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教案

合集下载

幼儿园学前班社会活动教案

幼儿园学前班社会活动教案

幼儿园学前班社会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幼儿了解社会活动是人们相互交往、借助交往、通过交往一起去改变环境的重要手段,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有力工具。

2.了解社会活动有组织性、协作性和价值性3.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我们一起做蛋糕”为主题,通过幼儿园学前班的小集体进行蛋糕制作的活动,让幼儿体验团队合作和分工合作的过程。

三、教学步骤:1.引入活动: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幼儿们回忆出他们喜欢吃的蛋糕,进而引出“我们要一起做蛋糕”的话题。

2.讲解活动目的和过程:老师向幼儿们介绍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合作制作蛋糕,学习如何在小团队中进行合作,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

然后向他们讲解蛋糕制作的大致步骤。

3.组织活动: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4-5个幼儿组成,每个小组安排一位小组长。

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执行相应任务。

a.任务1:原料准备。

小组长负责带领小组成员去取所需的原料,如面粉、糖、鸡蛋等。

b.任务2:食材洗净。

小组成员将洗净的食材递给小组长,小组长协助老师将原料分装到不同的容器中。

c.任务3:食材混合搅拌。

小组长协助小组成员将各种原料放入一个大盆中,然后大家一起用勺子搅拌均匀。

d.任务4:烘烤蛋糕。

小组长按照指示将蛋糕糊倒入烤盘中,然后协助老师将烤盘放入烤箱中进行烘烤。

e.任务5:清洗工作。

烤蛋糕的同时,其他小组成员和小组长一起将用过的容器、勺子等清洗干净。

4.合作完成活动:在小组成员按照任务分工进行蛋糕制作的过程中,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幼儿们相互合作、相互支持。

5.展示成果:等待蛋糕烘烤完成,老师将蛋糕取出展示给幼儿们,同时,鼓励幼儿们说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6.总结活动:回顾活动过程,问幼儿们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幼儿总结出在小组合作中的团队精神和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四、拓展活动:通过小组制作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社会活动的理解和对团队合作的认识。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教案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教案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阶段。

3. 学习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二、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与重要性社会性发展的定义社会性发展对儿童成长的影响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同理心的培养社交技能的建立道德观念的形成3. 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法和策略家庭教育的引导幼儿园教育的支持游戏活动的设计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社会性发展》等。

2.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重点。

3. 教学素材:案例、故事、图片等,用于引导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故事,引发学生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性发展的概念、特点和阶段。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性发展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发言、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包括观点的提出和讨论的深入。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家庭角色扮演目的:培养儿童同理心与社交技能。

方法:家长与孩子一起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如父母、兄弟姐妹,通过模拟情境,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2. 活动二:合作拼图目的:培养儿童合作与团队精神。

方法:将孩子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幅拼图,鼓励孩子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3. 活动三: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目的:培养儿童道德观念。

方法:讲述一个道德两难的故事,如“电车难题”,引导孩子讨论故事中角色的行为对错,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课时安排:共5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重要性。

2.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3. 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重要性。

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3. 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法。

教学资源:1. 教材《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课件。

3. 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教案主题《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讲解:讲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重要性。

3. 互动:讨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法。

3. 互动: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方法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1. 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如何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

3. 互动:分组分析案例,分享分析心得。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1. 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如何评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3. 互动:讨论评估方法,分享评估经验。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五课时:1. 导入:回顾前四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能力。

3. 互动:讨论培养儿童社会性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作业:1. 阅读教材,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知识。

2. 观察身边儿童的社会性表现,分析其社会性发展阶段和特点。

3. 结合家庭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计划。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角色扮演目的:让幼儿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教案第一章:社会认知1.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基本的社交礼仪,如问候、道别、感谢等。

培养幼儿基本的同理心,能够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1.2 教学内容:社交礼仪的学习,包括问候、道别、感谢等。

同理心的培养,通过故事、游戏等活动,让幼儿理解和关心他人。

1.3 教学方法:故事讲解:通过讲解有关礼仪和同理心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和接受。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亲身体验并学习社交礼仪和同理心。

第二章:家庭和友谊2.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友谊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对家庭的归属感和对朋友的友好情感。

2.2 教学内容:家庭成员的关系,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以及友谊的性质和重要性。

家庭和友谊的价值观,如互相支持、分享和合作等。

2.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让幼儿认识和理解家庭成员和友谊。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对家庭和友谊的感受和经验。

