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第五讲美感(二)

合集下载

美学第五讲:美感的分析(下)

美学第五讲:美感的分析(下)
第五讲:美感的分析(下)
一、美感与快感 二、美感与宗教感 三、美感与高峰体验 四、美感与无意识 五、美感与大脑功能 六、美感综述
美感和快感
快感:生理快感,由客体的形式质料方面引起主体的感 官直接的快适反应。
美感的愉悦感不同于快感:首先,美感是非功利 性的,快感则是对欲望的直接满足;其次,美感 的愉悦在意象世界中获得,而快感没有。
梵高:星空
东山魁夷
视觉 的空 间感
视觉的连 续产生运
动感
美感与宗教经验
宗教经验: 超越自我、 与神融为 一体、终 极的狂喜
宗教经验中的与神同一:超越自我,不再感受到孤 独和与世界隔离,步向与宇宙同一
美感与宗教感的不同:
一、美感是对自我存在的确证,而宗教感要 将自己“托付”给神这一外在的存在
食物的色、香、 味:饮食中的多
种感官复合
味觉的特征
味觉与其他任何一种感觉都不同之处:必 须占有并消耗感觉对象
味觉与其他感觉的相通:酸、涩、甜……
听觉与美感
最形式化的感觉:不定型的对象 最能引发想象的感觉 直接影响生命本身的感觉
视觉与美感
视觉:最强烈的感觉 视觉的浓重感情色彩 视觉的空间感 连续视觉题材产生的运动感
二、美感的重要特性是自由,美感本身已经 是终极意义;而宗教经验虽然在现世得以自 由,却终归要归到神中去。
高峰体验:人类精神的最美好时刻,是“极 乐的体验”
1、尽善尽美的境界
2、类似于宗教中的神秘体验
3、在高峰体验中常能体会到与世界同一的极 端自由感觉
“自由、自然、自在、自如”
极乐忘 我的圣 特蕾莎: 宗教的 神秘体 验与高 峰体验
3、艺术作为欲望的升华
心理的结构
人的心理由三大 部分构成,无意 识、前意识与意 识。Id即力比多, 是人类最原初的 生命力,即本我; 自我则是经过现 实调整的本我; 超我则是升华为 宗教、道德以及 审美的理想形态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
美感则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美感也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 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感性等。
4
5
(一)美感不是认识 ❖ 审美活动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把
握其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 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达到人与世界 的交融。
❖ 思考: ❖ 举例说明,那些举措能够把审美活动变成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1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2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美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3
一、美是体验 ❖ 美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 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
推己及物
由物及我
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联 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 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 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 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 然变成一棵古松。
❖ 王夫之引用因明学中“现量”的概念来说明美感的 性质。
❖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 有“显现真实”义。
❖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8
9
❖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 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 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 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美学原理》美感

《美学原理》美感
图》讲书法:
横,如千里阵云 点,如高峰坠石
使不动的线条有了云的动感;静止的一点就有了巨
大的力量。这种运动感和生命感都是主体移情于对
象后的感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移情三种
移情之二
在对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的观照中,通过移情将之拟人 化。如秦观的《春日》: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晚枝
移情三种
移情之三
心情外射,把自己心中的情感认为是客体具有的情感。 如苏轼的《水龙吟》
❖ (瑞士)布洛所说的“心理的距离”:审美主体必须与实 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 叔本华:“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
❖ 朱光潜:“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 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 出奇姿异彩,使我们惊讶它的美妙。”
❖ 注意: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不是和人的生活世界拉开距 离。超越实用的眼光,反而能照亮世界的本来面目。
书法
说明移情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例如写字,横 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 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 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 "神韵"和"气魄"。
字所以能引起移情作用者,因为它像一切其他艺术一样, 可以表现作者的性格和兴趣,它也可以说是“抒情的”。颜 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颊的字就像赵孟颊。不但如此, 同是一书家,在正襟危坐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风号雨啸 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某境界的某种心情都由腕传到笔端 上去,所以一点一画变成性格和情趣的象征,使观者觉得生 气蓬勃。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 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 。

美学概论 美感

美学概论  美感

(三)隐伏着功利的愉悦性

所谓美感的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陶醉的、 忘我的舒畅、惬意、羞恶、愉快和激情难 抑的状态,这是审美者精神上的享受和满 足。
4 美感的本质

