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基础设施建设

一、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主要融资模式

(一)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主要融资渠道。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高校的收入按照来源渠道不同,分为传统融资渠道和现代融资渠道,而传统融资渠道包括政府扶持型、资产运作型、贷款依赖型、混合协调型等几种融资模式。

1、政府扶持型。政府扶持型是指在高校新校区建设的过程中,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并辅以银行贷款、捐赠、资产经营等形式。这种模式较多使用财政拨款,其优点是:筹集成本低,学校财政负担小,校园建设不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还有利于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范围小,只有少数高校有条件实现;二是政府拨款有限,其数额在各高校之间也有差别。所以,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能够采用政府扶持型筹资模式的高校是极其有限的。

2、资产运作型。资产运作型是指高校主要通过整合学校资源,经营学校各类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来筹集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并辅以银行贷款、捐赠等形式。资产运作的方式包括拍卖老校区、出让学校闲置资产、出租设施、转让技术等。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同时,筹资角度多样化,创新空间大,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灵活把握本校的资产运作方式。

3、贷款依赖型。贷款依赖型是指高校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政府拨款、捐赠、资产经营等渠道所筹集资金很少。对高校新校区建设而言,银行贷款最大优点在于资金能够迅速到位。但其缺点也很明显,贷款利息会加大高校财务负担,盲目的缺乏控制的银行贷款甚至会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采用这种融资模式时,一定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贷款规模进行充分论证,并严格控制在学校财力范围内。同时,尽快开始着手其他筹资方式的运作,如捐赠、资产经营等,形成多种渠道筹资的合理格局。

4、混合协调型。混合协调型是指高校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采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来源途径广,包括政府拨款、银行贷款、捐赠、资产经营等多种方式,同时,各种方式融资比例结构合理。

(二)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现代创新融资模式。除了以上传统融资模式外,我国已经不断发展出较新型的现代融资模式,具体如下:

1、BOT融资模式。BOT即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当今世界通用的主要运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融资模式。这种方式是由政府授予特许权,利用私人资本来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给予投资者一定的年限经营管理,当特许年限结束后,私人投资者按照约定将该设施无偿或者以极少的名义价格移交给政府。其特点如下:(1)由于BOT项目的建设与使用属于商业运作,因此高校的教学设施、行政设施和教辅设施等非经营性设施不能采用BOT模式,BOT项目的对象主要是开展经营性服务的后勤服务设施和校办产业,如学生食堂和公寓等;(2)高校基础设施的使用者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定位相对较低。另外,项目大都处于校园内,要求项目规划要与校园的整体氛围相匹配;(3)BOT项目大都属于常规性项目,成本和收益相对稳定,项目的风险较小。

2、政策性银行融资模式。教育政策性银行融资模式政策性较强,政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政策性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干预、协调经济的产物。虽然与商业银行贷款相比,教育政策性银行贷款在审批上要宽松些,但由于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低利率注定会吸引很大的融资需求,这样就容易出现各高校纷纷进行贷款的局面,即使在贷款需求并不是很急迫的情况下,高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积极进行贷款。因此,教育政策性银行在贷款发放上仍然要严格审批,尽量做到将贷款用于最需要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立教育政策性银行的初衷,保证这一模式在高校融资中的成功运作。

3、资产置换融资模式。资产置换是指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以优质资产或现金置换上市公

司的呆滞资产,或以主营业务资产置换非主营业务资产等情况,包括整体资产置换和部分资产置换等形式。资产置换后,企业的产业结构将得以调整,资产状况也能得以改善。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资产置换是指通过经营学校自身的资产来筹集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或者资产的方式,包括出让学校闲置资产、出租设施、转让技术、转卖老校区等。将企业经营模式中的资产置换引入高校融资模式中,可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高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在使用此模式时,因为是置换,所以对于高校未来的财务并不存在太大风险,这是较银行贷款融资模式最大的优点。

4、社会捐款模式。社会捐款收入已逐渐被各大高校所重视。但高校在接受社会捐款上往往是一种被动的姿态,很少主动去争取,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企业家都是经历了高等教育的,但现在的高校一般很少与毕业的学生建立一种长期联系的机制,学生毕业后除了学校的重大活动并无交流,因此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交流便变得很有意义,会使毕业生在取得较大成就时积极为母校做贡献。而对于非本校毕业的校友和一些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如捐赠时留名、通过专门的网站或媒体向外公布每年的高校慈善榜等,这样一来,很多人便愿意积极参与到教育事业的投资中。

5、外资渠道。适当时候,我国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对教育实行援助,如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都可以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另外,可以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目前此形式已经被广大高校所应用,效果甚好。同时,合理利用跨国公司对高校的科研投资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主要融资风险分析

(一)主要融资模式风险分析。针对以上渠道分析出高校新校区建设产生的主要风险无处不在,下面就这四种主要的融资模式风险进行分析比较。

1、政府扶持型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由于新校区建设资金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拨付,属于无偿使用,负债比例小,几乎不存在总体失衡风险和贷款风险;同时,通过金融创新,资产经营的方式筹集的资金所占比例也很小,所以资金运作的风险也很小。因此,从整体上来衡量,这种筹资模式几乎没有财务风险。

2、资产运作型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由于建设新校区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高校对自身资产的灵活运作,负债比例较小,因此总体失衡风险和贷款风险较小。但这种筹资模式中的资金运作风险和对校办企业的投融资风险较大,因此从整体上来衡量,资产运作型筹资模式的风险要高于政府扶持型。

