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直觉主义里的基础态度与孔子的仁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共7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二、简述1、章太炎的“俱分进化”是怎样的一种观点?章太炎写了一篇文章,叫《俱分进化论》,意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道德上讲, 善进化,恶也进化,即是善恶俱进。
章太炎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知识丰富, 物质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贫富悬殊,道德败坏,人们更加痛苦,人与人之间虚伪奸诈,诲淫诲盗,穷奢极欲,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号称“文明”,实际上进行着兽性的屠杀,因此,他得出了善恶俱分进化的结论。
当然,他没有探讨其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仅从种子、我慢、好胜的心理去解释则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2、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
孔子思想是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对“周礼”的态度,反映了对早期奴隶制的氏族统治体系和这种体系所保留的原始礼仪的维护。
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 而非“礼” O “仁”的这一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求,它把人(其当时的具体内容是氏族贵族)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
“仁学思想”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
孔子的政治经济主张是既竭力维护氏族统治体系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又强调这个体制所仍然留存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主义,坚决反对过分的、残暴的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
墨子具有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代表的特征,墨子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概括起来,似乎可说是强调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亦即对所谓“力” “强”的强调。
墨子并不反对“劳心”与“劳力”、统治与被统治的“分工”,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尚贤使能”来治理天下,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 O这里与孔孟的区别是;第一,孔孟虽讲举贤,但基本是限制在和服从于尊尊亲亲的氏族血缘传统范围内,反映着上层贵族们的利益;墨子的“尚贤”则是要打破这种传统,认为应该不管出身贵贱、血缘远近,唯贤是“尚”第二,孔孟举贤是为了修礼乐行仁义,然后才天下太平,百姓富庶;墨子则首先和直接强调百姓的食饱衣暖,作为“为政之本”的“尚贤” O是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以满足人民生存需要这个总目标的。
浅谈_内圣外王_的历史演变
摘要: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借用庄子的“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学,实际上丢掉了儒家平民性和实用性的一面,把佛老本体论、直觉主义的东西植入儒学,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遭到了实学家的激烈批判。
关键词:“内圣外王”历史演变现代境遇在现代语境中,“内圣外王”基本上成了儒家思想的代称。
然而这一出自庄子的词汇,何以竟成了儒家思想的代称其中究竟是怎样一个发展历程,这种称谓是否能够准确概括儒家思想我们不妨从其历史演变过程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圣”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上部是人的一只大耳朵,左下部是一个口,右下方是一个面向右而立的人。
金文的写法是“”,下部是一个面朝左的人,其上部的左侧为耳,右侧为口。
今天的“圣”是繁体“聖”的简化字,“圣”的本义就是指“聪明非凡的人”。
《说文解字》说:“圣,通也。
”一般把才能超群、无所不通的人称为“圣人”或“圣贤”,而“圣善”是对母亲的美称。
“王”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直接就是一个斧头之形,下端是斧刃。
金文的写法是“”,基本上同于甲骨文,下端的斧头更像实物,如同古代武士所拿的大板斧。
“王”的本义就是大斧头,斧头在上古是一种武器,后来成了权力的象征,最高统治者都称“帝王”,基本上都是以武建国。
“圣”与“王”,一个侧重于“文”的方面,一个侧重于“武”的方面,后来被作为道德与事功的代称,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着内在的紧张,毕竟道德和事功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就“圣”本身在古代的含义来说,它只是德行的一种,比如《尚书·洪范》中在讲治国的道理时,“圣”是九畴中第二畴“五事”的第五个方面:“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晳,聪作谋,睿作圣。
”“圣”指的是思考通达,换言之就是善于哲学思维。
《尚书》中多以“佑贤辅德”(《仲虺之诰》)、“崇德报功”(《武成》)等来描述帝王功业,而且提倡“人求多闻”(《说命下》),并不是后来强调的单一的坐忘式的“内圣”心性修养之术。
早期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
早期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摘要】: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即早期现代新儒家都推崇直觉方法。
本论文试图从这一现象入手,挖掘早期现代新儒家四位先生关于直觉问题的思想资源,梳理出直觉理论脉络。
由于直觉问题非常复杂、厘清直觉理论难度较大,本人所做的只是初步的考察。
梁漱溟主张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就是直觉与知性的对立,惟有直觉的生活才符合生命本性,而知性思维、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是造成西方文化危机的根源,因此需要直觉来救治。
与其说他提出直觉是理性分析的结果,不如说这是一种情感的偏执。
梁漱溟的长处在于将与道德有关的直觉意蕴揭橥得较为清晰:作为玄学方法的直觉能超越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是体认“内里生命”的唯一通路;直觉是价值之源,纯任直觉即是仁;直觉是一种情感,直觉时即心安时,真情“随感而应”的表露。
然而,他未免忽视了与知识论相关的直觉的意义,对于理智矫枉过正。
冯友兰力主吸收逻辑分析方法(即正的方法)使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获得一种逻辑化的表现,形上学在他这里由动态的生命体验转向静态的逻辑分析。
但是,用正的方法所得的理、气、道体和大全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追求天地境界也必须借助负的方法,由此奏响了由“正”而“负”的变奏曲,以负的方法对治正的方法的有限性。
冯友兰称“负的方法”为超理性的神秘主义,主张其与“正的方法”的结合才能构成与未来世界相称的哲学。
显然,冯友兰的哲学思想缺乏实践的品格以及情感、意志的认同。
其负的方法有明显的权宜色彩,“正”与“负”的结合存在明显的拼凑痕迹,是跛脚的,行之不远。
熊十力从批判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过分依赖分析技术的缺陷出发,强调要把握真实的存在,必须注重知行合一的直觉。
其核心命题“体用不二”,并不是否定本体界与现象界的分别,而是说凭理智寻求本体是被歪曲了的形而上学,应“反求实证”。
熊十力的“知”即为证会、默识、静观,克去己私使本体得以呈现;“行”即为体认、亲证、践履,体物入微,顿悟本心仁体。
中国伦理思想史笔记试题版
1、中国伦理思想1、1先秦时期伦理思想1、1、1儒家的伦理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孟子的伦理思想荀子的伦理思想1、1、2道家的伦理思想老子的伦理思想庄子的伦理思想1、1、3墨家伦理思想1、1、4法家的伦理思想管仲的伦理思想韩非的伦理思想1、2汉—唐时期伦理思想1、2、1董仲舒的伦理思想1、3宋明理学的伦理思想1、3、1陆王心学1、3、2李贽的伦理思想1、3、3王夫之的伦理思想1、4中国伦理思想特点2、人性论2、1先秦时期的人性论孔子人性论孟子的性善论告子性无善无不善论荀子的性恶说墨子“赖其力而生”的人性论道家的人性超善恶论韩非“好利恶害”的人性论2、2汉—唐时期人性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王充的性有善恶说韩愈“性三品说”李翱的性善情恶论王安石性无善恶说2、3宋元明清时期的人性论张载的气禀人性论二程的性二元论朱熹的双重人性论颜元的“气质无偏恶”的人性论王夫之的“习与性成”的人性论2、4传统人性论的主要内容性善论性恶论性伪之分性三品说扬雄和王充的人性论性二元论(宋明理学人性论)2、5传统人性论的特点及研究价值3、中庸3、1中庸的内涵3、2中庸的发展及内容3、3朱熹对中庸思想的发展4、义利观4、1先秦时期的义利观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义利并重荀子4、2汉—唐时期的义利观重义轻利。
