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两宋时期——黄庭坚《论书》
黄庭坚书论简析
![黄庭坚书论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c01c553b3567ec102d8a91.png)
汉字 书法 艺术成 为 中 国艺术 中最 为发达 和最 富
民族特征的 中国民族文化 。把 书法这 种“ 线的艺术” 高 肃 的秦篆汉隶转变为俊逸道丽的真 、 、 、 。 行 草 楷 在这一 过程 中 , 三国魏人锺 繇( 字元常 , 官至太傅 , 人称 “ 锺太
与张耒 、 晁补之 、 秦观为“ 苏门四学士” 。其诗得法于杜 度集 中化纯粹化 , 也是 由魏晋开始 自觉表现 的。 严正整
黄庭坚书论简析
■ 杨 远 征
宋人 “ 尚意 ” 书风是以苏轼为代表在面对 晋唐 书法 们 不 约 而 同 的在 自 己 的 艺术 作 品 中 表现 了 同 一 主
经过一番比较 、 习之后 , 学 为达到“ 自出新意” 的目的 , 从 而打出了“ 尚意” 的旗帜。 黄庭坚从小就有志向突破前人成法 ,开辟新 的艺 术天地。在他的诗文题跋 、 书札中可 以发现许 多他对书
广阔的空间。
法 , 变汉 、 一 魏朴 质书风 , 创造妍 美流 便之 体 , 遂臻神 妙。 南梁陶弘景《 与梁武帝论书启》 :逸少学锺 , 云 “ 势巧
形密 , 于自运 。” 胜
于是 ,在文学艺术方面便 出现 了许 多不 同凡响 的 大家 , 顾恺之的画 , 陶谢 的山水 田园诗 , 锺王 的书法 , 他
山谷学书走 的是入 古求新 的道路 ,与历史上其他 书家一样 , 学书必上溯“ 锺王”他说 :书学 , 。 “ 要须以锺王
为师耳。” ①锺王所处的魏晋时期 , 人 的觉醒时期” 是“ ,
秋战国以后第二 个在 思想精神 史上呈现 出最 自由 、 解
这 种“ 醒” 觉 首先表现在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 。是继春 则元常第一 。 后世奉其 为楷法之祖 , 王羲之并称 “ ” 与 锺 放, 最富于智慧的时期 , 这种思想 的空前解放 , 对于 自我 右军 ” , 是一位博采众长 的书法家 。草书师张芝 , )他 正 人生价值的肯定 , 无疑为艺术的繁荣和 发展呈现了更 为 书 学锺繇 , 又偏 习蔡 邕 , 梁鹄 等书 , 研体 势 , 增 古 精 损
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论书与实践
![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论书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a0ae68033687e21ae45a909.png)
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确论也。余尝谓申之曰:“结密而无间,《瘗鹤铭》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九《书王周彦东坡帖》)
很明显,黄庭坚是赞成颜真卿大字从《瘗鹤铭》而出的。自此铭为王羲之书
圣所写的立场出发,颜氏只能达到“四五间”,而他其实认为颜氏并非力有未逮,而是正因颜氏“不随人作计”。对于颜真卿的这个认识,黄庭坚认为只有东坡才堪引为同调:
此予元祐末书差可观……当年自许此书可与杨少师比肩,今日观之只汗颜耳!盖往时全不知用笔……至元祐末所作书帖差可观,然用笔亦不知起倒,亦自蜀中归后书少近古人耳。(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五《自评元祐间字》)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我们从黄庭坚自作诗可知,他最具代表性的大字行书是得力于《瘗鹤铭》的。他元丰三年36岁时的一首诗中,就给予此铭至高无上的评价:
余尝评鲁公书独得右军父子超轶绝尘处,书家未必谓然,惟翰林苏公见许。(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跋颜鲁公东西二林题名》)
他们师徒二人的共同目标,就是力矫唐人“尚法”以来因循守旧、不思自振的积弊为己任,他们所要唤回的,也正是失落已久的推出新的书法精神。
黄庭坚作书是相当重视感悟的。他“于僰道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拨擢,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而强化了视觉对比,在结构上夸张了聚散,关系,紧缩中宫而扩张四维,使之呈辐射状态。这种结构方式,形成了黄氏字法的强烈个性特征。笔法上也增加了提按起伏,以战掣的涩劲用笔,写出真力弥满的槎枒线条。
黄庭坚书论观后感
![黄庭坚书论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d55bbd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3.png)
黄庭坚书论观后感今天,我怀着好奇心、喜悦心和求知欲观看了“黄庭坚书论”。
讲解员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中国书法,也称“书道”、“书艺”、“书学”等,它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用毛笔来写的,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一门独特艺术。
我觉得古人的文字真是精妙绝伦呀!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了。
又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这句话的意思是:湖水清澈,闪着粼粼波光;静静的月影映在湖里,像一块沉在水底的璧玉。
通过观看《黄庭坚书论》,我了解到,原来古代的诗人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平凡,他们是那么才华横溢、妙语连珠,他们的成果被广泛传颂,从此“流芳百世”。
可我们却大部分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但看了这次《黄庭坚书论》后,我觉得:古代的诗人是多么伟大啊!《黄庭坚书论》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了解到了中国书法的悠久历史。
通过《黄庭坚书论》,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法必须要创新,因为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并喜欢上中国书法,才能让古老的中国书法发扬光大,为国争光。
我的体会是:观赏诗词歌赋,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情趣。
而观赏书法作品则完全不同,它必须要有很高的书法功底和文学素养。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所以看待同一件作品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有的人说这幅书法作品很好,值得一看;而有的人却认为这幅书法作品缺乏灵性,没有内涵,不值得一看。
对于这一点,我也不好下结论。
有一句俗话说的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还有一句话叫做:各花入各眼。
因此,评价一幅书法作品,应该用公正客观的态度去观赏,否则,就会闹出笑话来。
这样,不仅会伤害一些热爱中国书法的人的心,还会使书法行业的声誉遭受损失。
没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是毫无价值的。
书法艺术必须与众不同,这样才能凸显出自身的价值。
