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基于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息优 势侵 害中小股东 的利益 。 这些都使上 市公 司的股权激励制度没有发挥其原本的效应 。 对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 的相关研究 国外 起步较早 , Ma r y L e a M c A n a l l v , A n u p S r i v a s t a v a , C o n n i e D . We a v e r ( 2 0 0 8 ) 认为在股票期权授予之前 , 公 司高管为了使股价下跌可能故意
财佘 通孔・ 综合 2 0 1 3 年第 3期( 下)
基 于股权 激励 的上市公 司盈余管理分析
潘 焕 娣 李璐 宇
CEO与CFO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之比较:基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一
、
引言
自Jne n cl g 17 ) es adMek n (96 首次从股权激励角度探索解决代理问题的途径以来 , n i 相关文献主要研
究 C O 股权 激励 的公 司治 理效应 。 首先 , 司 业绩 角 度 下 主要 观 点 尚存 较 大 分歧 , 有 些 文献 发 现 股 E ① 公 如 权 激励 有助 于提 高公 司业 绩 ( ha ,95 Ha t 1,98 ; 些 文献 发现 股权 激励 对公 司业 绩 不具 有 Mern 19 ; le a. 19 )有 l
由于安 然 、 界通 信等 美 国大公 司相继 出现严 重 的会计 丑 闻 , 世 导致 C O 在公 司治 理 中 的重 要地 位 日 F 益 凸显 。 随后 美 国颁 布 了萨班斯 法 案 , 确定 了 C O与 C O相 同 的法 律地 位 , 赋 予 C O相 应 的监 督 职 F E 并 F 能 和参 与公 司决 策 的经 营 管理职 能 。相关 文献 也表 明 , F C O对公 司 财务 Ge e n ot(06 发 现 在 任 命 新 C O 之 后 , 司可 操 纵 应 计 利 润 显 著 下 降 ; t 1 如 i radN r 20 ) g h F 公 Gee a. (09 发 现 C O 在财务 报告 生成 过程 中起 着决 定 性作 用 ;rn dG y (07 发 现 C O 能 显著 影 响 20 ) F Faka oa 20 ) n l F 公 司 财 务 杠 杆 ; hv d Praadm (0 6 C O 股 权 激 励 能 显 著 影 响 公 司 债 务 结 构 ; hv d C aaa unnn a 20 ) F n C aaa n P maadm(00 发现 C O 因薪酬激 励所 承 担 的风 险 能显 著 影 响公 司融 资 政策 。因此 , 西 方发 达 国 u nna 2 1 ) F 在 家 ,F C O股 权激励 的重要性 可 以与 C O 股 权激 励 相 提 并论 , 至 有 文 献 发 现 C O 股 权激 励 对 盈 余 管 理 E 甚 F 的影 响显 著大 于 C O股 权激 励 (i ge 1,00 。在 我 国 , 界 和业界 也 都认 为 , E J t .2 1 ) n a a 学 一方 面 ,F C O应 该在
应计、真实盈余管理与股权激励计划——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献 从 真 实 盈 余 管 理 角 度 进 行 探 讨 。 由于 实施 真 实 盈 余 管理 之 间呈显著的正相 关 关系 ,而且 , eg t se 等( 0 6 、 ① B rsr s r 2 0 ) e 行 为 是 基 于 公 司 真 实 的 经 济 业 务 活 动 , 以致 其 更 具 有 隐蔽 性 。 因此 , 然 真 实 盈 余 管 理 实 施 起 来 比 可 操 纵 应 计 利 润 虽 难 度 大 , 是 仍 然 可 能 为 公 司 高 管 所 青 睐 。 由 于 股 权 激 励 但 计 划 规 定 高 管 获 得 股 票 期 权 、 制 性 股 票 或 增 值 权 的 条 件 限 与 企 业 的 会 计 利 润 相 联 系 , 以 高 管 为 了 达 到 所 规 定 的 条 所 件 会 从 事 盈 余 管 理 。 是 在 实施 股 权 激 励 活 动 中公 司 是 否 但 存 在 真 实 盈 余 管 理 以及 存 在 何 种 真 实 盈 余 管 理 UNTI ( I OF AcCO NTI G N
C
理
—● ■一 ●● —
应 计 、 实盈余 管理 与股 权激励 计划 真
— —
基于 中国上市公司 的实证研 究
上海 宝钢 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 司 上 海 商 业 会 计 学 校 李振华
冯琼 诗
【 摘
要 】文章 以 20 至 20 年 1 1 至 1 7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 究股权激励计划的提 出 实施对应计和真 实盈余 管理的影响 , 06 08 3 3 4 5 研 和
结果发 现 : 与公 司未通 过股权激励计 划的情形相 比, 司通过股权激励计 划会使 公 司拥有更 高的任 意 费用水平 ; 公 与其他 情形相 比, 司在 公 已提 出但尚 未通过股权 激励计划草 案的情形下拥有 更低 的应计盈余 管理 程度、 向上应计 盈余管理水平 、 向下经 营活动 现金流量异 常水平 以及 向上 生产成本异常水平。这表明 , 当公 司通过股权激励计 划时 , 司主要存在 真实盈余管理行 为; 公 当公 司已提 出但 尚未通过 股权 激励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激励 对 盈 余 管理 的 影响 。结 果表 明 : 上 市公 司股 权 激励 的 实施 程 度
与公 司盈 余 管理 的程度 正相 关 。 股 权 激励 程 度 的 增加 会 诱使 经理 人
增 大 盈 余 管理 的程 度 , 但 随 着经 理 人 激 励 程 度 越 来越 高 , 管理层 因
B3 I n c e n t i v e 4 Na t u r e  ̄ + B 4 S t a t e  ̄ + B5 L a r g e s t  ̄ +
年 年末 总 资 产 ; N D A 为经 过 上 年 年末
