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

合集下载

37课时 演化的自然

37课时 演化的自然

5.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有些遇难者遗体的身份 确认是通过DNA鉴定进行的。DNA鉴定技术的第一
考 点 管 理
个步骤是提取被检测样品中的DNA。在提取DNA 时,必须将细胞膜、核膜裂解,释放出染色体,去除 蛋白质,经沉淀得到纯DNA。 (1)从提取DNA的操作中可知,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 蛋白质 染色体是由DNA和_________组成的。 (2)DNA鉴定技术的理论依据是,DNA分子上一些特定 基因 的_______包含着遗传信息,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特 征。 【解析】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分子 上一些特定的基因包含着遗传信息,能控制生物体的性 状特征。
考 点 管 理
九年级下
第37课时 演化的自然
限 时 集 训
归 类 探 究
考点管理
考 点 管 理
限 时 集 训
归 类 探 究
考 点 管 理
1.宇宙的演化(了解) 宇宙的起源
限 时 集 训
哈勃的观点:所有的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星系离我们
归 类 探 究
快 越远,运动的速度越______;星系间的距离也在不断地
子核→原子→分子
考 点 管 理
D.大恒星的演化过程:大恒星→红巨星→超新星 →中子星(或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解析】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是并列的,而不是从属 关系。
限 时 集 训
归 类 探 究
探究类型之二
考 点 管 理
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限 时 集 训
如图37-1所示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 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
者关系的图解,正确的是
(
)
限 时 集 训
归 类 探 究

演化的自然《科学》六册一教材分析共46页

演化的自然《科学》六册一教材分析共46页

演化的自然《科学》六册一教材分析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自然观的演化

自然观的演化

• 生物学方面: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
– 细胞学说:30年代末,施莱登、施旺,揭开 了有机体产生、成长及其构造的秘密。 (生命界动植物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 – 进化论:1859,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 了物种之间的联系,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 的适应性和进化作了正确的解说,摧毁了 各种唯心主义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 变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 基础”。(生命在演化中)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
• 春秋战国(前770—221)学术繁荣、百
家争鸣,初步奠定中国古代知识体系。正 好与古希腊的繁荣交映生晖。 • 百家争鸣,主要有:儒、墨、道、法、名、 阴阳。最重要:儒、墨、道三家。 • 两汉到明清,总体儒道交融,墨学中绝。 儒学主导,道学延绵。元气论、阴阳五行 学说对中国古代科学影响很大。
2.道自然观
老子(约前580—前500)开创。 庄子(约前369—前286)继承、发扬。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 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 不殆。 – 通于天者,道也。 –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地质学原理》 ( 1883 ),提出“渐变论”—— 力图从自然的原因来解释自然,驳 斥了“灾变论”和“神创说”。 – “地”在演化之中,也是打破形而 上学自然观的重要科学根据。
•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理论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本章本章回顾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本章本章回顾新版浙教版

本章回顾专题1 宇宙、恒星、地球、生命的演化1.托勒密的“地心说”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取代。

2.现代宇宙学说:大爆炸宇宙论,依据是哈勃的发现。

3.恒星的演化:星云↓原恒星→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黑洞 4.地壳演化: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5.原始生命诞生的条件:原始海洋、原始大气、闪电。

6.生命起源学说包括:自然发生说、化学进化说、宇宙胚种说等。

7.米勒实验中,甲烷、氨气、氢气模拟原始大气;沸水模拟原始海洋;电火花模拟闪电;水蒸气冷凝模拟降水。

该实验证明了生命进化的一个阶段:无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

例1 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其中太阳系中质量最大的是__太阳__。

哥白尼用自制的简陋仪器经过20年星系观测与研究,建立了“__日心__说”。

如图所示,在气球上画一些小圆点,充气使气球不断地膨胀,观察此过程中各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变化,来模拟__宇宙膨胀__。

专题2 化石与生物进化1.三类化石: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

2.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现存于地球上的生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都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因此生物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进化论认为,自然选择的动力是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3.生物进化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例 2 研究古生物的科学家在地层里发现了三趾马的化石,三趾马化石的发现证明了( A )A .现代马是由始祖马进化而来的B .生物是由原始的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的C .各种生物结构的进化趋势是从复杂到简单D .古代马体型小,现代马体型大,故生物进化从小到大专题3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和进化现象,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遗传物质有染色体、DNA 和基因,三者的关系是:染色体由蛋白质和 DNA 组成,而基因则是起遗传作用的DNA 片段。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1-5遗传与进化提优手册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1-5遗传与进化提优手册新版浙教版