第三章:个人和社会3.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角色和责任。

培养幼儿对社会规则和规范的意识和遵守。

3.2 教学内容:个人的角色和责任,如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等。

社会规则和规范,如交通规则、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等。

3.3 教学方法:视频观看: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幼儿了解社会规则和规范。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让幼儿实践和遵守社会规则和规范。

第四章:尊重和包容4.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包括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

培养幼儿的包容心,能够接受和尊重他人的不同。

4.2 教学内容: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包括尊重他人的观点、感受和权利。

包容心的培养,通过故事、游戏等活动,让幼儿理解和接受他人的不同。

4.3 教学方法:故事讲解:通过讲解有关尊重和包容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和接受。

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并学习尊重和包容。

第五章:自我认知5.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建立自信心。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教案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教案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使他人或群体获益的倾向与行为。

从意向与结果的角度来看,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共同构成了社会行为的两个方面。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极其高尚的道德行为,是个体社会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亲社会行为的内容从传统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谦让等等,还有学者从社会性角度,将亲社会行为的内容概括为:①某些习俗性行为,如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②包容行为,如团结他人、邀请他人参加群体活动等关系的纳入行为;③公正性行为,如主持正义、见义勇为、朋友遇到麻烦时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④控制性行为,如控制别人打架、骂人等攻击性或不文明的行为。

从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来看,儿童是在2到3岁时才开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增多的,形式也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并且行为的自发性开始提高,识别他人需要帮助线索的能力和移情能力不断增强。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有关背景(一)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就如同儿童个体的社会化一样是贯穿于儿童成长始终的。

可以说,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的一个过程,它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发生的。

这些社会与文化环境就构成了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外部因素,与此同时,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内部因素。

1、内因从儿童自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主要受到社会认知能力、自控能力以及气质、个性、自信等方面的影响。

先就社会认知能力来讲, 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还不能意识到自身以外别人的观点,并且还没有形成对他人外部特征完整且确切的认知。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精选)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精选)
社会认知。
社会规则
教孩子认识并遵守交通 规则、公共场所规定等 ,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社会现象
通过讲解和引导观察, 让孩子了解社会现象和 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
责任感。
人际关系
教孩子学习与人相处的 技巧,如分享、尊重他 人、处理人际关系等。
社会情感教育
同情心
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让他们学会 关心和帮助别人。
小组讨论法
总结词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精神和社交技巧。
详细描述
教师将学前儿童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学会倾 听、表达和协作,促进他们的社交互动和合作能力。
04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 的评价与反馈
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观察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社会领域的发展水平。
详细描述
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学前儿童在游戏、互动、沟通等环节中 的表现,评估其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观察者 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记录和解读儿童的行为表现。
问卷调查法
总结词
通过向家长、教师等人员发放问卷,了解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发展状况。
详细描述
05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 的实践案例
自我意识培养案例
总结词
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前儿童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意识。
总结词
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自我介绍、自我展示的环节,鼓励学前 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和价值。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小组中担任不 同的角色,完成任务,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教案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教案

塑造儿童的良好品格
通过引导儿童学会分享、合作、尊重 他人等社会行为,有助于培养儿童的 良好品格和道德观念。
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
儿童在未来生活中需要适应社会,与 不同的人建立关系。本教案旨在帮助 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学会与人 相处。
教学内容与目标
01
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本礼仪和礼貌用 语;分享与合作;解决冲突和问题;尊重他人和多元文化 。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概述
社会行为的定义与特点
社会行为的定义
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攻击、退缩等。
社会行为的特点
社会行为具有互动性、多样性、情境性和可塑性等特点。互动性是指社会行为需要至少两个人之间的互动才能产 生;多样性是指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情境性是指社会行为的表现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可塑性是指社 会行为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而改变。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 演、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有效激 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孩子们 思考、表达和交流,促进了他们社会 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展望
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学前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变化, 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和 方法。
我们将积极探索家园共育的 有效途径,加强与家长的沟 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 全面发展。
可逆性阶段(6-7岁)
此阶段的儿童开始理解他人的观点和 感受,能够换位思考,并表现出一定 的道德判断和自律能力。
公正阶段(8-11岁)
此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和尊重普遍的 公正原则和价值观,表现出较高的道 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03
学前儿童常见社会行为问 题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篇1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青鱼尊敬老人的情感2、能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老人的尊敬之情。

