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

合集下载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仁义礼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它们被认为是人类道德修养的基石。

经典中提到了这四个概念,并强调了它们的内在性和不可外铄的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仁义礼智进行解读,以及这些价值观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仁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注重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

仁是一种温暖的品质,指引着人们在社会中以宽容、仁爱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仁的价值观,呼吁人们以同理心来对待他人。

其次,义是指人们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义体现了个人责任和义务感,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经典中经常提到的义的概念包括忠诚、正直、尊重和公平等。

例如,在《孟子》书中,孟子强调了为人处世的正义与义务,并称其为“人之所以为人”。

第三,礼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行为准则。

礼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准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在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与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密切相关。

礼的观念强调了人们应该注重仪式和礼仪,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敬重。

例如,在《大学》中,论述了礼的重要性,表达了人们应该按照规范行事的观念。

最后,智指的是人们应当具备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智是认识社会、理解世界和培养个人才能的关键。

儒家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在《论语》中,孔子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个人应该不断学习和吸收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仁义礼智》这句话还提到了“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这句话强调了这四个价值观是人类内在的天性,而不是外在的社会条件所赋予的。

它们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和理性能力。

这一概念在儒家经典中被反复强调,以提醒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天性,并努力发掘和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

总而言之,仁义礼智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经典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强调。

仁义礼智信的解释

仁义礼智信的解释

仁义礼智信:人生宝藏的五大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人生的重要价值观。

它们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伦理信条。

那么,什么是仁、义、礼、智、信呢?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和慈悲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对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应该以仁慈之心去对待他们,用爱心关注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健康和幸福。

义,是指做事情要有正义感和道义观念。

我们要有道德操守,尽可能做到公平、正义,不偏袒不虚伪。

同样,我们也应该抵制各种不良、不正义的行为和事情。

礼,是指遵守社会礼节和人际关系的准则。

社交礼仪在对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习俗,并在交往中保持礼貌和尊重,以建立更好、更友好的人际关系。

智,是指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知识是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智慧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谋略。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

信,是指守信用、讲信誉、遵守承诺的精神。

信用是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断地保持信用,增强信誉,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在与他人沟通时要讲究真诚、坦诚,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

总之,仁义礼智信是人生的五大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去追求的。

它们不仅让我们成为成熟、有血有肉的人,更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圆满。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

古诗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翻译赏析文言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仁义礼智信解读

仁义礼智信解读

仁义礼智信解读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之一,它们是指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仁:即仁爱,指对他人关怀和爱护,以及表现出的慈爱、宽容、善良等品质。

义:即正义,指遵循道德准则,尊重人权,做到公正、诚实、勇敢等。

礼:指社会礼貌、人际关系,强调尊重、谦虚、容忍、感恩等品质,同时也包括规范礼仪和行为的准则。

智:指知识、智慧和思辨能力,既包括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又强调灵活应变、慧眼识人等方面的能力。

信:指诚信、信用和谨言慎行的品质,强调言出必行、守信用、遵守承诺等道德规范。

仁义礼智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认为是人类非常重要的基本道德准则,并被认为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它们鼓励个人以道德规范作为行为的指导方针,以此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仁义礼智信24个字理解

仁义礼智信24个字理解

仁义礼智信的理解: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下面是一些理解:
1.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关怀,是关于人性的观念,对人应该具有爱心、同
情心和宽容心,要求我们待人友善、尊重他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2.义:指道德准则,是关于行为的规范,要求我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守公正、诚实、
忠诚等道德标准,强调个人行为的正义和负责任。

3.礼:指社会习俗和规矩,是关于行为的仪式标准,要求我们守礼法度,遵循社
会习俗、尊重他人、避免冲突,提升个人修养、展示个人形象。

4.智:指理性思考和判断力,是关于思维的能力,要求我们具备辨别是非、正确
分析问题、明智做决策的能力,提升个人智慧和素质。

5.信:指诚实守信,是关于信誉的重要性,要求我们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守信
承诺,建立个人诚信和社会信任。