第5节遗传与进化知识点1 遗传和变异现象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__遗传__。

2.变异(1)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__性状差异__叫变异。

(2)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两大类。

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不可遗传的变异:受外界环境影响,但遗传物质未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知识点2 遗传物质的传递1.染色体(1)概念:在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的物质,被称为染色体。

(2)组成:染色体是由__DNA__和蛋白质组成的。

2.DNA分子(1)DNA分子的基本单位:__脱氧核苷酸__。

脱氧核苷酸是由脱氧核糖、碱基、磷酸组成的。

(2)DNA分子结构:__双螺旋__结构。

(3)__DNA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具有储存遗传信息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

3.基因(1)概念:起遗传作用的__DNA片段__叫做基因。

一个 DNA分子上有成千上万个__基因__。

(2)每一个基因都控制着一个或多个具体__性状__,所以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如有无酒窝就是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控制的。

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细胞内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异的,因此,表现出的性状也有所不同。

4.生物个体能通过精子或卵子将自身的部分基因传递给子代,子代具备了父母双亲的基因,所以表现出与双亲相似的性状。

生物体内的基因是可以改变的,基因的变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

知识点3 进化理论的发展1.达尔文是从__个体__水平来解释生物进化的,而现代进化理论则从群体__基因__频率变化的角度来解释物种的进化过程。

2.通过定量的科学实验表明,生物群体中不同的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机会是有__差异__的,这说明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发生着“自然选择”。

知识点4 育种与优生1.杂交育种(1)杂交后代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叫做__杂交优势__,如驴和马交配得到比驴和马更健壮有力的骡。

浙教2011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1章 演化的自然 第1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_0

浙教2011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1章 演化的自然 第1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_0
五、自主阅读伽利略的简介,感悟科学发展的不易,树立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坚持不懈探索的积极进取意识
学生自主阅读,领悟科学精神
学生自主阅读。
交流分享心得和感悟。
六、讲解和分析现代宇宙学说
教师讲解哈勃等科学教观察星系的运动情况,学生分析星系的运动方向、速度,得出宇宙的运动(不断在膨胀)
教师讲解观察到的星系运动后,学生看图分析、结合教师讲解做推断,推测宇宙的变化
人类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探索,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说法。看看古代人的宇宙观。
教师组织学生发表各自认识,适当归纳分类。
1、盘古开天辟地;2、上帝创造宇宙万物;3、盖天说;4、浑天说;5、宣夜说……
思考与讨论:古代人为什么会对宇宙的起源形成这样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观察天空的工具仅仅是眼睛,而现代科学家能借助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宇宙的起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才发现了许多关于宇宙起源的证据。所以说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是和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四、学习“日心说”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文,学会看图分析,学会正确评价和分析
指导阅读课文,了解日心说的提出、内容及其意义。
引导学生感悟科学进步的不易,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哥白尼的宇宙体系,让学生明白科技进步对人类认知的促进,感受大胆质疑和坚持不懈探究的科学精神。思考与讨论日心说的不足,并用自己知道的知识解释或修改。
小组讨论,
交流分享
七、活动:模拟宇宙膨胀的实验
指导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预测结果
学生展示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研讨,得到结论
思考与讨论,宇宙膨胀的类比
学生选器材、设计实验,交流后确定方案,同时预测实验结果。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第一章演化的自然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分析的内容是第六册《科学》第一章演化的自然。

纵观1—6册的科学内容,这一章的内容最难把握,因为这一章的部分内容是完全漠生的面孔。

(如宇宙的起源这节内容不但是自然科学没有、高中生物没有、连高中地理也没有)不但如此,这一章的内容比以前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特色。

要求以更为宏观的角度将自然界看作一个相互联系、不断变化的整体。

而且对抽象思维能力与依据证据建立假说的能力要求极高,而且在教学中还充溢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的哲学观点。

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仍觉得有些内容无法把握,等会与大家一起商榷。

那么倒底这一章讲了哪些内容呢?本章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宇宙认识的科学史发展过程、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太阳系的形成—星云学说、恒星的演化—黑洞理论、地球的诞生、地层的演化和地质发展史、生命的诞生、生物的进化学说、遗传和变异、基因等内容。

