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08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隋书· 文学传序》: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 刚,重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 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 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二、庾信
(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 河南)人。以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分为两 个时期: 前期与父亲庾肩吾并仕于梁朝,颇受恩宠;作品 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 后期虽受到北周皇帝和宗室的优宠,但含垢忍耻、 屈仕敌国的行为使他面热心寒,悔恨终生 作品多“乡关之思” ——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 羁旅、忧嗟身世,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 代表作:《拟咏怀》二十七首:以五言组诗的体制, 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直承阮籍《咏怀》组诗的 抒情传统。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一、北朝文学概况
1、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文学极度衰微 2、北魏后期文学复苏,崇尚汉魏或西晋文学; 3、北齐文学领先于西魏与北周,开始自觉仿效南朝名 家;西魏、北周崇尚质朴的周代文学。 4、江左文士留北,齐梁文风北传,南北文学开始交融。 5、作家作品 温子昇、邢邵、魏收,史称“北地三才” 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代表 北方土著文人最高创作成就。 庾信:“穷南北之胜”
《拟咏怀》之十八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怀疑,日复一日的无聊与 绝望 。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
君
《拟咏怀》之三
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 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 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哀江南賦序
【导读】 这是庾信的名作,《哀江南赋》 及序文主要反映了梁朝灭亡的历史和庾信身世 的沉浮,梁武帝太清二年(548),侯景发动 叛乱,攻占建康,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先 后遇害,湘东王萧绎(梁武帝第七子)在平定 侯景叛乱后,于公元552年称帝,定都江陵, 是为梁元帝。公元554年,庾信奉梁元帝之命 出使西魏,却被扣留,同年冬,西魏攻占江陵, 梁元帝被杀。梁朝灭亡。庾信从此被迫屈仕西 魏。“哀江南”一语,出于《楚辞•招魂》的 “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思想内容】诗中表现了作者深挚的爱国 情感。 【艺术特色】1、用典构成全篇。用一系列 的古典,喻说了梁亡的今典。可称为用典 的博喻。 2、用典贴切。如“哭坏杞梁城”,用春秋 的杞梁,切指今之萧梁。 3、字面都未说破,风格含蓄、隐晦。
庾信文学成就
1、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其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 与北朝雄浑劲健的风格相融合,体现了南北文学的交融,成 为集南北文学之大成的作家。 2、后期诗善用典,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风格刚健 深沉,苍劲老成。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3、庾信是南北朝时期骈文和辞赋大家,其后期作品情文并至, 自然流丽,将骈文推向高峰,有“四六宗匠”之誉。 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其诗真正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其 辞赋骈文也达到了六朝的最高水平。他不愧为南北朝文学之 集大成者。
庾 信 手 迹
庾信的诗歌创作\
诗歌创作:
庾信的作品分前后两期,内容、风格迥异。 前期为宫廷文学侍从,多奉和应制之作,绮丽秾艳,不 出宫体规范。
后期诗歌内容广泛,最动人的是其乡关之思、身世之叹。
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
拟咏怀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离宫延子 产,羁旅接陈完。寓卫非所寓,安齐独 未安。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唯彼 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解题】《拟咏怀》共二十七首,大都 为叙述丧乱、感叹身世之作。本篇是其 中的第四首,叙写流落异域、思念乡国 的悲愤感情。
培训_课件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00)
(二句意思是边塞自有那渡辽将军镇守,可是,战争阴 云压境而来,报警的烽火惊动了宫廷。此时,只好送亲
人出征,在那“寒风萧萧”的水边分别)。妾惊甘 泉(宫殿名,东汉时烽火及甘泉宫)足烽火,君
自从将军出细柳(咸阳西南),荡子空床难 独守(言“荡子”随将军远去,思妇空床独守)。 盘龙明镜饷秦嘉(饷,赐自。用汉代秦嘉与妻徐 淑两地相思、寄镜与徐淑故事),辟恶生香寄韩 寿(用晋代贾充女贾午与韩寿相恋,偷奇香相赠的故
