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讲义
第六章 1.第1.2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小明的烦恼
我爸爸做生意,家里很有钱。我同桌家庭困难,
我十分想帮助他,可他从来不领情。就拿上次来说吧:
我见他橡皮快用完了,想送他一块,我说:“瞧你那
穷酸样儿,橡皮这么小了还用,新的---拿去吧。”他
不但扔回了橡皮,还送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白眼儿。我
这招谁热谁了呀?!
前天放学路上,几个初三生拦住小鹏要钱,我大
活动准备:
1.每位幼片各2份。
2.录像片段
(1)在拼红心游戏叶,一幼儿站在旁边不敢和问伴交往, 没有找到朋友。
(2)—幼儿用蛮横无理的态度占和别人拼人红心做朋友, 没有成功
3.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一些有关幼儿商量、协作方面 的游戏活动。
。 自己撞倒
如果是您的话,您是扶还是不扶? 为什么?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概述
(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根据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可以将个体的
社会性行为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
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 的行为。 反社会行为: 指违法或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在学前儿童中最具有 代表性、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
1.学前儿童安同情心的发展 学前儿童普遍具有同情心 由同情引发的关心和安慰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增加
2.学前儿童同情心的教育 (1)对各种事物的经验
饲养小动物 种植花草树木
(2)丰富的想象
案例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礼貌用语和商量的口吻与同伴交 往。 2.能在不同的情境下用适当的方式说服别人。 3.在交往中体验被拒绝、被接纳的感受,以 积极的态度、友好的方式与人合作
4.幼儿根据游戏规则找朋友,听音乐开汽车、轮船、三 轮车去公园。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a
பைடு நூலகம் 目
录
01. 学 前 儿 童 亲 社 会 行 为 的 发 展 02. 学 前 儿 童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发 展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 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 作、谦让、援助等。 分享是指儿童与同伴分享玩具、事物等; 合作是指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活动; 谦让是指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够先满足对方; 援助是指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分析嘉嘉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并谈一谈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谢谢欣赏
(四)促进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策略
1.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 (1)给幼儿丰富的表情。 (2)让幼儿看自己的表情。 (3)看图识表情。 2.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1)表情表演。 (2)表情模仿。 (3)说出自己的感受。 (4)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 3.引导换位思考及联想,是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 (1)让幼儿扮演“他人”。 (2)引导家长重视和幼儿的沟通。 (3)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他人感受。 (4)榜样的力量。
应避免对儿童的体罚和减少观看暴力镜头的机会,或在接 触到暴力镜头后成人能及时进行引导。
2.经验累积与强化
1.尽可能地不要让攻击者从攻击性行为中得到任何好处, 否则就是鼓励其攻击性行为。 2.对于被攻击后 一味忍让的幼儿,要教会他们通过报告 老师等有效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对他自己以及对攻 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亲社会行为发展及其特征——讲义

一、亲社会行为概念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二、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征1.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而做出的外显反应。
即婴幼儿能够辨别他人不同情感表现,能对他人情绪及情感起反应。
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对友善与不友善做出不同反应,而6、7个月婴儿能分辨愤怒与微笑的面孔。
如1924年斯腾从观察中得出结论:即使是2岁的婴幼儿也已经有感受他人悲伤的能力,……并试图安慰帮助他人,甚至为他去报复。
2.第二个特征是亲社会行为的萌芽状态。
以色列的一项研究证明婴幼儿在出生后的一年内就表现出某些亲社会行为倾向,比如同情。
虽然婴儿很早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倾向,但请同学们注意亲社会行为是在其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基础上才出现的。
3岁的婴幼儿能感受到他人的悲伤、快乐、痛苦等情绪情感继而有情绪反应或是其他安慰分享等行为,但这些只是他们对别人情绪的敏感性做出外显的反应,是婴幼儿的社会情感或社会性行为,也是婴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心理基础。
由于婴幼儿行为特征的不稳定性,在多种环境条件中的多变性,把其理解为亲社会行为的萌芽状态更为合适。
三、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1.移情能力。
移情是一个人在观察到另一个人处于一种情绪状态时,产生与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也是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过程。
出生刚两天的婴儿听到另一个婴儿的哭声时自己也会跟着哭;在出生后的第二年中,儿童渐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当儿童面对痛苦的人时,他们能够明白是别人而不是他们自己感到痛苦,这种认识使婴幼儿能够将注意力由对自身的关心转到对别人的安慰上。
这种对社会环境中情感线索的积极的认知活动是婴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和维持的基础。
2.年龄。
一般而言,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能力是逐渐增加的,如在婴儿期,婴儿能够识别别人的哭泣或者那些看起来比较悲伤的孩子,并能够在行为上体现出来,如给对方抹掉眼泪。
第十一章 第四节: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拓展:儿童道德发展:
•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阐述儿童道德认知随年龄发展,从他律道德向自 律道德转化的理论。
• • • •
道德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 二、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 的基础。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追随者,但对他的理论 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扩充。 • 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方法:道德两难故事