义利并重重利轻义杨朱主张“贵生”“重己”的利己的价值观4、3宋元明清时期的义利观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义利并重4、4传统义利观的主要内容以义制利贵义重利重利轻义4、5理欲之辩的主要内容节欲说无欲说存理灭欲说理存于欲说4、6传统义利观的特点、历史意义5、修养观5、1先秦时期的修养观孔子的修养观墨子的修养观道家修养观孟子的修养观荀子的修养观5、2汉—唐时期的修养观5、3宋元明清时期的修养观5、4传统修养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6、仁爱6、1仁爱与爱人6、2仁爱要义6、3仁爱论的基本观点博施仁爱泛爱万物推己及人忠恕之道修己以德成人以仁7、“义利之辨”的发端8、墨家的志、功观8、1墨子“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原则8、2后期墨家对墨子志、功统一观的发展9、墨家的“兼爱”说9、1与“交别”对立的“兼爱”原则9、2后期墨家对墨子“兼爱”说的发展10、所谓“庄子精神”11、董仲舒11、1董仲舒的“经”、“权”之说11、2董仲舒“天人感应”12、名教危机与“玄学”伦理思想的产生及其特点13、王弼有性有情、以性统情的人性论(汉唐时期)14、郭象“性各有分”、“各安其分”的性命说和人生论15、韩愈以儒排佛的“道统”论和“性三品”说15、1以儒排佛的“道统”论15、2性情论和“性三品”说16、“理学”的兴起与宋明(中叶)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17、宋代功利主义思潮的始倡—李觏的伦理思想17、1人性论及其内在矛盾17、2“利欲可言”、“循公不私”的功利主义思想18、王安石18、1功利主义新义19、张载的人性“二重”说及其伦理思想19、1“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二重”说19、2“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修养之道19、3“天理人欲”之辨?20、程颢、程颐的“天理”观及其伦理思想20、1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的人性论20、2人欲与天理“难一”的理欲对立论20、3“敬义夹持”、“格物致知”的修养论21、朱熹的“理学”伦理思想体系21、1“理一分殊”和道德本体论21、2“性同气异”的人性论和性命说21、3严辨“义利、理欲”的道义论及其禁欲主义实质21、4朱熹的理一元论与“格物致知”说22、朱陆异同与陆九渊的“心学”伦理思想22、1“心即理”的道德本原论22、2“自存本心”的道德修养“易简功夫”22、3陆九渊“心即理”23、朱陈之争和陈亮的功利之学23、1“人道”存于“人事”的道德观23、2“功到成处,便是有德”的功利主义24、王守仁“致良知”说的伦理思想24、1“良知”说和道德“心本”论24、2“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25、王夫之对宋明时期伦理思想的批判总结25、1“性日生则日成”的人性形成过程论25、2“义利之分,利害之别”的义利观25、3天理“必寓于人欲以见”的理欲观26、颜元的人性“气质”无恶论和重“功利”、“习行”的道德观26、1“气质”一元和“气质”无恶的人性论26、2“正义以谋利”的功利主义27、戴震“血气心知”的人性论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判27、1“血气心知”的人性“一本”论27、2“理者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观28、言意之辨28、1荀粲的言不尽意说28、2欧阳建的言尽意说28、3王弼的得意忘象说29、合同异与离坚白30、王霸之辩31、郭象独化论与“玄冥之境”32、刘禹锡“天人交相胜33、裴颇的“崇有论”思想34、周敦颐的太极动静说1、中国伦理思想1、1先秦时期伦理思想1、1、1儒家的伦理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奠定了早期儒学的理论基础,其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它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既是现实的要求,又是理想的追求。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A. 儒、道、法、墨B. 道、儒、法、墨C. 儒、法、道、墨D. 道、法、儒、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甲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乙主张严刑峻法惩治腐败,应该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仁”和“礼”,与丙的说法相符,丁的说法符合墨家思想,所以答案为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点评:此题较简单,实际上是在考查学生对道、法、儒、墨四家主要思想主张的认识和掌握,并且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用。
2.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A. 以德治民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C. 追求法治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答案】B【解析】庄子属于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代表,主张崇尚自然,清净无为,B正确;A是儒家思想;c 属于法家思想;D属于墨家思想。
3.鲁迅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据此可知,鲁迅评价孔子的视角是A. 孔子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孔子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C. 孔子思想与民间信仰的结合D. 孔子形象具有的多面色彩【答案】B【解析】“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等字眼意在强调孔子的思想是权势者们、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工具,所以鲁迅评价孔子的视角是孔子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而非孔子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孔子思想与民间信仰的结合以及孔子形象具有的多面色彩等三个选项,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仁学新构想》阅读
仁学新构想孔子在集夏商周三代礼文化之大成基础上,提出仁学,把礼乐制度文化上升为礼义精神文化,以仁导礼,仁内礼外,使礼文化具有了鲜活的内在人学生命,昭示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人本主义方向,这是孔子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
在孔子之前已有“仁”的词语,但孔子把“仁”理论化了。
他指出仁之本为孝悌,仁之义为爱人,仁之方为忠恕,仁之行为安百姓,仁之象为恭宽信敏惠,仁之制为礼乐教化。
孔子发现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仁爱之心,倡导人们经由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将这种爱心去爱亲友,爱他人,爱社会,爱万物,使天下走向太平。
仁学是孔子儒学的精华所在,是儒学中最具长久普遍性的内核,也是当今时代实现儒学转型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儒学史上,植根于孔子仁学开出自己思想学说的有两家:先秦孟子的仁义之说和近代谭嗣同的《仁学》。
孟子提出性善说支持仁学;以仁安顿心灵(居仁),以义规范行为(由义);将仁学用于民生,提出仁政之说。
谭嗣同开宗明义,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主张通政、通商、通教、通学,实现仁爱富民的目标;他把仁学带入开放的工商时代,使仁学面貌焕然一新,从而证明仁学能够与现代化事业相衔接。
今天的世界,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要求普遍伦理,另一方面以对抗性哲学为特色的一神教原教旨主义、物质功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却横行天下,因而族群冲突空前加剧,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空前严重,人类处在方向迷失和困境之中。
时代在呼唤新人文主义出来推动文明对话,而孔子仁学最具有博爱精神与协调智慧,可以经过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发挥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作用。
让仁学的理念在世界上流布,使更多的人焕发爱心以抑制恶欲,学会互爱交利、和谐共赢,则世界和平才有希望。
中华民族正在和平崛起,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文化主干和代表中华身份的儒家文化将在民族文化复兴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儒学必须在时代精神照耀下进一步展现其精华所在并实现新的理论转型,才能与时代同行,为儒家文化的更新提供学术支撑。
梁漱溟文化复兴论的哲学审视——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例
2023年第2期(总第331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31当代哲学问题探索梁漱溟文化复兴论的哲学审视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例吴㊀炫ꎬ闫㊀淑(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ꎬ上海200433)摘㊀要:梁漱溟揭示了中西文化和哲学的异彩之处及形成原因ꎬ指出文化发展的三个路向和人类文化的未来趋势是中国文化的复兴ꎮ他试图将儒家的 仁 与西方的生命意志等哲学打通ꎬ用直觉主义为儒学辩护ꎬ因而造成了如下三种理论局限:一是儒家的 仁 本质上与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直觉是矛盾的问题被悬置ꎬ从而呈现理论拼凑问题ꎻ二是忽略了中国创造力文化资源和柏格森创造进化哲学的相关性ꎬ使其提倡的文化复兴还是儒家文化的复兴ꎻ三是对文化复兴只强调 应该复 而缺乏 如何兴 的思考ꎬ从而难以展开基于自己的哲学问题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改造的哲学实践ꎮ关键词:梁漱溟ꎻ文化复兴ꎻ中西文化ꎻ哲学审视中图分类号:B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02-0017-07①㊀全盘西化 意指全面学习西方思想行为方式等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盘抛弃ꎬ该词由胡适1929年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中正式提出ꎻ1934年ꎬ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ꎬ断言: 我们的惟一办法ꎬ是全盘接受西化ꎮ作者简介:吴炫ꎬ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闫淑ꎬ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ꎮ㊀㊀梁漱溟的文化复兴理论产生于五四时期反传统儒学的浪潮之中ꎬ成为与 全盘西化 ①论相对立的一种复古主义思想ꎮ 文化 一词在梁漱溟这里是一种广义的理解: 文化之本义ꎬ应该在经济㊁政治ꎬ乃至一切无所不包ꎮ [1]7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ꎬ他更是将文化概括为 精神生活方面㊁社会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 [2]20三种形态ꎬ即精神文化㊁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ꎮ他反对经济决定论ꎬ认为古代中国经济商业并不发达ꎬ但是对邻邦外族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ꎬ其原因不在经济ꎬ更不在军事和政治ꎬ而在文化ꎬ文化成为 