总 资 产 调 整 后 的公 司 当年 非 操 纵 性
B6 I n d i r e c t o r  ̄ + B T To p 4 a u d i t a + B s L e v e r a g e a + B9 BH¨ + Bl o ROA“ + B ̄ , Gr o wt h ¨ + Bt 2 L n a g e 』 +
变量 。
四、 变 量 说 明
国 内有 关 股 权 激 励 与 盈 余 管 理 关 系 的研 究 结 论 并小 一 致 , 而 国 外 的
在样 本 筛选 时 ,剔 除金 融 类上 市 公 司 ;剔 除实 施 以现金 结算 的股份 支 付 的公 司 ,集 中考 察 实施 以权 益结 算
研 究 结 论 基 本 卜一 致 认 为 管 理 者 股 权 激 励 会 诱使 f 市公 司 管 理 者 的 盈
进和创新 : 第 , 在 描 述 股 权 激 励 实
的股份 支付 的上 市公 司 ,包括 股 票期
权 和 限 制 性 股 票 两 种 方 式 ;剔 除 上 市
对值。D A: 可操 纵 应计 利 润 , 根 据 截
有关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分析
参 考 文 献 []Z rwi. e n o mo tigM a eSo kPie oe I ao nDo s c meS ohn k tc r sM r I c
l o m ai e e nfr tv N wYo k r Unie s y tr S h l Busn s, o kng a e , v ri S en c ooof t iesW r i P p r
实证检验 。
披露 出来 的众 多财务造假 案、巨额财务舞弊丑闻. 反映出盈余管理是 个世界性的重 要的理论问题和 实践问题 。 . 我国上市公 司的股权激励制度推行得较晚。 06 以前 , 在20 ̄ 我国上 市 公司 在股权激 励的实践 方面也 有诸多 尝试。 但是建 设进 程相对 缓 慢 。原因是, 我国原 《 公司法 》禁止公 司回购本公 司股票 ( 回购注销 的除外 ) 及禁止高管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票。 这些规 定极大地 约束了股权激励 制度的发展。但随着股权分 置这 个重大的 制度性变
可以看出, 管理 已经从原 先的验 证驱动 力和建立验证 方法转 盈余 换到在 新情况、新环境下对 盈余管理的新特征 ( 然 、陆正 飞、叶 张
康涛,0 7) 2 0 、经理们盈 余管理的新动机 ( 代冰彬 、陆正飞 、张 然, 20 ) 0 7 以及对 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 如非预期应计项 目的阀值 点显 著 性等更 细致八微的探 讨。 针对我国实际, 从外部的制度安排来看, 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非 理I 生波动, 会使股 权激励的收益不完全与高管 的努力及 业绩的提高相 匹配. 客观上 削弱了股权激励促使高管通过提高业绩 而提高股价的 从 作 用。从 内部公 司治理安排来看, 有些上市公司的高管层权力过大, 影 响董事会 对股 权激励 方案的制定, 导致行权规模 、激励 对象 、激励条 件 、激励 有效 期限等变量设 置的激励效果不足, 权激励成为公司 使股 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载体. 生非激励 目的的股权激励方案, 我国 产 因此。 的股权激励是起 到激励作用。 还是增强 了进行盈余管理的 动机 尚需要
经营者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营者努力工作 。 而 , 然 企业 的经营成果 由经营者的努力和一些 不确定 的因素共 同决定 ,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成本的存在 , 有者只 所
能靠观察企业 的经营成果来推测经营者的行为努力 程度 。 因此 , 实践 中的经 营者报酬契约通常以会计 指标 , 如净利润 、 净资产 收益率 等为依据 。 而正因为经 营者努力程度 的不可观察性使会计指标成为经营者激励 契约签定 的重要依据 , 营者为 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经
假 设 3 经 营 现 金 净 流量 与盈 余 管理 程度 负 相 关 :
我国国有企业 占绝大 比重 , 由于经营者 的控制权过 大 , 缺乏股东 的有力 监督 , 在会计政策 的选择等方 面经 营者有着更大 的选择 权 和发挥空问 , 因而为增加 自身效用而进行盈余管理 的动机 也就越强烈 。 此外 , 目前无论是代理权竞争还是敌 意收购都无法对 国有
一
、
引 言
经营者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是当今企业界和会计 界的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 。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解决委托代理 问题 的方式 ,
在西方乃至全球的公司治理实践 中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 。 就我 国而言 ,0 6年1 中国证监会发布 了《 20 月 上市公 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试
行 ) ,0 6 月财政部新颁布了一系列相应会计准则 ,0 6 1 , 》 2 0 年2 2 0 年 2月 国资委公 布了《 国有控股上市公 司( 内) 境 实施股权 激励试行 办 法》 这些 都从 制度上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办法 的实施提供 了有力 的保障 。 , 而且 , 部分公司已经建立或正在着手建立 股权激励制 度。 然而 , 美国安然事件后 , 接连发生的一系列世界通信 、 施乐等公 司假账丑 闻, 曾经纷纷效仿的股权 激励制度被推上 了“ 使 被告席 ” 。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有意地调整收益或费用来影响期末盈余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满足管理层的目标、市场预期或其他激励、奖励机制。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前沿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
