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
【课文详解】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
此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这年韩愈正四十岁,已召回京师任国于博士。
此时距安史之乱已有四十多年了,唐朝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初见成效。
韩愈政治主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
《张中丞传后叙》即表达了这一思想。
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
元和元年(806年)宪宗开始制裁藩镇。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韩愈重新阐扬张、许功绩,无疑是有意义的。
至于他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文章开头一段作了交代,他告诉我们,是读了李翰写的《张巡传》之后,认为内容欠完备,事实还应增补,道理有待进一步阐发,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他的这一篇,是对李翰(曾进士及第,和张巡友好,张巡守睢阳时他也在城里,事后给张巡以及和张巡同时牺牲的姚訚等人写了传,献给当时的皇帝肃宗,以表明他们的忠义,韩愈所读到的就是这个本子。
这个本子后来已失传,但《旧唐书》和《新唐书》里的张巡传都是根据它撰写的,从其中可以看到张巡等人的英雄事迹。
)那一篇的补充,内容是由李翰的《张巡传》生发出来,但不是那一篇的读后感,所以叫“后序”。
“后序”也可叫作“跋”,是在书或诗文后面加上一段文字的意思,加上的文字可以是对所跋的东西作评介、发议论,也可以在内容上作补充。
这篇《张中丞传后叙》就是对李翰原作的补充。
又称为“书后”,“大抵书后者,意必抽于前文,事必引于原著。
”(清代姚华《论文后编》)韩愈的这一篇,就是在原著基础上,给以阐发和补充,又叙议结合,独立成文。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助读(含解析)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大唐烽火,遍地狼烟,饿殍遍野,生灵涂炭。
国家遭外敌蹂躏,在乱军中摇摇欲坠;人民遭王朝倾轧,在黑暗中匍匐前行。
在国难当头,哀鸿遍野的时刻,张巡,是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死守城池,不逆不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你,以百卒抗百万军师,你,以一城捍大唐天下!你,是天下的表率,是民族的脊梁!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你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是的,你做到了,人民感激你,文人感念你,你的名字,流芳百世,熠熠生辉!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著有《昌黎先生集》。
二、背景资料本文是韩愈散文代表作之一。
在安史之乱中,张巡与许远齐心协力坚守睢阳,最后城破身死。
当时,有人指责许远怕死,又说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孤城,致使平民遭殃。
韩愈对此深感愤慨,认为这些人是在诬蔑张巡和许远。
他读了李翰的《张巡传》之后,觉得意犹未尽,便以更炽热的文笔表彰张巡、许远的功绩和气节。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将张巡和南霁云慷慨激昂、忠勇坚贞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三、文体知识“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文白对照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 家中 旧书,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张籍阅读家中的旧书,得 李翰所为《张巡传》。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
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
文章第一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作一些必要的交代。
第二段是驳斥“小人之诬”,从两个方面立论:一是根据李翰所写的《巡传》,“增其诬”的内容;二是针对许远被“系名宦官俱文珍者之次”的诬蔑,驳斥许远与宦官俱文珍同谋自污,故遭贬谪的谰言。
第三段是驳斥“史官、乌公(祜)之方乱河南北时,以为巡、远挡禄山兵践履不可当”的谎言。
第四段是全篇驳斥的重点,反驳人们怀疑张巡杀人飨士因而为敌所杀的观点,阐明许远死后留下一只靴在城上的事实真相。
本文结构谨严,辩驳有力。
文章围绕“辩诬”二字,一波三折。
在层层辩驳之后,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全文由“疑”到“信”,再到“信”,又到“疑”,再又到“信”,几经反复,而每一次反复都是有力的辩驳。
如第一段先写自己初读《巡传》时对许远怀疑张巡“开门纳叛”的疑惑,这是第一次反复;接着写读《巡传》后细思其事,对许远被“系名宦官俱文珍者之次”的怀疑,这是第二次反复;再往下写读《顺宗实录》后深信传闻的记载,这是第三次反复。
作者一路写来,如抽丝剥茧,使读者终于拨开疑云,看清了历史真相。
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叙”为“辩”服务,“辩”则紧紧围绕“叙”展开。
例如文章第二段先记述许远被诬为与宦官俱文珍同谋自污的情况,然后因事生议,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也是先记述一段史实,然后或驳或辩,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
第四段则以记述引出自己论辩的内容、立场。
因此全文虽然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叙”,但都是为辩解某些事实真相服务的,“叙”得有节,“辩”得有理,“议”得有据。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原文译文赏析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原文|译文|赏析《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名作的具体内容吧吧。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唐代:韩愈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张中丞传后叙
愈嘗從事於汴、徐二 府,屡道於两州間, 親祭於其所謂雙廟者 , 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 事云。 事云。
第五段,寫南霽雲。
主要寫了两件事, 主要寫了两件事,一是他向賀蘭 進明求救。 進明求救。第二件事寫他被俘後 本想通過假投降的办法找機會打 擊叛賊,而張巡一句“ 擊叛賊,而張巡一句“不可爲不 義屈” 他馬上就笑着說“ 義屈”,他馬上就笑着說“不敢 不死。 不死。”