二、本章内容的主要特点:1.本章大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也比较抽象。

(如宇宙的起源、恒星的演化、生命的诞生等)学习中很难找到直观的实验和真实的模型支持,对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特别是空间想像能力要求较高;但同时也为学生发展想像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本章内容的取材,充分注意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能力,提供了许多具有一定深度的探究素材,包括理论性的探究活动和科学假说的建立(如黑洞理论、自然选择学说)等,为学生在科学探究领域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3.本章突显了科学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宇宙形成的宇宙大爆炸假说、太阳系形成的星云说、地球的诞生与演化的假说和生物进化学说等所有的科学假说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和一成不变,都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的。

科学假说对当时的科学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教科书内容的编排还注意创设便于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情景,在问题驱动下展开内容。

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讨论、思考、模拟实验和分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把科学探究突出地放在了显现的位置。

冀人版六年级上册1.4生物的演变课件

冀人版六年级上册1.4生物的演变课件
资料:大约6亿年前,在海洋里出现了较为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在 以后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体型大得多的生物,如结 构简单有坚硬外壳的动物---三叶虫 大约4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最早的鱼类----甲胄鱼 大约3亿年前,有些鱼开始爬向陆地生活,逐渐演变成了两栖动物 大约2亿年前,两栖动物已经能够适应陆地生活,演变成了可以在 陆地产卵、孵化的爬行动物,如恐龙 大约7000万年前,有些爬行动物逐渐演变成了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正是由于生物在不断地演变,使我们看到了现在丰富多彩的生命 世界。
应用与拓展
调查“活化石”
活化石是指一些延续了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没有产 生太大变化的古老生物,同时代的其他生物早已灭 绝,只有它们存活下来,适应了现代的环境,因此, 人们称它们为活化石。
视察、比较蟑螂化石与现在的蟑螂、银杏化石与现 在的银杏、鲎(hòu)化石与现在的鲎,腔棘鱼化石与 现在的腔棘鱼,看一看这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变化 大吗?
思考:动物的演变过程有 怎样的趋势?
动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概括为: 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简单到 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 生到陆生。
那么,你知道植物的演变过程是什么样的吗?
关于植物的进化过程,基本分为菌藻时代、裸 蕨时代、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 植物时代。
从35亿年前开始到4亿年前(志留纪晚期)近30亿年的时间,地球上的植物仅 为原始的低等的菌类和藻类,此时植物只有一个细胞,结构非常的简单, 此时称为菌藻时代;从4亿年前由一些绿藻演变出原始陆生维管植物,即裸 蕨。它们虽无真根,也无叶子,但体内已具维管组织,用茎进行光合作用, 可以生活在陆地上。此时称为裸蕨时代,裸蕨登陆后,大约在3亿多年前的 泥盆纪早、中期它们经历了约3千万年的向陆地扩大的时间,并开始朝着适 应各种陆生环境的方向发展分化,此时出现了苔藓植物和各种古代蕨类植 物。至二叠纪约1.6亿年的时间,它们成了当时陆生植被的主角。这些蕨类 植物不仅有高大的茎干,还有了真正的根和叶,但是它们的生殖还离不开 水。在两亿多年前,由于剧烈的地壳运动和蔼候变化等原因,蕨类植物大 量灭亡,某些古代蕨类植物逐渐演变成裸子植物。大约1亿年前某些古代裸 子植物逐渐演变成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生殖过程完全摆脱了 水的限制,在形态结构上更加适应陆地生活,最终成为地球上最占优势的 类群。

