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山水画中构图艺术
谈中国画的立意与构图

休闲 2020 / 03244文艺争鸣谈中国画的立意与构图徐敬霜黑龙江省穆棱市文化馆摘 要:画中国画,最讲意匠,意匠就是选材、剪裁、夸张、经营位置等等。
构图是构思的形象化,它不单是形式,首先是内容,也就是传统画论中说的“意在笔先”。
构图是以立意为依据的,就是把形象在画面上组织起来,加以安排,加以艺术的条理化,中国画构图具有它的特殊规律,这是由于中国画在观察和表现方法上的特殊性决定的,也是受本民族的生活和欣赏习惯所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画;立意;构图中国画构图方式与空间处理不拘泥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这代表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情境交融”的审美追求。
中国绘画自产生之日起,就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所谓“经营”,所谓“布局”,亦都是绘画主体主观意愿的体现。
构图既与画面内容相联系,又具有相对的审美独立性,传统中国画构图形式多种多样,在绘画过程中,可选择一种构图形式,也可在同一画面中运用几种形式,但在综合要以某一种构图形式为主,形成一件作品构图的基本形式感,这决定了作品所要反映的内容以及画面的需要。
1中国画立意与构图的关系中国画自古就有“立象以尽其意”的说法,通俗的说法就是立象要为主题服务,高深的说法是“以文载道”。
文即是象,道即是精神意韵。
古人语:文之不足,而有赋,赋之不足,而有歌舞,歌舞之不足而有绘事。
每一个主题的不同,应该有一个不同的构图关系。
构图是为立意服务的,一个成熟的画家,应该是先有立意,而后有构图。
而不是画完之后再依据构图去找立意、找题目。
构图,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所以,不同境遇的人,不同修养的人,不同观念的人,面对同一个题材,同一个主题,会有不同形式的构图。
我们看八大山人的构图,往往是残山剩水、国破家亡,所作花鸟亦是白眼朝天、秃头烂尾。
他用哀婉的笔墨去缅怀故去的家园。
齐白石,山水明丽,可游、可居、可赏。
所作花鸟雅俗共赏,朴素感人。
他从旧社会下九流的民间艺人,上升为人民的艺术家,笔底充满了喜悦与幸福。
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浅论---优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复制黏贴

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浅论A short discussion about com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 landscapepainting目录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思想对图式的影响1.传统文化引导着中国审美的特殊性----------------------------------42.“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的观察方法与特有的“散点透视”--------53.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中“三远法“的提出和运用----------------------7二.道家思想中的阴阳、有无观念对中国画图式的影响1.从太极图中延伸出的“S”形构图------------------------------------92.由“S”形演变成的“△”形构图-----------------------------------11三.传统山水画图式中特有的表现方式1. 起承转合--------------------------------------------------------122.传统山水画中的“开合”-------------------------------------------143.聚散、疏密、虚实的结合-------------------------------------------154.留空-------------------------------------------------------------18四.传统山水画与风水意志1.气局与图式-------------------------------------------------------192.画中“龙脉”与图式的关系-----------------------------------------19 五.题跋与鈐印------------------------------------------------22六.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的构图之异同1.东西方差异的起源-------------------------------------------------232.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构图的主要不同之处-----------------243.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古典风景画的相似之处-------------------------24 七.结束语----------------------------------------------------25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和广泛审美情趣的伟大民族。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中国有着积淀超过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象形文字的发展形成了两个分支,一支是文字,另一支就是绘画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分支。
画家主要通过概括的写意手法来再现自然景象,表达自身的情感及精神内涵,追求心与物象相结合的境界。
中国绘画艺术有着超出形象之外的独特的意向表现,所以意境便是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应当遵循“天人合一”的规律,也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一、意境美的思想基础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着相当分量的比重,是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主要指的是艺术作品审美境界的虚实结合与情景交融,它超越了具体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承载着画家的个人心境、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中万物的感悟。
唐代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提出“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主张,这里的“意”就创作对象而言是指审美客体的精神气韵与内在本质,就画家主体来说,就是画家自身的情思与实践体验,二者有机统一,形神兼备。
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国画家把意境作为重要范畴提出来的时间晚于文学,是以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为发端的。
