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的回顾及其现状的介绍,提出了应以真实盈余管理研究为重点的建议,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原因、手段、计量模型等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开始致力于盈余管理研究,依靠其快速发展且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优势,取得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较为深刻地解释了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在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会计准则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了一系列被普遍认可的盈余管理研究结论。纵观国内外研究发现,学者们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手段、计量模型、后果及其防范措施等内容。在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方面,契约摩擦和沟通阻滞被认为是盈余管理存在的根本原因。资本市场动机(ipo、配股、增发、避免退市)、契约动机(报酬契约、管理层更迭、债务契约、股利契约)、政治成本动机(反垄断监管、避税、行业监管)等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实现最终依靠管理者来完成,一直以来,学者们认为管理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递延或者提前确认等会计手段对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进行调整来达到管理盈余

的目的。会计界至今就盈余管理的内涵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大多数

人将其看作是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范围内所进行的合法行为。合法的盈余管理被管理者用于获取私人利益,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其严重背离了中立性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因此,针对盈余管理产生的不良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也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盈余管理从手段上可分为应计利润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应计利润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更容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对象,基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这可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发展上得到体现,healy模型(healy,1985)、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jones模型(jones,1991)、modifiedjones模型(dechow,1995)、industry 模型(dechow & sloan,1991)、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等,以上模型均用全部或部分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而忽略盈余中经营现金净流量中可能存在的被操控部分。burgstahler & dichev(1997)提出来盈余分布模型,该模型通过研究管理后的盈余的分布密度来检测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不能说明盈余管理采用的具体手段,所以无法清楚地认识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步骤、程度和后果等。bruns和merchant(1990)发现被调查者更倾向于操控真实活动(例如期末异常促销、提供更为宽松的信用政策等),而不是通过应计项目来管理盈余。graham等(2005)发现被调查者更倾向于通过真实决策活动而不是应计操控来管理盈余,有78/%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愿意

削减r&d、广告和维持费用的支出去实现盈余目标,而只有7.9/%的被调查者选择用改变会计方法(如备抵、养老金等)来管理盈余。roychowdhury(2006)以dechow提出的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为开展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研究工具,发现近年来随着法律和制度的严格,公司倾向于以操纵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cohen等(2008)利用roychowdhury(2006)提出的真实盈余管理模型,研究发现萨班斯(soa)法案发布前后美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发生明显的变化,由应计利润调整转为真实活动操纵的盈余管理方式。张俊瑞等(2008)发现1998年至2005年微利公司存在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来实现保盈目标的真实活动操纵行为。张志花和金莲花(2010)以2003年至2007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利用真实盈余管理评价模型分析了公司治理机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此结论从侧面反映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综上所述,虽然学者们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甚少,但它在实务中却备受管理者青睐,特别是在经济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等会计环境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真实盈余管理发生的频率和程度会不断提高,它必将引领未来盈余管理研究的方向。

二、真实盈余管理概念、动机和手段

(一)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healy & wahlen(1999)研究发现,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构建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

告,以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财务报告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契约的结果。scott(1999)从经济收益观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所允许的范

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会计盈余进行调节,以寻求对自己效用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一种行为。宁亚平(2004)认为,通过无损于公司价值的实际经营活动和交易来操纵盈余的行为或现象叫做“实际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全部内容的一部分,而盈余管理的整个过程并未超出财务报告的范畴,结合财务报告的目标,笔者将真实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者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通过改变或者构建真实交易活动来调整对外财务报告中经营现金净流量或者其他会计信息,以迎合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预期和履行受托责任的系统过程。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理论上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经营现金净流量和应计利润两条途径来实现,但由于经营现金净流量通常与公司销售和收款政策等紧密相关,与会计选择关系不大,因此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可操控性不强,而应计利润项目相对弹性较大,所以盈余管理主要依靠调整应计利润来实现(陆建桥,1999)。因此,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应计利润管理,但在变化了的会计环境中管理者们鉴于以下原因可能选择真实盈余管理:(1)会计弹性空间缩小。虽然会计准则不是导致盈余管理的根源,但毕竟是盈余管理主体乐于借用的主要工具。因此,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弹性如何,

对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无疑是有影响的。由于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利用会计处理方式(应计利润管理)来管理盈余的空间将越来越小,风险也越来越大。李彬等(2010)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行业特征对会计弹性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在不同的会计弹性下真实活动操控程度的差异,验证了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程度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得出了会计弹性大的公司较少利用真实活动操控盈余,会计弹性小的公司则更多利用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的结论。(2)受企业现有资产状况限制。应计利润管理一般通过计提折旧、计提或转回减值准备等会计方法实现对会计盈余的调整,但其运用通常必须以现有的资产状况为条件,如现有应收账款的规模、固定资产的状况、存货量的大小等,这就使其使用的范围和效果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受到更多的条件限制,管理盈余的成本上升。另外,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应计制会计利润等于现金制会计利润,应计利润管理的能力存在此消彼长的事实。特定会计期间人为调增的应计项目将在以后期间转回,必将带来利润下滑,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后的“变脸”现象就是证据。(3)契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除管理者外的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通常是盈余管理的受害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他们在与管理者达成契约时,不再只约定会计盈余一个指标,同时加入了其他指标如现金流量指标。1999年末,中国证监会对年度报告准则做出修订,要求上市公司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