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员心理疲劳研究现状与展望

合集下载

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越来越注重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使命。

但是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体育教师也面临一定的职业疲倦和倦怠。

尤其在江苏省,由于学校教育系统不断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也不断加大,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对于了解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及探讨因素背后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析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了解因素背后的心理机制,为减轻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和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面试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调查对象是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师,包括性别、从教年限、教育背景、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其职业倦怠度和影响因素等内容。

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资料分析,探讨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之后,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因素背后的心理机制,为减轻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建议。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对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果:1.江苏省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度整体较高。

2.高中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教育环境、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是最主要的因素。

3.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背后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心理压力、工作满意度和职业认同感的缺失。

本研究可以为江苏省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并为其他省份和国家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体育教育工作并提高高中体育教师的工作质量和职业满意度。

教师心理疲劳原因分析及调理策略论文

教师心理疲劳原因分析及调理策略论文

教师心理疲劳原因分析及调理策略论文摘要:教师心理疲劳,不只影响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形成。

教师只有重视身心保健,加强自身修养,才能预防心理疲劳,保证身心健康。

关键词:教师心理疲劳自我防控身心健康教师关乎千百万家庭,关乎国家的繁荣富强,是最蕴含生命力和创造性的职业。

但是教师也长期处在两难境地:国家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家长要求绝对提高考试成绩;学校要求严格管束恰当批评,学生要求张扬个性自由发展;社会要求师为人模精神高洁,个人生存要求生活安逸不甘清贫。

面对着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人生存需求各方面的压力,教师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问题。

前不久有一位近四十岁的教师对我说,年轻时工作干劲十足,热情高涨。

学校给自己安排公开课,那个兴奋劲儿呀,别提有多高了,要上公开课就像要上台领奖一样激动,上完课还能回味许多天呢!现在就不行,一听学校让上公开课就胆怯,就想打退堂鼓。

回到家也不想多说话,更不想到学校来,心情一点都好不起来。

还有一教师成天埋头工作,与同事之间交流很少,职称评定时自己的票数上不去没评上。

这件事让他几个月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工作起来也没有精神。

由此可见,教师心理疲劳现象不容忽视。

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师德缺失现象和教师素质下降问题亦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目前来看,造成教师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不外乎工作任务偏重,社会期望过高,工作机制缺乏活力,自身修养欠缺等。

诸多原因中我以为主观原因更值得重视,因为客观的东西靠我们个人的力量有时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

因此预防教师心理疲劳除了社会尊师重教、学校体现人文关怀之外,个人的自我防控也很重要。

一要正视心理疲劳,积极乐观。

我们应认识到,压力带给我们的心理疲劳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

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心事,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

心由境转,境从心生,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点毅力和自省力,要善于利用外界环境来消除这些不良情绪的影响,不要过于责备自己。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和恢复措施论文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和恢复措施论文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和恢复措施论文摘要:当代竞技体育快速发展,运动员机体能力不断提高,比赛节奏加快,对抗日益激烈,成绩连续刷新。

运动员要提升成绩获得成功,就需要承受长期的高强度、大运动量、极限负荷训练,随之一定会出现疲劳。

该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定义、特点、产生原因、表现及恢复措施进行了回顾分析,指出在目前中国训练体系下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恢复的局限性。

基于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教练员能将与中国人身体素质相匹配的缓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方法与运动训练尽早的紧密结合,预防和减轻运动员心理疲劳,从小增强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展现出运动员卓越性,最终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疲劳心理耗竭恢复措施研究现状。

疲劳是反复受到刺激或者长时间后机体能力下降,不能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

运动疲劳探索的过程是由单一的生理学取向朝生理、心理、社会学多方向发展的,心理疲劳却因长久性和外显性不明显,被人们忽视,研究停步于回顾以往生理方面。

后来发现心理疲劳所导致的心理机能下降现象同样属于疲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概念1.1 疲劳和过度疲劳在国际生物化学1982年的年会上运动疲劳被定义为: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将疲劳定义成因为过度练习所引发的一种生理状态,疲劳的外显性特征是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

凭借发生的部位差别,将疲劳分成三类:外周疲劳、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

如果三种机能失调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恢复,疲劳就会不断的累积,从而引发过度疲劳的出现,对运动员的成绩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1.2 运动性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研究表明,在运动中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相互影响的过程都在运动性疲劳之中。

