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性文本《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中国武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武术之舞。
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②由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所以,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已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
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③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皈依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
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④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与价值体系。
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即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
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
⑤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英雄用掺杂着各类正面因素(如友情、亲情、爱国主义)的暴力行为对反面人物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消灭,最终完成对正义的救赎和对暴力的消解。
岳阳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岳阳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技术与公共利益张帆一个崇尚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
从机械制造、电子设备、食品加工到金融领域,各种类型的技术专家赢得了空前的器重。
从就业岗位的占领到市场价格的竞争,工科学生屡屡胜出,一次又一次地巩固了技术至上的观念。
他们中流行:“学好英语,学好计算机,努力工作,好好挣钱。
”可见,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
因此,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专家联系起来。
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的制作到互联网诈骗,舆论同声谴责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技术专家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
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专家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
不少人觉得,技术必定是社会历史之中的“正能量”,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大多数技术专家似乎未曾意识到公德对于专业工作的规约。
相当长一段时间,技术游离于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之外。
可以完成卫星上天的难题而没有兴趣解决抽水马桶漏水,这种状况生动地表明了技术的远大志向。
当大部分技术专家簇拥在核潜艇研制、国家电网设计或者石油勘探等各种国家重大项目周围的时候,道德已经提前做出了首肯。
从电视机、电冰箱的更新换代到白木耳加工或者橙子保鲜,技术与各种民生问题的结缘是不久以前的事情。
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突破,技术与利润之间的联系立竿见影地显现;然而,技术与道德之间的思考并未及时跟上。
技术免遭道德问责的另一个原因是依傍于“科学”。
作为跨入现代社会的一个历史地标,“科学”几乎都是作为褒义词出现。
许多语境之中,“技术”与“科学”相提并论,享有同等的尊荣——并且,“技术”常常由于显著的实效而远为引人瞩目。
尽管如此,“技术”与“科学”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科学”更多地从理论意义上考察自然界规律,“技术”注重解决某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
新高考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
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
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
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
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
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
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
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教堂培育。
“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
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
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
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所决定的。
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
19世纪初,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中就提出了人民与文学的联系。
正因心中装有人民,他最终才能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代表。
同时,文学创作具有人民属性,还是由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作为文学创作与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
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用实践经历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反之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
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作家而言,真正实践人民文学的路径就是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听取人民的想法,学习人民的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
人民是一切伟大作家写作的出发点。
周扬同志曾讲,“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赵树理。
”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区的生活,了解那个时代晋东南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赵树理的文学是绕不过的。
他的《小二黑结婚》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冲破重重封建传统而最终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孟祥英翻身》又写了一个太行山区的受欺压的年轻媳妇在党的引领下如何成为英雄的故事,还有李有才、田寡妇,这些农民身上代言着人民的理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村发展情况的一面镜子,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内容。
四川省广安市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四川省广安市高三最后一模新高考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它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它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摘编自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材料二:红色文化遗存是红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对传承红色文化的日益重视,各地逐渐认识到了保存、修缮红色文化遗存的重要性,甚至兴起了重建、复建文化遗址的热潮。
然而,在这一股红色文化热潮中,一些违背红色文化保护宗旨及历史基准的做法,却是令人忧虑的。
真实是历史的最根本要求,红色文化遗存承载着革命历史,首先就应该遵循真实的原则,尽力回到历史的原生态。
实际上,国内红色老区有一大批热心革命历史、献身党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对革命历史、革命遗存有着非常丰富且准确的认识,是革命历史活的“百科全书”,遗存保护和复建中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激活革命文化的生命力。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
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规则体系。
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
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
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
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
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
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起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立为社会的道德基准。
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019年全国卷1、2、3高考论述文题目及详细解析
2月5日语文自主学习测试题一、(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word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市场经济要多元,至少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市场的基础是什么呢?我想就三点,第一是自由,第二是产权,第三是企业家精神。