3、贷款依赖型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比较而言,贷款依赖型在几种筹资模式中总体风险最大,既存在贷款风险、总体失衡风险,又存在资金运作风险。贷款是有偿使用资金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成本,而且约定了资金的偿还期限,到期时必须全额归还所举借资金的本息。而高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有收入才能安排支出。它既不同于企业可以通过利润还债,也不同于国家财政,可以通过货币发行、税收等弥补赤字,因此通过大规模银行贷款来筹集新校区的建设资金蕴含着较大的财务风险,一旦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财力范围,将直接导致该校的财务状况失衡,甚至恶化。其结果是资金链断裂,学校财政陷入困境,不仅新校区的建设无法保证,而且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也无法正常运转,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混合协调型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析。混合协调型是目前我国高校较为可行的一种筹资模式,其风险介于政府扶持型与资产运作型筹资模式之间,关键在于筹资方式的合理配比,以使风险降至最低。

(二)高校新校区建设特有的风险分析。对于新建校区往往还有一些自身风险不容忽视,如:

1、高校对未来期望过大,因此产生了较大的负债规模,产生一定的融资风险。

2、高校投资扩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少高校为吸引和容纳更多的学生,大兴土木,一年的投资相当于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投资。巨大的投资便造成了较大的融资风险。

3、金融市场的变化有可能导致高校债务负担加重。这主要反映在利率的水平上。利率的提高必然增加高校的资金成本,抵减预期收益,从而使学校筹资费用提高,学校承担的筹资风险也就大大增加。

4、高校新校区建设目标与现实可能性的差距产生风险。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对于定位来说很关键,定位过低会丧失发展机遇;定位太高则贷款规模随之过大,产生融资风险。定位适当,办学规模适度才可能形成良好的办学效益。

5、高校新校区建设预期与实际不符的声誉风险。任何一所高校都希望不断扩大规模经济。但是,盲目扩大规模,而不灵活调整专业结构,都会对高校招生方面产生影响。所以,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规模并不是唯一的。

三、高校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政府主管部门、银行和高校自身都会对高校融资产生影响,高校是融资的主体,要考虑各种融资渠道存在的风险,高度重视融资的管理工作,做好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银行是高校贷款的发放者,在业务操作中要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管理,防止不良贷款的出现,减少自身的风险,提高银行的利润;对于政府来说,高校如果出现债务危机,最终将由政府部门负责,因而也必须加强对高校融资的管理工作。风险不可能消除,但可以通过有效防范使风险降至最低。

(一)政府部门对高校融资风险的防范。高校在新校区筹资及使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主要依赖贷款建设的高校,更是问题重重。政府部门在宏观政策向导上要采取措施,防范高校融资风险。

1、落实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拨款占同期GDP4%的目标。在现行体制下,国家的投入仍然是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支撑,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仍必须继续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将教育公共经费占GDP的比例尽快提高到4%,以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2、积极倡导社会捐赠。通过政府鼓励和政策引导的方式,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行投资和捐赠。同时,为调动社会捐资助学的积极性,政府也可以利用国家税收调控政策及精神鼓励政策,使各种募捐者都融入对高等教育投入中,获得双赢。

3、发行教育债券。可以通过发行具有国债性质的高等教育债券以及发行企业债券性质的高等教育债券。

4、树立投资风险意识,不盲目投资。投资规模适度,做到量体裁衣,量力而行。要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高校投资的最终目标,避免投资行为的短期化。要根据新校区实际资金总量,在保证一定比例项目资本金的前提下,控制贷款规模。

5、鼓励高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走多元化办学道路。从学校角度看,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筹资工作,立足现实,开阔视野,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积极争取财政性资金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支持,继续维护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国家财政性资金拨款的主导地位。加强收费管理,建立科学的收费机制和模式。加强办学成本和效益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节约资金。积极运用信贷资金,实现不同资金间的组合,优化贷款资金结构。

6、坚持正确的筹资原则。合理确定筹资规模,确保资金高效运行。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适时取得所需资金等。

(二)高校自身对融资风险的防范。高校是融资的主体,自身也应该强化风险意识,认真做好融资的风险防范工作,具体如下:

1、把握银行贷款原则和额度。高校在进行银行贷款时一定要遵守基本的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以及风险性原则。只有从容地面对,才能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2、把握银行贷款额度。贷款是一种负债,一定要偿还的。高校贷款大多用于基础设施改造、实验室以及新校区的建设和投资。但银行贷款的最大额度应当以不影响各项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前提,即最高限额应等于预算收入年增长额减去预算支出年增长额减去资金成本。

3、加快校办产业发展。由于高校发展规模日趋变大,应当适当拓宽教育市场。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模式,占领市场与创造市场的同时,塑造企业整体形象,同时发展高科技企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的校办企业管理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和健全的决策机制,以及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4、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大学与企业合作,走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能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受益的效果。

5、高校间的互助。各大高校间可以通过校际互助,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教育成本。

6、调整办学思路。扩大高校与社会的融合。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空闲住房和民间房地产业的作用,建立与周围社区的良好合作关系,让社区作为学生食宿方面的提供者,从而可以让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这样对学生发展,高校发展和社区发展都有利。

