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

合集下载

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评述

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评述
务报告 , 而是通过对交易 的控制间接影 响财务报告 。 第二 , 在操作层 面上 , 它不仅是一个技术活 , 更大 的意义上它是一个体 力活 , 因为
它发生 了实实在在的业务 , 产 生了真实的现 金流量 。 只不过这个业务可能很多都是在管理层 的掌控之 中进行 的 , 而非 自然而然 的市
场行 为。 第三 , 它的视野更加 广阔, 其所操控 的交易活动与会计相联系 , 却又远远 超出了会计之外 。 它操作起来难度可能更 大 , 如果将
郝继伟1973男河南偃师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项目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所处阶段信息的产生信息的加工及生成具体内容交易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盈余管理手段销售操控费用操控生产操控销售资产和回购股票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实施成本本质交易操纵会计操纵操纵表现时间的改变空间的改变技术层面现金流的改变操纵时间点报告披露前的任何时点通常在报告期末使用趋势增加使用减少使用二真实盈余管理的具体内容及方式选择1动机


真实盈余管理的界定
关于盈余管理 , 最狭义的定义认 为是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 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 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 的 过程 。 其背景是造假 的极端猖獗使得人们认 为会计不过是一个游戏而已。 比较一般的能够为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定义被解释为 旨在有 目的地 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 程 , 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 “ 披露管理 ” 。 前期对于盈余 管理 的定义 比较一致的看法有 三点 : 第一 , 盈余 管
理的结果最终要改变财务报告 , 使其“ 看起来很美” ; 第二 , 其实施是为了获取管理层 自 身的个 人利益 ; 第三 , 其属于会计操纵 , 手段通
常是寻找会计 准则 中可资利用的漏洞去控制盈余 , 或者说 , 在操作层面上 , 是一个技术活 。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所得税改革的研究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所得税改革的研究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所得税改革的研究一、本文概述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具有深远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盈余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我国所得税改革的背景下,盈余管理策略的选择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所得税改革背景下,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的选择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所得税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企业盈余管理策略的影响。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在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所得税改革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所得税改革前后企业盈余管理策略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可能存在的差异性,本文将进行分组研究,以揭示所得税改革对不同类型企业盈余管理策略选择的异质性影响。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企业制定合理的盈余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它涉及到企业如何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来调整其盈余信息,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

盈余管理的方式可以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

近年来,随着我国所得税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在我国的应用及其影响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其手段、动机以及经济后果。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与变更来实现,例如调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等。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进 行 归 纳 总 结 , 以 期 为盈 余管 理 研究 提 供 参 考 与借 鉴 。
二 、
盈 余 管理 概 念 与 手 段
国 内 外 学 者 对 盈 余管 理 方 向 的研 究 主 要 以 其 自
身 特 征 作 为 切 人点 进 而 探 讨企业实 施盈余 管 理 对 ,
余操 纵 ,
为 企业生 产经 营谋取 便利 。
前 目

对 企业
盈 余 管 理 的 动 因 研 究 已 趋 于 成 熟 但对 于 企 业 不 同 ,
盈余 管 理方 式 的动 因 研 究 还 有 待 完 善 。 本 文 旨 在 对
相关 文献进行梳理 ,
对 企业 不 同 盈余管 理方式 的 动 因
者 研究 的 主 要 方 向 。 已 有 大 量 文献 对 盈余 管 理进 行
探 讨 国 外 学者 对盈 余管 理 的 研究 较早 其 相 关 理


论 已 较 为 系 统 和 完 善 。 国 内 学 者 对这 方 面 的 研 究 起
步较 晚 ,
且 主要 针对 应计盈余 管理方 向 。
也是 学 术界研 究 的 热 点 。
已 有 大 量 文献 对 企 业 盈 余 管 理 动 因 进
行 了 梳理并取得 了 较 为 系统 的理论 ,
但对 于应 计盈余管 理和真 实 盈余管 理的 动 因 研究 还有待 完善 。
本 文 梳理 发
现 ,
应 计盈余管 理动 因
: 满 足 企业 管 理 层 的 需 要 、
自 身价 值的影 响 。
归 纳看 ,
盈 余管 理 主 要 包 括 应计
盈 余管 理 和 真 实 盈余 管 理 两 种 方式 。 不 同 类 型 的盈

