌出的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这些分泌物不提供营养,而是在生物的个体或种群间传递某种信息。

这些分泌物即称为化学信息素或生态激素。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

第一章1、环境:环境是指以某一事物为中心而存在于周围的事物。

在环境科学中,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中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规中,对环境一词所作的明确具体界定,是从环境科学含义出发所规定的法律适用对象或适用范围,目的是保证法律的准确实施,它不需要也不可能包括环境的全部含义。

2聚落环境:是人类群居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生存环境。

按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大小可分为居室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等。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以至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的问题。

4、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引起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他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5、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物质排放进行环境中,对环境的结构与功能造成破坏或影响;环境干扰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量排放进入到环境中,造成环境结构的破坏和环境功能的受损。

6、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主要是H2SO4、HNO3 及其前体物SOx, NOx等)通过降水(包括雨、雷、霜、雹、雾、露等形式)或在气流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造成污染的现象。

7、ODS:破坏臭氧层物质,包括氯氟烃(CFCS)、哈龙(Halon)、四氯化碳(CCl4)等,进入平流层后会打破紫外线作用下的O2和O3之间相互转化的平衡,使臭氧浓度下降,从而使地球表面受到的紫外线辐射增强。

8、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McNeely 等1990) 。

确切地说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环境干扰范畴的环境问题是:噪声污染2、下列公害事件由镉引起的是:爱知米糠油事件3、酸雨一般泛指pH值小于(5.6 )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4、全球三大酸雨区不包括。

环境科学导论绪论

环境科学导论绪论

人们共同关心的影响范畴大和危害严重的环境问题有三类: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突发性严重污染事 件迭起
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 生物多样性锐减。
十大污染事件、有毒化学品的 扩散
环境问题第一次高潮与第二次高潮比较
第一次高潮
第二次高潮
影响 工业发达国家,小
范围
范围、局部性环境 污染问题。
第三节 环境科学
什么是环境科学?
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构造和状态)演化 规律之间互相作用关系,谋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 续发展的途径与办法的科学。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环境”系统 环境科学的重要任务
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变 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及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 术和办法。
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重要指人类对自然资源运用的不合理和对废弃物解决的不当,以及由于生 产发展和人口膨胀所带来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由物质引起的污染。
特点:污染源停止排出污染物以后,污染并不 马上消失,还会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
环境干扰----由能量作用引起的不良影响。特 点:干扰源停止排出能量以后,干扰立即或 很快消失。如噪声、热、电磁干扰。
相互 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 联系 用,彼此叠加,形成“复合效应”,进而使环境
问题更加复杂。
12
第二节 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问题重要是指: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环境问题的发展变化,大致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 环境问题萌芽阶段(人类出现-工业革命) ● 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 ●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60年代) ● 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70年代后)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第一章一、人类的环境广义的环境: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即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科学:以“人类-社会”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人工环境: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包括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一集于人之间的关系。

二、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服务。

2.属性:a最差限制率b等值性c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d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联系3.环境质量污染资源合理利用与否人们的文化状态三、环境的分类四、环境的功能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a环境容量b环境自净能力3.不可逆性4.隐显性5.持续反映性6.灾害放大性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环境问题:1)广义定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剖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反正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2)狭义定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a生态破坏:乱砍乱伐,过度放牧b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环境干扰三、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1.原始文明自然界中的人2.农业文明生态破坏3.工业文明局部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并存4.现代文明全球性大气四、环境问题的性质与实质1.性质 1)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2)其范围广泛而全面,存在于生产全部领域中3)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思维4)可控性2.环境问题的实质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五、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1.控制人口,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2.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3.经济实力4.科技进步六、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2.发达国家的环境状况两个基本点a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b仍有许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第三章生态学基础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种群: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的复合体。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09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导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5学分:2.5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普通物理学等。

二、课程简介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课程以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分别从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物理环境、生物环境、人居环境、景观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既传授近几十年来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科学成就,也讲述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科学导论》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环境科学学科有一个综合系统的认识,理解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新兴学科,明确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任务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弄清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机制,了解污染物的危害;掌握人与环境关系基本原理;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和环境管理体系;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领域,了解世界环境状况,人类面临的环境挑战及环境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环境研究技能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的概念,了解环境的多样性。

2.掌握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3.了解环境规律、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4.了解环境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的概念主要内容:人类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第二节环境的多样性主要内容: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人类需求与人类创造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环境科学导论》课件