关于美感的本质,一句话,美感源于人类 的社会实践。
美感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对自己本质力量 的自我观照。
狭义上的美感: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 叫审美感受。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 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 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 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 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 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 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不同:

审美情感更多的是建立在精神关系的基础 之上的,它关注的中心是客体在何种程度 上能够满足主体的精神性的需要。日常情 感则与现实的物质关系有着更多的联系。
美感心理活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美感心理活动的相关要素之间主动性的活 动是审美得以进行的基础。每一种心理活 动要素之间都不是孤立的。 一句话来概括:这几种心理要素并生并存, 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为用。
三隐伏着功利的愉悦性三隐伏着功利的愉悦性所谓美感的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所谓美感的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陶醉的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产生的一种陶醉的忘我的舒畅惬意羞恶愉快和激情难忘我的舒畅惬意羞恶愉快和激情难抑的状态这是审美者精神上的享受和满抑的状态这是审美者精神上的享受和满美感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关于美感的本质一句话美感源于人类关于美感的本质一句话美感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健全的生理条件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保障。 首先,是正常的身体机能。一旦主体的感 官技能受阻、削弱或者丧失,那么主体审 美感受的产生就会受到阻碍或者无法达成。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目录绪论第一章美的起源第二章美的本质第三章审美领域第四章形式美论第五章审美类型第六章美感经验第七章艺术美参考教材《美学原理》王德胜绪论: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

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审美活动就一直存在。

大约在18世纪中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了。

一、历史上的美学美学的诞生、发展、成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古典阶段前美学时期: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中国从先秦两汉到近代。

中国古代文献有零散的关于美的论述。

《国语》中的伍举论美:“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直至近代王国维,中国美学开始与西方接轨。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古希腊的学者已经对¡°美是什么¡±、¡°美的事物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作了大量探讨,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美是什么¡±的疑问,并试图给美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诗学》则对当时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分析。

古典时期的前美学特征:1、零散的涉及了美的基本问题。

2、美学没有脱离宗教、哲学、道德的范畴。

3、强调美与真善、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

(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趋于成熟,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建构。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一1762 )1735年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已经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1750年,他正式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鲍姆嘉通的主要观点第一,人类的心灵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应该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美学第五讲:美感的分析共33页

美学第五讲:美感的分析共33页
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美学第五讲:美感的分析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美学原理的第五章

美学原理的第五章

返回首页
医和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 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左传 昭公元年》) 单穆公说:夫乐不过以耳听,而美不过 以目观。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 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 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 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德昭,则 能思虑纯固。(《国语周语下》)
返回章首页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5、美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美感的共性,是指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 美感的共性, 性。 个性,则是指美感的差异性。 个性,则是指美感的差异性。 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趣味 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 无可争辩” 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 无可争辩”,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 如康德的“先验共同感” 都是片面的, 如康德的“先验共同感”,都是片面的, 因为实际上美感正是这两个矛盾方面的 辩证统一。 辩证统一。
返回首页
(5)休谟、康德的主观情感说:认为 美感源于观赏者心境的愉快。观赏 者心境愉快了,就有美感产生,心 境不愉快了,就不会有美感产生。
返回首页
(二)中国实践美学对此问题的看法
中国美学学者一般从实践的角度来 解释美感产生的根源:认为美感是 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一方面, 美感的产生依赖于人类社会实践, 它的性质和发展也是由人类实践所 决定的。另一方面,美感是客观美 的对象的能动反映,它的反映形式 的各种特征,又是由美的对象特征 所决定的,是美的特征的能动反映。
第五章 美感
一、美感及其产生 二、美感的特点 三、生态美感 四、民族生态美感
一、美感及其产生
1、美感的含义:通过审美而获得的快感。 或者说,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 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悦 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 价. 2、美感的产生与感官有密切的联系: (1)中国:认为美感是经由心及五官来产生 的.