运动性生理疲劳指由身体或肌肉活动引发的暂时性运动能力下降。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二ꎬ国内学者依据国外已盛行的量表开始研制适用于 自己研究的量表ꎮ 如李国红(2008) 曾在国外量表的基础上编 制了一套调查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ꎬ经验证量表的信 度、效度均适用于研究[4] ꎮ
第三ꎬ更多的国内学者倾向于研究造成不同层级体育教 师职业倦怠的原因ꎮ 以徐磊、张薇[5] (2005)ꎬ刘贺[6] (2007) 为 例ꎬ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研究得出:(1) 长时期存在的“ 重成 绩ꎬ轻体育” 思想使得体育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教师产生了一 定的特殊性与差异性ꎬ尤其以薪资福利差异和压抑的心理状态 最为突出ꎮ (2) 繁重的工作负担、短缺的体育场馆设施、千载 难逢的外出进修机会使体育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ꎮ 李进朝[7] (2008) 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实况分 析ꎬ认为造成中小学体育倦怠的原因为:(1) 特殊的教学对象 以及繁杂的工作任务造成的心理负荷ꎻ(2) 体育教师个体对体 育学科认识的偏差ꎻ(3) 教学能力不能满足时代变化的需求ꎮ 2. 3 繁盛阶段(2009 - 2012 年)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第 27 卷第 4 期 2019 年 4 月
1 前言 在全球众多国家之中ꎬ美国最早对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ꎬ
其代表人物———精神病学家 Freudenbergerꎬ其认为职业倦怠是 工作者的实际需求与外部环境所给予的不适应、不平衡所造成 的疲劳、焦虑等行为状态[1] ꎮ 而我国则在 20 世纪 90 年代才开 启了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之路ꎬ该领域的领头人黄俊伟 于 1999 年发表了我国首篇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章[2] ꎮ 2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学术论文回顾
图 1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论文发表量
2. 1 萌芽阶段(1999 - 2000 年) 论文是学科发展动态评价的重要指标ꎬ是检测学科发展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缓解对策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缓解对策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缓解对策发表时间:2020-10-15T15:17:33.9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8期作者:李静[导读] 在我国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机构需要掌握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李静鹤壁市第四中学河南省鹤壁市 458030摘要:在我国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机构需要掌握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并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为教学工作的重心,考虑到教育效果与教师间的内在联系,因此需要加大对教师教学的关注度,目前发现我国教育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保证教育改革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以下将重点围绕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努力改善中学体育教师工作条件、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中学体育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等方法,希望可以解决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保障教育工作可以国家规划的方向推进。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研究方法;解决策略职业倦怠在当下已经成为困扰教育行业发展的问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保障教学工作可以按照既定流程进行,因此加大对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程度,了解我国教育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所在,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

1.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职业倦怠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指个体无力改变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反应,在这种知觉的影响下,导致个体对所从事工作的厌恶、冷淡,对服务对象的退缩、不负责任,以及由此产生的生理、心理疲倦状态,称为职业倦怠。

2.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全市中小学运动会期间和全市工作在一线的51为老师交谈,利用工作之余和多名家长学生访谈。