重点:感受并表达对老人的尊敬之情。

难点: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挂图第16号,故事磁带绘图纸和油画棒活动过程:一、讨论1、小朋友,你们生活中看到过哪些老人?你喜欢他们吗?2、你们平时看见他们,是怎么对待他们的?3、有一只虾,它长的很特别,他也很喜欢帮助老人,那他帮助了谁?请小朋友一起来听听吧!二、听故事1、讲述故事一遍,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的七彩虾是谁?2、再次倾听故事一遍,提问,故事里小青鱼帮助了谁?为什么虾公公会把彩虹当成七彩虾?小青鱼为什么要帮助虾公公?它是怎么帮助虾公公的?你认为,小青鱼这样做好吗?好在哪里?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老人?怎样帮的?三、绘画1、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马路上,小区里会有很多老人,今天我们就一起画一张漂亮的画,送给他们吧!2、教师提示,可以画七彩虾和虾公公的故事。

四、活动延伸带着自己的画,把它送给小区里或者路上,也可以是自己家里的老人。

设计意图:以谈话的形式,引导幼儿对下面的故事感兴趣。

以故事作为引子,帮助幼儿理解孝敬老人的社会行为。

以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七彩虾故事的内容。

用绘画的形式既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又可以作为送给老人的礼物。

活动的延伸,是让幼儿把孝敬老人带入生活。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篇2活动目标:1、知道地球对人类和动植物的重要性。

2、了解地球的灾难及简单的原因。

3、愿意为保护地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准备:1、幼儿在活动前收集过关于地球灾难的故事、图片等资料并初步了解原因。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教案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教案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教案教案标题:学前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和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前儿童积极、合作和尊重他人的社会行为。

3. 培养学前儿童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唤起学生对人际关系的兴趣,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分享与他人相处的经验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什么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为什么人际关系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

探究(15分钟):1. 利用图片、故事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师生关系。

2. 通过问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所需的特定行为和态度。

3. 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常见的社交问题,如分享玩具、等待轮流和尊重他人的观点等,并与他们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20分钟):1. 组织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让他们模拟不同的社交场景,并通过角色扮演来展示积极的社交行为。

2. 观察学生的表现并提供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展示尊重他人的行为。

3. 引导学生制定一份小组规则,以促进友好、合作和尊重的学习环境。

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人际关系和积极社交行为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提供实例以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以促进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更深入理解。

扩展活动:1.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以共同探讨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2. 在日常课程中加入社交技能的练习,如分享、等待轮流和解决冲突。

3. 组织学生参观社区组织,如图书馆或动物收容所,鼓励他们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展示的社交行为和合作能力。

2. 通过问答、小组讨论或书面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理解程度。

3.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技能的例子,并提供积极的反馈。

学前班社会教案

学前班社会教案

学前班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礼貌和社交技能,能够主动与他人沟通。

2. 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和关怀意识。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环境和全球问题的意识,培养他们将来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教学重点1. 社交技能的培养。

2. 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社交技能的培养步骤一:引导学生认识社交技能的重要性- 向学生解释社交技能是与人相处的基本能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通过故事、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因缺乏社交技能而引起的问题。

- 引导学生自己想一些需要和他人互动的场景,分析在这些场景中需要哪些社交技能。

步骤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 组织一些与社交技能相关的小活动,如角色扮演、模拟社交场景等,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运用社交技能。

-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步骤三: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组织合作游戏,让学生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和困难,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 引导学生学会和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意识步骤一:培养学生的关心他人意识- 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引发学生对他人困境的关注和思考。

-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公益机构,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步骤二:引导学生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 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如为孤寡老人写信、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捐款等,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怀意识。

-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并理解和接纳他人的差异。

步骤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垃圾分类等,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环境问题。

- 利用故事、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社交场景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运用社交技能。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教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一、引言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够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旨在为学前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教案。

二、观察与描述观察与描述是培养学前儿童社交技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观察和描述,儿童能够学会倾听、观察他人的表情和身体语言、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针对这一点,可以设计以下活动:1. 表情猜猜乐: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的表情卡片,让儿童观察卡片上的表情,并描述出这些表情所代表的情绪。

2. 动物语言猜猜乐: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动物发出的声音或者让儿童模仿动物的叫声,其他儿童通过声音猜测动物是什么。

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些适用于学前儿童的角色扮演活动:1. 医生护士游戏:教师鼓励儿童扮演医生和护士的角色,通过模拟医院场景,了解医生护士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2. 超市购物游戏: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个小型超市场景,让儿童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体验购物的过程,并学习如何使用金钱。