當二公之初守也, 當二公之初守也 , 寧能知 人之卒 不救, 棄城而逆 人之 卒 不救 , 棄城而 逆 遁 ? 茍此不能守, 雖避之 茍此不能守 , 雖避 之 他處 何益? 及其無救而且 窮也, 何益 ? 及其無救而 且 窮也 , 將其創殘餓羸之餘, 將其創殘餓羸之餘 , 雖欲 去 必不 達 。 二公 之 賢 , 其 必不達 二公之 講之精矣。 之精矣。
第二段,着重駁斥有關許遠貪 生怕死、投降叛賊的說法 。
材:才能,才干。 木有用叫做“材”,物有用叫 做“財”,人有用叫做“才”, 三個字讀音相同,意義相關, 本是同源詞。
至德二載,祿山死, 至德二載,祿山死,慶緒遣 其下尹子琦將同羅、突厥、 其下尹子琦將同羅、突厥、 奚勁兵與朝宗合,凡十餘萬, 奚勁兵與朝宗合,凡十餘萬, 攻睢陽。巡勵士固守, 攻睢陽。巡勵士固守,日中 二十戰,氣不衰。 二十戰,氣不衰。遠自以材 不及巡,請稟軍事而居其下, 不及巡,請稟軍事而居其下, 巡受不辭,遠專治軍糧戰具。 巡受不辭,遠專治軍糧戰具。
(《史記·淮陰侯傳》) 史記·淮陰侯傳》
二人相與, 二人相與,張耳陳餘二人相 與也;而卒相禽, 與也;而卒相禽,則張耳擒 陳餘,陳餘未嘗擒張耳。 陳餘,陳餘未嘗擒張耳。
此皆一句之內再用相字, 此皆一句之內再用相字, 而有互與偏之別者。此類 而有互與偏之別者。 偏指,於句法無多影響, 偏指,於句法無多影響, 非本文所欲言。 非本文所欲言。
张中丞传后叙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
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 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
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
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
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 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 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 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当他们被围困守的时候, 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 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 主罢了,而叛军却告诉许远唐 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 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 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 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 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将要吃 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 死期限知道死处!由此看来, 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清楚了。 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 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 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 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 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 的事吗?
守一城,捍天下, 以千百就尽之卒, 战百万日滋之师,蔽 遮江淮,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 功也?当是时,弃城 而图存者,不可一二 数,擅强兵坐而观者
相环也。不追议此, 而责二公守一座城池,来保卫国 家,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 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 军,掩蔽江淮流域(作为江淮 地区的屏障),从而阻遏叛军 的攻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 到底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 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 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 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 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 许不该死守危城,也就可见他 们把自己并同叛贼,制造邪说 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
五十年后,唐朝藩镇割据的状态急需改变, 而此时又有许多人借中伤许远、张巡来为自己 谋利,面对此情此景, 韩愈写下了这篇《张 中丞传后叙》,作者在为英雄辩诬的同时也表 达了对 “擅强兵坐而观者”、“弃城而图存 者”的极大愤慨,特别是通过对贺兰进明丑恶 嘴脸的揭露,表明了作者不满藩镇割据、要求 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这一主张配合了唐宪宗 的政治变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张中丞传后叙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 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对,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 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 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 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 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 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 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毫、宋间。或 传嵩有田在毫、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 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 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 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 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 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面驳斥“畏 死辞服于贼”的错误论调的 ?怎样进行论证的?