结果分析2.1社会因素(见表 1)由表 3 可见,37.2%的体育教师认为,由于中学体育教师短缺、教学条件差、工作量大、教学工作在低水平上重复,使其感到厌倦;33.3%的体育教师虽然热爱本职工作,但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给自己定下过高的奋斗目标,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从而动摇了职业信念;有19.6%的体育教师由于长年从事户外体育教学工作,并随着年龄增长和体能、运动技能的不断下降,其身体劳损,25.5%体育教师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无所适从,导致教学目标和动机缺失;有 19.6%的体育教师由于个人生活发生变化,造成心理波动,价值观改变,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A b s t r a c t : T h e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s t a t u s q u o o f m i d d l e s c h o o l P . E .t e a c h e r s ’ j o b b u no r u t w i t h m e t h o d s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nd a i n t e r v i e w .I t m a i n l y c o n c l u d e s t h a t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 o f P . E .t e a c h e r s ’j o b b u r n o u t i s m a i n l y c a u s e d b y
d o i : 1 0. 3 9 6 9 /i . i s s n . 1 0 o 5—0 2 5 6 . 2 0 l 5 . 0 9 . 0 5 2
前 言
态 。曾玲娟则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 教师不能顺利 应对工作
费登伯格( F r e u d e n b e r g e r ) 提出并首次使用在 心理 健康 领域 , 用
影响着学生生理 、 心理 素质的健康发展 , 也影响着学 生终身体 育思想的形成 。然而 , 现实生活中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着职业倦
情, 应付各方面的要求和压力 , 长期处 于这种高压力之下 , 不可
避免地成 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其表 现出来 的症状是 工作 中缺乏热情 , 敷衍 了事 、 与学生情感疏离 和冷漠 、 没有职业进取 心、 工作没有创造性 , 得过且过 。这样就会导致 体育教学 质量
c h a n  ̄n g m a n a g e m e n t m de o ;c r e a t i n g a h a r m o n i o u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e r f e c t i n g a s s e s s m e n t m e c h a n i s m;p r o v i d i n g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困、干预策略研究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困、干预策略研究
关键 词 : 育教 师 ; 业 倦 怠 ; 怠现 状 ; 怠成 因 ; 体 职 倦 倦 干预
表 明, 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中 5 %的人有较高的情绪衰竭 , 66 这一 人群主要来 自中小学体育教师, 其表现主要来 自于低学历 、 低职 称、 经济收入低 、 工作环境相对 差、 工作 回报不对、 自我评价水平 低、 自感 社会 地 位 低 的 中小 学体 育教 师 , 们 基 本 上 缺 乏职 业 信 他 心和 自豪感 , 大多认 为自身专业前景不好 , 导致大部分体育教师 能 改 行的 毫不 犹 豫 , 了行不 后 悔 。 上所 述 , 改 综 学校 体 育文 化 内涵 师工作倦怠提 出了干预策略 ,以期发展并丰富我国体育教师群 是什么? 运动技能意义何在? 体育课程功效何在? 体育教师的作用 体 的职业倦怠研究理论。 何在? 这一切普遍不被社会所关注和重视 , 体育教师对自己的社会 1体育教 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 地位无奈的被社会态度所覆盖。只有 4 . 34 %的人情绪衰竭程度较 职业倦怠 ( un u )一词最早 由纽约心理学家弗登伯格 低或者没有,这部分人群主要是中小学高级教师和高校部分高级 b ro t ( ru e b r e ) 1 7 Fe d n eg r 在 9 4年的 《 职业心理学 》 杂志上提出 , 用 教师, 相对其他体育教师来说, 这部分人群职业地位和经济条件相 来描述 “ 由于在精神、体力和资源方面的过度需求而产生的失 对较高,同时也具备 了一定的科研和知识水平 ,认知能力相对较 落 、 惫和 耗尽 感 ” 职 业倦 怠 它 是 一 种 多维 的 结 构 , 要 表 现 为 高。 疲 主 成就感低落指个体对 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 , 认为自己不能有效 情感衰竭、 玩世不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种症状 。… 。近十年我 地胜 任工 作 。尤其在 新世 纪课 改 中 ,52 7. %的体 育教 师对 新课 改的 国体育学者从社会学和心理 学的不同角度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体育 教学 深感迷 茫和 困惑 。被调 查 者 中有 4 %的人成 就感 并 不 2 3 概念、 表现与危害及缘由进行了相关研究。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是 是很强。 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对课改深入研究, 改变过去课程的 指体育教师因本职工作长期得不到学校及社会应有的尊重 和支 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 开发者 , 不断努力发展、 提高体育专 持 而缺 乏成就感进而产 生的厌烦冷漠情感及相 应的行 为表现 业知识水平 , 以缓解体育教师长期存在的职业困惑。 [] 2。主要表现 为: 在教学工作 中情绪低落、 态度冷漠 、 个人成就感 2 l 2社会价值认同感存在男女差异性 低, 源起于体育教师承担的一门被公众认 为可 有可 无、 与升学就 努力与意志一样, 是一切事物的核心和本质 , 是人类接受最 业 无 关 的课程 。 由于 专 业 的特殊 性 , 作量 大 , 评 先 、 职 称 明晰 、 工 而又 评 最完全的意志之光所呈现的东西[】 4。意志和意识性的目标 的条条框框怎么都筐不到体育教师。由此长期得不到社会认可, 之间有了障碍, 工作中表现出自卑感, 感觉 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 尤其得不到单位的重视 ( 这与我国当前教学改革极不相适应 ) 。 对 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获得成功的信心不足 ; 自己的事业缺乏职 对 使得长久精神压抑 , 身心极度疲惫 , 失去 了对 自己工作意义的认 业 自豪感 , 职业自豪感是指对所从事的职业值得骄傲的情感。它 识, 这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师形象和专业发展 , 还对教学造成不可 是在个体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经济收入、 社会声望或社会意义有 预料的负面影 响, 使学生成 为教 师职业倦 怠最直接 、 最大的受害 明确的、 积极认识的情况下产生的。 当一个人有 了职业 自豪感时 。 者; 同时更为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在生活中表现 为丧 他就会对 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 , 就会抵御他人对自己职业的种种 失 对 社 会适 应 判 定 的 能 力 和 对体 育教 师职 业价 值 的 正 确 评 估 。 非 议 和干 扰 。 这一 心 理 在 中 国社 会 长 久 以来 存 在 着 显 著 的男 女 在长 期 得 不到 缓 解 的心 理 压 力 下 ,使 体 育 教 师慢 慢 地 失 去 了 自 差异。 其原 因源于 中国式家庭 习俗 的分工。 主要靠在科学知识上 我、 失去了体育教 师职业的信心 , 丢失了学校体育本质。 勤奋努力 ,获取高的成就和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的社会背景下, 女 2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与成因分析 、 性则以家庭 为第一位 , 能够拥有一份教师职业为家庭作 出贡献足 21 绪衰 竭 、 情 低成 就 感 的体 育教 师— — 职 业认 知 能力 不 强 矣。 而男教师往往把事业放在第一位 , 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地位 、 首先部分体育教师对体 育课程性质缺乏正确认识 ,体育作 工作收入、 职位 ; 然而教师职业的升值和拓展面较小 。 从而导致男 为一种文化 , 通过课程传承体育文化 , 与其它课程共同实现育人 教 师对工作 的热情和满意度降低, 失去工作积极性 , 降低工作效 目标。 如廖哲勋认 为: 课程是由一定育人 目标 、 “ 基本文化成果及 率,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学 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 23玩世不恭源于世俗化的价值取 向 . 界、 了解 自 己、 高 自己 的媒体 。 人 在学 练 一种 技 术 时必 然也 同 提 ” 玩 世不 恭 指 刻意 与 工 作 以及 其 他 与 工 作相 关 的人 员 保持 一 时 受 到产 生该 技术 的 思想 源流 的影 响 , 代体 育 的运 动 技 术体 系 定距离 , 现 对工作不热心和投入 , 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在 对 就浓厚地蕴涵着科学民主等现代社会的精神营养[] 3。体育课作 接受调查的体 育教 师中, 超过半数人 ( O1 ) 6 .% 玩世不恭的程度 为一门课程原本就是教学活动 ,作为教学活动理应进行知识传 比较高。研究表明 : 9 与 0年代的教师相比 , 当今体育教 师更注 承, 而外部传统误解把它仅 当作蹦跳而已, 更不可理解的误解来 重的是现实的物质利益 , 世俗化的价

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

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3):524~53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524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林 岭 张力为(中国民航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300)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摘 要 通过对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和检测评价方法等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和不足进行的综述讨论,作者分析指出目前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有关研究成果满足不了中国训练体系下训练实践的需要,提出有必要系统进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实证研究。

就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切入点,作者认为应综合开展运动性心理疲劳神经生理与心理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研究的主要切入点包括:(1)研究建立适合中国运动训练体制与环境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构建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模型;(2)基于此模型研究建立多维检测评价方法系统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卷。

研究过程中要将神经生理方法与心理测量、行为观察等方法结合起来同步测量,在训练过程中开展纵向追踪与横向调查综合性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运动,心理疲劳,概念模型,检测方法。

