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王维《送别 山中送别》原文译文赏析
《送别.山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送别/ 山中送别唐代:王维原文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赏析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王维唐诗《山中送别》
王维唐诗《山中送别》王维唐诗《山中送别》《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唐诗《山中送别》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⑴。
春草明年绿⑵,王孙归不归⑶【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白话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
山中送别全诗 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中送别全诗山中原文翻译及赏析爱国标语是用鲜亮的语言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理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编写爱国标语需要留意哪些要点?请观赏以下精选的爱国标语,让我们一同向祖国献上最真挚的祝愿。
山中送别全诗篇一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披散头发悠闲得意的呆在青翠树林中。
将解下的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裸袒: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
青林:指山中树木青翠、遮天蔽日。
脱巾:摘下帽子。
露顶:露出头顶。
松风:松树间吹过的凉风。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呈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由于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由于在山中,天气更凉快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有,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闲得意,不拘礼法的形象。
句中通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快宜人。
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
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憧憬自然的心情。
“任”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闲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殊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
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
“裸体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闲得意,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酷热。
同时借夏天酷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
诗中在夏天酷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闲得意的闲趣。
山中送别全诗篇二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青峰野水涯。
《山中送别》的原文译文及注释
《山中送别》的原文译文及注释
《山中送别》的原文译文及注释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①掩:关闭。
②柴扉:柴门。
③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这句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太阳落山时我把柴门关上。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你能不能回来呢?
【拓展小链接】
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归期难定。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送别王维导语:《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山中送别》作者: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注释:1、掩:关闭。
2、柴扉:柴门。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翻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王维《送别》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送别唐·王维送别一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二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注释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翻译送别一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如今住在哪儿?你说因为过得不好,要到终南山边疆那边隐居。
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送别二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赏析送别一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写送别友人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虽然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哦!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山中送别》原文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山中送别》唐诗译文鉴赏答案是什么
王维《山中送别》唐诗译文鉴赏答案是什么《山中送别》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山中送别》作者: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注解】山:王维辋川别墅所在的蓝田山。
罢:之后掩:关闭。
柴扉:柴门明年:一作“年年”王孙:贵族子孙,这里敬称送别的友人。
《山中送别》【韵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山中送别》【翻译】在山中我送你远去之后,心绪黯然,日暮时我独自关上柴门,此夜难挨aí。
春草明年此时还会如茵翠绿,你会不会和美丽的春天一同归来。
《山中送别》【评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唐诗三百首】《送别》译文注释_《送别》点评_王维的诗词
【唐诗三百首】《送别》译文注释_《送别》点评_王维的诗词送别[唐]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又题:《山中送别》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评析】:??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山中送别古诗翻译及赏析
山中送别古诗翻译及赏析《山中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第一首: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言】《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山中送别》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山中送别》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词句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白话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作品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山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山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王维《山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山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送别诗。
送别诗:王维《山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古往今来,许多⽂⼈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以激励劝勉,或⽤以抒发友情,或⽤于寄托诗⼈⾃⼰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下⾯是为⼤家带来的:送别诗:王维《⼭中送别》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中送别唐代:王维⼭中相送罢,⽇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译⽂在深⼭中送⾛了好友,⼣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孙,这⾥指送别的友⼈。
赏析 这⾸《⼭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是匠⼼别运,选取了与⼀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句“⼭中相送罢”,在⼀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时的话别场⾯、惜别情怀,⽤⼀个看似毫⽆感*彩的“罢”字⼀笔带过。
这⾥,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段时间。
⽽次句从⽩昼送⾛⾏⼈⼀下⼦写到“⽇暮掩柴扉”,则⼜跳越了⼀段更长的时间。
诗⼈在把⽣活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都知道,⾏⼈将去的⽚刻固然令⼈黯然魂消,但⼀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居的⼈每天到⽇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昼送别并⽆关连。
⽽诗⼈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动显⽰出与往⽇不同的意味,从⽽寓别情于⾏间,见离愁于字⾥。
读者⾃会从其中看到诗中⼈的寂寞神态、怅惘⼼情;同时也会想:继⽇暮⽽来的是⿊夜,在柴门关闭后⼜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更是使⼈低回想象于⽆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兮萋萋”句化来。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原文赏析及翻译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原文赏析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原文赏析及翻译《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着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计人。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
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送别:又题,《山中送别》山中: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
掩:关闭。
柴扉:柴门,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这是用语的出处。
连上两句是说。
春草年年是要重绿的你明年回来还是不回来呢?[译诗、诗意](一)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二)我在山中为友人送行后,傍晚,关上院中的那扇柴门。
今春的小草明年还会变绿,不知那时我的朋友会不会回来。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送别-山中送别》诗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送别/山中送别》诗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原文唐代: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那么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那么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山中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山中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出处】唐·王维《三中送别》。
【译注】送别友人,回到山中。
天刚刚黑,便关上了柴门。
“罢”字作结,凝练地概括了诗人依依话别的情景。
“日暮”便“掩柴扉”更为含蓄,它委婉地暗示出诗人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无限深情。
继日暮而来的漫漫长夜,诗人将如何排遣那深重的离愁?这令人神伤的场面也都饱溢在诗句中,可谓力透纸背。
注:山中,王维隐居辋川别墅所在地蓝田。
【全诗】《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①柴扉:柴门。
②年年:一作“明年”。
王孙:贵族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翻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全诗赏读】这首《山中送别》乍读会让人感到特别:题为《送别》,却不写送别,起首一句便是“山中相送罢”,说今天曾有过“送别”那么一回事,已经过去了。
至于行者为谁,前往何处,离别情景,一概略去,仅以一个并无感**的“罢”字一带而过,大有漫不经心的意味。
次句接以“日暮掩柴扉”,柴扉,指山居常见的白板门。
山中生活简静,既昏便息,“掩柴扉”是每天到日暮时分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这似乎也与白昼送别没有多少关联;而诗人却把这本不相关的两件事连在一起,真让人疑心这是不是在写送别。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三、四句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化来。
《招隐士》两句原意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王维这两句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这是诗人“掩柴扉”以后的心理活动,正面抒惜别之情。
经过后面这么一问,通首诗豁然开朗,变得神采飞动。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按常情应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这说明它是诗人“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他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担心其久不归了。
送别诗:王维《山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王维《山中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山中送别唐代: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择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不过,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理应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写送别友人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虽然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哦!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山中送别》原文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王维《送别山中送别》原文译文赏析《送别/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
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
诗就是这样的。
扩展阅读:人物生平介绍
王维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王维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均聪明过人。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
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
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一说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
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树林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
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
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
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761年),王维逝世。
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
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