魏收颇有文采,工于诗赋。其赋作已 佚,而存世的诗篇多仿效南朝风格, 如《挟琴歌》:
春风宛转(回旋)入曲房,兼送小苑 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筯(喻眼泪) 下成行。
2.西魏文坛概 况西魏时期,宇文泰重视经世致用,
有感于“自有晋之季,文章竞为浮华, 遂成风俗”,对绮靡的文风很不满, 想凭借政治势力加以改变。苏绰因此 建议在文学创作中“务存质朴”(《周 书·王褒庾信传论》)。宇文泰于是命令 苏绰模仿《尚书》体创作《大诰》, 以此作为文体的典范,“欲革其弊” (《周书·苏绰传》)。宇文泰托古改制,
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和梁、 陈作品相同,但诗境阔大,情调苍 凉,又具有北地特色。
二、南北文风的交 融1.南北文风的区
别 由于南北朝长期分裂,导致南 方和北方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 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 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的不同,造 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 别。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形成了 各自不同的特色:南方清绮,北方
用于时事上,而文风清绮的则用于歌颂赞扬上,这
就是南北二地词人优劣的比较)。”
初唐的卢照邻也论及南北的不同:“北 方重浊,独卢黄门(思道)往往高飞;南国
2.南北文风交融的途 径 南北文风的交融,简单地说,就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一、庾信前后期作品的内容、风格
1.徐庾体: 2.前期作品:风格绮艳流丽、思想轻浅单薄
注重对声律词藻的探求。 3.后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切的情感, 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更成熟。
二、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 “穷南北之胜”的高度。 他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 并接受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开拓和丰 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诗风的形成做了必 要准备。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贞刚, 重乎气质。
一、“北地三才”:温子昇、邢邵、魏收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趋新立异
二、西魏的文学观
去华存朴、师法上古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一、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人口流动的不平衡是南北文化实力悬殊的基
本因素。 二、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1.南北使臣的外交活动 2.因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事而羁留使者,掳掠 人才,或因政治倾轧而逃奔敌国,造成的楚 才晋用。
第七章 庾信与南北诗风的交融
南北朝时期,北朝文人诗坛相对滞后。 在南北文化交流中,逐渐受到南朝诗风的 影响。庾信由南入北以后的诗歌创作,昭 示着南北诗风交融的新前景。
1
第一节 北朝文坛概况
↗ 东魏 → 北齐 五胡十六国 → 北 魏
(都平城,后都洛阳
(都邺)
↘ 西魏 → 北周
(都长安)
2
一、北魏文坛 北方文学在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极度衰微。 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改革后开始复 苏,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阳后渐次繁 荣。 北魏文风的基本倾向是崇尚汉魏,也学 习南朝诗歌的风调。成就最高的是温子昇。
14
奉和山池
庾信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 浪,飞盖历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 舒。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日落含山 气,云归带雨徐。
15
(二)后期诗歌 1、思想内容:乡关之思 《周书》本传载,庾信‚虽位望通显, 常有乡关之思。‛ ① 感时伤变,魂牵故国。 ② 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庾信哀故国之破亡,悲已身之屈节, 以一己之心灵,承受着时代和个人的双重 悲剧。
四十二岁(554)奉命出使西魏被留长 安,不久仕西魏,又继仕北周。 出使被留屈仕北朝是庾信一生的分界 线,他历仕北朝二朝五帝,先后任骠骑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虽位高官显,但痛 念故国,在悲愤抑郁中度过了近三十个年 头,六十九岁卒于长安。
13
二、诗歌创作 (一)前期诗歌 庾信前期与其父庾肩吾,徐摛、徐陵父 子都是宫体诗的重要作家。‚文并绮艳, 世号‘徐庾体’焉。‛(《周书〃庾信 传》) 前期诗歌主要是陪驾,奉和、应制之作, 内容单薄,风格轻艳,适合宫廷趣味。艺 术上声律和谐、属对工巧,辞藻华丽,对 诗歌形式技巧的发展多有贡献。
第七章 庾信、王褒与南北文风的交融(课件)
不过,北方文学中所具有的质朴、刚健 的特点也是南方文学所缺少的,南北方 的文风在政治对峙的同时,在这一时期 也有相互交融的趋势。特别是庾信、王 褒等南朝作家入北以后的创作,将南方 将南方 文风的华美与北方文风的苍凉浑朴相结 形成了兼具南北之长的新风貌, 合,形成了兼具南北之长的新风貌,对 南北文风的交流和融合作出了重大的贡 献,同时也对后来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 了直接的影响。