0128仁义礼智信

0128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编辑“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他与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人创作的“梅花篆字”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中文名仁义礼智信提出人儒家“五常”,孔子延伸人孟子、董仲舒扩充“仁、义、礼、智、信”目录1. 1构成及发展构成及发展编辑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仁义礼智信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孟子·告子上》)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什么意思匿名|浏览10566 次|举报我有更好的答案邀请更新2013-10-19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礼义仁智信,就是指“五常”,即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十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礼义之邦”中华的传统美德,是华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华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华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华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经典解读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
原文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意为“仁、义、礼、智,这不是
外界磨砺出来的,而是我自己本身就拥有的,我
从来就没有想过离开这些。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强调人的
本性具有善的因素,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善性,
并通过修炼和实践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内在素质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天性善良”、“人性本善”等思想相通。

它强调人的道德品质是天生具备的,而不是通过外部教育、训练或其他手段获得的。

因此,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发扬自己内在的优良品质,并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炼来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社会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让人们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和谐、人类文明的发展。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孝悌耻感等概念内涵“仁者爱人”。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

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

例如: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强调宗法伦理观念。

宣扬"性善论"。

《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也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

"性善论"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养,依靠道德来对权力进行约束,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会为恶。

统治者布德于九州、牧民于四海,对臣民进行礼德教化,臣民要修身养性、尊尊尚德、沐浴圣化,老老实实依"礼"行事,做统治者的顺民。

儒家哲学儒家思想的核心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九个字:仁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儒家仁之德分四层境界,第一层乃修身之仁,二层乃齐家之仁,第三层乃治国之仁,第四层乃平天下之仁。

义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真正将“义”的精髓提炼并发扬的是亚圣孟子。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混。

”何谓仁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

,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古书或作「知」)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对他人遭遇的不幸生起恻隐之心即是仁心。

羞恶之心是对自己做出不合宜不合理的事感到羞愧,对别人犯此则厌恶。

辞让是指不接受违反礼制的好处。

是非之心则需要智慧来支撑。

[1]2。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
(《荀子•正论》)
荣辱之大分,安危 利害之常体:先义而 后利者荣,先利而后 义者辱;荣者常通, 辱者常穷;通者常制 人,穷者常制于人: 是荣辱之大分也。
(《荀子•荣辱》)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郑燮: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孟子•梁惠王》)
人物 荀子 墨子 老庄 韩非子 义利观 理由
荀子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 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 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 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 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 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荀子•大略》)
见利思义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荀子•修身》)
(《道德经》)
绝利弃义
韩非子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 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 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 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韩非子》)
布衣循私利而誉之,世主听虚声
而礼之,礼之所在,利必加焉。 弃义重利
《韩非子•六反》)
有义荣者,有势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 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 夫是之谓义荣。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 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是荣之从外至者也, 夫是之谓势荣。流淫污僈,犯分乱理,骄暴贪利, 是辱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辱。詈侮捽搏, 捶笞膑脚,斩断枯磔,藉靡舌,是辱之由外至者 也,夫是之谓势辱。是荣辱之两端也。故君子可 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小人可以有势荣, 而不可以有义荣。
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谢。孔子曰:“鲁 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 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 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仁义礼智:中国传统道德准则,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仁义礼智:中国传统道德准则,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仁义礼智:中国传统道德准则,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仁义礼智是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四种道德准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关于仁义礼智的简要解释:
1. 仁:指的是仁爱之心,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在儒家文化中,仁是一种最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应该以宽容、关爱和帮助他人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

2. 义:指的是正义之道,即要求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良知。

在儒家文化中,义是一种最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应该以公正、正直和勇气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3. 礼:指的是礼仪规范,即要求人们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尊重他人、遵守秩序和法律。

在儒家文化中,礼是一种最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应该以谦虚、恭敬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和社会的价值。

4. 智:指的是智慧和知识,即要求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具备判断是非、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儒家文化中,智是一种最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应该以理性、智慧和开放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被视为一种道德修养的目标和准则,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这四种准则为指导,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以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仁义礼智信五个字的理解