分类号 B8491 问题的提出竞技体育近乎极端性的特殊环境使运动员长期承受高应激压力和大负荷运动训练,不可避免地、而且经常性地产生各种教练员和心理学工作者称之为“心理疲劳”的现象。

如何明确界定、诊断、监测和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就成了国内外有关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但由于心理疲劳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的复杂性,使得焦点问题成了焦点难题。

在我国独特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管理与训练模式下,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系统训练过程中,无论是从理论研究与发展角度,还是从训练实践需要角度看,我们都不得不面临并迫切需要回答如下一些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问题:(1)在运动训练环境下,发生于运动员身上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是什么?如何检测评价?(2)我们应如何开展“运动性心理疲劳”有关问题的研究?收稿日期:2006-05-09通讯作者:林岭,E-mail: linling712@2 理论认识和方法系统能满足训练实践的需要吗?作为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其对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实践的行为过程将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到运动员的成长与发展。

体育教练员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及其关系

体育教练员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及其关系

体育教练员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及其关系摘要:目的研究体育教练员的职业倦怠(Job Burnout)、职业压力(Occupational Stress)及其关系。

方法选取XX省40所运动学校的教练员260名,使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与此同时做回归分析。

结果体育教练员Occupational Stress和Job Burnout均>中等水平,同时有趋向严重发展的情况;压力各维度与成就感呈正相关;职业发展、不认真态度、人际关系呈负相关;情绪低落与运动员工作-家庭、运动员素质呈正相关。

运动员素质与工作-家庭关系能正向预测情绪低落;人际关系与职业发展能负向预测不认真态度。

结论体育教练员的Occupational Stress和Job Burnout密切相关,Occupational Stress越轻,Job Burnout越能被有效改善。

关键词:体育教练员;Occupational Stress;Job Burnout;两者的关系前言:心理学与医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是健康问题与Occupational Stress。

最近几年,该研究问题逐步蔓延到社会各个行业层面,其中Job Burnout问题逐渐成为各学者注重的热点。

Job Burnout主要是指工作压力引发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重要标志的综合反映,其主要特征是冷漠服务对象、对其不负责、情绪低落、身体衰竭、焦虑、疲劳和易激怒等各种身心症状。

以下内容是对体育教练员的职业倦怠、职业压力及其关系进行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取XX省40所运动学校的教练员260名,详情见表1,使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与此同时做回归分析。

表1 260名教练员的基本资料情况1.2 方法使用MBI-GS中文修订版问卷,该修订问卷是由李超平修订的,被证明能较好的顺应我国文化,信度为0.88,分卷信度为0.82,效度理想为0.83。

与此同时,为考察体育教练员对Job Burnout各个方面的自我认知程度,问卷的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首先要给出情绪低落,工作态度不认真,成就感不高的内涵和经常出现的行为现象,然后要求教练从五个选项中选择一个选项:非常严重,严重,中度,轻,无等,根据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写出教练认为适合自己的选择,并写在情绪低落、不认真态度及成就感低等三个方面的括号内。

体育教师工作倦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教师工作倦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Ab ta t j bb r o t a e nb r nt ewo kn rsu ei h o gtr .whc ipa sfre — sr c : u n u db e o ni h r ig p es r te ln —em o h n ih ds ly o mo
d c e s n l c o l h n .Th . . t a h ri o n r sd o n y i u d ra ig t e c u ty i e u e D r o a c mp i me t a s e P E e c e n c u t y i en t l n e t k n h o n r s o s d
质教育的伟大历史重 任。关注体育教师工作倦怠的现状 、 消极影响 , 产牛的根源 与措施研究具有深远意
义。
关键 词 :体 育教 师 ; 作倦 怠 ; 绪 衰竭 ; 格解 体 ; T 情 人 低成 就 感
中 图 分类 号 : { 文 献 标识 码 : G87 ) A 文 章 编 号 :1【 —8 X 2{ )r0 2—2 (1 93 ( 09 1 一6 90 ) 3 ) ) ]
摘 要 :工 作倦 怠 产 牛 于 长期 的工 作 压 力 , 现 为情 绪 、 度 和 行 为 的 衰 退 状 态 , 直 接 导 致 出 现 情 绪 表 态 将 衰竭 、 格解 体 和 低 成 就感 。体 育 教 师 不 仅 担 负着 体 育 教 学 的 任 务 , 承 担 着基 础 教 育 改 革 和 发展 及 素 人 还
Cal ce. i
Ke r s . . ta h r o u n u ;e t n e h u t n;lw e s n l y e u e ywo d :P E e c e ;jb b r o t mo i x a si o o o p ro ai ;r d c d t