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面面 [2]20ꎬ成为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决定因素ꎮ面对近代东方文化被西方文化斩伐后节节退让的局面ꎬ梁漱溟通过对近代中国改革和革命历程的分析ꎬ得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的结论ꎬ因而提出了 中国文化如何翻身 的命题ꎮ围绕这一命题ꎬ梁漱溟以文化为本体ꎬ吸收了柏格森等直觉主义思想ꎬ构建了意欲㊁文化㊁生活㊁直觉贯通的哲学体系ꎬ充分肯定了文化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根本影响ꎬ形成与西化派截然相反的复兴中国文化路径ꎮ他将人类文化未来趋势看作为中国文化的复兴ꎬ而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是中国文化翻身为世界文化ꎮ㊀㊀一㊁儒家的 仁 与柏格森的 直觉 贯通之审视㊀㊀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迫被西方文化打开ꎬ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制度上ꎬ似乎都明显落后于西方ꎮ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ꎬ大批学者主张学习西方文化ꎬ而梁漱溟指出ꎬ中国社会弊病的根源在于文化失调ꎬ如果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ꎬ仅仅照搬西洋的学术㊁技术㊁制度等ꎬ就会导致 不单这些东西搬不过来ꎬ并且使中国旧有的文化步骤也全乱了 [2]14ꎮ因为中西文化具有本质的区别ꎬ且体现71在社会生产㊁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结构方方面面ꎬ所以拿过来放在文化的系统中就变质了ꎬ且失去其本来意义ꎬ自由主义和逻辑思维在中国的遭遇就是这样ꎮ在主张振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ꎬ梁漱溟吸收西方文化资源ꎬ提出 仁 就是本能㊁情感㊁直觉 [2]145ꎬ试图将儒家的 仁 和柏格森的 直觉 打通ꎬ但回避了儒家文化的 仁 及其影响下中国人的意欲态度与柏格森的直觉观是否具有一致性问题ꎬ从而体现了与康有为用 平等 解释 仁 的相同嫁接性问题ꎬ即 仁之极ꎬ所谓平等者 [3]之嫁接ꎮ梁漱溟从叔本华意志论和柏格森生命冲动理论出发ꎬ把生命看作本体ꎬ 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 生命 ㊁ 自然 ꎬ看宇宙是活的ꎬ一切以 自然 为宗 [4]ꎮ他把生命看作哲学追寻的根本ꎬ并以 意欲 作为宇宙㊁人生㊁文化的内在动力ꎬ最后落脚于主体的 我 ꎬ认为生活就是 没尽的意欲 ꎬ并根据意欲的不同ꎬ区分三种不同人生路向和文化:第一种是本来的路向ꎬ奋力取得所要的东西ꎬ采取的是奋斗的态度ꎬ对应的是西方文化ꎻ第二种是变更的路向ꎬ遇到问题不求解决ꎬ采取的是调和持中的态度ꎬ对应的是中国文化ꎻ第三种是取消的路向ꎬ转身向后求ꎬ采取无欲无求禁欲的态度ꎬ对应的是印度文化ꎮ虽然他将文化的本因归为生命意志已经拔高了自然性的生命意志ꎬ牵强地认为文化的差异性来自于生命意志的不同 这已经不是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本体ꎬ但梁漱溟 意欲 概念中的 意 ꎬ主要体现在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行为的直觉上ꎬ将孔子倡导的 仁 看作 敏锐的直觉 ꎬ进而推崇孟子的 知 能 和宋明理学的 天理 ꎬ提出 欲念兴ꎬ则直觉钝 ꎬ肯定儒家文化 无欲 理念ꎬ并将 无欲 看作仁的重要内涵ꎮ梁漱溟认为ꎬ 世人有一种俗见ꎬ以为仁就是慈惠ꎬ这固然不能说不是仁ꎬ但仁之重要意味则为宋明家所最喜说而我们所最难懂的 无欲 [2]147ꎮ他将 直觉即仁 与中国传统道德观联系起来ꎬ并归于人的本能ꎬ使直觉有道德本体意味ꎬ从而迎合了儒家克制欲望的观点ꎬ既走向了中国传统 节欲 禁欲 道路ꎬ又把叔本华的欲望和柏格森的直觉取消而不是打通了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是以生命冲动本体论为基础的ꎬ强调生命自身的创造进化ꎮ但梁漱溟的 意欲 更多体现在现实生活层面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求索并压抑人的欲念ꎬ人的生命感受和欲望仍然被遮蔽ꎬ被伦理化的 仁 依然成为人的最本质的追求ꎬ从而体现出复儒家之古的文化取向ꎮ实际上ꎬ梁漱溟与朱熹从宇宙本体出发论证 仁 的合法性ꎬ与孟子从生命同情出发论证 仁爱 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ꎬ是借柏格森的 直觉 论证中国儒家文化 仁 的认知合法性的现代方式ꎮ梁漱溟认为ꎬ儒家所强调的 仁 即 直觉 包含了对时间和万物变化的感知ꎮ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认为 孔子对于生之赞美 是 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何言哉ꎬ四时行焉ꎬ百物生焉ꎬ天何言哉 等内容ꎬ包含了四时的变化与生命的延续ꎬ其实质是混淆了 生生之变 与 生命直觉 的不同性质ꎮ 孔家没有别的ꎬ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ꎬ顶活泼顶流畅去生发ꎮ他以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ꎬ万物欲生ꎬ即任其生ꎬ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ꎬ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ꎮ [2]138但是ꎬ他没有辨析儒家的 生 是何种意义上的ꎮ儒家倡导的 生 着眼于生命体的存续和繁衍生息ꎬ并不强调个体生命感受和创造性ꎻ而柏格森的直觉是用 绵延 代替僵硬的概念去把握流动的实在ꎬ认为绵延的时间是每个瞬间相互渗透㊁连续不断且在性质上始终保持变化与多样性的异质连续体ꎬ是一种心理过程和意识之流ꎮ这种 绵延 概念凸显 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种创造 [5]ꎬ与梁漱溟所肯定的儒家 生 的理论存在质的区别ꎮ在这一点上ꎬ梁漱溟与王国维一样均将叔本华㊁柏格森生命哲学工具化理解了ꎮ梁漱溟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ꎬ其实是构建了以儒家传统道德为底蕴的 生命文化化 ①本体论: 人类所有的一切诸德ꎬ本无不出自此直觉ꎬ即无不出自孔子所谓 仁 ꎬ所以一个 仁 就将种种美德都可代表了ꎮ [2]144梁漱溟高度赞扬孔子的 仁 ꎬ认为 仁 是遵循生命自然变化流行81①所谓 生命文化化 即否定主义所认为的文化伦理对生命欲望的要求ꎬ成人和成圣是其具体体现ꎮ达到调和求中的 合天理 ꎬ是不计较利害的态度顺天理无私欲之乐ꎬ但实际上儒家注重教化天下以安百姓ꎬ并非是遵循每个生命的自然流变ꎮ儒家所倡导的 天命之谓性ꎬ率性之谓道ꎬ修道之谓教 ꎬ是决定人的 性 与 命 的最高统领ꎬ具有至高无上道德的存在ꎬ 天命 所赋予的 性 也已非人的自然之性而是人为之性ꎬ符合儒家标准的性 是圣人才能达到的ꎮ圣人教化布道于普通百姓ꎬ限制约束其行为ꎬ使其做到不偏不倚合于中庸ꎬ从而实现人与人㊁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一致性ꎮ反观柏格森将生命看作不断创造的过程ꎬ最终要实现的是生命意志的最高境界ꎬ这与儒家哲学追求统一伦理意志是相反的ꎮ按照柏格森对于人类社会道德的划分ꎬ儒家文化所处的社会是封闭性社会ꎬ所推崇的道德是封闭道德ꎮ这种封闭道德以义务为特征ꎬ属于社会施加给个人的服从要求ꎬ所以儒家道德的实现方式是 亲亲而仁民ꎬ仁民而爱物 [6]ꎬ从自身亲密关系逐步扩展到爱所有人ꎮ而柏格森所肯定的是开放道德ꎬ是出于个人的抱负和创造ꎬ其个人的行动源于生命自我选择的追求ꎬ其本体思想在于人类生命的开放性ꎮ柏格森认为: 我们在社会义务这一基础上所窥见的社会本能(由于相对不变故为本能)总是有一封闭的社会ꎬ无论该社会的规模有多大 但该本能本身并不关涉人类ꎬ因为在民族(无论多大)与人类之间ꎬ其间隔着有限到无限㊁封闭到开放的整个距离ꎮ [7]也就是说ꎬ从个人到家庭和国家能够自然过渡ꎬ但是却无法上升到爱人类生命的层次ꎬ这是封闭道德无论规模有多大也无法跨越到开放性道德所致ꎮ㊀㊀二、梁漱溟中国文化即儒家文化单一认知之审视㊀㊀梁漱溟吸收柏格森生命哲学直觉等理论ꎬ试图将孔子的 仁 与柏格森的 直觉 贯通ꎬ还忽略了中国文化和柏格森哲学相关的丰富文化资源ꎬ即中国的生命神力崇拜和个体创造性文化没有进入他的视线ꎮ梁漱溟反对将东方化看作古化ꎬ其提出 中国文化如何翻身 命题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本没有错ꎬ但是他仅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看作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ꎬ而未使中国民间尊重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纳入研究的视域ꎬ这就忽略了儒家文化是否能代表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哲学拷问ꎮ梁漱溟的矛盾表现在: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哲学还是古代的形而上学ꎬ缺乏创造性ꎬ属于 未进状态的 ꎬ没能看到中国文学经典中有丰富的个体文学哲学ꎻ另一方面又主张复兴儒家文化ꎬ将以孔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看作未来中国文化反转为世界文化的理论资源ꎬ这就产生了硬性将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打通的理论抵牾ꎮ梁漱溟推崇孔学惋惜孔子精神之失ꎬ认为孔子之后的文化和人生态度 皆有黄老气 ꎬ已非纯粹地继承孔学ꎮ在他看来ꎬ汉代传经者 实不得孔子之精神 [2]164ꎬ宋学 虽未参取佛老ꎬ却是亦不甚得孔家之旨 [2]167ꎬ明代阳明之学 虽救夫子之失ꎬ自己亦未为得 [2]168ꎬ清代讲经派对 孔家的人生无人讲究 ꎬ认为这些均失去了孔子鲜活的精神ꎬ致使 原初精神意义浸失ꎬ而落于机械化形式化ꎬ枯无趣味 [1]271ꎮ但是ꎬ儒家学术史的流变反映出在追求孔学经典的继承和传诵中缺乏个体文化创造ꎬ使得孔学走向僵化ꎬ变成教条ꎬ变得顽固强硬ꎬ而这正是源于对孔子 述而不作ꎬ信而好古 信条的尊奉ꎬ而非失去孔子思想ꎮ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孔子鲜活的精神和原初精神要义ꎮ梁漱溟所看到的孔子精神的鲜活性ꎬ是认为 六经并非孔子创作ꎬ皆古代传留下来之陈迹ꎬ若用孔子之精神贯注起来便通是活的ꎬ否则都是死物 [2]164ꎮ但是他却将其精神实质看作是调和平衡的中庸ꎬ将调和平衡看作 于直觉的自然求中之外ꎬ更以理智有一种拣择的求中 ꎬ处处求 中 恰恰容易造成人权衡利弊与得失㊁丧失超越精神与勇于突破的创造力ꎬ这是导致儒家文化缺乏哲学创造逐渐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ꎮ实际上ꎬ孔子的哲学仁爱精神是在阴阳八卦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易传»到«论语»进行的个体创造的产物 «易传»中的 天尊地卑 不同于«易经»的 阳上阴下 ꎬ也不同于连山易 艮 为首卦的天文观测ꎬ当然也不同于以 坤 