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第三章-第四节-社会行为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振宇社会行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3-6岁)心理发展与行为的学科,它关注学前儿童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和发展。

其中,社会行为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发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是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与他人互动、合作、分享、交流、关心他人、遵循规则等。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是其个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受到先天因素、家庭教育和社会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性:学前儿童开始对他人产生认知,并希望与他人一起游戏、交流和合作。

2.倾向性:学前儿童对他人感到好奇,善于模仿和学习别人的行为。

3.发展性: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所不同,会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次,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研究显示,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经历了从单向行为到双向互动行为的转变。

在3-4岁阶段,儿童主要以单纯的互动为主,比如与其他儿童并排玩耍、互相模仿行为。

在5-6岁阶段,儿童开始具备合作和分享的能力,能够通过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最后,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环境是学前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庭的养育方式、亲子关系质量、家庭氛围等都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表现。

其次,同伴关系也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产生影响。

学前儿童会通过与同伴的互动来学习社会行为的规范和技巧。

最后,学前儿童自身的认知和情绪发展也会影响其社会行为的表现。

自我控制、关注他人等认知和情绪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前儿童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

总之,学前儿童社会行为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认识和研究有助于了解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过程,为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王振宇)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王振宇)

重庆市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草稿)课程名称:幼儿心理学课程类别:必修课制定时间:2011年3月30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处制《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08年制定)一、课程类型:必修课二、先修课程:无三、学时:68学时四、课程概述:《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适当介绍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幼儿心理的面貌,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

五、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任务和理论,为幼儿教育、幼儿保健等工作提供心理学根据。

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六、教学方式:采取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

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体系,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构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提高认知能力。

课程中所涉及的实验心理学内容,采用课堂角色扮演、现场实验、观看心理实验教学片等教学方式,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实验见习实习: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专业见习,多接触幼儿,熟悉幼儿,观察记录幼儿心理现象,使幼儿心理发展理论和幼儿生活实践以及学前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八、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的实质;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及对象;了解脑、客观现实和心理现象有什么关系、科学的儿童观。

教学重难点:心理的实质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概述一、什么是心理二、什么是幼儿心理学第二节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方法一、实证研究法二、理论研究法第三节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一、认识教育对象,形成科学儿童观二、探索婴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第二章幼儿的认知发展教学要求: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功用,幼儿期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特点,幼儿教育中发展幼儿感知觉应该注意的事项;记忆的概念、种类,记忆的过程,幼儿期记忆发展的特点;思维的基本特征,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第三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与情感就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分为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

2.情绪与情感与认知一样,都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同的就是,认知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情感反应的就是客观事物与个人时间关系的体验。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与调节,另一方面,情感就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就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就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发生的比较早,情感发生的比较晚。

(2)情绪具有情境性与暂时性的特点,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情感具有稳定性与深刻性,就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

(3)情绪具有外显性,情感剧有内隐性。

5.情绪情感的作用:(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与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情感就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表情: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6.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幼儿的情绪,提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理论。

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怒、怕、爱;另一派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出生后的情绪与情感就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了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

(P108)7.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笑就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的表现,而哭与恐惧则就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8.啼哭就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

啼哭的模式:饥饿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与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9.笑就是婴儿与成人沟通与交往的基本手段。

两周以内的新生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微笑。

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10、恐惧就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

11、焦虑就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飘忽不定的心神不定。

儿童的焦虑主要体现在陌生人焦虑与分离焦虑(鲍尔毕分离焦虑三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5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专业基础课,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

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学前期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为设计和开展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学前期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为设计和开展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三、教学时数分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四、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概念及学前儿童观2.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任务。

3.了解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前儿童概念难点:学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节学前儿童概念与学前儿童观1.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2.学前儿童发展观的变迁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体系1.三个基本关系的问题2.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宽泛的研究方法2.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2.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重点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重点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重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儿童发展理论(王振宇主编)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2.发展与结构变化的关系:①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应发生在个体内部。