《环境科学导论》课件
环境科学导论
我们的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了解环境科学导论是为了更好地保 护我们的地球和未来。
什么是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是探究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领域,经过系统讲解环境问题的种类、形成及其危害, 从政策、法律、行业等多角度全面阐释环境科学知识。
环境污染的种类和来源
1 大气污染
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
环保法律和政策的概述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为环保提 供了法律支持。
政策
政府的环保政策包括即将发布的碳中和计划,推 进清洁能源发展等。
环境科学导论的应用和前景
应用
为环保产业和相关产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前景
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环境科学导论具有广 阔的前景和应用前景。
结论和总结
1
环境科学导论重要性
3 土壤污染
化肥农药使用、工矿企业废弃物堆放
2 水体污染
人类生活排放、农业排水、工业废水
4 噪声污染
交通、机器等噪音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影响
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物种灭 绝等严重后果。
应对
•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加强自然保护,包括复绿、种树等; • 推广清洁能源和智能交通; • 开展碳汇与排放交易等。
环境科学导论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
环境科环境问题的种类、形成及危害
3
环境科学导论应用和前景
为环保产业和相关产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类天然的或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整体。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种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认为环境要素。

环境结构:环境的各个独立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配置。

是描述总体环境的有序性和基本格局的重要概念,即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

地球环境:指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又称全球环境。

环境问题:任何由自然或人类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问题:是指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使地球气候异常变暖。

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被大气吸收,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的现象。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合。

酸雨:PH小于5.6的雨、雪、霜、雾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雨。

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的化学物质。

荒漠化: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沙漠化土地:包括了沙漠边缘在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以及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臭氧层:距地面15~50千米高度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约90%的臭氧,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

全球变暖问题:指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使地球气候异常变暖。

臭氧层:距地面15-50km高度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约90%的臭氧,这就是“臭氧层”。

臭氧层空洞: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就形成臭氧层空洞。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酸雨:酸雨指的是ph值小于5.6的雨、雪、霜、雾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

1.环境:是之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以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因为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

狭义: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

广义: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物质能量和现象的主体。

2.主题的不同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之间最根本的类型。

3.由范围来说不同层次的分类:生存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按照环境主题分类:人类环境、生物环境。

按照环境空间匪类:星际环境、全球环境、区域环境、聚落环境、特定空间环境等。

4.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破坏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活动的阙值。

生物圈二号:设计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生态与环境研究,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是如何运作,并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人类是否适合生存的问题的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

5.《寂静的春天》作者:雷切尔。

卡逊背景:“第二次浪潮”造成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的发生(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

意义:提出人类应该选择另一条发展道路——“另外的道路”,人类才能生存下去,虽然在书里并没有指明这条道路是什么,但此思想引发了在世界范围内人类对自身行为和观念的思考。

它是对环境问题早期的反思,是现代环境科学的思想启蒙,是引发全球对环境关注和现代环境科学发展的里程碑。

6.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背景: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化学品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温度升高等。

意义: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的角度引导到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逐步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同。

《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

《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

《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第一篇:《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通过学习《环境科学导论》我明白了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

可是这个村庄正在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萎缩、物种濒危、江河断流、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作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行动。

意识到那种无节制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我们愿意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来善待地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生(Rescue)善待地球的生活,是人人可以接近的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信号,它刺激着企业界去发展绿色的技术;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要求,它鼓励着政治家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政绩;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承诺,它提醒当代人去保障后代人生存的权利。

善待地球,是一种时尚,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时尚。

当环保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绿色,也就渗进了我们的文化与文明。

在21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正如环境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

善待地球,也是一种回归,向崇尚亲情、崇尚自然的东方文明的回归,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荒掉我们的精神家园。

物质文明若不与环境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给人类带来的将是短暂的满足和永久的厄运。

善待地球,又是一场变革,一场静悄悄的、牵涉到每个阶层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变革。

它需要智慧去关注生存环境的变化,需要良知去阻止破坏环境的现象,需要热情去传播环保的理念,更需要勇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价值和生活习惯,它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因为它的成败所系,是人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毁灭。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压力。

环境科学导论的总结(必备4篇)

环境科学导论的总结(必备4篇)