真实盈余管理trem指标

真实盈余管理trem指标

真实盈余管理trem指标
真实盈余管理(TREM)是一个用来评估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指标。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估计来操纵其财务报表,以达到特定的目标,例如影响股价或者符合某些财务指标。

TREM指
标旨在帮助投资者和分析师识别公司是否在进行盈余管理,以及盈
余管理的程度。

TREM指标的计算通常涉及对公司盈余的质量和稳定性进行分析。

其中包括对盈余的变化趋势、盈余与现金流量的一致性以及盈余与
公司经营业绩的关联性等方面的考量。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评估公司
盈余是否受到管理,并且有助于识别潜在的盈余管理迹象。

除了定量分析外,TREM指标还可以通过定性分析来评估公司的
盈余管理水平。

这包括审查公司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是否合理、透明
以及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此外,还可以关注公司管理层的沟通和
透明度,以及公司是否披露了可能影响盈余的重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因素。

另外,TREM指标也需要考虑行业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不同行业
和市场条件下,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评估
TREM指标时需要综合考虑公司所处的行业特点和市场环境。

总之,真实盈余管理(TREM)指标是一个综合考量公司盈余质量和稳定性的指标,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来评估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以及盈余管理的程度。

这个指标可以帮助投资者和分析师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余情况,从而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研究作者:樊嘉钰汪蕾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2期摘要: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导致盈余管理的出现。

盈余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演变,划分为现在学界普遍认可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对两种盈余管理从概念、动机、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一定建议,为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2-000-01盈余管理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最开始的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变更会计选择和会计估计政策用以调节会计信息。

伴随着监管措施越来越严格,逐渐出现了隐蔽性更强不同于以往的盈余管理方法,这才使得理论界对其进行了区分和定义,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下文开始从涵义、动机、影响因素、经济后果以及约束机制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和总结。

一、两种盈余管理涵义上的比较在会计领域里,盈余按照权责发生制以及是否对现金流量影响,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确认计量的已实现但未收到现金的盈余;另一种是企业当期已实现并且已收到现金的盈余。

因此盈余管理可以根据是否涉及到现金活动,划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美国学者Schipper在1989年首次提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事实上市是企业管理层以获取个人利益为目的利益而改变财务报告的过程。

我国学者宁亚平(2004)首次定义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企业管理层为达到影响盈余的效果,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会计政策、会计选择的行为叫做“会计盈余管理”,而通过重组实际经营活动或交易来操纵盈余的行为叫做“实际盈余管理”。

随后我国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作者将两种盈余管理含义总结如下:应计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通过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对有关盈余项目进行操控并影响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盈余管理活动。

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动机异同

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动机异同

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动机异同摘要:本文在应计盈余管理研究基础上加入真实盈余管理研究进行对比。

基于博弈论视角将二者动机进行比较,再根据二者动机的异同分别提出建设性方案,为盈余管理的监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异同一、盈余管理概念及分类(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还是在会计实务界都是一个受到广泛研究和关注的话题,其理论发展不断完善。

应计盈余管理是当前国内研究的主要方面,是指公司管理者在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通过对会计准则的运用以掩盖其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

而真实盈余管理则是管理者直接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者控制交易具体发生时点制造盈余管理。

本文旨在突破只研究应计盈余管理的桎梏,加入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并且通过二者的对比,从博弈论的视角深入认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二者的异同。

二、盈余管理博弈分析(一)相同动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管理层利益最大化博弈论表明,博弈各方在博弈过程中可能会达成一定的协议,而协议被遵守的前提是:遵守协议的收益大于破坏协议的收益,或者破坏协议的损失小于遵守协议的损失(蒋宏成,2008)。

结合博弈论的这些基本思想可知,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法规等,实质上是企业管理当局与有关管理机构在特定条件下达成的协议。

而这些协议一般是刚性的,难以与现实情况保持同步发展。

因此无论是应计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管理当局在特定条件发生变化时采取盈余管理行为也就不可避免。

(二)互异动机1、基于成本-收益。

真实盈余管理需要管理者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者控制交易具体发生时点所达成的盈余管理。

这一类盈余管理由于涉及真实交易活动,通常会同时影响各期的报告盈余与现金流量。

而应计盈余管理,仅仅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通过对会计准则的运用以掩盖其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

相较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并不改变企业当期的经营性现金流,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达到某中私人利益的目的。

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治理手段的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治理手段的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治理手段的比较研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是公司治理中常见的两种盈余管理手段。