四、合作与团队精神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下面是一些适合学前儿童的合作活动:1. 拼图合作:将拼图分成若干小块,让不同的学生负责拼图的一部分,通过合作完成整个拼图,培养合作和沟通技能。

2. 搭建积木:提供一些积木让儿童合作搭建,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些有挑战性的构建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情景演练与问题解决情景演练与问题解决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学会通过合理的思考和行动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以下是一些相关活动建议:1. 朋友之间的争执:通过故事情节或者真实的案例让儿童了解争执的成因,并引导他们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呼叫救护车:让儿童模拟紧急情况,学会如何正确拨打紧急电话号码,介绍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流程。

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适应群体生活能力的培养》教案

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适应群体生活能力的培养》教案

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适应群体生活能力的培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小班幼儿能够逐渐了解到社会生活中不同人物的角色,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能逐渐建立起基本的亲社会行为和文明礼仪意识。

2.培养小班幼儿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群体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生命教育意识。

二、教学内容(一)逐步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基本意识1.在幼儿邻里中逐渐提升交际意识,了解基本的礼仪,如:问候、道别、表示谢意等。

2.培养幼儿简单的诚信、守信、讲信用意识和能力,如:约定好的事情要做到才是真正的靠谱。

3.培养幼儿简单的辨别是非的意识和能力,如:摸摸头是表扬,打人是错误的行为。

(二)分组活动培养幼儿良好品质1.分组进行一系列的小游戏和体育活动,如:跑步、跳跃、互换组委、写字等等,促进幼儿的听说读写技巧。

2.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集体活动和外出,如:订购午饭、购物等,让幼儿组成自己的小社团,体验集体生活的魅力。

(三)培养幼儿的环境卫生意识1.教育幼儿重视个人和集体环境的卫生,如:垃圾不乱扔,及时清理宿舍卫生等。

2.教育幼儿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如:学校、餐馆、公共厕所等。

(四)任务完成后对幼儿进行小结1.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评价,如: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是需要加强的。

2.鼓励幼儿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够回馈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重点1.逐步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基本意识。

2.分组活动培养幼儿良好品质。

3.培养幼儿的环境卫生意识。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让幼儿了解到社会生活中不同人物的角色,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

2.如何培养幼儿简单的辨别是非的意识和能力。

3.如何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评价幼儿的表现。

五、教学措施1.安排幼儿亲社会行为课程和实施课外活动。

2.进一步增强幼儿参与和交流的积极性,让幼儿们探索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先进知识和技能,根据幼儿个性化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改进,增强教学实效。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一、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1.1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2)掌握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3)理解社会性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社会性发展的定义;(2)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等。

1.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二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掌握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3)理解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规律。

2.2 教学内容:(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划分;(2)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同伴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

(1)讲授法:讲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主要表现;(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分享彼此的看法。

三、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三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3.1 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2)掌握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3)学会分析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3.2 教学内容:(1)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父母社会化等;(2)学校因素:包括同伴关系、教师教育等;(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社会习俗等。

3.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作用。

四、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四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4.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2)掌握实际操作技巧,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3)学会设计适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方案。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教育活动实例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教育活动实例

评分
实践训练
考核内容
活动过程
活动延伸 总分
表6-1 教儿的想象,调动
和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
和创造性(10分)教学方法恰
当有效,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
、学习特点、文化背景(10分
)能围绕目标设置活动环节,
突出重点、难点,活动有层次
、有递进(10分)设置的提问
4.结束活动 (1)教师请全体幼儿一起进行搬运积木的游戏,感受与同伴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 (2)教师进行小结。
实践训练
(1)教师将学生分为每4~6人一组。根据上述材料中的情况,学生分组讨论如何 制定相应的主题教学活动,并确定活动主题与活动内容。
(2)各组根据讨论出来的活动主题与活动内容,完成一个大班幼儿的活动设计, 并写出教学设计方案。
三、大班活动:合作更容易成功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合作的重要性。 (2)教幼儿懂得与同伴合作更易取得成功的道理。 (3)使幼儿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设置游戏情景:用粉笔画一条宽10米的“河”,岸边 堆放着4堆中型积木。 (2)一个秒表。
三、大班活动:合作更容易成功
活动过程 1.导入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在医院里,如果只有医生工作行吗?还有谁也在医院里工作?医 生、护士和药剂师在医院里是怎样工作的? (2)引导幼儿联想、挖掘和表达与人合作的事例。 2.了解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请幼儿想一想:为什么爸爸妈妈在工作中都要和他人合作?如果不合作,工作还能做好 吗?幼儿园里有需要小朋友合作的事情吗?如果小朋友不合作,会怎样呢?
二、中班活动:交朋友
3.我说你找 玩法:准备两套同样图案的卡片,幼儿两人一组。一人描述手里卡片的内容,另一人快速找 出相应的卡片。两人可以轮换游戏。 4.错在哪里 玩法:教师根据图片讲一段故事,要求幼儿仔细倾听,找出讲述错误的地方。若想提高该游 戏难度,可以不用图片。 5.任务卡 玩法:教师将值日生工作内容画出来,制成任务卡,每天口述两三项任务。幼儿若愿意承担 某项任务,就摘下相应的任务卡,按卡上要求行动。对完成得好的幼儿,教师给予一定奖励。