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慷慨激昂、坚强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借以烘托巡加倍义烈”
第6自然段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尝 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 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 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 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 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 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 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 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课内探讨:第3段是从哪几个方面驳斥“城之陷, 自远所分始”的错误论调的 ?运用了什么论证 方法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比喻论证
第4自然段
【翻译】张中丞传后叙
2. 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把指挥的权力交给他而处于他领导之下,没有怀疑和猜忌,最终与张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与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面理解他们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成了俘虏,便怀疑是怕死而用言辞向敌人降服了。许远真的怕死,为什么还要苦苦坚守住那小小的地盘,吃他所爱之人的肉,来抗击敌人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围城中坚守时,城外没有一点援助,他所要效忠的,国家与君主而已,而敌人告诉说唐朝已亡了,国君已不在了。许远眼看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外面毫无可待而还在拼命守城,人吃人将要吃光,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计算日期而知道死的地方了,许远不怕死是很清楚啦。哪有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死了,唯独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做。唉!难道说像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4. 当许、张二公初守雎阳时,怎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抛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敌人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好处呢?等到他们终无救援而又困难到极点时,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疲弱的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一定达不到目的,凭着张、许二公的贤明,他们考虑得太精切了。守住一座城池,捍卫着整个天下,凭着千百名越战越少的士乓,抗击着日益增加的百万敌军,掩护江淮大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那个时候,弃城逃跑贪图活命的人,不能一个两个地数;拥有强大的军队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不追究议处这些人,反而指责张许二公以死来守,也可见那些自附于叛逆乱臣,编造夸大失实邪说而帮助叛逆之贼攻击(张、许等英雄)啊。
《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张中丞传〉后叙》作于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作者韩愈。
下面,为大家分享《张中丞传》后叙作品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出处或作者:韩愈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高中语文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
在描写战争场面和人物英勇事迹时,文章运用了夸张手法 ,如“斩将搴旗”、“抽矢射佛寺浮图”等描写,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议论与抒情相结合
文章在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同时,穿插了作者的议 论和抒情,使得文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感染 力。
03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忠诚勇敢、坚贞不屈前半部分以传记笔法叙述张巡 、许远事迹,后半部分则发表议论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
情节跌宕起伏
文章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人物的 忠勇、奸佞的卑劣等情节,使得文 章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1 2 3
张巡
忠勇之士,智勇双全。在睢阳保卫战中,他身先 士卒,英勇杀敌,同时善于运用计谋,多次击败 敌军。
生动传神
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使得描写更加传神,让读者仿佛置身 于故事之中。
审美体验:悲壮之美,崇高之美
悲壮之美
文章通过叙述张巡、许远等人在安史之乱中的英勇事迹,展现出一种悲壮的美 感。读者在感受人物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时,也体验到了历史的沉重和悲壮。
崇高之美
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叙述的历史事件,都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读者在欣赏文章时,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物的伟大,更能够体验到 一种崇高的审美愉悦。
培养青少年的勇气和毅力。张巡、许远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勇于担当 ,这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勇气和毅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培养青少年的智慧和策略意识。文章中的张巡、许远在守城过程中注重 策略和方法,以智取胜,这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智慧和策略意识也具有一 定的借鉴意义。
04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分析
叙事风格:简洁明快,条理清晰
05
《张中丞传》后叙(谢小琼)
释题
张中丞,即张巡。安禄山反,张巡起 兵抗击,同睢阳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 直至壮烈牺牲。朝廷追封他为御史中丞, 故称张中丞。 “后叙”,类似“后记”,是对前人 为张巡作传的订正、补充。这种文体, 议论与叙事并重,笔法灵活。
写作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 子奇率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 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 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 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 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 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 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 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进行诋毁。 于是,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张中丞传》,批驳 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
•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
一天比一天增多 将 师,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 掩护 被灭亡 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
图谋,谋求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 拥有,掌握 到处都是 追究议论 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 逆乱,设 淫辞而助之攻 也。
思考探究
本段写了谁的哪几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驳斥了什么观点?