环境科学导论的总结第1篇1.多方渠道对环境学科的认识。

在暑假里通过多方查阅资料,了解到环境学科随着工业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完善的,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工业化进程,在20世纪末,工业废水、废气、固废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环境,并通过学习与环境相关的一系列知识来保护和改善环境。

因此,环镜学科在本科阶段开设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等专业。

2.广东工业大学宁教授的环境学科专业导论课对我的引导。

本门课程共16学时,由环境学院各科研团队负责人或兼职教授以讲座的形式为我们上课,后面还有校外优秀专家教授为我们上课,在课程中,各系主任介绍各自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60%和我的专业认识及四年规划占40%,在宁教授的第一节专业导论课中,介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与发展科研前沿,广东省在环境学科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并展示了宁教授的研究方向,使我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有了更完善的认识。

同时明白了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环境学科的专业兴趣和引导学生加入到科研团队中,并了解到本科阶段环境学科课程的学习特点是需要思辨性思维和跳跃性的思维,而且不能离开实践式的学习。

在本次课程中,宁教授以水俣湾甲基汞污染为案例,引导我们思考其中涉及到环境学科哪些问题,我明白了其中涉及到环境科学的问题有甲基汞的产生原因、汞对人体的危害、无机汞和有机汞在环境中会发生哪些化学和生物反应等等,对于环境工程的就是针对此次污染如何开展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涉及到了化工原理、水污染控制、排水管道设备等方面知识,我从中感受到了环境学科的确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其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竟然是病魔根源,这让我们准备深入学习环境学科的学子们有了一种责任感,作为环境人,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本领,为社会环境做出贡献的责任感。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主要是一份关于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计划。

这份教案主要是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初学者制定的,以使他们了解环境
科学的田野和能力,以教授他们基本的环境科学概念并强调他们对环
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

这份教案可以有以下内容:
1. 环境科学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教师将环境科学定义为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方面
的学科,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重要性和其对人类健康、社会和自然
环境的影响。

2. 环境问题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水污染、空气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等,并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影响和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

3. 环境监测和评价
教师将介绍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基本概念,包括如何建立环境监测
站点、如何采集样本、如何进行分析、如何评估环境影响等等。

4. 环境治理和管理
教师可以讨论环境治理和管理的各种策略和实施方法,包括法律
和规章制度、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污染预防和控制等等。

5. 可持续发展
教师可以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括如何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总之,环境科学导论教案的目的是教育学生环境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并为他们提供应对环境问题的工具和技能。

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详解

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详解

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导论教案详解第一章:引言环境科学导论是大学二年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环境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教案旨在详细解析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二章:教学目标本章重点介绍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指导,并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和研究能力。

第三章:教学内容环境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环境科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学科体系、理论框架等。

本章将详细解析每个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3.1 环境科学的定义传统上,环境科学指的是研究环境系统和环境问题的学科。

本节重点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范畴和重要性。

3.2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包括环境科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重要里程碑。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环境科学的历史演变,更好地把握环境科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

3.3 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环境科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本节将详细介绍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环境科学的多学科特点。

3.4 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是环境问题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本节将介绍环境科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如系统论、生态学、风险评估等,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科学的核心理论。

第四章: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环境科学导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并给出具体的教学案例。

4.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本节将介绍如何利用讲授法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的知识传授,并提供一些案例和教学技巧。

4.2 讨论法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本节将介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的讨论,并提供一些案例和讨论问题的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总结

环境科学导论总结

一:什么叫环境科学(p21)环境科学可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二:生态系统的定义、结构、功能(p37)定义:(生态系统就是包括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的统一体)生态系统可以概括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协调功能的复合体。

结构:生态系统有三种结构,即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1、空间结构:(1)自然生态系统都有分层现象,在结构布局上有一致性。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及消费者之间相互作用,彼此交织在一起。

(3)生态系统边界有不确定性。

2、时间结构:生态系统结构和外貌会随时间不同而变化。

一般可从三个时间量度来考察:一是长时间尺度量度,即以生态系统的进化为主要内容;二是中时间尺度量度,以群落演替为主要内容;三是以昼夜、季节和年份等短时间尺度量度的周期变化3、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营养来实现的。

即通过食物链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和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

(1)食物链:指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一环套一环好像链条式的关系。

(2)食物网: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替成网。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首先,它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有机连接成一个整体。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转移正是沿着食物链(网)渠道进行的。