在唐代以前,画家的侧重点都在绘画技法研究上,比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取之象外”、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凝意、得意、深奇”等,他们提出的主张都更加偏向于个人创作的主观意向方面,都未提及意境,但这都为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正式提出意境的概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唐志契认为可以通过画的意境与神韵美窥探中国山水画独有的魅力。
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对景物虚实的把控上,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的笔法和技巧能赋予画面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奇妙氛围。
每个画家在作画之前的立意都有所区别,将情景与意境融会贯通后便会产生不同的山水性情,形成不同的笔墨风貌。
不论是气势磅礴还是山明水秀的景象,经过不同画家诠释出或磅礴崇高之势、或锦绣典雅的意境之后,都能带给观者美的享受。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摘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构图布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色彩运用及意境表达方面,黄公望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搭配,展现出对自然景色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作品中,文人画及山水美学的结合也体现出黄公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他在表现山水美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山水画领域的不朽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美学、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与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表达、笔墨技法、文人画、魅力、登峰造极。
1. 引言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画坛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把握。
他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观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世的艺术家们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公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大自然中最为美妙、最为深邃的意象,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中国山水画章法(构图)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山水画章法(构图)理论研究综述作者:王平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3期摘要:艺术理论的西化与古今的文化隔阂使得当下人很难准确理解那些古代中国画理论的价值与追求。
如果要消除古今和中外文化认知体系的蔽障,宣扬中国文化精髓,在从事艺术理论尤其是山水画章法(构图)理论研究时,对于本源性、宏观的、系统性理论的整理与评述颇为重要。
关键词:山水画;章法;理论研究1 “章法”与“构图”的选择大多数理论家认为,章法、构图、经营位置、布局或者置陈布势所指的问题同一,不同是缘于古代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家的命定,而“构图”则是一个受到西方绘画理论影响产生的新词。
检索“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可确证,“经营位置”是南朝谢赫“六法”之一,“置陈布势”①[1]是传为东晋顾恺之《论画》一文中的术语;在宋明时期的书画理论中简化为“布置”“位置”二词。
“章法”一词始见于唐代窦臮的《述书赋》,②[2]绘画理论始见于明代赵左的《文度论画》,③[3]是一个由书法引入绘画的理论概念。
“布局”是由棋艺衍生,作为中国画理论术语出现于清末。
查阅“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可见,“构图”一词最早在梁启超1896年8月19日发表于《时务报》的《不变法之害》一文中即见,本意是指政治方面之“格局”。
1921年10月,孙福熙发表于《新潮》的《赴法途中漫画》一文中说“这是一幅很好的构图”即已是今日之意义。
[4]现存最早的构图专著是世界书局1928年7月出版的丰子恺的《构图法ABC》一书。
以上几个中国传统书画理论术语中,自清代以来使用频率当以“章法”一词最高,也可以说是传统书画理论中与“构图”一词相对应的。
如果探讨对象是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章法”一词自然比“构图”恰当,但对于读者而言却又增添一层术语的困扰。
2 章法(构图)理论研究论著评述据《中国现代美术学目录(1)(1901—1950)》记载,1936年开明书店曾出版陈影梅著《构图法示例》,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胡佩衡的《中国山水画布置法》,[5]但这两本专著今已难寻实物,在各大图书馆皆未有收藏记录,故其内容亦不得而知。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构图是中国画中最为重要的技法之一。
正确的构图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平衡、高雅,从而更好地表达画家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本文将从中国画的构图入手,探讨其构图技法和艺术价值。
一、构图技法1. 前景与后景前景是画面中距观众最近的部分,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因此,画家在构图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前景,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后景则是在前景之后的画面部分,主要用于衬托前景和增强画面的深度感。
2. 对称与平衡对称是指画面左右两侧的形状或元素相似或相对称,从而形成一种均衡感。
对称可以使画面更加美观、稳定、有序,但是如果对称的过多可能会使画面显得单调。
因此,画家应该在对称和不对称中寻找平衡,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3. 顺畅性和配合性顺畅性是指画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应该是连贯而流畅的。
因此,画家应该注意各元素在画面中的位置、大小、形态的配合,以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感。
4. 不规则性与随机性不规则性和随机性是指画面中没有规律或顺序的元素。
这种元素可以使画面更加自然、随性,充满生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元素的数量和分布不能太多或太过集中,否则会破坏画面的整体感。