②发展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则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

3.发展理论发展理论的三大任务: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

对心理过程的描述,来源于观察和实验。

观察与实验的资料,是构成发展理论的基础。

格塞尔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

应该研究心理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

只有充分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地把握心理的实质。

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发展理论必须说明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原则,阐述变化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揭示调整发展速率的变量。

发展理论的这三项任务并不是孤立的。

一个具体的发展理论总是在这三项任务中迂回前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发展理论的作用发展理论具有组织信息和指导研究的作用。

5.发展理论的主题①心理的实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

在心理学中,关于心理的实质的分歧集中在把人当作机械,还是当作有机体以及把人当作是单独的个体还是当作社会的一员两点上。

②量变与质变量变涉及变化的熟练频率或程度,质变典型地包含结构或组织的变化。

发展理论更重视质的变化,也就是结构的变化。

阶段式质变。

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④理论自身的建设发展理论所关注的主题,实际上也是心理科学面临的主题。

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时最核心的任务是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辨别良莠、识别真假的能力。

第二章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1.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的基本观点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课件

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课件

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2024年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第二版教材的第三章“幼儿认知发展”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幼儿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的阶段、以及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认知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板书用笔、卡片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认知发展的实例,引起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阶段,以及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幼儿认知发展中的问题。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典型案例,解释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问题。

5.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2. 内容:幼儿认知特点认知发展的阶段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让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幼儿认知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幼儿,分析其认知发展状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确保案例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6课时理论环节学时数:36课时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先修课程:学前卫生学开课单位: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是为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理论课程(如学前教育学等)和有关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奠定理论和知识基础的课程。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有浓厚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能够运用有关的理论来解释学前儿童的心理现象,初步学会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三、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3.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1.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1.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3.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4.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1.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3.学前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痛觉的发展4.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5.幼儿观察的发展6.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1.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3.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4.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1.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3.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4.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4.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5.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6.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7.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8.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9.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2.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3. 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4. 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5. 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6. 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7. 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8. 幼儿口语的培养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1.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3.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4. 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5.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6. 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第十章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1.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2. 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 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4. 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5. 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6.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1.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开始2.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3.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4.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5.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3.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4.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2.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3.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4.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5.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6.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7.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第十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4.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以及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5. 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四、学时安排五、考核(一)主要考核内容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3.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4.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5.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6.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7.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8.幼儿视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的发展9.幼儿观察的发展10.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1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12.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3.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14.想象概念及种类15.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16.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17.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18.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19.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20.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21.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2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23.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24.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25.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26.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27.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28.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29.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30. 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31. 幼儿口语的培养32.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3. 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34.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35.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36.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37. 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38. 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39.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40.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41.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42.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43.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44.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45.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46.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47.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8.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9.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50.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5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52.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5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54. 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二)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考核。

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

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2.心理过程3.认知过程4.情感过程5.意志过程二、填空1.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的现象,但也是、、的现象。

2.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

3.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和两大类。

5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和三类。

6.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属于的过程。

7.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是过程。

8. 是人在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9.个体的遗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活动特点等相互作用,最终整合成一个人总的,心理学称为。

三、选择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B.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C.认知和个性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2.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性1.心理学是了解你在想什么的科学。

()2.人人都有心理,因此,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3.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4.心理学是从华生开始独立的。

()5.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6.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7.在认知活动中情感具有调控作用。

()8.心理活动表现在人们的物质活动中。

()9.幼儿心理学就是发展心理学。

()五、简答在心理过程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二节心理的基本特性一、填空1.人脑是的器官,心理是的机能。