一、盈余管理的原因1. 税务考虑: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减少税负,合法降低利润。
通过调整收入和支出的时机和数额,企业可以在特定时间段内实现纳税责任的最小化。
2. 资金约束:企业在面临资金短缺时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贷款融资的可能性。
通过调整账面利润、资产价值和财务指标,企业可以改善自身的信用状况,从而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
3. 经营业绩操纵:盈余管理可能是管理层为了满足市场预期或提高公司股价而进行的行为。
这种操纵行为可能包括延迟公布负面消息、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费用等。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1. 管理层报酬:盈余管理可以使管理层的绩效看起来更好,进而实现薪酬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的最大化。
管理层通常与公司的财务指标和业绩绩效挂钩,因此他们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这些指标。
2. 市场反应:盈余管理可以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
管理层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来调整公司的盈利预期,从而引起市场的反应,进而影响股票价格。
这种操纵行为可能会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产生市场效应。
三、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1. 离群值分析:通过分析公司盈余数据的离群值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离群值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公司有意地扭曲了财务报告的数据。
2. 偏度和峰度分析:通过计算盈余数据的偏度和峰度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偏度和峰度的异常程度可能表明财务报告中存在不正常的调整。
3. 福利变化分析:通过分析企业主要利益相关方的福利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利益相关方在公司盈余变动时可能会出现不正常的变化。
四、前沿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1. 基于人工智能的盈余管理识别: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盈余管理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分析
GU inqa g ,W AN Ho gl g AN Ja — in G n — n i
(.D pr n o cnm c , rd a col b ntueo cnmc , h ee a eat t f oo is Gau t Sh o; .Istt f oo i C i s me E e i E s n
规 模 与盈 余 管 理 呈 倒 U型 关 系 。
关键 词 : 盈余 管理 ; 公司治理 ; 股权激励
Th mp c fI c n i e S o k Op i n a d Co p r t v r a c n Ea n n s M a a e n s e mp n e e I a to n e t t c t n r o a e Go e n n e o r i g n g me ti Lit d Co a is v o n
《 州财经学 院学报} 0 2年 第 1 贵 21 期 总第 16期 5
文章编号 : 0 63 f 02 O — 0 8 0 ; 1 3— 6 6 2 1 ) 1 0 6 — 8 中图分类号:2 3 文献标识码 : 0 F7 ; A
上 市 公 司股 权 激 励 与 治理 结 构 对 盈余 管 理 行 为 的 影 响 分 析
e r i g n g me t I i o n h tw t n e t e so k o t n,e e ui e ciey e e cs an n s ma a e n o a n sma a e n . t s fu d t a i i c ni tc pi n h v o x c t s a t l x r ie e r ig n g me t t v v p ru ih r mu e ai n h od n ft elr e t h rh l e ,r tr n n ta s t a d a s tl b l y rt r o i v l u s e h g e n r t .T eh li g o ag s s a e od r eu n o e s es n se ・ a i t ai a e p s iey o h i i o t r ltd t a i g ma a e n , i h c l fb a d o ie tr h ws a p i e d w eai n h p wi t ea e e r n n g me t wh l t e s ae o o r fd rc o ss o n u sd o n U rl t s i t i o n e o h .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
产 ,以上 指 标 均 可 以直 接 取 自样 本 公 司 的年 度 报 表 或通 过 简 单 的 数 学 运 算取 得 。 是 总 体 特 征 参 数 这 些 参 数 的 估 计值 在 3 变量 的描 述 性 统 计 变量 的 描 述 性统 计 如 表 2所 示
本文是依据基本 J ns o e 模型 ,使 用总体数据进行回归取得 。