5. 线条与形态线条和形态是构图中十分重要的元素。
线条可以把画面分隔成不同的部分,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
形态则强调物体的形状和轮廓,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于是,画家在构图时,应该采用不同的线条和形态,以表现画面中的各种情境。
二、构图的艺术价值中国画的构图在艺术价值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构图技法可以表达画家的细腻感受,使观众更好地理解画家的意图。
此外,构图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让观众产生审美愉悦感。
构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和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构图技法体现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蕴。
例如构图的对称和平衡等,就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平衡等思想。
而不规则性和随机性则是表现了自然之美和无形之道的哲学思想。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的营造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的营造摘要中国传统山水画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古代悠久的美学思想,突出了中国伟大的绘画精神。
而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空间的成分是绘画艺术中必不可少的本质与要素。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理念,说明了山水画的空间营造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它在山水画的空间营造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理想情趣,对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绘画艺术山水画空间营造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空间从其艺术角度来讲,简单地说就是扩大。
绘画艺术的实质就是关于空间的艺术,中国传统山水画关于其景物的设计与画面构图的营造更突出它们在空间上的追求。
即以一种非常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表达对世界观照的呈现,创造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审美空间,以诗意空间营造抒发独特的生命体验,寄寓着人们的情感。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理念1 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内涵中国传统山水画由地与景构成。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理念与山水画家们的生产环境,成长经历、知识沉淀及其精神思想关系很大,其中山水的含义具有非常宽泛的内涵,细品中国山水画,你会发现它“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体现宇宙在不断流动和变化。
它通过画家描绘的佳境排序,使欣赏者的精神犹如亲临其境。
如明朝周臣画的《茅屋梦仙图》,画中内容大致是一位哲人靠在他小屋窗台上,于他飘渺的沉思中步入范围极为广阔的山水中,而我们则又在广博的山水中看到他神秘地飘浮,思考着自然的短暂,使这山水成为无限延伸的空间,表达了自然的瞬时性和节奏性。
所以说,中国人看山水如宗炳在《画山水序》所言:“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写色。
”即是徜徉往返的“游园”,无论如何游走也终归落实于人生,自己去寻找温馨恬淡、宁静空灵的空间,让生活有实有虚,并于虚的空灵中活得心安理得、惬意自在,讲究激动之后的平静收回到内心的陶冶,体现出中国传统山水画可由晦暗疏远变得澄明亲近,回返自心的空间意识。
2 中国山水画空间理念的哲学观在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与自然生态中,中国哲学从来都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受中国哲学思想非常深刻,中国哲学在各个方面的学说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意象思维,并以此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意义,通过各种形式完全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总体构成,它根据人的情感需要以及人生价值观,利用人的意识进行舒张,从而获得人生和世界的意义。
国画构图十种方法

国画构图的方法一、少而精取势法在画面上仅突出一点绘画,另一点以轻淡相衬,形成无限的空间与深远之感,令人联想画外有画。
二、居中取势法在整幅画面中,几乎四周均有空间与空白,而所画的景物集中在中间部,其特点是主体,气势凝重而明快。
国画作品四尺对开三、均衡取势法无论是上下或左右,以一方为主体,由密至疏,由浓至淡向大面积空间部位过渡,而空透有空间的这一方,画少许景物与主体相呼应,虽然有疏密与轻重,但整体均衡,这种构图方法为均衡取势法。
四、疏密主从取势法以一方为主,景物宜密,用墨宜重,突显主体,而大部空白处,景物宜疏,用墨轻淡且散,形成疏密对比,主从轻重对比气势,轻淡散落部位用落款相衬。
画技理论中所讲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的道理就在于此。
五、分段取势法将画面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分成几段,段与段之间用云雾自然过渡,按主宾关系每个段落均有景物,则总体构成一幅完整、气韵贯通的山水画。
六、满幅取势法顾名思义,全幅均要画满。
需要重点突出的则重写之,但要适当留白,无白不透而且闷塞,虽然布局满幅,但要分出浓淡、疏密、主宾,且不可浓淡难分,其特点是沉厚、凝重。
七、相互呼应取势法立幅画面上下呼应,横幅画面左右呼应,其关键在于上下分段或左右分段,以其中任选的一段为主体,重点突出,而另一段则断断续续地过渡,再以另一段的景物与主体呼应,或者是留白处与留白处相呼应,有笔墨处与有笔墨处相呼应,形成气韵贯通大局和谐之势。
水墨山水3*6尺八、折带形取势法似一布带,从左折向右,再从右折向左,左右相折,呈步步高升之状。
或从右折向左,再从左折向右。
类似“S”形状的上下利用或“∽”形状左右利用。
这种折带形取势法,古人立幅山水画中利用者颇多。
九、凹型取势法立幅的凹形,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的灵活运用,或者将“凹”形放倒,形成左“”形或右“”形。
似如“C”字形的左右颠倒利用。
这种的构图方法为凹型取势法。
十、S型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式在山水画中经常会看到表现山势的绵延不断,远近山峦的层叠关系。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构及其美感

2021·01中国山水画起源于晋,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对于山水的描绘,是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山水在画面中仅仅起到辅助的作用。