第一,自由是我们人类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自由,从积极方面来讲,就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能、劳动,自主地决策,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消极方面讲,每个人都不受他人的奴役。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自由、没有市场机制,即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这就是强盗的逻辑。
第二,市场的基础是产权。
产权也是我们道德的基础。
只有我们尊重个人的权利,通过为个人创造价值而获得自己的收入,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目前道德的衰落一个原因在于没有能够很好地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财产。
产权也是我们社会信任的基础,因为只有每个人对自己获得的东西充满了信心,他才会愿意投资,才会愿意花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追求一种新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东西。
产权保护的重要一条,就是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如果没有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有真正很好的产权保护,而不受限制的征税就是掠夺,1215年英国《大宪章》,约束国王的征税权,也就是说国王不能任意地征税。
第三,谈一下企业家,任何阻碍企业家创新的政策都是反市场的。
计划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阻碍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
限制企业家活动最大受害者是谁?是普通的老百姓,是消费者。
企业家所有的东西都是伺候人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允许一项产品进入中国,真正受到伤害的是数亿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该产品的公司本身。
市场经济的三个基础缺一不可,否则,我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节选自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讲演》,有删节)(1)结合文本,说明为何要保护“产权”,怎样保护“产权”?(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结合文意,加以概括。
.(3)在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谈自由和企业家精神有何意义?【答案】(1)①为何保护:因为“产权”是市场的基础,是道德的基础,是社会信任的基础。
新高考——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雕楼画栋,水墨丹青,这些蕴含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如何幻化成服装,成为现代人竞相拥抱的时尚符号?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神秘而幻化万方的吉祥图案可以变得时髦时尚吗?央视日前开播的一档名为《时尚大师》的节目里,一位年轻设计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这位年轻而时尚的新生代设计师在自己设计的卫衣、T恤和手包里,不仅运用了龙生九子中的螭吻和椒图这两个神兽元素,还加入了我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等模块。
整个设计呈现的结果是简洁、舒服、时尚,恰到好处。
尤其是受到在门上衔环的椒图神兽的启发,她将手包的提手设计成一个环状并让椒图“咬”住,创意满分,韵味十足,以至现场的专业观察团成员纷纷直接询问手包的价格,以强烈的购买冲动来表达对作品的喜爱。
长久以来,提起时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新潮、前卫,以至于好像只有前卫到有些异类或者让人看不懂才能称之为时尚。
然而这种关于时尚的定义显然有失偏颇。
中国服装设计师张庆辉对时尚有一番阐述,在他看来,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
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客,都传递出创新勇气和文化自信。
时尚应该代表着文化自信和自我态度的表达。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
当我们厘清了时尚的概念,再回头讨论时尚和传统文化能否结合这个话题时,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那些看起来表面并不相关的内容,完全可以和谐共存。
一方面,几千年来熠熠生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跳出严肃、古老等人们固有的印象,依托时尚的载体、借助开放的视野和灵动的设计活在当代;另一方面,时尚若脱离了文化的支撑,必然不能成为经典。
相反,时尚产业如果能充分表达文化意象,就可以得到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
可以说,时尚根植于文化,而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及其独特的韵味则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更多新鲜元素,给业内人士带来更多灵感,让时尚充满更多可能。
尤其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自信重塑的阶段,我国的时尚产业发展可谓时机大好。
2022年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
2022年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
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
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之封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
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
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
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
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
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追求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客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
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
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
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
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
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
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
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
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
专题: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
专题:2019年高考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
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
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
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
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
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
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
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
人格是剃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
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
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
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
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
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
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
新高考语文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新高考语文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提升文创竞争力有必要“两头走”①故宮又上了头条——因为预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的人数过于火爆,故宫官网被网友“瘫痪”了。
近年来,故宫在文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故宮文创携手世贸以“快闪店”的形式登陆上海,独特的展览形式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故宮的做法给上海打响文化品牌、提升文创竞争力,可以带来不少启示。
②21世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从综合竞争力演变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构建城市品牌成为挖掘城市内在价值、在城市竞争中实现差异优势的重要举措。
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和资源,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此汇聚。