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忠贞大度
许 2.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以死报国 远
3.外无待而犹死守,食其所爱之肉 为国尽职
结论:非“畏死而辞服于贼”
巩固练习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 同的是 A.然尚恨有阙者 遗憾 B.以为巡死而远就虏 认为 C.不能通知二父志 深知
疏通第一段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注释、分析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①,得李翰所为《张巡传》②。
翰以文章自名③,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④,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⑤。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⑥,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⑦,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⑧。
两家子弟材智下⑨,不能通知二父志⑩,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⑪,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⑫,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⑬。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⑭,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⑮。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⑯,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⑰!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⑱,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4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4篇张中丞传后叙主旨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祉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全文前半部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
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前后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人物性格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
如写南霁云拨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
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单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们博文强记与文思敏捷以性格特征。
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
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
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将欲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何机复仇的心理。
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补充讲义【四】本文为许远辩诬,集中於三点:误解(诬陷之词)辩诬理由一说许远「畏死而辞服於贼」导因:巡死而远就虏辩诬1.远忠贞不畏死,有与城共存亡之决心理由:要降早降矣,何苦死守.(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2.皆守城而死与巡死先后异耳3.子弟误解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4.远之贤(纳贤,又忠贞为主),不会做这等事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批判对象: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二说「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辩诬:(以譬喻方式)1.人死必有先病者.2.引绳必有先绝者.故.【城陷必有先被攻破者】批判对象:议者.1.儿童之见.2.小人,不乐成人之美.三说许远,张巡死守睢阳毫无意义辩诬:死守之因1.待援: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2.避之无义: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3.无法避之: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4.守城有其功: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溢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批判对象:议者,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不追议此(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於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五】本文充满著遗憾,不平和同情,文中的人物也因此而形象鲜活:人物名生平事例人物特质张巡1.1长七尺余,须髯若神.1.2巡怒,须髯辄张.2.1巡曰:「吾於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者,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2.2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3.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4.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5.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6.远材不及巡者,开门纳巡,授之柄(军权)而处其下.1.外在形象:高大,威武,美髯2.记性好3.文思敏捷,倚马可待.4.1视死如归,从容就义.4.2有领导能力,服众.5.识人不深,误解南霁云之心.6.善於军事.许远1.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3.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4.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宽厚长者,表里如一.2.忠贞不畏死.3.容人雅量,大事为重.4.不善军事.南霁云1.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2.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3.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4.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1.有义气,能患难与共.2.有勇气3.1强壮有力3.2恩怨分明4.1从容就义不畏死4.2有谋略4.3服从领导贺兰进明1.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2.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且食与乐,延霁云坐.1.善嫉,自私.2.爱才.张去疾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1.愚昧无知,不解父志2.有孝心,为父抱屈许岘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1.愚昧无知,不解父志2.无主见,人云亦云.【六】本文采用侧面烘托,侧写法来描绘张巡.(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韩愈(768—824)一、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年),唐朝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率军15万南下,很快打到洛阳。
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756年6月,潼关失守,玄宗逃蜀。
叛军进入长安。
公元757年正月,叛军为了打通去江南的道路,调集了10多万人马,由安庆绪的部将尹子奇率领,猛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结果遭到唐地方官吏张巡、许远的顽强抵抗。
睢阳保卫战一直持续了10个月,经历了大小战斗400余次,杀敌12万,蔽障江淮地区,并且为唐朝军队重整旗鼓、发动反击,赢得了宝贵时间。
最后,因弹尽粮绝,救兵不至,城被攻破。
睢阳城破3日之后,唐朝官军就赶到了,后10日,洛阳即告收复。
张巡、许远无疑是保家卫国的英雄。