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从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独立出来,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是隋朝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
到了盛唐时期,山水画出现了重大变革,诗人王维创水墨渲染破墨法。
五代时期出现了南北两大画派。
宋到清初,山水画在画坛依旧占据着主要位置。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一方面描绘了大自然的丰富景象,另一方面表达了山水画家寄于山水中的情感。
山水画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其间产生了无数的珍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传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如何看待传统怎样去看待传统的问题,不仅关乎中国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所有文化传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今,人们很少谈论它,但这个问题还存在人们的心中。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问题上,若想使传统山水画不断发展下去,就要寻找发展的突破口。
想要将这项工作做好,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将传统了解清楚。
当前的画坛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来自不同区域的画家非常之多,但是这些画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真正地去了解过,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画家而言,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和学习传统。
传统就是通过时间流传下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从而对人们带来了长久影响,被后世的人所传承的思想、文化、道德、艺术和行为方式等的综合。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构(一)形制结构形制结构指的是山水画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
从载体来看,有纸画、绢画、壁画、屏画;从用途角度来看,除与实用工艺相联系的屏风画、窗纱画等,还有便于审美欣赏的立轴、卷轴、扇面、册页等。
两宋时期,山水画形制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一样的形制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韵。
山水画卷轴最早是利用竹子编制成书卷的样子,像书卷一样从右向左铺开,山水画中的景象由此逐渐映入人们眼中,这种式样是山水画的主要形制结构。
试析中国山水画构图论的源起与发展——以郭熙“三远法”为中心

试析中国山水画构图论的源起与发展——以郭熙“三远法”为中心□陈霞摘要:郭照的《林泉高致》一书是对中国画画法的论述和总结,在这本论著中,作者谈创作,谈四时变化,谈空间布局,这些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三远法”是整本著作中最精彩的部分。
该文从"三远法”出发,探讨中国山水画构图从早期到宋代以及宋以后的发展变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三远法”如何成为山水画实践中经典的绘画理论。
关键词:郭熙三远法林泉高致构图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谈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54这句话是郭熙对于山水画构图的理解。
所谓构图,就是画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在个人审美的基础上对画面物象位置的安排布置。
中国传统绘画虽然很少提构图一词,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构图的理论基础,从早期的绘画理论中就可以一一窥见。
东晋顾恺之在《论画•孙武》写道:“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
”®"顾氏在论画时,将构图看作军事上的排兵布阵,大大提高了绘画构图的地位。
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描绘了他的绘画构思和布局思想:“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
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西去别详其远近……凡三段山,画之虽长,当之画甚促,不尔不称,鸟兽中时有用之者,可定其仪而用之。
下为涧,物景皆倒,作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
”®5这虽然是一段描写云台山周围环境的话,但是初步勾勒出一个画家理想世界中的自然。
此后,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今张銷素以远映,则昆闽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作者:陈一帆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5期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美术史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篇章。
在千年来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积淀衍生出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
这是人类对美的探索,是人类内在精神追求的具体体现。
在观赏或者创作一幅美术作品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形、色和构图。
这是美术基础的三大元素。
对形和色的的思考与创作者的兴趣点存在很大关联,但是构图有所不同。
“构图”就是结构画面。
将画面中的一切物象,有组织的赋予形式美感,置陈布势。
构图,的名称起源于西方。
在西方绘画中,被称为构图、构形和构成;在中国画论中,被称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和布势,以及取势等等。
构图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一幅作品的成败。
好的构图可以起到突出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使画面具有无限张力的作用。
构图的基本原则讲究的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
关键词:经营位置;构图;基本原则说起构图,不得不提的就是虚与实的关系。