•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 最早出现:幼儿出生后第一年内。如:对他人的 困境表示或作出哭泣反应 • 一岁半左右,亲社会行为已经比较常见(玩具、 零食等)
• 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 • 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要方面。 • 1、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4-5岁时,分享 观念增强,从不会均分到会均分;5-6岁时,分享 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的增多。 • 2、幼儿的分享水平受分享物品数量的影响。(利 他观念不稳定)
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 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 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 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 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 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 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 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 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 3、当物品在人手一份之外有多余时,幼儿倾向于 将多余的那份分享给需要的幼儿,非需要的幼儿 则不被重视。 • 4、当分享对象不同时,幼儿的分享反应也不同。 • 5、幼儿更注重于食物,对待这些东西,幼儿的均 分反应高,而慷慨反应少,而对于玩具,幼儿慷 慨反应稍多。
第七章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

20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3、对她人需要得关注 (1)对她人身体或物质需要得关注。 (2)对她人心理需要得关注。
4、定型作用 (1)好人或坏人得定型形象。 (2)大多数行为得定型形象。
29
道德判断得发展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得、自我关注得推理。 阶段2:需要取向得推理。 阶段3:赞许与人际取向、定型取向得推理。 阶段4:A 自我投射性得移情推理。
27
对实验材料得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得 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1、对权威与/或惩罚得畏惧与迷信、避免惩罚与无 条件得服从权威本身就就是价值。 2、享乐主义得推理
(1)实用主义与享乐主义得自我得益观。 (2)直接得互惠。 (3)情感关系。
28
对实验材料得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得 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第一节 儿童得道德发展 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得问题 •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得区分
未对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进行区分,而就是认为 儿童以相同得方式对待不同范畴得规则。
第一节 儿童得道德发展
• 柯尔伯格得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 (L、Kohlberg)得道 德发展阶段论就是对皮亚杰得 道德认知发展论得修正与完善。 她改进了皮亚杰得理论与方法, 经过多年研究,在20世纪60年 代提出了她得道德发展阶段论。
后习俗水平(主要履行自己选择得道德准则)
5、社会契约取向。有一种功利主义得、墨守法规得情调。正 确得行为就是按社会所同意得标准来规定得。重要得就是意 识到个人主义得相对性以及需要与舆论一致。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

1、合作行为发展迅速: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频率最多的是合作行为、 合作游戏,占亲社会行为的一半以上。
2、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3、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
四、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一)社会生活环境
(二)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1、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 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榜样的作 用;二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
• 大众传媒:电视是儿童学习亲社会行为的一个 重要途
二、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一)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特点 1、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2、从理解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 3、儿童移情能力的水平随儿童完成任务的难度而变化; 4、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三)移情:无论是社会生活环境 的影响,还是儿童具体生活环境的 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儿童的移情而 起作用。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 根本的、内在的因素。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一)构成条件 (二)种类 (三)发展 1、发展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p124 (一)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主要是前一类的攻击。 反应型攻击和主动型攻击——反应型攻击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
第四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 及倾向。
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 发展的核心问题。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从别人的角度考虑(移情)的基础上, 产生情感反应(同情),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亲社会行为。
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

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是指儿童的对社会的学习与适应,它是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人格形成的一部分。
特别是指在婴儿出生到全面发展,多方面表现出与周围社会环境联系的行为过程。
在婴儿期以及童年期,儿童都会受到父母及其他社会人、社会团体的一定的影响,熟悉及适应社会生活,社会行为发展就是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主要涉及到儿童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行为debug技能的发展,即可由儿童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及社会发展构成。
婴儿期,孩子们的生理发展表现为机体各部分及多样功能在快速发育成熟。
心理发展除对环境有感知外,宝宝在婴儿期便可表现出具有吸引性的情绪和行为,开始学会了用脸、眼神及声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由此可形成婴儿期的较为强烈的亲社会行为特征、临时情绪表达及其调节及社会关系的交往。