教练员心理疲劳研究现状与展望

教练员心理疲劳研究现状与展望
ca r s u e d e t h i s e i l i i g e v r n e t , r i g c n i o i l e s r u o t er p ca v n n io m n s wo k n o d t n,a d c m p ia e o il o e . p l i n o l t d s c a ls c r
教练员心理疲劳研究现状 与展望
张连 成 张 力 为 , 嘉 蕙。 , 刘
( _北 京体 育大 学 研 究 生 院 , 京 l O 8 ;.北 京 体 育 大 学 运 动人 体科 学 学 院 , 京 1O 8 ; 1 北 OO42 北 O O 4 3 .嘉 南 药理 科 技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中心 , 湾 7 7 O 台 1l)
的研 究应该在理 论指 导下 , 进行跨 文 化和本 土化研 究 , 开展 动 态 多维检 测 以及 综 合 评价 , 探 索教 练 员 并
心理疲 劳 的独特性 。
关键词 : 心理 疲劳 ; 练 员 ; 教 心理 耗 竭; 压力
中图 分 类 号 : O . G8 4 8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0 O5 O 2 ¨9 O — O 6O l O 一 2 X( 0 ) 70 4 一 6 O
( . a u t p .,B n p r i . 1 Gr d a eDe t e i g S 0 tUn v ,B n 1 O 8 e i g O O 4,Ch n ia
2 S o t n tc p . . p rsKieisDe t ,Bij g S o tUnv ,Be ig O O 4,Chn ; i p r i. en n 1 O 8 ia
摘 要 : 教练 员是体 育运 动领域 中的一个特 殊 的群 体 , 由于其 独特 的生活 环 境和 工 作 情况 , 以及 复杂 的 社会角 色 而要面 临 巨大 的社会压 力 , 因此 , 不可避 免地 产 生 了心理 疲劳 的现 象。通 过对 有关教 练 员心理 疲劳研 究文 献 的整理 , 从教 练 员心理 疲劳 的概念 、 教练 员心理 疲 劳的表 现 、 练 员心理疲 劳 的测量 、 练 教 教 员心理 疲劳 的前 因性变量 以及教 练 员心理 疲劳 的后果 性 变量 等 方面进 行 了述 评 , 出教练 员心理 疲 劳 指

浅析教练员心理疲劳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

浅析教练员心理疲劳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
理 论 广 角


浅析 教练 员心理 疲 劳成 因及预 防对 策研究
袁 向跃 李 娟 2 马海 翠。
0 0 1 ;3 天 津体育学 院 天津 3 0 8 ) 50 6 . 0 3 1 (. 1 天津体育 学院 天津 3 0 8 ;2 河 北师 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3 1 . [ 要] 摘 本文针 对教 练员 心理 疲劳 问题 ,分析 了相 关 的影 响因素 ,并有针 对性 的提 出了相关 预防 措施 , 以求 帮助教 练员摆 脱心 理疲劳 提高 工作积 极性。 [ 关键词] 教练 员 心理疲 劳 预防对策 中图 分 类 号 :B 4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1 x( 0 0 0 - 2 卜 O 9 9 2 1 ) 2 0 4 0 4 1 1、问题 的提 出 竞技体育 的迅 猛发展 离 不开 教练 员科学 合理 的训练 与调 控 ,教 练员在运动 训练 中发挥 着 重要作用 。 当前对 于教 练员重视程 度不够 , 加之 各方面 因素 ,使其成 为 了心理 疲劳 的高 发群 体 。长此 以往 ,势 必会影响到 教练员 的身心健康 ,也 直接涉及 到我 国体 育事业 的进步 , 所 以教 练员 的心 理疲 劳 问题 必 须得 到足够 的重 视 2,教练 员 心 理疲 劳 的 分析 S i h认为 ,心 理疲 劳是~种 由于过度压力和长 期不满足而从一 mt 项先前喜欢的活动中在心理上、情绪上有 时是 实际行动上退缩 的现象 。 它是 一种精疲 力竭 的心理 /生理 反应 ,是 由于 经常性地 、有 时甚 至极 端地 为应付过度 训练和 比赛要求 而付 出努 力但 又没有 收到效 果所引起 的【 J 。通 过系 统的 分析 和 归纳 ,其 影 响因 素大 致包括 以下几 点 :

浅谈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特征及相关因素

浅谈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特征及相关因素

科学养生 2019年 第08期23心理导航出现反弹问题,需要在调整膳食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通过运动来消耗食物所产生的脂肪,降低体脂肪。

另外,在运动过程中要合理控制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以及运动周期。

从运动强度上看,55%左右的有氧消耗可以达到最佳减脂效果;如果超过80%,就会增加人体内糖分的消耗,出现头晕等问题;如果低于20%,人体热能消耗较少,则无法达到减肥目的[2]。

从运动时间上看,通过运动来消耗脂肪,至少要保持30 min 以上的运动,因为人体需要运动20 min 才可开始消耗脂肪,如果低于半小时,那么无法燃烧脂肪。

从运动周期上看,要长期保持统一频率的运动才可实现有效地体重控制,如果无法坚持每天运动,那么依旧难以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3 运动营养、体重控制与心理健康三者的联系在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身体、情绪与智力之间的协调关系列入到了心理健康评判标准之中,并提出健康的身体有助于提高智力水平,而健康的身体需要科学的运动、健康的饮食作为依托,运动有助于人们释放压力与不良情绪,同时还能够控制体重,属于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所以运动营养是体重控制与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看,保持科学的饮食与适当的运动对于体重正常的人们而言,有助于强健体魄,愉悦心情,保持身体健康;对于体重超标的人们而言,有些人通过节食或是催吐等办法在短时间内减轻体重,此种方式不仅会造成厌食症等身体上的伤害,同时还会造成心理问题,通过运动与科学饮食可以加快自身新陈代谢速度,实现减肥的目的,而且此种减肥方式不会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对于体重偏轻的人们而言,在科学饮食与适当运动下,可以使自身体重恢复到正常状态,减少贫血、记忆衰退等问题的困扰。

根据相关心理研究证明,运动可以使人增强自信心、提高主观幸福感,有助于缓解焦虑,减少抑郁情况,所以人们在掌握运动营养知识基础上锻炼身体、控制体重,保持心理健康,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通过对运动营养、体重控制以及心理健康的分析可知,运动营养是体重控制与心理健康的前提,体重控制和心理健康是运动营养的结果参考文献[1]李灵丽,詹纯英.品管圈式的健康教育在透析患者控制体重增长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9):76-78.[2]丁海峰,陈晖,马海燕.杭州市大学生体重控制行为与心理控制源的典则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4):517-519+522.浅谈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特征及相关因素宋湘勤(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在公众比较关注的体育运动领域当中,教练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独特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复杂的社会角色,所以他们要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在工作过程当中产生一些心理疲劳现象。