好的艺术作品总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
在虚与实两个不同概念的相互生发中,往往能够营造出不同的画面氛围。
虚多实少,画面氛围会变得意远情长,具有朦胧性,可以给欣赏者充足的空间自我发挥想象,从而丰富作品的艺术情感。
实多虚少,画面氛围会变得凝实,使欣赏者面对画面时一目了然,大大增强画面直观性,使画者的情感意图直接呈现给观者。
所以在绘画中,虚与实他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虚实完美的构图是每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探索的目标之一。
正如贡布里希在《解构与重构》中所说:“画面是由物数个小单元共同构成的。
如果说画面中的小单元为实,那么他们之间的两两关系就是虚,是看不见的。
但是任何一个实的单元都是由虚的关系构成,由虚的关系支撑着。
”在中国,在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国画形式中,在诗、书、画、印、虚实、线条、色彩等诸多画面要素之间,“构图”发挥了协调他们关系重要作用。
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并非一边,一角,一树,一草,一石的堆积,而是纵观全局,从整体编排,将这些元素有序的组织,巧妙和谐的融入在同一幅画面之中。
以“三远法”探析中国山水画的构图

以“三远法”探析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作者:周婵娟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9期摘要:当代中国画对水墨韵味追求更为讲究,或是一种传承与创新,而它的另一重要形式构图,却被我们逐渐地忽视。
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画面整体的好与坏,关系到画中独特意境的传达。
构图需要让画面的内容协调、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从而使画面意境引人遐思。
关键词:三远法;中国山水画;水墨;构图在我国古代,构图被称为“布置”。
布置则是顾恺之画论中的“置陈布势”与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二词结合而成的。
但却因构图所耗时间精力太多,越来越多的人用“惨淡”二字来形容它,因此又有了“惨淡经营”的说法。
这就好比在当代中国画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发展趋向中,水墨技巧,水墨韵致,水墨创新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线,构图、布置已被淡视。
构图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形式。
一、“三远法”的构图分析构图离不开透视,无论是三远抑或是后人所说的六远构图法,其实也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谵。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谵着不大。
此三远也。
“三远法”主要是指绘画构图中对远近的安排与处理,也是指法则中对空间关系的处理表现。
视线是自下而上,由近及远,由横向转于平远的节奏化的行动,这与西方焦点透视的“一远”大相径庭,将中国画的空间层次阐释得更为精辟与透彻。
中国画山水的诗意创造性艺术空间,其诸多“远境”,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体现。
“中国三远之法,则对于同此一片山景‘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我们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
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成了一个节奏化的行动。
郭熙又说‘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是人目之近寻也。
山水画论述文

山水画论述文内容: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
简要介绍了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山水画的笔墨、构图、意境、设色,以及山水画与诗歌、书法、印刷的关系。
关键词:道家思想笔墨章法意境设色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形式,是最大的绘画学科,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艺术形式。
山水画的产生晚于人物画,早于花鸟画。
它萌芽于早期人物画的背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独立,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绘画分支。
隋唐时期成熟,五代两宋时期达到艺术高峰。
元明清两代都有发展,都有成就,名家辈出,形成了中国蔚为壮观的传统艺术形式,至今经久不衰。
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是一个人文化艺术素养和生活阅历的集中体现。
下面,笔者阐述欣赏山水画的几个要点。
一、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哲学内涵)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的产生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万物”“能胜物而不伤”。
道家思想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所以山水画多以水墨表现为主,以色为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兴盛的时期,玄学的代表思想就是道家的思想,这一时期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许多文人名士为了躲避政治上的倾轧选择归隐,像陶渊明、嵇康、阮籍等,他们隐居山林,吟诗作赋,山水诗于是大盛,山水画也应运而生。
这都与道家思想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密不可分。
儒家思想对绘画的影响多体现在早期的人物画上,明劝戒,著沉浮,建立社会礼教,所以儒家思想是以入世为主的,而山水画多体现出世,禅宗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也比较深,但不如儒家、道家来得分明,影响更多的是后来的花鸟画。
当然这样绝对的划分是不严谨的,没有这样的必然,只能说是大致如此。
儒、道、释思想后来逐渐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山水画的发展也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但总的看来主要的还是道家思想。
浅谈山水画中的节奏与韵律

浅谈山水画中的节奏与韵律【摘要】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通过描绘自然风景展示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绘画技巧。
在山水画中,节奏与韵律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节奏美体现在画面构图中,通过物体间的大小、形状、位置等关系形成一种动态感;而韵律感则体现在画面的线条、色彩和笔触上,营造出一种流畅而和谐的视觉效果。
