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舟过安仁公开课教学设计

舟过安仁公开课教学设计

《舟过安仁》公开课教学设计历城区工业北路小学李华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想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想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词。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5分钟)1.教师课件出示12个排列无规律的词语,给学生1分钟时间,让他们按顺序记忆下来。

2.教师检查学生记忆结果。

学生在1分钟内很难按顺序记住这12个词语。

3.教师课件出示每个词语相关的图片,带领学生记忆。

学生用10秒钟就可以记忆。

教师引出学习要掌握窍门,要用科学简单的方法学习,那样才会快乐,才会容易学。

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来学习抽象的知识,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今天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来学习古诗《舟过安仁》。

二、检查预习,出示方法。

(10分钟)1.多媒体课件出示古诗内容,检查学生的读,背诵的同学可以尝试背诵。

2.课件出示,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或者说四个方面,按照步骤一步步来学习古诗,也是学习方法的传授。

三、学习古诗。

(20分钟)1.解诗题。

2.制作者。

3.看图画,抓字眼,名诗意。

4.多诵读,悟诗情。

四、当堂小练习。

(5分钟)练一练,比赛诵读古诗,看谁诵读的又准又有感情。

五、课堂总结。

. .。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古诗教学——小学语文《舟过安仁》教学案例及点评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古诗教学——小学语文《舟过安仁》教学案例及点评

【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对诗游戏。

师:篱落疏疏一径深———生1:树头花落未成阴。

生2:儿童急走追黄蝶,生3: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泉眼无声惜细流———生1:树阴照水爱晴柔。

生2:小荷才露尖尖角,生3: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毕竟西湖六月中———生1: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2:接天莲叶无穷碧,生3:映日荷花别样红。

〔点评〕以学过的诗句带出新学的诗篇是古诗教学常用的开课方法,但这个设计还是体现出执教者的匠心。

一是教师用“对诗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诵所积累的古诗,充分运用学生喜欢游戏和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

二是对学生已读的古诗作了复习回顾,并对作者杨万里这个线索作了梳理。

这样,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本课要学的内容,便于学生记忆,形成有体系的积累。

三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杨万里诗的风格,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师:同学们对答如流,真好。

这三首传世名作都有一位共同的作者,他就是———(杨万里),关于杨万里,大家有什么了解?生1: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是“南宋八大家”之一。

师:老师纠正一下,没有“南宋八大家”这种说法,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

生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生3:杨万里创造了“诚斋体”。

生4:杨万里出生于1127年,死于1206年。

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张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杨万里的资料,自由读一读。

(多媒体显示:杨万里,南宋杰出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为“南宋四大家”。

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人生相伴相随,一生作诗两万余首。

他36岁前作诗学习模仿“江西诗派”和王安石等大家,36岁时立志创新,自成一派,后人称为“诚斋体”)师: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疑问?生:“诚斋体”究竟有怎样的特点呢?师:关于“诚斋体”,还有一个故事,宋代有一个著名的诗歌流派,叫“江西诗派”,里面聚集了很多优秀的诗人,这个诗派作诗讲究借用前人诗句,每个字都要有典故和出处。

年轻的杨万里曾经是这个诗派的“粉丝”,模仿这种风格写作了很多诗。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牧童》《舟过安仁》教学实录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修养。

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深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一)说教学内容《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

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和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心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偶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

虽然本节课学生只可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并且手中无一切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

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牧童一、导语,引童趣(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二、初读、悟童趣。

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

(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

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

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

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

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

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

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

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三、品读,想童趣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

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

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

师:(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上面睡觉,多好玩啊!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看睡着了。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课堂实录今天是语文课的第二十一课,我们要学习诗歌,具体而言,是古代诗歌。

现在,请大家拿出课本,我们开始进入学习状态。

第一篇诗歌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他在此诗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词汇和生动形象的描绘,来展现登楼所见所感。

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体会到诗人在登楼时所感受到的自由和想象力。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意闲适清新,充满了古典气息,大气磅礴,其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句经典的开头,更是被广大诗歌爱好者所传颂。

第三篇诗歌是《将进酒》。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充满了爱好自由的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风范。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文学的独特之处。

第四篇诗歌是《江南逢李龟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故园江南,杜甫以自己的经历来描绘江南的风光与景色,使我们体会到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最后一篇诗歌是《春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杜甫通篇写出了春天气氛的浓厚、风景的美丽,以及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对历史的思考。

