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叶郎第二章美感的分析 ppt课件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
❖ 美感也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 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感性等。
4
5
(一)美感不是认识 ❖ 审美活动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把
握其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 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达到人与世界 的交融。
❖ 思考: ❖ 举例说明,那些举措能够把审美活动变成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1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2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美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3
一、美是体验 ❖ 美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 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
推己及物
由物及我
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联 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 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 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 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 然变成一棵古松。
❖ 王夫之引用因明学中“现量”的概念来说明美感的 性质。
❖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 有“显现真实”义。
❖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8
9
❖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 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 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 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完整ppt)美学原理叶朗
乐与政治(略讲)
乐与政通:“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 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 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礼记·乐记》)
先王重乐:“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 而民和。”(《荀子·乐论》)
礼、乐之关系(略讲)
异同相辅:“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 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 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 上下和矣。” (《礼记·乐记》)
课后思考
宋代理学
理学要旨
理学的核心是“理”,理之内核是孔孟儒 家思想,理学将“理”拔高为最高教条, 是谓“存天理,灭人欲”,宣扬“饿死事 小,失节事大”等儒家教条,并借助官方 权力使之成为人们思想上的绳索。
宋代理学主要代表
二程的表叔 祖籍河南开封(大梁),生于陕西横渠,创办横渠书
↓ 泰州学派王艮将儒学世俗化:“百姓日用即道”。
↓ 李贽则大胆质疑和声讨儒学。
阳明主要美学观点之一
《传习录》记载: ——友:“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
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
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近于18世纪英国的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 知。
汉代经学
魏晋玄学
魏晋风度:是真名士自风流
佛教知识举隅
玄奘西去
鉴真东渡→
佛教与文学
苏轼《薄薄酒》: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 忧乐本来空。
明代悟空《万空歌》:天也空,地也空,人生 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 功?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 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权也空,名也 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ppt课件
ppt课件
7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ppt课件
8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ppt课件
27
第三章 形式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 馆1984年版。 [2][德]艾克曼:《歌德谈话录》,洪天富译,译林出版 社2002年版。 [3]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版。
ppt课件
28
第四章 技术美
1.教学基本内容
ppt课件
31
第五章 社会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 一、社会美的范围 二、社会美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人物美 一、社会交往中的美 二、人物美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与节庆狂欢 一、日常生活中的美 二、节庆狂欢中的美
ppt课件
32
第五章 社会美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社会美、实践、社会交往、日常生活、节庆狂 欢等关键词,了解社会交往与人物美、日常生活美与节 日欢庆美的美学界定,重点理解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 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 体的社会美与社会审美现象。
审美活动经验
ppt课件
21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三、审美心理距离 四、审美移情 五、完形心理 第五节 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 一、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 二、审美经验的文化模式 三、审美经验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
ppt课件
叶朗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学原理分析》课件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 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都对美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的历史发展
80%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 期,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和现代等不同时期,形 成了不同的美学思想和理论。
审美心理原理
总结词
审美心理原理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和感受,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等方面。
总结词
审美心理原理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审美心理原理关注的是人们在面对艺术品或自然 美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和体验。例如,人 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会感知画作的色彩、线条 和构图等元素,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想象和情感反 应。
分析画家通过画面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和象 征意义,以及这些主题和象征意义对观众 的启示和影响。
音乐作品的美学分析
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节奏
研究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变化以及它们在音乐中 的作用和表现力。