2.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脑的越来越复杂,而越来越完善。

3.脑的进化过程不是强拆重建,而是不断、、和的过程。

4.神经信息传导的时速是公里,也就是每秒米。

5.大脑的主要机能是、、、和发布各种信息。

6.大脑分为四个机能区,其中枕叶与有关,颞叶与有关,顶叶与有关,额叶与有关。

7.大脑皮层上绝大部分部位不承担具体感觉和运动机能,集中用于处理,如。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硕—考试大纲--教育学院-学前教育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硕—考试大纲--教育学院-学前教育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考试大纲
学院代码:002
学院名称:教育学院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学前教育(045118)
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学前教育学(906)
参考书目:
《学前教育学》(第三版),黄人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具体分值会根据情况适度调整)
学前教育学 150分
四、考查内容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及发展
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学前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学前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教育目的和学前教育目标
第二节学前儿童体育
第三节学前儿童智育
第四节学前儿童德育
第五节学前儿童美育
第五章0~3岁儿童的教育
第一节 0~3岁儿童教育的意义、任务
1。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精心整理第三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2.情绪和情感与认知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同的成的作用。

6.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幼儿的情绪,提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理论。

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怒、怕、爱;另一派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出生后的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了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

(P108)7.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的表现,而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8.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

啼哭的模式:饥饿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

1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主要动因,3—4岁的幼儿的情绪动因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转变。

在幼儿园中大班的儿童中,社会性需要越来越大。

14.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面部表情的能力;而是运用面部表情的能力。

15.儿童情绪情感的丰富化表现为幼儿的情绪和情感与各种心理过程都发生紧密联系,及心理体验全面生效。

16.儿童情绪情感的丰富化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

根据与认知过程的联系,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水平:(1)的目的,有利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特征性调控(为了调控一种情绪,激发和调动另一个活动)。

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任然是不稳定的、易变化的。

20.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21.随着言语和表征能力的发展,2岁的儿童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1)建构性策略(利用建设性的建议);(2)回避策略(回避冲突,寻找新的活动);(3)破坏策略(情绪调控失败)。

22.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以及利益的冲突,人们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第三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2.情绪和情感与认知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同的是,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情感反应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人时间关系的体验。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发生的比较早,情感发生的比较晚。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

(3)情绪具有外显性,情感剧有内隐性。

5.情绪情感的作用:(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表情: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6.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幼儿的情绪,提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理论。

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怒、怕、爱;另一派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出生后的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了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

(P108)7.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的表现,而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8.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

啼哭的模式:饥饿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9.笑是婴儿与成人沟通和交往的基本手段。

两周以内的新生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微笑。

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10.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

11.焦虑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飘忽不定的心神不定。

儿童的焦虑主要体现在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鲍尔毕分离焦虑三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3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PPT课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3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PPT课件

PPT模板下载: 节日PPT模板: PPT背景图片: 优秀PPT下载: Word教程: 资料下载:
范文下载:
教案下载:
字体下载:
行业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图表下载: PPT教程: Excel教程: PPT课件下载: 试卷下载:
身高增长规律
关键 年龄
实际长度
出生
50cm
3月
61~63cm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PPT模板下载: 节日PPT模板: PPT背景图片: 优秀PPT下载: Word教程: 资料下载:
范文下载:
教案下载:
字体下载:
行业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图表下载: PPT教程: Excel教程: PPT课件下载: 试卷下载:
教 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规律、神经系统及动作的发 展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4—5个月
9个月
一些自主够物技能发展中里程碑式的动作
PPT模板下载: 节日PPT模板: PPT背景图片: 优秀PPT下载: Word教程: 资料下载:
范文下载:
教案下载:
字体下载:
行业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图表下载: PPT教程: Excel教程: PPT课件下载: 试卷下载:
(四)心理的发展
无条件 反射
条件 反射
02 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 着儿童心理的发生
PPT模板下载: 节日PPT模板: PPT背景图片: 优秀PPT下载: Word教程: 资料下载:
范文下载:
教案下载:
字体下载:
行业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图表下载: PPT教程: Excel教程: PPT课件下载: 试卷下载: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第三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2.情绪和情感与认知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同的是,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情感反应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人时间关系的体验。

3.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发生的比较早,情感发生的比较晚。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