应计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以达到管理层所期望的盈余水平的做法。

而真实盈余管理则是企业通过真实经营活动来实现盈余水平的做法。

本文将比较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特点、优劣势以及适用情况。

首先,应计盈余管理的特点是灵活性高。

因为应计盈余管理是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实现的,管理层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适合的政策和估计方法,从而灵活调整盈余水平。

相比之下,真实盈余管理需要企业通过真实的经营活动来实现盈余,受制于经营环境和市场情况,其灵活性较低。

其次,应计盈余管理的优势在于可以应对短期的经营压力。

在企业经营不佳或市场竞争压力较大时,通过应计盈余管理可以调整利润和收入的确认时间,从而实现短期的盈余调节。

真实盈余管理则需要企业通过优化经营策略、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来增加经营收入,从而实现盈余增长,这需要较长的运营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然而,应计盈余管理的劣势在于可能引发操纵财务信息的风险。

由于应计盈余管理依赖于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的选择和调整,管理层有可能通过操纵这些决策来控制盈余水平,从而误导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

相比之下,真实盈余管理依赖于企业真实的经营活动和运营能力,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不容易被操纵。

总体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各有优劣势,具体应用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策略。

在竞争环境激烈,经营压力大的情况下,应计盈余管理可以快速调整盈余水平,缓解短期盈余压力。

而在追求长期稳定增长和强调真实财务信息的情况下,真实盈余管理更为适用,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在企业治理中都有各自的作用和适用场景。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盈余管理手段,并加强公司治理,提高透明度和披露质量,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构建稳健的经营环境。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研究综述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研究综述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研究综述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利益影响日益彰显,使其成为目前会计领域研究的焦点。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但目前我国对披露式盈余管理的研究相对集中,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还未起步,本文旨在对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方法和相应的经验证据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经验证据研究概述(一)真实盈余管理Healy&wahlen(1999)和Schipper(1989)认为披露盈余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公认会计准则中利用会计准则来控制盈余,而真实盈余管理包括改变以后商业活动的时间和规模来达到控制盈余的目的。

这样可以理解为披露盈余管理仅影响公司账面盈余,既不会增加公司价值也不会减少公司价值。

而真实盈余管理通常既影响各期盈余,也影响各期实际的现金流量。

并且它通常不会增加公司价值,反而在一些情况下会损害公司价值。

Bens et al. (2002,2003)在报告中指出经理通过回购股票来避免由于公司职工期权的到期而导致的每股收益率降低。

Dechow 和Sloan(1991)发现了通过减少研究开发费用来满足盈余标准的证据。

无论怎样,这里很多的证据主要集中研究的是研究开发费用的减少而没有关于真实盈余管理控制的系统研究。

Graham et al.s(2005)通过减少期间费用和资本投资的方法也可以达到控制真实盈余管理的目的。

Bartov(1993)指出盈利负向变化的公司通过资产销售产生更高的收益。

Thomas和Zhang(2002)提供了扩大产量的证据但并没有对经济环境繁荣时期扩大产量提供解释。

这些证据都没有对真实盈余管理提供有效证据也没有对这些真实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变化进行研究。

直到2006年,Roychowdhury才系统化的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进行了分析与阐释,并为以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异同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异同

连晓园(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重庆400074)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要求越来越深入。

本文通过阐释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在定义、动机、手段与经济后果等方面的异同,为从监管方面和审计方面抑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一些注意点。

关键词: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0-0239-01收稿日期:2014-09-09作者简介:连晓园(1989-),女,河北人,研究方向:管理学。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与其采用的手段与经济后果不同,在定义方面并不加以区别。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普遍都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当局利用对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来“粉饰”报表数据,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争论的焦点是“盈余管理究竟是否在会计准则的允许范围之内?”。

但是大部分学者都认可盈余管理不同于财务造假,盈余管理是现代上市企业财务经理们应当具有的一种技能但是前提是盈余管理应当采用合法而且不损害企业价值的手段。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一)资本市场动机盈余管理的出现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衍生,上市公司无论控股股东是出于传递市场信号稳定股票价格从而增强外部投资者与中小股东的投资信心,从而通过溢价发行股票获得巨大利润,还是企业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预测需要都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动机。

(二)契约动机委托-代理理论是盈余管理的经济根源,其中最主要是债务契约与薪酬契约。

债权人对债务人具有很多会计指标的限度要求,为了满足债权人的约束条件获得债务融资,企业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