好了,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所有内容,我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优美的古代诗歌中,体会到诗歌的美与神韵,感受到文学之美的真深广博。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五首优美的古代诗歌。

这些诗歌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让我们了解了不同诗歌家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观。

首先,我们学习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壮观、宏伟的景象,描绘了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和美丽的人文景观。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将所有景色统一起来,将它们贯穿成一个图景,使诗歌的浓郁氛围更加丰富。

接着,我们学习了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是我们熟知的诗歌之一,其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开头,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

这首诗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出了诗人对宁静夜晚的渴望和思考,并将自然景色、内心情感融为一体。

人教版小学语文5-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5-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5.人教版小学语文5-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6.7.《牧童》课堂实录一、点词读句师:这节课洪教师带大家学一首古诗,题目是生:牧童师:之前,同学们有没有去读一读这首诗啊.生:读了。

师: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

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你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

今天洪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板书)(生接:熟读成诵)。

对,这就需要认真反复地练一练。

现在洪老师给你3分钟时间,做到熟读成诵。

开始。

生:(自由朗读)师:停,(学生感到为难),其实,刚才,你们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了,洪老师只想你们做到熟读,还没有要你们做到熟读成诵呢!(生笑),怎么样才叫熟读呢,现在我们来搞个活动,这个活动叫“点词读句”。

先老师给你们作个示范,洪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请用举手的姿势告诉大家。

明白吗?生:明白师:卧,(学生纷纷据举手)你看,读得很熟了么!请你说。

生1: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继续稳重地念)卧生2:不脱蓑衣卧月明(读出了节奏)师:明白吗?生:明白。

师:你们明白洪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吗?(学生有困难)把这句诗轻轻地读一读。

生:(再读这句诗)师:诗句一共有7个词。

谁知道洪老师为什么偏偏点这个“卧”字,猜一猜就可以了。

你说,这个男孩。

生:卧是睡的意思,诗人在月光下着睡觉师:注意了,他讲到了另外一个词:睡。

他说这句诗里面不用睡而用卧,是因为卧字比睡字好,所以洪教师要点这个卧字。

(面向发言的同学)你说得很对,这句诗里的这个卧字很特别,能让人联想开去。

生:卧字给我感觉是,他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欣赏月色。

生:对,卧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也有玩的味道。

师:好。

接下来,谁来做小老师,我们请小老师来点词了。

来,由你来点词生:(一生上台)师:现在你上来只读一个词,所以一定要读得稳,让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楚。

生:好。

------弄生:(齐声,兴奋地)笛弄晚风三四声师:多熟啊,再读生:笛弄晚风三四声师:你点这个词有理由吗?生:有师:他点这个词也有理由的,我们也来猜一猜。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公开课教学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公开课教学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公开课教学设《舟过安仁》教案设计【教材分析】《舟过安仁》是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其中一首。

本诗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有趣的一幕:诗人闲来一瞥,被“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的情景所吸引,为什么?因为他们虽无忧无虑的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也收了起来,船桨也停在那儿,这不是很奇怪吗?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作者疑窦顿解,恍然大悟后,不禁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啧啧称赞,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

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

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七言律诗积累,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和基本方法。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实录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实录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实录《牧童》《舟过安仁》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形象。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学习重点: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准备:老师制作课件。

学习过程一、导语,引童趣(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二、初读、悟童趣。

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

(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

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

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

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

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

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

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

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三、品读,想童趣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

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实录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实录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实录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留意读准字音、节奏。

呆会看有谁能依据自己的理解把诗中所描述的事情用简短的几句话说成一个故事吗?开始。

〔故事大意:诗人杨万里坐着船经过安仁的时候看见河中有两个孩子坐在一条小船上,收了竹竿和船桨,撑着一把伞,在干什么呢?原来不是用来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借着风的能量使小船前进。

〕生自由读古诗,并汇报师:读了古诗,又听了刚刚这位同学说的故事,那诗中描写的是两个怎样的小孩呢?你能有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吗?〔淘气、可爱、调皮〕同学说,师板书。

师:那诗中又有哪些地方可以表达出孩子的调皮、顽皮呢?你能从四句诗中找到吗?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驶风。

师:你读读,并追问:能说说你的理解吗?为什么这两句可以看出他的调皮与顽皮呢?预设:为什么没雨也要张伞呢?〔想借着风的能量让船前进〕那船究竟动了吗?引出“怪生”。

是呀,杨万里看了好半天,都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这两个孩子无雨却张伞,直到看见小船移动了,才真正弄明白缘由——不是遮头是使风。

