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高中美术_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8e015e5d1f34693daef3e58.png)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社会等级制度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讨夏、商、周、春秋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以及与其统治阶级的关系,并且探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变与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和社会制约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美术创作中如何受到“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展示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资料图片展示,相关资料影像播放,师生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埃及金字塔的未解之谜。
提问:金字塔的这么多未解之谜都涉及到最根本的一个,就是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总结,点明教学主题:它是法老的陵墓,埃及人相信人死了其实是永生,法老死后做成木乃伊放进金字塔里可以成为永久的神灵继续保佑他的子民,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里金字塔这种建筑形式作为一种最直观的视觉形象,就成了宣扬统治者思想的重要手段,来达到维护国家等级,约束人民的作用。
本节课了解青铜器这类美术作品是如何体现这方面的作用的。
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种类以及鼎的作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教师讲解中国的青铜时代2、展示图片,讲述青铜器的分类,并强调其中的礼器具备的特点。
3、展示图片,讲解礼器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种类鼎。
(1)、展示《乳钉纹红陶鼎》图片,介绍此鼎的背景,指导学生观察鼎的造型和纹饰特点,并提问:这件鼎在当时社会是做什么用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烹饪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用来炖煮和盛放鱼肉。
并讲解夏朝之后,鼎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提问:关于鼎的故事和成语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关于鼎的故事和成语,都说明了它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生活器具,渐渐的在社会发展中被赋予了深刻而庄重的文化含义。
(二)、我国青铜器发展的四个阶段1、展示我国目前发展最早的三足铜鼎的图片,并提问:它的造型和纹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造型与早期的陶鼎几乎一致,略显稚拙粗糙,线条装饰也很简单,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青铜,暗含高贵之意,这正是华夏文明初创时的真实写照,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1)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1)](https://img.taocdn.com/s3/m/c7b815477e21af45b207a82b.png)
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学目标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教具与学具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1、区分社会等级。
2、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祭祀。
青铜是当时最贵重、最耐用的物质材料。
权力分散,衰落。
秦代雕塑写实性较强、整体排山倒海,排列有序权力的象征,用威严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
守卫陵墓用写实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这一古老的习俗,给人一种真实感。
秦代的灭亡。
汉代雕塑循石造像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
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
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
画像石在石头上雕刻形象对祖先的恭敬,儒家思想中的孝。
维护社会的稳定石棺刻画在石棺上雕刻形象对父母的孝心,儒家思想中的孝。
维护社会的稳定魏晋时期绘画线描(高古游丝描)儒家思想中对女性的道德要求。
维护社会的稳定古巴比伦石柱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
质地坚硬,可以长期保存。
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埃及人对生与死的看法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
具有威慑力,显示法老的权力。
雕塑狮身人面像绘画墓室中的壁画古印度印第安文明■教学流程图:第一节课:1、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80239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9.png)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素描的特点和技法,同时营造出一种尊敬和沟通的礼仪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素描技法的认识和运用;
2.礼仪与教化的关系,以及其在美术鉴赏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素描的重要性和技法;
2.如何引导学生接受礼仪和教化的观念,在美术鉴赏中准确体现。
四、教学环节
1. 热身活动
师生问候、自我介绍,全员参与的小游戏等。
2. 学习素描
1.讲解素描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在美术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基本素描技法。
3. 学习礼仪
1.引导学生了解礼仪和教化的含义;
2.展示礼仪和教化在美术鉴赏中的应用。
4. 综合应用
让学生结合素描和礼仪,对教师展示的范例作品进行鉴赏、评论及艺术创作实践,加深对美术鉴赏和素描技法的理解和掌握。
5. 课后作业
结合本次课程的学习,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册和写笔记两部分作业。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示范、互动问答、剖析鉴赏、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营造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估
1.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思考、表现等进行评价;
2.结合学生的完成作品、练习册、笔记等进行评估;
3.整理学生的综合评价进行反思和总结,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
七、教学反思