为首卦的归藏易及«道德经»ꎬ也就是说ꎬ中国哲学创造在连山㊁归藏㊁易经㊁易传91的思想区别关系中ꎮ梁漱溟未关注到孔子哲学本身的创造精神ꎬ将中国哲学创造精神与儒家哲学创造的结果混为一谈ꎬ从而就不可能将孔子的创造精神与柏格森的创造进化哲学贯通起来作为中国文化创造精神的思考ꎮ梁漱溟没有看到孔子哲学的精神实质在于其自身的创造性ꎬ也没有将孔子之外的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纳入其研究视域ꎬ所以就失去了将中国文化创造精神与柏格森创造精神打通的路径ꎮ中国文化的创造活力来源于民间对个体生命力的尊重和个体创造力的呵护ꎮ无论是中国远古生命创生神力的神话传说㊁殷商生命力崇拜的巫蛊文化ꎬ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诸子学说ꎬ抑或唐代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下唐诗的想象力创造等ꎬ无不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来自于其自身的创造力ꎬ这样的多样性文化创造才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资源ꎮ这些优秀的文化创造经验被宋明理学逐渐淡化ꎬ但在明清之际没有完全消失ꎬ这就是四大名著中隐含作家个体哲学创造的原因ꎬ也是李贽㊁黄宗羲㊁龚自珍这些审视儒家的思想家产生的原因ꎮ孔子据«周易»编写«易传»ꎬ以人道为主ꎬ下学上达ꎬ通天地人ꎬ使«周易»成为德义之学ꎬ其中«序卦传» 有天地ꎬ然后有万物ꎻ有万物ꎬ然后有男女ꎻ有男女ꎬ然后有夫妇ꎻ有夫妇ꎬ然后有父子ꎻ有父子ꎬ然后有君臣ꎻ有君臣ꎬ然后有上下ꎻ有上下ꎬ然后礼仪有所错 [8]ꎬ体现出孔子依天道㊁地道创建人道的天人合一思想ꎬ但他将本身无高低贵贱平等的天地关系建构成天尊地卑的关系ꎬ进而建立一套合于这样的天道的伦理等级秩序ꎬ而不是将天地的创生力贯注在人道里ꎬ形成尊重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化哲学ꎬ这应该是梁漱溟从现代性上看儒家有所审视的地方ꎮ也就是说ꎬ孔子之后的儒家与法家逐渐合流ꎮ汉代引礼入法ꎬ盛行 春秋决狱 ꎬ①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精神定罪量刑ꎬ在法制建设上致力于儒家化ꎬ形成 内儒外法 的政治伦理模式ꎬ两者共同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ꎬ成为规范和约束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桎梏ꎮ这个儒法化过程也是窄化中国文化创造精神的过程ꎮ梁漱溟没有看到儒法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主流的过程ꎬ也是哲学个体化理解世界民间化的过程:司马迁㊁苏轼㊁曹雪芹作为尊重生命复杂性的中国个体文化哲学创造ꎬ其实既是庄子内在自由的精神之体现ꎬ更是三皇创造和盘古开天辟地创造精神的延续ꎮ虽然庄子被看作老子思想的传承者ꎬ但是他自身已经建立起不同于老子哲学的思想内涵ꎬ并对儒家哲学进行了批判ꎮ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 道通为一 ꎬ认为莛与楹㊁厉与西施等不同的事物能够共存ꎬ是与非作为对立的双方也是共生共存的ꎬ称之为 两行 ꎬ这既消解了儒家求同性反创造观念ꎬ尊重了不同个体的差异性ꎬ又不同于老子式的福祸相依 的凶吉思维ꎬ已经在事物差异之多元的意义上产生了与柏格森开放性道德打通的可能ꎮ而司马迁将儒家的 仁 改造为 人 ꎬ将普通人㊁失败者也纳入历史记载与赞赏ꎬ注重人的复杂性和缺陷性ꎬ作为历史哲学 一家之言 ꎬ成为中国人道主义个体原创性哲学实践的体现ꎬ在生命复杂性的意义上与柏格森的生命意志哲学具有对话的可能ꎮ宋代的苏轼撰写«东坡易传»ꎬ将«易传»的 一阴一阳谓之道 进行了 以水喻道 的改造ꎬ认为 阴阳一交而生物ꎬ其始水 [9]ꎮ其文学作品中也提到 阴阳之始交ꎬ天一为水ꎬ凡人之始造形ꎬ皆水也 [10]ꎬ从宇宙论上建构水哲学ꎬ并贯穿他的人生ꎬ建立了他自己的 随物赋形 的生命自由变化哲学和 万物各有其志 的多元生态并立哲学ꎮ这样的哲学创造隐藏在儒家㊁道家㊁佛家哲学之中ꎬ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学人没有看到的中国创造经验ꎮ这种创造经验才是梁漱溟想将中国文化翻转为世界文化的中国优秀文化资源ꎬ并且可以与柏格森的生命意志哲学打通ꎮ㊀㊀三㊁梁漱溟中国文化 如何复兴 之审视梁漱溟在中国文化 如何复兴 的问题上ꎬ提出 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 ꎬ将西方㊁中国㊁印度文02① 春秋决狱 是指 董仲舒倡导的用儒家经典阐述的法律观点来断狱ꎮ它要求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过程中ꎬ用儒家经义作为分析案情㊁定罪量刑的准则和进行诉讼活动的法律依据 其中以«公羊春秋»为主ꎬ因此ꎬ称 春秋决狱 或 引经决狱 ㊁ 据义行法 ꎮ参见赵国斌:«中国法律思想史»ꎬ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ꎬ第139页ꎮ化看作分属于不同人类历史发展时期ꎮ具体而言ꎬ西方文化被看作是解决生存问题的ꎬ属于历史发展的第一期ꎻ中国文化被看作是解决人与人关系问题的ꎬ属于第二期ꎻ印度文化被看作是解决人与自身关系问题的ꎬ属于第三期ꎮ梁漱溟认为古文明之希腊㊁中国㊁印度三派竟于三期间次第重现一遭 [2]222ꎬ三种文化按照纵向历史发展顺序依次解决人生问题ꎬ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ꎬ而印度文化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终归宿ꎮ另外ꎬ他把东西文化比附人生不同发展阶段ꎬ认为中国文化相较于西方文化应被看成早熟的文化ꎬ印度文化是人类老年的文化ꎬ他将文化发展看作是一种线性单向演进过程ꎬ这显然是一种缺乏理性论证的提法ꎬ因为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还是现实空间来看ꎬ西方㊁中国和印度不同性质的文化是共存共在的多元并存发展形态ꎬ而不是儒家所设计的一元文化大同论ꎮ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ꎬ不同文化生成于不同文化环境㊁有不同的信仰和哲学支撑ꎬ所以文化的复兴绝不是以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ꎬ也不是以某种文化的复兴代表其他种文化的复兴ꎬ而是多元文化的各自创造发展 文化的强弱问题只是文化创造是否始终自觉之问题ꎬ这是否定主义文化哲学审视 西方文化优越论 和 东方文化中心论 的重要观念ꎬ所以文化之间是通过文化创造产生对等互动的关系的[11]ꎮ所谓文化之 兴 ꎬ是自身文化始终保持对世界有影响力的创造状态ꎬ而不是以某种文化为中心统摄其他文化的非创造状态ꎮ梁漱溟虽然提到 所谓东方文化不能混东方诸民族之文化而概括称之 [2]78ꎬ肯定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的特征㊁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ꎬ但他仍将中国㊁印度文化看作东方文化的代表ꎬ将中国文化㊁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看作人类最有代表性的文化ꎮ但这一观点只从文化影响力的角度可以成立ꎬ并不能说明日本文化没有对东方和世界产生较大的现代性影响力ꎬ也不等于在再创造上中国文化㊁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可以同等看待ꎮ梁漱溟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文化复兴的主要内容ꎬ中国文化的多样性㊁复杂性被简单化㊁单一化ꎬ中国古代的文化影响力体现在儒家文化还是道家文化抑或民间个体创造文化的问题就被遮蔽了ꎮ事实上ꎬ无论是先秦诸子还是唐诗宋词抑或四大发明ꎬ都属于民间个体创造性文化ꎬ而不属于儒法合一之政治伦理性文化ꎮ所以中国文化复兴之 兴 ꎬ应该首先是将中国民间个体创造文化与儒法文化构成 多元对等互动 [12]的文化性结构ꎬ这样的思路是不可以被一个笼统的 中国文化 所含盖的ꎮ这就意味着ꎬ文化复兴之 兴 首先需要在中国文化哲学源头上改变«易经»«易传»的 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八卦 形成的 一总多 之思维ꎬ从而与世界现代性思潮的多元文化并存相协调ꎮ这就需要返回先天八卦连山易做不同于«易经»的哲学理解研究ꎬ需要将中国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崇拜与儒道文化对等互动的中国文化分与合的历史作为这样的哲学理解之支撑ꎮ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中ꎬ如果先秦百家争鸣思想繁荣㊁唐宋多元文化并立之文化繁荣ꎬ正来自儒家文化作为多元文化之一种ꎬ那么就不能将中国文化复兴看作儒家文化的复兴ꎬ也不能以儒家文化之 六经 来总括各家学说之 多 ꎬ延续学术上 经史子集 的思维模式ꎮ 超级文化基因抑制多样性 压制的则是我们的所知㊁所信和行动方式ꎮ久而久之ꎬ超级文化基因变得如此普通ꎬ以至于它们开始成为其他文化基因无法逃避的过滤器ꎬ只有那些能与超级文化基因共处的思想㊁行为和信仰才能存留下来ꎮ这解释了那么多有见地的观点和创造性解决方案很难取得硕果的原因ꎮ [13]梁漱溟的思维方式ꎬ局限于以儒家 多样统一 的思维模式理解世界文化ꎬ仍将中国文化看成世界的中心ꎬ这样的思维模式正是明清以降的中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不仅对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现代文化掉以轻心ꎬ而且对印度文化㊁越南文化的现代发展掉以轻心ꎬ且难以证明儒家文化对现代东亚各种文化的持续影响力ꎮ特别是ꎬ 多样统一 的思维模式还会阻碍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创造ꎬ因为哲学创造是西方近代哲学家康德㊁黑格尔突破柏拉图㊁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显示ꎬ而不是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 复兴 来解决西方文化的现代性问题ꎮ百年来的中国现代12文化和人文社会科学之所以缺乏对世界的思想文化影响力ꎬ其根源正在于我们守着 仁爱 以 多样统一 思维解决现代中国进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ꎮ因为 仁爱 本身就是轻视个体生命意志和个体思想创造的ꎬ所以逻辑上就不可能用 仁爱 来产生不同于儒道哲学的中国现代哲学创造ꎮ中国文化复兴之 兴 虽然不是说儒家和道家文化不再适用于中国文化ꎬ但是在思维逻辑上首先应该对儒道的 多样统一 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才能完成ꎮ如果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需要在尊重儒道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性的创造性改造ꎬ哲学思维上我们首先应该将儒家经典«易传»理解为对«易经» 阳上阴下 进行 天尊地卑 的创造性改造ꎬ将道家文化看成对«易经» 阳上阴下 进行 负阴抱阳 的创造性改造ꎬ将庄子哲学看成对老子阴性哲学进行 超越阴阳 的创造性改造ꎬ才能找到中国文化复兴关键在哲学的 尊重改造 之哲学观念创造的方法ꎮ只有儒道哲学本身就是对群经之首«易经»的创造性理解的产物ꎬ我们才能以 创造 代替 复兴 ꎬ发现文化始终保持影响力的根本路径ꎬ而不应像梁漱溟那样将 中庸 看作儒家文化鲜活的㊁对现代中国仍然具有指导性的精神ꎮ把这个问题放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化问题上ꎬ 创造性转化 的实质应该就是对西方哲学的创造性改造ꎬ而不是以西方文化为转化的目标ꎮ这样一来ꎬ我们就应该对林毓生教授的 性善说需要经过 创造性转化 以后才能变成自由与民主的一部分基础 [14]的非哲学创造取向持审视的态度ꎮ梁漱溟虽然没有提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问题ꎬ但是他在文化论述上运用的是西方意志理论㊁生命哲学等思想看待中国文化的ꎬ且视角和方法都是西方的ꎬ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中西调和的思想ꎬ规避了中国文化中 