第四节 学前儿童得社会行为教案

第四节 学前儿童得社会行为教案

第四节学前儿童得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得涵义亲社会行为主要就是指使她人或群体获益得倾向与行为。

从意向与结果得角度来瞧,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共同构成了社会行为得两个方面。

亲社会行为就是一种极其高尚得道德行为,就是个体社会化中较为常见得一种社会行为,也就是个体社会化发展得一个重要指标。

它包括利她行为与助人行为在内得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得行为,就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与维持良好关系得重要基础。

亲社会行为得内容从传统得研究来瞧,主要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谦让等等,还有学者从社会性角度,将亲社会行为得内容概括为:①某些习俗性行为,如微笑、问好、与颜悦色等礼貌行为;②包容行为,如团结她人、邀请她人参加群体活动等关系得纳入行为;③公正性行为,如主持正义、见义勇为、朋友遇到麻烦时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④控制性行为,如控制别人打架、骂人等攻击性或不文明得行为。

从被普遍接受得观点来瞧,儿童就是在2到3岁时才开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得。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亲社会行为得发展就是随着年龄得增长也逐渐增多得,形式也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并且行为得自发性开始提高,识别她人需要帮助线索得能力与移情能力不断增强。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得有关背景(一)亲社会行为得影响因素儿童亲社会行为得发展作为儿童社会化得一个部分,它得发展就如同儿童个体得社会化一样就是贯穿于儿童成长始终得。

可以说,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得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得一个过程,它就是在一定得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发生得。

这些社会与文化环境就构成了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得外部因素,与此同时,儿童亲社会行为得发展也离不开儿童自身得内部因素。

1、内因从儿童自身得角度来瞧,她们得亲社会行为得发展主要受到社会认知能力、自控能力以及气质、个性、自信等方面得影响。

先就社会认知能力来讲, 3-6岁得学前儿童还处于自我中心得阶段,还不能意识到自身以外别人得观点,并且还没有形成对她人外部特征完整且确切得认知。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教育活动实例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教育活动实例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教育活动实例【导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性行为的培养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是一个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群体,他们的社会性行为的养成需要通过教育活动来引导和培养。

本文将通过实例来探讨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教育活动的方法和效果。

【一、合作游戏】合作游戏是培养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一次幼儿园的活动中,老师提出了一个合作游戏的活动——搭积木大赛。

每个小组有两名学生,他们需要一起合作搭建积木塔并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完成。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与他人共同努力。

【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培养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在一次幼儿园的角色扮演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扮演家庭成员,通过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引导孩子们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和分享。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培养了自己的社会性行为,还体验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和支持。

【三、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幼儿园,老师会设计一些情感教育的活动,例如情感表达绘画、情感故事分享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学会表达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培养与他人的情感连接,增强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和同理心。

【四、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一个幼儿园中,老师安排了一个团队建设的活动——拼图挑战。

每个小组有多个学生,他们需要共同合作完成一幅拼图。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学会了分工合作、互相协助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完成挑战,这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性行为。

【五、规则游戏】规则游戏是培养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一种常见方法。

在一次幼儿园的规则游戏中,老师引导孩子们玩“捉迷藏”的游戏。

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们学会了遵守游戏规则、尊重他人、互相合作等社会性行为。

这种游戏既能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结语】通过上述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学前儿童社会实践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实践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实践教案引言:学前儿童的社会实践是培养孩子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教案将介绍一种针对学前儿童的社会实践教学方案,以帮助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参与社会实践。