第五讲 美感ppt课件

第五讲 美感ppt课件

材料和阶梯。 然而,生理快感只有经过综合
并摆脱物欲羁绊才能上升为美感。
8
二、美感的特征
9
(1)直觉性与理智性的统一 (2)生理快适性与社会情感性的统一 (3)非自觉性与自觉性、个人主观非功利性与社 会客观功利性的统一 (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稳固性与变易性的统一 (5)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10
试用美感特征对下列事件进行分析
默感等不同类型的美感。
2、快感的概念
快感是愉快或舒服的感觉。
快感是生命的一种自我调节、 自我保护、自我鼓励的手段,快感
在生命中普遍存在。
6
3、快感与美感的关系
快感在生命中普遍存在,是一种原始 本能。
美感是只属于人类的一种特殊快感,
是对于那些有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审美 行为的肯定与确正。
7
生理快感可以成为人性美感的
共鸣等具有特定社会内容的情感、情绪活动。
最后达到知意情的统一,并以社会情感为网
结点,沟通美感中的各种心理内容、心理形式。
13
(3)非自觉性与自觉性、个人主观非功利
性与社会客观功利性的统一
个人审美经常是非自觉的,不带功利目的。 但由于人在审美中总是受到社会的功利感、 道德感的制约,总是以对象于已有益无害为出
19
2、听觉美感 听觉美感是指在审美过程中
通过人的听觉感官——耳朵,使
人产生的美感。
20
3、亲切美感
亲切美感是指审美客体正面形态所
表现出来的亲近和善,给人带来的美感。 主要通过温感、湿感、触感、嗅感、 运动感,此外,还有身体内部的感受, 如酒醉、梦醒等等进入人的美感。
21
4、复合美感
复合美感也称为统觉。是指人们审美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学第五讲:美感的分析(下

美学第五讲:美感的分析(下

h
27
美感与 大脑左 右半球
h
28
科学与美:
并非决然二

图例中,美女甩 头,水挥洒出的 痕迹符合斐波那
契螺旋
以裴波那契数列
数为边长的正方
形组成的长方形
中,作九十度的
扇形,就是斐波
那契螺旋
斐波那契数列中
前后项比率逐步
趋向黄金分割比
h
29
美感综述 一、非功利性;
二、直觉性;
三、创造性;
四、超越性;
2、快乐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冲突
3、艺术作为欲望的升华
h
24
心理的结构
人的心理由三大 部分构成,无意 识、前意识与意 识。Id即力比多, 是人类最原初的 生命力,即本我; 自我则是经过现 实调整的本我; 超我则是升华为 宗教、道德以及 审美的理想形态
h
25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的冲突
h
26
艺术作为欲望的升华
h
19
h
20
世俗狂欢中的高峰体验: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
h
21
日常生活中的 高峰体验:
夏尔丹《餐前 祈祷》日常生 活之中体验到 完美的恬静、
和谐境界
h
22
美感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艺术作为力比多的升华; 荣格:艺术作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反映
h
23
精神分析审美心理学
三个要点: 1、自我、超我、本我——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第五讲:美感的分析(下)
一、美感与快感
二、美感与宗教感
三、美感与感与大脑功能
六、美感综述
h
1
美感和快感
快感:生理快感,由客体的形式质料方面引起主体的感 官直接的快适反应。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主讲人:吴兴明
说明:本课程为大学本科中文等文科专业美学的基础课,要求掌握美学学科的基本知识、概念、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美学思辨能力。

内容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美学学科概述(1——3周)
第一讲美学学科形态的历史(前学科形态、独立分化)
第二讲美学学科形态的历史(玄学形态、科学美学、20世纪美学状况)
第三讲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部分美学本体论(4——8周)
第四讲美的本质论、美的字源学含义与学科性含义
第五讲美的本质论考察(客观论、主观论)
第六讲美的本质论考察(主客统一论、实践派美学观)
第七讲人的存在与美的追求(存在论视野与人的存在结构分析)
第八讲美的追求与存在裂缝的弥合
第三部分美学范畴论(9——12周)
第九讲美学范畴概说与悲剧作为美学范畴的界定
第十讲伦理悲剧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
第十一讲社会悲剧观(马克思)
第十二讲本体悲剧观(叔本华、萨特等)
第四部分美感论(13——15周)
第十三讲康德对审美判断的分析
第十四讲审美态度与人生
第十五章审美态度理论
第五部分美学与社会理论(16——18周)
第十六讲批判理论与审美主义(批判理论的价值论设)
第十七讲美学批判分析
第十七讲美学视野的解体与审美现代性。

美学概述(美感的本质)