想象一下,两个孩子就这样撑着伞坐在船里,借着风的能量在河里漂浮,你认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满意、舒畅、好玩〕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想试吗?师总结:是呀,我也想去试试,听你们这么一理解,老师还真觉得这两个孩子是挺调皮、顽皮的。

那谁再来试着读一读呢?〔1---2个,师评价〕来我们一起试试,感受感受这两个孩子的顽皮与调皮!过渡:嗯,挺不错!可读完了后两句,有谁也能从前两句中找到描写孩子调皮、顽皮的地方吗?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师:来,你先说。

先读一读这两句。

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同学们,这渔船平常都是谁在运用呀?〔渔夫、大人们〕对呀,平常渔夫或大人们捕鱼时才用的,可为什么今日这船上没有大人却是两个孩子呢?他们又是怎样偷偷地到船上去的呢?想象一下。

生自由说,老师引导即可!师总结:是呀,说不定就是哪天中午,两个小家伙,向你们一样不想睡午觉,于是趁着大人们睡着了就偷偷地溜出来,想感受一下划船的乐趣,真是调皮的孩子!来,调皮的男孩子我们一起读读第一句。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下载)《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1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身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布置2课时A案课前准备配乐磁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牧童》(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

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

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1.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2.生互动交流。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舟过安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舟过安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对于情感的体会感觉比较吃力,所 述
以我利用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直接参与体会。以探究
性学习方式为主导,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
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容的引导,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于结合图文,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在于学习理解作者在看到小孩子
“无雨张伞”后,产生疑惑——质疑——解疑的心理活
动以及诗句上下两句的过渡。
知识与技能维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
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维度: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中人物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能体会作者对事物的赞
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能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七言律诗积累,知道学
力分析 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和基本方法。学生对于小组活动的展
示充满兴趣。在这首诗的学习之前,已经学过一首关于 童趣的《牧童》,对于这种浅白易懂,充满情趣的诗歌 兴趣浓厚。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舟过安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语文
教学例名
《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是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
三首中的一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
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
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所
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对图片信息的理解以及对课文内 教材分析
本课学生学习需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 1、观察法 2、 想象法 3、朗读法 4、引导法 5、合作探究法。学生的 古诗学习基础比较扎实,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能 够很好的进入情景进入学习。教学设计中,有很多有趣 的图片和视频,能够很好的辅助教学,学习氛围比较好。

5下2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5下2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古诗两首》教学过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玩对对子的游戏,看谁对得又好又快?我出“天”,你对——生:我对“地”。

师:我出“山高”,你对——生:我对“水长”。

师:我出“上有天堂”,你对——生:我对“下有苏杭”。

师:苏州、杭州真美,杭州最美在哪里?生:杭州最美的地方是西湖。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杭州西湖的两首诗。

这两首古诗分别是——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十三课《古诗两首》。

(板书课题)。

谈起西湖,我们不得不谈起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就是苏轼。

师:你对苏轼了解多少?生:他还有一个名字叫苏东坡。

师:他叫苏轼,号东坡。

生:苏轼,字子瞻。

师:还有吗?生:他是宋代的大诗人。

师:我们知道唐宋有八大家,其中他们家是人才辈出,有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还有苏轼,一共三人。

苏东坡现在是西湖最好的一张名片,他曾经在杭州做了五年的通判,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这个职务。

在杭州期间他还筑了一道堤,今天我们叫他“苏堤”,将来我们到杭州可以去看一看被称为杭州一大风景的苏堤。

在杭州期间他留下了很多的诗词书画,今天让时光倒流900个年头,一起到杭州西湖,随着诗人一起去感受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

师:(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起来把题目读好。

师:题目比较长,该怎样读正确呢?生:题目中包括了时间、地点、事情。

师:真聪明,这样就把节奏读出来了。

谁来把题目读一下。

生:(生饱含感情地读题)师: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呢?生:这是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写的生:时间是六月二十七日,正值夏季,地点在望湖楼师:“书”什么意思?“醉书”又怎样理解?生:书是写,醉书是指喝醉酒时所写。

【由对对子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紧接着按照知诗人、释诗题、明诗意、读古诗的顺序,让学生有层次地初步感受整首诗。

《舟过安仁》教案.doc

《舟过安仁》教案.doc

《古诗词三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 等词语。

2•有感情地開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采用边读边想象诗屮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欢乐。

教学难点:想彖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舟过安仁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