7、创造新的资金来源。如高校的土地置换等都将协助进行整体学校的新建和搬迁。

8、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这将给高校提供更好的有关融资的预测性信息,由此使高校可以看清融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有效避开或化解可能融资决策的失误,使高校做出合理的决策方案。

(三)防范措施。在筹集新校区建设资金的活动中,除个别有特殊优势的高校以外,大部分高校通过长期大额的银行贷款来解决新校区建设的资金瓶颈。适度的银行贷款不仅可以保证高校扩招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为银行信贷业务开辟了新的发展渠道。但是在现实中,许多高校的贷款行为缺乏理性分析,盲目举债,而银行方面也尽可能地发放贷款。因此,对高校主要贷款项目提出若干建议:

1、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资金,必须用于学校的发展、新校区的建设,不能用于日常开支。

2、高校举债办学的规模要适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举债方案。学校要根据发展规模、生源状况、资金回收期和偿债能力、确定学校的适度贷款规模。如果超出自身的能力,过度举债或资金使用不当,就会导致财务风险。高校举债方案包括对投资项目效益预测,贷款的期限、数额、用途、用款计划及还贷付息的资金来源等。

3、完善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法规。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的涉及面广、关系复杂、任重道远,为了促进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的健康发展,维护投资者的权益,国家应该制定颁布“高等教育投资法”,包括“高等教育固定资产投资法”、“高等教育经费投资法”等。

4、建立健全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监管制度。

5、合理规划高校新校区建设投资举债办学的规模。

四、结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国高校大学城建设、新校区建设仍处于火热状态,但依旧存在着盲目建设、盲目投资、超负荷贷款等问题。高校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如何采取不同的融资模式来降低新校区建设带来的融资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传统融资模式的基础上设想新的融资模式,相信随着科技知识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融资途径及高校新建校区的融资模式,在以后的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中会总结出更好的风险防范措施来适用各大高校,更加完善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组织方案计划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有丰富多彩、绚丽灿烂、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新生快速融入学院之中,开始自己多彩的大学生活。 三、实施内容 1、文化活动 包含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文化讲座(礼仪、励志、艺术欣赏等)、书画摄影展、20xx开学典礼文艺晚会、社团活动等,《准空姐的私密生活》演员校园海选活动。 2、体育比赛 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等比赛。 3、社会公益活动 积极参加新老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4、校园媒介 利用《西航院时报》、《西航院广播站》、《西航电视台》等校园媒介,长期推动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四、实施方法和步骤 第一阶段(新生军训期间8月8日 8月27日) 1、宣传学院的已有社团,组织有兴趣的新生加入相关社团,创建新的社团,组织有兴趣的新生参加。在学院原有的校园社团基础上,拟组建的社团有:

①、国标舞社团; ②、西航话剧团; ③、摄影社团。 2、组织新生在军训期间举办歌咏比赛。 3、协调有关部门拟在军训期间给新生放1 2场电影。 4、组织新生在军训期间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包含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成立新生足球队、篮球队,开学后与老生进行四场(篮球、足球各两场)友谊赛。 5、举办文化讲座(主题拟定为心随梦想,一起飞翔系列讲座之大学我梦想起飞的地方)。从心理、生活、学习上辅导新生,让他们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6、举办新生军训生活征文比赛(主题拟定为结缘西航,放飞梦想之军训生活征文)。征文可通过校园媒介播出、刊发。 7、与相关部门协调,组织新生进行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既是对新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也为日后学院的宣传积累了素材。 8、举办感恩专题讲座,弘扬感恩文化,倡导新生在军训期间,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感恩信,以此彰显我院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和教育模式。家长收到信后定会有所感动,家长会对学院有更新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样更有助于新生的稳定工作。 9、校园广播站每天给新生送上祝福歌曲(开学后收费)。 第二阶段(开学阶段8月28日 9月28日) 举办第一届西航院校园文化月,活动包含: 1、开学典礼文艺晚会(院长在晚会上宣布校园文化月开幕)。 2、新老生体育赛事(篮球、足球等)。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教发2010-7号)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合理布局、有序建设,现就“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增强做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做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任务。强国必先强教,学校基本建设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和实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建立和完善教育基本建设体制机制的重要载体,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各级政府对学校基本建设持续投入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科学有序地推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建设管理水平。 (二)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教育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加速的关键时期,人口结构和布局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结构调整、人口变化更加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学校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紧密衔接,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学校建设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巩固已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开拓新视野和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从校园文化建设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日渐式微,其原因主要在于办学导向的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文教育的空泛化和边缘化。高校应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实践环节、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它具有规范大学人行为,凝聚大学人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然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大学主体主动地对本校的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涵盖人文精神、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学科是载体,人文教育是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以人文学科为载体,通过人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应作为高等教育份内之责,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应有之义。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 概述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分类 一、高校类型: 普通高校:专科,多科,综合——国家统招、委托代培、干部进修、教师进修、自费。 成人高校继续教育:广播电视、职工大学、函大、夜大、进修班提高班自学考试证书制度。 二、高校类别: 综合; 理工:附属科研生产开发基地; 农林:附属农林、畜牧、实验基地; 医药:附属医院; 师范:附属实验中小学; 语文财经政法; 艺术:附属艺术展示、演出场馆; 体育:附属体育场馆; 其它 高校组织机构 校务委员会:校长,副校长——秘书长,总务长,教务长。 校级机关院系机构 1、各种常设委员会