美学概述(美感的本质)
举例1:黄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 自天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流到海不复回”
举例2:“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美感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文明的 发展逐渐出现的独立意识形态。
二、什么是美感的本质 (一)美感的内涵
广义:指审美个体感受美的各种意识形式。 狭义:指由具体审美对象所引起的主观心 意状态。
(一)什么是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
1、在对美的欣赏和判断中,主体会对某些 对象以及对象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喜好 和偏爱,这种喜好和偏爱就是审美趣味的个 性差异。
2、审美趣味与生活趣味不同,审美趣味体 现的是社会性的精神文化要求,它不但有高下 之分,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之别。
举例:1)高雅音乐的欣赏与低俗音乐之别。 (2)对于正义的追求与追随低俗之态
举例:普列汉诺夫所言。
2、美感具有不假思索的直觉性。包含理性认 识因素。
举例: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 景对美的理解是不同的。
(二)美感具有社会功利性。
1、作为个人的直觉感受,美感具有非功利性。
例:非洲部落妇女的装饰物。
2、社会功利性有淡化的一面,但并没有消失, 而是表现得曲折、隐晦。
四、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
五、美感的共同性
美感具有复杂多样的个性差异,但也有Fra bibliotek性, 有客观标准。
1、个人的审美趣味总是受社会的审美理想 的影响,是一定社会审美理想的具体表现。
(1)审美观和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2)审美趣味还受民族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
(3)审美趣味具有一定的阶级倾向。 2、超越不同时代、民族和阶级的共同美感 (1)自然美 (2)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美。

美学概论第五讲

美学概论第五讲
第八讲 艺术美
• 艺术美的本质 • 艺术美的特征及美育功能 • 艺术创作与欣赏
第一节 艺术家情感的形象表现 艺术美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客观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
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是艺术美的生命
第二节 艺术美的特征及美育功能
一、艺术美的审美特征
以对艺术品感知方式看可分为:
视觉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园林、 舞蹈、杂技等 听觉艺术:音乐、曲艺、广播剧等 视听艺术:电影、电视剧、戏剧等 想象艺术:文学作品
以艺术品表现手段看可分为: 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 曲艺、杂技、园林、建筑、雕塑、 书法、工艺美术等。
本章思考题
1. 如何理解艺术美的本质 2. 试述艺术美的审美特征和美育 功能 3. 艺术创作要经历那些环节 4. 艺术欣赏的途径和方法
二、艺术美的欣赏
1. 艺术欣赏的本质 2. 艺术欣赏的方法
①了解作品背景材料
② 感 受 作 品 的 艺 术 形 式
③ 理 解 领 悟 作 品 的 内 容
④充分发挥审美联想和想象
• 艺术美的种类 (几种分类方法)
• 以艺术品展现方式看,可分为: 空间艺术: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园林等 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 时空艺术:舞蹈、戏剧、电影等
• 典型的艺术形象

强烈的情感色彩

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二、艺术美的美育功能
1. 增长知识、扩大生活视野
清 明 上 河 图
艺术美的美育功能 2. 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3. 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力 4. 启迪创造
第三节 艺术创作与欣赏
一、艺术美的创造


艺术观察 (审美体验)
艺术构思

艺术表现

美学第五讲

美学第五讲
第五讲 美是什么?
• 美感=美? • 美感是什么? • 积极方面讲,美感起于形象(孤立自足的) 的直觉,和实际人生有一种距离;我们已 经见出美感经验中物和我的关系,知道我 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鸣,才见出美的 形象。(移情) • 从消极方面说,美感一不带意志欲念,有 异于实用态度,二不带抽象思考,有异于 科学态度,我们分析了寻找快感、联想以 及考据与批评认为是美感的经验是错误的
• 美生于美感经验 • 什么是美? • 一般人来看,美是物 所固有的 • 有一派哲学家认为, 美是心的产物
• 康德认为美感判断是 主观的而有普遍性, 是因为人心的构造彼 此相同 • 黑格尔认为美是在个 别事物上见出“概念” 或理想 • 托尔斯泰认为美的事 物都有含有宗教和道 德
分析
• 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 凭直觉,并不是下判断 • 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也不能 跟物无关,看到峨眉山才觉 得庄严,看到一个小土墩却 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证明 人不能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 人物以常态为美。耳聋、口 吃、面麻、颈肿、背驼、足 跛,都不是常态,所以人觉 得丑
• 一般物的常态是生气蓬勃,活泼灵巧的, 自然美而论,猪不如狗,桑不如柳,老年 人不如少年人。 • 山的常态是巍峨,水的常态是浩荡明媚。 • 花宜清香,月宜皎洁,春风宜温和,秋雨 宜凄厉
• 懂得这两层道理,我们进 一步研究美与自然的关系 • 自然美(世俗用语、纵没 有人领略它,它还在那) • 自然美(美学用语,自然 美是自相矛盾的)
• 情人眼里出西施 • 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 式恋爱 • 为什么说“相爱总是 简单,相处太难?” • 恋爱中的对象已经是 艺术化的自然
柏拉图画像
• 美的欣赏也是如此 • 所谓的艺术化就是人 情化和理想化 • 美感是不带有占有欲 的