初中科学目录及重点

初中科学目录及重点

浙教版科学课程目录第一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第二节、实验和观测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四节、温度的测量第五节、质量的测量第六节、时间的测量第七节、科学探究第二章、观察生物----第一节、生物和非生物第二节、常见的动物第三节、常见的植物第四节、细胞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第六节、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第三节、太阳和月球第四节、观测太空第五节、月相第六节、日食和月食第七节、探索宇宙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一节、熔化与凝固第二节、汽化与液化第三节、升华与凝华第四节、物质的构成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六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2006(2003的1.6物质的酸碱性1.7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第二册----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第一节、感觉世界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三节、耳和听觉第四节、光和颜色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六节、眼和视觉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第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第二节、机械运动第三节、力的存在第四节、力的图示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一节、动物的生命周期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第三节、走向成熟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新第五节、植物的一生第六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自转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第四节、日历上的科学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球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第三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第二节、水的组成第三节、水的密度第四节、水的压强第五节、水的浮力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第七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八节、物质的水中的结晶第九节、水的利用和保护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大气压第二节、天气和气温第三节、大气的压强第四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第五节、风第六节、为什么会降水第七节、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第八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九节、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候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第二节、神奇的激素第三节、神经调节第四节、动物的行为第五节、体温的控制第四章、电路探秘----第一节、电路图第二节、电流的测量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第四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第五节、变阻器的使用2006.6(1.5变阻器的使用2003.6)第六节、电压的测量第七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八节、电路的连接第四册----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第一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第四节、组成物质的元素第五节、表示元素的符号第六节、表示物质的符号第七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第一节、空气第二节、氧气和氧化第三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第四节、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第五节、光合作用第六节、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七节、空气污染与保护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第一节、土壤中有什么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第三节、植物与土壤第四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第五节、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第六节、保护土壤第四章、电和磁----第一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二节、电生磁第三节、电磁铁的应用第四节、电动机第五节、磁生电第六节、家庭用电第七节、电的安全使用----第五册--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变化第二节、探索酸的性质第三节、探索碱的性质第四节、几种重要的盐第五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第六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二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三节、常见的材料第四节、材料的发展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一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二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三节、认识简单机械第四节、动能和势能第五节、物体的内能第六节、电能的利用第七节、电热器第八节、核能的利用第九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四章、代谢与平衡----第一节、食物与摄食第二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三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四节、能量的获得第五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第六节、代谢的多样性第六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第一节、宇宙的起源第二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第三节、恒星的一生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第五节、生物的进化第六节、进化与遗传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种群和生物群落第二节、生态系统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第一节、健康第二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三节、身体的防卫第四节、非传染性疾病第五节、照顾好你的身体第四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第二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三节、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划线与斜字部分。

第六册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第六册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第六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1、宇宙的起源(1)宇宙起源的证据——星系运动的特点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大爆炸宇宙论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

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

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将不断延续下去。

2、太阳系的形式与地球的诞生(1)“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地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 2)“日心说”: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3)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整体大致是个球体,它的最大范围约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由内向外,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4)太阳系的形成(a)关于太阳系的起源有多种学说,最主要的有两类:一类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旋转着的星云在收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8世纪的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就属于星云学说。

另一类是各种灾变说,它认为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

灾变说由于缺乏证据而逐渐被抛弃。

(b)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3、恒星的一生( 1)恒星的演化恒星的演化如同人的一生,经历从青壮年到更年期、老年期的过程。

(2)恒星的归宿恒星的归宿因初始质量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结局,即自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白矮星是中等质量恒星演化的终点,在某些质量远大于恒星的已简并的核心,继续发生着坍缩,但最终形成的并不是中子星,而是黑洞。

(3)太阳的一生太阳及其行星是约50亿年前由星际物质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逐渐收缩形成的。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PPT教学课件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PPT教学课件
学家。1946 年,伽莫夫与他的两个学生—拉尔夫·阿尔菲和罗伯 特·赫尔曼一道,首次将相对论和化学元素 生成理论引入宇宙学,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 学模型。伽莫夫认为:宇宙最初开始于高温
高密度的原始物质,温度超过几十亿度,那
时的宇宙中充满的是辐射和基本粒子;随着 宇宙膨胀,温度逐渐下降,物质逐渐凝聚成 星云,再演化成今天的各种天体。
“外面”;第二,宇宙不是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和边界的
一般系统。 永远膨胀下去 霍金预言宇宙有两种结局:一是它可以_____________ ;二是 大挤压处 它会塌缩而在________ 终结。 3.你是如何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谈谈你的观点。
第1章 演化的自然
第2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一、太阳系的形成
大爆炸宇宙论为什么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
学说? 宇宙的膨胀有观测事实的支持,又得到众多科学家的理论 阐释。大爆炸宇宙论仍然遇到了不少的疑难问题。 如为什么早期宇宙会有如此高的温度?为什么宇宙在空间 中的大尺度上会如此均匀?膨胀后的宇宙会不会坍缩?
乔治·伽莫夫
乔治·伽莫夫(1904~1968)是美籍俄裔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
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
等行星。
理论依据:八大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 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 直径大多十几光年。
一、原始的太阳星云是一个扁平的、自转的气体尘埃圆盘。
50 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
二、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园盘。
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宇宙最终是否会走向终结?
2.宇宙的起源传说 (1)我国古代“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宇宙原来是混沌的一团气,
后来盘古用神斧把这一团混