2、校办、外办、教务、科研、生产、人保、财会、行政、基建、档案: 校刊、学报、编辑部;出版社;设计院;研究所;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与实验室;技术、劳动服务公司、街道办事处、校医院(医务室)、附中、附小、托幼。 3、继续教育学院 4、研究生院 5、图书馆 高校学制 国家统考,保送推荐。 校园规划的基本依据——事业规划主要内容 一、有关上级部门批文及主要规划依据文件、规范、规定。 二、学校性质(综合、多科、专科、住读、走读)。 三、学校类别(综合、理工、农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艺术、体育等)。 四、学制(学习年限:大专、本科、研究生部)。 五、学校规模(折合全日制本科生学生人数、起始规模、长远规模)。 六、学校组织机构(教学、科研、生产、后勤等)。 七、教职员工编制。 八、重要固定资产估算。 九、建设资金来源,基建标准与控制总投资。 十、建设进度计划。

校园规划的广度与深度 一、广度 1.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战略布局。 2.省、市、区、县高校校址选择。 3.校园总体综合规划。 4.校园局部详细规划。 5.老校园的重建、改建与扩建规划。 二、深度 1.规划期限及图纸比例 控制时间图纸比例 近期规划 5年 1 : 500 中期规划 lO年 1 :—1:1000 远期规划 1:10000—1;5000 近期规划:管网设计、竖向设计、单体设计、环境设计。 中期规划:群体布局;道路座标定位、边缘线;分区建筑系数;容积率;建筑层数高度;建筑红线划定。 远期规划:校园主要出入口、道路结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近期、远期) 高校校址选择 一、校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大学基础设施建设

一、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主要融资模式 (一)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主要融资渠道。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高校的收入按照来源渠道不同,分为传统融资渠道和现代融资渠道,而传统融资渠道包括政府扶持型、资产运作型、贷款依赖型、混合协调型等几种融资模式。 1、政府扶持型。政府扶持型是指在高校新校区建设的过程中,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并辅以银行贷款、捐赠、资产经营等形式。这种模式较多使用财政拨款,其优点是:筹集成本低,学校财政负担小,校园建设不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还有利于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一是范围小,只有少数高校有条件实现;二是政府拨款有限,其数额在各高校之间也有差别。所以,在高校新校区建设中,能够采用政府扶持型筹资模式的高校是极其有限的。 2、资产运作型。资产运作型是指高校主要通过整合学校资源,经营学校各类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来筹集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并辅以银行贷款、捐赠等形式。资产运作的方式包括拍卖老校区、出让学校闲置资产、出租设施、转让技术等。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同时,筹资角度多样化,创新空间大,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灵活把握本校的资产运作方式。 3、贷款依赖型。贷款依赖型是指高校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政府拨款、捐赠、资产经营等渠道所筹集资金很少。对高校新校区建设而言,银行贷款最大优点在于资金能够迅速到位。但其缺点也很明显,贷款利息会加大高校财务负担,盲目的缺乏控制的银行贷款甚至会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采用这种融资模式时,一定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贷款规模进行充分论证,并严格控制在学校财力范围内。同时,尽快开始着手其他筹资方式的运作,如捐赠、资产经营等,形成多种渠道筹资的合理格局。 4、混合协调型。混合协调型是指高校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采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来源途径广,包括政府拨款、银行贷款、捐赠、资产经营等多种方式,同时,各种方式融资比例结构合理。 (二)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现代创新融资模式。除了以上传统融资模式外,我国已经不断发展出较新型的现代融资模式,具体如下: 1、BOT融资模式。BOT即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当今世界通用的主要运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融资模式。这种方式是由政府授予特许权,利用私人资本来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给予投资者一定的年限经营管理,当特许年限结束后,私人投资者按照约定将该设施无偿或者以极少的名义价格移交给政府。其特点如下:(1)由于BOT项目的建设与使用属于商业运作,因此高校的教学设施、行政设施和教辅设施等非经营性设施不能采用BOT模式,BOT项目的对象主要是开展经营性服务的后勤服务设施和校办产业,如学生食堂和公寓等;(2)高校基础设施的使用者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定位相对较低。另外,项目大都处于校园内,要求项目规划要与校园的整体氛围相匹配;(3)BOT项目大都属于常规性项目,成本和收益相对稳定,项目的风险较小。 2、政策性银行融资模式。教育政策性银行融资模式政策性较强,政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政策性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干预、协调经济的产物。虽然与商业银行贷款相比,教育政策性银行贷款在审批上要宽松些,但由于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低利率注定会吸引很大的融资需求,这样就容易出现各高校纷纷进行贷款的局面,即使在贷款需求并不是很急迫的情况下,高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积极进行贷款。因此,教育政策性银行在贷款发放上仍然要严格审批,尽量做到将贷款用于最需要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立教育政策性银行的初衷,保证这一模式在高校融资中的成功运作。 3、资产置换融资模式。资产置换是指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以优质资产或现金置换上市公

建设大学校园文化

建设大学校园文化 广义而言,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及其他各项工作和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精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又十分急迫,因为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意识汹涌而至,又最先严重影响高校学生。那么,如何有效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我们从四个方面展开议论。 1 发挥校风、校训、校歌的作用 校风、校训、校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一所大学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精神追求,也是一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抓好校风、校训、校歌的征集、讨论和定稿工作。此后,则要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其警示、熏陶和教育的作用。 2 形成校园精神规范与行为规范 2.2.1 培育校园精神