对仁义礼智信五个字的理解

对仁义礼智信五个字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在于“仁义礼智信”五大德行,其中仁义更是后世无数哲学家学者都极为重视而进行深入探讨的一个话题,被认为是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社会文化精髓所在,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一种道德标准。

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仁义礼智信”五大德行,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样的含义。

首先谈仁,传统文化观念把仁放在最高位置,即以仁为本,以仁义为根、以仁爱为魂,以礼节为身、以大爱天下为本,以“人人爱人”为一切的准则。

仁者,仁义交融、美德乐景,乃万物之本、善行的根源、礼制的基础,关乎大自然的和谐与发展,意指人们要向善、积极行善,是社会文明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一种以最高的境界理解天地的力量,厚德仁爱、宽以待人,仁者恒仁,仁者有仁行。

其次是义。

义,即以“义”为为名,以“正”为本,倡导公正廉明,表达“自强不息、报国无私”的崇高精神。

义,正义正直,毋犯两边错误,毋伐抬高,以礼节为表,以义道为轨,做一个正直的人,不失大义,不违公德,以义为表征,勇于以义尊道,甘于以义抵罪,以义取人,以勇士义攻克不可即善,以义抗邪恶,以义征服人心。

再来说礼,礼有两个应用层面,即礼法和礼仪,礼法V及它的实施机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集成最完备的统一法制体系,它以礼节为根,布满整个文化体系,礼节是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重要载体,它不仅约束着行为,而且具有一定的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礼仪则更加丰富和具体,更加强调礼节的实施。

礼仪虽然不是法律,但它是社会中人们共同遵循和遵守的社会风尚,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能够礼貌的表现自己的态度,才能使社会风尚得到巩固。

接下来是智,智者,宽慰仁义,德行兼备,智慧包容,博大精深,智者能够行智,能够理智思考问题,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能够从一切可能性中选择最优的解决办法,智者唯有以谦卑心态接受智慧,把自己心中的智慧以实践和实践的形式体现出来。

最后一个是信,信是完成“仁义礼智”四大德行的最后一个关键,也是道德的最高形态。

仁义礼智的意思

仁义礼智的意思

仁义礼智的意思仁,存好心,做好事。

义,人生的准则。

就是不能因为你让自己过得舒服,就破坏了大家都过得舒服的原则,这也叫正义。

只有大家都遵守我们认同的原则,大家才能过得好。

礼貌,内在的尊重和外在的让步,结合在一起,就是礼仪。

智慧,做对的事,尽量不做错的事,灵活变通,不墨守成规,就是智慧。

守信,守信,言行一致,无论是合同还是口头承诺,都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改变。

仁、义、智、信其实是五行,是相辅相成的。

仁,用善良做好事是好的,但善良并不总是好的。

有时候别人可能不需要你的帮助,或者别人需要你的帮助而你不知所措。

这个时候就要讲一句公道话,人与人之间要有规矩。

不能按照自己的逻辑随意给。

就像一个坏人,表现出善良的时候需要克制。

别人需要你再做一遍。

义,正义,众生存在的原则,需要你来公开。

但是,在餐桌上,义冷,让人敬而远之。

虽然人类可以为了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义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服从和亲近,从而让所有人受益,而不是让所有人敬而远之。

所以,与人共进退时,义在心中。

在对人对事表示尊重的同时,我们应该学会礼貌,而不是讲道理和原谅。

礼让过度,盲目礼让,会陷入怯懦。

关键还是要看我们面临的事情能不能解决。

人活着,做事要灵活,而不是流于表面。

做对了就应该站出来,想回去就回去。

进退平衡就是智慧。

如果大家都在说该不该,权衡利弊,那就又凉了。

这个时候,你也要为自己的承诺做出让步。

这是你相信别人,别人也相信你,彼此建立关系的基础。

如果答应了,即使后来发现会失去自己的利益,也要尽可能的守信。

只有这种态度,你才可靠。

但是,过于强调信仰未必是好的。

比如医生在检查一个重病患者的病情时,不能说作为医生应该诚实,不能撒谎,就把病情的真相告诉了患者。

病人怎么还能有信心接受治疗?这时候重点又回到了仁上,就是要善良,要行善。

为了病人的利益,隐瞒病情是善良和明智的。

总而言之,仁、礼、智、信都是好的,但不能墨守成规。

我们要自己把握好平衡的度。

《论语》中的仁义礼智的价值观

《论语》中的仁义礼智的价值观

论语中的仁义礼智的价值观《论语》是一本由孔子的学生记录下的言行录,其内容涉及到众多关于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论述。