待。然而 . 我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 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保持更谨 B股公司。4 剔除了数据不全 的公司。最后得到 8 () 9家样本公司 . 慎的态度 。首先 , 我国上市公 司中大部分是国有控股企业 , 所有者 共 36个样本。股权激励模式及高管人 员持股数据来源于各年度 5
缺 位 和 内部 人 控 制现 象 比较 严 重 , 场 监 管 环 境 和 公 司 治 理 水 平 上 市 公 司 年报 , 余 数 据 来 源 于 国 泰 安公 司 的 C MA 数 据 库 。本 市 其 S R
模 删 q] , ‰一 +
其中 旭
] ‰] + q
是 经过 上 期 期 末 总 资产 调 整 后 的 公 司 i 正 常 的
应计利润 ,腰 A 是公司 i 当期主营业务收入 和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的
差 额 ,罡 公 司 i 期 末 应 收 账 款 余额 与上 期 末 应 收 账款 余 额 A%. 是 当期 的差额 , . 公司 i 嘲 r 是 当期 固定 资产 价 值 是 公 司 i 期 末 总资 上
财 经 论 螨
股权激励 与盈余 管理 关系的实证研 究
— —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
一 冉 茂盛 向 伟 罗富 碧 重庆 大学 经济 与工 商管 理学 院
[ 摘 要]随着我 国证券市场的 发展 ,上市公 司的盈余管理 问题越来越受到债权人 、股 东、证券监 管部 门及其他利益相
股权激励制度下的盈余管理研究
险, 并使其利益 与公 司的利益 相结合 , 从 而达到促进公 司长
远 发 展 的 目的 。
我同上市公 司的股权激励制度 推行较晚 , 2 0 0 6年 以前 ,
由于股权 分置 现象 以及 原《 公 司法 》 的诸多 限制 , 股权激励计 划 的实施在我 国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 2 0 0 5年 1 2月 3 1日, 我 国 ( 2 0 0 9 ) [ v i 1认为实施 股权 激励 的上 市公 司比未实施股权激励 证监会颁布《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 办法 》 ( 试行) , 为上市公 的上市公 司在业绩 目标处拥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 , 并且在 司股权激励 制度 的设计提供了政策指引。 在这样的背景下 , 大 企业的对外报表 中也确实实施 了盈余管理 , 使得报告盈余 在 量 的上市公司尝试推 出股权激励计 划,并且学术界对我 国股 业绩 目标 处出现反 常现象 。 胡 国强 、 彭家生 ( 2 0 0 9 ) [ v i i ] 认 为有 权激励计划和盈余管理的关系问题也进行 了大量研究。
股权 激励制度 的产生是 为 了规避 委托代理 中产生 的道 德风险 , 而在实施股权 激励制度 的公 司中 , 高 管股权激励 的
余管理的重要 因素之一 , 这种非真实利润 的盈余管理 实际上 损害 了公 司的长远利益 。 R o n e n等( 2 0 0 6 ) [ i i i 1 也认为盈余管理 行为损害 了公 司的价值 , 他们检验 了允许董事们交 易公司股 票对盈余管理可能性 、 公司价值和股票价格 的影 响。研究 结 果表 明 , 由于资 本市场不 能消除会计 报告 的偏 差 , 盈 余管 理 会扭 曲股票的市价 , 从而会损害公司的价值。 D a n i e l 等( 2 0 0 6 ) [ i v ]同样认为股权激励 的实施可能会诱发管理层 调整企业 的 业绩 , 从而影响企业 的股票价格 , 为管理层攫取利益 。 自国内研究 中, 肖淑芳等 ( 2 0 0 9 ) I v ] 以沪深两市首次披 露 股权激励计 划草案的上 市公 司为研 究对象 , 研究 发现 : 股权 激励计划 公告 日 前 三个季度 ,经理人进 行 了向下的盈余 管 理, 公告 日之后存在盈余管理反转的现象。 耿照源 、 高晓丽等
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效应研究
}
股权激励 的盈余 管理效应研 究
于 卫 国
( 海 财 经 大 学 金 融 学 院 , 海 2) 3 ) 上 上 f) 3 f 4
【 摘 要 】 文章通过 大量收集 2 0 — 08年 中国上 市公 司数据 , 用面板 数据 固定效应模 型, 05 20 使 实证 捡验 了高管持
一
fA 、 0 0
00 ( … D) 6
f 7) 1
00 O 0
( 1) I 2
00 0 * * 02*
(矗 ) 0 7
0 0 0 * D o 4
f 0 7 ) 25 (
-
( 31 ) 1 3
- D 2 o0 o
(42 ) 1 7
0 0 2 D 1
以 I A l 因变 量 D 为 以 I e I 因变量 l B 删 为
垒样本
03 7 … 28
子样本
0 3 n3 3
全样本
_ 0 7 00 7
子样本
一01 瑚
1 Ie 1 c p
( 52) 27
9 9 _ } e8
(02 0)
.
( 1 加 3)
35 - 0 e l
( 1 6) 一. 7
- 5 埘 30 e
9. e 8 6 _… 4
_ g
( 6 3 9 J
.
(5) 39
一 1 6 7
(.) 0 3 0
5l — e6
(0 6 —2
4 e O6 D9 —
38 一6 e
SL A C ■ m h
+
一
、
实证 检 验模 型
盈余管理对股权激励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股权激励的影响股权激励是现代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和公司的利益共同体意识,从而提高公司绩效。
盈余管理是管理者为达到特定目的而采用各种会计政策的行为,旨在调整公司的利润水平和财务报告,影响公司价值和股价。
盈余管理与股权激励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将从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两个方面介绍盈余管理对股权激励的影响。