培育和发扬优良的校园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所谓大学校园精神,是指大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我们重视大学校园精神问题,主要因为它作为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对于学校的发展与校园内的人的发展具有三个重要功能: (1)导向功能。校园精神本质上所体现的是关于大学及生活在大学内的人“应如何”的价值观念。因此,一旦形成某种良好的校园精神,必然会对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可使生存其中的人们具有某种特有的“精神特征”,形成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重要的个性特征。 (2)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精神作为校园内价值系统的精华,作为学校发展合目的性的一种潜在力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是推动人们积极进取,育才成才,战胜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学校遇到曲折或挫折时,它会给人们以信念的支撑,会成为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发展的力量源泉。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说明

因地制宜,获得经济、景观与生态的多重效益大学校园占地面积大,建筑 容积率不高,因而应该有效地发挥它的生态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大型公共绿地 的有效补充。生态校园已经成为新世纪大学校。园”的理想追求。1997年,清 华大学在我国首次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办学理念。所谓绿色大学,“就是用可 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 保持学校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学”。未来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构想是集自然、空 间与人类三位一体化的系统。大学校园生态性主要表现为人与校园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等方面。为了实现大学校园的持续性成长,应该尊重 大学校园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理解大学办学宗旨与校园传统,强调时间和 空间上的表现与继承。 景观生态学的启示 1.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阃结构与形态特征对 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是构成景观空间格局 的一个基本模式。校园景观中的任何要素都可以归属于这一模式中。校园中的 绿地、建筑、铺地、水面等属于斑块的范畴;水系、植被、道路等属于廊道的 范畴;绿地、建筑等属于基质的范畴。由于校园建筑、场地的建设,基本上改 变了校园基地原有的地面形态和自然景观,所以,校园绿地和建筑既成为校园 景观设计中的基质,又与斑块融为一体。 2、斑块。景观生态涉及的主要要素分为气候、水、植被等。校园绿色生态空间要通过系统规划,合理布局斑块和廊道,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绿地斑块 的数量应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分布要均匀,大、小斑块结合,并注意尽可能 增加绿量。校园景观各要素的结构、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最小 距离、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影响着校园景观格局。在新校区规划中应重视预留地块、保护开敞空间,加强公共绿地建设,提高校园生态功能;保护湿地、水体,维持校园景观特色的亲和性,建立各式“园林”,合理规划学习、生活、锻炼 与休息景观,使校园景观生态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从景观生态学的最优景观 格局出发,理想的校园中心区应当是大型校园生态公园等大型自然斑块,通过 绿色廊道连接周边各小斑块。这样就会给校园的整体景观设计布局带来很大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党政干部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案例一 党政干部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用具购置以及学生入学等方面掌握的权力使得他们有条件去做交易,最新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说,高校已经成为新的腐败重灾区。2001年8月2日,当“无期徒刑”的判决结果由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后,高小栋的表情并没有人们预想中的那么悲戚。贪污公款万元、索取贿赂万元、挪用公款100万元,这样的黑色数据,提前把这位原对外经贸大学基建处处长推进了人生的黄昏。就在高被宣判的同时,南京、大连、广州等地又接连传来一批高校“贵族”到下的消息。检察机关对他们提起公诉的案由都是:涉嫌贪污受贿。上海市徐汇地区检察院检察长吴新田认为,近年来,发生在象牙塔内的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数量之多、金额之巨、情节之恶劣、涉案人员职务级别之高,都是过去所没有的。据权威人士分析,高校腐败的发生和蔓延经历了三个阶段:90年代初期的萌芽;90年代中期的发展;90年代末的大面积爆发。1990年之后的10年,北京市海淀区内32所院校中,一半染上了腐败病毒,24起案件26人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这样的纪录,被陕西省高校一年刷新。21世纪的第一个年头,陕西省查办的高校腐败案件36起61人,其中处级干部22人。多渠道筹资提供腐败机会,一位教育界人士在分析高校腐败时指出,党政干部是腐败主力军。“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用具购置以及学生入学方面,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使得他们有条件去做交易,搞暗箱操作。而普通的专职教师则没有这样的腐败机会。”综观高校腐败系列案件,这个结论是站得住脚的。去年8月,重庆市沙坪坝区检察院一连查处了4起高校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涉案人员全部是高校行政管理干部。有关人士分析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高校内的财务制度并没有随之建立起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又使得腐败行为难以被发现,腐败的机会成本大大的降低,这是高校中职务犯罪不断攀升的根本原因。高校“反腐风暴”即将刮起,不久前惊曝的陕西经贸学院腐败案,是陕西省教育系统建国以来最大的团伙经济案件,涉案人员中处级干部11人,科级干部12人。检察机关发现,只要坚持每日对帐、每月核账这些基本的财务制度,一些人的职务犯罪就能轻易被避免。或许因为陕西高校是腐败案件的高发区,教育部直属高校案件检查工作研讨会于2001年4月中旬在西安召开。值得注意的事,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教育纪检委、监察局的高级官员外,还有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6所高校纪委书记、监察处长共41名代表。据悉,二三十所大学的纪委书记一起研讨高校腐败案件的会议,并不多见。外界猜测,一场高校“反腐风暴”即将刮起。 摘自:《南方都市报》 案例二 去年,某单位违反规定,未经公开招标,就擅自将被列为国家卫生扶贫项目的医院住院部大楼改建工程承包给某建筑公司承建。当地检察局研究决定,给予医院负责人行政警告处分。 案例三 2003年1月,某单位职工集资住宅楼工程进行招投标,在开标现场负责监督的监察局领导和专家评委发现参加投标的7家建筑单位所编制的投标文件内容雷同,连错别字都一致,立即决定中止招投标。经查证这是一起典型的串标事件,监察局随即向建设局和国税局发出了监察建议书,建议另行组织招标,并对有关单位及人员进行处罚:一是各招标单位及相关负责人写出深刻的书面检查;二是对参与投标的7家建筑单位共处以万元罚款;三是对7名项目经理及8名预算员个人共处以12000元的罚款。同时对上述单位和个人违法行为记录在案,如再次发生,将取消其参加该区工程投标准入资格。 案例四 近日,内江十中原校长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法院经审理查明,1998年11月9日,内江一建筑公司与内江十中签订了修建新教学楼的工程承包合同。随后,该建筑公司将工程转包给张某等4人修建。教学楼于1999年8月30日竣工,张某等人为尽快拿到学校划拨的工程款,于1999年初和2001年1月,先后送给现金共7万元。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1. 功能分区: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规模的发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2. 校园特色: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 3. 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4. 可持续发展: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整体设计中还应: 1)建筑单体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对话和有机关联,以形成道路立面和外部空间的整体连续性 2)从校园整体风格出发,建筑物或景观应该具有有机秩序并成为系统整体中的一个单元, 3)外部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设计是不可分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应成为校园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校园整体设计观的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就是把大学校园抽象为一个多功能相当规模的人居环境研究。 (一)宏观层次——以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对象设计师要以整体用地空间环境营造为设计对象和最终目标,他应关注校园区的整个生活空间,人文环境。 1、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 每一个园区的整体设计中,要分析基地,教学理念等,拨出设计的切入点。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有利于在设计中把握重要矛盾,突出主体特点明确主从关系,并提出各个要素联系的内在逻辑和方式,从而明确各个设计要素应遵循和突出的重点规则保证整体统一的方向。 2、相互制约的循环思维过程 校园整体设计的思维过程多向循环的综合过程,即从建筑设计出发考虑规划,从外部空间结构考虑规划,再反过来从规划要求考虑建筑,景观和外部空间。在整体设计中这四个部分,应该是相互制约的,在每一个设计阶段都要兼顾其他设计阶段。 (二)中观层次——优化群体建筑外部空间 在校园整体设计中,应使群体建筑外部空间与其周边达到整体性的效果。优化外部空间的形式: 1、外部空间主体化在群体建筑设计中,应当时常将建筑作为配角,将外部空间作为主体,根据建筑和