现在很多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实施的年薪制和股权激励机制都取决于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具有盈余管理薪酬契约动机。

(三)监管动机与配股动机《证券法》与《公司法》对上市公司的上市与配股条件有着硬性的要求:其一,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摘牌;其二,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均在10%以上方有配股权。

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理可 以划分 为应计项 目盈余管理与 布前 , 通常涉及会计政策及会计 方法处理 问题 , 因而容易被 真实盈余管理 。 基于应计项 目的盈余管理一直是盈 余管理研 外部审计 师识破 , 风险较大 ; 而真实盈余管 理在时间上具 有 究的主流 ,真实盈余管理直到近几年 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随机性 , 可 以在会计年度 的任一时段进行 。 并且只通过改 变 Gr a h a m( 2 0 0 5)对 4 0 0位公 司 的 C F O调 查显 示 , 8 0 %的 公 司正 常的生产 经营过程而不涉及会计处 理问题 ,因此具 CF O表 示会减少在研发 【 R & D) 、 广告、 员工培训费等酌量性 有较高 的隐蔽性 ,容易规避外部 审计 师和监管部 门的检查 开支 以满足特定盈余 目标 , 5 5 . 3 %的 CF O 愿意延迟 能够创 风险 。李彬 、 张俊瑞 、 郭 慧婷 ( 2 0 0 9 ) 以我国 1 9 9 8 -2 0 0 6年 造价值 的新项 目, 以满足 当期的收益 目标。R o y c h o wd h u r y 我 国 A股 上市公 司为样本 ,分析会计 弹性不同 的公 司其 真
■一 M , A .

真实盈余 管理研 究综述
暨南大学管理 学院会计 系 黄 秀蓉 曹文娟
【 摘 要】 应计项 目的盈余 管理此前一直是盈余 管理 问题 关注的焦点 , 但 由于监 管环境 、 诉讼风险 、 会计准则 、 实施成本等 因素 的变化 ,
真 实盈余 管理 逐渐成为新 的研 究方向 , 文章从真 实盈余 管理 兴起 原 因、 实施 方式及 经济后 果等方面 , 对 国 内外研 究进行梳理 和综述 , 以期
为真 实盈余管理的后续研 究提供理论 支持 。

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摘要: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的回顾及其现状的介绍,提出了应以真实盈余管理研究为重点的建议,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原因、手段、计量模型等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开始致力于盈余管理研究,依靠其快速发展且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优势,取得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较为深刻地解释了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在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会计准则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了一系列被普遍认可的盈余管理研究结论。

纵观国内外研究发现,学者们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手段、计量模型、后果及其防范措施等内容。

在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方面,契约摩擦和沟通阻滞被认为是盈余管理存在的根本原因。

资本市场动机(ipo、配股、增发、避免退市)、契约动机(报酬契约、管理层更迭、债务契约、股利契约)、政治成本动机(反垄断监管、避税、行业监管)等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实现最终依靠管理者来完成,一直以来,学者们认为管理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递延或者提前确认等会计手段对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进行调整来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

会计界至今就盈余管理的内涵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大多数人将其看作是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范围内所进行的合法行为。

合法的盈余管理被管理者用于获取私人利益,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其严重背离了中立性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因此,针对盈余管理产生的不良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也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盈余管理从手段上可分为应计利润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应计利润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更容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对象,基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

这可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发展上得到体现,healy模型(healy,1985)、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jones模型(jones,1991)、modifiedjones模型(dechow,1995)、industry 模型(dechow & sloan,1991)、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等,以上模型均用全部或部分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而忽略盈余中经营现金净流量中可能存在的被操控部分。

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的研究报告

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的研究报告

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的研究报告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财务数据的操纵,以便在经审计之后,能够创造虚假的财务报告,从而影响外界对企业的评价和投资。

尽管盈余管理在短期内可能会获得一些短暂利益,但它对企业未来业绩和长期发展造成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员工、投资者和顾客三个方面阐述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

首先,盈余管理对员工的影响。

企业的员工往往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他们的积极性、效率和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而盈余管理作为一种欺骗,会削弱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度。

当企业存在盈余管理时,员工往往会感到公司的经营不透明,他们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公正认可,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员工的不满容易转化为流失和投诉,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员工质量和效率,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下降。