结合实际教学反馈,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案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839ee490c69ec3d4bb751a.png)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阶级社会中的美术作品会受到什么的影响,及商代
到魏晋时期的社会美术现象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对鉴赏中更加明确要掌握的知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辨别阶级社会的道德观,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
观卖到指引作用
二、学生重点:
1、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2、对《秦兵马俑》与《马踏匈奴》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
为什么商周青铜器会有如此不同的特点?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高中《美术鉴赏》上篇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高中《美术鉴赏》上篇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https://img.taocdn.com/s3/m/25ad8b18a0116c175e0e4809.png)
美食家”。
饕餮纹饰(商)
青
铜 器
大盂鼎(西周)
101.9厘米
——
重153.5公斤
西
有铭文291字
周
莲鹤方壶(春秋)
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造型上都 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商)
(西周)
(春秋)
古中国(秦)
壹
最先也是最重要的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它的艺术也体 现出围绕帝王而创作的特点。
光是发式就有许 多种,手势也各 不相同,脸部的 表情更是神态各 异。还是兵,是步 兵还是骑兵。
第三部分
叁
第三部分
马 踏 匈 奴
这件石马,是和霍去病生死相依、征战厮 杀的战马。石马实际上是霍去病的象征。 石马高1.68米,长1.9米,形态轩昂,英姿 勃发,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 ,手执弓箭的士兵仰面朝天,露出死难临 头的神情。艺术家的动静结合,形象地表 现了汉帝国的强盛而不可撼。艺术家用一 人一马,高度地概括了霍去病戎马征战的 丰功伟绩。战马骠悍、雄壮、镇定自如, 巍然挺立。与之对比的是,昔日穷凶极恶 的匈奴此时仰首朝天,蜷缩在马腹之下, 虽已狼狈不堪,仍然凶相毕露,面目狰狞 ,手持弓箭,企图垂死挣扎。作品通过简 要、准确地雕琢,尤其是在马的腿、股、 头和颈部凿刻了较深的阴线,使勇敢而忠 实的战马跃然而出,又好像纪念碑一般持 重圆浑。这一作品把圆雕、浮雕、线雕等 传统手法结合一体,既自由又凝练,既保 持了岩石的自然美,又富于雕刻艺术美。
拓 展 学 习
凌源市文物部门介绍:这些用黄褐色花岗岩雕成的气势雄伟、形象逼真的石像,有 辽代风格,据考古学家观测,此地当为辽代墓群,且按规则,墓主人至少应该是宰相、 王子以上级别的官员。石羊石虎辽代古墓遗址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艺术、 民族及古代建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案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6249f1caaedd3382c4d37d.png)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一)中国青铜艺术庐山区第一中学章震宇教学目标:•通过对青铜器皿的介绍,了解中国夏商周的青铜艺术;•学会从造型、纹样、文字等方面来欣赏中国的青铜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
教学重难点:•了解夏商周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国青铜器的造型与纹样、文字。
•从造型,纹饰,文字三方面来鉴赏青铜艺术。
讲授新课:导入(思考1):观察下面两张图片,同是青铜器,但它们一个来自现代,一个来自古代,它们的颜色有什么不同?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强的特点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谓之“青铜”。
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提到的“吉金”就是指精纯美好的青铜。
烧制温度约在700℃-1000℃。
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青铜艺术以其高超的冶金铸造技术、奇诡的造型和独特的纹饰,显示出其神秘、狰狞和严厉之美。
一、主要铸造方法(影片介绍制范法):制范法、失蜡法和金银错等。
1、四羊方尊(制范法):高58.3cm,口每边长52.4cm,重34.5公斤。
口方沿大,腹部四角铸高浮雕长卷角羊,羊的造型近于写实,全身纹饰充满神秘。
该尊集线刻、浮雕、圆雕为一体,器形庄严雄伟,形象真实高贵。
标志了商代工匠高超的造型能力,是中国青铜艺术的重要代表作。
2、莲鹤方壶(春秋)(失蜡法):高118厘米宽54厘米重64.28公斤3、虎噬鹿器座(金银错):(思考2:)1、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会乱2、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礼仪与教化二、实例:鼎(青铜器中听的最多的礼器之一)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煮、盛肉食和调和五味。
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
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
高中美术_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76bf2d5b52acfc788ebc987.png)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社会等级制度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讨夏、商、周、春秋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以及与其统治阶级的关系,并且探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变与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和社会制约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美术创作中如何受到“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展示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资料图片展示,相关资料影像播放,师生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埃及金字塔的未解之谜。
提问:金字塔的这么多未解之谜都涉及到最根本的一个,就是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总结,点明教学主题:它是法老的陵墓,埃及人相信人死了其实是永生,法老死后做成木乃伊放进金字塔里可以成为永久的神灵继续保佑他的子民,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里金字塔这种建筑形式作为一种最直观的视觉形象,就成了宣扬统治者思想的重要手段,来达到维护国家等级,约束人民的作用。
本节课了解青铜器这类美术作品是如何体现这方面的作用的。
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种类以及鼎的作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教师讲解中国的青铜时代2、展示图片,讲述青铜器的分类,并强调其中的礼器具备的特点。