一、公司内部的影响1.对员工激励的影响股权激励计划使员工成为公司的股东,可以使员工与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公司的盈利和财富。
对于高管和核心员工来说,他们通常获得更多的股权激励,其报酬水平和股票价格和公司的盈余息息相关。
因此,公司管理者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盈利水平,进而提高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的效果,增加员工收益。
然而,对于其他员工来说,由于普通员工往往不会获得公司高管和核心员工那样的股权激励,因此,盈余管理行为对他们的收益影响较小。
2.对公司绩效评价的影响股权激励计划通常与公司业绩挂钩,公司管理者会通过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报告,以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和市场评价,从而使得股权激励计划得到更好的实施。
然而,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公司的实际业绩与表面业绩相差较大,从而影响股东和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和评价,从而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
3.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影响盈余管理可能会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例如,公司管理者可能会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会计政策,从而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但这可能会导致公司错失一些机会,限制公司的成长。
另一方面,公司管理者可能会采取激进的会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夸大公司业绩和市场评价,进而获得更多股权激励,但这可能会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带来风险和不确定性。
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投资决策,例如,公司管理者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夸大公司业绩和市场评价,吸引更多投资者购买公司股票,但如果公司实际业绩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预期,投资者可能会失去信任并逃离公司股票,从而导致公司股价下跌。
浅谈高管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与对策
浅谈高管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与对策作者:方宇晖钟舒凌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18期【摘要】本文研究了高管薪酬激励与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关系,并对高管激励制度引起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治理基于高管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应当优化高管绩效评价体系,引入多指标市场化评价体系,同时独立激励设计与考核机构,提高高管违规成本,以保障股东利益。
【关键词】高管薪酬激励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对策一、高管激励引起盈余管理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企业所有者追求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管理者所追求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间存在偏离。
由于企业高管对其经营成果并没有剩余索取权,往往其付出与所得并不成正比,因此高管往往并不关注如何尽力提高企业业绩,而是专注于自身薪酬与名声地位。
为减少此种代理成本,企业往往通过设计与高管努力程度挂钩的报酬制度对高管实施激励。
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股东很难衡量高管的努力程度,因此,衡量高管努力程度仅能从企业绩效入手,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通常为会计指标,而会计盈利指标容易被管理层利用其职权与信息优势进行操纵,且高管可以通过对会计方法、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等的灵活选择,即进行盈余管理,使企业盈余指标更符合绩效评价制度期望,从而提升自身报酬。
二、基于薪酬激励的盈余管理薪酬激励制度将高管薪酬与企业盈利指标相联系,企业盈利指标越高,高管得到的薪酬也越高。
国外相关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契约存在上下限约束时,当预期无法达到契约约定下限时,高管更倾向于选择递延收益的会计方法,即洗大澡行为;当预期超过契约约定上限时,高管也会倾向于将本期收益递延到后期,使后期盈利水平更容易达到契约要求;当预期在契约约定上下限之间时,高管则倾向于采用增加收益的会计方法。
众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操纵性应计利润与高管薪酬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薪酬激励构成公司盈余管理的一大动因。