(3)情绪具有外显性,情感剧有内隐性。

5.情绪情感的作用:(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表情: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6.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幼儿的情绪,提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理论。

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怒、怕、爱;另一派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出生后的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了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

(P108)7.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的表现,而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8.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

啼哭的模式:饥饿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9.笑是婴儿与成人沟通和交往的基本手段。

两周以内的新生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微笑。

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10.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

11.焦虑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飘忽不定的心神不定。

儿童的焦虑主要体现在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鲍尔毕分离焦虑三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

山东省学前教育春季高考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练习题答案

山东省学前教育春季高考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练习题答案

2015-11-2,百度文库,做题,自己做,习题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2.心理过程:一个人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接受环境的刺激,在大脑中产生一个反映现实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心理过程。

3.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其中核心是思维。

4.情感过程: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5.意志过程:人在活动过程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二、填空1.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最普遍、最熟悉、最真切的现象,但也是最复杂、最深奥、最难以捉摸的现象。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5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类。

6.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属于认知的过程。

7.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是情感过程。

8. 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9.个体的遗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活动特点等相互作用,最终整合成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心理学称为个性。

三、选择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B.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C.认知和个性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2.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

A.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C.心理现象D.个性倾向性四、判断1.心理学是了解你在想什么的科学。

(N )2.人人都有心理,因此,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N )3.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N )4.心理学是从华生开始独立的。

(N )5.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N )6.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Y )7.在认知活动中情感具有调控作用。

《学前儿童心理学》电大课件第4章--社会化

《学前儿童心理学》电大课件第4章--社会化

• 语言孤立地学不过是一堆符号而已,就符 号记符号,太无趣了所以太难了。
• 语言与生活与人联系在一起学,就变得非 常生动非常形象非常活灵活现多彩多姿。
• 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 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 (参见P99-100)
• 1、语音的发展
• 学前期是儿童学习语音的最佳时期。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P98-106)
• 1、前语言的交流 • 2、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 • 3、学前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 • 4、语言获得理论 •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人,是属于
一种特定的文化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 儿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 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群体的各 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 3、语法结构的发展 • 主要表现出如下趋势: • ①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 ②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 ③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 • ④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知识,包括语素、词 语、短语、句子、句群等五个方面。
• ▲语法结构是指主谓宾结构 (主谓宾定状 补表等 )。
• ▲语素是汉语中最小的语义单位,也是汉 语的一级语言单位。
• ▲主语是一个句子中所要表达,描述的人或 物,是句子叙述的主体。可由名词、代词、 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 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
• ▲谓语是用来说明主语做了什么动作或处 在什么状态。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 放在主语的后面。
• ▲宾语是动作的对象或承受者,常位于及 物动词或介词后面。宾语可由名词、代词、 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 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 触摸(专业性皮肤接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 缩短双方之间的距离,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2(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2(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郝君和凯文对教师制定的规则反应不相同,按照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会的观点,如何解释和描述这种差异呢?幼儿的道德发展有哪些水平呢?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具体又有什么表现呢?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解决这些问题,并从中获得关于幼儿道德发展的科学认识。
通过对故事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课程——幼儿的道德行为与发展。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科尔伯格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用自己编创的道德两难故事来测量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典型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包括具体的两个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所做的许多实验研究发现,该阶段理论与儿童道德判断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只有少数成人达到阶段五,达到阶段六的更是少见。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都是按顺序经过这几个阶段的,不能超越,只能循序渐进。
关于儿童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
对偶故事: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妈妈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房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子内有15只杯子。结果约翰打开门,撞倒了椅子,打碎了15只杯子。
第4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
这一阶段青少年开始强调服从法律,注重维护社会秩序。
三级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
第5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
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前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如法律不符合要求,可以通过民主程序协商改变。
第6阶段:普遍的原则
这一阶段个体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王振宇主编)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王振宇主编)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王振宇主编)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第一节幼儿语言的发展概念:1、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主要涉及到语言的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2、语用能力: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3、自我中心语言: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4、符号: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是约定俗成的。