其次,它可揭示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

功能:物质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四大基本功能。

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断地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两者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是生态系统的动力,同时生态系统还存在着信息传递。

1、物质生产:分为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

(1)初级生产:初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的生产,即植物吸收和固定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盐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点总结一、环境科学概述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科学,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2. 环境科学的学科内容环境科学涉及地球科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环境化学等多个学科内容,包括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等方面。

3. 环境问题的背景和现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加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涉及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多个方面。

4. 环境科学的挑战和机遇环境科学面临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等问题,但也有机遇,如新能源开发、环保科技创新、环境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

二、环境系统1. 环境系统概述环境系统是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

2. 生物圈的特点和作用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体系的统称,包括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等层次。

生物圈通过光合作用等过程,为地球提供氧气、食物和其他资源。

3. 大气圈的结构和功能大气圈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等,具有调节气候、保护地球表面和传播声波等功能。

4. 水圈的重要性和影响水圈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总称,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雪和水汽等。

水圈通过蒸发、降水和地表径流等过程,为植物生长、动物生活和人类活动提供水资源。

5. 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地球系统是由大气、水和陆地等方面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地理系统和气候系统等,它们共同影响着地球的环境状态和演变过程。

三、环境保护1. 环境保护的概念和原则环境保护是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活动,要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原则。

2. 环境污染的种类和影响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对人类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环境科学导论1绪论

环境科学导论1绪论

2、环境质量
• 水环境质量 • 大气环境质量 • 土壤环境质量 • 城市环境质量 • 生产环境质量 • 文化环境质量
社会环境的分类:
居住环境
生产环境
社会环境
交通环境
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的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人类要改善环境,都必须以自然环境为其 大基础,谁超越它,势必一事无成。
• 根据不同原则,人类环境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下面是按 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的分类:
• (1)聚落环境
•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中心。它分为
1)人以外的一切就是环境; 2)每个人都是他人环境的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 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 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风 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第一章 绪论
2.环境与中心事物的关系:
系统内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通过内部作用,排到系统外 部,这个过程称为输出。
若输入等于输出,就出现平衡,称为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 。
• ①整体性 • ②有限性(黄浦江死猪) • ③不可逆性 • ④隐显性 • ⑤持续反应性(DDT) • ⑥灾害放大性
二、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 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

院落环境

村落环境

城市环境。
2)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 与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错地带。
能量特点 三大特点 基地特点
相关性
3)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指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他部分。 4)宇宙环境 宇宙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和存在于其中的各种天体以及 弥漫物质组成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1. 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环境科学导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环境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2.1 环境科学基本概念- 环境的定义与分类- 环境科学的内涵与任务-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2.2 环境科学理论体系- 环境系统理论- 环境质量评价理论- 环境演变与生态平衡理论2.3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 环境监测与调查方法- 环境模型建立与模拟方法- 环境政策分析与制定方法2.4 环境问题分析- 我国环境现状与趋势- 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思政课堂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在传授环境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素养。

3.2 教学策略- 结合环境科学知识,引入环保案例,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环保政策,提高学生的政策意识和行动能力。

3.3 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 环境科学基本概念: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

- 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介绍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学生的政策意识和行动能力。

-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 环境问题分析:关注我国环境现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事业,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环境科学知识和思政方面的成果。

评价方式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期末考试等。

5. 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反馈和自身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科学导论1200字

环境科学导论1200字

环境科学导论1200字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环境科学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的研究包括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气象环境,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及与环境状况相关的资源和社会问题。

环境科学为人类活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且在维护健康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的学科,建立在传统科学技术,如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气象学,地质学和海洋学等基础之上,采用全球性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应用型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并解决地表和海洋环境问题。

它着重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来源、传输途径、污染物的增减趋势以及污染的影响范围等,因此也被称为“污染物-环境-人类健康”的科学。

它是以解决环境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为目标,以人为本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基本理念,对环境资源管理和保护,环境改善和污染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环境服务评估等多种环境影响和生态系统变化进行研究,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它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环境影响评估、资源管理、环境改善、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质量管理等,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环境科学研究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包括环境污染控制,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安全的维护等。

随着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环境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环境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开发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以降低废气污染物,减少水污染等,保护环境和降低风险。

除此之外,环境科学在环境保护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及野生动物和植物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气候变化的响应等。