可是,在他们殉国以后,那些曾经为叛军淫威所震慑的文武官吏,为了替自己逃跑和不战的可耻行径辩解,反而散布流言,指责张巡、许远不该死守睢阳,应该转移阵地,声言与其人吃人,不如保全人命等等。
张巡的友人李翰当即写了《张巡传》,上呈肃宗,褒扬张巡的忠义,为受诬的英雄作了有力的申辩。
可是,到了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又有人议论所谓许远后死的问题。
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以谣传为信,上书代宗,认为许远死于张巡之后有问题,说“城陷,贼所入自远分”,还说张巡及部将三十余人都壮烈牺牲了,而许远独生,有降贼的嫌疑,请求皇帝追夺许远的官爵。
代宗令百官议此事,结果认为,许远为睢阳太守,被叛军押往洛阳报功,故死于张巡之后,无可非议。
而且,许、张死时,张去疾尚年幼,并不了解详情,成年后又根据传闻上书,因此不足为据,所以认定张、许同为忠烈。
在张、许殉国50年后,对许远后死的问题,社会上又有议论。
因为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盛世一去不返,藩镇割据,抗拒中央政令。
此时,他们又借50年前睢阳保卫战之事,诬陷诽谤英雄,实际上卫护那些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拥兵自重之徒,进一步制造分裂舆论。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及原文翻译《张中丞传后叙》作于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传记”和“叙”的相关文体知识;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张巡、许远、南霁云等忠义之士的性格特点,学习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动荡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总会出现不凡的人物,他们可以为了正义而牺牲,却往往还遭到世人的误解。
盛唐时期,唐明皇晚年荒于政治,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这场叛乱中,涌现了许多忠君爱国之士。
今天我们欣赏的这篇文章就是为“安史之乱”中的几位英雄而作的。
作为英雄的张巡、许远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这又是何故?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随着韩愈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文体介绍】(一)认识“传记”1、“传记”的概念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2、“传记”的特点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真实性;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完整性;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文学性。
3、“传记”的分类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自传:由自己写的;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二)认识“叙”“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文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为“叙”或“引”。
“后序(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也称作“跋”或后记。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张中丞传后叙》作于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
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1]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
翰以文章自名[4],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5],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6]。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7],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8],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9]。
两家子弟材智下[10],不能通知二父志[1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2],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3],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4]。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15],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16]。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7],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19],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张中丞传后叙(精)
精选课件
6
疏通
第一段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的张籍 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李翰一向因文笔好而自豪,这篇传记写的也很详 细周密。然而我觉得遗憾的是,仍有遗漏,(那 就是)没有给许远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 迹的始末。 第一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 《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起。
精选课件
13
思考明确
1、大敌当前,许远一 心抗战,毫无个人私 念的忠贞大度行为
辩其非畏 死而降敌
2、假设同意诬者所言, 提出有力的反诘
忠勇坦荡、 为国尽职
3、指明当时的客观情 境是人皆知已临死境,
许远已抱定必死的决 心
精选课件
14
继续串讲
(三段——1) 说者又谓: 远 说者:制造流言的人,乱发议论的人
战国:《世本》、《穆天子传》 传 汉代:《史记·三代世表》 传记
解说经典的文字 南朝:记载一个人生平始终的文体 唐宋:“传记”的文体渐明晰 清代:明确
精选课件
5
1、史传 2、杂传
纪传体正史中的人物传记
《史记》、《汉书》、 《三国志》、《后汉书》
单独成书的类传
《列女传》
3、散传 4、专传
一人一传,但不单独成书, 以单篇流行,或散见于各家 文集中的个人传记。包括传 状、碑铭、自序等
指明当时的客观情境,说明许远抱定必死的决心。
精选课件
12
层次结构(一)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段(2,3,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
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国家与君主而已,但叛军告诉说唐朝已亡了,国君已经死了。许远眼 看救援的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认为他们的话是真的。 在外无援兵可待的情况下却仍誓死守城,已经人吃人且将要吃尽,即 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数着日子知道死的地方了,由此看来,许远不怕死 这是很清楚啦。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贼”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位本在巡上” 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以许远能让位授权,并在外援不至、人相 食且尽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死守的事实, 驳斥传言许远畏死降贼的错误论调。
宋熙宁年间(1068—1077)潮州府派军校钟英(潮阳人)带贡物入朝, 道经睢阳双忠庙,因景仰张许之烈,入庙斋拜,乞赐灵佑。当夜,梦 得神告,庙殿后匮中有十二神像及一把铜辊,赐予带回;并说潮阳东 山东岳庙左佛寺之后有大石屹立之地可以建祠祀之。
钟英尊神之嘱,将神像铜辊带回置于东岳庙;本人遂“立化”为 神。及后,人们每见东岳庙上空“玄旗双出”。旁寺僧人惊怪,报告 了地方官,事闻于朝,乃令移寺建庙,祀张巡许远,并赐庙额为“威 灵庙”,封张许为双忠圣王(张巡为忠靖福济昭圣灵佑王,许远为善 利威济卫圣孚应王),钟英也被迫封为嘉佑侯,建专祠于庙内东侧, 并祀。(见林大春《潮阳县志》、饶宗颐《潮州志·丛谈志》)。灵威 庙并称双忠庙。庙联“国士无双双国土;忠臣不二二忠臣”为传世名 联。宋末抗元重臣文天祥兵过潮阳,曾谒双忠庙,杀白马以祭,并刻 “沁园春”词于石,表示与张许忠义同心。后文天祥兵败在海丰五坡 岭被执,终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顶天立地气慨 死节。自此,潮阳双忠庙是世人崇拜的胜地。潮汕各县均建有双忠庙, 潮阳城就有三处。潮州城仙街头也有双忠庙,庙内有联:“童可烹妾 可杀城不可降矢志保江淮半壁;生同岁死同年神也同祀精忠比日月双 辉。”并称传世名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通过学习,体会张巡和南霁云慷慨激昂、忠 勇坚贞的形象,学习许远宽厚磊落的人格品性。