美学概论(美术)

美学概论(美术)

美学概论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鲍姆嘉通因此成为“美学之父”2、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开始思考美的。

这个学派主要的智力活动,是在数学和音乐两大领域。

该学派认为,宇宙是由数构成的。

3、康德是德国18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康德的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纯碎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的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判断力批判》。

4、“这朵花是美的”和“这朵花是红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判断。

前者是:审美判断;后者是:客观的认知(知识判断)5、美学的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审美活动6、人类的审美活动有两个起源:一个是:巫术,一个是:生产活动中的“手艺”7、美感经验的体验状态按其稳定的感性结构的特性,可分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和荒诞8、优美的特征:和谐感、自由感、纯碎的形式感9、西方悲剧的发展史,有三种类型的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存在悲剧10、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1、鲁迅说,“喜剧就是把人生虚伪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12、按人的存在性展开的程序,这些活动依次可分为四种类型:直觉活动(审美活动)、认知判断活动、道德活动和生产(经济)活动13、审美活动的本性是人自身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14、卡西尔是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他在1940年出版的《人论》中,把人定义为符号活动的动物15、显现形式的组织原则:“多样统一原则”、“格式塔原则”和“气韵生动原则”16、格式塔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他的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17、作为显现的艺术活动的展开环节:第一个环节:赋形;第二个环节:保存;第三个环节:交付。

18、克罗齐说:“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19、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20、克莱夫﹒贝尔认为,美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美学概论(美感的本质)

美学概论(美感的本质)