大学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报告【可编辑版】

大学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报告 大学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报告 大学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报告发展规划处处长各位代表: 我校的校园改造建设始终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密切关注,受教代会主席团委托,我从校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思路、老校区改造工程三个方面向各位代表进行汇报,请予审议。 一、我校校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校园现状经过80多年的发展建设,我校基本形成了一校、三区、两院的办学模式(**;****校区、**威海校区、**深圳校区;**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校区现有土地面积34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其中教化校区(含科学园和土木楼)土地面积10 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 9.9万平方米;黄河路校区土地面积3 9.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 3.92万平方米;学府路校区土地面积19 5.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3.63万平方米。**校区校舍建筑面积中,教室1 8.62万平方米,实验室1 6.59万平方米,科研用房1 3.84万平方米,图书馆 4.4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 79万平方米,体育场馆 1.3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2

1.76万平方米,食堂 91万平方米。存在的问题 1.用地不足——尤其缺少教学用地、学生生活用地、体育场地、绿地与开放空间; 功能分区不尽合理——由于我校建筑多为“应急”建筑,建筑地点的选择又多是“见缝插针”,所以造成功能区划与使用功能不尽合理的状况。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基本建设迅速增长,但与之相配套的水、电、气、暖、管网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容量严重不足,管网严重老化,锅炉燃气、污水排放绝大多数不符合环保标准,缺乏基本的安全、保密系统,消防系统存在隐患; 4.道路与交通组织不佳——道路功能不明确、缺少地下停车场和地上停车位、缺乏有效的交通组织与管理; 5.环境设施不全——照明、宣传、标识等设施缺少系统规划; 6.文化品位与景观质量不高——缺少公共环境艺术设施,反映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的人文景观不足。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地理位置的原因,有长期投入不足的原因,有南迁北返的历史原因,有高校扩招造成办学规模与资源紧张矛盾更加突出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缺少统筹规划。 二、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思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校园改造建设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拓展校区周边用地,实施校园置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教学、科研、办公、生活相对集中在教化校区。而教化校区地处城市中心,面积不足900亩,建筑面积已达100万平方米,空间到了拥挤、无

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环境规划文本

湖南农业大学 园林绿地规划课程作业 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环境规划课题名称 姓名 班级 东方科技 院系 园林 专业 指导教师 2013年5月13日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1学校概况 (3) 2绿地现状分析 (4) 3规划指导思想 (5) 4规划目标 (6) 5规划依据 (7) 6校园功能分区、景观规划结构 (8) 7种植规划 (9) 8经济技术指标 (10) 9附录 (11) 摘要:湖南农业大学是一所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学校位