音乐作品中的乐器运用
分析不同乐器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和特点,以及它 们对音乐情感的传达和塑造。
ABCD
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与美学的融合成为当代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技术在艺术创作、展示和传播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观众 体验。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上,还涉及到设计、建筑、影视等领域,为美学带 来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环境美学的发展趋势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
美学原理 叶朗
美学原理叶朗
“叶朗美学原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复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
叶朗《美学原理》书摘-美感的分析
美感的五个特点:
1无功利性。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
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席勒“欲望是直接获取它的对象,而观赏则是把它的对象推向远方,并帮助它的对象逃开激情的干扰,从而使它的对象成为它的真正的、不可丧失的所有物。
”
2直觉性。
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
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
3创造性。
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4超越性。
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
这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
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5愉悦性。
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
的。
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
这是人的心灵在无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美学原理叶朗 ppt课件
仁与人格(略讲)
57
修身就是修人格:“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 以修身为本。”(《大学》)
在关系中树立观念: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 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 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
人格的目标:止于至善。
PPT课件
礼(1)(略讲)
58
礼就是秩序:“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 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28
PPT课件
二程的表叔 祖籍河南开封(大梁),生于陕西横渠,创办横渠书
院,世称横渠先生 “张载治学以《易》为本,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
法。”(《宋史·张载传》 )
29
PPT课件
一对卫道士
30
PPT课件
31
PPT课件
朱熹手书
32
PPT课件
岳麓书院教学斋
33
PPT课件
34
PPT课件
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
7
PPT课件
只重“实用”不尚“思辨”的民族惯性将“公孙龙” 踢到了历史之外,也将中华民族本身长久地踢出了 8 “科学”的轨道
PPT课件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PT课件
10
PPT课件
汉代经学
11
PPT课件
魏晋玄学
12
PPT课件
魏晋风度:是真名士自风流
13
PPT课件
14
PPT课件
礼(2)(略讲)
59
礼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一作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尽其责),女有归(自己的家 庭)。货(资源)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 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讨厌有力不出力,但非为己)。是故 谋闭(一切阴谋)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 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叶朗《美学原理》(有节略)
美学原理目录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绪论提要第一编审美活动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意象六、意向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本章提要第二章美感的分析一、美感是体验二、审美态度三、美感与移情四、美感与快感五、美感与高峰体验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七、意识与无意识八、美感与宗教感九、美感的综合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本章提要第二编审美领域第四章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性质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三、自然美的发现四、自然美的意蕴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本章提要第五章社会美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二、人物美三、日常生活的美四、民俗风情的美五、节庆狂欢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本章提要第六章艺术美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四、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五、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六、什么是意境七、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本章提要第七章科学美一、大师的论述:科学美的存在及性质二、科学美的几个理论问题三、追求科学美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动力四、达·芬奇的启示本章提要第八章技术美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二、功能美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四、“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精神时代的一种描述本章提要第三编审美范畴第九章优美与崇高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三、崇高的文化内涵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本章提要第十章悲剧与喜剧一、对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二、悲剧的本质三、悲剧的美感四、中国的悲剧五、喜剧和喜剧的美感本章提要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本章提要第十二章沉郁与飘逸一、沉郁的文化内涵二、沉郁的审美特征三、飘逸的文化内涵四、飘逸的审美特点本章提要第十三章空灵一、空灵的文化内涵二、空灵的静趣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本章提要第四编审美人生第十四章美育一、美育的人文内涵二、美育的功能三、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五、美育在当今世界的紧迫性本章提要第十五章人生境界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二、人生境界的品位三、人生境界体现于人生的各个层面四、追求审美的人生本章提要主要参考书目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张世英:《哲学导论》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感PPT课件
4、审美理解
① 什么是审美理解 在审美过程中对美的事物内在的本质和意蕴 的领会、了解、把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 审美理解的特点 审美理解是形象思维 审美理解靠直觉把握 审美理解的结论是朦胧的、多义的
③ 审美理解的层次 前提性理解 自觉的审美态度-非功利的审 美状态 分清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 知识性理解 对艺术形象涵义的理解 对其象征意义、题材、典故、 技法等理解 融入性理解