2、深层的心理结构体现在:
(1)心理的与生理的;(2)具象的与抽象 的;(3)个性的与社会的;(4)功利性与愉 悦性。 十一、形式美的欣赏:
(一)什么是形式美:
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的因素的有规律 的组合。 举例:视觉形象图
举例:(1)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对 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
(2)荀子:“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 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 知其状,轻暖平簟而不知其安。”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咏柳词”林黛玉:“漂泊一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 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举例:(1)中国戏曲的欣赏——虚拟的原则 用细碎的台步和飘舞的水袖表现织女 的凌空驾云;用连续的筋斗表现孙悟空来去自 如;喂鸡没有鸡,做鞋没有针线等。
(2)《红楼梦》中:宝钗扑蝶
3、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不同 举例:(1)同是菊花,陶渊明:“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怡然自得,田园牧 歌 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 ——苦闷、忧郁、多愁 (2)同是明月,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 问青天。”——飞进神话的浪漫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思乡情怀
(3)对比联想:由对某事物的感受引起和它 相反特点的事物的联想。艺术中,形象的反衬 就是对比联想的运用。
举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二)审美想象
1、想象的内涵: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指 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直接作用 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 形象。
2、想象的形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审美感知与审美主体的生理快感有一定 关系,但并不是纯感性的,而是渗透着理性 和思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既然不在私人的欲念或利害计较,就只能在一切人所共 有的某一点上。即“共通感”。 】
因此,他会把美说成仿佛是对象的一种属性,把审 美判断也看成仿佛是逻辑判断(即通过对象的概念 来得到对于对象的认识),尽管它只是审美判断, 只涉及对象的形象显现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他之所 以这样看,是由于审美判断毕竟和逻辑判断有些类 似,可以假定它对于一切人都有效,但是这种普遍 性不能来自概念,因为不能由概念就转到快感或不 快感,……因此审美判断既然在主体意识中不涉及 任何利害计较,就必然要求对一切人都有效。这种 普遍性并不靠对象,这就是说,审美判断所要求的 普遍性是主观的。
康德美学的哲学背景
了解康德的哲学体系(“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哥 白尼式的革命”)
哲学背景: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 哲学的价值定位:人(卢梭的影响) 哲学问题的目标:在一个严格遵守自然法则的世界上,
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有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尊严? 研究的出发点:人的心理能力(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
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即只有在一个不是 理解为外部感觉、而是理解为出自我们自己 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之结果的共通感的前提 下,才能作鉴赏判断。
这种共通感为此目的就不能建立于经验之上, 因为它要授权我们作出那些包含有一个应当 在内的判断:它不是说,每个人将会与我们 的判断协和一致,而是说,每个人应当与此 协调一致。
所谓“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从两个方面来概括审 美判断的心理特征的。
“无目的”是从客观上讲审美判断的前提条件,它不 存在任何与客观存在相联系的目的,只是一种超脱的 自由的心境。
“合目的性”是从主观上讲审美判断的核心依据,也 被称为“主观合目的性”。这种“合目的性”`虽也 离不开客体,但只联系客体的形式,而这客体形式经由 想象的作用所形成的表象已不是对客体形式的简单 再现,而是变了形的表象,因而这种“合目的性”仅限 于主体的一种心意状态,并不与客体存在发生直接联 系。
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 …马二先 生两脚酸了,且坐吃茶。吃着,两边一望,一边是 江,一边是湖,又有那山色一转围着,又遥见隔江 的山,高高低低,忽隐忽现。马二先生叹道:“真 乃‘载华岳而下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 焉’!”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 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 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第二种目的是自然界有机物(即动植物)各 有本质,如果它们的结构形式符合它们的本 质,它们就是“完善”的而不是畸形的或有 缺陷的,就显出“客观的目的”。对于一种 有机物按本质应该具有何种结构形式,我们 先须有一个概念,才能判定它是否完善,所 以和前一种主观的符合目的性(不涉及概念) 有明显的区别。
这则对话把“美是效用”的观点推演到荒谬 的地步,正是以诙谐的方式暗示生理上合目的 性的器官不一定就是美的,美的对象不同于合 目的性的对象。美学不同于目的论。——凌 继尧:《西方美学史》
所谓“无目的”,是说既无伦理、功用、欲望 等主观意志方面的目的,又无概念、逻辑等客 观认识方面的目的,既与实践理性不同,又与纯 粹理性不同。凡“目的”总是与需要、利害 相联系的,所以“无目的”也就没有利害感了, 既无官能的或是道德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 性方面的利害强迫我们去判断,因而这种“无 目的”的判断就是一种超脱的自由的意识。
克:何以见得?
苏:因为你们的眼睛只能朝正前方直接看过去,而我 双眼凸起,目光旁射,能够朝两边看。
克:你不会是想告诉我们,在所有的动物中螃蟹的 眼睛最美吧?
苏:一点没错!而且,就其强韧来说,它的眼睛也 是最好。
克:好了,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现在来说说我们 两个的鼻子,哪个更美,你的,还是我的?