(4)《拟咏怀》诗 拟咏怀》
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以五言组诗的体 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 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 制,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直承阮籍 咏怀》组诗的抒情传统,尤称杰作。 《咏怀》组诗的抒情传统,尤称杰作。如其 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 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 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促柱繁弦非《子夜》 歌声舞态异《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 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jù 不自惊长落泪,到头啼乌恒夜啼。 不自惊长落泪,到头啼乌恒夜啼。 这首诗七言八句,声调铿锵, 这首诗七言八句,声调铿锵,已基本符合 律诗的平仄。再如《燕歌行》 律诗的平仄。再如《燕歌行》拓展了七言古 诗的体制,不但篇幅变长以便铺叙, 诗的体制,不但篇幅变长以便铺叙,而且配 合感情的起伏,变逐句押韵为数句一转韵。 合感情的起伏,变逐句押韵为数句一转韵。 他早期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探索值得珍视。 他早期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探索值得珍视。
2、主题思想:诗歌借一个流落胡地、心 念汉朝的女子,抒发了诗人长期羁留北国, 到老不得南归的痛苦和思念故国的幽怨情 思。全诗以流落的思妇自喻,并以纤腰消 瘦、眼睛损坏和容颜迅速衰老等,表达爱 国思乡感情之炽烈,最后又用两个典故, 表达无法南归之痛,情真语痛,感人至深。 本诗全用对偶句组成,各联属对工整, 而又恰切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全诗隔句 用韵,音节和谐,对于表现哀痛之思,不 无好处。
庾信创作风格的转变
庾信创作风格的转变摘要: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
与徐摛徐陵父子和其父庾肩吾开创了“徐庾体”。
其文学作品原是齐、梁的正体,后来到了北方之后,作风却发生了改变。
由浮艳变到深沉,由虚夸变到深刻,由泛泛的骈语变到言必有物的美文。
像那样的深挚又美艳的作风是六朝所罕见的。
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雄浑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
关键字:庾信由南入北改变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分期中一般把魏晋南北朝分在了一个时期段落中,但是把这段历史细分一下在魏晋南北朝中的北朝文学却很少被人提起。
在文学史的著作中,北朝的文学所占的篇幅也不及其他时间段或地理区分的文学。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在文学史上的分期是隋唐,在短暂的隋代以后是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它就是唐代。
唐代的文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唐的首都在今天的西安也就是在淮河以北,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聚焦点,是当时中国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心。
不可否认在唐代文学的中心已经慢慢北移,文学更多的受到北方不同于南方的民风、地理环境的影响。
同样也受到了前朝文人的影响,在唐之前是隋,在隋之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北朝文人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唐代的诗人。
文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唐代文学的发展也是继承了前朝文学,并对其发展,进而形成了有自己时代特点的文学。
‘杜甫在他的《戏为六绝句》曾言:庾信文章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1这表现了杜甫对庾信的推崇,也表明杜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庾信的影响。
‘明代的张溥认为: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
’○2这说明在后世庾信的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庾信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擅长融会众家之长,吸取前代作家的创作精华,并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论唐代初年南朝文风的北渐:以“秦王府十八学士”为核心
论唐代初年南朝文风的北渐:以“秦王府十八学士”为核心版权声明——以“秦王府十八学士”为核心文:阁中帝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学术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虽然南北方文化会随着士人的流动而互相渗透,但是在政治分裂时期这种影响十分有限。
待到隋朝重新统一南北,大大加速了南方文化的北传。
其中诗赋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