其次,盈余管理会对投资者带来负面影响。

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欺骗投资者,往往追求短期财务盈利,不顾及长远的发展。

如果被揭露,企业的股价将大幅下降,投资者也会丧失对企业的信任。

进而,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会上升,并对公司声誉和形象造成重大损害,使企业长期受到投资者的拒绝和遗弃。

其结果将是长期的商誉和资产损失,难以回复向好。

最后,盈余管理还会给企业的声誉与形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国际市场上,消费者、供应商和金融机构都很注重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如果企业被揭露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会导致企业声誉和信誉丧失,并影响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

消费者不再踏入其门店,投资者不再投入资金,最终导致企业的经营困境,甚至倒闭。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对员工、投资者和消费者等各方利益产生负面影响。

尽管盈余管理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些盈利,但从长期来看,它肯定不利于企业未来的生产和经营。

因此,公司应该遵守商业道德和法律规定,保持透明度,合规经营,这样才能够长远获得市场信任。

数据是对企业未来业绩影响的量化表现,数据分析是判断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的有效方法。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将列出三个数据:员工流失率、股价变化率以及顾客投诉率,并进行分析。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综述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综述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综述作者:王耀琳来源:《商情》2016年第36期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经久不衰。

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发展脉络为切入点,对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做一简要的总结与评述。

分为三部分: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二是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三是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一、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动机揭示了企业管理当局为什么进行盈余管理。

管理当局利用盈余管理的动机一般来说有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监管动机。

除此之外,还有政治成本动机,税负动机等等。

在这里着重讨论前三种。

公司是契约的集合。

基于公司盈余的薪酬契约下,管理者会追逐红利,进行盈余管理。

债券契约下,违约会限制管理层行为,因此,盈余管理就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而出现。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资本市场尤为重要。

基于此,满足盈利预期与维持声誉就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虽然不同,管理者当局会根据二者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情形下加以运用,但是动机应该相同,都是影响公司盈余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二、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一)应计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准则所保留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对应计项目进行调节。

应计盈余管理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是应计项目倒转。

对应计项目的调节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应计项目倒转,即对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并不会增加企业价值,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只是改变了盈余的期间配置,如果增加本期盈余,那么随后期间的应计项目倒转就会使得未来盈余下降,未来盈余下降正好等于本期盈余的增加。

其次是这种盈余管理具有不可持续性。

如果本期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那么未来期间的盈余会下降,如果未来期间的实际盈余下降,要想进一步进行向上调节,就需要更多的应计调整,所以管理当局不能进行无限期的应计项目管理。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研究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研究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研究评述摘要:本文对真实盈余管理(rm)的定义及方式进行了综述,从经常性项目和非经常性项目两个方面来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方式作了较为全面阐述,以期对之后的研究能有所裨益。

;盈余管理;经营性活动;关联交易出于多种动机,企业会对其报告盈余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扩大盈余或平滑盈余的目的,方式主要包括:应计项目管理和构造真实交易活动。

已有文献大多集中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上,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所谈甚少。

余管理带来的风险上涨以及其对于会计政策和方法的依赖,逐渐地,更具有隐蔽性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获得了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青睐。

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做一个综合性评述,以对将来的研究作出展望。

schipper最先将“真实活动操控”归纳于盈余管理范围之内:“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通过适时性的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也是属于盈余管理的范畴”(schipper,1989)。

按照roychowdury的定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一种偏离正常经营活动的行为,目的是让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已经通过正常经营活动达到了某些特定的财务报告目标(roychowdhury,2006)。

通过对我国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真实盈余管理可以分为经常性活动盈余管理及非经常性活动盈余管理。

2.1操纵销售销售收入以达到提升利润的目的。

通常可采用的销售操纵的方法有:提供价格折扣和放宽信用政策。

要边际利润大于零,随着销量的增加,盈余也在增加。

同时,宽松的信用政策也会吸引更多的客户,但宽松的信用政策必然增大坏账机会,并且减少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

二者都是将随后期间的销售提前实现,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持续收益。

2.2产量控制度增加产量的办法。

出于规模效应,产量的增加使单位固定成本降低,当期的销售成本也随之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价格不变,产品的利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资产减值损失及管理费用,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经营。

2.3费用控制费用包括研发支出,广告支出以及日常费用。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郭芳衎贺晨摘要:企业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备受众多学者重视,同时也成为了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操纵业绩,学者也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从定义研究出发,分析了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区别、关系和抉择权衡,最后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方式盈余管理的存在会对企业发展和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不利的影响,它已成为了学术界一大重要研究领域。