为了营造节奏感,画家可以通过对比明暗、运用重复、强调节奏点等手法;而要体现韵律,则需注意画面整体的平衡和谐,避免呈现单调和断裂的色块。
通过节奏与韵律的表现,山水画可以更具生命力和韵味,观赏者也更容易被画面所吸引。
山水画家应注重节奏与韵律的表现,使作品更富有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山水画, 节奏, 韵律, 美感, 生命力, 表现, 元素, 山水画家1. 引言1.1 介绍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类型之一,以描绘山川、江河、湖泊等自然风景为主题。
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和书法作品。
古代山水画以风景为主题,通过描绘山川河流间的自然景观来表现画家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
随着历史的变迁,山水画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风格和技法,成为中国绘画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形式之一。
山水画并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重要的是通过画家的笔墨和意境来表现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在山水画中,画家通过构图、线条、色彩等手法来表现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展现山水间的和谐之美。
通过山水画,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浩瀚和神秘,体会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每一幅山水画都蕴含着画家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传达着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在这些山水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丰富的艺术想象和感悟,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1.2 引出节奏与韵律的重要性节奏与韵律在山水画中是至关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赋予作品生动的动态感和节奏美,带给观赏者视觉上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
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画的审美特征 ⼭⽔画的审美特征,主要由以下⼏⽅⾯构成: 1、构图形式 中国⼭⽔画的构图,要求做到宾主、呼应、虚实、藏露、繁简、疏密、参差等艺术规律的恰当运⽤.平⾯构图中的纵深关系处理是采取独特的“三远法”.北宋郭熙说:“⼭有三远:⾃⼭下⽽仰⼭巅,谓之⾼远,⾃⼭前⽽窥⼭后,谓之深远,⾃近⼭⽽望远⼭,谓之平远.⾼远之⾊清明;深远之⾊重晦;平远之⾊有明有晦.⾼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缥缥缈缈.”这种三远法类似西画中的仰视(⾼远),俯视(深远),平视(平远),是⼀个独特的空间处理⽅法,⼭⽔画中的以⼤观⼩的俯视法和散点透视法(有⼈认为应称作⽆点透视法)结合运⽤,可使层⼭叠岭、千⾥江河、深宅⼴院俱现于⼀幅画之内,不但庞⼤的画⽽得以铺陈布设,⽽且这样构图可以极为⾃由地充分表现内容和⼭⽔的⽓势. ⼭⽔画的构图从外观形式上看,有中堂、条幅、条屏、横幅、长卷、册页、扇⾯等等.画⾯构图形式有:s形、V形、c形、三叠两段,开合、对称、平衡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构图形式,为⼭⽔画增添了美的⾊彩,同⼀个美好的景观,采⽤不同的构图形式,将会产⽣不同的效果. 2、笔墨语⾔ ⼭⽔画的造型技巧是笔墨,⽽笔墨造型的技巧核⼼⼜是线描造型.中国画⽤的⽑笔,宣纸等⼯具材料⾮常适合笔墨技巧的发挥,经过千百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套完整的具有民族特⾊的表现⽅法,构成⼭⽔画独特的造型特点.北宋韩拙认为“笔以⽴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悉从笔墨⽽成.”⼭⽔画中所说的笔,主要是指线条、点、⾯、皴擦,⽽线是主要的.笔着重在勾划轮廓,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墨,主要指的⿊墨,有时也略含⾊彩之意.特别是⽔墨画,墨法是表现物象的光影、⾊调,以及住视觉中造成的浓淡,虚实感觉的重要⼿段.住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直和笔⼒交融在⼀起活动着,笔所到处⽆论是K线或短线,还是点或块,都是感情活动的痕迹.⼭⽔画造型的成败,意境有⽆,关键在于⽤笔. ⽤线造型,要使⽤线塑造的艺术形象集中、有⽣命⼒,画家必须存运笔中渗透⾃⼰深刻的思想感情.因此,⼭⽔画中很讲究笔法表现情感,这是鉴别艺术⽔平⾼低的⼀个⽅⾯. 画家⽤线的技巧与功⼒和⽤笔技巧是完全⼀致的.俗话说“⼒透纸背”就是指⽤线的功⼒、⽤笔的速度和恰当地⽤⼒所产⽣的效果.⼈们对线的感觉只有在线表现集中对象时才能显⽰出来,如⽼辣、粗犷、⾼雅、流畅、凝重等;⼈们从线中感觉到⽓质,既体现对象的⽓质,⼜蕴涵着画家个⼈的⽓质. 线的形象也能体现出美感.画家的笔法和笔⼒要把线勾得好往往全仗艺术功⼒和对线的体会与修养.由⼗画家的⽓质素质不同,所表现的对象不同,也就创造出程式各样的关的线条.如:“春蚕吐丝”⽐喻柔美⽽不断,“如锥划砂”⽐喻笔⼒浑厚着⼒;“⼒透纸背”说明⽤笔之沉着有⼒;“绵⾥缠针”说明有内功和⾻法;“屋漏痕”指的⾜⽤笔凝重,留得住;“⾦锉⼑”是形容⽤笔具有⾦⽯⼑斧味等等. 传统⼭⽔画要求“意在笔先”、“胸有成⽵”,“差之丝毫⽽失千⾥”,要求⽤线造型严谨不苟.所以,在对⼭⽔画的成就品评上素有“笔画见⾼低”之说. 明代沈颢说:“笔与墨最难相遭,具境⽽皴之,清蚀在笔,有皴⽽势之,隐现在墨.”中国画的墨法和笔法是不能分的,墨是以笔来表现的,墨法之妙,全在笔出.如果没有墨,笔法就⽆从体现.⼭⽔画以墨⾊为基本⾊,墨法包括⽤墨浓淡的程度和墨⾊⿊⽩深浅的变化.墨分五⾊,即指:焦、浓、重、淡、清五种浓淡不同的⾊度.其实运⽤的时候,实在不⽌五⾊.墨⾊也具有⾊之变化的趣味,须有⼲有湿,有浓有淡.墨法也就是⼭⽔画的⼀种⽤⾊法,⼭⽔画⽤⾊时强调要“⾊不碍墨”.唐代王维说:“夫画道之中,⽔墨最为上,肇⾃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之景,东南西北,宛尔⽬前,春夏秋冬,⽣于笔下.”南此可见,笔墨是⼭⽔画的重要表征,⼭⽔画通过笔墨既⽴形也表情达意.。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字子华,号浩然居士,北宋宁陕西柳州(今广西柳州市)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
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三祖”之一,对后世的山水画家影响深远。
郭熙在其山水画创作中提出了“三远”论,强调在画中远山远水的表现,塑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的“三远”论是他在山水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他认为,一幅成功的山水画应该具备“形神兼备、气象万千、远近古今兼罗列”的特征,即形式与精神相结合、气象万千、远近古今兼容。
“远”是指画中远山远水的表现。