于长沙市芙蓉区,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北领东湖秀色,南润浏阳河风光,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 学校始建于1951年3月9日,由创建于1903年的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创建于1926年的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时名“湖南农学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1994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经过55年的建设,学校已由一所单科性的教学型农学院发展成为以农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目前教职工总数1828人,在校生3.5万余人。通过校场合并,原有的附属农场已收归学校所有,部分农业生产用地将转化为学校建设用地,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用地分为建成区和待建区两个部分。 关键词:环境规划,绿地,校园功能分区,种植规划。 1、学校概况

1.1、外部环境概况: 湖南农业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为长沙市东三环外郊区,距市中心(火车站)12km,景色自然,环境幽雅,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湖南农业大学靠马坡岭下,浏阳河边,北面靠农科院,近汽车东站、黄花机场,东靠生物机电学校,临陶公庙、梨江公园。地理位置较环境较便捷,人文气息较好。现设的三路公交,交通便捷——往市中心的317,往汽车南站的802,和往火车站的110。 1.2、内部环境概况: 湖南农业大学是一所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学校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北领东湖秀色,南润浏阳河风光,是湖南省园林式单位。 学校始建于1951年3月9日,由创建于1903年的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创建于1926年的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时名“湖南农学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1994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经过55年的建设,学校已由一所单科性的教学型农学院发展成为以农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目前教职工总数1828人,在校生3.5万余人。通过校场合并,原有的附属农场已收归学校所有,部分农业生产用地将转化为学校建设用地,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用地分为建成区和待建区两个部分。 整体地势为平缓丘陵地貌,海拔高度在31.5—47.0m之间,土壤以第四世纪红色壤土为主,临近浏阳河一带为冲积沉积土,呈酸性、弱酸性或弱碱性,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影响,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四季分明。据统计,历年温度最高位40.7℃,最低为-11.3℃;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8.6℃,最冷月平均温度为4.8℃;年平均相对湿度72%,年平均降水量42为1417.5mm,最大积雪量为200mm,最大冻土深度为50mm;年平均风速为2.7m/s,常年主导风向为NW、频率24%。校区浏阳河段最高洪水位为38.50m,最低为28.5m。 2、绿地现状分析 2.1、总论 农大现有绿地率约为60%,超过《长沙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规范中的40%,但实验田、东湖等被遮挡,实际人均占有率仅约6㎡/人,与规范中8㎡/人尚有差距。 2.2、优势分析 (1)基本骨架采用“网络式+细胞型”,将功能相近的建筑和区域合成独立的组团,排布于道路网中,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2)老教学区规划统一,采用建筑结合整齐植物的形式,是最有序的部分,平视、俯视效果均得益,且易使学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 (3)后建成区多采用老校区所没有或少有的品种,拾遗补缺,达到了丰富景观层次、形成各自特色的效果。

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一、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我校在校园基础设施及办学条件方面落后于上海市同类高等院校,“十二五”发展中,学校将着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素,抓住上海市着手解决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与校区拓展后续问题的有利机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大学校区,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新校区建设规划用地。至2015年,通过实施上海电缆厂等周边地块动迁置换工程,解决上海理工大学办学资源的土地紧缺问题,学校占地总面积将达到1600亩左右。 2、主要规划建设项目及规模。进一步明确各校区功能定位;完成约19.65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实验用房、行政用房;约5.3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约1.56万平方米学生服务、活动中心等。完成建设总面积26.51万平方米的基建任务和建设总面积11.45万平方米的大修任务。 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十二五”建设,进一步完善全校统一的信息服务、文献资源保障与研究以及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建设“智能校园”奋斗目标打下扎实基础。 1、全面建设与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1) 通过对各类综合业务信息系统进行资源、应用、业务流程和用户界面的集成,解决跨部门、跨学科、跨校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2) 建立面向学生的一体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一个从考前到就业、从考生到毕业生并成为校友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学生一体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3) 健全资源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建立一个为师生、管理人员提供直接服务的涵盖学校有形与无形资源管理及使用的综合服务平台。 4) 健全面向校部管理的综合服务体系。为学校各项事务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服务;为学校内部的考核评估与资源配置,提供客观数据支持;根据学校制定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配置方案,从各类综合业务信息系统中,抽取建立相应公共数据库,提供信息共享和分析决策服务。 5) 健全面向学院管理的综合服务。通过研发各类综合业务信息系统的学院管理模块,为学院管理本学院的人、财、物以及教学、科研等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2、全面建设文献资源保障系统 1)建设“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主动、网上、学术性和个性化服务,支撑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丰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使为读者提供电子文献信息服务量占总文献服务量的比重逐年增大;充分发挥CALIS华东南地区中心的作用,并通过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网上参考咨询等服务,使师生对文献资源需求的满足率达95%以上。 2)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未来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十二五”建设,使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更趋合理,资源极大丰富,文献保障率进一步提高,充分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为学校实施卓越工程教育计划提供更有效的文献信息支撑服务。在完善印刷型文献、本地数字化文献、网上文献信息、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相结合的文献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力争实现文献资源保障率进一步提高。 3)文献资源保障服务数字化建设。完善数字资源整合工作,在统一检索的平台上,提供异构数据库一站式检索服务,简化用户利用数字资源的操作,提高检索效率,使读者能更快捷地在网络环境下检索并获取各种信息。完善数字化学位论文的网上提交、验收、编目、发布和管理功能;完善网上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功能,弥补馆藏文献不足,节省文献采购费用,提高文献保障率。 3、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数字档案馆。依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收齐、管好、用足学校的各类档案资源,履行档案工作存史、资政、服务的使命,最大程度地满足师生员工、校