虽然说好的书法作品人人都想收藏,但也有不少人以此为荣,因为它象征着文化修养。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书法家。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集锦三篇)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集锦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f3e67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0.png)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集锦三篇)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原文黄庭坚,宋代著名文人,不仅以诗词著称,亦在书法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对书法的见解独到,尤其是他在《论书》一文中的论述,更是被誉为书法理论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黄庭坚在《论书》中的部分原文:“书法者,虽以点画成形,然亦须有魄力以驱使之。
如人坐、如人立、如人行、如人卧,虽其状不同,而精神完具,是为真书。
书者能以一字定其形质,则他字皆然,不可忽也。
”翻译与解读黄庭坚认为,书法虽然是由点画组成的,但这些点画并非随意涂鸦,而是需要有内在的力量和魄力去驾驭。
这种魄力,如同人的坐、立、行、卧,虽然外形各异,但内在的精神和气质必须完备。
这样的书法作品,才能真正称之为“真书”。
进一步地,黄庭坚指出,书法家在创作时,如果能先确定一个字的外形和气质,那么其他字也会自然而然地符合这种风格。
这是因为,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书法家内心情感和精神状态的投射。
因此,对于书法家来说,每一个字都应该是深思熟虑、精心构思的结果。
黄庭坚的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他对书法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无论是书法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应该追求内在的精神和气韵,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观。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创作,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2) 黄庭坚,作为宋代的文化巨匠,不仅在诗词上独步一时,他的书法造诣也深受后人赞誉。
他对书法的独到见解,主要体现在其诸多书法论著中,其中《论书》更是被广泛传颂。
本文将对黄庭坚《论书》中的一段原文进行介绍,并给出相应的翻译与解读。
原文:“夫书,无他奇巧也,而自能变化气质、功业、文章,皆由此出。
故书者,亦犹用兵,钤键万变,在乎一心。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法尽矣。
”翻译与解读:黄庭坚在这段话中指出,书法并无奇特之技,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气质、功业与文章风格。
正如用兵之道,千变万化,皆由一心所控。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通用3篇)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e7e28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9.png)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通用3篇)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宋朝的杰出书法家与文学家。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斐然,并留下了诸多有关书法的独特见解和心得。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黄庭坚的论书法原文,并进行适当的翻译,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法观念。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书学贵乎其人,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盖有工而不韵,犹得免乎俗号,若无韵而工,则是俗工,殊不堪也。
或曰:“以笔力为主则可。
”此亦妄论也。
笔法既正,虽微须发而明;若用笔不正,虽寻丈而势不通。
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
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者,而后可以语于人。
不然,则是众工之事,虽不妄庸,终不免于俗。
学书须要胸中有馀地,于其心中拓落自得,而后恣肆。
所以行为狷刻之人,终难为良工;盖其胸中不快,故形于笔墨间者,多散缓而不收敛。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
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两字,功有误焉。
翻译黄庭坚的书法观念强调,学习书法不仅是技艺上的精进,更要求人格的提升与道德修养的充实。
他说:“书法艺术的贵贱在于书法家的人格,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种品格,即便其技艺精湛,其书法作品也不能算作珍品。
因为有时候即便技巧尚佳但缺乏韵味,尚可免于落入俗套,但如果只有韵味而技巧不足,那么只能是庸俗之作,十分不堪。
”他还指出:“有人说,以笔力为主就行了。
这也是错误的看法。
笔法正确,即使笔画细微也能显现其明丽;若用笔不正,即使字写得很大也不会流畅自然。
”黄庭坚继续谈到:“学书法必须在内心持有道义,并将此道德情操结合圣贤哲学来丰富,这样的书法才能显得可贵。
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道德规范,即便其书法技艺不减于钟繇和王羲之,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庸俗之人罢了。
我曾经说过,士大夫可以在各种事上作为,唯有不能俗。
历代书家论书黄庭坚
![历代书家论书黄庭坚](https://img.taocdn.com/s3/m/d1892e7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f.png)
余学草书三十馀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年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一一一宋 · 黄庭坚《山谷题跋》译文:我学习草书三十多年,最初以周越为师,所以二十年抖擞脱不去俗气。
最近得到苏舜钦的书法观阅,才得古人笔意。
后来又得张旭、怀素、高闲等人的墨迹,才窥得笔法之妙。
黄庭坚《花气薰人帖》 纸本草书 30.7×43.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鲁直晚年,草书尤工,得意处,自谓优于怀素。
此字则曰:“独宿僧房,夜半鬼出,来助人意,故加奇特。
”虽未必然,要是其甚得意者尔!一一一宋 · 李之仪《姑溪居士论书》译文:黄庭坚晚年,草书尤其精妙,得意的地方,自称是优胜于怀素。
此幅作品则说:“独自一人宿于僧房,半夜有鬼出来,以助人意,所以更加奇特。
”事实虽然未必如此,大概也是他甚为得意的作品。
黄庭坚《自书松风阁诗卷》 (局部)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三昧,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