运动心理疲劳问题研究现状

运动心理疲劳问题研究现状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3):524~53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524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林 岭 张力为(中国民航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300)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摘 要 通过对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和检测评价方法等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和不足进行的综述讨论,作者分析指出目前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有关研究成果满足不了中国训练体系下训练实践的需要,提出有必要系统进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实证研究。

就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切入点,作者认为应综合开展运动性心理疲劳神经生理与心理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研究的主要切入点包括:(1)研究建立适合中国运动训练体制与环境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构建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模型;(2)基于此模型研究建立多维检测评价方法系统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卷。

研究过程中要将神经生理方法与心理测量、行为观察等方法结合起来同步测量,在训练过程中开展纵向追踪与横向调查综合性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运动,心理疲劳,概念模型,检测方法。

分类号 B8491 问题的提出竞技体育近乎极端性的特殊环境使运动员长期承受高应激压力和大负荷运动训练,不可避免地、而且经常性地产生各种教练员和心理学工作者称之为“心理疲劳”的现象。

如何明确界定、诊断、监测和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就成了国内外有关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但由于心理疲劳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的复杂性,使得焦点问题成了焦点难题。

在我国独特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管理与训练模式下,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系统训练过程中,无论是从理论研究与发展角度,还是从训练实践需要角度看,我们都不得不面临并迫切需要回答如下一些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问题:(1)在运动训练环境下,发生于运动员身上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是什么?如何检测评价?(2)我们应如何开展“运动性心理疲劳”有关问题的研究?收稿日期:2006-05-09通讯作者:林岭,E-mail: linling712@2 理论认识和方法系统能满足训练实践的需要吗?作为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其对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实践的行为过程将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到运动员的成长与发展。

教练员的职业倦怠

教练员的职业倦怠

教练员实务作业Q:你如何看待教练员的职业倦怠?答: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

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从事教练员这种助人行业中职业倦怠的产生是一个十分正常的过程。

所以所有教练员都应该正确对待这样一个执教阶段,切不可以个人的想法或消极情绪而影响正常的队伍训练和水平下滑。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我个人观点来看,职业倦怠在教练员行业是一件正常的事。

所以如何更有利的解决这样一个局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我个人为例,我从事游泳速成班的教学已经有五个年头,在最近特别是从去年暑假带课高峰过去以后,我越来越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教学练习,往往采用反复训练和概念强化来提高运动员的水平。

这样,对学院的水平提高会带来一定的阻碍,同时这也会加剧教员与学员之间的矛盾。

所以,我认为适时暂停带课活动是需要的。

我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自己在带课活动中出现的无聊、压力和倦怠等负面情绪。

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更清晰的开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最后尽自己的可能去取长补短。

进行一些游泳训练与教学的理论学习。

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游泳速成班的教学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当然,因为我除了教员以外还有一名学生的身份,我可以有选择的暂时停止带课和教学活动。

但对于职业教练员而言,执教就是他们的全部工作。

所以,我认为适当的放松一下自己,将教学计划安排给其他可以接受的教练,然后给自己放个长假,调整一下自己的内心想法是一个解决的较好办法。

另外,我要强调的是,教练员的职业倦怠会出现在开始执教的5-7年间,在不影响训练的基础上,适当的开展科研工作,诱发自己对工作产生新的兴趣也是一种十分不错的方法。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最后,试着分析一下为何会产生教练员的职业倦怠。

教练员素质结构的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教练员素质结构的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培养 是否可以达到” 行 了群体 调查 , 果表 明: 为不 存在 进 结 认
绩。因此 , 提高教练员素质 、 优化教练员 的素质结构 已成 为提
高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水平的主要途 径。
的 占调查总数的 9 . %, 23 而努 力培养 可能达到 的 占调查 总数 的 7 .5 。有学者研究了教练 员道 德修养 , 德习惯 、 53 % 道 道 德认识 、 道德 情感 、 道德 意志 、 道德信 念和道 德行 为是 教练员 道德修养过 程中的 6要 素 , 6要素互 相依赖 、 这 相互 影 响、 相
o y a es n g l u  ̄ z d man y f m h s e t f n ii u l s c oo y, ft ec a h ’ e a o h r e f r i ig e , i l r o t ea p c s dv d a y h lg o h o c e b h v ri t ep o mso an n o i p s i n t
2 世纪, 1 我国体 育事 业在 获得空 前发 展 机遇 的 同时 , 也
正面临着非常严峻 的挑 战 。只有与 时俱进 , 进行 不 断的思 考 和探索 , 体育工作 者才能完成 历史所 赋予 的光 荣而艰 巨 我们
高, 民主型教练员次之 , 最低 的是放 任型教 练。这 与美 国心 理
学家波恩达 理论 十分 相似 , 运 动 员的 获胜 来 自权威 的 教 即“
互渗透 , 只有 6 素的有机统一 , 要 才能形成高 尚的教练员道德
晁卫华 任 文 岗 , , 罗二凤
(. 1 苏州大 学体 育学院, 江苏 苏州 2 52 ;. 10 1 2 河北体育 学院, 河北 石家庄 摘 00 4 ) 5 0 1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作者:马骊徐霞洪晓彬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01期摘要: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定义、产生机理、外部表现、检测手段以及恢复措施来探析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从而希望得到更快消除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方法,以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以及各项素质得到锻炼、改善和提高,更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关键词: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原因;检测;恢复措施运动员想要取得比赛的胜利,必须长期承受高应激压力和大运动量、高负荷的训练,这必然会导致疲劳。

