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题方法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题方法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的命题思路(能力要求、考点、题型设计)与解题要领
2、介绍论述类文本的文本特征,探究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形成阅读论述类文本的良好习惯、思路以及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学习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方法;学生阅读习惯、思路以及方法、技巧的培养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研讨交流,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六课时
【学情分析】
对于高三的学生而言,阅读的习惯、思路、方法、技巧等等都不应该是陌生的字眼。
但是,学生们对语文的忽视甚至漠视以及本身基础薄弱、语感缺失,就使得他们对本应早已了解、掌握的知识至今十分生疏这是进行阅读复习的首要难点。
其次,“论述类文本”是新高考的新提法,学生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对它就更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复习的第二难点。
学生的学习难点就是老师的授课重点因此,讲清论述类文本的来龙去脉,揭去论述类文本的神秘面纱,从基础入手,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思路、方法及技巧的培养是本课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所选的文章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
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已经接触过,但很多同学还是对这类文章望而生畏,觉得它太过于博大精深,难以驾驭。
其实问题还是在于同学们没有掌握这类文章的解读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论述文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论述文的思想内容。
二、考纲精析: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这一渠道,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与转述这些信息因此,在阅读中,正确把握文章中蕴含的信息,是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关键所在。
《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真题在线【2013陕西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2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疑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出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古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3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4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之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5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明“《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上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他人说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使得《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与原文“这使我们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说法不一致,将结果夸大了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断章取义,原文“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下文还根据“黄”“老”的内容对应关系说明对《老子》成书的影响题干中说“这对于《老子》著作的推定没什么用处”就不符合原文意思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地老子一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 项,“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可是原文并未提及《黄帝书》后来的崇高地位与这三人有关系
四、典题特点
(1) 理解词语的含义
要求我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通过句与句的关系,理解文中某些我们平时不常用到的或在此处有着与平时不同意思的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社科类文章语言除准确之外,还常常用比喻、类比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这些句子的意思,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都是比较难理解的我们必须学会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去体会其含义
(3)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
这是对前几项能力的概括无论是抓准观点,理清作者的思路,还是理解句意和词语的含义,从根本上说都是“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4)分析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的思路
具体地说,就是要理解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论点,作者是如何自然地引出这一论点的;弄清楚文章用了哪些材料、从哪些方面或角度、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述这一论点;看出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总之,要坚持引论、本论、结论的思路,弄清楚文章的来龙去脉
(5)准确地把握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作者对谈论的问题所持的态度
(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就是在读懂文章、把握观点的基础上,沿着文章已有的论述往前推断,并根据作者在行文中所实际流露出的态度进行推断
四、备考对策【设置选项的迷惑性】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
1、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对位信息] 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试题】(四川卷第5题)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剖析:根据原文,溴甲烷“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而A项却将其表述成了“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这就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有效阅读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8山东卷8题)
C.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明确:原文是“普遍”,选项是“全部”
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
与程度范围相关: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大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2、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对位信息]
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试题】 (福建卷第3题)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
剖析:根据原文,“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而c项却将其表述成了“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这就犯了将“已然”误作为“未然”的错误
或然与必然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
【有效阅读信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试题】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四川卷5题)
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明确:原文是“潜在危险”,选项是“出现危机”
[对位信息] 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试题】 (广东卷第7题)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剖析:根据原文,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从而可能因社会经济无序而导致商品的绝对过剩这里说的是“可能”,但A项的推论却把这种“可能”说成是“必然”,因而导致了推断的错误
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
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语:已经、正在、目前、将来、预计、如果、可能、或许、一定、必然等
3、原因与结果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会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计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如:
[对位信息] 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
【试题】 (湖南卷第6题)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剖析:根据原文,是因为“有些基因改变”,导致了“活动缓慢,活力降低”的结果;而B项却表述成了因为“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导致了“基因的改变”的结果,这就犯了因果关系颠倒的错误
【有效阅读信息】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
【试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全国卷Ⅱ6题)
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明确:原文是因为“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且“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才“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而选项是“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果关系混乱
4、主要与次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如:
[对位信息] 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新唐书
&8226;南平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日‘干栏’”……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试题】 (山东卷第8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干栏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与原始巢居一样,都具有躲避野兽、蛇虫侵扰的作用
D.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区域及建筑形制来看,防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
剖析:对“干栏居”的作用(功能)的推断,A项提及的是“躲避野兽、蛇虫侵扰”,而D项提及的是“防潮和防寒”,那么到底哪一个是它的主要功能呢?查看原文引述的史料:“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日‘干栏’”不难看出,“躲避野兽、蛇虫侵扰”方为其主要功能,而“防潮和防寒”只是其次要功能所以,D项的推断就犯了将“主要”和“次要”倒置的错误
【有效阅读信息】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
【试题】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08湖南卷6题)
A .人类大脑的特征
B .对称性
C .分辨左右的意义
D .不对称性【D】
明确:设题点新,整体把握语段说明的核心问题,不难发现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不是“对称性”,而是“不对称性”
5、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计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
【有效阅读信息】在日本四年,他(杨守敬)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试题】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08江苏卷16题)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明确:原文为杨守敬“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选项为“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张冠李戴
[对位信息] 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试题】(重庆卷第5题)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剖析:根据原文,“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而D项所说的“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却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所以D项表述的对象是“文化危机”,而不是“文化转型”,这就犯了将“此”(文化危机)表述成“彼”(文化转型)的错误
6、肯定与否定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计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如:
[对位信息]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第二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第五段)
【试题】 (江苏卷第7题)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剖析:根据原文,尽管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但是木版年画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是有所改变的,如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就“一反传统(理想主义),十分写实”所以A项说“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的错误
7、无中生有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如:
[对位信息]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的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试题】(安徽卷第6题)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剖析:这段文字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恩格斯的论述的引述及其评价;二是从恩格斯的论述的高度来考察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一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并没有针对天人合一思想;从第二层意思来看,恩格斯的论述只是作者考察天人合一思想的一个视角综合这两层意思,恩格斯并没有去论述天人合一思想,自然也就谈不上“丰富”,更谈不上“指出了它的局限性”了所以D项的理解就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
【有效阅读信息】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持续收获几十年、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植物……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特殊的医疗保健作用经常饮茶除了可以兴奋中枢神经、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外,对龋齿、癌症、慢性支气管炎……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