5、积极词汇:凡是儿童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6、消极词汇:凡是幼儿虽然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7、前语言时期: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称为前语言阶段。

一、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一)语音的发展特点:1.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普遍经历了相同的五个阶段。

阶段一:反射性发生期(0—4月)。

阶段二:牙牙语期(5—9月)。

阶段三:词和句子模式的萌芽期(10—12月)。

阶段四:学说话期(1—1.5岁)。

阶段五:积极的语言发展阶段(1.5—6岁)。

2. 婴幼儿发音过程中已发出“音节”为主,逐渐发出“清晰的单音”第一阶段:(0-4个月)单音节阶段第二阶段:(4-10个月)多音节阶段第三阶段:(11-13个月)学话萌芽阶段3. 4岁的婴幼儿语音发展有扩展趋势,此后有收缩的趋势。

4. 两岁的婴幼儿建立了词的语音表象,辨音能力先于发音能力。

(二)婴幼儿词汇和语法发展的特点:1.词汇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词类范围逐渐广大(2)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2.婴幼儿语法的发展(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聚到复合句(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二、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一般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合适的表达方式幼儿可以根据所处的情景以及听着的特点决定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幼儿的社会化 王振宇

幼儿的社会化 王振宇

● 学 前 期 ( 尤 其 是 2-4 岁)是人的一生中语音 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语 音教育非常重要。 ● 教师的语音质量对幼儿 的影响极为重要。
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谁能分得清,请来试一试。
八百标兵奔北坡, 炮兵并排北边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 标兵怕碰炮兵炮。 三月三,小三去登山。上山又下山,下山又上山。 登了三次山,跑了三里三 。出了一身汗,湿了三件衫。 小三山上大声喊:“离天只有三尺三!”
分享
自 信
移情
五、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成人的鼓励
行为特征 家庭
幼儿园
个体特点
认知能力 身体吸引力Fra bibliotek父母鼓励对儿童的影响 通过创造机会、有效指导、积极 交流 →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 技能
师幼交往对儿童的影响 •增强儿童安全感、自信心以及探索精神 •促进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影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高低 •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及社会性的发展
认知
个性
情感
3.成为儿童积极 情感的重要后盾
社会化
2. 有助于同伴之间的相 互社会化
1.有利于儿童学习社 交技能和策略
社交
【实验1】同伴活动对幼儿心情的作用 (Foot,1977)
● 实验者让成对的儿童一起看幽默动画片, 其中一种条件是两个儿童认识,另一种条 件是两个儿童不认识。观察两种条件下儿 童的行为表现。 ● 结果发现,认识的儿童比不认识的儿童在 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快乐,认 识的儿童大笑、微笑、交谈、相互注视的 次数要明显多于不认识的儿童。说明有同 伴相伴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性反应, 更加快乐。
(三)语法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观点,儿童认识到惩罚应该以互惠性为基础或与过失有 合理的联系。而且,惩罚应该以公平、均衡的方式对有过 失的每个人实施,以保证相同的公平性。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使用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海因茨偷药》提出了著 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水平一:前习俗道德水平。大约在学前期至小学低、中年级。
度、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一行为的评价会影响他是否惩罚女儿。”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了研究。他采用了 开放式的临床访谈,对5~13岁之间的儿童在打 弹子游戏中对于规则的理解提出问题。另外, 他给出几个成对的故事《哪个更坏?》,在故 事中,人物的行为意图与行为后果是冲突的, 以获得儿童的道德判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孩子能站在两人之外想象,站在 霍丽认为救小猫很重要。她也知道父亲不准她爬