疲劳是人们长时间或反复受到刺激后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许永刚,1994)。

任何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都是训练、疲劳、恢复(疲劳的消除)、再训练的循环过程,在实际训练工作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必然的。

前苏联著名教练曾说过:“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

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说的疲劳和恢复是人们通常说的生理疲劳。

其实,还有一种运动性疲劳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即运动员由于心理紧张和精神负担而造成的心理疲劳。

诚然,关于心理疲劳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世界各国的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正在精心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本质、特点和机制等问题,同时也是现代运动心理学新的研究领域之一。

因此,本文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来探析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从而希望得到更快消除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方法,以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以及各项素质得到锻炼、改善和提高,更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1、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定义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理论定义,还是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操作定义,仍然是运动心理学家们争论和探索的焦点。

在对运动性心理疲劳进行论述之前,有必要对国内外用于描述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主要概念进行阐述。

1.1心理耗竭(burnout)心理耗竭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Maslach,1976),最初用于描述服务行业工作者由于情绪和精神压力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职业倦怠现象已广泛出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被视为新世纪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疾病。

体育教师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回顾、整理与反思我国学者这些年来在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大体呈现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从而找出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为体育教师更好的投入到生活和教学中提供服务。

标签: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自20 世纪70 年代“倦怠”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它一直是心理健康和人力资源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所谓怠倦是指懒惰疲塌;懈怠,厌倦。

“职业倦怠症”又称“ 职业精疲力竭症”专指“ 助人行业中的人们因工作负荷过大而产生的一种身心极度疲惫的状态。

”而体育教师作为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为者,因其自身专业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进行了解,从而探究其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具体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人口学变量差异、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后果及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等,而且研究往往是交叉或综合进行的。

1.1职业倦怠的维度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定义:即情感消耗、去人性化和缺乏成就感。

情感消耗是指个人的生理及心理资源被耗尽的感觉,表现在体育教师常常表现出疲惫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与学生授课的过程中缺乏热情和活力,常常感觉到一种衰竭、无助感,甚至對生活悲观冷漠;去人性化是指在日常工作中与他人相处时的消极态度,对他人冷漠、疏远,人情味不足,表现在对同事持多疑的态度,对学生缺乏重视,拒绝接纳或不主动接触学生,忽视学生的感情,用蔑视的口吻称呼学生,用带有标签式的语言来描述学生;缺乏成就感是指感觉对工作无法胜任,以及在工作中缺乏有成就的体验。

表现在教师感觉自己无法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大的变化,并抱怨自己专业前景不如别人,尤其是当自己的精神或者物质回报不及他人时,会产生的较强的自卑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3卷第7期2009年7月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43No.7J uly 2009收稿日期:2009203205;修回日期:2009204229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20050043005),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校管课题(2009B001)。

作者简介:张连成(19812)男,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

教练员心理疲劳研究现状与展望张连成1,张力为2,刘嘉蕙3(1.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2.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北京 100084;3.嘉南药理科技大学 通识教育中心,台湾 71710)摘 要:教练员是体育运动领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情况,以及复杂的社会角色而要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心理疲劳的现象。

通过对有关教练员心理疲劳研究文献的整理,从教练员心理疲劳的概念、教练员心理疲劳的表现、教练员心理疲劳的测量、教练员心理疲劳的前因性变量以及教练员心理疲劳的后果性变量等方面进行了述评,指出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研究应该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跨文化和本土化研究,开展动态多维检测以及综合评价,并探索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独特性。

关键词:心理疲劳;教练员;心理耗竭;压力中图分类号:G 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0X (2009)0720046206Present condition and prospect of coaches ’psychological fatigue researchesZHAN G Lian 2cheng 1,ZHAN G Li 2wei 2,L IU Jia 2hui 3(1.Graduate Dept.,Beijing Sport Univ.,Beijing100084,China ;2.Sports Kinetics Dept.,Biejing Sport Univ.,Beijing100084,China ;3.G eneral Education Centre ,Chia Nan Univ.of Pharmacy &Science ,Taiwan71710,China )Abstract :The coache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people in t he sport s field.They are faced wit h great so 2cial p ressure due to t heir special living environment s ,working condition ,and complicated social roles.Through a summary of t he literat ure of t he p sychological fatigue of t he coaches ,t he concept s ,t he presentation ,t he monitoring ,t he dependent variance and t he consequence variance ,it is proposed t hat t he researches into t he coaches ’p sychological fatigue should be done under t heoretical guidance ,under intercult ural communicative st udy and local cult ural st udy ,and under multi 2dimensional testing and comp rehensive evaluation.K ey w ords :p sychological fatigue ;coach ;p sychological exhuastion ;p ressure 最初关于心理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助人行业里,而且积累了很多成果。

心理疲劳(Burnout )也常被翻译为心理耗竭(运动领域的另一种译法),倦怠或枯竭(主要是助人行业,例如教师、护士、警察、心理咨询工作者等)。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Bradley 于1969年提出来的。

随后,临床医生Ferudenberger 在1974年的一项研究中,通过为纽约自由诊所戒毒者服务的志愿者工作人员,对他们的极度心理压力和工作倦怠进行了探讨,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开创者[1]。