何为哲学创造 的问题ꎮ推而论之ꎬ我们也同时需要对 中体西用 ①将西方文化技术化理解的方法给予审视 由于 中 是没有区别哲学创造之 中 还是 解释六经 之 中 ꎬ所以在实践效果上就是一种缺乏本民族文化哲学自我内省基础上用儒家之 中 与西方文化进行粗糙的文化嫁接行为ꎬ是一种将中国儒家文化看作 道 ㊁将西方文化仅看作 器 的 变器不变道 之传统技术创新之延续ꎮ因此ꎬ哲学的批判创造性思维一方面要求无论对待本民族文化还是对待他民族文化㊁本民族的主流文化还是非主流文化ꎬ都要采取尊重平等的态度ꎻ另一方面尤其要注重先秦诸子百家中已经显露出来的 个体哲学创造 之方法贯穿于中国民间思想文化的优秀传统ꎬ并予以现代性的理论激活ꎬ才能发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内在的哲学创造性精神ꎬ而不是以儒家为本的精神ꎮ更加具体地说ꎬ中国文化现代复兴的具体路径ꎬ只有在尊重个体感受与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关系中发现中国现代文化哲学问题ꎬ才能展开以自己的哲学问题为支点的对西方文化和儒道文化的创造性改造ꎮ这种改造一方面要重视中国文化中生命神力崇拜对个体生命感受和欲望的尊重ꎬ从远古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中发现如女娲补天㊁精卫填海㊁盘古开天㊁神农尝百草中的抗争自然和权力伤害呵护百姓的生命关爱的精神ꎻ另一方面要区别 性崇拜 中蕴含着生殖崇拜和性快乐崇拜所延续的两种不同的性爱传统 婚姻传统和性爱传统在«诗经»中的对等缠绕ꎬ同时注重殷商武术文化中所显现的男女平等玉雕㊁男女同上战场㊁国王与百姓同乐的 人 的生命力之文化资源ꎬ结合先秦以项羽为代表的 侠 文化ꎬ从中提炼出中国现代性的尊重生命意志和捍卫生命尊严的生命信仰文化参与文化复兴之建构ꎮ同时ꎬ我们要注意章太炎㊁鲁迅已经展开的对西方进化论㊁尼采哲学的审视批判中所发现的 善恶同时进化 和 生命麻木 问题ꎬ作为中国文化复兴对儒道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时展开批判改造的创造性现代传统ꎬ将儒家文化所贬抑的生命神力之 怪力乱神 恢复其怪力即生命神力的本来面目ꎬ才能在儒家圣王崇拜和法家权力崇拜之外建立多元对等的生命力信仰文化ꎮ尤其要将庄子㊁司马迁㊁苏轼㊁曹雪芹的个体史学哲学和文学哲学创造22① 中体西用 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ꎮ初由冯桂芬提出ꎬ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ꎮ。
中国哲学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德州学院
中国哲学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德州学院第一章测试1.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
()参考答案:对2.中国哲学史,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参考答案:对3.在中国文化之中“哲”字代表智慧、聪明的意思。
()参考答案:对4.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是我国最早的哲学史专著()参考答案:对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也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参考答案:对1.中国古代创世神话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创世神话一样,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存在于民族共同记忆之中。
()参考答案:对2.盘古以自己的身体化生天地万物的观念为后来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资源。
()参考答案:对3.创世神话是我们的祖先对当时经验不能解释的种种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想象、猜测和幻想的结果,凝聚着他们的生活和实践的智慧。
()参考答案:对4.中国哲学形成于殷周之际。
()参考答案:对5.相传为孔子所作的“十翼”被称为《易传》。
()参考答案:对1.“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
()参考答案:对2.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
()参考答案:对3.孔子用德来说明“仁”,认为修德是成仁的关键。
()参考答案:对4.孔子继承了前人的“礼”论,并在反思和倡导周“礼”的过程中,对“礼”有所提升和发展,从而使“礼”逐步具有了哲学的义蕴。
()参考答案:对5.在孔子的思考中,“天”也具有意志等精神方面的属性。
()参考答案:对1.老子认为“道”作为最根本的存在,蕴含“象”、“物”、“精”、“信”。
()参考答案:对2.老子认为,以“无”为特性的“道”无限生机和玄妙莫测。
()参考答案:对3.老子认为,道贯穿在万物之中,是万物效法的根本原则。
()参考答案:对4.老子认为,万物相反相成、循环往复。
()参考答案:对5.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柔弱”和“坚强”的辩证关系的阐释上。
伦理学复习题
伦理学复习题伦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描述伦理学描述伦理学是一种对于个体或团体伦理观的经验研究。
从事描述伦理学的学者试图揭露人们的想法,这包括价值观、对与错的举止、道德主体的哪种特征是良善的等等。
描述伦理学只注重于表述出人们的价值观,即人们对于某种行为在伦理方面的对错看法,它不会对于人们的行为或想法给出任何判决。
2.元伦理学道德哲学理论之一,是以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道德概念、判断的性质和意义,研究伦理词、句子的功能和用法的理论。
最初由新实证主义者提出,并为后来各派沿用,形成了直觉主义伦理学、感情主义、语言分析学派、伦理自然主义等派别。
在新实证主义看来,只有元伦理学才是真正科学的伦理学。
其侧重于分析道德语言中的逻辑,解释道德术语及判断的意义,将道德语言与道德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分开,主张对任何道德信念和原则体系都要保持“中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问题。
在具体的研究中,有时机械地搬用自然科学的机械符号和公式,具有形式化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此后曾受到许多伦理学家的批评。
3.规范伦理学把研究的对象指向现实生活,强调通过探讨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与标准,论证道德的价值,制定道德的规范,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生活实践。
其内部有三大理论,即功利论,道义论,美德论。
4.应用伦理学应用伦理学是研究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规律的科学,是对社会生活各领域进行道德审视的科学。
应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是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特征。
5.功利主义(论)功利论,亦称功利主义,功用主义,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狭义上主要是指边沁,穆勒为代表的西方功力主义,广义上不仅包括边沁,穆勒为代表的西方功力主义,还包括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革命的功利主义。
6.道义论亦称义务论,它指人的行为必须按照某种道德原则或按照某种正当性去行动的道德理论。
这种理论与功利论是对立的,它主张动机论,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并形成了其道德理论的鲜明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33卷第8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的核心是其精神,文化贵在精神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1]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灭,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不绝,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一以贯之”的中国文化精神,在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品格。
中国文化具有向上性、向善性和理性的精神品格,它们是中国文化的优秀基因,是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所在。
1.向上性:自强不息1.1内涵中国文化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蓬勃向上的朝气。
儒家经典《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向上性作了高度概括,《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既然天道是运行不止的,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有刚强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老子讲求制胜之道,要“柔弱胜刚强”(《老子·第三十六章》)。
孟子认为刚性是“浩然正气”,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的“浩然正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士大夫,大义凛然,慷慨赴命。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用英勇不屈的行为高唱了一曲《正气歌》。
1.2表现1.2.1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他以恢复天下的秩序为己任,周游列国,奔走呼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强调知识分子要担当道义。
他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到了孟子,他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当仁不让。
荀子认为,天人相分,“天行有常”,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尔雅通识课课后作业答案(国学智慧)