三、基于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与薪酬激励相对的另一种高管激励手段股权激励也被许多学者证实会引起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会计报告中对盈余进行人为操纵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涉及到收入的操纵、费用的操纵以及资产负债表的操纵。
盈余管理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真实性产生负面影响,给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带来了不确定性,因此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投资者保护,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独立董事的数量和质量、监事会的角色和职能、股权激励政策等都可以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市场竞争程度、行业特性等也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2.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另一个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在经济周期波动较大的时期,公司更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
而在经济周期稳定的时期,公司对盈余管理的需求相对较小。
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通货膨胀水平、利率水平等也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3. 股东结构股东结构是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存在股权集中的公司更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
而在股权分散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相对较少。
外部股东的监督程度、股东权益保护程度等也会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4. 公司特性公司特性也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公司规模、盈利水平、资产负债结构、行业属性等都会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研究表明,规模较大、盈利水平较高、资产负债结构较为稳健的公司更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
而在高风险行业、高杠杆行业,盈余管理行为相对较多。
5. 管理层激励机制管理层激励机制是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股票期权激励、绩效奖金、促成股票回购等都会影响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研究表明,激励机制越强,管理层越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
而在缺乏激励机制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相对较少。
盈余管理对股权激励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股权激励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股权激励计划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股权激励计划是指由公司发放股票或股票期权给员工作为奖励和激励的一种方式。
它对于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激励员工为公司创造更高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盈余管理可能会对股权激励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盈余管理可能导致公司难以识别员工的真实价值。
由于盈余管理会使公司的财务数据发生偏差,这可能会误导公司对员工的表现进行评估。
如果公司不了解员工的真实表现,那么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可能会偏颇,从而使员工得不到应有的奖励,或者使公司浪费资源给予不当的奖励。
其次,盈余管理可能影响公司的股价波动。
如果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达成某些财务指标,那么这可能会导致公司短期内的财务数据波动,并对股价造成影响。
如果员工的股权激励计划与公司的股价挂钩,那么这也将对员工的奖励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盈余管理可能提高公司的风险。
盈余管理可能导致公司信息披露不完全或不透明,从而增加了公司的风险。
如果员工转移了风险,那么他们可能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在股权激励的设计、实施以及员工的奖励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公司应当采取措施来避免盈余管理的影响,确保股权激励可以真正发挥激励作用,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股权激励文献回顾