1980年代之后,社会心理学家Maslash 和她的同事们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使之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运动领域中进行心理疲劳的相关研究,30多年来,关于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因此,本文从教练员心理疲劳的概念、教练员心理疲劳的表现、教练员心理疲劳的测量、教练员心理疲劳的前因性变量以及教练员心理疲劳的后果性变量等方面进行了述评,最后提出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研究应该在寻求理论指导,进行动态多维检测以及综合评价,探索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独特性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

1 关于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研究述评1.1 教练员心理疲劳的概念界定运动领域心理疲劳的定义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是运第7期张连成,张力为,等:教练员心理疲劳研究现状与展望动心理学家们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2]。

Smit h (1986)[3]认为,心理疲劳是一种由于过度压力和长期不满足而从一项先前喜欢的活动中在心理上、情绪上有时是实际行动上退缩的现象。

它是一种精疲力竭的心理/生理反应,是由于经常性地、有时甚至极端地为应付过度训练和比赛要求而付出努力但又没有收到效果所引起的。

针对运动心理学界对心理疲劳所下的不同定义,Dale和Weinberg(1990)[4]曾进行过一个小结。

他们认为这些定义之间有一些共同特点,即第一,心理疲劳中包含一种耗竭感,包括身体的、心理的以及情感的;第二,这种耗竭感会导致个体对他人反应的消极变化,如冷嘲热讽(cynicism),乏人性化,缺乏精力和同情心等;第三,心理耗竭具有成就感降低的特点,这会导致与运动成绩下降之间的恶性循环并使自尊降低进而产生退出念头;第四,心理耗竭是对持续压力的慢性反应,这与剧烈压力下的偶然应激状态不同。

实际上,前三点正是Maslash和J ackson(1986)[5]提出的著名的心理耗竭三因素模型。

通过对教练员进行的访谈调查(刘方琳,2005)[6],借鉴前人对心理耗竭和工作倦怠的界定,我们认为,在竞技运动领域,教练员心理疲劳是指教练员在应对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被不断消耗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时所出现的心理机能不能维持原有心理活动水平即心理机能下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消极认知反应、疲惫感和负性情绪体验、调动不能、行为表现、身体反应五个方面。

1.2 教练员心理疲劳的表现Schaufeli和Buunk(2003)[7]曾对25年来职工心理疲劳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将心理疲劳的表现归为5个类别,包括情感的(如感到沮丧、伤心、郁闷)、认知的(如无助、无望、无力)、身体的(如情绪耗竭和身体不适)、行为的(如吸烟、用药、表现不好、旷工)和动机的(如缺少热情、不积极、没有兴趣)。

竞技运动领域中关于教练员的研究结果与职工心理疲劳领域的研究结果大同小异。

刘方琳(2005)[6]通过对教练员的访谈发现:教练员心理疲劳的表现主要有消极认知反应、疲惫感和负性情绪体验、调动不能、行为表现、身体反应五个方面。

赵茜,张力为(2006)[8]的研究发现,在构成教练员心理疲劳的三因素中,情绪体力耗竭得分高于成就感降低得分(12.25vs.10.86;F=26.37,p=.00),成就感降低得分高于对运动的消极评价得分(10.86 vs.9.93;F=16.07,p=.00)。

这提示,教练员的心理疲劳更多地表现在情绪和体力耗竭的主观感受上。

相对而言,教练员对运动的消极评价不甚明显。

更准确地说,教练员对所从事的运动仍保持着相对积极的评价。

因此,这提示我们教练员心理疲劳在分量表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或者说教练员的心理疲劳主要表现在某些方面,以后的咨询与干预中,也有了更侧重的方面。

1.3 教练员心理疲劳的测量关于教练员心理疲劳的测量工具主要是马斯拉奇心理疲劳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

MB I由Maslach等编制,包括三个独立的分量表,即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乏人性化(deper2 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personal accomplish2 ment)[9]。

MB I主要是来源于助人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所以被移植到运动领域。

虽然很多人仍在使用该量具,但是因为其使用范围广泛,可能测量出来的都是一般性的东西而不能测出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独特性,甚至不能全面反映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特性。

因此,对教练员心理疲劳的测量应该考虑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独特性。

还有个别的研究以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At hlete Burnout Questionnaire,ABQ;Raedeke&Smit h, 2001)[10]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来对教练员心理疲劳进行测试。

例如,赵茜和张力为(2007)[8]对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研究,还有Harris(2005)[11]对教练员心理疲劳的研究。

还有学者已经另辟蹊径,编制用于评价教练员心理疲劳的问卷。

殷小川(2005)[12]参考了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编制的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简称MBI)[9]和Pines编制的BM(Burnout Invento2 ry,简称BM)[13],并在23名教练员的访谈和对41名教练员开放式问卷调查基础上,编制了中国教练员的心理疲劳问卷(工作倦怠问卷),并对87名教练员进行测试,进行了信效度的检验,最后形成了一个由身心疲惫、工作怠慢、专业自我效能降低、负性情绪增加四个因素构成的问卷。

上述三个测量方法具体哪个更好,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但是教练员心理疲劳的评价,也不应该简单局限于自评问卷。

王芳,许燕,蒋奖(2005)[14]认为自陈式问卷测量有着先天不足的问题,如表面效度高、社会赞许性高、负面情绪唤起多等,容易造成测量结果的偏差。

Evers,Tomic和Brouwers(2004)[15]等人使用修改过的MBI,由学生评价老师的心理疲劳程度,然后与老师自评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情绪衰竭维度上二者没有差异,但在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学生评价要比老师评价得更为严重,而这两个维度74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43卷恰巧是表面效度较高,容易受社会赞许性影响的,从一个侧面说明他评的结果可能要比自评的结果更加可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