3. 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 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中情景。

、谈话导入,激发兴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板书课题)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2. 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 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过渡:这有趣又快乐的一幕,诗人一开始就一目了然吗?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1. 观察插图,发表见解。

自由读读诗句,再看看插图,渔船上这两个小童正在撑开伞使弄着风,玩得开心极了。

你看到这是一对()小童呢?说说自己的分析研究。

讨论反馈:淘气的、无忧无虑的、天真可爱的、无拘无束的、贪玩的野小子2. 激发情趣,深化理解。

依老师看来,这一对小童是两个笨笨的、傻傻的小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过安仁课堂实录古诗《舟过安仁》讲的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使船而撑伞的两个小男孩。

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舟过安仁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舟过安仁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舟过安仁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教学内容】《舟过安仁》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有趣的一幕:诗人闲来一瞥,被“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 的情景所吸引,为什么?因为他们虽无忧无虑的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也收了起来,船桨也停在那儿,这不是很奇怪吗?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作者疑窦顿解,恍然大悟后,不禁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啧啧称赞,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全诗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生动描写了儿童的稚气行为。

既展现了两个小渔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又使得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流露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

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童趣:1、游戏“对诗”,激童趣:(1)师: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生对:“忙趁东风放纸鸢。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预设】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2、师小结,引童趣: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3、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预设】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1、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师: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哪些诗句结合注解和插图就能读懂?【预设】生: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师:谁能帮助解疑?生:“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可指多人交流)生: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

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三、品读,享童趣:(一) 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伴着明媚春光,诗人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他。

)1、课件边呈现相关画面,师边伴着音乐,深情叙述,引学生入情入境:师:看,波光粼粼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

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

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俩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

学生伴着音乐静心细想画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感受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

(1)师: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预设】生:一天,诗人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

河边长着的深绿色的芦苇上,偶尔停歇着一两只翠鸟,它们喳喳地叫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

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

这时,他看见了另一只小船在行驶,船上悠然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可爱的小男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

他俩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

划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坐在船上,继续说说笑笑。

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3、品读诗句,引导感悟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感受童真童趣。

(1)师:噢!是被渔船中孩童的特别举动吸引了。

那诗人杨万里又是通过哪些精练之语描绘的呢?生:“一叶渔船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指读)(2)师: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导读(引导感悟孩子的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预设】生:“收篙、停棹、坐船”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因为,划船出行的他们把船划到河中时,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师: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读第一、二行)(其他预设学生活动略)(3)师: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俩孩童心里想些什么?(引导感悟孩子的奇思妙想,感受孩子的淘气聪明。

)【预设】生:划船太累了,怎么才能省力?不如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风吹了伞,不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师:真是淘气聪明的孩子!生:……(4)师: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品味童趣)【预设】生:这俩个小孩居然能想到“张伞使风”,真是聪明,我真想到他们的船上体验体验这其中的乐趣!生:看到他们做的这件有趣的事,我也想起曾经的一件趣事……(5)师小结:这真是“童心无处不显,童乐无处不在”呀!让我们再次读一读,感受孩子的天真无邪、淘气聪明吧!(生读第1、2、4行,师读第3行。

)(二) 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1、( 伴着音乐,课件再次呈现静态画面——渔船上的孩童收篙停棹,撑开小伞放船上。

诗人立在船头观望。

师再次动情叙述,引学生入境。

)师: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收起桨儿,放下篙,撑开小伞船中放,渔舟小童笑声声,任尔小船水中荡。

是啊,晴空之下,碧波之上,河中之景,孩童之举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着他——杨万里。

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预设】生: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2、师: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想象一下。

【预设】(1)生: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第3、4行,读出心中的恍然大悟吗?(2)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师:那我们就合作着读一读第3、4行,读出诗人心中的惊讶,孩童的稚气、淘气、聪明。

(可先指读,再齐读。

)师问:“怪生无雨都张伞,”生答:“不是遮头是使风。

”3、师:疑窦顿解,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预设】生:或许他对俩小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俩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生: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

生: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4、师:是啊!眼前此景不觉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眼前孩童不禁让人啧啧称赞!让我们再次齐读第3、4行, 读出诗人此刻心中种种感受吧!(三) 品读感受诗句的精妙之处,享童趣:1、师:眼前一幕令诗人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次齐读,回味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吧!(齐读全诗)2、师介绍诗人:(课件出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

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互相佩服的朋友。

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尤其难得的是,他喜欢描写儿童形象,所写的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