分析师的级别下降 、 投资者抛售股票进而是股价下 跌、 募 集 资 金难 度 变 大 , 此 时 管 理层 会 选择 股 票 期 权 而不 是其 他 的激励形 式 . 李 曜( 2 0 0 8 ) 从 现金 流 和 期 权 定 价方 面指 出公 司会倾 向于选择股票期权. 他通过对股票期权与限 制性 股 票 的 比较 , 并且 对 近 3年 我 国上 市公 司 的实 践进 行 总结 , 指 出大部 分 的公 司都偏 向于选 择股 票 期权 , 主要原 因可 能是 选择 股票 期 权不存 在 现金 的 流 出, 而 且 股票 期 权 的公告 效 应 显著 , 有利 于股 价 的提高. 另一方面股票期权 的合 理估值 比较 困难 , 通 过期 权 定 价模 型 和参 数设 定 来 影 响公 司 的成 本 和利 润 . 鲍 建平 、 张灿 ( 2 0 0 3 ) 将 股票期 权 与传 统 薪酬 制 度相 比 , 指 出股票 期权 制度 能够 使 经营者 更 注重 公 司的长 远发 展 , 从 而获 得他 们持 有 的未 行权 的股 票 期 权 的 潜 在 收益 . 实 行 股 票 期权 制 度 , 不 仅 可 以降 低公司的委托代理成本 , 而且能够矫正管理层的短 视行为 , 使管理层注重公 司股东的价值.
V0 1 . 2 9No . 1 1
NO V . 201 3
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股权激励文献 回顾
胡 光 华
( 安徽 财 经大 学 ,安 徽 蚌埠 2 3 3 0 3 0 )
摘 要 : 近年 来 , 越 来越 多的上 市公 司推 行 了股权 激 励机 制 , 很 多学者 对股 权 激励 与 高管盈 余 管理 行
行股权激励的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 如何进 行盈 余 管理 等 问题 都 做 了深 入 的研 究 和 探讨 . 本 文 从管理层对股权激励形式的选择 、 股权激励契约结 构 和 股权 激 励 程 度 等方 面 对 前 人关 于 股 权 激 励 与 盈 余 管理 的研究 结果 进行 了梳 理 .
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益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探讨
经济研究导刊
EC 0N 0MI C RE S E ARCf t GU I D E
No . 2 0. 2 0l 3
总第 2 0 2期
S er i a l No . 2 02
关 于 上 市 公 司 管 理 层 利 益 激 励 对 盈 余 管 理 影 响 的 探 讨
业经 营业绩不理想的时候 , 调整盈余来达到影 响股价从 中获 益 的 目的 。 ( 二) 管 理者 获 取 报 酬 动 因
报 酬 由显 性 报 酬 与 隐 性 报 酬构 成 , 显 性 报 酬 有公 开 的奖 金、 年薪等 , 而隐形报酬多指职位的稳定度 、 政 治前途等 。报
分公 司的管理者都有可能因签订报酬契约而进行盈余管理 , 从而使 自身 的奖金报酬得到增加并且其职位保 障得 到增强 ,
关键词 : 盈余管理; 管理层薪酬激励 ; 管理层股权激励 ; 管理层持股激励
中图 分 类 号 : F 2 7 3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3 ) 2 0 — 0 2 2 4 — 0 2
引言
盈余管理在 国外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 。多年来 , 国 外学者在盈余管理方面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 , 虽然其研究的方 法各 不相同 , 但 是所得 m的结论 大体上具有共 同点 , 即大部
侯文哲 , 夏 青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哈尔滨 1 5 0 0 2 8 )
摘
要: 通过 分析上 市公 司管理层利益激励对盈余管理 的影 响, 进 一步探讨 管理层薪酬激励 、 股权激励 和持股激
励 与 盈 余 管理 程 度 的相 关 性 , 并 基 于 该视 角提 出规 范上 市公 司盈 余 管理 的相 关 建议 。
管理层股权激励引发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对股权激励的诱惑,公司管理层存在动机为满足行权条件而进行盈余管理,甚至会计造假,损害普通投 资者 的利益 。安然 事件证 明,存 在上 市 公司 高层 管理人 员 为取悦 股东 , 而 为 自身谋 利 ,采用违 规 手法 , 进 虚报营业收入和利润,蓄意抬高股价的行为。因此,实施股权激励的管理层存在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 20 年底 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 《 06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 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 自 。 此, 股 权激 励制 度在 我 国开始 了大 范 围施行 。文 件 下发之 前 已经 公布 实施管 理层股 权 激励 的 4 8家上 市 公司 的股权 激励 制度 以及 相关 监管 制度 作 为在我 国推 广 实施股 权激 励 的参考 依据 , 经成 为 关系 到在我 国实 应 施股权激励能否收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将在参考 国内外有关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程度 指标衡 量 的经典 模 型及论 述基 础上 ,建立新 的模 型 ,运用 实 证 的研 究 方法对 我 国现有 的股 权激励 制 度和 上市 公司进 行盈 余管 理行 为 问是 否存 在正相 关 关系进 行研 究 ,在 研究 结果 的基础 上 ,对 我 国的股权 激励 制度 建设 提 出一些 建议 ,希 望能给 我 国的股 权 激励 制度 的完 善提 供一 些借 鉴 。
维普资讯
20 0 8年 5月 第 1 第 3期 8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a f d a i e st f o i l c e c i o ) o r l i n Un v ri S c a i n eEd t n n o Xi v S i
于行权价 ; 同方股份 、士兰 微公布激 励 方案较 晚 ,数 据不 充足 ,因此予 以剔 除 ,最 终选取 有效样 本 4 0 个 进行 实证研 究 。