3、展示图片,讲解礼器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种类鼎。
(1)、展示《乳钉纹红陶鼎》图片,介绍此鼎的背景,指导学生观察鼎的造型和纹饰特点,并提问:这件鼎在当时社会是做什么用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烹饪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用来炖煮和盛放鱼肉。
并讲解夏朝之后,鼎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提问:关于鼎的故事和成语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关于鼎的故事和成语,都说明了它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生活器具,渐渐的在社会发展中被赋予了深刻而庄重的文化含义。
(二)、我国青铜器发展的四个阶段1、展示我国目前发展最早的三足铜鼎的图片,并提问:它的造型和纹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造型与早期的陶鼎几乎一致,略显稚拙粗糙,线条装饰也很简单,但材质却是当时罕见的青铜,暗含高贵之意,这正是华夏文明初创时的真实写照,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第二单元__第二课礼仪与教化
![第二单元__第二课礼仪与教化](https://img.taocdn.com/s3/m/0174ecf0aef8941ea76e057e.png)
第二单元第2课礼仪与教化■教学目标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教具与学具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附:作业纸设计时代或地区典型的美术品形式特征所体现的观念如何为统治者服务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导致变化的原因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1、区分社会等级。
2、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祭祀。
青铜是当时最贵重、最耐用的物质材料。
权力分散,衰落。
秦代雕塑写实性较强、整体排山倒海,排列有序权力的象征,用威严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
守卫陵墓用写实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这一古老的习俗,给人一种真实感。
秦代的灭亡。
汉代雕塑循石造像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
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
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
画像石在石头上雕刻形象对祖先的恭敬,儒家思想中的孝。
维护社会的稳定石棺刻画在石棺上雕刻形象对父母的孝心,儒家思想中的孝。
维护社会的稳定魏晋时期绘画线描(高古游丝描)儒家思想中对女性的道德要求。
维护社会的稳定古巴比伦石柱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
质地坚硬,可以长期保存。
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埃及人对生与死的看法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
具有威慑力,显示法老的权力。
雕塑狮身人面像绘画墓室中的壁画古印度印第安文明■教学流程图:第一节课:1、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 礼仪与教化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 礼仪与教化](https://img.taocdn.com/s3/m/4933cb3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d.png)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
第2课礼仪与教化
学情分析:
据了解,作为授课对象的昌吉州二中高一学生,未在日常教学中接受美术鉴赏科目的常态教学,学生美术鉴赏基础知识可能比较薄弱。
但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求知欲可能会使教学气氛比较活跃,况且高中生的知识储备、思维水平、表达能力日趋成熟,只要教学法使用恰当,就可以达成本课所涉及的三维目标。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者以地域、时间、美术类型为框架,围绕“礼仪与教化”主题,以8页篇幅构建了容量颇大、线索繁杂的知识体系,旨在挖掘和体现美术的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力图让施教者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教学重点: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及两河流域、古埃及、印第安文明中的美术现象。
教学难点:不同时代背景下,美术作品会受到“礼仪与教化”功能的影响和制约。
教具学具:PPT幻灯片教材
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二)
![第二单元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二)](https://img.taocdn.com/s3/m/c52dc7b7360cba1aa811daba.png)
吉萨金字塔群(古埃及)
图坦卡蒙为现代人广为熟知的原因是由于他的 坟墓在三千年的时间内从未被盗。他的墓室口 刻着神秘的咒语,巧合的是几个最早进入坟墓 的人皆因各种原因早死,被当时的媒体大肆渲 染成“法老的诅咒”,使得图坦卡蒙的名字在西 方更为家喻户晓。如今,图坦卡蒙的陪葬品多 数陈列在埃及开罗博物馆中。
此石为平顶,高164厘米,宽240厘米,厚16厘 米。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四层。第一层自右至左 刻梁高行拒聘、鲁秋胡戏妻、鲁义姑姊、楚昭 贞姜; 第二层自右至左刻韩柏榆受笞、邢渠哺 父、董永卖身养父、章孝母、朱明故事、李善 抚孤、金日磾拜阏氏; 第三、四层中部画像上 下贯通,中为楼阁燕居,第三层左侧刻人物拜 谒,右侧刻蔺相如完璧归赵、范雎辱报魏须贾; 第四层为车骑。层次间隔有菱形纹、连弧纹等 纹饰。
花纹 铭文
乳钉纹、兽面纹 无
社会观念或历 史背景
尊神重鬼
柱状足,有扉 棱
人面浮雕
腹内有铭文“大 禾”二字
尊神重鬼
由柱状足演变 为蹄状足,有
扉棱 窃曲纹、兽面
纹 腹内有铭文290
字
宗法思想 礼乐制度
蹄状足,有扉 棱
浮雕夔龙、窃 曲纹、弦纹等
盖、颈、腹内 壁均铸铭文、 腹内有铭文48
字 礼崩乐坏
汉代雕塑循石造像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忠。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 样,间接地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 马王堆T型帛画
汉代:帛画的教化作用:
帛画属于古代丧葬礼俗中的铭旌,主要指丧葬出殡 时张举的一种在帛上绘出图画的旌幡,用以“引魂“非衣”。入葬时作为随葬品将其盖在棺上。
武氏祠画像(画像石)东汉
北魏文明太后执政以来,社会上孝风骤盛,孝 子故事成为了当时特别流行的艺术题材。孝子 图线刻则是极尽的成熟和完美。对于线条的理 解和运用,中国人向来得心应手,到北魏中晚 期,显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试讲教案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231cb002d276a200292e44.png)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周到秦汉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鉴赏这些美术作品。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认识到文明社会初期,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安定,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制定了一定的秩序。