环境科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引起重视。

环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不仅可以深入研究环境问题,开发环境技术,同时还通过推行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知识的认识和意识,从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

环境科学导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2. 掌握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成果;3. 理解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4.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2. 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3. 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4. 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30分钟)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科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 介绍环境科学的定义和作用(10分钟)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科学,旨在认识、保护、改善和管理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它涉及地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 介绍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20分钟)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展示来理解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40分钟)导入: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引发学生对环境科学发展的思考。

1. 介绍环境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0分钟)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逐渐加深,到环境问题引起全球关注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再到环境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们将了解环境科学的发展脉络。

2. 分析环境科学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理论成果(20分钟)通过介绍环境法、环境伦理、生态足迹等重要理论成果,学生们可以了解环境科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0分钟)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科学性。

1. 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20分钟)包括生态学理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通过简单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理论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2. 介绍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30分钟)包括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等方法。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

《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计划一、课程背景和目标环境科学导论是一门旨在介绍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培养环境问题意识和探讨环境保护策略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二、课程大纲1. 环境科学导论概述1.1 课程介绍1.2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3 环境科学的跨学科性质2. 环境系统与生态学基础2.1 环境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2 生态学基本概念与原理2.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 环境污染与治理3.1 环境污染的来源与分类3.2 常见环境污染物及其影响3.3 环境治理理论与方法4. 环境监测与评估4.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方法4.2 常见环境指标与评估方法4.3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估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法规5.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5.3 环境与社会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实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1. 课堂讲授:由教师进行环境科学导论知识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问题探讨和方案设计,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实验实践:学生通过参与环境监测、模拟演练等实验实践活动,提升环境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选取环境科学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并撰写课程论文,培养学术写作和科研能力。

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验实践等,占总成绩的20%。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解的测试,占总成绩的30%。

3. 课程论文:学生根据选定课题进行研究并撰写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30%。

4. 期末考试:对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科学导论的能力进行测试,占总成绩的20%。

五、参考教材1. 《环境科学导论》,李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通选课“环境科学导论”
——致北大《学术风》杂志
我们生长在一个古老文明、人口密集并正处于迅速“工业化(industrializing)”“发展中(developing)国家”,一个多年谋求现代化(modernizing)的并取得了GDP“持续快速增长”奇迹的亚洲大国,这正是西方主持的“现代”文明坐标体系中的中国。

百年的贫弱屈辱和当代不可逆转的“市场与工业”文明前进的时代潮流使中国别无选择地沿袭“industrializing=modernizing=developing”这一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发展”路径。

今天,奔走在西方社会过去百年间走过的这条发展“单行线”上的我们,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条路径两旁的“景物”已于当年大不相同:原先路旁曾参天的“大树”现已所剩无多,曾经富足供给的各种自然福利资源已越发稀缺,空气和水都已不再纯净透明……。

因此,我们课上讨论:那条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表征“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关系的倒U形的库兹涅茨曲线1能否还适用于今天的中国?中国当今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与世界环保历史上“八大公害事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时空关联?
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是当今时代的现实。

全球化为走在这条“单行线”的中国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以及“世界工厂”的“美誉”,但陶醉在“致富和增长”气氛中的人们近来却越发感到:资源补给日趋紧张,日渐乌浊的空气让人乏力的同时也愈发使得“单行线”尽头原似“光明”的前景变得阴暗和模糊。

更让“世界工厂”中的“工友们”茫然的是:在举国繁乱嘈杂、乌烟瘴气中日夜奔忙之后,收获的却只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国民1/5~1/10的收入,而生活在地球另一边已处于“后工业”和“知识经济”时代中人们,享用着“世界工厂”持续供应的廉价而舒适的衣裤鞋袜,在安宁清洁的工作室里边品咖啡边轻移鼠标却可从容地获得巨大的财富。

我们似乎已意识到,技术和知识创新已经成为领先时代的主导“资源”,决定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的演化,而上述资源的“钥匙”却牢牢掌握在人家的手里……。


1注:以人均GDP增长和环境恶化程度分别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基于西方发展历程,表现出:环境质量先随人均GDP增长而恶化,当后者达一定水平时(例如人均GDP达到3000~4000美元),环境恶化趋势呈现缓和并随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改善,由此呈现倒U形曲线。