盈余管理、股权激励与股价波动——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 经贸管理】
对 . 乏
盈余管理 、 股权激励 与股价波动
基 于 上 市 公 司 的 实 证 研 究
慕媛媛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 1 0 0 0 8 3 )
[ 摘 要 ] 以 2 0 1 1年进行股权激励 的上 市公 司为研 究对 象, 实证 研 究 了股权激励公 司的盈余 管理及股 价波动情况。研 究发现 : 股权激励公 司 当年的股权集 中度 、 每 股净资产与盈余管理程度有 着显著 的正相关 关
上市公司 , 其当前的应计利润对 当前的股票价格的影响程 度大于 当前的现金 净流量。这也鼓励 公司经 营者通过盈
一
、
近年来伴 随着 股权分置改革 的实行 与股权 激励 管理 办法 的推 出, 越来越多 的上 市公司在积极推 行股权激励 ,
股权激励俨然成为 上 市公 司提 高公 司绩 效的一 种利 器。 股权 激励 机制 可 以解 决股 东 与经 理 层 之 间利益 纽 带问
[ 文章 编号 】2 0 9 5—3 2 8 3 ( 2 0 1 3 ) 0 7- 0 1 0 7一 o 3 励计划公告 日前 的三个 季度 , 经理人普遍 存在着通过操纵 “ 操纵性应计利润” 进行 了向下的盈余管理 。马会起 、 干胜 道、 胡建平 ( 2 0 m) 研究发现 , 我国实施经 营者股权 激励 的
管理的幅度 也越大 。 ( 二) 股权激励公 司每股净资产与盈余管理
每 股净资产值反 映了每股股票代表的公 司净资产 价 值, 是支撑股票市场 价格 的重要 基础。每股 净资 产值越 大, 表 明公司每股股票代表的财富越 雄厚 , 通 常创造利 润 的能力和抵御外来 因素影响的能力越强 。袁琳 ( 2 0 0 9 ) 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旨在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是公司
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股权激励能够将管理层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产生利益趋同
效应,降低代理成本;另一方面,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股权激励会产生机会主义
行为效应,促使管理层为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诱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损害公司价值。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呈现怎样的关系受这两种效应的综合影响。
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股权激励利益趋同效应和机会主义行为效应影响强度也会发生变化,导致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关系。
在我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研究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能够揭示股权激励制度下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对防控高管盈余管理、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利益趋同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对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企业生命周期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提出研究假设,选取我国
2012-2016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现金流组合方法把样本
划分为成长期和成熟期两组,基于股权激励方案的多个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了不
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下,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股权激励程度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股权激励时长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关系不显著;采用股票期权模式较限制性股票模式更容易引发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股权激励程度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真实盈余
管理显著负相关,与整体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股权激励时长与应计盈余管理和
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负相关;采用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模式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差异不大,采用股票期权模式较限制性股票期权更能抑制管理层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抑制整体盈余管理水平。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分别对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合理利用股权激励机制、抑制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