第三者(旁观者)的角度上考虑 树。但她知道如果能向父亲说明爬树的原因,父
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亲就不会惩罚她。”这说明能跳出霍丽和父亲的
圈子,同时从两个角度考虑问题。
当问及霍丽会不会受罚时,回答是:“对动物的
认识到旁观者的看法会受社会角 人道主义原则会决定霍丽的行为。父亲对女儿这
第二,自律性道德(大约10岁以后) 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可逆
性的出现,与同龄人的交流愈加频繁,这就促使孩子的道 德判断过渡到了自律性道德阶段,也就是按自身内在的标 准进行道德判断。
首先,同龄人之间意见不一致是有促进作用的; 其次,当一个儿童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到同龄人的活 动中时,他们学会了以相互受益的方式解决冲突。 最后,当儿童获得了互惠性以后,产生了有关惩罚的
道德是受外部控制的,儿童接受权威人物的规则,并且通过行为的 结果来判断行为。此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以服从与惩罚为取向。儿童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订的,必 须无条件地服从。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行为的好坏 也是依行为所得的结果来评定。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 行为就是坏的。如一些儿童认为海因兹偷药是坏的,原因是“偷药会 受到惩罚”。 阶段二:以工具性目的为取向。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 定不变的东西。他们已经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是多方面的,如海因兹 可以认为他偷药是对的,而药商可以认为那是错的。同时,他们还 认为,一个人最终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快乐作出决定。
法,但两者常常有混淆。
小猫,父亲也会因此而高兴,他也喜欢小猫。
1级:社会信息角度
4~9岁
当问及霍丽父亲知道她爬树会怎么想时,孩子说: 孩子认为不同观念是有可能的, “如果他不知道是为了小猫,他会生气。但如果 因为人们接受不同的社会信息。 告诉他是为了救小猫,他会改变主意。”
2级:自我反省角度 3级:第三者角度 4级:社会角度
塞尔曼研究了换位思考的五个等级模式。他让从学龄前到青春期的儿童对 一些两难社会问题作出回答,这些回答对同一事件提供了不同的信息。《两难故事》 表8-1 塞尔曼换位思考的五个等级
等级
大约年龄段
描述
对霍丽两难处境的反应
0级:无显著特征
3~6岁
孩子认为自己和别人有不同的想 孩子认为霍丽不想让小猫受伤害,因此她会去救
水平二:习俗道德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儿童继续把遵守社会规则当成是重要的,他们认为积极地维持现 在的社会制度对于确保乐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来说是很重要 的。此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三:以“好孩子”为取向,或者人际合作的道德观。个体希望 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保持相互的尊重、信任。 好的行为就是能使别人高兴,受到别人赞扬的行为。如儿童认为 海因兹是因为“爱他的妻子”才去偷药的,所以是好的。 阶段四:以维持社会秩序为取向。儿童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承担社 会的义务和职责。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的职责,尊重权威, 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否则就会感到内疚。儿童一方面认为海因 兹应该去偷,因为他爱妻子,同时他们认为维护法律的尊严是十 分重要的,不可以违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他律性道德(大约5~10岁)。 “他律”指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这个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做 由权威人士传下来的(神、父母和教师),是不可改变的,需要严格遵守。 如,儿童认为打牌子游戏的规则是不能改变的,他们这样解释,“你不能用其 他的方式玩”。 皮亚杰认为以下因素限制了儿童的道德理解。 (1)成人的权利。这种权利认为儿童应该顺应,并且它会促进对规则以及实 施规则的人的无可怀疑的尊敬。 (2)认知的不成熟。尤其是自我中心主义,因为儿童认为所有的人都以相同 的方式看待规则。 (3)现实主义的道德判断。儿童把规则看做现实的外部特点,而不是能被随 意修改的合作原则。
7~12岁 10~15岁 14岁到成年
当问及霍丽是否会因此而受惩罚时,孩子说: 孩子能“踏着别人的脚印“寻思
“不会,因为父亲会理解她爬树的原因。”这说 别人的想法、感情和行为。他们
明霍丽的想法受父亲的影响,也认为父亲会站在 也认为别人能这么做。
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当问及霍丽该不该受罚时,孩子说:“不,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