? 基础过关
? 1、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词、特殊 句式)
? ①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 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 3、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词、特殊句 式)
? ①然尚恨有阙者
? ①然而我尚为其有缺失而遗憾。
? ②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 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 ②而敌人告诉他们国家已灭亡,皇帝 已不存在,许远看到援兵未到,而敌 人越来越多,一定会认为敌人的话是 真实的。
? ③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 【知识链接】 ? 1、文体知识——认识“传记文学”
? (1)传记文学的概念
? 它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人物生平及个性的一种文学 样式。
? (2)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 ①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真实性是
传记的生命。 ? ②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主的个性特
征。 ? ③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有适
作的缘起。(引子) ? 第二部分(第2、3段):
? 为许远辩诬,展示许远宽厚磊落的人格品 性。(议论为主)
? 第三部分(第4、5段): ? 展开对英雄人物南霁云和张巡的轶事的描
写。(叙事为主)
? 2、第二段主要写了有关许远的四件事,请 分条列出。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两问 都要求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 题解
? (1)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末进 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 故称其张中丞。
? (2)“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 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 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 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 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 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 “后叙”。
? 基础过关 ?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 具食与乐(yuè) ? 矢著(zhuó)其上砖半箭 ? 须髯(rán)若神 ? 因乱抽他帙(zhì)以试 ? 嵩将诣(yì)州讼理 ? 贼语(yù)以国亡主灭
2、语言知识(一)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
语。译“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译 “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此矢所以志也
当的艺术加工。
? 作者简介 ?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
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 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 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 之务去”。 ?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 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 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 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2、语言知识(二)
特殊句式: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 “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译“怀疑他(许远) 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何为久读此: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 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译“为什么 总读这本书呢”。 (3)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译“被武人杀
? 背景介绍 ?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
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 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 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 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 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 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 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 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 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 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 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 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 ③哪有城被敌人攻破后其部下皆死, 而他自己一个人蒙受愧耻而屈辱求活?
? ④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 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 ④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功业,如此 明显,还免不了受小人的诽谤,那么 其他人又该如何说呢?
? 整体把握 ? 第一部分(第1段): ? 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
?《张中丞传 》后叙
?韩
愈
? 学习目标 ? 1、明确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古代文学家
韩愈。
? 2、辨识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 3、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
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 内在联系。 ? 4、能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个人物的性格 特征,并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 作用。 ? 5、通过学习,体会张巡和南霁云慷慨激昂、忠 勇坚贞的形象,学习许远宽厚磊落的人格品性。
? 比喻论证:人之将死……引绳而绝 之……
? 正反对比论证:弃城而图存者,不 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 也。
?第二课时
? 1、学习第四段、第五段。
? 2、辨识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 3、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 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 内在联系。
? ①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 ②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 ③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 ④贼语以国亡主灭(诱降)
?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 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 邪”。
? 3、第三段中,作者为“‘分守' 不是睢阳失陷的主因,也不是许远 的过失。”而辩论,使用了哪些论 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