以往学者对应计盈余管理较为关注,故成果颇丰。

但随着相关部门监管力度加大以及审计师为了避免声誉受损和诉讼风险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容忍度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

而大量证据也表明它已普遍存在于实务之中,应引起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盈余管理普遍被认为是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而选择灵活利用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等方式来进行的一种盈余操纵行为(Healy 等,1999;秦荣生,2001;陆建桥,2002)。

或者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控制对外财务报告收益信息的披露,从而诱导相关利益者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与会计数据相关契约结果的行为(Schipper ,1989)。

而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偏离企业最优经营活动的行为(Roychowdhury ,2006;Zhao et a1,2011)。

它以企业真实交易活动为手段,不但会影响企业当期的报告利润,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带来损害(Gunny ,2010)。

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定义更多的是从“目的视角”和“信息视角”考虑的,从“目的视角”来看,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

从“信息观视角”来看,盈余管理会通过改变会计数据,从而迷惑相关利益人,以达到管理当局目的。

而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则突出了其特点,即具有操纵隐蔽性使得监管不易,且危害较大。

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Dec ow、 o h Slan
1 91 9
19 93 1 98 9 2 O6 O
造真实具体交易并控制交易时间来实现盈余管理的行为。通 常情况下 , 它同时影响经营现金流量和当期盈余 , 也可能影响
应计 项 目 ; 它不 增 加 公 司价 值 , 至 会 损害 公 司长 期 业 绩 , 甚 减
控 , 计项 目操 控并 不 是盈 余 管理 的 首 要方 式 , 司倾 向于操 应 公 控 真 实活 动 实现 盈 余管 理 。近 年 来 ,真 实盈 余 管理 问题 虽得 到 国 内学 者 的 关注 , 相 关文 献依 然 较 少 。 因此 , 就 真 实 但 笔者 盈 余 管理 这一 领 域 的 国 内外 文献 研 究做 一梳 理 ,以期 能 对 国 内真 实盈 余 管理 的 研究 有 所裨 益 。
审计质量
选择倾 向
C i e l h. t W a
G h r am tal a e
Zan g
21 O1
2O 5 O
2 06 O
提 出真 实 盈余 管 理就 是 为实 现 短期 盈 利 目标 而 进行 的 偏 离正 常经 营 活 动 的行 为 。 结 合 以上 学者 的研 究 ,可 以认 为真 实盈 余管 理 是 通过 构
Z a , t 1 h o Y e . a
De o 、 oa ch w Sl n
Ben ta se l
2 0 01 2 1 O0
2 1 O1
1 91 9
20 2 O
二 、 实 盈余 管 理 概述 真
增发股票
收 购 保 护
关于真实盈余管理 的研究起步较晚 ,c ip r1 8 最 S hp e( 9 9)

真实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是目前政务民生的重要领域之一,它的核心是确保每个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有效且高效的管理,以保证真实盈余的有效实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方面,政府应该深入研究其他国家政务民生的有效措施进行调研,整合相关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财政支出额度,加强实施。

另一方面,严格管理财政支出,把控财政结余,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实行科学的开支管理,以达到有效的财政收入分配和利用,实现真实盈余。

另外,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充分宣传公务民生政策、福利政策,帮助更多群众了解这些政策,并提高总体收入,增加金融投资收入,调动市民参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新一代的国民收入,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快真实盈余的管理。

总之,真实盈余管理是实现政务民生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加以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公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

只有有效控制财务支出,充分利用政府收入,才能实现真实盈余管理,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

真实盈余管理trem指标

真实盈余管理trem指标

真实盈余管理trem指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真实盈余管理(TREM)指标是财务分析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工具,用于评估公司管理层是否通过一些非法或不道德的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以使公司在财务报表上呈现更好的财务表现。

这种盈余管理实践可能会误导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TREM指标的应用对于评估公司的财务稳健性和管理透明度至关重要。

TREM指标是根据公司的财务数据和盈余报告来计算的,通常包括一系列可以反映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和比率。

这些指标和比率可以帮助投资者和分析师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操纵的迹象,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其真实盈余水平。

根据TREM指标的计算结果,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决定是否继续投资于该公司,或者进行更深入的尽调工作。

在实际应用中,TREM指标的计算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财务数据。

其中最常用的指标包括盈余质量指标、盈余管理程度指标、盈余稳定性指标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全面的评估,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盈余质量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公司盈余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高质量的盈余数据应该是真实、可靠且无误导性的。