武汉大学的唐长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论南朝文学的北传》发表于1993年第6期的武汉大学学报上,全文概括了南朝文学自北魏到唐后期的北传情况,文中虽然注意到了唐初文人对南方文学的继承,但是限于篇幅,对南方文学在北齐与北周旧地流传的差异未做详论。
谈及当时的文化发展情况,不仅北方与南方程度不同,即便在北方,北齐旧地与北周旧地之间也存在文化重心的差异。
本文拟对唐初十八学士的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分类,进而探讨南朝文学在北方流传的地域差别。
一、“十八学士”的学术背景文士和儒生,两种身份符号之间常有重合,但是侧重点不同。
在《旧唐书》中,分别立有“文苑传”和“儒学传”,用来概括两个不同的文化群体。
高士廉在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任上,“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1,勉励后进” 。
这句话里包含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擅长文会的“辞人”,一个是擅长经史的“儒生”。
但是《旧唐书》卷72《褚亮传》中又说“始太宗既平寇乱,留意儒学,乃于宫城西起文学馆,以待四方文士。
”这里似乎两个群体又发生了重合,个中内涵需要详细考察。
在此仅以武德时期李世民开文学馆时所召十八学士为例,分析其中的文化构成。
注:上表据两《唐书》各人传记整理,因《旧唐书》编纂时间最接近唐代,当时观念虽距唐代早期有较大变化,但未深受理学影响,于文化观念上尚且比较接近于唐,故主要以刘昫所著为据。
上述人员中,于志宁曾独撰《祀五帝乐章》、《祀大社大稷》2,与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李百药、颜师古、令狐德棻、孔颖达修《大唐仪礼》一百卷3。
不仅与孔颖达、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马嘉运、赵乾叶、王谈合著《周易正义》4,还参与对《五经正义》的修订颁行5。
庾信
四 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8《集 部· 别集类一· 庾开府集笺注提要》:“信 为梁元帝守朱雀航,望敌先奔,厥后历仕 诸朝,如更传舍,其立身不足重。其骈偶 之文,则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 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庾信之诗, 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
《拟咏怀》之十一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思考讨论题
阮籍和庾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位 重要作家,两人诗歌中均有用五古写成的 反映他们对社会人生感想的咏怀诗。阮籍 有82首《咏怀》诗,庾信有27首《拟咏 怀》,从题目上看,庾信显然是对阮籍的 效仿之作。请你结合所学试比较分析两人 的咏怀诗。
阮籍《咏怀》诗
生命辰安在,忧戚涕沾襟。高鸟翔山冈,燕雀栖下林。 青云蔽前庭,素琴凄我心。崇山有鸣鹤,岂可相追寻。
(其二十七)
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其一) 终身履薄冰,认知我心焦。(其六十三)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其二十五)
阮籍《咏怀》诗与庾信《拟咏怀》异同
1、思想内容方面 二者都是为了保全个体生命,忍受极大痛苦和煎 熬,这种矛盾心理在咏怀诗中得以具体体现。 阮籍在《咏怀》诗中伤心人事社会乱离,不满政 治的黑暗又无力改变,痛恨现实的恶劣,又无法逃避, 忧生惧祸,时时有临渊履冰之焦。 庾信《拟咏怀》中反映的则是一种乡关之思和屈 辱仕敌的惭耻之感。
6、陈宣帝太建七年,575-576,庾信任司宪中大夫;
7、陈宣帝太建八年,576-578,庾信任洛州刺史; 8、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580,庾信任司宗中大夫。
09 魏晋南北朝 第七章 庾信与南风北渐
一、前期诗艺的养成
庾信在文坛上脱颖而出 , 始于萧纲立为太子时 的东宫抄撰学士任上。所谓“徐庾体”, 是指徐、 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 , 就 其文学渊源而言, 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 方向, 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梁 书·庾肩吾传》 ) 。诗赋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 , 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 闺房器物的范围。
南北文风的交融
一、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就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而言 , 是南方优越 , 北方滞后。 这与文学人才的分布有关。永 嘉之乱以后 , 北方人口大规模 流徙 , 其中流向南方的最多 , 流向东北的次之 , 流向西北的 又次之。这是构成南北各方文 化实力悬殊的基本因素。南北 各政权之间 , 随着对峙形势的 进一步形成 , 文化方面的竞争 更加明显。
一、北魏孝文帝与北朝文坛的复苏
北朝文坛的复兴 , 实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 之后。在“文雅大盛” 的风气下 , 开始出现值得 称道的文学名家或名著。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 子昇。 长安城中秋夜长 , 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 知近远, 传声递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 中秋明月 光。蠮螉塞边绝候雁, 鸳鸯楼上望天狼。 ——《捣衣》
二、仿古与趋新: 西魏、北周文坛概况