《论语》与君子修为(三)作业选择题1、对于人类来讲,合乎正道实际上是合乎了什么?人类发展的规律2、首先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时代的是?孔子3、《春秋》是根据哪国历史改编的?鲁国4、不属于周朝的文献是?《大学》5、“尚贤”思想的提出本身就带有人人平等的意味,它是用来打破什么的?贵族专制6、谁第一次用道德来区分君子与小人?孔子7、孔子出生于哪一年?公元前551年8、按照儒家文化的理解我们的“本性”是什么?要有善念9、一个国家哪个阶级的人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安定?中产阶级10、我们大部分的人没有能够成为能治国的人,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去做,不愿意改变自己11、先让国家富强,再让老百姓富裕,这是哪个学派的观点?法家12、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学与其说是技巧不如说是什么?心性13、《中庸》讲的道是什么?儒家之道14、孟子将“民本”的思想发展到了什么?民主15、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制度其实从政治体制内部来讲应该是什么?贵族共和16、不属于曹胜高老师的作品的是?《唐朝简史》17、谁把教育从上层阶级特有扩展到平民百姓之中?孔子18、古时对天的看法都有哪些?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道德之天19、孔子去世于哪一年?公元前479年判断题1、“仁”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是2、周朝的文献典籍在鲁国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是3、经济系数越大,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安定。
否4、“道”作为社会评价标准是孔子所提出的。
是5、孔子主张先让国家富强,再让百姓富裕。
否6、曹胜高老师任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是7、仁政其实是和后来的德政,王道是一样的思想。
是8、俗话说半本《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论语的教化作用。
是9、周朝是中华文明第一个文明总结时代。
是10、道家的道是站在人的角度来看人的,儒家的道是站在天地的角度来看人的。
否《诗经》与文学之源(四)作业选择题1、季札观乐记录的是季札出使哪个国家?鲁国2、礼的第一个功能起源于哪里?民俗的分配关系3、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努力进取,很大程度上他是在为谁工作?自己4、真正意义上记载下《诗经》的时间是在?鲁襄公29年5、礼本身起源于哪里?祭祀6、儒家和法家对于用人方面分别是怎么样的学说?化性说,因性说7、礼在中国文化里边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宪章8、对经文所蕴含的哲理进行阐释的是?宋学9、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法”中的“义”代表什么?责任10、《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王维11、基本是由贵族所创作出来的是?“雅”12、“正心”有那两个方面的意思?忠正,端正13、我们中学时候的言行称为什么?教养14、领导干部的修养包括哪些?胸怀,气度,境界,格局15、唱歌时没有伴奏,即清唱,叫做?徒歌16、唐代有哪位大诗人是真正的出身布衣?孟浩然17、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哪个保存至今?中华文明18、起点很低,但是经过世代流传下来的是?《国风》19、春秋战国时期讲“法”的是哪位大家?韩非子20、“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是谁评价诗经的话?孔子21、“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出自于?《毛诗序》22、《说苑》的作者是?刘向23、孔子对诗经的改革是在哪个层面进行的?篇章24、周诗有几种指向?225、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要具备哪三方面的素养?知识,能力,修养判断题1、我们在进行干部的民主测评时候更多时候考察的是能力方面。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考试答案
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一)1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为政境界、理想境界是()•A、•B、•C、•D、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下列哪一项是清代散文家桐城三祖中的成员。
()•A、•B、•C、•D、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出自《论语•子罕》。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儒家的“仁”表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二)1“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
•A、•B、•C、•D、我的答案:B得分:0.0分2和与谐可以连接成词是在()代开始。
•A、•B、•C、•D、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3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指的是心心相通的状态。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朱熹说“仁者心知德,爱之礼也。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三)1“仁”在十三经中总共出现了()次。
•A、•B、•C、•D、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下列哪一项不是儒家四书五经中的“四书”。
()•A、•B、•C、•D、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3儒学和儒家是一回事。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仁不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定义,它的哲学范畴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范畴。
()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儒家学说基本概念的文字解析(四)1孔子认为在他的弟子中,()达到了仁的标准。
•A、•B、•C、•D、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2“引仁入政”从而提出了“仁术”的思想家是()。
•A、•B、•C、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3“仁”在“礼”中的体现是()。
•A、•B、•C、•D、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4《礼记》使仁的内涵大大丰富,使用范围大大扩展。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5《孟子》一书中总共出现了100次“仁”。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儒家的教化观念(一)1孔子在对“文与质”的关系阐释中,质指的是()。
尔雅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答案
儒学原典“仁”字的义理讲述已完成成绩: 100.0 分1【单选题】()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为政境界、理想境界。
A、智B、仁C、义D、礼我的答案: B 得分: 25.0 分2【多选题】哪几项不是儒家的核心理念()。
A、仁B、义C、礼D、智我的答案: BCD 得分: 25.0 分3【判断题】“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此句出自《论语•阳货篇》。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 【判断题】“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儒家的“仁”所表达之意。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儒家“仁”的哲学思想已完成成绩: 100.0 分1【单选题】“和谐”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哪本典籍中?()A、礼记B、仪礼C、中庸D、论语我的答案: A 得分: 25.0 分2【多选题】下列哪几方面是儒家“仁”的体现。
()A、人际关系B、政治理想C、心理感受D、思想文化我的答案:ABC得分:25.0分3【判断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说的是心心相通的状态。
()我的答案:X得分:25.0分4 【判断题】“仁者心知德,爱之礼也。
”是朱熹所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孔子的“仁德”已完成成绩: 100.0 分1【单选题】在十三经中总共()次出现了“仁”。
()A、356 次B、365 次C、465 次D、456 次我的答案: C 得分: 25.0 分2【多选题】下列哪几位名人是“殷三贤”的成员。
()A、微子B、箕子C、许由D、比干我的答案: ABD 得分: 25.0 分3【判断题】儒学和儒家不是一回事。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 【判断题】仁是一个封闭的、单一的定义,它的哲学范畴不是一个开放的范畴。
()我的答案:X得分:25.0分孟子的“仁政”、《礼记》中“仁”的范畴已完成成绩: 100.0 分1【单选题】在孔子的弟子中,()被孔子认为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A、子贡B、子路C、颜回D、子张我的答案: C 得分: 25.0 分2【单选题】()是提出“引仁入政”从而提出了“仁术”的思想家。
中庸哲学和洛斯基直觉主义之比较-最新资料
中庸哲学和洛斯基直觉主义之比较学术界通行的观点认为,直觉是中国人主要的思维方式,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性论证,这也体现在中国的儒家哲学思想之中。
特别是以梁漱溟等为代表新儒学推崇直觉,主张用直觉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无独有偶,俄罗斯民族也是一个不长于思辨的民族,其对待事物的方式往往凭借直觉思维,而直觉也被视为俄罗宗教哲学的基础。
无论是中国的儒家哲学,还是俄罗斯的宗教哲学,其直觉思维方式与传统西方哲学格格不入,前者注重直觉感受,后者更注重理性思维,用逻辑推理方式分析二元对立的世界中人与客体、客体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两种哲学分属东西方哲学,其渊源、内容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俄罗斯宗教哲学家洛斯基①提出了直觉主义的认识论,是俄罗斯宗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哲学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论。