能?) 哲学中重要概念范畴:物自体、现象界、感性、知性
和理性 哲学体系的特点: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
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美学在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理性的一切兴趣(思辨的或实践的) 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
能够知道什么?(形而上的理性的能力) 应该做什么?(道德) 可以希望做什么?(宗教) 第一问题是单纯思辨的,第二个问题是单纯实践的,
一个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并不在于事物本身 的性质(作为知识的内容),而是因为它符 合了主体的某种形式,从而引起主观上愉快 的美感。
美必然是超越现实功利(内容上无目的)的, 但是又是能实现主观目的(形式上合目的) 的事物。
因而美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审美判断是撇开一切既定的抽象概念,单从 眼前个别事物(比如一朵花)出发,去寻找 和发现其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也并非属 于客体和对象,而是一种“主观普遍性”, 一种假设的“合目的性”,即“人人都应当 从心里同意”的普遍性,这就是美感。
审美判断是对主体的判断。
如果要说一个对象是美的,并以此来证明我 有(宗译为鉴赏力,邓译为品味),关键在 于我从心中的这个表象里看出什么来,而不 是取决于我在哪些方面依赖于该对象的实存。
色诺芬:《会饮》
苏格拉底:就你的看法来说,美是仅限在人身上呢?还 是其他东西那里也能够找到?
克里托布鲁:在我看来,我认为,美也可以属于马或者 牛这样的动物,也可以属于各种类型的没有生命的东 西;也就是说,像盾牌、长短剑、矛枪这样一些东西也 可以是美的。
苏:这怎么可能呢?这些东西各自完全没有相似之处 啊!它们怎么可能都是美的呢?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一人之佳肴,他人之毒药。 情感判断,非逻辑判断。
审美判断既然是感性的,永不离开感性直观, 那么,它为什么不是私人的,而是公共的?
有许多东西可以使他得到刺激和快意,这是 没有人会来操心的事;但是如果他宣布某物 是美的,那么他就在期待别人有同样的愉悦: 他不仅仅是为自己,而且也为别人在下判断, 因而他谈到美时好像它是物的一个属性似的。
第三个问题,即如果我做了我应该做的,那么我可 以希望什么?它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 由此,可以产生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
每个人的情感和每个别人的个别情感彼此符 合的客观必然性只意味着彼此一致的可能性。
共通感: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 性
第一,它是先于经验的,是在审美之前就已 经设定的,不是审美的结果。
第二,它是一种假设,假设大家都会赞同你 的感受,而并不是因为多次见到别人和你意 见相同。
第三,它是审美的前提。
克里托布鲁:神保佑我,这当然可能啊!假如这些东西 竟有人工的制作从而可以很好地起到我们希望在他 们那里得到的效果,或者,假如这些东西自来就可以满 足某种需求,那么,这些东西当然就是美的。
苏: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我们的眼睛使用时要 满足什么样的要求?
克:当然是用来看东西的。
苏:如果是这样,我可以大言不惭的说,我的眼睛 比你们大家的都美。
记述康德传记是困难的。为 什么呢?因为他没有生活, 也没有事件。他在柯尼斯堡 闲静偏僻的小路上,度过了 机械地定规的差不多是抽象 的独身生活。…这个人外面 的生活,和他那破坏的、粉 碎世界的思想,是奇妙的对 照!…思想界伟大破坏者康 德,在恐怖主义上,是远为 罗伯斯庇尔所不及的。 — —海涅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 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 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 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 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 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 律。”它出自康德的《实 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被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苏:照我看来,当然是我的,假如上天让我们长鼻 子是为了让我们去闻味的话。你的鼻子朝下,直冲 着大地;我的鼻子宽大,敞开着,就好像从各个角 落迎接芬芳的气息。
克:那就想一想冲天鼻,这种鼻子怎么会比直冲冲 的鼻子美?
苏:冲天鼻不会成为一道屏障,所以它可以使眼珠 向四处看;而你的高鼻梁,看上去像是两眼之间的 一堵墙,把眼睛隔开了。
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 就是美的。
康德论审美活动的四个要点
1、审美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却又使人愉快的 活动,美感是唯一无利害的自由的快感,而能够产 生这样一种超功利愉快的对象就是美。
2、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3、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
作为审美判断尽管在心理活动上首先表现为 自由意识,但又不可能是无缘无故,而是自有其 特定依据的,这就是所谓“合目的性”。康德 所谓“合目的性”不是自觉的合目的性,而是 无自觉目的的主观心意状态中的“合目的 性”,是审美客体的形式与主观诸认识机能(主 要是想象力和知性)的一致,并由此产生审美的 愉悦。
如果一个人觉得一个对象使他愉快,并不涉及利害 计较,他就必然断定这个对象有理由叫一切人都感 到愉快。因为这种愉快既不是根据主体的欲念(或 是其它意识到的利害计较),而是感觉到在喜爱这 个对象中自己完全是自由的,他就会看不出有什么 只有他才有的私人特殊情况,作为他感到愉快的理 由,因此,他就必然认为可以设想:产生这种愉快 的理由对一切人都该有效,相信他有理由去假定一 切人都能感到同样的愉快。【审美的快感须有原因,这
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即主体意 识不到一个明确的目的 )。 4、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 是美的。
一、无利害而生愉快。 它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不是实践活动,却产生
类似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快感; 二、非概念而具普遍性。 三、无目的而合目的性。 四、非概念而具必然性。 它不涉及概念,不是认识活动,却又需要想象力与
审美判断中,对象和主体关系独特,二者的 结合不以任何目的的贯彻为前提,但对象对 于主体得以构成特定的审美对象却表象出某 种“合目的性”来。
对象形式唤起愉悦感,并不是因为它对人有 用,而仅仅是它合于审美情趣,仿佛是出于 一个意志的安排,此即“主观的合目的性” (但却没有目的)。
无所为而为
审美活动:非概念的普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