西魏攻陷江陵, 庾信滞留北方, 王褒等一批江 左文士被迁入关, 成为牢宠一代的文坛主将, 齐梁 文风也随之北传, 并焕发出南北交融的新气象。北 周文坛审美水准的大幅提升在皇族之内有鲜明体现。 由于庾信和王褒文才卓越 , 两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 其他北迁的文士。
第二节
二、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为适应各自政权的需要 , 北方汉化的少数民族 政权对文化传统的选择利用不尽相同 , 这就导致各 个政权在文化上的差异。政权对峙与文化多元凸显 出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 南北文化的接触与交流仍然 是广泛而深刻的。通过使臣往来、士人流寓等途径, 导致人才与文化交流 , 并逐渐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 融。
庾信晚期文风之变
庾信晚期文风之变习 毅 摘要 庾信的一生可以公元554年(元帝承圣三年)梁元帝江陵之败、梁朝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其文学创作亦据此划分。
前期是他少年得志时期,也是文风浮艳时期。
创作上多描绘性,少抒情性,比较讲究形式、技巧,体现了梁诗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特点;内容上空虚、轻浮、绮艳,具有“宫体诗”的特色。
后期(晚期)是庾信羁旅北国、楚材晋用时期。
其创作题材从狭小单一走向阔大多元;其作品的情感基调从纤弱苍白走向沉郁悲凉;其艺术表现手法从以绮丽取胜走向藏骨于艳、纳绮于质。
形成了深沉凄怆、苍凉激楚的晚期文学风格。
关键词 庾信 文风之变庾信(513—581)是中国文学处于转变时期的一位集大成的作家。
他晚期的文学创作,把深沉的亡国之恨与精湛工丽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①“悲感之篇,常见风骨”,②成为中国中古文学向盛唐文学过渡的重要桥梁。
庾信的一生可以公元554年(元帝承圣三年)梁元帝江陵之败、梁朝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文学史家亦多据此,将他的文学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是庾信少年得志的时期,也是他文风浮艳时期。
他生于以文获誉的士人家庭中,自小就受到浓郁的文学氛围熏陶,加之“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③喜好《诗经》、《楚辞》,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为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作昭明太子东宫讲读时,年仅十五岁,文章已经崭露颖锋。
十九岁时,与其父———梁代诗人庾肩吾并仕于朝,“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东海徐 为右卫率。
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既文并绮艳,故世号‘徐庾体’焉。
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④梁武帝很赏识他,经常委以重任。
他曾屡次出使东西魏,以文才知名于北朝。
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84年)爆发的侯景之乱,打破了青年庾信的美好生活,这场叛乱直至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三月才告平定,这时的庾信已入不惑之年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圣才出品】
第7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7.1 复习笔记一、北朝文化与文学自西晋灭亡,晋室南渡,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
北方文学在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极度衰微,北朝文学的复苏与兴盛,与少数民族政权接受汉族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
北朝文坛的复兴,实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之后。
1.北魏文人温子昇在“文雅大盛”的风气下,开始出现值得称道的文学名家或名著。
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昇,他的文章传世较多,擅长于碑版之文,行文多用排比对偶,雕饰而不浮艳,近于东汉文章的气格;他也善于写诗,在艺术上最为成熟的是《捣衣》,全诗情景交融,声调协畅,被沈德潜评之为“直是唐人”。
2.东魏、北齐文坛以邺都为中心的东魏与北齐政权,占据的是北魏时代文化最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文荟萃,因而文学领先于位居关陇的西魏与北周,北齐后主高纬立文林馆为一时盛事。
活跃于北齐文坛的文士中,有一部分来自南方,其中以颜之推、萧悫最著名。
北方本土文士也脱颖而出。
由魏入齐的邢邵,与温子昇同为文士之冠,世称“温邢”;子昇卒后,又与魏收并称“邢魏”。
邢邵正面声称趋新立异,代表了北齐文人于模仿之中求新求变的共同趋向。
3.西魏的文风改革西魏政权的实际操纵者宇文泰在推行政治、经济等改革的同时,也注意文风的改革。
他托古改制,采用周官古制,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反映在文学观上,就是提倡去华存质,师法上古。
苏绰《大诰》的颁行具有复古思路,唐代陈子昂乃至韩愈、柳宗元的复古主张都可以从苏绰那里追溯发端。
4.北周文坛北周接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首先是在皇族之内。
庾信滞留北方,王褒等一批江左文士被迁入关,成为北周文坛的主力,齐梁文风也随之北传。
由于庾信和王褒文才卓越,两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北迁的文士。