总体上看,中庸哲学秉持直觉思想,摒弃理性主义,洛斯基的直觉主义宣称要打破陈旧的二元论的认识论思想,但是它们所说的直觉是否是同一问题呢?它们在世界观、方法论等方面表现出怎样的多差异和共性呢?1.两种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洛斯基的直觉主义试图解决思维如何认识存在这一认识论问题,其核心思想认为:客体是按照它原有的样子被认识,进入意识之中的不是被认识之物的摹本、符号或现象,而是该事物本身。
(徐凤林,2007)换言之,人的认识活动不会赋予外部现实任何新的东西,认识的内容皆来自现实本身,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心理描写、主观映像和主观改造,这就是直觉。
作为直觉对象的外部世界是具有统一性和有机性,个体是这个有机统一整体的一部分,且与周围其他个体组成统一的整体。
所谓中庸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它是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和处事准则,强调行事应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要达到中庸的高度,要以诚来追求天道,最终天道和人性合一,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其核心的内容来看,直觉主义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是大的西方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庸哲学探讨人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在西方哲学看来,属于具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东方哲学范畴。
孔子“仁”的思想的突破
孔子“仁”的思想的突破作者:朱周斌马文君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3期摘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把“仁”从单纯的道德意义上升到伦理学和哲学高度,并对仁进行了系统的省察和思考,从而对仁进行了全面的界说。
关键词孔子《论语》仁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仁奠基于孔子,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这已是一种普遍的看法。
因此,研究仁学思想是不能绕开这位文化巨人的。
而孔子对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以来仁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反思,并且不断完善其理论框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更是其一大突破。
关于孔子仁学的界说,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张岱年认为:“仁的观念,所涵甚广,而本旨甚约;境界极高,而平实简易:是一个宏大而切近的生活准则。
”①牟宗三认为:“仁以感通为性,以润物为用。
”②史华慈认为:“仁是指称的是个人的内在道德生活,这种生活中包含有自我反省与自我反思的能力。
”③尽管我们从《论语》中很难给“仁” 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从各家的观点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总结出一个共同点:仁非诸德但兼含诸德,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普遍原则。
至于孔子对这个“原则”的系统思考、建构和提升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孔子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仁学体系,并首次提出了“为仁”的方法。
在仁所包含的内容方面,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围绕亲亲、仁民、爱物三个层次展开论述,并首次最直接、最明确的将“恭、宽、信、敏、惠”作为的仁的重要内容;在仁的内涵方面,孔子从爱人、孝、知、礼、忠恕等多个层面来系统论述和阐发仁的丰富内涵,并对其中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为仁”的方法方面,孔子首次提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矣。
”(《论语·雍也》),朱子《集注》说:“譬,喻也;方,术也。
进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
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
”,即为仁的路径和方法就是用忠恕之道来待人接物。
2022福建省福州市琅峰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琅峰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右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
它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形成三角形的主要商路。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B.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C.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D.为西欧资本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参考答案:A2. 1721年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过程就是权力的转移过程。
此权力指的是:A.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B.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首相C.立法权由议会控制D.司法权从上院转移到最高法院参考答案:B根据所学可知,1721年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首相,B正确。
17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的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B、C错误。
2009年英国最高法院正式运作,司法权从上院转移到最高法院,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
17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丧失了财政权、立法权和军事大权,但保留了行政权。
直至1721年,财政大臣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责任内阁制建立,国王丧失行政权,正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实现了行政权有国王向首相的转移。
3. 有一位学生对近代中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了以下一些连线,其中正确的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B.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割占台湾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参考答案:C4.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与该诗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考答案:C5. 下列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
2019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拓展训练:第8课百家争鸣
第8课百家争鸣基础闯关全练拓展训练1.(2013山东泰安中考)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
此名句出自( )2.(2012山东淄博中考)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A.墨子B.孟子C.庄子D.韩非3.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政治派别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
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的主张是( )A.以“礼”治国B.以“法”治国C.“兼爱”“非攻”D.“无为而治”能力提升全练拓展训练1.下边漫画体现了哪一位思想家的观点(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2.学习了“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②数学钱老师明确尊卑等级,实行“礼治”,颇有道家风范③科学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④社会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材料二孔子对弟子们说:“老子道德高深,真是能上天入海的龙一般的人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观点是谁提出的?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老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哪本书中?战国时期,谁继承并发扬了他的学说?三年模拟全练拓展训练1.(2018湖南岳阳平江钟洞学区期中,14,★★☆)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大变革的出现C.频繁的争霸战争D.学术的繁荣和思想的活跃2.(2017福建莆田八中期中,16,★★☆)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孔子学院几百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场现代化》2012年8月(中旬刊)总第692期一、进化论的道德观点进化论的观点是:人倾向于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利他行为也可能会发生的,但是这种行为所针对的对象是:亲戚、熟人、会带来互利互惠的对象。
首先,人对自己的父母亲戚表现出利他的行为,如果从生物遗传上解释的话,有利于保存祖先的基因。
因为亲戚和自己共有着相同的基因,人们的这种利他行为基于自然选择,只有那些能够保存的基因的个体能够得到繁荣。
而与之相反的是,如果某种基因导致了个体不去保留自己的这个基因的话,那么拥有这样的基因的个体数会越来越少。