2、培养学生的名族荣誉感,使学生了解并辨别阶级社会的道德观,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起到指引作用。
比如古人的传统美德,忠、勇、孝等。
2学情分析
我所讲解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介绍了2个方面的内容:
1、中国商周到秦汉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
2、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意义
3重点难点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礼仪与教化
课程导入:PPT展示动态图片。
热播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礼仪。
【VIP专享】第二课礼仪与教化
![【VIP专享】第二课礼仪与教化](https://img.taocdn.com/s3/m/0ef6599c866fb84ae55c8d0a.png)
《辉煌的美术历程》第二单元
[板书设计]:
出示课题:礼仪与教化
一.中国美术部分
1、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
2、古代青铜器艺术
3、古代雕塑艺术
4、古代中国画欣赏与讲解
二.外国美术部分
1、古埃及美术 2、 法老修建狮身人面像的目的?为什么要把法老的身体做成狮子的形象?
3、狮身人面像旁边的建筑是什么? 4、金字塔的原始作用? 5、古埃及壁画中人物各个部位的角度变化 6、古埃及绘画总结、 7、埃及雕塑讨论欣赏 8、小结 三、本课小结 四、课后作业
主备教案 【讲授新课】
一.中国美术部分
(一)导入新课:
1、 导入教学:教师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
字塔》,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背景,然后让
学生思考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尝试练习(一) 思考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作品名称
作品形式
作品的功能
服务的对象
秦始皇兵马俑
大规模的雕塑群, 大型建筑,像纪念
排列成军队状
守卫秦始皇的陵墓 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授课日期]: 10 月 11 日至 10 月 18 日 [授课班级]:高一(B1、B2、B3、B4、B5、B6) [教学目标]: 1、 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 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 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
《辉煌的美术历程》第二单元 [课 题]: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课 型 1]:新授课 [课 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 具、PowerPoint 美术鉴赏课件。
安宜高级中学高一美术教案第二课《礼仪与教化》
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
![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https://img.taocdn.com/s3/m/844def97f8c75fbfc77db2ce.png)
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第二课、礼仪与教化【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社会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以及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风格以及这些作品产生的具体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与讲解一些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理解美术作品在规范社会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对古代中国(商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作品以及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美术作品的认识,使得学生更加掌握历史渊源和美术的关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感受人类文明的伟大。
【重点难点】(1)重点:商朝到魏晋时期的美术现象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2)难点:学生的社会意识与生活的局限性对主题的理解难以深入,探究作品与其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课是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介绍人类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些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
首先通过观看《商朝》青铜器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商代的青铜器达到了非常鼎盛的时期,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离不开统治阶级依靠青铜器来主张自己的权力、地位,然后通过展示讲解其他朝代(秦汉,春秋战国、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的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深刻理解到每个朝代每个时期的美术作品都有什么社会功能,在其间再夹杂一些相关视频的播放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印象,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完成表格的填写让学生更好的更有逻辑性的理解本课的内容。
最后两种作业人选其一,让学生灵活的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作业的练习,加深对本课的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思路】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而展开的。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世界其它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印第安文明的情况【教学准备】1、教具:智慧互动黑板,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19815PPT课件
![《第二课礼仪与教化》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19815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4dddca57fd5360cbb1adb54.png)
做成铸型。经烘烤后 黄蜡熔化流出,形成 型腔,用以浇注铜液。
.