二、南北文风的交融1.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1)就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而言,是南方优越,北方滞后。
这与文学人才的分布有关。
而在南北各政权之间,随着对峙形势的进一步形成,文化方面的竞争更加明显。
(2)为适应各自政权的需要,北方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文化传统的选择利用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各个政权在文化上的差异。
庾信诗歌对南北文风融合的意义
庾信诗歌对南北文风融合的意义摘要:晋室南迁以来,北方在经济文化方面远远逊色于南方,北朝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北朝人更加注重于务实方面,长期的民族杂居与战争使北朝人性格中有粗犷、豪放的特点。
这使得北朝诗歌形成了豪放粗犷、朴实雄健的特点。
相反,南方文人在写作技巧方面工于词藻,擅用典故,南方诗歌逐渐形成了华丽纤巧、细腻秀丽的特点。
至西魏灭梁之后,一些诸如庾信的南方著名文士来到北方,对南北文学走向融合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庾信在入北周之后,合南北文风之长,将宫体诗的精美与北朝朴质的文风相结合,加上乡关之思、故国之恋,他的诗歌集南北之大成,写的既清新又浑厚,形成了悲凉慷慨的艺术风格。
在字法、句法、修辞法、以及表达方式讲求方面,庾信也有相当大的成就。
关键词:用典、合南北之长、思想感情引文:庾信诗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他的诗歌以华丽纤巧为美,创作了大量宫体诗,运用大量精巧的语言来表现“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欢快情调。
侯景之乱以后,庾信等大批南方文人流亡北方,庾信开始了文风上的大转折。
他擅于运用南朝的美文因素创造出内涵深厚、富于力度的诗文,这给北朝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文风的融合。
南朝与北朝长期处于分裂、割据、对峙状态之中,又因地理、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南北文风的差异逐渐明显:南朝多俏丽华美之诗赋,北朝多经世致用之散文。
北朝诗风朴实,较为重“质”。
北朝文人在写作技巧方面不如南朝文人工于词藻,擅用典故,在诗歌数量上也远不如南朝诗歌“多产”。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今属河南)人,曾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因为风格绮丽,被称为“徐庾体”。
后来在出使西魏时,梁被西魏所灭,于是他被羁留在北方。
他前期在梁时,所作诗歌均为宫廷唱和之作,具有“宫体”意味。
他前期的作品内容空虚、轻浮、绮艳。
庾信后期由宫廷走向了现实,诗歌主要是抒写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飘泊之情,《拟咏怀》27首代表性地体现了他后期的思想感情,“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体现了人生苦闷的忧思之情,感情深厚而真挚。
第八讲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公馆宴酬南使徐陵诗》 裴让之 嵩山表京邑,钟岭对江津。方域殊风壤,分野各星辰。 出境君图事,寻盟我恤邻。有才称竹箭,无用忝丝纶。 列乐歌钟响,张旃玉帛陈。皇华徒受命,延誉本无因。 韩宣将聘楚,申胥欲去秦。方期饮河朔,翻属卧漳滨。 礼酒盈三献,宾筵盛八珍。岁稔鸣铜雀,兵戢坐金人。 云来朝起盖,日落晚摧轮。异国犹兄弟,相知无旧新。
第八讲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一、庾信与西魏北周文学
1.前期作品 《奉和山池》 庾信 乐宫多暇豫,望苑暂回舆。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 桂亭花未落,桐门叶半疏。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 日落含山气,云归带雨余。
1.前期作品 2.后期作品
■诗史主题
《拟咏怀》其七 庾信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听钟鸣》 萧综 历历听钟鸣,当知在帝城,西树隐落月,东窗见晓星, 雾露朏腓未分明,乌啼哑哑已流声。 惊客思,动客情,客思郁纵横。 翩翩孤雁何所栖,依依别鹤半夜啼, 今岁行已暮,雨雪向凄凄,飞蓬旦夕起,杨柳尚翻低。 气郁结,涕滂沱,愁思无所讬,强作听钟歌。
《悲落叶》 萧综 悲落叶,联翩下重叠。 重叠落且飞,纵横去不归。 长枝交荫昔何密,黄鸟关关动相失。 夕蕊杂凝露,朝花翻乱日。 乱春日,起春风,春风春日此时同。 一霜两霜犹可当,五晨六旦已飒黄。 乍逐惊风举,高下任飘扬。 悲落叶,落叶何时还。 夙昔共根本,无复一相关。 各随灰土去,高枝难重攀。
《听鸣蝉》 卢思道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 长风送晚声,哀鸣抱一枝。 流乱罢还续,酸伤合更离。 暂听别人心即断,才闻客子泪先垂。 故乡已超忽,空庭正芜没。 一夕复一朝,坐见凉秋月。 河流带地从来崄,峭路干天不可越。
庾信创作风格的转变
摘要: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期。
与徐摛徐陵父子和其父庾肩吾开创了“徐庾体”。
其文学作品原是齐、梁的正体,后来到了北方之后,作风却发生了改变。
由浮艳变到深沉,由虚夸变到深刻,由泛泛的骈语变到言必有物的美文。
像那样的深挚又美艳的作风是六朝所罕见的。
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雄浑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
关键字:庾信由南入北改变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分期中一般把魏晋南北朝分在了一个时期段落中,但是把这段历史细分一下在魏晋南北朝中的北朝文学却很少被人提起。