一一一明 · 沈周《石田杂记》译文:黄庭坚的书法,晚年大得怀素的精髓,笔力恍惚难以捉摸,出神入化,称他为“草圣”也是挺适宜的。
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 纸本行书 34.3×6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谷小行书自佳,盖亦从平原、少师两家得力,故足与坡公相辅。
大字学《瘗鹤铭》,骨体峭快而过于豪放,亦成一种习气。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
一一一清 · 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译文:黄庭坚小行书自佳,大概也是从颜真卿、杨凝式两家受益,所以足以与苏东坡相配合。
大字学《瘗鹤铭》,骨法体势俊俏轻快而过于豪放,也成为了一种习气。
学习者要谨慎汲取,不能随便就为古人所孟欺。
《瘗鹤铭》,大字摩崖,南梁山谷老人喜书老宿法语,笔力壮健,亦如树古藤缠,水溅石泐,居然衲子风格。
一一一明 · 李日华《竹懒论书》译文:黄庭坚喜书德高望重的佛徒的话语,笔力壮健,犹如老树枯藤,水花溅起石头开裂,居然是佛教徒的风格。
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
![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83247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5.png)
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
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
黄庭坚,号无一处否,唐宋剑客经常被称作“凌波仙翁”,他出生在一个贵族
家庭,受过教育。
他学习多门,功夫非凡,还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著作。
其中,《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是一部罕见的古书,得到了古今阅读者的一致赞誉。
《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是黄庭坚根据自己研究书籍二十多年的经验所创作的,分为四部分,主要是论述“书的价值”“书的等级”“书的官制”“书的排法”等问题。
第一部分,《书的价值》中指出,书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吸取智慧,更可以开
发精神,推动个人精力。
第二部分,《书的等级》指出,书应根据其含金量来分等级,多阅读对以后的修养有极大的帮助。
第三部分,《书的官制》详细介绍了书的编修方式:什么书籍归入到什么分类中,这样可以便于人们阅读和查阅。
第四部分,《书的排法》着重论述了书籍编目的排列,这也是限制书籍阅读熟练程度的重要依据,比如说读者是否应该先掌握一些中性学科,再接触更深层次的学术知识等等。
总之,《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可以帮助我们摸清书库管理、书籍鉴定和阅
读经验的大体规律,系统地了解书的学问。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f8fb623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5.png)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原文黄庭坚,宋代大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他对书法的理解深邃,曾留下诸多论述。
以下为黄庭坚论书法的部分原文:“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或问不俗之状,老仆日:‘难言也。
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凡书要拙多于巧。
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翻译与解读黄庭坚认为,学习书法不仅是技巧的训练,更是道德修养的体现。
书法家胸中应有道义,并融入圣人的哲学思想,这样的书法才具有深厚的内涵和价值。
如果书法家心中没有崇高的道德标准,即使他们的笔墨技巧与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不相上下,也只不过是庸俗之人。
黄庭坚强调,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在大是大非面前应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看起来与普通人无异,但在关键时刻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不俗之人。
此外,黄庭坚还认为,书法中的拙比巧更为重要。
近代的年轻人写字过于追求华丽和技巧,就像新嫁的媳妇过分装扮自己,失去了原本的朴素和自然。
真正的书法应该追求拙朴之美,而非过多的装饰和点缀。
总结黄庭坚的书法理论体现了其深厚的道德修养和艺术见解。
他认为,书法不仅是技巧的表现,更是人格的体现。
书法家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追求拙朴之美,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华丽和技巧。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2) 黄庭坚,这位宋代书法大家的名字,历来在书法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不仅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自成一派,更以其深刻的书法理论见解影响了后世无数书家。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黄庭坚的书法理论,通过原文与翻译的对照,以及深入的解读,来感受这位书法巨匠的智慧与魅力。
原文“书者,心之迹也。
宋代书论——精选推荐
![宋代书论——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3c8e5f1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a.png)
宋代书论苏轼《论书》米芾《海岳名言》姜夔《续书谱》黄庭坚《论书》宋代书论欧阳修·试笔苏轼《论书》米芾·海岳名言米芾·书史米芾·砚史赵构·翰墨志姜夔·续书谱欧阳修·六一论书朱文长·续书断陈槱·负暄野录无名氏·三十六法米芾·宝章待访录蔡襄·论书黄庭坚·论书苏轼《论书》简介和解题: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苏辙兄,三人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开豪放一派,又与黄山谷、欧阳修称为“苏黄”、“欧苏”,对后代很有影响。
书法列入“宋大四家”。
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诸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存世法书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等。
他生平论及书法的文字甚多,后人辑有《东坡论书》。
《论书》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均摘自《东坡集》。
原文:真本已人昭陵,世徒见此而已,然此本最善。
日月愈远,此本当复缺坏,则后生所见愈微愈疏矣。
《题兰亭记》仆尝见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
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辨,况数百年后传刻之徐而欲必其真伪,难矣。
顾笔画精稳,自可为师法。