改革开放以来,也创造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
但冷静来看,上海现有的文化产业链是不完整的。
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文化与品牌断裂、文化与大众割裂,导致上海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缺乏足够多的核心竞争力。
③如何做出真正有内涵、能推广的文化品牌,如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城市文化品牌?结合现实挑战,有必要“两头走”:一头做精做深,尊重传统,提升文化文艺价值;另一头与市场对接,把传统和当代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老百姓更接近艺术,更愿意体验文化。
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要尊重传统,并将其内涵进行充分阐释和挖据。
这就需要通过作品、人、环境三大要素来实现,即通过作品本身内涵的挖掘、文化工作者思想引领的加强、科技文化融合手段的环境支撑三个要素来实现。
⑤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并以建筑、路名、符号等形式将各种故事隐藏于上海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正是精品创作的直接源泉。
同时,对经典作品再创作也是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在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可以看到很多致敬经典、追缅先烈的作品。
⑥古往今来,文化都是靠匠人精神传承的。
匠人精神之于文化,是引领和指导,更是生根发芽的根基。
杨致俭古琴制作技艺工作室就是一个例子。
2019年5月昆明市高考语文复习模拟冲刺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昆明市2019年高考复习模拟冲刺语文试题2019.05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好生活表达了人存在的目的性与社会性,是哲学与伦理学的重要命题。
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具有世界性,是各民族国家普遍的向往、共通的命题;另一方面具有民族性、契合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和在此当中形成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
一方面具有超越性,指向了人的丰富和全面;另一方面具有现实性,要立足于当下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基础,以现时的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依托。
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路中。
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
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之中。
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
《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
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
比如,强调天人一体。
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
《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
比如,强调德福一致。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
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
潍坊市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
潍坊市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所决定的。
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
19世纪初,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中就提出了人民与文学的联系。
正因心中装有人民,他最终才能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代表。
同时,文学创作具有人民属性,还是由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作为文学创作与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
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用实践经历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反之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
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作家而言,真正实践人民文学的路径就是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听取人民的想法,学习人民的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
人民是一切伟大作家写作的出发点。
周扬同志曾讲,“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赵树理。
”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区的生活,了解那个时代晋东南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赵树理的文学是绕不过的。
他的《小二黑结婚》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冲破重重封建传统而最终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孟祥英翻身》又写了一个太行山区的受欺压的年轻媳妇在党的引领下如何成为英雄的故事,还有李有才、田寡妇,这些农民身上代言着人民的理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村发展情况的一面镜子,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内容。
兰州市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
兰州市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所决定的。
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
19世纪初,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中就提出了人民与文学的联系。
正因心中装有人民,他最终才能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代表。
同时,文学创作具有人民属性,还是由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作为文学创作与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
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用实践经历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反之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
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作家而言,真正实践人民文学的路径就是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听取人民的想法,学习人民的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
人民是一切伟大作家写作的出发点。
周扬同志曾讲,“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赵树理。
”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区的生活,了解那个时代晋东南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赵树理的文学是绕不过的。
他的《小二黑结婚》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冲破重重封建传统而最终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孟祥英翻身》又写了一个太行山区的受欺压的年轻媳妇在党的引领下如何成为英雄的故事,还有李有才、田寡妇,这些农民身上代言着人民的理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村发展情况的一面镜子,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内容。
论述类文本《人学视域中的美好生活需要》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西2023届新高三入学)
江西省2023届新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语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好生活”,一个通俗而又影响巨大的话语,正成为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也成为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新战略。
虽然“美好生活”作为日常话语人们都在讲,但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却歧义重重。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
一种是从心理体验的角度所作的理解,认为生活美好不美好,没有固定的标准,纯粹是一种心理感受。
面对同一种生活,不同的人心理感受不一样,同样的人在不同时段的感受也不一样。
另一种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所作的理解。
与心理体验不同,这种理解把功利放在首位,生活美好不美好,主要看功利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在各种功利需求中,物质利益的需求又居于首位,只有物质利益需求得到满足才是美好的。
这两种理解均不可取。
就前一种理解来看,美好不美好确实与心理体验相关,它是个体对所处生活状态的心理反映和情感表达。
但是,美好与否又不能完全陷于心理的体验中,倘若如此,必然会陷入相对主义,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体验,这会导致讨论“美好”没有任何确定性;而且,美好不美好不能只停留于心理感觉上,还需要实打实的效果。