一、目标设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前儿童:1.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习实践中的基本技能,如用勺子搅拌、用刀叉吃饭等。

2. 培养观察分析能力:观察周围环境,分析其中的事物和现象,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与他人交往、合作和分享的技巧,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二、活动内容:1. 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活动:(1)制作果蔬沙拉:引导孩子们用竹签将水果、蔬菜串起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

(2)蘸墨作画:提供不同形状的印章和墨水,让孩子们用印章蘸取墨水并在纸上留下印记,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2. 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活动:(1)排队游戏: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按照规定的顺序排队,并观察队伍中的不同特点,如身高、穿着等。

引导孩子们分析队伍的组成和规律。

(2)动物观察:带领孩子们到附近的动物园等地方,观察不同动物的特点、行为以及生活环境,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和分类。

3. 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活动:(1)小组合作游戏: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游戏,如搭建积木、拼图等,促进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角色扮演:组织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扮演不同社会角色,如医生、老师、警察等,通过模拟社会交往情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准备工作:(1)确定活动内容和目标。

(2)准备所需材料,并保证安全性。

(3)制定活动流程和时间安排。

2. 活动实施:(1)在活动开始前,向学生解释活动的目的和规则,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2)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3)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初学者教师的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

初学者教师的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

初学者教师的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在学前教育领域中,社会领域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对于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初学者教师在教授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孩子们在学习和社交活动中取得进步。

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和教案,帮助初学者教师更好地教授学前儿童社会领域。

一、教育背景在编写教案之前,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这包括学生人数、学生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以及其他个人信息。

在了解这些信息后,教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取得进步。

二、教学目标在确定教育背景后,教师需要设定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过程具有明确性和可实施性。

对于学前儿童的社会领域,目标通常包括:发展人际交往技能、提高情感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等等。

这些目标是初学者教师编写教案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在确定目标后,初学者教师需要考虑教学策略。

教育策略应该切合学前儿童的思维和认知水平,并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下面列出几种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初学者教师在教学社会领域时更加顺利。

1.集体讨论:在集体讨论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通过针对学前儿童的讨论话题,在学生中建立课堂社区。

2.角色扮演:学前儿童通常热爱进行角色扮演,这种策略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人际交往技能,激发学生关于社会角色的理解。

3.游戏化活动:通过游戏化活动,学生们可以很好地参与到课堂项目中,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结识新朋友,加深自己课程之外的交流和参与。

4.写作:写作可以帮助学生表达情感和观点,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具体实施1.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从实践角度出发,让孩子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促进孩子们发展对他人的情感认知和关注。

2.多样性教育:针对不同背景的儿童,展示它们的文化多样性并尊重和欢迎不同文化背景,同时传达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成长和享受的信息。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优秀7篇]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优秀7篇]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优秀7篇]一、《我的小快递员》一、教育目标:1.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社交行为规范,以及相互合作和共同分享的意识。

2.教育幼儿如何接受他人的帮助,提高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二、教育内容:在社会领域中,幼儿学会自己的身份,接受他人的帮助和帮助别人,发挥相互协作的能力。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1.在幼儿园中创设一个小快递站,鼓励幼儿模拟快递员的角色,将邮件和信息送到指定的地点。

2.引导幼儿们对小快递员的工作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而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职业的多样性。

3.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幼儿们分享自己作为快递员所面临过的困难,并且提出相互帮助的思路。

4.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小快递员游戏,这种游戏可以培养幼儿们互助、协和及分工合作的意识和技能。

5.在游戏结束时,幼儿教师可以拿出小奖品或者勋章,为幼儿们的努力工作进行表扬,增强其自信心。

三、板书设计:《我的小快递员》1.环节介绍2.观察小快递员3.小组交流4.小快递员游戏5.结合授课目标的小结二、《我的班级新朋友》一、教育目标:增进幼童间的社交能力与彼此的友谊,发扬互敬互谅的行为规则,增强社交能力与社交意识。

二、教育内容:1.配合班级上的新同学幼儿园的生活中,新朋友和老朋友的配对活动是很常见的,幼儿们应该掌握与新朋友交往的技巧。

在这里,教师可以提示幼儿:做一个主动的孩子去与新同学交流,向他们打招呼,并向他们介绍自己。

2、探讨朋友的价值在渐渐出现竞争心理的幼儿生活中,反思关注共同点而不是分歧,重视朋友比自己擅长的东西,接受他们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3、跨文化交流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