(题遗教经》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
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题笔阵图》。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题二王书》王会稽父子书存于世者盖一二数,唐人褚、薛之流硬黄临放,亦足为贵。
《跋褚薛临帖》。
黄庭坚书论原文及翻译
![黄庭坚书论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ceb765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4.png)
黄庭坚书论原文及翻译
黄庭坚的《书论》原文如下:
尔雅、论语、孟子、左传,黍离散而道乖耳。
射策、春秋、墨子、庄子,狗叫而蚁聪耳。
耳纳、倚马、闻雷、观电,乃知其所指。
九子、朝云、旦彩、暮雨,乃知其所归。
岂皆不及黍耳狗耳,乃及耳之所指乎?
适所归,岂皆不及云雨耳,乃及其所指乎?
若寻常之手,岂皆不及云雨手,乃及其所指乎?
独力之上、专绝之科、诘曲之道,同翅白虹,长尾白乌。
虽有此等,犹不敌猪豚其道也。
以下是《书论》的翻译:
《尔雅》、《论语》、《孟子》、《左传》,它们离了黍米便散失了道理的根基。
《射策》、《春秋》、《墨子》、《庄子》,它们犬吠般杂乱而不能明白事理。
耳灵目擅,能听受并倚仗于马匹,听到雷声和看到闪电,才了解所指的方向。
九子忧国、朝云势渐起、旦彩锐气冲天、暮雨祥和,才明白它们回归的方向。
岂是黍米和狗耳望尘莫及,才能了解所指的方向呢?
追寻来处,难道上述事物不如云雨逊色,只能追随其所指吗?即使是常人的手,难道不如云雨手逊色,只能追随其所指吗?领先众人之上,专精某一领域,刁钻奇妙的学问,如同飞翔的
白虹,拖着长尾的白乌。
尽管如此,依然不及猪豚那般沉迷于自身的欲望。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和译文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6f7d0f4b73f242336c5f3c.png)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和译文 原文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 求法于老夫④。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 一事横于胸中, 故不择笔墨, 遇纸则书, 纸尽则已, 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 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
幼安然吾言乎? 译文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 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 把人家的 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
他来 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 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
然而世间的万 事虽然纷繁错杂, 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 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 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 尽兴就可以了,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
就如 同木人舞和着节拍, 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 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 切如前。
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1/4
2/4
3/4
4/4
。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e414e8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a.png)
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三篇精选)黄庭坚论书法原文、翻译(篇1)原文黄庭坚,宋代大书法家,其论书法之道,独步一时。
尝言:“书者,心之迹也。
心既不正,书亦不工。
然书之工者,亦非苟然。
盖其志意专一,神情自若,方得神妙。
”又云:“古人论书,必兼论其品。
右军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当为书家第一。
”此言深得书法之精髓,为后世所传颂。
翻译Huang Tingjian, a great calligrapher of the Song Dynasty, excelled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calligraphy. He once said, " Calligraphy is a reflection of one's inner being. When the heart is not pure, neither can thecalligraphy be exquisite. However, the mastery of calligraphy is not achieved trivially. Only when one's will is focused and one's spirit is calm, can the artistry be realized." He also said, "In ancient times, the evaluation of calligraphy was always accompanied by the assessment of one's character. The calligraphy of Youjun (Wang Xizhi) was like a dragon leaping through the gates of heaven, or a tiger reclining in the palace of the phoenix, hence it deserved to be the foremost among calligraphers." These words encapsulate theessence of calligraphy and are highly praised by future generations.解析黄庭坚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体现,更是书法家内心世界的投影。
黄庭坚书论
![黄庭坚书论](https://img.taocdn.com/s3/m/469c2bf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6f.png)
黄庭坚书论用心細看到妙處佳帖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用心不离乃是入神要路《珊瑚网卷二十四上明汪砢玉撰黄涪翁跋兰亭诸帖》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1] 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2] 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跋与张载熙书卷后》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赵孟頫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赵孟頫夫有志于法书者心力已竭而不能进见古名书则长一倍余见此岂止一倍而已。