大学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报告

2018年大学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报告 各位代表: 我校的校园改造建设始终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密切关注,受教代会主席团委托,我从校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思路、老校区改造工程三个方面向各位代表进行汇报,请予审议。 一、我校校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现状 经过80多年的发展建设,我校基本形成了一校、三区、两院的办学模式(**;****校区、**威海校区、**深圳校区;**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 ****校区现有土地面积34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其中教化校区(含科学园和土木楼)土地面积10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9.9万平方米;黄河路校区土地面积39.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92万平方米;学府路校区土地面积195.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3万平方米。 **校区校舍建筑面积中,教室18.62万平方米,实验室16.59万平方米,科研用房13.84万平方米,图书馆4.4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2.79万平方米,体育场馆1.3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21.76万平方米,食堂2.91万平方米。 (二)存在的问题 1. 用地不足——尤其缺少教学用地、学生生活用地、体育场地、绿地与开放空间;

2. 功能分区不尽合理——由于我校建筑多为“应急”建筑,建筑地点的选择又多是“见缝插针”,所以造成功能区划与使用功能不尽合理的状况。 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基本建设迅速增长,但与之相配套的水、电、气、暖、管网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容量严重不足,管网严重老化,锅炉燃气、污水排放绝大多数不符合环保标准,缺乏基本的安全、保密系统,消防系统存在隐患; 4. 道路与交通组织不佳——道路功能不明确、缺少地下停车场和地上停车位、缺乏有效的交通组织与管理; 5. 环境设施不全——照明、宣传、标识等设施缺少系统规划; 6. 文化品位与景观质量不高——缺少公共环境艺术设施,反映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的人文景观不足。 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地理位置的原因,有长期投入不足的原因,有南迁北返的历史原因,有高校扩招造成办学规模与资源紧张矛盾更加突出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缺少统筹规划。 二、校园改造建设规划思路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校园改造建设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拓展校区周边用地,实施校园置换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教学、科研、办公、生活相对集中在教化校区。而教化校区地处城市中心,面积不足900亩,建筑面积已达100万平方米,空间到了拥挤、无序、困难的境地,越来越凸现出局限和阻碍。因此,我校整体布局规划要有突破,必须突破教化校区地域范围的局

大学校园建设研究现状

大学校园建设研究现状 一、建筑及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 和2002 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与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一些建筑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思想对校园建设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观点阐述不太系统,只能说是一种“散见” 。如:《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一文认为“大学校园形态与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是一致的” 。如中世纪的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为王室服务的人才,

大学校园必须是封闭的,能够使学院排除外界各种影响,完全服从教会,校园生活充满清规戒律。因此,校园多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进行设计建设。19 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高校将学术自由理想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创立了影响全世界的开放式校园形态。20 世纪后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化,校园形态也越来越多元。这种对教育思想和校园建设关系的描述,虽然稍稍打破了一点建筑界习惯性思维的限制,但依然停留在对高等教育理论浅层次的理解上,并没有阐明在大学校园形态演变中表现出的教育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建筑学者除了对校园形态的“过去时” 进行归纳总结外,对于校园的当下形态和未来趋势也作了一定分析探讨。一部分人认为,大学城将是我国大学校园在新时期的某种发展趋势。“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新兴的概念之一,至今并无确切定义。一些文献资料认为,“大学城”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其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传统学术型” 、“商业创新型”,或介于两者之间。前者多起源于历史悠久、具有强大学术号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学,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环境,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德国的洪堡大学等。“商业创新型”大学城起源于新兴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则兼有二者的特征。 虽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建设起重要作用,教育界每一次大的运动都在校园形态上留有痕迹。但是多数情况下,建筑界与

关于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调查报告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我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 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 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 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 之地。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 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 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 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 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 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 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 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 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 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 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 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

2019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2019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20xx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案范文1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对于推进我校改革与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xx]16号)的要求,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党的“xx大”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先进的制度文化、行

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传承“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校训精神,坚持“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塑造民大精神,提高学校品位,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思路,创建校园文化精品,强化道德养成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传承优秀大学文化,加强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成为激励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热情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同时对社会起到示范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的优秀精神品质。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

西华师范大学校园环境规划

西华师范大学校园环境规划 指标体系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学号:

目录 一、前言 (1) 二、西华师范大学概况 (1) 三、《西华师范大学校园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1) 四、《西华师范大学校园环境规划》指标的具体表达 (2) (一)、环境质量指标 (2) (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4) (三)、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 (4) (四)、相关指标 (5) 五、估算构建的指标体系每年所需的经济成本 (6) 六、构建指标体系中最具争议的指标 (7) 七、总结 (8) 八、参考文献 (9)

一、前言 《西华师范大学校园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建立一个“花园式”校园。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须的数据指标总体。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 二、西华师范大学概况 西华师范大学坐落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川东北经济文化中心——南充。学校共有北湖、华凤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2600余亩,全校共有专任教师1600余人,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33000余人。 本课题的范围仅处于西华师范大学华凤校区。华凤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476亩,建筑面积92万余平方米。现阶段二期有一处教学楼正处在建设阶段。 三、《西华师范大学校园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为了建立起能全面、准确、系统和科学地反映各种环境特征和内容,在建立《西华师范大学校园环境规划》指标的过程中遵循整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