在郭熙看来,远景是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能够给人以开阔、深远的感觉,使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产生无限遐想。
郭熙在其山水画创作中非常注重远景的描绘,以远景的表现来丰富画面的层次和气息,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变化和生气。
郭熙的山水画在构图上非常注重“三远”之美的表现。
他善于运用“前、中、远”三种景物,通过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来营造一个开阔的、有层次的山水画面。
在画中,远处的山水往往通过淡雅的墨色和轻柔的笔法来表现,虽然没有过多的细节和装饰,但是却能够给人以远景的感觉,让观者感受到大自然无垠的广阔和神秘。
通过对远景的精心描绘,郭熙的山水画呈现出一种空灵、虚幻的美感,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郭熙的山水画在墨色运用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擅长用淡淡的、清透的墨色来表现远山远水,使得画面呈现出淡雅安静的气质。
这种墨色的运用既能够表现出远景的遥远和深远,又能够通过淡雅的神韵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使观者在观赏画作时能够沉醉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郭熙的这种墨色运用手法对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
郭熙的山水画还在细节描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他的画作中,远处的山峰往往都是一片淡淡的墨色,没有太多的细节描绘,但是通过用笔的轻重、用墨的浓淡,他能够将山峰的轮廓、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给人以隐约可见的感觉。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古代中国山水画是一种独特而受人赞赏的艺术形式,它以山水为主题,通过精妙的笔墨和构图,表达了画家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情感。
这种艺术形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又具有深远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追求的是自然的美。
古代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是自然景观的准确再现,注重捕捉景物的真实面貌。
画家通过对山水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佩之情。
其次,它讲究的是画面的空间感。
山水画往往通过远近分明的构图表现出深邃的空间感,使观者感受到无穷无尽的广袤和宁静。
这种空间感的表现不仅仅是局限于画面的远近,更是体现出作者对于宇宙间无边无际景物的感知和把握。
再者,它追求的是画面的意境。
古代中国山水画以绘画大师师法自然的方式,通过潜心的辛勤创作,表现出令人神往的意境,使观者在欣赏时感到心旷神怡,引发无穷的思索。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也十分丰富多样。
首先,它以“拟古”为主要手法。
拟古是指画家在表现自然景观时,通过模仿古代名家的笔墨风格和画技,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画家往往会刻意运用简练的线条和富有节奏感的构图,使画面更富动感。
其次,它注重的是“墨意的相互渗透”。
古代中国山水画尤其强调墨色的运用,通过淡墨渲染和浓墨点染的方式,表现出景物的质感和层次感。
这种墨色运用的独特技巧,使观者在赏析时能够感受到深邃的神秘和宁静。
再者,它也注重画面的结构和布局。
画家在构图时通常采用“三重构图法”或“九宫格构图法”,以突出画面的主题和氛围。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使画面更加有序,而且也更容易引导观者的视线。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绘画创作。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世的绘画提供了独特的艺术样式和技法,更为人们的审美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鉴赏古代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作,更是进入一个富有诗意和哲理的境界。
中国传统山水画描绘特点

中国传统山水画描绘特点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大类别,以山水为题材,通过笔墨勾勒出山川河流、林木瀑布等自然景观的画作。
它具有独特的绘画特点和风格,常常被赞誉为中国绘画的瑰宝。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描绘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的是艺术家的个人感悟和境界。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眼睛、心灵去感受自然,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情感。
这种个人感悟和境界的表达使得每幅山水画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不同的艺术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风格,使得山水画具有了更多的个性和魅力。
中国传统山水画注重的是意境的表达。
艺术家通过精心的构图和运用墨色,以及通过山川河流的形状、林木瀑布的姿态等元素的安排,使得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整体的意境相呼应。
通过运用线条、点、面等各种构图手法,艺术家可以将画面构建成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空间,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中国传统山水画追求的是平和和谐的氛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视为一种具有平和和谐意象的象征,因此在山水画中,艺术家常常通过画面的布局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这种平和和谐的氛围。
例如,艺术家可能会用温和的色调来描绘山川河流,用柔和的笔触来描绘林木瀑布,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通过这种表达方式,艺术家希望能够传达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
中国传统山水画注重的是笔墨的运用。
在山水画中,艺术家通常使用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工具——毛笔和墨汁。
毛笔的笔触柔软而有力,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线条和纹理,墨汁的颜色和浓淡也可以通过墨的深浅来表现。
艺术家通过巧妙地运用毛笔和墨汁,可以描绘出山川河流的起伏和流动,表现出林木瀑布的生动和立体感。