在文学史的著作中,北朝的文学所占的篇幅也不及其他时间段或地理区分的文学。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在文学史上的分期是隋唐,在短暂的隋代以后是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它就是唐代。
唐代的文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唐的首都在今天的西安也就是在淮河以北,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聚焦点,是当时中国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心。
不可否认在唐代文学的中心已经慢慢北移,文学更多的受到北方不同于南方的民风、地理环境的影响。
同样也受到了前朝文人的影响,在唐之前是隋,在隋之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北朝文人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唐代的诗人。
文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传承的过程。
唐代文学的发展也是继承了前朝文学,并对其发展,进而形成了有自己时代特点的文学。
‘杜甫在他的《戏为六绝句》曾言:庾信文章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1这表现了杜甫对庾信的推崇,也表明杜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庾信的影响。
‘明代的张溥认为: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
’○2这说明在后世庾信的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庾信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擅长融会众家之长,吸取前代作家的创作精华,并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
1、永嘉之乱,人口流动到南方的最多。 2、政权对峙,文化竞争,北齐高欢“江东 有一吴儿老翁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 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感到忧虑,南北文化 构成激励和影响 3、北魏迁都洛阳后崇尚汉魏西晋。北周周 朝礼制。 4、南北使臣交往 5、迁入北方的文士
庾信——个人生平简介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五、六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重点 却在“虽言”、“定自”两个虚词:虽然 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 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 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中自适其 志的庄周。这是反用典故,表明“愁”之 无可消释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七至十句写景,景物无不含“愁”:“残月”细瘦孤独, 形如“初月”;“新秋”清冷忧伤,情似“旧秋”。不 同时间维度中的具象的“月”与抽象的“秋”,在诗人 的感觉之中没有什么不同;朴拙的回环句式所强调的时 间凝定之感,突现出“愁”的深远弥漫。夜露浓重,晶 莹如珠,仿佛天在哭泣;流萤飘飞,无依无傍,宛如点 点细碎的火光。这两句兼用比喻与拟人写法,刻画冷露 与流萤两种初秋特有的典型景物,同时形象烘托出诗人 凄凉哀伤、虚无繁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句式工巧, 与前两句恰成鲜明对比。
Hale Waihona Puke 王褒较受后人称道的诗是《渡河北》:“秋风吹
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 山阿。”诗中写北方的景色和旅途中的哀愁,开 头化用《楚辞· 湘夫人》成句,但又浑成无迹。 全诗境界开阔,风格苍劲,在极富特色的北方景
物中融入浓郁的乡愁,堪称抒情写景的佳作。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褒前期在南朝, 多奉和应制,后期, 由浮华纤巧变为刚 健质朴。对边塞诗 有影响。
第二节南北文风的交融
• 1、永嘉之乱,人口流动到南方的最多。
• 2、政权对峙,文化竞争,北齐高欢“江东有一吴 儿老翁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 正朔”感到忧虑,南北文化构成激励和影响
《渡河北》
• 王褒较受后人称道的诗是《渡河北》: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 诗中写北方的景色和旅途中的哀愁,开头化用 《楚辞·湘夫人》成句,但又浑成无迹。全诗境 界开阔,风格苍劲,在极富特色的北方景物中 融入浓郁的乡愁,堪称抒情写景的佳作。
温子昇:能诗能文,北魏 文人之首
邢绍:由魏入齐,诗仿效 齐梁,也不失北音。文上 骈俪,温邢后与邢魏。北 间第一才士
• 作品内涵较深、表现力较丰富有关。魏收颇有文才,工于
诗赋。他曾说:“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其赋作已佚,
而存世的诗篇多仿效
,
《 挟琴歌 》
•春风宛转入曲房, 兼送小苑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 红妆玉筯下成行。
王褒
•北朝另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是由南入北的王 褒。王褒字子渊,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 东省),梁元帝时官至吏部尚书,后随梁 元帝降西魏,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北周时官至内史中大夫。王褒的诗风接近 谢朓和何逊,较为浅显清新,用典不多。 他入北朝后安于当地的生活,“忘其羁诱 焉”(《周书·王褒传》)。其诗虽有乡 关之思,但缺少庾信的沉痛与遒劲。