赵孟頫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倒之势出二王外也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3] 处。
《米芾草书九帖之四吾友帖》他(谢无量)常教育子女不要祗限于临帖仅仅停留在临帖的技法上是不足取的。
他还告诉我们不要祗限于纸上练字[4] 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能练习比如在衣服上腿上桌子上……用手指作笔划练习。
他特别强调要“读帖”“读碑”仔细熟记每个字的笔划反复认真揣摩学会练心练眼练手三者融会贯通眼一闭字的轮廓都出现在脑海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心悟手从。
祖父告诫我们说写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日积月累刻苦钻研要有十年面壁看虱如轮的功夫不可以轻言射潮《谢无量书法集序》用筆用笔在心[5] 心正则笔正《后晋·赵莹·旧唐书·柳公权传》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苏轼·书论》攲qī倾斜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九势》蔡邕今人字自不案古体惟务排叠字势悉无所法故学者如登天之难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6] 然后观人字格则不患其难矣异日当成一家之法焉《论写字法》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7] 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跋与张载熙书卷后》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浅谈黄庭坚论书诗
![浅谈黄庭坚论书诗](https://img.taocdn.com/s3/m/318cce0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a.png)
一、黄庭坚论书诗之数量从《全宋诗》与后人辑录汇编的《黄庭坚诗集注》中看,黄庭坚论书诗有30多首。
在这些论书诗中,对书学思想、书学理论的阐述以及对古人法帖作品的汲取品评虽不系统,但也能清晰展现出黄庭坚书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及发展状况。
现将其论书诗数量按创作时间先后顺序做一统计(如表1)。
浅谈黄庭坚论书诗文/王阁祥摘 要:经过梳理,可知黄黄庭坚论书诗共计39题40首。
而真正体现黄庭坚书学理论思想与品评的论书诗只有14题14首,且体裁形式多样。
其他类型对书体、碑帖、书史名家涉猎甚多。
或为黄庭坚自身学书经历中所要汲取的“养分”,或为自身对其中名家的崇敬向往,或者是同时的书友赠,等等。
为我们研究黄庭坚的学书取法、学书经历以及其在元祐年间的书画交友等情况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黄庭坚;论书诗;数量;类型诗 名时 间年龄地 点职 务《题苏才翁草书壁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25汝州叶县(今河南叶县西南)县尉《庭诲惠巨砚》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31北京(今河北大名)学官《观王熙叔唐本〈草书歌〉》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34国子监教授《林为之送笔戏赠》《书扇》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35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以右军草书数种赠邱十四》《李君贶借示其祖西台学士草圣并书帖一编二轴以诗还之》《题马当山鲁望亭四首》之《颜鲁公》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36年初,罢北京教授任,赴京师吏部,改官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送酒与周法曹用前韵》《萧子云宅》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37吉州太和县[于元丰六年十二月移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省高河县德平镇)]太和县令《长句谢陈适用惠送吴南雄所赠纸》《奉答茂衡惠纸长句》《次韵周法曹游青原山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38《吉老许惠李北海石室碑以诗促之》《吉老两和示戏答》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39表1 黄庭坚论书诗统计一览表①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其每年论书诗创作的分布数量,现将其绘制成图(如图1)。
书为心画:黄庭坚《论书》解读(二)
![书为心画:黄庭坚《论书》解读(二)](https://img.taocdn.com/s3/m/5ea7909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9.png)
书为心画:黄庭坚《论书》解读(二)文:高天晨书法不是一种字体的装饰,而是内心的外化表达。
故而“书者,抒也”。
书法是古代文人通过书写而做的一种自我表达。
书写者和作品其实是一体的,不可分开。
只是有形质的区别。
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
古时候,书法作品其实是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外化,和这个人是一致的,故而古人以卖字为耻,因为卖字就是卖自己,所以若是古人卖字如唐伯虎者,则的确是到了穷困潦倒的时候。
内在的表达驱动才是关键,由内而外,则由心到腕,由腕到手,由手到笔。
是一个内外相联通的整体的系统。
在学习的过程中,方法是最重要的。
方法意味着方向和最开始初端的积累趋向。
如果方法错了,便如同南辕北辙,越努力走的越偏。
而书法的不同书体,方法也截然不同。
如同楷书等工整字体,则需要明白用笔。
草书却需要有一定悟性才能妙得。
故而黄庭坚说: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
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
当领悟到了方法,才知道勤奋是必要的。
勤奋一定是在方法之后。
要知道,所谓的勤奋并非为了一个自认的目标不断重复。
而应该是不断去寻找目标。
就如同射箭,并非看射出多少,而是看射中了多少。
射箭人的心态应该是每次都想命中,但因水平有限,方法有碍故而不可一次成型,但是却要每次的心态都奔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去,这样的积累才是功夫,而不是做表象的重复。
所以,严格来说,艺术应该用“炼”而不是用“练”,“炼”字有提取归纳之意,而“练”则是侧重表达表象的重复。
同样的重复,用心不同,结果不同。
很多时候,看起来的勤奋其实却是一种懒惰,即重复一种单一模式不去判断方向。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书法除了表达内在的情感,还会体现一个人的才情和学养,甚至做人的格局视野。
于是黄庭坚说,学习书法是要心有道理。
黄庭坚《论书》解读
![黄庭坚《论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48bfa4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7.png)
