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
高考题展1.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
耕种之,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
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2.乡闾贫弱赖以不困。
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斗麦责谷二斗三升。
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曰:“饥者众,而吾家幸有馀,安忍乘时取倍蓰3.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B解析:ACD 是定语后置句;B 是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
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构成“… …者, … …也。
”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解牛》 2、“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构成“……者也”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3、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 …者, … …”式。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 …, … …也”式。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即时训练1、找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C.梁,吾仇也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答案:B解析:ACD 三项都是判断句;B 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后的标志,可译为“……的(人)”。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
D、籍何以至此?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是寡人之过也 B、燕王拜送于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夫晋,何厌之有
下列各项与“何厌之有“句式 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 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在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 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 三种: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一: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例二: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例三:时不我待。 (时不待我)
总 结 :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
(一)定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装
四、倒装句
高考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 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 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 句等。下边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 “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 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汉语需要借 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 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句意表判断)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4、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表判断5、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乃”表判断)7、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也”表判断)8、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表判断)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表判断)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11、此亡秦之续耳(“……耳”表判断)1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1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表判断)1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也”表判断)1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表判断)16、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17、所谓前洞也(“……也”表判断)18、此余之所得也(此后省略了判断词“是”)19、是亦走也(“是”为判断词)20、非我也,岁也(“……也,……也”表判断)2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2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无标志的判断句)2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也”,表判断)2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也”表判断)25、此四君者,皆明理而忠信(“者”表判断)26、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2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28、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30、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无标志性判断句)31、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兼表判断)32、腾蛟起风,孟学子之词宗(无标志性判断句)33、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无标志性判断句)3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无标志性判断句)35、此小大之辩也(“也”表判断语气)36、《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37、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断)38、今臣亡国贱俘(意义判断)39、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表判断)40、和氏壁,天下共传宝也(“……也”表判断)41、我为赵将(“……为……”表判断)4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为……”表判断)4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也”表判断)44、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断)45、非汉所望也(“……也”表判断)4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也”表判断)47、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也”表判断)状语后置:1、以其无礼于晋(正常语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2、佚之狐言于郑伯(正常语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正常语序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4、燕王拜送于庭(正常语序应为“燕王于庭拜送”)5、使毕使于前(正常语序应为“使于前毕使”)6、具告以事(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7、得复见将军于此(正常语序为“得于此复见将军”)8、当其欣于所遇(正常语序为“当其于所遇欣”)9、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正常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10、不能喻之于怀(正常语序为“不能于怀喻之”)1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1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正常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13、申之以孝悌之义(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14、树之以桑(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1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正常语序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1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正常语序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17、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正常语序为“于刺人而杀之何异”)18、青,取着于蓝,而青于蓝(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1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正常语序为“于物善假也”)20、余威震于殊俗(正常语序为“余威于殊俗震”)21、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正常语序为“非于九国之师抗也”)22、学于余(正常语序为“于余学”)23、不必贤于弟子(正常语序“不必于弟子贤”)24、而耻学于师(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25、农人告余以春及(“春及”为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以春及告余”)26、将有事于西畴(“西畴”为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西畴有事”)27、问征夫以前路(“前路”为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以前路问征夫”)28、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于百龄舍簪笏,于万里奉晨昏”)2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于日下望长安,于云间目吴会”)30、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于上路俨骖騑,于崇阿访风景”)3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32、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33、去以六月息者也(以六月息去者也,介宾短语后置)3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急于星火:“于〈比〉星火急”)35、以勇气闻于诸候(正常语序:以勇气于诸候闻)36、故燕王欲结于君(正常语序:故燕于欲于君结)37、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壁于柱俱碎矣)38、乃设九宾之礼于廷(正常语序:乃于廷设九宾之礼)39、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40、为降虏于蛮夷(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41、验之以事(正常语序:以事验之)42、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正常语序:尤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43、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正常语序: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宾语前置:1、籍何以至此(正常语序为“籍以何至此”)2、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3、沛公安在(正常语序“沛公在安”)4、何为其然也(正常语序为“为何”)5、而今安在哉(“安在”正常语序为“在安”)6、未之有也(正常语序“未有之也”)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8、童子何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总复习