自然界演化的机制

自然界演化的机制

自然界演化的机制自然界演化的机制是指生物在演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自然力量和因素的影响。

演化是指物种通过适应环境、适应生存压力和遗传变异等因素的过程,使得物种在适应环境中不断进化和变化。

下面将分别介绍自然界演化的机制:自然选择、突变和遗传漂变、基因流、基因漂变和隔离分化。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中存在的压力和选择,能够影响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成功。

在一个物种中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在某些特征上会给予某些个体更好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这些个体将传递自己所具备的有利特征给下一代,从而使得物种在演化过程中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

突变和遗传漂变是指生物在繁殖和遗传过程中发生的基因改变。

突变是一种突然且随机的基因改变,可能是由于基因复制过程中的错误、环境因素导致的DNA 改变等。

突变产生的新基因可能具有新的功能或者对环境有更好的适应能力,从而提供了演化的可能性。

而遗传漂变是指由于随机性的遗传事件,如基因频率的随机改变、遗传波动等,对物种遗传结构的影响。

遗传漂变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物种进化。

基因流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换,通过迁徙、散布等方式,使得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得到交流和传递。

基因交流可以增加种群之间的基因多样性,减少物种的遗传隔离,从而影响物种的演化过程。

基因漂变是指由于随机性的基因频率改变,而非自然选择导致的基因演化。

在小种群中,由于随机的繁殖、突变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某些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当这种基因频率的变化维持在一定水平时,可能会导致物种的分化和演化。

隔离分化是指物种不同种群之间由于地理、生态等隔离因素导致的互相独立演化的现象。

物种的不同种群在分布区域中可能会受到不同的环境压力和选择,导致遗传特征的差异和物种的分化。

隔离分化可以使得物种适应特定的环境条件,并且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物种。

综上所述,自然界演化的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自然选择、突变和遗传漂变、基因流、基因漂变和隔离分化是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机制,它们相互作用并共同推动了物种的变化和进化。

《科学》1—6册章节目录介绍

《科学》1—6册章节目录介绍

科学第三册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1节 大气层 第2节 天气和气温 第3节 大气的压强 第4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第5节 风 第6节 为什么会降水 第7节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第8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9节 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息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第2节 神奇的激素 第3节 神经调节 第4节 运动的行为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第4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 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 第2节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3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验与制作
科学第六册
①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观察酵母种群 ③制作血管栓塞模型 ④制作生态球 ⑤设计制作有关利用能源的模型与方案
实 验 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2章 运动和力
制 作 制作水火箭 实 验 测量平均速度 第3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实 验 嫁接 第4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实 验 观察当阳光照射下物影长度变化 制 作 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第1章 生活中的水 第1节 水在哪里 第2节 水的组成 第3节 水的密度 第4节 水的压强 第5节 水的浮力 第6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7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8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科学第二册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1节 感觉世界 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3节 耳和听觉 第4节 光和颜色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节 眼和视觉 第7节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第二章 运动和力 第1节 运动和能的形式 第2节 机械运动 第3节 力的存在 第4节 力的图示 第5节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第6节 磨擦的利和弊 第7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8节 M 力平衡的条件 第3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1节 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2节 新生命的诞生 第3节 走向成熟 第4节 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第5节 植物一生 第6节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第4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1节 地球的自转 第2节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4节 日历上的科学 第5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第6节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一板块 第7节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实验与制作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1章 自然的演化

第1章 自然的演化

进化与退 化的冲突
热力学第二定律:演化向 下——无序和随机 (宇宙热寂说)
进化论:演化向上——有 序和系统
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 制
四、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理论
耗散结构 理论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 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 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可以划分为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 质两大类。非生命物质的最简单形态是基本粒子和 构成宇宙介质的各种物质场——引力场、电磁场、 介子场等
2.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分类
暗物 质态
反物 质态
真空 态
固态 超密
气态
液态
等离 子态
超密态
处于极高压力下具有极高密 度的物质。致密星中的物质 即处于高密高压状态。 白矮星物质的典型密度约为 5吨/立方厘米。 中子星物质的密度约为10亿 吨/立方厘米。
封闭系统,是与外界环境没有物 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开放系统,是与外界环境自由地 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 统。每一种生物本质上都是开放 系统。
地球:一个完美的系 统
2.系统的基本类型
依据: 系统所 处状态 (自然 界开放 系统类 型)
热力学平衡态是系统能量和物质流已经 消除了温度的差别和浓度的差别,系统 的元素处于随机的混乱无序状态,而系 统本身是均匀的,在动力学上是惰性的;
动态性:(1)任何系统都普遍存在着涨落现象。所谓涨落, 就是刻画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瞬时值对平均值的起伏。(2) 系统客观上存在着新旧结构更替的可能。
三、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科学》教材内容分析(本套教材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3年审查通过,朱清时主编。