这是一种看待亲戚关系的特殊的视角,我想我们大家都会很自然地对自己的亲戚更好,比方说如果自己亲戚找自己办什么事的话,自己可能会自然地想要去帮助,但是这样的行为是为什么了?或许也还真的可以用进化论的理论来解释。
除此之外,利他行为还会针对熟人。
因为相比较与一个陌生的人来说,大家会倾向于对熟人提供帮助。
大家会对比方说属于自己的这个圈子里的人提供帮助,比方说帮助老乡,帮助同学等等。
如果有一个过路的陌生人让你帮助他一下,相比较于自己这个村子里的人让你提供帮助的话,那么你倾向于向熟人伸出爱心之手。
除此之外,人会对那些有可能帮助自己的人提供帮助。
相对于一个不能够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来说,大家更倾向于帮助一个能回报自己的人。
从上面的几点可以看出,人的利己倾向,就算是人在做出利他行为时,人也是为了间接地利己。
人的这种特点是基于物种进化,使得主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这就是道德进化论的观点,道德进化主义的观点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释了人的道德现象。
但是道德进化主义不能解释另外的一些情况。
二、道德进化主义所无法解释的现象我们的利他行为发生在亲戚、熟人、会带来互惠的对象,但是在另外的一些情况下,也有了一些利他行为的发生,而这些情况很明显是跟以上的情形相反的。
例如在二战的时候,芬兰的有些普通百姓会收留犹太难民。
那个时候的情况是,收留难民是被纳粹禁止的,一旦被发现了家人都有会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发现对于这些普通的百姓来说,犹太难民首先不是亲戚,不是熟人,同时好像从他们身上也得不到什么回报。
在那个情况下,根本看不到未来会发生什么情况,收容犹太人可能会带来杀身之祸。
有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陌生人问路,我们可能会帮助他,这是因为我们为此并没有付出很多,只不过是举手之劳。
而在这里,芬兰百姓收留犹太人就要冒很大的风险。
很明显的这种例子是道德行为的典范,当然还有别的一些道德行为。
越是对于这种不求回报的无私的行为,我们把他们称作了有道德行为。
反而是对于做出这种行为的人,我们才把他们看作室真正的有道德的人。
他们的道德行为冒的风险越大,我们越是觉得他们让人尊敬。
但是这个跟道德进化主义的观点完全相反,很明显我们并不会特别地尊敬那些只能够做出利己行为的人。
同样的我们也不认为只能对亲戚、朋友和会带来互惠行为的人做出利己行为的人是让人尊敬的,我们只认为这些人是普通的人的反应。
三、基础态度(foundational attitudes )上面的这些道德进化主义内容是与自然选择相容的。
存在着生理上的自然选择,同样的也存在着道德上的进化主义。
这里要假设的一个概念是基本态度,是从foundational attitudes 。
态度并不是信念。
因为信念指向的是具体的某一个事,而这个概念“基本态度”并不指向某一个确切的事。
或许可以说它是信念的基础。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这样的基本态度,它是人发展而来的,一个小孩儿还没有发展出这样的一个基本态度。
而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观察来说,他是失去了他的基本态度。
而对于那些能够做出道德行为的芬兰人,我想说他是受到了自己的这种基本态度的作用,他认为他有这样的一种直觉,他一般是认为自有其价值的。
而对于没有能够做出道德行为的个体,他也是有基本态度。
他对于自己没有能够做出道德的行为,他会感到遗憾,而观察其内心我们会发现他内心的一种冲突,而这个冲突是由基本态度引发的。
同时,我们尊重那些做出道德行为的人,也说明我们自身有这样的一种基本态度。
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能够跟我们所持有的基本态度相一致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是内容-不一致的行为。
当个体不能够做到道德行为的时候,比方说芬兰人在面对了犹太难民的时候,由于惧怕自己受到牵连而对之漠不关心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是存在冲突的。
芬兰人可能会考虑到,如果帮助了这些犹太人的话,那就可能威胁到自己生命,同时也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家人。
这个时候,有一个欲望是要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在另一方面,有一种帮助处在困境中人的直觉。
个体在自己的心里计算着,自保的欲望会使得个体的意志变得软弱。
而我们假定的基础态度,可以用来抵抗谨慎态度的软弱性。
事实上谨慎考虑的软弱性有的时候是会被基础态度克服的,在这样的一些情况下,个体往往能够忍受住这些短期的收获或者快乐。
事实上,拥有基础态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拥有这个态度的个体,能够克服眼前的进化直觉主义里的“基础态度”与孔子的“仁”■于亚东南京师范大学[摘要]进化主义能够解释人的利己行为,而人的道德表现还有或者说主要体现在利他的行为,道德直觉进化主义是这样的一种特殊的道德理论。
而且道德进化直觉主义里的一个概念“基础态度”,和孔子的“仁”的概念有类似之处。
[关键词]进化直觉主义基础态度仁159期一、墨子的传播目标在中国历史上,墨子所处的春秋末战国初期,是一个战争频仍、群雄逐鹿、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
正是这种社会背景造就了春秋战国时代也是思想传播十分繁荣的时代。
当时比较显著的传播现象就是诸子百家周游列国,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淮南子?泛论训》有记载:“百家殊业,皆务于治”。
先秦诸子传播活动的共同目标就是“求治”。
不外乎,墨子传播的目标也是实现其治国的政治理想。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是属于“功利派”的,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君王和君子的努力方向。
“利”是墨子思想与实践中的核心思想,是衡量包括人们言行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标准。
墨子的功利,并不是指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利”,也就是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他认为传播活动应该为“治世”服务,这是墨子的功利观在传播思想方面的体现。
墨子认为,君子著书立说都不是为了锻炼口才,而是要真正为国家、百姓服务。
他在《墨子.贵义》中说:“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
”他认为,一切言行活动,只有是对社会有利的才应该去做;对社会没有好处的就应该放弃。
他指出,传播的一个功能就是有利于国家了解民情,并制定正确的政策,这样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又一主张,他希望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遵循互爱互利的原则来处理,从而实现“人与人相爱,强不劫弱,众不劫寡,富不晦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的社会状态。
墨子提倡重视物质生产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他的传播思想的“功利主义”的弊端也是存在的,那就是忽视了音乐、文学等对国民的教育作用。
墨子主张“非乐”。
在《墨子》一书中鲜少有提及开启民智的语句和主张,在墨子看来,似乎只要国民的温饱浅析墨子的传播思想■高晨芳河北经贸大学[摘要]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学与儒学被韩非子并称为“显学”,可见其社会地位之高和社会影响之大。
墨子思想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读墨子思想,发掘其传播思想。
广义的传播不仅是指新闻传播,而是指一切思想、资料和事实的传播和分享。
墨家学派的主要学说保存在《墨子》一书中,该书反映了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墨子在论述其政治、哲学、伦理、逻辑思想的同时提及了传播的诸多方面。
虽然这在当时没有形成独立的传播理论体系,但其中蕴含的传播思想却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学习。
本文试从传播目标、传播方式、传播的社会功能、重视经验的传播等方面来揭示墨子的传播观,取其精华,以达到对现如今新闻传播活动的指导之目的。
[关键词]墨子传播思想■■■■■■■■■■■■■■■■■■■■■■■■■■■■■■■■■■■■■■■■■■■■■■■■■■■■■■■■■■■■■■■■■■■■■■■■■■■■■■■■■■■■■■■■■■■■■■■■■■■■■■■■■■■■■■■■■■■■■■诱惑,而能够把眼光放在长期的收获上。
就是说那些能够承担长期任务的个体,可以说是拥有更多的基础态度的。
如果自己是有价值的,那么他人也就是有价值的。
如果某些事是有价值的,那么就不应该去损坏它或者去破坏它。
你见到了一个老年人在很艰难的推着车,那么你心里萌发的去帮助她的直觉。
这种直觉是基础态度产生的,所以说人可以用两个内容来描述:一个是进化主义的理论,人拥有一些很原始的欲望;另一方面人又是能够产生直觉的,我倾向于说一个拥有基础态度的人使能够产生利他行为的直觉的。
所以说直觉主义的道德进化论才能够真正解释我们的道德现象。
当个体作出道德行为是基于他的基础态度,而当他并没有做到利他行为时,我们一般都能够发现他的内心的一个冲突。
这个冲突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内容一致性的斗争。
四、仁的概念当我在读到《Evolutionary intuitionism》里的这些内容的时候,就突然想起了孔子。
我想仁,这个概念或许可以把它理解成为这样的一种基础道德。
在讲基础态度的时候,有一个例子是当我们看到一老年人在艰难的推着车的画面时,心里就萌发了去帮助他的这种直觉。
因为我们这样的感觉到了,那就说明了我们感觉到了自己是存在的,而别人也是存在的。
就为了这个,我也应该去帮他。
但是,这样的一个基础态度,并不是任何确切的信念。
虽然它不是任何的信念,没有指向确切的对象,但是它是信念的背后原因。
我想仁的概念也具有这样的模糊性,仁指向了确切的信念了吗?我觉得没有。
可以把他看成信念背后的原因。
我们认为自己是个人,这样的一个基础态度,认为自己是个人,那么别人也是个人。
那么我帮他们的信念就这样的产生了。
如果在中国的古代也出现了纳粹,犹太人和芬兰老百姓的这三种角色的话,我想类似的角色肯定有。
比方说有个人快要饿死了,而如果去救他就有可能会惹上官司。
那么冒着危险去帮助他的人可以说成是仁人。
那么这样的一个仁人,难道就没有别的考虑吗?肯定也有,比方说他也有保护他自己的欲望,他也会自然地考虑到要保护他的家人。
如果他没有做出利他的行为,那么他肯定会产生冲突。
在孔子的伦理学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孝”。
具体怎么孝我就不详述了,大家都很熟悉,我想他推崇仁,但是同时也认为孝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
我想中国的封建思想就是一种很强烈的进化主义理论。
为什么要对自己的亲戚好,为什么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想这都是可以用进化主义的理论来解释的。
中国的这些概念都是一种自然的结论,但是其实蕴含的道理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