⑦而耻学于师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2、“乎”(相当于虚词“于”)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浴乎沂,风乎舞雩 ④相与枕藉乎舟中 3、“以”字短语 ①加之以师旅, ②因之以饥馑 ③为国以礼 ④具告以事 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几句不同的是
(1)而耻学于师 (2)为国以礼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不拘于时 (5)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形成宾语前置。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何伤乎? ③则何以哉?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
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之
之
之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何
何
项王 东向 坐
宾语一般是在动词(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 件下,把它放在动词(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吾、 之、余)作宾语,形成宾语前置。
①不吾知也。(不了解我啊) ②毋吾以也 《……侍坐》
选(4)
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谓语 主语
2、美哉,我少年中国!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1、省略主语(1、承前省;2、承后省;3、对话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省略谓语。 本(为)长安倡女
4、省略介词。
3、省略宾语。
①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②竖子不足与(之)谋。
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省略句
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 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 细加以辨别)
如:
成名将其 上于盆而养之,饲之以 蟹白栗黄, 于促织 备 极护爱,留 之 以 待限期,以 之 塞官责。 庄宗 庄宗 其后用兵, 庄宗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 于 庙, 庄宗 负 之 而前驱 , 庄宗 及 庄宗 盛 之以锦囊, 请其矢, 凯旋而纳之。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 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常用判断句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
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者也。”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 “乃”“则”“即”“皆”“耳” 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9.刘备,天下枭雄
分析句子: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9.刘备,天下枭雄
答案说明: B句不是定语后置句。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 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 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 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 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判断句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 之间关系。 2.要作出判断。 3.句中能译出“是”字(表肯定或否定)。
5、直接判断
高考特殊句式详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是”作判断词是后来的事,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⑦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2.……,……也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④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⑦此世所以不传也。
⑧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⑩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者,……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③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为”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⑤梁文即楚将项燕。
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⑩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⑾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⑿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7.“是”在文言文中,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
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几种类型。
现作如下介绍:一、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
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停顿,不译。
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3、“……,……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者”、“也”都不用,主谓直接连接。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用动词“为”表判断。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7、用“是”作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
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3、“受……于”表被动如:无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4、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何也?《屈原列传》5、用“为”引进主动者,位于前再加“所”,表被动。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
小编准备了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 此帝王之资也。
(也)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完整版)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 7 种文言文特别句式(一)判断句用名或名性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代一般是在主和之用判断“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里,“是”多作代用,极少把它看作判断用。
因此,在大部分状况下借助气来表示判断。
常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后边用“者”表示停,在后边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种判断句式,是古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者,之良将也。
2.主后边用“者”表示停,而后边不用“也”,即“⋯⋯者⋯⋯”式。
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只在主和之加判断“是”。
如:柳敬亭者,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后边不用“者”表示停,只在后边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不,只在主、之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宝也。
4.“者”“也”都不用。
成代,只要在主、之加“是”。
如:刘,天下雄。
5.用“ ”表示判断,即“⋯⋯ ⋯⋯”式。
如:人方刀俎,我肉⋯⋯6.用“乃、即、、皆、必”等副表示必定判断,用副“非”表示否认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岳阳楼之大也。
7.用“是”作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晚并且少。
如:巨是凡人,偏在郡⋯⋯(二)被句在古中,主是所表示行的被者的句式叫被句。
常的被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于”引行的主者,表被,即“ +于⋯⋯”式。
如: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于君。
2.在前用“ ”“受”表示被,构成“ (受)+”的形式。
如:大家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
假如需要把作行的主者介出来,可在后加介“于”,构成“ (受)++于”的形式。
如:臣恐欺于王而⋯⋯3.在前加介“ ”,构成“ +”的形式。
种句式的“ ”和“ ”不一样:“ ”是助,不可以,所以它是挨着;“ ”是介,它能够挨着(省略了),也能够引出作行的主者。
如: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4.用“ ”引主者,前再加“所”,表被,构成“ ⋯⋯所⋯⋯”式。
如:悲夫!有这样之,而秦人威之所劫⋯⋯ “ ⋯⋯所⋯⋯”自生后,就成了古最常的一种被句形式,并且向来沿用到代里。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特殊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一、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梁将即.楚将项燕。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④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⑥臣本.布衣。
⑦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⑧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⑨且相如素.贱人。
⑩予本非.文人画士。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9.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如:(1)承前省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
‛(司马迁《鸿门宴》)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司马迁《鸿门宴》)(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司马光《赤壁之战》)(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郦道元《三峡》)★特殊句式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介+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宾+之(是)+动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