如果公司通过一些不当手段来操纵盈余数据,就会导致盈余质量下降,从而对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潜在风险。

盈余质量指标通常包括净盈余现金流比率、长期盈余变异系数等。

盈余管理程度指标则主要用于评估公司管理层是否存在盈余操纵的迹象。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或进行其他操作来控制盈余表现的行为。

盈余管理程度指标可以反映公司盈余数字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从而揭示其盈余管理行为的真实水平。

常用的盈余管理程度指标包括盈余管理模型得分、盈余管理测度系数等。

盈余稳定性指标是评估公司盈余数据的波动性和稳定性。

盈余稳定性是指公司在不同期间的盈余表现是否保持一致和可预测。

如果公司的盈余数据波动较大,就可能意味着其盈余管理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摘要: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的回顾及其现状的介绍,提出了应以真实盈余管理研究为重点的建议,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原因、手段、计量模型等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开始致力于盈余管理研究,依靠其快速发展且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优势,取得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较为深刻地解释了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在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会计准则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了一系列被普遍认可的盈余管理研究结论。

纵观国内外研究发现,学者们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手段、计量模型、后果及其防范措施等内容。

在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方面,契约摩擦和沟通阻滞被认为是盈余管理存在的根本原因。

资本市场动机(ipo、配股、增发、避免退市)、契约动机(报酬契约、管理层更迭、债务契约、股利契约)、政治成本动机(反垄断监管、避税、行业监管)等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实现最终依靠管理者来完成,一直以来,学者们认为管理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递延或者提前确认等会计手段对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进行调整来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

会计界至今就盈余管理的内涵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大多数人将其看作是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范围内所进行的合法行为。

合法的盈余管理被管理者用于获取私人利益,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其严重背离了中立性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因此,针对盈余管理产生的不良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也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盈余管理从手段上可分为应计利润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应计利润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更容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对象,基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

这可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发展上得到体现,healy模型(healy,1985)、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jones模型(jones,1991)、modifiedjones模型(dechow,1995)、industry 模型(dechow & sloan,1991)、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等,以上模型均用全部或部分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而忽略盈余中经营现金净流量中可能存在的被操控部分。

burgstahler & dichev(1997)提出来盈余分布模型,该模型通过研究管理后的盈余的分布密度来检测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不能说明盈余管理采用的具体手段,所以无法清楚地认识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步骤、程度和后果等。

bruns和merchant(1990)发现被调查者更倾向于操控真实活动(例如期末异常促销、提供更为宽松的信用政策等),而不是通过应计项目来管理盈余。

graham等(2005)发现被调查者更倾向于通过真实决策活动而不是应计操控来管理盈余,有78/%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愿意削减r&d、广告和维持费用的支出去实现盈余目标,而只有7.9/%的被调查者选择用改变会计方法(如备抵、养老金等)来管理盈余。

roychowdhury(2006)以dechow提出的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为开展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研究工具,发现近年来随着法律和制度的严格,公司倾向于以操纵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

cohen等(2008)利用roychowdhury(2006)提出的真实盈余管理模型,研究发现萨班斯(soa)法案发布前后美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发生明显的变化,由应计利润调整转为真实活动操纵的盈余管理方式。

张俊瑞等(2008)发现1998年至2005年微利公司存在利用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来实现保盈目标的真实活动操纵行为。

张志花和金莲花(2010)以2003年至2007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利用真实盈余管理评价模型分析了公司治理机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

结果发现,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此结论从侧面反映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

综上所述,虽然学者们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甚少,但它在实务中却备受管理者青睐,特别是在经济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等会计环境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真实盈余管理发生的频率和程度会不断提高,它必将引领未来盈余管理研究的方向。

二、真实盈余管理概念、动机和手段(一)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healy & wahlen(1999)研究发现,盈余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构建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财务报告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契约的结果。

scott(1999)从经济收益观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会计盈余进行调节,以寻求对自己效用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一种行为。