黄庭坚《论书》解读黄庭坚《论书》解读余寓居开元寺之怡偲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⑺。
然颠长史、狂僧,皆倚酒而通神入妙⑻。
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知醉时书也⑼。
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⑽。
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曰:“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邪⑾?”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亦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⑿。
予尝赠之诗,中有句云:“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
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⒀。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往年定国常谓予书不工⒁。
书工不工,大不足计较事,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不谬也。
盖字中无笔,如禅句中无眼,非深解宗理者,未易及此。
古人有言:“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莫学痴冻蝇,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今人字自不按古体,唯务排叠字势,悉无所法,故学者如登天之难。
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⒂,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
然后观人字格,则不患其难矣,异日当成一家之法焉。
[注释](1)戎州:唐宋时州名,约为今天四川宜宾市及宜宾、南溪等地。
差可:差不多,勉强过得去。
(2)宣城诸葛方:宋代宣城诸葛氏为著名制笔世家,诸葛方乃为其家族中的一支。
“散笔”乃诸葛氏的绝技,称为“散卓笔”。
大抵笔毫长一寸半,藏一寸于管中。
(3)张长史折钗股:张旭线条像折钗股一样圆劲而不扭戾。
颜太师屋漏法:颜真卿线条如屋漏痕一样迟重、力透纸背。
锥画沙、印印泥:笔画像锥子在沙地上画行、如印印在泥上一样,笔迹清楚、笔力劲健。
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形容用笔快捷、迅健。
银钩虿尾:比喻书法文采多姿,遒劲有致。
(4)幼安:黄庭坚的弟弟黄幼安,善作草书。
(5)蚊蚋聚散:蚋,昆虫,头小,复眼明显,翅透明,吸食人畜的血液。
(两宋)黄庭坚《论书》
![(两宋)黄庭坚《论书》](https://img.taocdn.com/s3/m/a599279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d.png)
(两宋)黄庭坚《论书》黄庭坚论书[选自《山谷文集》]---------------------------------------------------------------《兰亭叙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研,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尔。
---《跋兰亭》《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可以学书矣。
---《跋兰亭》余在黔南末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
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
李翘叟出褚遂良临右军书《文赋》,豪劲清润,真天下之奇书也。
---《书右军文赋后》右军尝戏为龙爪书,今不复见。
余观《瘗鹤铭》,势若飞动,岂其遗法耶?欧阳公以鲁公书《宋文贞碑》得《瘗鹤铭》法,详观其用笔意,审如公说。
---《题瘗鹤铭后》余尝论近世三家书云:“王著如小僧缚律,李建中如讲僧参禅,杨凝式如散僧入圣。
当以右军父子书为标准。
”观予此言,乃知远近。
---《跋法帖》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尔。
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人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
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如左氏,大令似庄周也。
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
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
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
---《跋法帖》余尝评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至如右军书,如《涅口经》说“伊字具三眼”也。
此事要须自体会得,不可立论便兴诤也。
---《题绎本法帖》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
黄庭坚以禅论书
![黄庭坚以禅论书](https://img.taocdn.com/s3/m/abe9e8f8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8.png)
黄庭坚以禅论书黄庭坚以禅论书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钦敬苏轼的学问人品,遂与张耒、晃补之、秦观三人一起游学于苏轼门下,被人称为“苏门四学士”。
在书法上与苏轼同为“尚意”书风的代表。
宋代是一个思想多元碰撞的时代,儒、释、道三种文化互相交融而又各领风骚。
儒学发展,在宋代形成理学,程、朱等人的思想较之孔子的理论更注重宇宙本质和人性本质的思考;老庄哲学成为士人们在政治上不得意时自我安慰和独善其身的思想资源,又十分适合士大夫对艺术与生活情趣的要求;作为佛学之一门的禅宗思想更广泛深入地渗透入士人的处世哲学中,深邃奥秘的禅理成为吸引一代文人的思想渊薮。
禅宗本身就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尤其是吸收了老庄思想系列,其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多来自老庄,魏晋玄学更是直接地影响了禅学思想。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禅宗是披着天竺式袈裟的魏晋玄学。
书写的艺术化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生活诗意美的.集中体现。
禅宗以自由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这是禅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发生联系并互相渗透的内在基础。
苏轼论书多以老庄哲学为其思想根源,他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借道家之清净无为而聊以自遣。
作为其弟子的黄庭坚,于仕途也是如同乃师一样坎坷不断,禅宗的寂灭虚空也成为他寻求精神解脱的人生哲学。
他甚至投入禅宗黄龙派嫡传弟子晦堂祖心禅师以及祖心禅师弟子死心悟新禅师门下,聆听禅旨。
因此,禅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艺术实践的各个方面,黄庭坚之于诗歌创作多有禅趣,之于文章则不乏禅院游记之类的描写,之于书论则是以禅悟妙理论之。