同时,墨色的运用也可以使整个画面更加有层次感和变化,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山水画具有个人感悟和境界的表达、意境的凝练、平和和谐的氛围以及笔墨的运用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传统山水画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艺术形式,也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艺术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国画的一大流派,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奥妙的构图艺术,深受现代人们的喜爱。
尤其是奥妙万千的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那幽邃神秘的意境、烟波浩渺的思绪尽数流露笔端,成为现代人购买、收藏、欣赏中国山水画的主要初衷。
本文就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艺术做几点论述,希望能给广大中国山水画爱好者带来一些益处。
关键词:山水画构图艺术
一、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与摄影、摄像、素描、速写以及平面设计中的构图艺术有着明显求别。
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不只是对山、水、奇松怪石、亭台楼榭、草木花藤等创作元素位置的安排,还要根据这些创作元素来营造情景,创设一种超然物外又安享其中的思想境界,是在“造景”,也是在“造境”,这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艺术特点。
(一)构图“奇”
中国的山水画讲究画面构图的多样与统一。
所谓多样就是反对的构图的平淡无奇,抵制千篇一律,主张构图的多样与出奇。
五代的著名画论家李成著的《山水诀》有载:“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层峦叠嶂易起伏峥嵘而各异”。
中国山水画通常都是采用夸张的景物对比,奇特的构图形式展现山水地貌、亭台楼榭。
比如有名的山画家“马一角”善用一角半边的奇特构图自成一派。
(二)构图“远”
中国山水画的透视不同于其他风景画种。
水彩画或者油画所采用一点透视的平行透视,或两点透视的成角透视。
而山水画多采用视点运动的散点透视,类似与摄影机的摇移运动,可以大范围的包括所观测的景物,整个画面风景展现出高远、深远、平远的地貌,所以山水画的画幅大多数是条幅立轴或横幅横轴,像有名的《清明上河图》。
(三)笔法、墨法自然交融
中国山水画讲究笔法、墨法的自然交融,通常以细劲的线条勾出山石、树木骨架轮廓,再用浓度不同的水墨加以渲染,最后敷填石青、石绿等颜料着色而成的。
其中基本轮廓线条讲求笔法的轻重柔猛、勾转腾挪,变化丰富,渲染着色讲求用墨法的灵动飘逸、淡浓相宜。
(四)形神统一
学山水画的人都知道,只做到画面的形似,就会没有神韵;而一味的追求画面神韵,忽视具体形象,就会造成画作的杂乱无章。
形神统一,才是山水画的妙处。
通过对景物具体形象的各种变化的观察,融入自己的精神思想,对景物形象加以适当的改造,借助景物形象的变化展现自己的精神思想,做到形神统一。
二、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构图艺术形式。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我国的山水画家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开创了许多
新的构图艺术形式,极大丰富了我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一)s型构图
s型构图是指画面各个元素的排列顺序犹如字母s的构图形式,在视觉上给观者一种柔和迂回、协调灵动、流畅优雅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拥有书法上的一波三折的艺术美感,不仅往来顺逆,悠悠不断,而且暗含一股绵绵的力度感和稳定感,通过起承转合,把画面中的各个创作元素联系起来,创造出山水画的磅礴气势。
(二)藏露开合构图
藏露开合构图是指通过对创作元素大小、远近的透视经营,将画面中的细节或隐藏或显露,或遮开或闭合,使画面景物呈现若隐若现的幽邃境象,给观者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藏露开合构图使得山水之间相依相衬、若即若离,在视觉上给人带来幽深}舌静、和谐统一之美,有种淡泊名利、隐居世外寄情山水的意蕴。
(三)交错构图
山水画表现的空间形象各色各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纵横交错的形式。
横表现为坚实的山石、厚重的土地,纵表现为挺拔的松杉、高耸的楼阁,纵横合一的构图有中节奏美、和谐美。
《画筌》中有载:“一纵一横,会取山形树影;有结有散,应知境辟神开。
”
(四)三段平远构图
三段平远构图是指画面构图分成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平远是指由近望远由前向后的延伸效果,以表现地势风貌。
这种构图往往带来极大的视野,对于营造山体的威势很有效果。
有时也结合
一些装饰,比如巍山下的小船,给观者一种轻舟万重山的美感。
cf)段叠构图
所谓段叠构图是指通过层峦叠嶂的山峰间透视及对比关系,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饱满感,与三段平远构图的景别划分不同。
通过段叠构图可以凸显画面的壮观气势,增强山水画的奇峻之感。
(六)近景构图
近景构图是从创作元素的布局上来说的,画面以视觉中心,远景作为近景的陪衬,形成前实后虚的画面效果。
这种近景构图,由于远景的表现较为少或较为模糊,有时前景就成了画面的中心,而远景的山水就起了装饰点缀作用,使得画面构图更加简洁明确,然而意境却更加悠远。
(七)远景构图
远景构图与近景构图相反,是前虚后实的景物布局,通常用于表现云雾缭绕的山峰,浩渺无际的水流。
通过前景的虚化处理,利用虚实对比,疏密相间的景物位置布置,并运用大面积的留白及色调上的轻重变化,达到给观者一种下空上满、下轻上重之感,同时也产生一种烟波浩渺、如临神境的飘渺感觉。
三、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的发展趋势与现状
中国山水画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时至今日我国山水画构图艺术取得了很大发展,不管是传统的瓷器山水画,还是纸绢山水画,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山水画家。
(一)学习山水画传统构图艺术
俗话讲厚积才能薄发,学习山水画传统构图艺术,汲取前人的艺术经验,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创自己的艺术方式,是发展山水画构图艺术的有效方式。
(二)加强思想修养
主要是对马列辨证思想的学习,学习辨证思维哲学。
用辨证分析的思想进行观察周围的世界,才能真正把握现实生活的主流思潮,才能创作出反应时代的优秀作品。
(三)学习绘画技法
绘画技法的提高的也是发展构图艺术的重要方法,只有具有了高超的绘画的技法,才能创作出精妙的构图艺术形式。
加强绘画技法的交流、提高,积极大胆的创新、尝试也是发展我国山水画构图艺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有着优良的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传统山水画构图艺术的优点,在传统优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兼容并包,大胆尝试,为我国山水画构图艺术的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