不即不离,若即若离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与人也要保持最佳距离
从审美欣赏看,它是沟通美的创造者与欣 赏者的桥梁 从审美创造看,它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和灵魂
④ 审美移情 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把自己主观情感移注 到自然事物上去,使它们像人一样具有 生命、思想、情感、意志。
如 大地扬眉 山河带笑 云愁月惨 青山点头 蜡烛流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② 审美感觉器官 眼 耳 鼻 舌 身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视觉听觉是主要的 嗅味触觉有辅助作用,如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③ 审美感知的特点 浓厚的感情色彩 敏锐的主观选择性 明显的统觉作用 统觉是主体直觉和把握对象整体性的能 力,即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兴 趣、爱好等对知觉产生影响
② 审美情感的特点 广泛渗透性 深刻社会性
饮酒二十首(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 二、审美态度 • 三、美感与移情\距离 • 四、美感与快感 •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美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出现了几派不同 的主张,但都是采取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思维模式
“主客关系”,又叫“主客二分”,用 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主体―客体” 结构
“主体―客体”结构的特征: ①外在性。 ②对象性。 ③认识桥梁性。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张世英: “审美意识根本不管什么外在于人的对象,根本不是认
识,因此,它也根本不问对方‘是什么’。实际上,审美 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之间的 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就是合 而为一的关系,就像王阳明说的,无人心则无天地万物, 无天地万物则无人心,人心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融 为一体,不可‘间隔’。”(《哲学导论》)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主体―客体 ”vs “人―世界”
明人之体人天 王
人与世界万物融合的关系,
。心最,原地 阳 一精其本万 明
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人―世界”的结构 点 处 发 是 物 :
灵是窍一与
“人―世界”关系的特征: ①内在源自。 ②非对象性。 ③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下面是一个把审美活动变成认识活动的例子:
“审美快感的特征从此可以界定了。这种 特征就在于此:审美的快感是对于一种对 象的欣赏,这对象就其为欣赏的对象来说, 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或则换个方 式说,它是对于自我的欣赏,这个自我就 其受到审美的欣赏来说,却不是我自己而 是客观的自我。”
• 丰子恺: “艺术的绘画中的两只苹果,不是我们这世间的
苹果,不是甜的苹果,不是几个铜板一只的 苹果,而是苹果自己的苹果。”
二、审美态度
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
• 发源:老子:“涤除玄鉴”(→宗炳:“澄怀观道” )
• 发展:庄子:“心斋”和“坐忘”的理论 • 后世的其他说法:
“平常心”(禅宗) “童心”(李贽和袁宏道) “闲”(程颢)
• 叔本华:“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 • 朱光潜:“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
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 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 我们惊讶它的美妙。”
二、审美态度
• 朱光潜: “我们通常以为我们自己所见到的世界才是真实
的,而艺术家所见到的仅为幻象。其实究竟 哪一个是真实,哪一个是幻象呢?一条路还 是自有本来面目,还是只是到某银行或某商 店去的指路标呢?这个世界还是有内在的价 值,还是只是人的工具和障碍呢?”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王夫之从印度因明学中引进“现量”的概念,用来 说明美感(审美活动)的性质: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 有“显现真实”义。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现量” vs “比量”“非量”
三、美感与移情
• 朱光潜:“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说 ,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 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 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 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 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 鸣”。
•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还 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位――如何用你的眼睛》 提议用一种不同于通常看画的方法去看画,就是不去看绘画的形式和意蕴,而是看 油画表层上的裂缝:“裂缝可以说明许多东西,如作品是何时所画,作品的制作材 料是什么,以及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西方哲学家论体验:
伽达默尔:“体验”这个概念是十九世纪 七十年代由狄尔泰加以概念化的。“体验” 的德语原文(Erlebnis)是“经历” (erleben)的名词化,而“经历” 又是生 命、生存、生活(leben)的动词化。因此, “体验”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 关联的经历。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为了得到诗意和美 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 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
朱光潜《谈美》:“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二、审美态度
• 布洛所说的“心理的距离”: “距离”含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两方面。
立普斯:希腊建筑中的多立克石柱支撑着希腊平顶建筑的重量,下粗 上细,柱面有凸凹形的纵直的横纹。这本是一堆无生命的物质,一块 大理石。但我们在观照这种石柱时,它却显得有生气,有力量,仿佛 从地面上耸立上腾。
三、美感与移情
• 立普斯的“移情说”:
“正如我感到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而是 就在对象里面,我感到欣喜,也不是对着 我的活动,而是就在我的活动里面。我在 我的活动里面感到欣喜或幸福。”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 王夫之: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禅宗: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曰:“和尚莫将境示人?” 师曰:“不将境示人。” 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五灯会元》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溯到它们的终 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 于现象的直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部丰 富性和多样性。” 伽达默尔:“一种审美体验总是包含着某个无限整体的经 验。” 朱光潜:“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 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 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宗白华:“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求极量的 丰富和充实” 王夫之:“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文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