此,我们课上讨论:我们是否对中国20多年来GDP高速增长的背后和前景有着一个深刻的内在认知?最新公布的最保守估计上千亿的年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究竟意味这什么?在当今西方掌控技术而主导的全球化时代,在这一社会发展水平和利益失衡的世界,中国的环境问题的根源和出路在哪里?
环境科学导论正是力求在以上时空背景下向同学们逐步展开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给予北大的学子能以时代的纵深和国际的视野走进环境科学。

这种强烈的愿望一方面源于我从本科到博士的环境科学专业跨领域学习和数年来文理交叉的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经验和思考,另一方面源于我近几年来多次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及咨询专家参加国际环境公约谈判的亲身经历和体会2。

环境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核心内涵在于对人类活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种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作用关系及其调整的探索。

显然,在这样一个学科门类综合的系统性学科中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是一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因此,在我看来,环境科学的核心思想在于一种系统和综合,这一边缘、交叉性科学注定没有太多深奥莫测的原理,因为其内在原理几乎都可以回溯到各个自然与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之中。

在21世纪的今天,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重大主题,无论任何专业的每一位大学生都理应具备的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多元、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系统和综合的视角和思维训练具有真正价值,而环境科学正可以给予同学们这样的思维锻炼。

在本课程希望至少起到的以上两个相辅相成的作用中,我更加注重后者。

因为在信息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课程各个“知识实体”(如臭氧层破坏或水体富营养化等机理)几乎可以随时在网络上搜索获取,但其越发容易随着新的信息摄入和知识学习而遗忘,而仿如一条“丝线”般贯穿其中的对于环境问题的科学认知和系统化的思考,却是对每个人而言具有持久生命力的。

课程设计成五个部分,主题依次为:“环境问题、环境科学与中国环境问题”、“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环境与健康”、“环境污染机理与控制方法”、“全
2本人曾先后获得环境化学专业学士、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温室气体甲烷的稻田排放监测、模型估算及同位素组成等大气环境化学方向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由环境化学方向转为环境政策及环境管理研究方向,现主要从事国际环境履约政策和化学品环境管理等方面研究。

2003~2007年,先后多次作为国家环保总局政策咨询专家和中国政府谈判代表团成员身份赴瑞士日内瓦以及乌拉圭、塞内加尔等国参加《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际谈判会议,进行相关国际环境政策考察。

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公约”、“环境政策与管理”,力求囊括环境科学的各主体分支学科(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工程学和环境管理学)的最基本原理,同时还包含城市生态学、人口学和资源科学这三个与环境科学紧密联系的学科的基础知识(含在第二章中)。

关于通选课的深度与广度向来存在各种不同理解和争论,但我的理解是,北大学子需要对环境科学具备一定的专业眼光,以及自然与人文社会科学交融的思想与知识,因此,课程一直努力的方向是:一方面,应避免让本门环境类通选课程只停留在“科普”、“环境意识”、“新闻”及“感性”层面上;另一方面,要通过多媒体及专题手段,让文科同学都能理解课程所包含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原理,让理科同学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的丰富内涵。

此外,在全球化和中国正走进国际主流社会的形势下,北大学子更应具备国际化的眼界、知识和认知能力,因此,除采取国外通用教材外,课程还强调中国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环境保护各方面问题上的对比,反映国际环境保护的现实与动态。

我现深刻地体会到,课程思想和内容设计只是基础,课堂讲课确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高超艺术,尤其在当今信息量异常丰富且瞬息万变、需要扩大“点击率”和集中“注意力”的网络时代以及课程云集的北大讲台,需要持久的精力投入。

我在2004年开始尝试改革原有略显“僵化”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获得同学们较多肯定的是丰富的知识量、条理清晰的PPT、精选的教学短片和热烈的课堂讨论等,因而连续获得了良好的选课反馈;但是,课程不提供课堂讲义的做法备受同学争议,企求有限时间里知识传播量最大化而“多点开花”、“喋喋不休”课堂风格压制了同学听课的主动性;此外,还收到关于未设课程交流网站、考试方式死板、评分过于严格等等批评和建议。

我愿虚心接受这些意见和建议,并在未来的课程中不断加以改进。

最后,欢迎同学们走进“环境科学导论”的课堂,继续提出宝贵意见,我也愿投入更大的精力,不断完善本课程,并将其建设成为持续让广大同学欢迎和满意的一门通选课。

刘建国于2006年10月应北大学生会《学术风》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