• 南朝人曾称他为“北间第一才士”(《北史》本传),
魏收
• (506~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 初仕北魏,为太学博士,后迁散骑侍郎,兼修国史。东魏 时,为中书侍郎,转秘书监。北齐时,官至尚书右仆射, 授特进。以文才知名,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 撰有《魏书》一百三十卷。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魏 特进集》。今存诗16首(包括残句),文14篇。《北齐 书》、《北史》有传。
2、由魏入齐的邢邵。
•邢邵(496~561?),字子才,河间鄚 (今河北任丘东北)人。初仕于魏,历 任著作佐郎、中书侍郎等职。北齐时官 至太常卿兼中书监,摄国子祭酒,授特 进。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邢特进 集》。今存诗8首,文29篇。《魏书》、 《北齐书》、《北史》有传。 •与温子升同为文士之冠,世称“温邢”; 子升卒后,又与魏收幷称“邢魏”
•以42岁出使西魏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后期 “乡关之思”风格苍劲,悲凉。
•乡关之思: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 恨几率,忧嗟身世
名词解释:徐庾体
• 所谓“徐庾体”,是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 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歌,随着萧纲的入主 东宫才正式获得了“宫体”的名称。徐,是指 徐摘、徐陵父子;庾,是指庾肩吾、庾信父子。 他们都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创作风格流丽轻 艳。《剧书·庾信传》记载:“(徐、庾父子) 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 2、太和之后文坛的复兴
• 北朝文坛复兴,始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推行汉化政策,汉族与少数 民族的矛盾斗争日渐融合。
• 《隋书•文学传序》云:“暨永明、天监之际,太和、天保之间,洛阳、 江左,文雅尤盛。”
二、北地三才
• 北地三才: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 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其中声名较著者有温 子昇 、邢邵和魏收,史称“北地三才’。温子 昇的诗留传不多,其中几篇短小的乐府,文辞 都很简朴,但不免粗糙。邢邵的诗虽不够精致, 却有寄寓深沉之长,多少表现出北方文学“重 于气质”的优点。魏收著有 《 魏书 》 ,他的 诗节奏轻快,色泽明丽,放在齐梁诗中也毫不 逊色
•《思公子》言短情长,风格近于 齐梁:
•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思君 君未归,归来岂相识。
• 《冬日伤志篇》刚健朴茂,有魏晋的风调: • 昔时惰游士,任性少矜裁。朝驱玛瑙勒,夕衔熊耳杯。
折花步淇水,抚瑟望丛台。繁华夙昔改,衰病一时来。 重以三冬月,愁云聚复开。天高日色浅,林劲鸟声哀。 终风激檐宇,余雪满条枚。遨游昔宛洛,踟蹰今草莱。 时事方去矣,抚己独伤怀?
• 3、政权的对峙幷未造成文化的隔绝,这一时期南 北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仍然是广泛而深刻的。
• 《北史·文苑传》概括地指出:“江左宫商发越, 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这是南 北文风差异的基本情况。
• 4、南北使臣交往
• 5、迁入北方的文士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 新野(在今河南)人。其父庾肩吾是 梁代著名宫廷诗人。庾信早年很受梁 朝皇室信任,与徐陵俱为东宫官属, 并称“徐庾”,是当时盛行的宫体诗 的代表作家。侯景之乱时,他任建康 令,兵败逃往江陵。梁元帝江陵即位 后,派他出使西魏。出使期间,梁元 帝为西魏所灭,庾信被迫羁留长安, 历仕西魏、北周。尽管位居高官,心 情非常痛苦,最终老死北方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 教学目的:了解庾信与南北文风的交融
• 教学重点:庾信后期诗歌创作特点
第一节北朝文化与文学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一、北朝文学概说
•北朝文学背景
• 自西晋灭亡,晋室南渡,文化中心南移。少数民族入主中 原。太武帝统一北方后,政局趋于安定,经济有所恢复和 发展。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阳后,推行汉 化,中原文化得以沿续。
温子升
• 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子升,曾被梁武帝誉为“曹植、陆 机复生于北土”(《魏书》本传)。他的文章传世较多,擅 长于碑版之文,行文多用排比对偶,雕饰而不浮艶,近于东 汉文章的风格
•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温子升长于碑版,叙事简直, 得张(衡)、蔡(邕)之遗规。”
《 捣衣诗 》 :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 流黄。香柞纹砧知近远,传声 递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 中秋明月光。蠮螉塞边绝候雁, 鸳鸯楼上望天狼。
庾信
之
诗文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
形成原因:在其19-36岁时在东宫任职,在其位则
谋其政,作为宫廷文学侍臣,其作主要是要以附和君王
的心情,适应宫廷趣味,题材基本不出花鸟风月、醇酒
美人、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