幼儿应该学会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新朋友,并体验到同伴间多元化的交流。

4、身体语言的意思许多幼儿在和同伴交往中遇到了诸如沟通和沟通的困难,教育幼儿掌握分享和沟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5、社交规则幼儿学会如何面对相互间的差异,发扬互敬互谅的行为规则,增强社交能力与社交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使他人或群体获益的倾向与行为。

从意向与结果的角度来看,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共同构成了社会行为的两个方面。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极其高尚的道德行为,是个体社会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亲社会行为的内容从传统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谦让等等,还有学者从社会性角度,将亲社会行为的内容概括为:①某些习俗性行为,如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②包容行为,如团结他人、邀请他人参加群体活动等关系的纳入行为;③公正性行为,如主持正义、见义勇为、朋友遇到麻烦时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④控制性行为,如控制别人打架、骂人等攻击性或不文明的行为。

从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来看,儿童是在2到3岁时才开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增多的,形式也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并且行为的自发性开始提高,识别他人需要帮助线索的能力和移情能力不断增强。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有关背景(一)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就如同儿童个体的社会化一样是贯穿于儿童成长始终的。

可以说,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的一个过程,它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发生的。

这些社会与文化环境就构成了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外部因素,与此同时,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内部因素。

1、内因从儿童自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主要受到社会认知能力、自控能力以及气质、个性、自信等方面的影响。

先就社会认知能力来讲,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还不能意识到自身以外别人的观点,并且还没有形成对他人外部特征完整且确切的认知。

不过,这一时期幼儿的移情能力(指儿童能够认识别人的情感,并且产程相同的情绪反应,体验别人的情感的能力,包括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还是有初步的发展的。

有研究表明,移情的产生和发展早在个体的婴幼儿阶段就已有表现:8—12个月的婴儿就已具有同情行为、利他行为和分享行为;14个月的婴儿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使其兄妹提供注意、同情、关心、分享和帮助;1岁后,婴儿开始安慰他人,并且助人行为发生的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而这一时期儿童对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则是开始从对道德规则的认知加深到对习俗规则的认知,并开始有了初步的对社会责任感规则以及互酬规则的认知。

其次,从儿童的自控能力来看,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主要包括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对认知活动的控制以及对情绪情感的控制。

从有关的研究可以看出,处在学龄前的儿童他们的控制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但3-5岁的幼儿其自我控制能力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到了3-4岁这一方面的表现则更加明显。

在这一时期,从生理的影响角度来看,女孩的自我控制能力要高于男孩。

2、外因从外部环境来看,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就更多了,如,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等等。

(1)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最根本的环境。

在这其中,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对儿童社会行为的态度、要求和行为,还有家庭的情感氛围等等,这些虽是生活的细节,但是都会被儿童看到和感受到,对儿童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过事实上,因为这些因素往往是生活的细节,因而很容易被家长忽视。

比如在言行方面,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本身对某件事情前后态度的不一致;二是,父母双方对儿童某一行为态度的不一致。

但总的来说,这些言行上的不一致都会使儿童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矛盾的心理认识。

另外,在对待儿童社会行为的上,如果家长对于儿童错误的攻击性行为总是一种忽视或纵容的态度,则容易助长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增长;但家长如果有对儿童进行亲社会行为的要求,则更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还有就是,融洽和谐的家庭情感氛围也是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

(2)幼儿园环境幼儿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

在这一环境里,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教师以及同伴。

在幼儿园,教师在儿童的心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教师的言行同样对儿童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教师言行的一致性,以及教师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反应态度以及处理方式等等,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幼儿园中,同伴是与儿童交往最密切的。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同伴为儿童提供了认知、体验他人情感和感受的机会。

同时,同伴也会成为他们观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3)社区环境社区,在现代的学前教育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以往的社区多是具有院落文化的单位庭院,有着各自的文化氛围,在院落中,儿童所接触到的不只是同龄的伙伴,同时还会有大一些的哥哥姐姐。

在这样的群体中交往以及游戏,同样也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带来了体验和(4)社会环境从社会环境来看对于儿童的影响最大的还是大众传播媒介,它是社会传递文化和渗透道德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以及现代互联网等都是现代儿童获取外界信息以及开阔视野的主要渠道,因而对儿童的社会性行为的性质和具体形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其所传播的信息的性质,积极向上的信息则是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而带有暴力内容的信息反而会助长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增长。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现状关于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促进亲,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的能力,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的训练方法。