其中,仁义礼智被视为《论语》的核心价值观。

以下将详细介绍《论语》中各个价值观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1. 仁仁在《论语》中被定义为“爱人”,是一种基于关怀和善良的道德准则。

这种关注他人福祉的态度鼓励了主动付出,尊重他人,并促使我们以和谐与公平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对个人影响:通过实践仁心,个体可以培养出善待他人、宽容包容、顾全大局等优秀品质。

•对社会影响:当整个社会都倡导以仁为准则时,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等正向效果。

2. 义义在《论语》中意味着诚实正直与公正无私。

它要求我们遵循道德规范并奉献于公共利益。

通过追求义,我们能建立起可靠的信任关系并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

•对个人影响:追求义可以培养正直、诚实守信、坚持原则等品质,增强个体在道德层面上的崇高境界。

•对社会影响:一个倡导义的社会将具备公平正义、以法律为准则、保护弱者等优势,并形成可行的道德价值观体系。

3. 礼《论语》中所述的礼是指一套行为规范和仪式,旨在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

它要求我们尊重他人、遵从社会规范,以及与他人进行良好互动与合作。

•对个人影响:在实践礼规范时,个体能够培养出尊重他人、注重礼仪、确保秩序等品质,并提升自身修养。

•对社会影响:一个具有良好礼仪风尚的社会将打造一种文明进步的氛围,使成员之间更加团结互助,推动社会发展。

4. 智智在《论语》中指导我们独立思考、寻求真理以及明智的决策。

通过不断增长知识和培养思辨能力,我们能够迈向更高层次的聪明和智慧。

•对个人影响:通过提升智慧,个体将发展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并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对社会影响:一个强调智慧的社会将培育创新精神、鼓励批判性思维,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繁荣。

总结起来,《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价值观所承载的伦理准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意思
意思是: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出处:《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原文(节选):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译文:
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

’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

《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了众多的人民,有万物就会有准则。

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修美的规律。

’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已经知晓事物的道路了,所以他说有万物必然有其准则;民众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优美的德行。

’”
1。

《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

《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

(3).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的 D ) (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指父母也 B、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4、【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1)反身而诚, (2)乐莫大焉。强恕而行,(3)求仁莫近焉。” ► 【注释】(1)万物皆备于我:赵注云:“谓人为成人以往, 皆备知天下万物,常有所行矣。”朱熹《集注》云:“此 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无一不具 于性分之内也。”(2)反身而诚:赵注云:“反自思其身 所施行皆能实而无虚,则乐莫大焉。”朱熹《集注》云: “言反诸身而所备之理皆如好好色、恶恶臭之实然,则其 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3)强恕 而行:赵注云:“当自强勉以忠忽之道。”朱熹《集注》 云,“强,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 ► 【译文】孟子说:“万物都为我所具备。通过自身实践而 觉得它们的正确,快乐没有比这更大了。勉力地推己及人 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 【段意】此章中的“万物皆备于我”,是流传很广的一句 名言。孟子认为,世间万物的根本原理,其实都具备于人 的本性之内,只须一一把它们发现、发挥出来就行。
仁 义
► 恶:憎人之不善也
► 辞:解使去己也 ► 让:推以与人也 ► 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 ► 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


——朱熹《孟子集注》
对仁义礼智内涵的理解
► ► ► ► ►
《日攘一鸡》中的人,这种做法对吗?我们可以学吗? 《齐人一妻一妾》中的齐人,你愿意和他做朋友吗?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中,你认同他的做法吗?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有没有做到仁义礼智呢? 哥白尼坚持“日心说”奉献了宝贵的生命。他为什么这样做?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原文和译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1、【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

