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篇章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翻译篇章练习
Practice 1
近读报纸,对国内名片和请柬的议论颇多,于是想起客居巴黎时经常见到的法国人手中的名片和请柬,随笔记下来,似乎不无借鉴之处。
在巴黎,名目繁多的酒会、冷餐会是广交朋友的好机会。在这种场合陌生人相识,如果是亚洲人,他们往往开口之前先毕恭毕敬地用双手把自己的名片呈递给对方,这好像是不可缺少的礼节。然而,法国人一般却都不大主动递送名片,双方见面寒喧几句甚至海阔天空地聊一番也就各自走开。只有当双方谈话投机,希望继续交往时,才会主动掏出名片。二话不说先递名片反倒有些勉强。
法国人的名片讲究朴素大方,印制精美,但很少有镶金边儿的,闪光多色的或带香味儿的,名片上的字体纤细秀丽,本人的名字也不过分突出,整张纸片上空白很大,毫无拥挤不堪的感觉。
Practice 2
我想,教师要给学生的,是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而不是把
学生的脑子变成一个容器。教师的工作是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试验去求得知识,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和不同意见。经过研讨,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
我喜欢那些爱提“怪”问题的学生。提不出问题的,不能算是好学生。
其实,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出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年轻人要学,我们自己也要学。一句话,教育是要使人从无知变成有知,从愚
昧变成聪明,从野蛮变成文明,而不是相反。
就说这流行音乐吧,我就不如年轻人懂得多。我有个习惯,自己不懂得东西,绝不轻易反对,而是努力去学懂它。
你看吧,大街上姑娘们大声谈笑,我行我素;小伙子也穿红戴绿。中国人胆子大起来了,不那么缩头缩脑了。你还能拿年轻人头发长短、裤脚大小来衡量谁是好学生谁是坏学生吗?
Practice 3
我所追求的幸福
在西方流传着一句据说是来自古老中国的谚语,只是我在中国从未听说
过:“如果你想要几小时的幸福,就去喝醉酒;如果你想要三年的幸福,就
去结婚;如果你想要一辈子的幸福,就去做个园丁。”他们对园丁能一辈子
幸福的解释是:“做有用的事,与自然融合,对身体的锻炼和每天都会有新
的喜悦。”
我看到过一份美国某大学对“幸福”的研究课题报告,对幸福下的定义
是:“主观地感到适意的程度”,具体地说是“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有意义,
满意和舒适的一种积极的状态”。这种感觉应当是有持续性的。
许多人以为休闲是很大的幸福,但调查显示:大部分感到幸福的人是在
工作中,是那些因工作而特别忙碌的人而不是有太多休闲时间的人。幸福不
意味着“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而是“想要我们得到的东西”。人有时不
珍惜自己已经有的却总去想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就像有些男人宁愿想象出五
十个梦中情人而不和他身边那一个女人实实在在地生活。
幸福是一种使两者平衡的游戏:我们已有的和我们想要的,即愿意和可
能性之间的。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幸福的人是一个有远大目标同时不忘
记自己是生活在现在的人;一个选择对自己的才能和可能性有挑战的人;一
个对自己的成绩和社会承认感到骄傲的人;一个自尊、自爱、自由和自信的人;一个有社会交往也能享受人际关系的人;一个乐于助人并接受帮助的人;
一个知道自己能承受痛苦和挫折的人;一个能从日常生活小事上感到乐趣的人;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
看到这些,我真觉得我很接近于一个幸福的人了。
Practice 4
根据卡内基·麦伦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研究,使用因特网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程度下降。
两年的研究表明,上网次数多的人与较少的人相比,即使是一周仅上网几小时也会经常地感觉到沮丧和孤独。使用因特网似乎确实诱发了人们的不良感觉。
研究人员对这些结果困惑不解,因为这与他们的预料截然相反。他们预测,和看电视相比,从社交角度来说,上网可能更健康一些,因为网络允许使用者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和别人进行交流。
研究者推测说,上网使人减少了和家人及朋友共度的时光,这也许可以解释他们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和面对面的交谈相比,这种见不着面、看不见人的“虚”的交流可能会使人从心理上缺乏满足感,人们通过这种交流结下的友谊也不会太深。还有一种可能是,网民通过因特网所了解到的广阔世界使得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不那么满意了。
“然而,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这与技术本身是无关的,”这项研究的发起人之一、心理学家、英特尔公司的克里斯汀·赖利(Riley)说,“问题在于如何使用因特网。”
英译汉篇章练习
Passage 1
Three New Yorks
There are roughly three New Yorks. There is , first, the New York of the man or woman who was born here, who takes the city for granted and accepts its size and its turbulences as natural and inevitable. Second, there is the New York of the commuter—the city that is devoured by locusts each day and spat out each night. Third, there is the New York of the person who was born somewhere else and came to New York in quest of something.
Of these three trembling cities the greatest is the last—the city of final destination, the city that is a goal. It is this third city that accounts for New York’s high-strung disposition, its poetic deportment, its dedication to the arts, and its incomparable achievements.
Commuters give the city its tidal restlessly; natives give it solidity and continuity; but the settlers give it passion. And whether it is a farmer arriving from Italy to set up a small grocery store in a slum, or a young girl arriving from a small town in Mississippi to escape the indignity of being observed by her neighbors, or a boy arriving from the Corn Belt with a manuscript in his suitcase and a pain in his heart, it makes no difference; each embraces New York with the fresh eyes of an adventurer, each generates heat and light to dwarf the Consolidated Edison Company1[1]
Passage 2
My Garden
Jack Lee leaned back in his garden chair, twirled a glass of champagne and said: “My garden is the ideal place to have breakfast. There are very few days of the year when I can’t sit out here in the sun at 7 am.”
1[1] Consolidated Edison, Inc. is one of the largest investor-owned energy compan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mpany provides a wide range of energy-related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its custo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