没有这样的效果,心理感受不会真正好起来;即使有时好起来,也绝对不会持久。
就后一种理解来看,生活的美好确实与功利的满足有着密切联系。
但是,如果“美好”仅仅意味着物欲的满足,这又是一种极端的扭曲。
美好生活无疑是功利的,但又不能完全陷入功利,因此应当在肯定功利的前提下并在追求功利的基础上提升超功利的境界,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所以,“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生活。
只有这些生活都得到充实和提高,才能称得上“美好”。
马克思所讲的人的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全面生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讨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时,提到了现实的个人和现实的生活,认为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论述类文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阅读练习及答案(西安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考)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之所以要服务人民、表现人民、歌颂人民,始终以人民为主题和主体,这不仅因为人民是生活的创造者、社会的变革者和时代前进的驭手与推手,而且还因为以人民为主体的现实生活,始终都是一切文艺创作的强大胚基与不竭源泉,同时也是一切优秀文艺作品的审美主体和评判主体。
由此而决定了文艺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与主从关系,甚至我们完全可以笃定:只有人民,才是文艺的活力源与生命线。
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为无本之木与无源之水,哪里还称得上什么充满活力与魅力的艺术生机和审美创造呢!实际上,文艺作品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从来就是基于和源于对人民的真切描写和崇高礼赞,并因此而获致广泛的社会认同与大众认可,进而转化成为社会变革与时代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像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就都以不同的方式对不同时代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起到了激励和推动的积极作用,并为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人群树立了前进的路标,擎起了精神的旗旌,造就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范,特别是在深层次上氤氲出一种强大的集体无意识。
所有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人民性,并因此而深得人民的认同与接受。
文艺家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营养、选择主题、描画特定的生活情境、塑造具有历史特质和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且以艺术的形式将之作为审美对象而返还给人民大众,使之从中得到启迪,受到鼓舞,获致思想感召、艺术熏陶和道德的纯化与升华,从而孳衍出文明的社会因子与精神的不竭动力,用以推动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
这便是文艺与人民之关系的内在机制与辩证法则,这同时也是文艺的生命核质和价值源泉。
由此可见,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不仅是彼此相依的,而且是血肉交融的,在互有所恃、所倚、所凭、所契的前提下,文艺对人民的倚重则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
语文高考试卷精作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
B.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
C.然而,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一些消费者盲目追求奢侈品、名牌商品,忽视了消费的理性。
D.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我国经济发展、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方面分析了消费升级的背景。
B.文章指出,消费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C.文章强调,消费者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
D.文章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消费升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B.消费者在追求美好生活时,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C.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D.文章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使读者更容易代入主人公的情感。
B.小说通过对比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展现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C.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小说结尾开放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增强了作品的耐读性。
2.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
B.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烘托氛围、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论述性文本《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
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
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
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
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
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
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
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
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
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
人格是剃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
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
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
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
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
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
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
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
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
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行为——满足。
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
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人格——行为——满足——享受。
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
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
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
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
(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B. 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等因素静态叠加构成了人格,人格也是影响一个人,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
C. 人性具有隐蔽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
D. 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社会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人格、人性进行重点沦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任意转换的关系。
B. 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
C. 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入,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即美好人生的观点。
D. 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的本性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
B. 好人格,好修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能让人生丰富深沉、优美崇高。
C. 人格虽然是后天形成,但它的逐渐形成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化过程,可使人生变得美好幸福。
D. 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可以诠释这些问题的。
【答案】1. D 2. A 3.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