宁亚平(2004)认为,通过无损于公司价值的实际经营活动和交易来操纵盈余的行为或现象叫做“实际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全部内容的一部分,而盈余管理的整个过程并未超出财务报告的范畴,结合财务报告的目标,笔者将真实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者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通过改变或者构建真实交易活动来调整对外财务报告中经营现金净流量或者其他会计信息,以迎合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预期和履行受托责任的系统过程。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理论上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经营现金净流量和应计利润两条途径来实现,但由于经营现金净流量通常与公司销售和收款政策等紧密相关,与会计选择关系不大,因此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可操控性不强,而应计利润项目相对弹性较大,所以盈余管理主要依靠调整应计利润来实现(陆建桥,1999)。

因此,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应计利润管理,但在变化了的会计环境中管理者们鉴于以下原因可能选择真实盈余管理:(1)会计弹性空间缩小。

虽然会计准则不是导致盈余管理的根源,但毕竟是盈余管理主体乐于借用的主要工具。

因此,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弹性如何,对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无疑是有影响的。

由于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利用会计处理方式(应计利润管理)来管理盈余的空间将越来越小,风险也越来越大。

李彬等(2010)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行业特征对会计弹性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在不同的会计弹性下真实活动操控程度的差异,验证了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程度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得出了会计弹性大的公司较少利用真实活动操控盈余,会计弹性小的公司则更多利用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的结论。

(2)受企业现有资产状况限制。

应计利润管理一般通过计提折旧、计提或转回减值准备等会计方法实现对会计盈余的调整,但其运用通常必须以现有的资产状况为条件,如现有应收账款的规模、固定资产的状况、存货量的大小等,这就使其使用的范围和效果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受到更多的条件限制,管理盈余的成本上升。

另外,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应计制会计利润等于现金制会计利润,应计利润管理的能力存在此消彼长的事实。

特定会计期间人为调增的应计项目将在以后期间转回,必将带来利润下滑,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后的“变脸”现象就是证据。

(3)契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除管理者外的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通常是盈余管理的受害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他们在与管理者达成契约时,不再只约定会计盈余一个指标,同时加入了其他指标如现金流量指标。

1999年末,中国证监会对年度报告准则做出修订,要求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中披露“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指标。

2001年,证监会对公司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再次进行修订,要求上市公司对“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信息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少数上市公司不当运用权责发生制手法来操纵利润的行为。

(4)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知之甚少。

以应计利润管理为主流的盈余管理研究已取得了丰富且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相关知识,再加上在资本市场多年来的“战斗经验”,对传统的盈余管理手段已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而对会计理论界很少涉及的真实盈余管理知之甚少,加之真实盈余管理可能发生在每年的任何时间,根本无法区分效率性的业务构建与机会主义的业务构建,隐蔽性更强。

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必然带来盈余管理手段由传统走向创新。

(三)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包括:(1)债券转换为股东权益。

企业在筹集长期资本时通常会考虑筹资成本、到期还款压力、限制条款等因素以期优化资本结构和降低未来期间的财务风险。

可转换公司债券因具有债券和股票的双重性,而成为较好的融资方式。

当企业经营业绩欠佳时,企业可能会与债券持有者协商按期或者提前进行债转股,从而减少当期利息支出和现金流出,提高企业当期的盈利水平。

(2)关联方交易。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对关联方关系的认定、关联方交易披露的范围及内容都给出了严格的规定,并且列举了10种情况属关联方交易,以防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盈余。

这种近乎严密的规定,反而给了管理者可乘之机,只要不属于准则中规定的10种情形,就不需按准则的要求进行披露,因而管理者往往通过关联方交易的非关联化实现对盈余的管理。

当上市公司面临退市(st、*st)危机时,关联方会通过管理方交易盈余管理向其输送利益,人为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帮助其保牌;当上市公司需要获得配股和增发新股的资格时,关联方也会通过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向其输送利益,帮助其保配、保发(孟焰、张秀梅,2006)。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

由于此两类交易中可能涉及公允价值的估计问题,为避免同时考虑应计利润管理的影响,可假设公允价值的估计是中立无偏的。

企业可以通过此两类交易获取收益,达到优化盈余的目的。

戴德明、陈放(2009)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营业外收入仍是亏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灾区”,其中最常见的是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4)股票回购。

企业发行在外普通股每股收益(eps)等于归属于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当期净收益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企业可以通过回购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以提高eps。

在资本市场中eps会直接影响股票价格,当管理者预计eps水平达不到市场预期时,为了防止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有可能采取回购股票的方式,提高每股收益水平,迎合市场预期。

(5)调整酌量性费用。

酌量性费用是指可由企业管理者自行决定支出水平的费用项目,如r&d支出、广告支出和维修开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