即如他在论述近世三位书家时云:王著如小僧缚律,李建中如讲僧参禅,杨凝式如散僧入圣。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所谓小僧者,乃未受大戒之年轻僧人,所以只能拘束于佛徒应持守的戒律。
而讲经的僧人,虽然已经达到了能够读经的程度,然尚在参禅修持阶段。
而游方僧人,已深悟佛旨,故能达到高超玄妙的境界。
在这里,黄庭坚用了三个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三位书家的书法风格及造诣,可谓一针见血,一目了然。
黄庭坚论书法文言文阅读答案
![黄庭坚论书法文言文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ac267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d.png)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庭坚论书法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庭坚论书法文言文阅读答案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
幼安然吾言乎?(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注释]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
②草:草书。
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
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
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
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
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
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
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说“工”。
“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
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
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
“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法②已③拙④中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②幼安然吾言乎?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_答案: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3.字写得好。
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文言实词题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二.文言虚词题将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论|两宋时期——黄庭坚《论书》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
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
出苏轼门下,与苏齐名,世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
书法擅行草书,用笔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风韵妍媚自成一格,为著名的“宋四家”之一。
有《山谷集》留世。
《论书》是从《山谷文集》摘录的关于书法理论的片段文章。
黄庭坚的书法思想与苏轼主张差不多。
他主张学书不要模仿古人,要表现人的性情等。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即是他的艺术观点。
他讲求书法创作上要进行禅宗功夫的修炼,尤其是对草书的创作,要潜心冥会,先除去俗气,然后上逼魏晋人书法所具有的逸气,达到超俗绝尘的境地。
《论书》上篇原文:《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
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可以学书矣。
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
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结密而无间,如焦山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中兴颂》、《李斯峄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
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徐常侍之小篆。
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
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
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
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
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
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
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
凡书要拙多于巧。
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
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
学字既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
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古人学书,学其二处,今人学书,肥瘦皆病,又常偏得其人丑恶处,如今人作颜体,乃其可慨然者。
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
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入微耳。
《论书》上篇译文:《兰亭序》虽是楷书与行书的范本,但不必一笔一画都作为准则。
正如周公、孔子不能没有过错一样,但小过错不影响他们的圣明,所以能成为圣人。
不善于学习的人,连圣人的过错都学,所以容易固守一隅。
今天学《兰亭序》的人,多是这样。
鲁国那位闭门不纳邻居嫠妇的男子说:“我将用不让妇人进屋的办法,来学习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精神。
”有了这种“以吾之不可学人之可”的认识,就可以学习书法了。
王羲之书法,被认为如同以锥画沙、用印印泥一般。
重要的是他在书写时中锋藏锋,意在笔先。
师承王氏的人总是以《兰亭序》开头的“永”字作为楷模,这样容易拘泥于法,形成俗气。
重要的是明白王羲之“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这两句话,这是我们值得师法的。
苏东坡先生说:“大字书写难以达到结体严密不散,小字书写难达到结体宽绰疏朗。
”像王羲之的《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等就是这样。