本次教学调查以杭州市采荷实验中学为例,《科学》每学期教学时数一般均为18周,4节/周,共72课时)《科学》第一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第2节实验和观察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4节质量的测量第5节时间的测量第6节科学探究实验与制作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实验二温度计的使用实验三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本章教学时数为8节,主要内容是物理。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1节生物和非生物第2节常见的生物第3节常见的植物第4节细胞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第6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实验与制作实验一观察蚯蚓实验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三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实验四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本章教学时数为18节,主要内容是生物。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第3节太阳和月球第4节观测太空第5节月相第6节日食和月食第7节探索宇宙实验与制作制作一制作小型地球仪制作二活动星图的制作(本章教学时数为20节,主要内容是地理。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1节熔化与凝固第2节汽化与液化第3节升华与凝华第4节物质的构成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第6节物质的酸碱性第7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实验与制作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本章教学时数为20节,主要内容是物理和化学(各占一半)。

)本册研究性学习课题1、校园植物的种类和分布2、我们的生活与哪些生物有关3、大米防霉、防虫的方法4、观测当地四季的星空5、霜冻的预防6、水分蒸发的速度(研究性课题共占6课时,主要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球概论(地理)。

)第一册教材课时统计:1、物理20课时2、化学12课时3、生物20课时4、地理20课时《科学》第二册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3节耳和听觉第4节光和颜色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6节眼和视觉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实验与制作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本章教学时数为14节,主要内容是物理和生物,其中物理10课时,生物4课时。

演化的自然

演化的自然

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教材版本 浙教版学科名称 科学年 级九年级上课时间1月18日 16:00---18:00课题名称演化的自然教学目标第一节 宇宙的起源第二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地球的诞生 第三节 恒星的一生 教学重点恒星的一生教 学 过 程备 注课题: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第一节 宇宙的起源一、宇宙的起源1、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 1)、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从大尺度来看,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

(星系不是恒星或行星,是大尺度天体,是由大量恒星及行星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构成的一种大型的天体系统) 2)、红移现象,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即宇宙是膨胀的。

3、思考:所有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难道我们处在宇宙中心吗? 实验:1、准备一只气球,在其表面画上一些小圆点,2、向气球吹气,使气球不断地膨胀。

本章的知识结构与主要内容演化的自然宇宙的起源太阳系的形成和地球的诞生恒星的一生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生物的进化遗传和变异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 宇宙大爆炸理论地心说和日心说 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太阳的演化 大恒星的演化和黑洞地壳的演化 生命的诞生 生物的演化进化论的演变 自然选择学说 遗传和变异现象 遗传物质的传递 进化理论的发展3、观察气球在膨胀过程中各个小圆点间距离的变化。

4、分析各个小圆点间距离变化的原因。

结论:人到其它星系上观察,别的星系也在 观察者,如果说我们处在宇宙中心,那么,其他任何星系都可以成为宇宙中心,即等于宇宙 (有/没有)中心。

4、思考:膨胀的宇宙的起源应该是怎样的呢?(慢慢的放掉气球里面的气体)大爆炸宇宙论的观点: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极大的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二、大胆猜测宇宙的未来: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第一节宇宙的起源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2、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3、尝试根据证据建立假说4、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宇宙大爆炸的主要观点教学建议:1、尽可能多的学习宇宙学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证据与理论给人一杯水,自已要有一桶水。