45
.
46
《虎牛形祭案》是云南省古代滇
国墓葬出土的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的
用于祭祀的青铜器。
案作牛形,背有沿,形成盘状,
便于安放祭品。为保持器物的稳定性,
牛尾处设计了一只咬住牛尾的小虎。
40器物名称人面纹方鼎刖刑人守门鼎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四足形状花纹铭文历史背景41夏代早商时期商代中后期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试总结青铜器发展的四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夏代早商时期的青铜器中已经有了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与礼制的政治制度相呼应
A
R
T
APPRECIATION
ART APPRECIASTE IR ON I E S
了解研究西周高53.8厘米,重 34.7公斤。清道光年陕 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 王时(828~782B.C.) 的一件重器,是金文的 经典名作。毛公鼎因作 者毛公而得名,铭文铸 在鼎上,有32行,共497 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 中最长的一篇。
.
22
“鼎鼎”的叠音词,有盛大的意思, 如“鼎鼎大名”。
.
23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楚庄王向王孙满询 问起九鼎的大小和轻重,流露出夺取周朝天下 之意,所以用“问鼎”、“观鼎”表示图谋王位。
.
24
夏代---早商时期 商代中、后期
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
25
早商作品
胎器薄,纹样简单。
.
26
商代尊神重 鬼,崇拜祖先, 那时的青铜器充 满了神秘、威慑 的特征,体现了 商代奴隶主贵族 的无上权威。
礼仪与教化 教案
![礼仪与教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a9ca4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7.png)
礼仪与教化教案教案标题:礼仪与教化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礼仪,明确其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交能力。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1. 礼仪的定义和作用2. 礼貌用语和行为规范3. 社交场合的礼仪要点4. 尊重他人和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培养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礼仪的理解和重要性。
-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际例子展示礼仪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礼仪的定义和作用,解释为什么良好的礼仪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 分别讲解礼貌用语和行为规范,重点强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合作共赢的原则。
3. 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 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交场合,如家庭聚会、学校活动等,让学生讨论应该如何展示良好的礼仪。
-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不当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
4. 角色扮演(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个特定的社交场合,要求他们设计并表演出示范性的礼仪行为。
- 角色扮演结束后,学生互相评价和提供改进意见。
5. 总结归纳(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 强调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实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内容。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际案例2. 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讲义或PPT3. 社交场合的案例材料4. 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布置评估方式:1. 角色扮演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礼仪行为的准确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估。
2. 讨论和案例分析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析案例时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质量。
3. 学生总结归纳: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或礼仪培训师进行讲座或工作坊,加深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
2. 组织社交活动,让学生实践所学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与探究:
找出上面一组鼎在形制与图案上的变化,结合所学的历史知 识,说出你的理由。
由凝重走向轻灵 由繁复走向简朴 由怪诞走向平易 由神魔走向世俗世界。
二、秦始皇兵马俑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王朝,它的艺术也体现出围绕帝王而创作的 特点。
秦始皇兵马俑于1974年在陕西临潼.西杨村 南边发现,形象生动、手法写实、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代表了秦代雕塑的最高成就。是中 国雕塑艺术的第一个高峰。
曾侯乙墓编钟于1978年出土于 湖北随县,雷鼓墩战国一号墓。现 存湖北省博物馆。 (编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打 击乐器,它将乐钟依大小和音高次 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故称编钟)
如此数量巨大、保存完好的精 美的编钟出土,举世震惊。
虎食人卣 (青铜 . 商)
虎食人卣是商代器皿,出土于湖南安 化、宁乡交界处。造型取踞坐之虎与人相 抱,立意奇特,装饰繁缛,结构严密,体 现了青铜器成熟时期的艺术特色。
司母戊方鼎 是目前所知体量最 大的鼎, 是商文王为祭祀他的母 亲“戊”而特意制作的。造型宏伟、 稳重、庄严。四周以繁复的饕餮纹 作为装饰,气势威严。
司母戊方鼎共饰兽面与牛首24个,两耳纹饰为: 两只老虎共衔一个人头,装饰神秘、恐怖。
鼎的故事
• 夏传九鼎