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

⑤要(yao)誉: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

(6)端:开端,起源.源头。

(7)我:同“己”。

(8)然,同“燃”。

(9)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

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

三、【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 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①几希:少,一点点。 【译文】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 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 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 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一、【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 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 皆有怵1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2誉於 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 同情心、怜悯心,古代君王正因为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 同情心、怜悯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以不忍伤害 别人之心,行为于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象在 手掌上玩东西一样了。所以说到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之 心这个问题,比如突然见到一个小孩将要掉下井去,人们 都有恐惧害怕警惕的心理,既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攀亲结 交,也不是要求取乡党朋友的称誉,更不是厌恶担心别人 指责自己见死不救的坏名声才产生怵惕恻隐之心的。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 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 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这一点,当然 也是符合我们今天的基本观点的。
【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意思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意思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意思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伦理观念,以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为好人的标准,这种伦理观念被称为“五德”。

一、仁:即以大爱心的原则为重,以爱护他人的心态服从正义,而不是单纯以大家庭之爱支配社会。

二、义:即坚持正义,以合乎公平正义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以正义之术来铲除邪恶。

三、礼:即守法守规,以尊重礼仪来维系表面和谐,让大家都能自由公平地发展,避免自私自利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四、智:即敢于宽容、拆解矛盾,以客观公正的心态把握局势,以智取胜来改善社会复杂局势。

五、信:即信任和尊重,以信任对待他人,尊重对不同信仰或意见,只要符合正义公平的原则,就可以和平共处。

六、忠:即忠于信仰,以真诚忠实的态度服从正义,以忠诚心表达责任感和担当。

七、孝:即对别人慈爱和关怀,以孝顺的态度服从正义,尊重父母和老师,坚持孝顺道德。

八、廉:即诚实守信、正直廉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维护公众利益,坚决反对贪污腐败现象。

九、耻:即害怕羞耻,以着意行为耻辱,以羞耻心理来自我约束,敢于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十、勇:即勇于自强,以面对挑战和接受挫折的勇气来增强自信
心,坚持不懈地把事情做好。

总而言之,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伦理观念,它强调的是仁爱、义气、礼仪、智慧、信守、忠义、孝行、廉洁、耻辱和勇气,这一伦理观念被广泛应用到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中,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精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导入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

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

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一、关于“性善论”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

二、学习“四端说”。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老师引导学生举例展开“四端说”,加深学生的理解)
①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说出一两个呢?(学生例举汶川大地震的例子)
(此例由老师讲解,“四端”例子由学生自行讨论交流,老师给予指导、总结)
②例: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妻一妾》最能体现这羞恶之心。

丝毫无羞耻之心的齐人,在乞食了祭司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在孟子的眼中,他已经是“非人”了。

相反,齐人的妻妾抱头痛哭,以她们的丈夫为耻。

总结句: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

③例:“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

9.11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自己留在最后。

坐车不为老人让座。

总结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

④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哥白尼坚持真理“日心说”奉献了宝贵的生命。

总结句: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们分辨。

或许分辨它们需要突破重重阻碍,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刚才大家对仁义礼智的发端内涵讨论激烈,可见对此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那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不是。

他们是统一的整体。

第一则中有这样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

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

2、如何使“发端”成熟
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不是。

“‘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够,还需要“扩而充之”。

3、孟子认为:扩大充实“仁义礼智”四端、“熟之”于“仁”和不“自暴自弃”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孟子都进行了具体论证。

那么,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的时候,主要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孟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孟子在论证这三个观点时主要用的是“喻证法”。

运用“喻证法”时,喻体越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就越能深入浅出地证明论点。

“扩而充之”即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基本素质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

孟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

如果“为”,就像火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如果“不为”,就如最好的五谷种子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

三、小结:
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问题的关键就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所固有的潜能,也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

下面就结合你自身的经历或者是你的所见所闻来谈谈你是怎样看待你自身的潜能的?你又是怎样不断挖掘你的潜能的?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

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

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