虽然这个观点已受到批判,认为是注入式的教学。

但在第一单元1——3节的教学中,教师最缺乏的是背景知识,如果只有课本的知识(只了解支持大爆炸理论的红移现象,根本无法应对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教学之前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要帮助学生认可宇宙大爆炸的观点,教师还需了解;(1)星系红移现象(2)宇宙微波背景辐射(3)古老天体的时标(4)宇宙中氦元素的丰度(5)宇宙大爆炸后的演化(6)宇宙的将来2、尽可能多的运用视频、动画与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如宇宙大爆炸的证据与演示)3、尽可能的降低知识的难度;教学目标中强调只要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因此教学后只要学生认可宇宙是由爆炸产生,宇宙在膨胀,能够复述大爆炸的主要观点即可。

4、尽可能的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允许学生建立各种模型。

如对于宇宙的过去与将来,学生认为黑洞是通向另一个宇宙通道;另一个宇宙从黑洞的大爆炸开始。

或者有的学生受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影响,更为虚无的认为人类永远无法认识宇宙,直到有一天人类跳出宇宙才能较准确的认识宇宙也可。

教学过程:一、关于宇宙起源的传说1、盘古开天辟地说(中国古代神话)2、宇宙稳态理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除了一些细微部分外,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宇宙不需要一个开端或结束。

物质总是以恰当的速度不断创生着,这一创生速度刚好与因膨胀而使物质变稀的效果相平衡,从而使宇宙中的物质密度维持不变。

这种状态从无限久远的过去一直存在至今,并将永远地继续下去。

(托马斯。

戈尔德;赫尔曼。

邦迪;弗雷德。

霍伊尔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3、宇宙大爆炸理论学生也会提出来。

但学生往往无法说出大爆炸理论的证据。

因此,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大爆炸理论的形成与证据。

二、宇宙的演化既然宇宙是由于大爆炸产生的,则大爆炸在什么时候发生,大爆炸后又发生了什么,今天的宇宙是怎样的。

宇宙既然有过去就一定会有将业。

宇宙的将来是由现在观测到的宇宙中物质的多少——正确地说是由现在观测到的宇宙密度决定的。

宇宙密度越大,宇宙的引力就越强。

如果宇宙密度大于4.5×10-27kg·m-3(大约每立方米三个中子或质子),宇宙的膨胀会由于引力的作用而停下来,转而开始收缩,最终回到高温高密的状态。

如果宇宙密度小于或等于4.5×10-27kg·m-3,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宇宙的温度也将越来越低,最终消亡在接近绝对零度的冷寂世界中。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科学家还无法给出宇宙密度的确切数值。

现在观测到的宇宙密度虽然不大,但是宇宙中还存在我们无法看见的各种各样暗物质,所以宇宙密度的数值可以比目前测量值大。

不过,在20世纪的最后两年里,科学家发现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是在加速膨胀,因此宇宙很有可能永远膨胀下去。

教学反思: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教学目标:1、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体系2、大致了解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3、了解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4、了解科学假说的时代局限性5、感悟科学家科学探究的历程教学重点:地心说与日心说;太阳系形成的主要学说——星云说教学建议:1、教学让学生搜集资料,讨论“(1)什么是地心说?(2)为什么地心说统治了人类1300多年?(3)地心说有什么不足?(3)日心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4)日心说的主要观点?(5)日心说是否正确?”(资料从托勒密到哥白尼)从而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体悟到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2、通过图片与视频展示太阳系行星绕太阳公转的三个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也就是说,太阳的九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它们的公转轨道基本上近于圆形的,同时这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基本上在同一个平面上。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三方面的特征对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起源产生什么样的启示?注意:讨论时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不要拓展,太难、面太广;若学生无法讨论则直接到下面教学(星云说;灾变说;慧星碰撞说;陨星说;宇宙星云说;双星说;行星平面说;卫星说等)从而使学生感悟科学家科学探究、建立假说的过程、也认识到假说的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一、从托勒密到哥白尼(地心说与日心说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

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

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就已提出了朴素的"日心说"。

他指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地球则绕着太阳运动,同时又绕轴自转。

可惜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这一天才的思想未能为人们所认识。

直到中世纪末,由于用托勒密地心体系推算出来的行星位置与实际天象的观测结果不符,人们才开始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

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

这样一来,托勒密地心体系中需要用极为复杂的运动图象来解释行星运动天象的烦琐的工作一下子变得十分简单。

后来,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指出,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应该是椭圆而不是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这一重大发展使得观测结果完全可以用理论来加以解释和预报,日心说的地位进一步得以巩固。