置于困境中,处在矛盾中,让他们反复地进行练习,从而形成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谦让等各种利他行为。

而这种情境,不包含一切假设情境下的模拟行为练习,应是真实的情境。

到强化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一个研究表明,精神奖励尤其在巩固儿童谦让行为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则是将幼儿置于假定的情境种,让他们体验和理解亲社会行为。

,也是强化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好方法。

附:三、有效的教育措施(一)亲社会行为教育应遵循的原则1、目标分层原则:因为不同年龄,不同个体的儿童,对他人的需要,困难的认识,情感的体验有不同的水平,亲社会行为动机水准也有高有低,因此在实施亲社会行为教育时,其具体目标应在总目标下,分层设立子目标。

而子目标的确立应根据儿童现有的水平提出相对高一级的要求。

2、实践性原则: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教育训练,应该贯彻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在他们的学习中,游戏中,劳动中,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3、一致性原则: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应该一致,尤其是家庭教育。

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亲社会教育的同时,不可忽略家长工作。

幼儿园中工作的一切成人言教和身教要一致,要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幼儿。

(二)具体的教育措施从当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现状来看,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于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方法提出了很多,但是这些训练方法应更多地与实际的教学相融合,以更好地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发挥其作用。

我认为这些方法应融合到以下这些具体的教育教学措施之中:1、游戏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首先,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活动。

其次,游戏也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是儿童自然发生的一种学习。

儿童在游戏中不仅能获得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经验,而且还能获得社会性的经验。

儿童在游戏中能充分地体验到生命的乐趣、自我存在的价值、社会互动以及规则的意义,这些对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与发展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

首先,游戏是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重要途径;其次,游戏为幼儿的同伴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机会。

幼儿需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这也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移情训练,在与伙伴的争论、协商、合作中学会移情。

在游戏的自然状态中,也会为幼儿自然地生成一些矛盾情境,这时候重要的在于教师的引导。

同时,游戏也能够为幼儿提供所需的模拟情境,以促进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儿童文学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这里的儿童文学主要指童话故事、儿歌等等适合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在幼儿生活中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

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来说,儿童文学是一种很好的教育途径,因为在儿童文学中往往会有许多亲社会的被幼儿所喜欢的角色形象,这些形象本身就是幼儿心中的榜样。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给幼儿讲故事来提供给幼儿一些榜样示范,并且也会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3、将对亲社会行为的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幼儿园对于幼儿的教育本身就是日常性的,包括生活技能以及知识技能两方面。

将对亲社会行为的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其实也是将对亲社会行为的教育融入到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去。

使幼儿在平时与同伴的相处中学会体谅他人,在与同伴的争执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减少负面方式的影响。

同时,对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也可以融入到主题活动之中――即,专门的教育活动,以便幼儿对亲社会行为有更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另外,教师应及时关注和了解到每个孩子的情绪状况。

对于孩子的行为及时给予评价,对亲社会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强化其亲社会行为。

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它与亲社会相反,无论是破坏玩具还是少年帮派之间的打架斗殴豆薯于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只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的攻击性行为,以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侵犯行为,如嘲笑、殴打等。

另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性行为,指为了实现某一种目标而以攻击性行为作为手段,如为了从其他小朋友手重获得一个可爱的玩具。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侵犯”别人的侵向。

如孩子打架,对他人的身体进行大、推、咬、踢、吐口水,用其他物品上伤害别人。

从别的孩子那里抢夺物品,骂人等。

在互相“侵犯”的过程中,往往回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还会对自己、家庭、社会造成危害。

孩子的种种“侵犯”行为使父母、老师感到不安,所以一定要严加防范,设法控制,不要使之日久成习,泛滥成灾。

[镜头一]:玩娃娃家的时候,假扮妈妈的西西总是一刻不停地抱着娃娃不放。

这时,假扮阿姨的小鱼也想和西西一起照顾娃娃,也想抱抱娃娃,可西西却十分粗暴的一把夺过娃娃,还推了小鱼一把。

[镜头二]:一次,一个小女孩穿了一双粉红色的鞋子,格外漂亮。

边上的小朋友见到自己的鞋子不如别人好看,便盯着去踩她的鞋子,还扬言要把她的鞋子踩得黑黑的。

类似这样的侵犯行为还很多,那么造成这一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先来分析一下这几个案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