• 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的是,不少古代文献都把中国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年代定在夏代。 相传,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 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 们的藏金(青铜)献给夏禹,而各方国的酋长,也把他们各族的图像进奉。夏禹于是 利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种图像装饰到鼎上,用来象征九州 。 夏禹所铸的九个大鼎,后来便成为夏商周三代相传、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九 鼎」,而「定鼎」、「问鼎」、「鼎迁」,都是指国家政权的确立或变革,这表明了 青铜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 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 类社会先后出现了成熟的文 字和统一的国家,从而进入 所谓的文明时代。
• 公元前1500年,商朝建 立起强大的王国,并掌握了 高超的青铜工艺。青铜器艺 术史美术在这一时期最为显 著的代表,发展出多种繁杂 华丽的器型和纹饰。随着社 会等级的分化,逐渐成为贵 族生活和祭祀活动中不可缺 少的礼器。鼎,一度成为国 家政权的象征。
公元前1100年商代青铜制作地区分布图
青铜器
青铜器是用铜与 锡、铅的合金铸造 的器具,因颜色灰 青而得名。分范模 法和失蜡法两种工 艺。
思考:
文明时代和原始 社会在社会结构上 有什么区别?
一 青铜器
司母戊方鼎 (青铜.商) 1939年3月发现于河南安阳市
武宫村北,鼎高133厘米,宽110 厘,重832公斤,鼎腹内长壁上有 “司母戊”三字铭文而命名。
秦始皇兵马俑头像
• 统一六国之后秦国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 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 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 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 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 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 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 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
青铜器 饕餮纹纹饰变化
这五幅饕餮纹样是按时间的先后顺 序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你能发现它们 有何不同吗?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1、第一幅夏朝的饕餮纹饰简单。 2、第二幅商朝的饕餮纹饰复杂、神秘。 3、第三幅西周的饕餮纹饰繁复、有多层
纹饰。给人有崇高之感。 4、第四、五幅属春秋、战国的饕餮纹
饰,简单、清新、自然。
礼仪与教化
• 教学目标: • 1 理解道德和社会等级秩序对美术创作的影响(情感目标) • 2 了解在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主要美术现象,以及跟当时社
会结构、思想道德观念的联系(认知目标) • 3 了解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主要美术
现象和风格特征。(技能目标)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 青铜器纹饰的演进变化。 • 2 古埃及美术的造型特点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 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 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 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 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 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 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 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过洞中。
• 饕餮纹 • 又称兽面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
种纹饰,属于怪兽纹,通过把现实中 的动物进行抽象、象征处理之后所得。
大盂鼎 (青铜 . 西周)
大盂鼎出土于陕西眉县,是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平和。大盂鼎采用了大型圆腹 鼎的形式,庄重而和谐。
它的内部还镌刻长段的叙事 性铭文,文字严谨、规整又不失 韵律。完整地记录了周康王册封 贵族盂并劝他勤勉于政的史实。
问鼎
• 问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时代楚庄王向王孙满问鼎的历史故事。楚庄王故意在洛水附近边 界驻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就向王孙满打听周室九鼎的大小轻 重,王孙满很有技巧地回答说:天子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他有德行而非因为有鼎,并 历举夏商朝君主为例,以说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虽大亦轻。周室 虽渐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统治者,所以鼎的轻重是不可随便问的。楚庄王问鼎意在 取代周室,取得天下。这就是鼎对国家十分重要的原因。
• “列鼎而食” 和“钟鸣鼎食” • 古代的贵族通常用鼎来煮肉,把不同类的肉分用几个鼎来煮,熟后直接取食,因此古
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说法。 • 另外,到商、周时代,常以青铜铸造鼎做为祭祀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过程较陶器困
难得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冶阶级才有能力铸造,因此鼎也就 成为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所以又以“钟鸣鼎食”代表贵族的生活。
象这样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 字被后世称为“金文”。不仅具
有 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我国的 书法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和审美风尚又有了新的发展:
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 县,一共两件,高118厘米,宽54厘 米,重64.28公斤。
造型上表现出一种舒扬升腾的美 感。方壸通体满饰蟠螭纹,相互缠绕 不分主次。努力追求一种总体上的运 动动态平衡。标志着中国艺术风格的 一个新开端。