小童期,是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初生阶段。
在此阶段,儿童的生理发展及心理发展即尤其明显,可表现为生理发展多方面的功能完善、心理发展在感知及情绪调节能力有明显变化、社会性心理建立,有社会行为及情绪表达的敏感期和社会交往的发展期。
小童期尤其是元认知发展及认知控制的发展,对社会行为的形成及增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童年期,尤其是学龄前期,儿童的生理发展一般已趋于稳定,而心理发展却仍然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综合心理功能得以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感知结构、认知发展及元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以及社交行为发展等多方面取得大幅度提升,让儿童在了解及掌握复杂社会环境规则及行为规范及予以加以应用方面产生新的进展,让儿童具有更好的亲社会能力。
总的来说,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阶段不同,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婴儿期开始用脸、眼神及声音表达、小童期的思维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及元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以及社会行为发展及社交行为发展,三个阶段均在增强婴儿至少今后能有能力去了解及掌握社会行为规范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为儿童今后发展10命,高超的身心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3.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 –电视媒介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家庭 –同伴相互作用 (3)移情 ——主要途径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4.促进移情能力发展的策略 (1)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 (3)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 满足心理需要,减少受挫心理; • 提供宣泄压力的途径 • 减少对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和强化
小结
亲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注意事项; 攻击性行为的基本概念、注意事项。
2. 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 • 攻击行为的起因 • 攻击行为的方式 • 攻击行为的类型 • 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3.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 模仿:父母的惩罚、大众传播媒介 • 经验的积累与强化 • 挫折 • 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4.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 攻击性行为的含义: • 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 攻击行为分为两种类型:
工具性攻击:为了获得想得到的东西采取的抢夺 、推搡等行为; 敌意攻击:为了伤害他人而采取的攻击行为。 幼儿攻击的方式主要有: 身体攻击、语言攻击、物品攻击和关系攻击等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主讲:郝少毅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是指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如自己的玩具
给人看、送人、拿出玩具参与别人的行动。 (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的个别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我们会观察到一些这样的现象:小朋友愿意和别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汽车,一个小朋友把自己的饼干分给另一个同伴。
这些都是什么行为呢?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还包括:谦让、帮助他人等。
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儿童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1.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3岁以前,2岁左右亲社会行为的萌芽,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助人等行为。
经常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看,或送给他人玩。
第二阶段是3-6/7岁,此时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孩子的合作行为发展迅速,这也是幼儿发生频率最高的亲社会行为。
2.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具体表现为:均分”观念占主要地位,什么都要一人一半,分享时还容易受物品数量的影响,如果多则更可能分享;另外分享对象不同,幼儿分享的反应也不同,比如如果对方是他亲近且喜欢的,更可能分享;分享时,相对于玩具,幼儿更注重食物的均匀;
幼儿亲社会行为在这一时期也出现明显个别差异,有差异说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幼儿日常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和同伴相互作用。
其中家庭是主要影响因素。
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温和型父母则更可能培养利他幼儿,温和的亲子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是同伴的相互作用。
在幼儿同伴的安慰、帮助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次是社会生活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和大众媒体。
每种文化对于亲社会行为的鼓励是不同的。
东方文化强调群体和谐,这也使得亚洲人们更加重视鼓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宏观上说,亲社会行为是社会文化产物。
大众媒介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也有影响,其中电视是一个重要途径,像幼儿喜欢看动画,也会学习里面的人物互帮互助。
像有个动画片叫“帮帮龙”,孩子受到影响也会想去帮助他人。
第三是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
观点采择是指幼儿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感,这被认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首要认知条件,不过最终是否做出亲社会行为还是依赖于幼儿自己的判断。
移情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是幼儿亲社会行为根本的、内在的因素,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能显著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因为认知局限,容易自我中心考虑问题,所以帮助幼儿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是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
四、小结
通过本次学习,我们了解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在今后的作中,我们要做好榜样,发挥同伴相互作用,引导幼儿产生更多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