二、太阳并不位于宇宙中心早在15世纪中叶,德国天主教尼古拉就已猜测黑夜天穹中的恒星都是一个个十分遥远的太阳。

1584年,意大利人布鲁诺明确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太阳只是无数个恒星中的普通一员。

1750年,英国天文学家赖特指出,银河和所有观测到的恒星构成一个巨大的扁平状天体系统,由于太阳连同地球位于这一系统的内部,从不同方向观测才看到了银河和离散分布的点点繁星。

1785年,英籍德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利用他自制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46厘米望远镜,通过长期的实际观测,并经过精心的分析研究,建立了第一个银河系模型。

在这一模型中,太阳仍然位于当时人们所认识的宇宙范围——银河系的中心。

由于赫歇尔个人在当时的威望,这一观念一直维持了130余年之久。

资料:伟大的科学家——托勒密的贡献太阳系形成的灾变说最早的灾变说是法国动物学家布丰(George Louis Leclerc de Buffon)在1745年提出的。

他认为,太阳比行星先形成,太阳形成后,曾经有一个彗星“掠碰”(擦边而过)到它,使太阳自转起来,同时碰出了不少物质。

这些物质一部分落回太阳,一部分脱离太阳的引力飞走了,还有一部分则绕太阳旋转起来,后来形成了行星。

根据我们现在对彗星的认识,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成立的,但在布丰的时代,彗星被认为是质量巨大的天体。

三、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很久以来,人们都在努力探索地球的起源,但是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只能通过神话来想象。

在西方的宗教里,则把地球的诞生归功于上帝。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后,就提出太阳系可能产生于一团稀薄的气体尘埃,是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吸引聚集而成的018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康德(1mmanuel Kant,1724 ~1804)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地球和太阳都是起源于宇宙空间星云物质的假说。

他认为: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星云一面收缩,一面旋转,形成了太阳和行星。

18世纪末,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Merguis Pierre Simon de Laplace,1749~1827)发表了《宇宙体系论》,运用天文学研究的成果,对太阳系和地球的起源提出更完整的假说。

后来,人们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称为“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很好地解释了太阳系的基本特征:太阳系各星体几乎都以同样的方向自转,行星的公转方向也是一致的,而且各行星的轨道接近于圆形,还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这都说明了太阳和太阳系中的地球等行星都起源于同一星云。

但是星云说提出以来,也暴露了许多矛盾。

因此,又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他的种种假设,关于太阳和地球起源的探索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讨论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起源。

(最后建立以星云说为主的太阳系形成的假说)教学反思:第3节恒星的一生教学目标:1、认识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红巨星、超新星、白矮星、暗矮星和黑洞2、了解太阳一生的演化过程3、知道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教学重点: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教学建议:1、对于宇宙中各种“特别的恒星”如红巨星、白矮星、暗矮星、超新星、中子星与黑洞等“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学生非常的漠生,因为平时极少关注。

(只有少数天文爱好者才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必须有大量的实物照片和视频支持学生的学习。

2、由于解释不同溶化阶段的恒星之间的转化机理会涉及到许多很深奥的天文学、物理学的专业知识。

(如氢聚变成氦的热核反应、碳聚变成氖和镁。

然后又是硅和硫,最终硅成为铁;恒星内部的辐射压、辐射压将抵挡不了它本身的引力等),学生很难理解。

因此,本节教学中利用天文照片、视频、动画时,对此名词只是一带而过不要作任何的说明。

3、学生了解了的特别的“恒星”气体星云、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暗矮星、超新星、中子星与黑洞后,若组织学生从这些天文现象探讨恒星的一生则太难最好是直接阐述恒星的一生。

本课时教学我认为最好以讲授法让学生了解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它们之间转化关系。

讲述时尽可能简单、通俗易懂。

介绍后恒星的一生后可由学生复述太阳的演化巩固对太阳演化的掌握。

4、学生恒星与太阳的演化之后,有兴趣可以介绍黑洞的初步知识及人类对黑洞的探索。

培养学生探究未来的理想与兴趣。

教学过程:一、恒星的诞生-星云作为恒星诞生地的星际气体云团十分稀薄而且温度极低,云团中与引力相抗衡的气体压力很弱,引力的作用使得云团缓慢地收缩。

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或云团周围一些亮星向外喷射的高热气流(称为"星风")都会使云团中出现不均匀的密度分布,造成云团中出现多个密度中心,这些密度中心周围的气体分别向这些中心收缩,形成一个个小云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