先秦古物器皿上的文字,蝌蚪篆文,紧密而不散,如焦山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大唐中兴颂》、李斯所书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文的《峄山石刻》等。
近人能够兼有二美的,如杨凝式的楷书与行草书,徐铉的小篆。
这虽然不被俗人认可,但书法毕竟应当如此。
正如人在目眩之时,五色难辨,等到神情安静,意定神闲之时,青黄皂白,就自然分明。
学习书法经常临摹,可以做到形似。
重要的是要多取古人法帖本细细品读,做到心领神会,才能到达妙境。
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做到神似。
学习书法过分强调端正,则受制于法度;侧锋能求得妍美,但往往容易左工而右病。
古人临《兰亭序》、《孔子庙堂碑》,都以淡墨临摹一遍,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如何用笔,如何回腕收笔,藏锋蓄势。
如果是浓墨临摹,仅得其笔中意趣罢了。
今人只见浓墨帖本,用笔多半是收笔蓄势,锋不外露,所以用秃笔临摹,岂不知古代书家作书时,笔锋尖锐,这恰是古人没有传给后人的秘诀。
作书时意在笔先,心使手,手运笔,写出来的字才能合乎书者心意。
古人作书没有其他不一样的,只是用笔熟练罢了。
草书的妙处,须学书人自己体会,学得久了,就会明白。
池水尽墨和用笔成冢的故事,并非胡乱编造出来的。
作书要宁拙毋巧。
当前年轻人学书,宛如新娘子梳妆打扮,花枝招展,到底缺少贞女烈妇的端庄稳重之态。
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再广泛吸收圣贤哲人的学问,作品才能成为可贵。
如果胸无点墨,即使笔墨达到钟繇、王羲之的水平,也只是一个写字匠而已。
我曾经说过:读书人做什么都可以,只是不可俗气,一旦庸俗便不可救药了。
写字有笔法,就像禅诗中有“诗眼”一样,具有把握诗眼的能力,才算懂得诗。
凡学习书法,要先学会用笔。
用笔的方法,要采用双钩或回腕执笔法,掌要虚,指要实,用无名指抵住笔管,这样才有力。
古人学习书法不全在于临摹,他们将前人的字张贴在墙壁上,直到看得入神,下笔就会轻松自然。
字写好了,加上自身学养的提高而无世俗之气,然后进行创作,则可作为别人学习的范本。
学习书法须熟读魏晋书法墨迹,心领神会,自然可得古人笔法。
要学习草书,须精通楷书,知道下笔向背,这样就会懂得草书用笔和结字法则,写好草书就不算难事了。
肥腴的字要有笔,瘦硬的字要有墨。
古人学习书法,兼学这两方面,今人学习书法,肥与瘦都是病,还常学某人拙劣的东西,像今人学颜体就是如此,让人感慨不已。
楷书要如快马入阵,有草书的爽快,草书要出规入矩,有楷书的法度,这是古人书法的妙处。
书法的工拙因人而异,但毕竟阅历深厚、笔法娴熟、心意恬淡的人,才能进入精妙之境。
《论书》下篇原文:余在黔南,未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
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
元符二年三月十二日,试宣城诸葛方散笔,觉笔意与黔州时书李太白《白头吟》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后百年如有别书者,乃解余语耳。
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若有心与能者争衡后世不朽,则与书艺工史同功矣。
幼安弟喜作草,求法于老夫。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
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
幼安然吾言乎?余寓居开元寺之怡偲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
然颠长史、狂僧,皆倚酒而通神入妙。
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知醉时书也。
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
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曰:“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邪?”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亦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
予尝赠之诗,中有句云:“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
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往年定国常谓予书不工。
书工不工,大不足计较事,由今日观之,定国之言,诚不谬也。
盖字中无笔,如禅句中无眼,非深解宗理者,未易及此。
古人有言:“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莫学痴冻蝇,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今人字自不按古体,唯务排叠字势,悉无所法,故学者如登天之难。
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
然后观人字格,则不患其难矣,异日当成一家之法焉。
《论书》下篇译文:我在贵州南部时,没太感到字写得绵弱无力,后来到四川宜宾,见以前的字大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勉强过得去。
现在才悟出古人“沉着痛快”这句话的道理,但做起来很难。
哲宗二年三月十二日,我试用了宣城人诸葛方所制的散卓笔,觉得笔意与在黔州时所书李太白诗《白头吟》的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百年后如有其他的写法,就是真正理解我的这番话了。
张旭的折钗股,颜真卿的屋漏痕,王羲之的锥画沙、印印泥,怀素的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的银钩虿尾,是同一种笔法,即心手两忘之法。
如果有心愿与能者争衡,那末就会与书法史有一样的功绩了。
弟弟幼安喜欢草书,向我求教笔法。
我的书法本来无法,但见世间万物,犹如蚊蚋或聚或散,全然不放在心上,所以不择笔墨,遇纸就写,写完就算,也不管工拙与别人的评价嘲笑。
就像木偶,能随着音乐舞蹈,观众都赞叹木偶的神奇,然而演出一结束,木偶依然是木偶。
幼安能明白我的话吗?我寄居于开元寺怡偲堂,因为常见江水山峦,所以每逢在这里作草书时,像得江山神助一样。
而张旭、怀素,得于酒力,故书能通神。
我不饮酒,匆匆已五十年,虽想把字写好,但纸、笔、墨不佳,用笔也处处不顺,看来还是要像张旭、怀素那样喝醉了酒才行。
晁端有曾在背后议论我的书法只有韵致而已,至于王羲之的波戈点画,一笔也没有。
有附和我的人将此语传到陈留告诉我,我笑着说:“如果晁端有的书法与王羲之相似,那么扮演孙叔敖的优孟就能是孙叔敖了吗?”过去曾有一位叫丘敬和的人,模仿王羲之书法,笔意还算润泽有韵味,只是为法度束缚,不能跳出王字樊篱。
我曾赠他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
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不知晁端有同意我的论点吗?以前王巩经常说我的字不够精到。
书法精到与否,大可不必计较,但王巩的话,今天看来,还是不错的。
大概字中没有笔,就像禅句中没有诗眼,未能理解禅宗妙理的人,是很难达到的。
古人有这样的诗句:“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莫学痴冻蝇。
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今人写字,不学古人法帖,只讲求摆弄字势结构,皆不见用笔之法,所以初学书法的人学起来觉得比登天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